正确宣传、拒绝“点杀”,科学应对甲型“H7N9”流感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正确宣传、拒绝“点杀”,科学应对甲型“H7N9”流感

2022-10-27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H7N9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 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

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 ℃加热30 min或煮沸(100℃)2 min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下可存活1周,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2014年1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

2013年3月,一种名为“H7N9禽流感病毒”在中国首次被发现。2013年3月31日至7月28日,全国共有13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报告,其中45例死亡。“销声匿迹”约三个月后,2013年12月至今,H7N9又开始“活跃”,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几乎每天都报告H7N9新发病例。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截至2014年2月8日,大陆确诊病例已经超过310例。

在经历了2013年至2014年的两轮H7N9疫情后,民众对此病的担忧、恐惧感不见减少,出现拒吃禽肉,或一有点平常的伤风感冒,身体不适,就以为与H7N9禽流感病有联系,心生恐慌。同时,多地数以万计的家禽,遭扑杀。全国总体活禽销售量与售价暴跌,家禽业遭受重创。据香港《大公报》早前报道,中国家禽业损失逾800亿元。

作为一名畜牧工作者,看到这样的消息心情非常沉重,为此,对科学、客观对应“甲型H7N9流感病”说说自己的意见,供同仁参考。

1 科学界对于“甲型H7N9流感病毒”的研究

从2013年发生H7N9病以来,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努力探求H7N9病的发生、发展,更希望能有效预防此病。目前,取得了一些进展,使我们对该病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为我们的防控起到有力的保障。

1.1 H7N9病毒最初很可能源自鸭类 一支由香港大学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在2013年早些时候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疫情发生后,从上海周边地区1300多只鸡、鸭、鹅、鸽子、鹧鸪和鹌鹑等鸟类的口腔和咽喉中采集了样本,以确定H7N9病毒的传播范围。通过对他们所能找到的所有禽流感病毒的基因进行排序,这支团队得以追根溯源地找到H7N9病毒的传播轨迹,以及它在动物之间的传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基因变化。他们的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报告指出,2013年春天出现并且造成130多人感染、40人死亡的H7N9病毒最初很可能源自鸭类。

1.2 H7N9病毒是新变种 从野鸭传染到鸡类,并且与鸡类中原本传播的流感病毒种类相结合,产生了2个新变种——H7N9和另一种新型病毒H7N7。

1.3 病毒目前还没有具备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的能力,但H7N9病毒的潜在威胁不应忽视

自“甲型H7N9流感病”疫情在2013年初暴发以来,科学界一直试图弄清这一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2013年12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美国克里普斯研究所伊恩·威尔逊实验室与詹姆斯·保尔森实验室最新研究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尚未获得在人际间轻易传播的突变,目前还没有具备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的能力。

他们从分子层面上通过糖生物学与病毒结构研究发现:① H7N9血球凝集素选择性结合禽类糖基受体,而不是人类糖基受体。②而且,这样的受体结合特异性与已知的禽类流感病毒很相似;③因为虽然H7N9现在还主要在鸟类中传播,但这个病毒已经有向人类转移的迹象。

综合起来,可以得出:

①“甲型H7N9流感病毒”是一个新的病毒,广泛存在于多种禽类体内,临床不表现发病状态;

②可以感染人;

③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其存在持续的人际传播的危险。

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甲型H7N9流感病”的重新定义意义重大

继2013年5月10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以卫发明电〔2013〕30号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二版)》后,2014年1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用于指导此病的预防,控制与规范化治疗。此方案消除大众对该病的莫明恐慌,争取从业人员、市民大众的理解,进而更好预防、控制此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比2013年版有以下改变:

2.1对于H7N9病毒的传播途径

经病毒污染的环境也带毒。

H7N9可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感染;或经由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至人;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

对照2013年版,新版将“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概括为“病毒污染的环境”更准确。因为H7N9病例确有因为摸过装有携带病毒禽类的笼子或者容器,甚至土壤、空气等大环境等,继而被感染的情况,不仅限于分泌物或排泄物。

2.2目前还没有具备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的能力

新版:从目前掌握的病例来看,H7N9病毒在人际间不是大规模传播。已报告的病例都是个案、散发,且相对独立,没有看到持续的传染迹象。

新版:“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非持续的”本身就说明其传播性有限的特性。

2.3由“传染病”降格为“感染性疾病”

2013年方案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版方案说,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前者是“传染病”而后者是“感染性疾病”。

经卫生部门在近一年来对病例的汇总分析总结出,H7N9的病毒传染性不太强,仅为有限的人传人,因此降格为“感染性疾病”,这对病的危胁描述更准确。

2.4 H7N9病毒潜伏期缩短有利对病的观察和处理

新版对病的潜伏期由2013年定义的一周缩短为3至4天。

这有两方面意义:①大家可以从自身注意,如果疑似接触了禽类后自我观察4天左右如果没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即‘过关’;②对H7N9禽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期也将缩短,有利对病的及时处理。

3应对措施

3.1建议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流感病毒命名原则,将“H7N9禽流感”更名为“甲型H7N9流感”

目前仍无证据证明H7N9直接由禽传染给人,H7N9也没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应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流感病毒命名原则,将“H7N9禽流感”更名为“甲型H7N9流感”。

我们应该还记得在把人类流感病与“猪流感”连在一起时,我国的养猪业遭受重创。那时候大家都不敢吃猪肉,猪价一泻千里,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当把“猪”字去掉后,养猪马上恢复正常。现在,以应该遵守的命名原则来命名H7N9病,不仅可以防止像“猪流感”那样给养猪业带来的灾难,重现在养禽业上,而且也是应有的科学态度。

3.2做好宣传工作,防止民众的恐慌情绪

随着研究的发现,甲型H7N9流感病是可控、可防的,我们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做好宣传工作,防止民众的恐慌情绪;同时,也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监测、检疫、消毒等工作,防止病毒的蔓延和扩散。

3.3规范活禽市场的休市政策

从目前看,甲型H7N9流感病发生,都与活禽有关。家禽养殖场和活畜禽交易市场都应该是重点规范和检测的地方。尤其是活畜禽交易市场涉及运输、贸易,人员复杂,可能会有携毒的禽类、工具或人员流动到其他地区,导致流入地出现发病,为此,需要采取对活禽市场的规范管理和出现疫情时的休市政策。

3.3.1 对活禽市场的规范管理:待宰禽分群、加强包括快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快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诊断家禽是否感染H7N9病毒。H7N9与H5N1禽流感不一样:H5N1在禽鸟中是高致病的,禽鸟感染了就会在临床表现出发病;但是H7N9对禽鸟不致病,所以我们无法知道那些活禽是否已经感染上H7N9。而检测就能帮助我们发现是否已经感染。从而对后续处理发挥作用。

3.3.2 休市政策:对检测出的带有甲型禽流感H7N9病毒的家禽,及时采取了一些国际认可的措施,进行局部销毁、消毒和停巿,以控制甲型禽流感H7N9的蔓延。

3.4改变饮食习俗,有效防范禽流感病的风险

禽流感病毒毒力大,且可以在鸡群快速传播,所以每当在鸡只身上发現禽流感病毒,为了市民安全,政府都会立即将市场内所有的活鸡一并销毀。政府以市民安全为首要考虑固然无可厚非,但不少养殖场、养殖农户无辜受到牵连,招致损失,市民也没有活鸡食用,在社会上引起争议。

目前,家禽批发市场,或活禽的转运市场内,来自不同地区的、养殖场的、散养的所有鸡都混杂在一起,一旦有鸡感染发病,病毒很快就会在鸡群間交叉传染,最终只有全部销毀一途。对当地的活禽供应各环节:养殖场、运输、批发、零售均造成打击。养殖者虽然可得到政府赔偿,但未必能夠完全抵偿成本,加上长时期的禁售活禽亦会影响生計,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应该注意到:禽流感引起人的疾病已经是受到政府高度重视、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的杀鸡现象,已经使我国养禽业不堪负荷,800亿的损失不是全部,只要有活鸡,禽流感的威胁就还继续存在。再严格的禽流感管理措施,都不可能将风险降低到零。

所以,定点宰杀,集中检疫,以保证无活禽上市应该是最好的防控方法。

改变市场“点杀”活鸡的文化,放弃吃活鸡的习俗,才是治本之策。(编辑:何芳)


推荐访问:流感 应对 正确 拒绝 宣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