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19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19篇)

2022-11-18 17: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19篇)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以督促问题单位整改落实为切入点以监督检查环节前置为手段重塑机构编制事项受理审批流程强化机构编制审批和监督检查环节的协调配合将问题整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19篇),供大家参考。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19篇)

篇一: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以督促问题单位整改落实为切入点以监督检查环节前置为手段重塑机构编制事项受理审批流程强化机构编制审批和监督检查环节的协调配合将问题整改情况列入机构编制审批要件严格审核把关将问效结果逐一建立电子档案完善信息数据对存在机构编制执行和问题整改不到位的部门暂停受理有关新增机构编制申请为领导决策和机构编制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只做精品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经验做法汇报一是“问效+目标导向”,推动全面跟踪与精准问效相结合。以提升跟踪问效的针对性、时效性为出发点,实行“分类问效”,选出X类机构编制事项进行问效,主要聚焦机构改革后部门职责调整及运行情况、部门流程和职责边界清单落实情况。一是掌握重大机构编制调整事项的执行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执行不力、变形走样、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评价重大机构编制事项实施的效益性和决策的科学性,查看调整后有无积极效果、达到预期成效。同时,着重对重大改革决策进行专项督查,结合全年工作要点及疫情防控趋势,着重对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医药体制机制进行跟踪问效,确保导向突出,目标明晰。二是“问效+调整优化”,实现督查整改和审批运用相结合。以督促问题单位整改落实为切入点,以监督检查环节前置为手段,重塑机构编制事项受理审批流程,强化机构编制审批和监督检查环节的协调配合,将问题整改情况列入机构编制审批要件,严格审核把关,将问效结果逐一建立电子档案,完善信息数据,对存在机构编制执行和问题整改不到位的部门,暂停受理有关新增机构编制申请,为领导决策和机构编制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1

  只做精品

  三是“问效+联动机制”,推动内外联动与全程跟踪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部门内部协调配合,明确由监督检查科室牵头,行政机构编制科、事业机构编制科等业务科室共同参与,构建齐抓共管的监督模式。同时,积极探索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形成监督问效合力。

  在现场核查环节,通过坚持审计监督与问效监督相结合,与审计部门进行信息互通,采取听取介绍、座谈交流、查阅资料、查看现场等方式,全面了解部门在机构编制事项落实执行情况、实际运行效果和调整优化方向等方面的情况,有力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

  四是“问效+法治理念”,推动工作成效与法规意识相结合。通过开展跟踪问效,完善机构编制事项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改变“重审批轻监管、重事前轻事后、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工作理念,提升监督检查工作效能。

  同时,通过跟踪问效,提升部门对于机构编制法定化的意识,督促部门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加快推进机构编制事项落实,提高机构组建及运行效率。通过问效不断增强部门机构编制“红线”思维,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力。

  2

篇二: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机构编制大数据建设工作经验做法一是夯实数据建设基础,提升机构编制“支撑力”。加强线上和线下机构编制数据库建设,线上,实现新版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顺利运行,克服系统测试不顺畅、业务人员操作不熟、数据校验问题多等难题,完成X个机关事业单位和X多名人员的数据迁移,完成机构编制数据系统升级。线下,建立完善县级机构编制台账,将全县机构、编制、人员、设立依据等数据纳入台账管理,实时动态维护,保证机构编制数据准确性,方便业务人员随时调用。二是强化动态数据运用,提升机构编制“承载力”。利用X市履职考评系统,通过日志化的工作记录,量化机构编制资源与工作任务,动态分析机构编制资源,挖掘潜在能力。针对中小学存量大班额和新生扩容需求教师问题,县委编办联合县财政局、县教体局组成调研组,逐个学校调研,分析填报率、审阅率,职责分工和工作量的变化,将数据分析转化为统筹人员编制的依据,成功为县直学校挖掘潜教师X人,提高编制资源的承载能力,有效缓解县级教师缺口和财政压力。三是多方数据推进融合,提升机构编制“协同力”。推进编办业

  务的数据化、网络化和融合化建设,加快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网络化建设,将X项网络化的业务范围清单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相结合,增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直观性和针对性,实现对事业单位监管全覆盖。加快机关职能运行监管数据化建设,将X项数据化的职责任务清单与履职考评相结合,为探索部门单位监管提供可行性方案,实现对行政机构监管全覆盖。

  加快融合化建设,将基础数据运用、履职考评监管、事业单位考核、事业单位监管、权责清单建设、规范“属地管理”等数据有机融合,建立编办业务融合协同机制,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事业单位改革、基层赋权增能减负、优化体制机制等编制重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解决方案。

篇三: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第一篇: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经验总结

  【篇一】

  近年来,**县委编办坚决贯彻省、市委改革部署要求,同步完成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边界清单和职责任务清单“三张清单”编制公布工作,着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再造部门运行流程,推进部门职能理念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重权力运行”为“重权力服务”,全面加强权力监管。**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梳理政府部门内部职权,在全市率先完成权责清单编制公布工作,编制公布县级权责清单事项5132项的基础上,今年又动态调整新增事项50项、取消事项40项,在县政府网站和政府服务网面向社会予以公布,做到运行规范化、监督全程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逐步构建起切合县情、权责统一、高效便捷的权责清单管理模式。

  二是变“用权才有责”为“有职就有责”,科学明确职责关系。突出职能与责任相统一,不仅要依法履职,更必须依法担责。**县全面梳理和细化部门主要职权,特别是对3738项行政处罚事项和356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并明确界定实施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责任。立足于解决政府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责边界不清、流程运行不畅等问题,对县直94个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全面梳理,编制公布职责边界清单事项107项,实现部门职责边界事项“清单化”,联办事项流程“协同化”,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厘清部门主协办关系,明确部门履职边界,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三是变“方便部门”为“方便群众”,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县坚持以方便群众为中心的工作思想,以部门“三定”规定为准绳,着力推进部门职责任务清单编制公布,改革机关内部办事流程,推动机关内部事项“一次办好”。

  将全县27个政府部门“三定”规定中的主要职责进行细化分解,每个岗位列明对应承担的科室职责和工作任务,每项职责任务清单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流程图和工作规范,推行科室“并联”“限时”审批,办理时限向社会公开,方便服务群众的同时更加方便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篇二】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作用,**市委编办打好“四张牌”,切实提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打好机制牌,让流程“严”起来。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好数据源头。建立《实名制管理工作规范》《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名制信息保密制度》等流程制度,严格遵守《条例》及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坚持“从严管理,规范程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实名制系统的调整流程可溯,有据可查,维护好机构编制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打好联动牌,让数据“跑”起来。加强内部科室间数据联动,建立内部联审机制,各科室互通信息,共同研判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实现对机构编制资源动态监测和共同掌控。加强对外信息公开,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编制机构编制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贯通,真正让数据多“跑路”,部门不用跑。

  三是打好应用牌,让资源“活”起来。将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数据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参谋助手,发挥实名制数据库实用性。在用编进人审批时,依托系统数据掌握各单位队伍结构、空编情况,在保证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拟定用编计划,坚持“总量控制、空编进人、结构优化、重点倾斜”的原则,保障全市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编制资源配置使用效益,切实将实名制系统数据作用发挥最大化。

  四是打好监督牌,让问题“改”过来。将实名制系统日常管理和专项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建立起机构编制和人员调整变动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各单位用编进人、出编减人和领导核配等异常情况,将违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依托系统梳理机构编制违规问题清单,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督查,切实加强问题整改,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切实维护机构编制权威。

  【篇三】

  **县委编办发挥机构编制管理在年度用编进人计划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抓好调研、研判、流程“三个关键”,统筹管理用编计划,力促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

  一、深入调研,精准把握用编需求。围绕经济发展急需和基层一线等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关注机构改革新组建的部门和整合职能的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查看运行状况等形式做好调研工作,共收集整理问题50余个,可行性建议26个,现场解答36个。摸清部门(单位)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男女比例和未来三年退休等情况,机构编制使用近三年增减人员情况和有关空编数。掌握用编需求,包括专业需求、学历需求和申请用编数量等,特别是重点掌握特殊专业需求情况等。

  二、分析研判,统筹调配用编计划。围绕贯彻落实省、市、县“重点工作攻坚行动”部署和全县“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全面服务“招才引智”工作,补齐人才短板,延揽紧缺急需人才,持续优化各部门(单位)干部队伍。坚持按需安排原则,综合分析各部门(单位)职责任务量、用编进人计划需求、员额空编、在编人员年龄结构、干部队伍梯次等情况,合理分配用编进人计划;

  坚持分级分类原则,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相关精神,对机构改革中职能调整、面临转企改制的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职能弱化、工作任务较轻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面临调整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同时,重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基层一线的用编需要,如疾病预防、各乡镇(街道)等,优先保障公安、应急管理、乡村振兴等重点行业领域用编进人,强化保障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大局。

  三、规范流程,全面加强用编管理。一是“三个步骤”确定用编计划。部门单位申请年度用编计划。需招录(招聘)人员的部门(单位),召开党组(委)会议进行研究,并登陆**省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年度用编计划申请。编办核定编制。依据上级下达的用编进人计划综合分析研判,及时审核信息,切实管好用活机构编制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发函确定用编计划。县委编办召开主任办公会通过《年度用编计划申请》,发放《**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核准函》,明确使用编制的单位、编制类型和数量,并通报组织和人社部门。二是“三个一致”审核招录(招聘)用编。严格执行编办审核通过的年度用编计划,把准组织、人社部门招录(招聘)人数的“起始关”,确保与编办审定招录(招聘)的部门(单位)一致、编制类型一致、数量一致。三是“两个环节”完成入编进人。县委编办函告有关部门(单位)待人员招录(招聘)到位后,10个工作日内凭组织、人社部门出具的介绍信办理列编手续,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录入审核,专人专职审核入编业务,依托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准确性校验功能,明确审核“重点”,针对易错步骤,从严审核,确保信息录入及时准确完整。实名管理,将录(聘)用人员纳入实名制系统管理,及时核发实名制管理卡,作为部门(单位)录(聘)用人员、工资核发、社会保险审核、核拨经费的重要

篇四: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编委开展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经验材料

  工作会、业务培训会、重点工作座谈会及开展电视宣传、张贴宣传栏、调研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机构编制宣传氛围,提升自身以及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机构编制工作同志的学习力。

  二、强化职责,培植宣传工作力量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推动工作、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形式,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群策群力,人人参与。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年初,我们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姜华负总责,副主任彭宇旭主抓并负责事业机构编制宣传,副主任侯雪琴负责行政机构编制宣传,纪检员李孟冬负责法律法规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将宣传工作纳入到单位岗位责任制中,制定了相关奖惩办法,要求全体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思想上重视,工作中抓紧,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把宣传工作抓好抓实。二是强化干部职责。尽量营造人人关心宣传工作、个个撰写信息和理论文章的良好氛围。要求人人充当宣传信息员,规定每位干部年至少完成2篇信息和1篇调研文章。据统计,从去年七月到现在,全办共撰写信息30篇,撰写理论调研文章12篇。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有效发挥乡镇和县直部门在机构编制宣传工作中的作用。聘请乡镇和县直部门承担机构编制工作任务的同志为宣传信息员,要求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搞好各自部门和单位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及时提供信息。在宣传工作中表现出色的部门和单位有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畜牧局、泽家镇、芙蓉镇、灵溪镇、颗砂乡、万民乡、高坪乡等,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网络格局。三、创新思维,讲求宣传工作特色我们坚持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的工作理念,多角度、全方位抓好宣传工作。一是突出重点。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衡量这项工作的优劣,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围绕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和中心开展工作。年初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已明确今年机构编制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三化”管理,我们今年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就紧紧围绕

  这一中心来开展。今年月,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向县编委会、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周云在常委会上对机构编制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机构编制工作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还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刊载在县级媒体《情况》上,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机构编制政策。同时,副主任彭宇旭与侯雪琴分别撰写了《抓好机构编制工作重在落实》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刊发在《州机构编制信息网》的“学习园地”与“理论研讨”栏目中。

  二是抓住难点。当前,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难点问题更需我们关注。在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抓住干部职工关心、期盼解决的问题,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针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部分单位法定代表人对认识还不到位、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难点问题,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以会代训、宣传标语、广播电视、发放资料等方式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着力抓好对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培训工作。在实施编制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这一难点问题上,我们与相关部门一起,下基层认真地开展调研,并到州内其他县市学习考察,全面掌握信息,澄清底子,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三是关注热点。编制实名制登记涉及到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我们与县直部门搞好协作,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这项工作实施的透明度,满足社会各层面的信息需求,保障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求得社会各界对实名制登记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先后组织开办4期培训班,对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分管领导和政工干部共计100多人进行培训。组织所有参训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编制实名制相关文件,使全体人员清醒地认识到,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而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篇五: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

  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年末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年度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

  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我市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查

  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

  每年年

  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篇六: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机构编制大数据建设工作经验做法汇报

  机构编制大数据建设经验做法汇报破除壁垒,有效信息互联互通。某区机构编制大数据系统共设置某类某个数据项,涵盖了个人基本情况、职务、专业等基本信息,单位职能任务书、科室业务分解表、实绩考核档案卡等信息,覆盖了全区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累计入库某人。同时,赋予区委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不同的管理权限,各部门各司其职,坚持数据动态维护、实时更新。目前区级各部门人员调配录用、干部选拔任用、人员工资核发、公车改革等均以机构编制大数据系统作为重要依据,强化了机构编制的“源头”地位和实名制管理系统的基础性作用,达到了通过管编制管人员、管经费、提效能的目的。

  问需数据,编制使用量体裁衣。每年年初,区编办根据人员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梳理出本年度计划退休人员数。借助大数据系统,通过分析各机关事业单位核定编制、实有人员、人员结构、绩效运行、专业类别,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区委中心工作,认真研究拟定调整方案,将最需要使用编制的单位凸显出来,结合单位上报的用编计划,相互印证,科学制定编制使用计划。

  有增有减,编制调整有的放矢。有的单位成立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能逐步弱化,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针对问题,区编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撤销单位,收回相应事业编制的建议,经区编委会研究后上报市编办审批。

  以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作为依据,结合实地调研走访的情况,通过比对分析,对于职能弱化的单位,及时收回事业编制,同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对于旅游、食品等相关事业单位进行强化增强,动态调整机构编制,不断优化,提高效能。

  分类预警,编制监管关口前移。实行总量控制,编制使用计划超过当年度拟退休人员数时,实时亮起“红灯”,防止控编减编应减未减。严格个体控制,单位调动人员时,必须首先上报用编申请,区编办对空编情况以及拟调入人员基本情况、原单位编制性质进行初审,保证有编有岗方能调入,组织人社、财政部门在用编计划下达以后才能开具行政介绍信、设置岗位、发放工资,否则“黄灯”亮起,防止个体超编进人。

  机构编制大数据系统建立以来,依托数据创新实施了“管编控编”机制,前移了监督关口,丰富了监督手段,拓展了监督领域。截止目前,全区财政供养人员比某年减少某名,重点部门、一线单位新招录人员占比达到某%,专业结构、结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全区行政机关运行效能显著提升。

篇七: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经验总结

  【篇一】近年来,**县委编办坚决贯彻省、市委改革部署要求,同步完成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边界清单和职责任务清单“三张清单”编制公布工作,着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再造部门运行流程,推进部门职能理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重权力运行”为“重权力服务”,全面加强权力监管。**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梳理政府部门内部职权,在全市率先完成权责清单编制公布工作,编制公布县级权责清单事项5132项的基础上,今年又动态调整新增事项50项、取消事项40项,在县政府*站和政府服务*面向社会予以公布,做到运行规范化、监督全程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逐步构建起切合县情、权责统一、高效便捷的权责清单管理模式。二是变“用权才有责”为“有职就有责”,科学明确职责关系。突出职能与责任相统一,不仅要依法履职,更必须依法担责。**县全面梳理和细化部门主要职权,特别是对3738项行政处罚事项和356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并明确界定实施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责任。立足于解决政府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责边界不清、流程运行不畅等问题,对县直94个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全面梳理,编制公布职责边界清单事项107项,实现部门职责边界事项“清单化”,联办事项流程“协同化”,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厘清部门主协办关系,明确部门履职边界,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三是变“方便部门”为“方便群众”,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县坚持以方便群众为中心的工作思想,以部门“三定”规定为准绳,着力推进部门职责任务清单编制公布,改革机关内部办事流程,推动机关内部事项“一次办好”。将全县27个政府部门“三定”规定中的主要职责进行细化分解,每个岗位列明对应承担的科室职责和工作任务,每项职责任务清单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流程图和工作规范,推行科室“并联”“限时”审批,办理时限向社会公开,方便服务群众的同时更加方便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篇二】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

  基础作用,**市委编办打好“四张牌”,切实提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打好机制牌,让流程“严”起来。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好数据源头。建立《实名制管理工作规范》《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名制信息保密制度》等流程制度,严格遵守《条例》及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坚持“从严管理,规范程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实名制系统的调整流程可溯,有据可查,维护好机构编制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打好联动牌,让数据“跑”起来。加强内部科室间数据联动,建立内部联审机制,各科室互通信息,共同研判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实现对机构编制资源动态监测和共同掌控。加强对外信息公开,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编制机构编制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贯通,真正让数据多“跑路”,部门不用跑。

  三是打好应用牌,让资源“活”起来。将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数据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参谋助手,发挥实名制数据库实用性。在用编进人审批时,依托系统数据掌握各单位队伍结构、空编情况,在保证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拟定用编计划,坚持“总量控制、空编进人、结构优化、重点倾斜”的原则,保障全市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编制资源配置使用效益,切实将实名制系统数据作用发挥最大化。

  四是打好监督牌,让问题“改”过来。将实名制系统日常管理和专项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建立起机构编制和人员调整变动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各单位用编进人、出编减人和领导核配等异常情况,将违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依托系统梳理机构编制违规问题清单,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督查,切实加强问题整改,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切实维护机构编制权威。

  【篇三】**县委编办发挥机构编制管理在年度用编进人计划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抓好调研、研判、流程“三个关键”,统筹管理用编计划,力促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一、深入调研,精准把握用编需求。围绕经济发展急需和基层一线等重点行

  业领域,重点关注机构改革新组建的部门和整合职能的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查看运行状况等形式做好调研工作,共收集整理问题50余个,可行性建议26个,现场解答36个。摸清部门(单位)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男女比例和未来三年退休等情况,机构编制使用近三年增减人员情况和有关空编数。掌握用编需求,包括专业需求、学历需求和申请用编数量等,特别是重点掌握特殊专业需求情况等。

  二、分析研判,统筹调配用编计划。围绕贯彻落实省、市、县“重点工作攻坚行动”部署和全县“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全面服务“招才引智”工作,补齐人才短板,延揽紧缺急需人才,持续优化各部门(单位)干部队伍。坚持按需安排原则,综合分析各部门(单位)职责任务量、用编进人计划需求、员额空编、在编人员年龄结构、干部队伍梯次等情况,合理分配用编进人计划;

  坚持分级分类原则,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相关精神,对机构改革中职能调整、面临转企改制的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职能弱化、工作任务较轻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面临调整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同时,重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基层一线的用编需要,如疾病预防、各乡镇(街道)等,优先保障公安、应急管理、乡村振兴等重点行业领域用编进人,强化保障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大局。

  三、规范流程,全面加强用编管理。一是“三个步骤”确定用编计划。部门单位申请年度用编计划。需招录(招聘)人员的部门(单位),召开党组(委)会议进行研究,并登陆**省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年度用编计划申请。编办核定编制。依据上级下达的用编进人计划综合分析研判,及时审核信息,切实管好用活机构编制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发函确定用编计划。县委编办召开主任办公会通过《年度用编计划申请》,发放《**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核准函》,明确使用编制的单位、编制类型和数量,并通报组织和人社部门。二是“三个一致”审核招录(招聘)用编。严格执行编办审核通过的年度用编计划,把准组织、人社部门招录(招聘)人数的“起始关”,确保与编办审定招录(招聘)的部门(单位)一致、编制类型一致、数量一致。三是“两个环节”完成入编进人。县委编办函告有关部门(单位)待人员招录(招聘)到位后,10个工作日内凭组织、人社部门出具的介绍信办理列编手续,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录入审核,

篇八: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乡镇机构改革时县委政府要求乡镇要贯彻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124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四个方面依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地方组织法等政策法规全面履行职能同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上来更好的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

  第一篇: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文章标题: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

  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年末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年度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

  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另外我们完善机构编制台账资料,重点是建立《机构编制(请帮助宣传好范文网)台账》、《组织机构台账》、《退(离)休人员台账》3本台账,台账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表、图、文相结合,展示清晰,便于查阅。近几年来,对台帐的内容不断延伸,成为我市组织机构沿革、编制核定沿革、在编人员和退(离)休人员等方面的纵横向史料的宝典。目前已将三本台账的全部信息录入到微机,建立了全市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库,初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我市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

  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查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每年年第二篇: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

  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

  还增设了年末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年度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另外我们完善机构编制台账资料,重点是建立《机构编制台账》、《组织机构台账》、《退(离)休人员台账》3本台账,台账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表、图、文相结合,展示清晰,便于查阅。近几年来,对台帐的内容不断延伸,成为我市组织机构沿革、编制核定沿革、在编人员和退(离)休人员等方面的纵横向史料的宝典。目前已将三本台账的全部信息录入到微机,建立了全市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库,初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我市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查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每年年初书面通知各行政事业单位按序参加年审,对部分情况复杂的单位,我们同时组织力量到单位审核,这项工作始终得到了用工单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仅以2014年编制审核处理为例,按照惯例,2014年初,我办对2014年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发现全市各种情况的在编不在岗人员113人。其中,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69人,内退人员20人,长期病假人员13人,退休未减编4人,其他情况7人。年审后我办立即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领导开会商讨,马上着手纠正。对长期由职工个人或用工单位冒领工资的,予以停发工资,并要求用工单位清退已领工资;对调出人员、死亡人员及其他情况未予销编的立即注销编制;对于混岗混编的予以“正位”处理;对于违反规定单位内部搞“停薪留职”的予以纠正,当事人要么返回单位上班,要么注销编制;对其他形式在编不在岗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了处理,达到正本清源。这样做,既杜绝了吃

  财政空饷,减少了财政开支,规范了用工行为,严肃了人事工作纪律,也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四、加强监督管理维护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基本职责。我们感到监督管理工作能否产生良好的效应,前提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核心是我们自身行为的公正、公道。近几年来,我们在监督管理工作上始终抓住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几个基本方面:一是切实把好机构编制审批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数量,防止机构编制膨胀严格执行党政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严禁擅自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和变更机构名称。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数量。严格执行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事宜,全部报经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调配、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的一条龙运行机制。二是坚持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把好编制入口关凡属入编进人,除极个别情况外,均报编办办理或由编办提交编委会研究决定。近年来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指令性分配安置等原因,一些用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把握政策上口径不一,不按分配工作程序操作,人为地形成分配事实。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编制控制,严格办事程序,切实减轻财政负担的建议》,从做好政策把关和宣传疏导工作、

  严格分配工作的业务程序、坚持层层把关、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引起了市委、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业务部门和用人单位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做好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业务程序,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责任,有效遏制了超编进人的势头,在一定幅度内减轻了财政负担。三是营造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综合调控机构编制工作,从单纯业务角度看是编办一家的事,但从业务的涉及面看,仅凭编办一家从管理到管理,往往效果欠佳。领导的理解支持,综合部门的密切配合,管理对象的积极参与等,都是我们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主要元素和必备条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注意加强与相关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用工单位之间密切合作,本着“协作、支持、监督”的原则,遇事同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坦诚合作,有效地避免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制肘,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编制部门一家守关,两目相视的管理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编办、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动的运行体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了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相结合的约束管理机制。工作中,我们坚持平等协商,和睦相处,和谐协作,各部门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携手把关、齐抓共管的格局。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手段,强化编制管理;通过编制核定,确定人头经费。充分调动各部门自觉控编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为我办正常有序地开展编制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篇:编委开展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经验材料

  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在贯彻党和国家机构编制政策,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从去年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总结表彰会到现在,我们在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的英明领导下,在州编办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理论学习为龙头,以开展“三强”班子、“四好”队伍活动为契机,以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干部素质和促进机构编制工作为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加强学习,找准宣传工作方向机构编制工作的政策性、原则性、业务性很强,只有把握政策和原则并熟悉工作业务,才能找准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方向。一是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把学习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我办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健全了学习考勤、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检查考核等制度,从而保证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每月2-3次集中学习,两个月办一期学习专栏,全体干部年完成3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和30余篇学习心得。这为宣传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抓好理论学习。我们认真学习中央三代领导人和总书记同志有关机构编制改革和管理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规定》等,学习机构编制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制度及实施细则。通过认真学习,使

  全体干部充分认识到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到位,必须坚持正面宣传,抓住“改革---管理---服务”这条主线,弘扬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恪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全面有效促进机构编制工作。三是抓好业务培训。一方面搞好轮训,选派人员参加省、州、县组织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搞好乡镇和县直部门有关人员培训,组织召开年初工作会、业务培训会、重点工作座谈会及开展电视宣传、张贴宣传栏、调研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机构编制宣传氛围,提升自身以及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机构编制工作同志的学习力。二、强化职责,培植宣传工作力量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推动工作、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形式,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群策群力,人人参与。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年初,我们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姜华负总责,副主任彭宇旭主抓并负责事业机构编制宣传,副主任侯雪琴负责行政机构编制宣传,纪检员李孟冬负责法律法规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将宣传工作纳入到单位岗位责任制中,制定了相关奖惩办法,要求全体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思想上重视,工作中抓紧,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把宣传工作抓好抓实。二是强化干部职责。尽量营造人人关心宣传工作、个个撰写信息和理论文章的良好氛围。要求人人充当宣传信息员,规定每位干部年至少完成2篇信息和1篇调研文章。据统计,从去年七月到现在,全办共撰写信息30篇,撰写理论调研文章12篇。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有效发挥乡镇和县直部门在机构编制宣传工作中的作用。聘请乡镇和县直部门承担机构编制工作任务的同志为宣传信息员,要求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搞好各自部门和单位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及时提供信息。在宣传工作中表现出色的部门和单位有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畜牧局、泽家镇、芙蓉镇、灵溪镇、颗砂乡、万民乡、高坪乡等,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网络格局。三、创新思维,讲求宣传工作特色我们坚持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的工作理念,多角度、全方位抓好宣传工作。一是突出重点。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衡量这项工作的优劣,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围绕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和中心开展工作。年初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已明确今年机构编制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三化”管理,我们今年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就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今年月,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向县编委会、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周云在常委会上对机构编制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机构编制工作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还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刊载在县级媒体《情况》上,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机构编制政策。同时,副主任彭宇旭与侯雪琴分别撰写了《抓好机构编制工作重在落实》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刊发在《州

  机构编制信息网》的“学习园地”与“理论研讨”栏目中。二是抓住难点。当前,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难点问题更需我们关注。在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抓住干部职工关心、期盼解决的问题,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针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部分单位法定代表人对认识还不到位、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难点问题,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以会代训、宣传标语、广播电视、发放资料等方式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着力抓好对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培训工作。在实施编制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这一难点问题上,我们与相关部门一起,下基层认真地开展调研,并到州内其他县市学习考察,全面掌握信息,澄清底子,科学制定工作方案。三是关注热点。编制实名制登记涉及到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我们与县直部门搞好协作,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这项工作实施的透明度,满足社会各层面的信息需求,保障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求得社会各界对实名制登记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先后组织开办4期培训班,对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分管领导和政工干部共计100多人进行培训。组织所有参训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编制实名制相关文件,使全体人员清醒地认识到,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而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四是凸现亮点。我们及时捕捉工作亮点,交流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对典型经验进行剖析,从中发掘内涵,从事实中找出规律,从经验中提炼启示,不断探索机构编制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同时,广泛宣传机构编制工作中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做法和经验,增强辐射力,扩大影响力,展示机构编制部门的风采。今年工作的亮点主要有:干部学习中以老带新,较好地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党员干部关注灾情,主动参与献爱心活动;事业单位法人年度审查工作起步早,见效快,完成率达100%;为积极稳妥推进机构改革和强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编办人员分组分批开展工作调研等。四、强化措施,注重宣传工作实效我们以电视台、《情况》及州编办创办的《自治州机构与编制》和网站为宣传工作的主要平台,突出抓好宣传信息的采集和理论文章撰写及上报工作。一是夯实基础。我们配齐了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开通了互联网,以电子邮件方式报送信息,始终突出一个“快”字,有效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二是注重调研。为提高质量,我们注重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一般性信息中挖掘报送深层次信息,努力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机构编制工作开拓创新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提高了信息的采用率。上半年,共组织调研7次,做到人人参与,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

  三是讲求质量。上报信息不仅要有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我们要求所有同志学习信息采集基础知识,脑勤多想、嘴勤多问、手勤多写,在信息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下功夫。每写一篇信息稿都要不断修改完善,从一般现象中总结规律性东西,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多样的写作手法,以提高信息的质量,并力求一批信息精品。副主任彭宇旭撰写的《推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几点思考》、《念好“五字经”,当好信息员》,副主任侯雪琴撰写的《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几点思考》分别在《州机构编制信息网》发表,并在《中国机构网》刊登。四是严格审核。机构编制工作政策性强,必须加强对信息的分析核实把关,力求所报信息准确无误。年初,我们制定了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在报送一般信息时,必须经分管副主任审核签发同意后,方可上报。重大信息报送,必须由编办主任办公会研究,报县分管机构编制工作领导与两办审核后,方能上报。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信息报送的工作行为,保证了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的严肃性。总之,通过一年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实践,我们感受很深。当前机构编制宣传工作任务仍十分繁重,它肩负着为机构编制工作出谋划策的光荣使命。我们一定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坚定信心,发挥自身特色,发动各方力量,使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干部的思想水平、机构编制工作实际和全县发展大局,努力把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四篇:编委开展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经验材料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在贯彻党和国家机构编制政策,推进机构编制管理

  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从去年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总结表彰会到现在,我们在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的英明领导下,在州编办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理论学习为龙头,以开展“三强”班子、“四好”队伍活动为契机,以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干部素质和促进机构编制工作为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加强学习,找准宣传工作方向机构编制工作的政策性、原则性、业务性很强,只有把握政策和原则并熟悉工作业务,才能找准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方向。一是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把学习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我办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健全了学习考勤、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检查考核等制度,从而保证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每月2-3次集中学习,两个月办一期学习专栏,全体干部年完成3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和30余篇学习心得。这为宣传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抓好理论学习。我们认真学习中央三代领导人和总书记同志有关机构编制改革和管理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规定》等,学习机构编制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制度及实施细则。通过认真学习,使

  全体干部充分认识到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到位,必须坚持正面宣传,抓住“改革---管理---服务”这条主线,弘扬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恪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全面有效促进机构编制工作。三是抓好业务培训。一方面搞好轮训,选派人员参加省、州、县组织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搞好乡镇和县直部门有关人员培训,组织召开年初工作会、业务培训会、重点工作座谈会及开展电视宣传、张贴宣传栏、调研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机构编制宣传氛围,提升自身以及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机构编制工作同志的学习力。二、强化职责,培植宣传工作力量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推动工作、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形式,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群策群力,人人参与。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年初,我们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姜华负总责,副主任彭宇旭主抓并负责事业机构编制宣传,副主任侯雪琴负责行政机构编制宣传,纪检员李孟冬负责法律法规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将宣传工作纳入到单位岗位责任制中,制定了相关奖惩办法,要求全体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思想上重视,工作中抓紧,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把宣传工作抓好抓实。二是强化干部职责。尽量营造人人关心宣传工作、个个撰写信息和理论文章的良好氛围。要求人人充当宣传信息员,规定每位干部年至少完成2篇信息和1篇调研文章。据统计,从去年七月到现在,全办共撰写信息30篇,撰写理论调研文章12篇。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有效发挥乡镇和县直部门在机构编制宣传工作中的作用。聘请乡镇和县直部门承担机构编制工作任务的同志为宣传信息员,要求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搞好各自部门和单位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及时提供信息。在宣传工作中表现出色的部门和单位有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畜牧局、泽家镇、芙蓉镇、灵溪镇、颗砂乡、万民乡、高坪乡等,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网络格局。三、创新思维,讲求宣传工作特色我们坚持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的工作理念,多角度、全方位抓好宣传工作。一是突出重点。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衡量这项工作的优劣,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围绕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和中心开展工作。年初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已明确今年机构编制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三化”管理,我们今年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就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今年月,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向县编委会、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周云在常委会上对机构编制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机构编制工作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还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刊载在县级媒体《情况》上,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机构编制政策。同时,副主任彭宇旭与侯雪琴分别撰写了《抓好机构编制工作重在落实》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刊发在《州

  机构编制信息网》的“学习园地”与“理论研讨”栏目中。二是抓住难点。当前,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第五篇:乡镇机构改革经验交流材料县地处黔中偏西,区域面积1090.49平方公里,辖5镇6乡,31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200年年末户籍总人口45.47万人,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机构改革县编委办独立办公以来,按照机构编制政策法规,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对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机构改革前乡镇有行政编制520名,实有489人,改革后行政编制精简为429名(后增加周转编制2名),实有421人,农村税费改革后,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5年间除了补充选调生38名外,县委、政府严格空编补员,行政在编人员逐年减少,为388人,为341人。达到了既减轻财政负担,又保证工作运转的目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立足实际,逐步完善乡镇党委、政府功能乡镇党委、政府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必须完善乡镇党委、政府功能,确保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正常运转。首先,我们从明确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责入手,理顺县乡责权关系。乡镇机构改革时,县委、政府要求乡镇要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

  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四个方面,依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地方组织法等政策法规全面履行职能,同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上来,更好的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其次,适当下放权限,进一步完善乡镇管理和服务职能,努力做到责权一致。的乡镇机构改革,县委、政府将原来垂直管理的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机构下划乡镇直接管理,设立农业服务中心,并加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扶贫工作站三块牌子;将安全生产、村镇建设委托乡镇行使部分执法监察权,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村镇建设管理站,构建了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综合执法大队(内设乡镇执法中队)、县安全生产监察大队相互依托的体制框架等。通过适当放权,在责权下移中加强政权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其三,进一步理顺县乡责权关系。的乡镇机构改革,县委、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设置了中小学、卫生院、国土资源管理所等县级部门派驻机构,同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按照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能和“双重领导、双重管理”的要求,县委、政府明文

  规定对县级部门派驻机构的人事任免、干部职工调动和借用必须征得乡镇党委同意。二、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着力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以前,由于基层干部紧缺,为了保证工作不断,乡镇通过招工、招干、顶替、转干、退伍军人安置、毕业生分配等补充了大量人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信息化的推进,一些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影响基层工作。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关键要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首先,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的乡镇机构改革,我们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责和各乡镇的具体情况,人口在5万人以内的乡镇设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5个党政办事机构,5万人以上的设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6个党政办事机构。同时,为了确保乡镇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县委、政府还设置了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为党政办事机构行使职能提供保障的部分事业单位,并明确党政办事机构与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其次,大胆创新管理方式,确保乡镇工作开展。一是适当扩大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将乡镇人民武装部部长同时兼任副乡镇长;二是采取综合设置办事机构和综合性工作岗位相结合,在党政办事机构内设置组织干事、教育干事等少数综合性工作岗位,确保工作职责落实到人。其三,县委为了加强乡镇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明确乡镇

  党委委员可享受副科级待遇,以最大限度激发乡镇干部的工作热情。三、建立协调机制,为乡镇运转提供人员编制和财力支撑乡镇要运转好,人力、财力保障是关键。我们主要从建立协调机制入手抓好相关工作。一是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将编制核定到人,确保乡镇管理不混乱。,县委组织部、编委办、人事劳动局联合开展身份清理,将干部职工的工作隶属关系全部理顺。,三部门又联合发布“定编定员”公告,将编制核定到每个乡镇干部,并建立了机构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每年将“实名制”管理、人员变化等情况在乡镇进行公告。二是开展“吃空饷”清理,使有限的财政用在刀刃上。,县纪委、组织部、编委办、人事劳动局、财政局联合开展清理“吃空饷”,对在编不在岗人员责令回到岗位,对逾期不回的23人作出除名、解除工作关系、停发工资等处理;对顶岗在册人员进行了清退。通过清理,确保体制高效运转。三是推行按编进人、按编预算、按编取酬,进一步完善乡镇在编人员数据库、机构编制管理台帐,做到编制数、实有人数、财政供养数一一对应,实现规范化管理,消除乡镇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人员正常的流动机制。我们在严格控制编制和人员增长的同时,按照机构编制先行的原则,会同组织部门建立了“使用领导职数实行组织、编制部门对接制,使用编制实行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制”的管理制度,在乡镇干部职工中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良好氛围。五是建立工资会审制度。起,各乡镇必须在每月15日前进行工资审核,由县编委办先审核编

  制和实有人数,再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工资标准及工资总额,县财政局最后核拨工资,保证乡镇的工资能及时到位。

篇九: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将全县27个政府部门三定规定中的主要职责进行细化分解每个岗位列明对应承担的科室职责和工作任务每项职责任务清单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流程图和工作规范推行科室并联限时审批办理时限向社会公开方便服务群众的同时更加方便社会各方面的监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作用市委编办打好四张牌切实提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第一篇: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经验总结

  【篇一】

  近年来,**县委编办坚决贯彻省、市委改革部署要求,同步完成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边界清单和职责任务清单“三张清单”编制公布工作,着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再造部门运行流程,推进部门职能理念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重权力运行”为“重权力服务”,全面加强权力监管。**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梳理政府部门内部职权,在全市率先完成权责清单编制公布工作,编制公布县级权责清单事项5132项的基础上,今年又动态调整新增事项50项、取消事项40项,在县政府网站和政府服务网面向社会予以公布,做到运行规范化、监督全程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逐步构建起切合县情、权责统一、高效便捷的权责清单管理模式。

  二是变“用权才有责”为“有职就有责”,科学明确职责关系。突出职能与责任相统一,不仅要依法履职,更必须依法担责。**县全面梳理和细化部门主要职权,特别是对3738项行政处罚事项和356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并明确界定实施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责任。立足于解决政府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责边界不清、流程运行不畅等问题,对县直94个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全面梳理,编制公布职责边界清单事项107项,实现部门职责边界事项“清单化”,联办事项流程“协同化”,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厘清部门主协办关系,明确部门履职边界,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三是变“方便部门”为“方便群众”,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县坚持以方便群众为中心的工作思想,以部门“三定”规定为准绳,着力推进部门职责任务清单编制公布,改革机关内部办事流程,推动机关内部事项“一次办好”。

  将全县27个政府部门“三定”规定中的主要职责进行细化分解,每个岗位列明对应承担的科室职责和工作任务,每项职责任务清单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流程图和工作规范,推行科室“并联”“限时”审批,办理时限向社会公开,方便服务群众的同时更加方便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篇二】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作用,**市委编办打好“四张牌”,切实提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打好机制牌,让流程“严”起来。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好数据源头。建立《实名制管理工作规范》《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名制信息保密制度》等流程制度,严格遵守《条例》及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坚持“从严管理,规范程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实名制系统的调整流程可溯,有据可查,维护好机构编制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打好联动牌,让数据“跑”起来。加强内部科室间数据联动,建立内部联审机制,各科室互通信息,共同研判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实现对机构编制资源动态监测和共同掌控。加强对外信息公开,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编制机构编制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贯通,真正让数据多“跑路”,部门不用跑。

  三是打好应用牌,让资源“活”起来。将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数据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参谋助手,发挥实名制数据库实用性。在用编进人审批时,依托系统数据掌握各单位队伍结构、空编情况,在保证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拟定用编计划,坚持“总量控制、空编进人、结构优化、重点倾斜”的原则,保障全市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编制资源配置使用效益,切实将实名制系统数据作用发挥最大化。

  四是打好监督牌,让问题“改”过来。将实名制系统日常管理和专项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建立起机构编制和人员调整变动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各单位用编进人、出编减人和领导核配等异常情况,将违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依托系统梳理机构编制违规问题清单,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督查,切实加强问题整改,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切实维护机构编制权威。

  【篇三】

  **县委编办发挥机构编制管理在年度用编进人计划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抓好调研、研判、流程“三个关键”,统筹管理用编计划,力促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

  一、深入调研,精准把握用编需求。围绕经济发展急需和基层一线等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关注机构改革新组建的部门和整合职能的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查看运行状况等形式做好调研工作,共收集整理问题50余个,可行性建议26个,现场解答36个。摸清部门(单位)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男女比例和未来三年退休等情况,机构编制使用近三年增减人员情况和有关空编数。掌握用编需求,包括专业需求、学历需求和申请用编数量等,特别是重点掌握特殊专业需求情况等。

  二、分析研判,统筹调配用编计划。围绕贯彻落实省、市、县“重点工作攻坚行动”部署和全县“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全面服务“招才引智”工作,补齐人才短板,延揽紧缺急需人才,持续优化各部门(单位)干部队伍。坚持按需安排原则,综合分析各部门(单位)职责任务量、用编进人计划需求、员额空编、在编人员年龄结构、干部队伍梯次等情况,合理分配用编进人计划;

  坚持分级分类原则,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相关精神,对机构改革中职能调整、面临转企改制的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职能弱化、工作任务较轻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面临调整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安排用编进人计划。同时,重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和基层一线的用编需要,如疾病预防、各乡镇(街道)等,优先保障公安、应急管理、乡村振兴等重点行业领域用编进人,强化保障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大局。

  三、规范流程,全面加强用编管理。一是“三个步骤”确定用编计划。部门单位申请年度用编计划。需招录(招聘)人员的部门(单位),召开党组(委)会议进行研究,并登陆**省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年度用编计划申请。编办核定编制。依据上级下达的用编进人计划综合分析研判,及时审核信息,切实管好用活机构编制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发函确定用编计划。县委编办召开主任办公会通过《年度用编计划申请》,发放《**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核准函》,明确使用编制的单位、编制类型和数量,并通报组织和人社部门。二是“三个一致”审核招录(招聘)用编。严格执行编办审核通过的年度用编计划,把准组织、人社部门招录(招聘)人数的“起始关”,确保与编办审定招录(招聘)的部门(单位)一致、编制类型一致、数量一致。三是“两个环节”完成入编进人。县委编办函告有关部门(单位)待人员招录(招聘)到位后,10个工作日内凭组织、人社部门出具的介绍信办理列编手续,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录入审核,专人专职审核入编业务,依托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准确性校验功能,明确审核“重点”,针对易错步骤,从严审核,确保信息录入及时准确完整。实名管理,将录(聘)用人员纳入实名制系统管理,及时核发实名制管理卡,作为部门(单位)录(聘)用人员、工资核发、社会保险审核、核拨经费的重要

  依据。

  第二篇:大数据与机构编制管理经验总结

  大数据与机构编制管理经验总结两篇

  本文仅供参考

  大数据与机构编制管理经验总结【篇一】

  xx省xx市xx区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构建大数据管理模式,实时综合研究、分析和运用数据,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为推动全区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保障。

  一是“动态化”整合数据资源,精准掌握机构编制底数。

  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把好机构编制数据管理关口,实现全区机构清、编制清、职数清、人员清。一是基础数据全面覆盖。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编制性质、身份信息、职务信息以及机构名称、机构类别、编制数量、历史沿革台账等数据分门别类全部录入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改变以往“翻箱倒柜”查阅资料模式,实现机构编制信息查阅“随时化”。二是动态调整及时精准。严格落实专人专管制度,按照“日调周校”要求,每日对入编、出编、单位间调整人员信息进行实时更新,每周以设立、调整机构编制事项文件为依据,对机构编制数据进行核对校验,不断充实和更新数据库内容。三是分类设档健全台账。在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现有统计功能基础上,分门别类针对性制作《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数及实有人数汇总表》、《机关事业单位股级职数实配情况表》、《机关事业单位空编使用计划情况表》等一系列台账档案,对空编使用、出入编业务、机构编制人员基本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切实打牢数据基础。

  二是“多元化”挖掘数据价值,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

  坚持“调、保、控”结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对数据进行统计挖掘分析,为开展编制资源调配和用编计划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一是把稳“调”的天平。结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用等级评价、法人公示信息抽查等工作,深入分析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撤销职能丧失、弱化的事业单位,合并重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的事业单位。同时将机构职能细化为具体工作事项,合理对应岗位,科学调整编制。二是做好“保”的文章。按照“保障重点、合理调剂”的原则,坚持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从职能弱化、工作任务减少的部门调剂到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并在部门内部采取“小手术、微整形”方式盘活编制存量,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三是拧紧“控”的阀门。严格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结合机关事业单位职数、人员年龄等因素,预判在编人员流动情况,提前做好用编计划分配,确保全区每年用编计划总数不超过当年的自然减员数,从源头上遏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目前全区实有行政、事业人员数与xx年基数相比,均下降15%以上。

  三是“系统化”推动数据共享,全面强化机构编制督查。

  充分发挥实名制信息底数清楚、数据准确、便于监控等优势,通过融合多系统、多业务、多部门数据,建立全方位、立体式联防联控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机制。一是多系统联查强化动态监测。通过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系统、网站政务公开等多个渠道,对机构运转、职责变化、人员编制

  配备、事业单位登记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实现对违规设立机构、变相增设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动态监测和跟踪预警,有效提高监管质量。二是多业务联办强化源头管理。制定《机构编制业务办理流程》,将机构编制审批事项、人员进出编管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等机构编制业务进行“串联式”管理,建立内部联审机制,各科室互通信息,办理其中一项业务时,联动检查其他业务规范情况,相关业务未按规定及时办理或问题未整改到位的,实时亮起“红灯”,一律不予受理关联机构编制业务。三是多部门联动强化督查实效。将机构编制工作与干部选拔任用、巡察、专项审计等工作相结合,加强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动,严防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违纪违规现象发生,健全与纪检监察、巡察部门情况通报、信息共享、线索反馈、整改反馈等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督查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数据与机构编制管理经验总结【篇二】

  今年以来,xx县坚持抓基础谋创新,加快机构编制大数据建设,有效提升机构编制支撑力、承载力和协同力。

  一是夯实数据建设基础,提升机构编制“支撑力”。

  加强线上和线下机构编制数据库建设,线上,实现新版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顺利运行,克服系统测试不顺畅、业务人员操作不熟、数据校验问题多等难题,完成502个机关事业单位和20000多名人员的数据迁移,完成机构编制数据系统升级。线下,建立完善县级机构编制台账,将全县机构、编制、人员、设立依据等数据纳入台账管理,实时动态维护,保证机构编制数据准确性,方便业务人员随时调用。

  二是强化动态数据运用,提升机构编制“承载力”。

  利用xx市履职考评系统,通过日志化的工作记录,量化机构编制资源与工作任务,动态分析机构编制资源,挖掘潜在能力。针对中小学存量大班额和新生扩容需求教师问题,县委编办联合县财政局、县教体局组成调研组,逐个学校调研,分析填报率、审阅率,职责分工和工作量的变化,将数据分析转化为统筹人员编制的依据,成功为县直学校挖掘潜教师80人,提高编制资源的承载能力,有效缓解县级教师缺口和财政压力。

  三是多方数据推进融合,提升机构编制“协同力”。

  推进编办业务的数据化、网络化和融合化建设,加快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网络化建设,将2143项网络化的业务范围清单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相结合,增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直观性和针对性,实现对事业单位监管全覆盖。加快机关职能运行监管数据化建设,将3143项数据化的职责任务清单与履职考评相结合,为探索部门单位监管提供可行性方案,实现对行政机构监管全覆盖。加快融合化建设,将基础数据运用、履职考评监管、事业单位考核、事业单位监管、权责清单建设、规范“属地管理”等数据有机融合,建立编办业务融合协同机制,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事业单位改革、基层赋权增能减负、优化体制机制等编制重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解决方案。

  第三篇: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

  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来源渠道

  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

  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

  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年末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另外我们完善机构编制台账资料,重点是建立《机构编制台账》、《组织机构台账》、《退(离)休人员台账》3本台账,台账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表、图、文相结合,展示清晰,便于查阅。近几

  年来,对台帐的内容不断延伸,成为我市组织机构沿革、编制核定沿革、在编人员和退(离)休人员等方面的纵横向史料的宝典。目前已将三本台账的全部信息录入到微机,建立了全市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库,

  初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审核与纠正处理。

  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

  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

  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我市的机构编制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查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

  每年年初书面通知各行政事业单位按序参加年审,对部分情况复杂的单位,我们同时组织力量到单位审核,这项工作始终得到了用工单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仅以2003年编制审核处理为例,按照惯例,2004年初,我办对2003年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发现全市各种

  情况的在编不在岗人员113人。其中,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69人,内退人员20人,长期病假人员13人,退休未减编4人,其他情况7人。年审后我办立即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领导开会商讨,马上着手纠正。对长期由职工个人或用工单位冒领工资的,予以停发工资,并要求用工单位清退已领工资;对调出人员、死亡人员及其他情况未予销编的立即注销编制;对于混岗混编的予以“正位”处理;对于违反规定单位内部搞“停薪留职”的予以纠正,当事人要么返回单位上班,要么注销编制;对其他形式在编不在岗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了处理,达到正本清源。这样做,既杜绝了吃财政空饷,减少了财政开支,规范了用工行为,严肃了人事工作纪律,也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四、加强监督管理维护编制管理的权威性

  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是机构编

  制部门的基本职责。我们感到监督管理工作能否产生良好的效应,前提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核心是我们自身行为的公正、公道。近几年来,我们在监督管理工作上始终抓住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几个基本方面:

  一是切实把好机构编制审批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数量,防止机构编制膨胀

  严格执行党政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严禁擅自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和变更机构名称。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数量。严格执行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事宜,全部报经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调配、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的一条龙运行机制。

  二是坚持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把好编制入口关

  凡属入编进人,除极个别情况外,

  均报编办办理或由编办提交编委会研究决定。近年来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指令性分配安置等原因,一些用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把握政策上口径不一,不按分配工作程序操作,人为地形成分配事实。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编制控制,严格办事程序,切实减轻财政负担的建议》,从做好政策把关和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工作的业务程序、坚持层层把关、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引起了市委、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业务部门和用人单位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做好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业务程序,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责任,有效遏制了超编进人的势头,在一定幅度内减轻了财政负担。

  三是营造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综合调控

  机构编制工作,从单纯业务角度看

  是编办一家的事,但从业务的涉及面看,仅凭编办一家从管理到管理,往往效果欠佳。领导的理解支持,综合部门的密切配合,管理对象的积极参与等,都是我们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主要元素和必备条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注意加强与相关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用工单位之间密切合作,本着“协作、支持、监督”的原则,遇事同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坦诚合作,有效地避免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制肘,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编制部门一家守关,两目相视的管理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编办、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动的运行体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了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相结合的约束管理机制。工作中,我们坚持平等协商,和睦相处,和谐协作,各部门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携手把关、齐抓共管的格局。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手段,强化编制管理;通过编制核定,确定人头经费。充分调动各部门自觉控编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为我办正

  常有序地开展编制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篇:机构编制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机构编制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一是常带“透视镜”,审核校对保准确。

  X县委编办坚持打好核对、修改和校验“组合拳”,力求保证实名制信息系统的数据准确。在开展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编制审核工作中发挥“先行军”的作用,配合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做好审编的同时,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X余人的职务、个人简历、家庭成员等X项信息子集进行同步核查。

  在核查中坚持做到审编制、审岗位和审个人信息“三联并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安排专门人员修改完善各项指标信息。在完善修改各项指标信息时做到“双核并举”,即“核材料”“核信息”,确保有迹可循、有据可查,有效确保实名制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二是用好“广角镜”,县乡一体全覆盖。

  X县树立县乡“一盘棋”理念,向X个县直部门(单位)和X个乡镇(街道)同时下发实名制信息维护

  的通知,要求县乡同步推进自查、核对、自我维护工作。

  通过采取建立微信群、电话通知等方式加强与各单位的对接交流,保持工作无缝衔接,对需要规范完善的各项指标信息作具体讲解和指导,及时解决实名制信息维护中填写不规范、数据不完善等问题。累计修改完善数据X余条,确保信息维护全覆盖、无死角。

  三是善用“多棱镜”,科学决策保实用。

  实名制信息系统的数据准确,能够为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X县依据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掌握的第一手数据,进一步加强对各部门机构编制和人员变化情况、变动原因、发展趋势等数据的分析运用,适时更新机构编制台账、人员花名册、领导职数等台账。

  通过横向比对、纵向统计,多方面采集日常工作需要的机构编制数据,全面掌握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用编计划使用数、人员年龄分布、学历构成等情况,特别是今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录用和“双一流”人才的引进方面,从人员数量、专业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基础性数据的分析研究,有力地指导了机构编制管理和重点改革任务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五篇: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篇一】

  为适应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市委编办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奠定机构编制实名制大数据基石,着力提升机构编制科学化管理水平。

  夯实数据基础,整合“大数据”。健全完善实名制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出入编手续办理、编制使用核准等制度措施,建立编制台账、统计月报等实名制管理手段,进一步夯实了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实现“机构编制底数清、编制人员类型清、领导职数清、实有人员清”,最大限度地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适时动态调整,盘活“大数据”。制定印发《全面推行机构编制网上实名制登记管理制度的通知》,限定业务办理时间。为切实做好机构编制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日常维护工作,明确专职管理员,凡涉及机构变动、编制调整、人员增减等情况,第一时间办理变动手续并及时补充更新数据,实现对全市机构编制和人员实时掌握、动态监控,做到“变动文件”“月报台账”“数据库”三者相统一。

  强化数据研判,用好“大数据”。充分利用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整合分析功能,对全市各部门单位的编制、人员、年龄、职务级别等数据进行汇总,同步实现对超空编情况、部门编制类别、事业单位规格占比、人员编制数趋势等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并以饼状图、柱形图、线形图等多种形式的分析图表输出机构编制分析结果,为科学使用机构编制资源,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支持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工作部署,**县委编办切实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完成政府部门职责边界清单编制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明确编制范围,安排部署到位。印发《关于编制政府部门职责任务清单工作的通知》,将27家部门列入编制范围,以推动部门“三定”规定落实为抓手,明确主要任务、工作时限。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学习研究《省政府部门职责任务清单编制指南》等相关材料,确定主要职责任务清单编制主要内容及有关要求。充分运用工作微信群,工作专班与各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沟通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并即时解决,保障信息顺畅,提高编制效率。

  二是明确工作要求,审核把关到位。明确部门编制要求。部门要全面、真实、准确地梳理部门职责任务,按照“一事一流程”原则,对每项工作任务制定流程图及相应工作规范,确保职责分解无漏项、无错项、不留死角。明确审核要求。县委编办结合部门“三定”规定、权责清单,同时与部门间职责边界清单事项相衔接,对部门上报事项进行严格审核。明确公示公开要求。各部门主要职责任务清单编制完成后,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平台开设了“职责任务清单”专栏,对不涉密信息集中向社会公开。涉密部门按要求通过部门间、科室内部传阅等方式对任务清单、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进行公示。

  三是明确工作任务,职能优化到位。职责任务细化到位。根据部门“三定”规定,分解科室工作任务2300余项,确保各项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人干”。流程规范制定到位。对照“科室职责”编制流程图,制定工作规范。县级部门共制定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图2200余张、工作规范2200余项,破解“不知流程盲目干、规范不清干不好”的问题。重点部门流程优化到位。重点对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进行了流程优化。如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对企业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事项尽力压缩工作环节8项、精简办事手续6项,提升了企业群众的满意度。

  【篇三】

  近年来,**县委编办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委编办推动信息化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号召,坚持把“准确性、全面性、实用性”作为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注重用好“三面镜子”,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常带“透视镜”,审核校对保准确。**县委编办坚持打好核对、修改和校验“组合拳”,力求保证实名制信息系统的数据准确。在开展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编制审核工作中发挥“先行军”的作用,配合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做好审编的同时,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8400余人的职务、个人简历、家庭成员等13项信息子集进行同步核查,在核查中坚持做到审编制、审岗位和审个人信息“三联并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安排专门人员修改完善各项指标信息。在完善修改各项指标信息时做到“双核并举”,即“核材料”“核信息”,确保有迹可循、有据可查,有效确保实名制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二是用好“广角镜”,县乡一体全覆盖。**县树立县乡“一盘棋”理念,向79个县直部门(单位)和14个乡镇(街道)同时下发实名制信息维护的通知,要求县乡同步推进自查、核对、自我维护工作。通过采取建立微信群、电话通知等方式加强与各单位的对接交流,保持工作无缝衔接,对需要规范完善的各项指标信息作具体讲解和指导,及时解决实名制信息维护中填写不规范、数据不完善等问题。累计修改完善数据14600余条,确保信息维护全覆盖、无死角。

  三是善用“多棱镜”,科学决策保实用。实名制信息系统的数据准确,能够为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县依据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掌握的第一手数据,进一步加强对各部门机构编制和人员变化情况、变动原因、发展趋势等数据的分析运用,适时更新机构编制台账、人员花名册、领导职数等台账。通过横向比对、纵向统计,多方面采集日常工作需要的机构编制数据,全面掌握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用编计划使用数、人员年龄分布、学历构成等情况,特别是今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录用和“双一流”人才的引

  进方面,从人员数量、专业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基础性数据的分析研究,有力地指导了机构编制管理和重点改革任务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篇十: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

  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年末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年度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另外我们完善机构编制台账资料,重点是建立《机构编制台账》、《组织机构台账》、《退(离)休人员台账》3本台账,台账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表、图、文相结合,展示清晰,便于查阅。近几年来,对台帐的内容不断延伸,成为我市组织机构沿革、编制核定沿革、在编人员和退(离)休人员等方面的纵横向史料的宝典.目前已将三本台账的全部信息录入到微机,建立了全市机构编制人员信息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库,初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

  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

  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我市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主要审查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

  每年年初书面通知各行政事业单位按序参加年审,对部分情况复杂的单位,我们同时组织力量到单位审核,这项工作始终得到了用工单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仅以2003年编制审核处理为例,按照惯例,2004年初,我办对2003年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发现全市各种情况的在编不在岗人员113人。其中,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69人,内退人员20人,长期病假人员13人,退休未减编4人,其他情况7人。年审后我办立即与人事、财政等相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关部门领导开会商讨,马上着手纠正.对长期由职工个人或用工单位冒领工资的,予以停发工资,并要求用工单位清退已领工资;对调出人员、死亡人员及其他情况未予销编的立即注销编制;对于混岗混编的予以“正位”处理;对于违反规定单位内部搞“停薪留职”的予以纠正,当事人要么返回单位上班,要么注销编制;对其他形式在编不在岗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了处理,达到正本清源。这样做,既杜绝了吃财政空饷,减少了财政开支,规范了用工行为,严肃了人事工作纪律,也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四、加强监督管理维护编制管理的权威性

  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基本职责。我们感到监督管理工作能否产生良好的效应,前提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核心是我们自身行为的公正、公道。近几年来,我们在监督管理工作上始终抓住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几个基本方面:

  一是切实把好机构编制审批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数量,防止机构编制膨胀

  严格执行党政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严禁擅自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和变更机构名称.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数量。严格执行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事宜,全部报经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调配、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的一条龙运行机制。

  二是坚持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把好编制入口关

  凡属入编进人,除极个别情况外,均报编办办理或由编办提交编委会研究决定。近年来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指令性分配安置等原因,一些用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把握政策上口径不一,不按分配工作程序操作,人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为地形成分配事实。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编制控制,严格办事程序,切实减轻财政负担的建议》,从做好政策把关和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工作的业务程序、坚持层层把关、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引起了市委、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业务部门和用人单位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做好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业务程序,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责任,有效遏制了超编进人的势头,在一定幅度内减轻了财政负担。

  三是营造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综合调控

  机构编制工作,从单纯业务角度看是编办一家的事,但从业务的涉及面看,仅凭编办一家从管理到管理,往往效果欠佳。领导的理解支持,综合部门的密切配合,管理对象的积极参与等,都是我们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主要元素和必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备条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注意加强与相关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用工单位之间密切合作,本着“协作、支持、监督”的原则,遇事同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坦诚合作,有效地避免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制肘,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编制部门一家守关,两目相视的管理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编办、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动的运行体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了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相结合的约束管理机制。工作中,我们坚持平等协商,和睦相处,和谐协作,各部门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携手把关、齐抓共管的格局.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手段,强化编制管理;通过编制核定,确定人头经费。充分调动各部门自觉控编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为我办正常有序地开展编制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篇十一: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P>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

  第一篇: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文章标题: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

  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年末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年度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另外我们完善机构编制台账资料,重点是建立《机构编制台账》、《组织机构台账》、《退(离)休人员台账》3本台账,台账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表、图、文相结合,展示清晰,便于查阅。近几年来,对台帐的内容不断延伸,成为我市组织机构沿革、编制核定沿革、在编人员和退(离)休人员等方面的纵横向史料的宝典。目前已将三本台账的全部信息录入到微机,建立了全市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库,初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

  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我市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查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每年年第二篇: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

  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年末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年度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另外我们完善机构编制台账资料,重点是建立《机构编制台账》、《组织机构台账》、《退(离)休人员台账》3本台账,台账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表、图、文相结合,展示清晰,便于查阅。近几年来,对台帐的内容不断延伸,成为我市组织机构沿革、编制核定沿革、在编人员和退(离)休人员等方面的纵横向史料的宝典。目前已将三本台账的全部信息录入到微机,建立了全市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库,初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基

  础资料。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

  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

  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我市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查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每年年初书面通知各行政事业单位按序参加年审,对部分情况复杂的单位,我们同时组织力量到单位审核,这项工作始终得到了用工单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仅以2014年编制审核处理为例,按照惯例,2014年初,我办对2014年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发现全市各种情况的在编不在岗人员113人。其中,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69人,内退人员20人,长期病假人员13人,退休未减编4人,其他情况7人。年审后我办立即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领导开会商讨,马上着手纠正。对长期由职工个人或用工单位冒领工资的,予以停发工资,并要求用工单位清退已领工资;对调出人员、死亡人员及其他情况未予销编的立即注销编制;对于混岗混编的予以“正位”处理;对于违反规定单位内部搞“停薪留职”的予以纠正,当事人要么返回单位上班,要么注销编制;对其他形式在编不在岗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了处理,达到正本清源。这样做,既杜绝了吃财政空饷,减少了财政开支,规范了用工行为,严肃了人事工作纪律,也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四、加强监督管理维护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基本职责。我们感到监督管理工作能否产生良好的效应,前提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核心是我们自身行为的公正、公道。近几年来,我们在监督管理工作上始终抓住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几个基本方面:一是切实把好机构编制审批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数量,防止机构编制膨胀严格执行党政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严禁擅自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和变

  更机构名称。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数量。严格执行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事宜,全部报经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调配、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的一条龙运行机制。

  二是坚持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把好编制入口关凡属入编进人,除极个别情况外,均报编办办理或由编办提交编委会研究决定。近年来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指令性分配安置等原因,一些用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把握政策上口径不一,不按分配工作程序操作,人为地形成分配事实。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编制控制,严格办事程序,切实减轻财政负担的建议》,从做好政策把关和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工作的业务程序、坚持层层把关、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引起了市委、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业务部门和用人单位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做好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业务程序,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责任,有效遏制了超编进人的势头,在一定幅度内减轻了财政负担。三是营造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综合调控机构编制工作,从单纯业务角度看是编办一家的事,但从业务的涉及面看,仅凭编办一家从管理到管理,往往效果欠佳。领导的理解支持,综合部门的密切配合,管理对象的积极参与等,都是我们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主要元素和必备条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注意加强与相关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用工单位之间密切合作,本着“协作、支持、监督”的原则,遇事同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坦诚合作,有效地避免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制肘,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编制部门一家守关,两目相视的管理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编办、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动的运行体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了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相结合的约束管理机制。工作中,我们坚持平等协商,和睦相处,和谐协作,各部门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携手把关、齐抓共管的格局。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手段,强化编制管理;通过编制核定,确定人头经费。充分调动各部门自觉控编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为我办正常有序地开展编制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篇:编委开展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经验材料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在贯彻党和国家机构编制政策,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从去年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总结表彰会到现在,我们在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的英明领导下,在州编办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理论学习为龙头,以开展“三强”班子、“四好”队伍活动为契机,以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干部素质和促进机构编制工作为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学习,找准宣传工作方向机构编制工作的政策性、原则性、业务性很强,只有把握政策和原则并熟悉工作业务,才能找准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方向。一是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把学习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我办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健全了学习考勤、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检查考核等制度,从而保证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每月2-3次集中学习,两个月办一期学习专栏,全体干部年完成3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和30余篇学习心得。这为宣传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抓好理论学习。我们认真学习中央三代领导人和总书记同志有关机构编制改革和管理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规定》等,学习机构编制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制度及实施细则。通过认真学习,使全体干部充分认识到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到位,必须坚持正面宣传,抓住“改革---管理---服务”这条主线,弘扬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恪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全面有效促进机构编制工作。三是抓好业务培训。一方面搞好轮训,选派人员参加省、州、县组织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搞好乡镇和县直部门有关人员培训,组织召开年初工作会、业务培训会、重点工作座谈会及开展电视宣传、张贴宣传栏、调研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机构编制宣传氛围,提升自身以及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机构编制工作同志的学习力。二、强化职责,培植宣传工作力量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推动工作、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形式,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群策群力,人人参与。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年初,我们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姜华负总责,副主任彭宇旭主抓并负责事业机构编制宣传,副主任侯雪琴负责行政机构编制宣传,纪检员李孟冬负责法律法规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将宣传工作纳入到单位岗位责任制中,制定了相关奖惩办法,要求全体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思想上重视,工作中抓紧,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把宣传工作抓好抓实。二是强化干部职责。尽量营造人人关心宣传工作、个个撰写信息和理论文章的良好氛围。要求人人充当宣传信息员,规定每位干部年至少完成2篇信息和1篇调研文章。据统计,从去年七月到现在,全办共撰写信息30篇,撰写理论调研文章12篇。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有效发挥乡镇和县直部门在机构编制宣传工作中的作用。聘请乡镇和县直部门承担机构编制工作任务的同志为宣传信息员,要求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搞好各自部门和单位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及时提供信息。在宣传工作中表现出色的部门和单位有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畜牧局、泽家镇、芙蓉

  镇、灵溪镇、颗砂乡、万民乡、高坪乡等,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网络格局。

  三、创新思维,讲求宣传工作特色我们坚持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的工作理念,多角度、全方位抓好宣传工作。一是突出重点。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衡量这项工作的优劣,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围绕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和中心开展工作。年初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已明确今年机构编制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三化”管理,我们今年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就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今年月,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向县编委会、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周云在常委会上对机构编制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机构编制工作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还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刊载在县级媒体《情况》上,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机构编制政策。同时,副主任彭宇旭与侯雪琴分别撰写了《抓好机构编制工作重在落实》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刊发在《州机构编制信息网》的“学习园地”与“理论研讨”栏目中。二是抓住难点。当前,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难点问题更需我们关注。在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抓住干部职工关心、期盼解决的问题,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针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部分单位法定代表人对认识还不到位、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难点问题,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以会代训、宣传标语、广播电视、发放资料等方式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着力抓好对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培训工作。在实施编制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这一难点问题上,我们与相关部门一起,下基层认真地开展调研,并到州内其他县市学习考察,全面掌握信息,澄清底子,科学制定工作方案。三是关注热点。编制实名制登记涉及到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我们与县直部门搞好协作,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这项工作实施的透明度,满足社会各层面的信息需求,保障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求得社会各界对实名制登记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先后组织开办4期培训班,对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分管领导和政工干部共计100多人进行培训。组织所有参训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编制实名制相关文件,使全体人员清醒地认识到,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而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四是凸现亮点。我们及时捕捉工作亮点,交流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对典型经验进行剖析,从中发掘内涵,从事实中找出规律,从经验中提炼启示,不断探索机

  构编制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同时,广泛宣传机构编制工作中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做法和经验,增强辐射力,扩大影响力,展示机构编制部门的风采。今年工作的亮点主要有:干部学习中以老带新,较好地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党员干部关注灾情,主动参与献爱心活动;事业单位法人年度审查工作起步早,见效快,完成率达100%;为积极稳妥推进机构改革和强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编办人员分组分批开展工作调研等。

  四、强化措施,注重宣传工作实效我们以电视台、《情况》及州编办创办的《自治州机构与编制》和网站为宣传工作的主要平台,突出抓好宣传信息的采集和理论文章撰写及上报工作。一是夯实基础。我们配齐了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开通了互联网,以电子邮件方式报送信息,始终突出一个“快”字,有效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二是注重调研。为提高质量,我们注重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一般性信息中挖掘报送深层次信息,努力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机构编制工作开拓创新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提高了信息的采用率。上半年,共组织调研7次,做到人人参与,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三是讲求质量。上报信息不仅要有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我们要求所有同志学习信息采集基础知识,脑勤多想、嘴勤多问、手勤多写,在信息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下功夫。每写一篇信息稿都要不断修改完善,从一般现象中总结规律性东西,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多样的写作手法,以提高信息的质量,并力求一批信息精品。副主任彭宇旭撰写的《推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几点思考》、《念好“五字经”,当好信息员》,副主任侯雪琴撰写的《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几点思考》分别在《州机构编制信息网》发表,并在《中国机构网》刊登。四是严格审核。机构编制工作政策性强,必须加强对信息的分析核实把关,力求所报信息准确无误。年初,我们制定了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在报送一般信息时,必须经分管副主任审核签发同意后,方可上报。重大信息报送,必须由编办主任办公会研究,报县分管机构编制工作领导与两办审核后,方能上报。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信息报送的工作行为,保证了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的严肃性。总之,通过一年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实践,我们感受很深。当前机构编制宣传工作任务仍十分繁重,它肩负着为机构编制工作出谋划策的光荣使命。我们一定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坚定信心,发挥自身特色,发动各方力量,使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干部的思想水平、机构编制工作实际和全县发展大局,努力把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四篇:编委开展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经验材料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在贯彻党和国家机构编制政策,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从去年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总结表彰会到现在,我们在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的英明领导下,在

  州编办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理论学习为龙头,以开展“三强”班子、“四好”队伍活动为契机,以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于全县经济

  和社会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干部素质和促进机构编制工作为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学习,找准宣传工作方向机构编制工作的政策性、原则性、业务性很强,只有把握政策和原则并熟悉工作业务,才能找准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方向。一是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把学习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我办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健全了学习考勤、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检查考核等制度,从而保证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每月2-3次集中学习,两个月办一期学习专栏,全体干部年完成3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和30余篇学习心得。这为宣传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抓好理论学习。我们认真学习中央三代领导人和总书记同志有关机构编制改革和管理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规定》等,学习机构编制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制度及实施细则。通过认真学习,使全体干部充分认识到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到位,必须坚持正面宣传,抓住“改革---管理---服务”这条主线,弘扬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恪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全面有效促进机构编制工作。三是抓好业务培训。一方面搞好轮训,选派人员参加省、州、县组织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搞好乡镇和县直部门有关人员培训,组织召开年初工作会、业务培训会、重点工作座谈会及开展电视宣传、张贴宣传栏、调研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机构编制宣传氛围,提升自身以及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机构编制工作同志的学习力。二、强化职责,培植宣传工作力量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推动工作、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形式,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群策群力,人人参与。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年初,我们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姜华负总责,副主任彭宇旭主抓并负责事业机构编制宣传,副主任侯雪琴负责行政机构编制宣传,纪检员李孟冬负责法律法规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将宣传工作纳入到单位岗位责任制中,制定了相关奖惩办法,要求全体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思想上重视,工作中抓紧,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把宣传工作抓好抓实。二是强化干部职责。尽量营造人人关心宣传工作、个个撰写信息和理论文章的良好氛围。要求人人充当宣传信息员,规定每位干部年至少完成2篇信息和1篇调研文章。据统计,从去年七月到现在,全办共撰写信息30篇,撰写理论调研文章12篇。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有效发挥乡镇和县直部门在机构编制宣传工作中的作用。聘请乡镇和县直部门承担机构编制工作任务的同志为宣传信息员,要求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搞好各自部门和单位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及时提供信息。在宣传工作中表现出色的部门和单位有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畜牧局、泽家镇、芙蓉镇、灵溪镇、颗砂乡、万民乡、高坪乡等,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网络格局。

  三、创新思维,讲求宣传工作特色我们坚持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的工作理念,多角度、全方位抓好宣传工作。一是突出重点。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衡量这项工作的优劣,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围绕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和中心开展工作。年初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已明确今年机构编制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三化”管理,我们今年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就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今年月,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向县编委会、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周云在常委会上对机构编制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机构编制工作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还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刊载在县级媒体《情况》上,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机构编制政策。同时,副主任彭宇旭与侯雪琴分别撰写了《抓好机构编制工作重在落实》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刊发在《州机构编制信息网》的“学习园地”与“理论研讨”栏目中。二是抓住难点。当前,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第五篇:乡镇机构改革经验交流材料县地处黔中偏西,区域面积1090.49平方公里,辖5镇6乡,31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200年年末户籍总人口45.47万人,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机构改革县编委办独立办公以来,按照机构编制政策法规,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对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机构改革前乡镇有行政编制520名,实有489人,改革后行政编制精简为429名(后增加周转编制2名),实有421人,农村税费改革后,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5年间除了补充选调生38名外,县委、政府严格空编补员,行政在编人员逐年减少,为388人,为341人。达到了既减轻财政负担,又保证工作运转的目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立足实际,逐步完善乡镇党委、政府功能乡镇党委、政府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必须完善乡镇党委、政府功能,确保乡镇行政管理体

  制正常运转。首先,我们从明确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责入手,理顺县乡责权关系。乡镇机构

  改革时,县委、政府要求乡镇要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四个方面,依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地方组织法等政策法规全面履行职能,同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上来,更好的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其次,适当下放权限,进一步完善乡镇管理和服务职能,努力做到责权一致。的乡镇机构改革,县委、政府将原来垂直管理的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机构下划乡镇直接管理,设立农业服务中心,并加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扶贫工作站三块牌子;将安全生产、村镇建设委托乡镇行使部分执法监察权,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村镇建设管理站,构建了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综合执法大队(内设乡镇执法中队)、县安全生产监察大队相互依托的体制框架等。通过适当放权,在责权下移中加强政权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其三,进一步理顺县乡责权关系。的乡镇机构改革,县委、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设置了中小学、卫生院、国土资源管理所等县级部门派驻机构,同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按照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能和“双重领导、双重管理”的要求,县委、政府明文规定对县级部门派驻机构的人事任免、干部职工调动和借用必须征得乡镇党委同意。

  二、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着力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以前,由于基层干部紧缺,为了保证工作不断,乡镇通过招工、招干、顶替、转干、退伍军人安置、毕业生分配等补充了大量人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信息化的推进,一些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影响基层工作。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关键要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首先,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的乡镇机构改革,我们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责和各乡镇的具体情况,人口在5万人以内的乡镇设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5个党政办事机构,5万人以上的设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6个党政办事机构。同时,为了确保乡镇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县委、政府还设置了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为党政办事机构行使职能提供保障的部分事业单位,并明确党政办事机构与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其次,大胆创新管理方式,确保乡镇工作开展。一是适当扩大党政领导交叉任

  职,将乡镇人民武装部部长同时兼任副乡镇长;二是采取综合设置办事机构和综合性工作岗位相结合,在党政办事机构内设置组织干事、教育干事等少数综合性工作岗位,确保工作职责落实到人。

  其三,县委为了加强乡镇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明确乡镇党委委员可享受副科级待遇,以最大限度激发乡镇干部的工作热情。

  三、建立协调机制,为乡镇运转提供人员编制和财力支撑乡镇要运转好,人力、财力保障是关键。我们主要从建立协调机制入手抓好相关工作。一是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将编制核定到人,确保乡镇管理不混乱。,县委组织部、编委办、人事劳动局联合开展身份清理,将干部职工的工作隶属关系全部理顺。,三部门又联合发布“定编定员”公告,将编制核定到每个乡镇干部,并建立了机构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每年将“实名制”管理、人员变化等情况在乡镇进行公告。二是开展“吃空饷”清理,使有限的财政用在刀刃上。,县纪委、组织部、编委办、人事劳动局、财政局联合开展清理“吃空饷”,对在编不在岗人员责令回到岗位,对逾期不回的23人作出除名、解除工作关系、停发工资等处理;对顶岗在册人员进行了清退。通过清理,确保体制高效运转。三是推行按编进人、按编预算、按编取酬,进一步完善乡镇在编人员数据库、机构编制管理台帐,做到编制数、实有人数、财政供养数一一对应,实现规范化管理,消除乡镇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人员正常的流动机制。我们在严格控制编制和人员增长的同时,按照机构编制先行的原则,会同组织部门建立了“使用领导职数实行组织、编制部门对接制,使用编制实行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制”的管理制度,在乡镇干部职工中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良好氛围。五是建立工资会审制度。起,各乡镇必须在每月15日前进行工资审核,由县编委办先审核编制和实有人数,再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工资标准及工资总额,县财政局最后核拨工资,保证乡镇的工资能及时到位。

篇十二: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P>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经验做法汇报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经验做法汇报一是“问效+目标导向”,推动全面跟踪与精准问效相结合。以提升跟踪问效的针对性、时效性为出发点,实行“分类问效”,选出某类机构编制事项进行问效,主要聚焦机构改革后部门职责调整及运行情况、部门流程和职责边界清单落实情况。

  一是掌握重大机构编制调整事项的执行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执行不力、变形走样、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评价重大机构编制事项实施的效益性和决策的科学性,查看调整后有无积极效果、达到预期成效。同时,着重对重大改革决策进行专项督查,结合全年工作要点及疫情防控趋势,着重对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医药体制机制进行跟踪问效,确保导向突出,目标明晰。

  二是“问效+调整优化”,实现督查整改和审批运用相结合。以督促问题单位整改落实为切入点,以监督检查环节前置为手段,重塑机构编制事项受理审批流程,强化机构编制审批和监督检查环节的协调配合,将问题整改情况列入机构编制审批要件,严格审核把关,将问效结果逐一建立电子档案,完善信息数据,对存在机构编制执行和问题整改不到位的部门,暂停受理有关新增机构编制申请,为领导决策和机构编制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问效+联动机制”,推动内外联动与全程跟踪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部门内部协调配合,明确由监督检查科室牵头,行政机构编制科、事业机构编制科等业务科室共同参与,构建齐抓共管的监督模式。同时,积极探索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形成监督问效合力。

  四是“问效+法治理念”,推动工作成效与法规意识相结合。通过开展跟踪问效,完善机构编制事项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改变“重审批轻监管、重事前轻事后、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工作理念,提升监督检查工作效能。

  同时,通过跟踪问效,提升部门对于机构编制法定化的意识,督促部门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加快推进机构编制事项落实,提高机构组建及运行效率。通过问效不断增强部门机构编制“红线”思维,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刚性约束力。

篇十三: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P>  _机构编制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工作经验做法

  机构编制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工作经验做法一是常带“透视镜”,审核校对保准确。_县委编办坚持打好核对、修改和校验“组合拳”,力求保证实名制信息系统的数据准确。在开展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编制审核工作中发挥“先行军”的作用,配合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做好审编的同时,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_余人的职务、个人简历、家庭成员等_项信息子集进行同步核查。

  在核查中坚持做到审编制、审岗位和审个人信息“三联并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安排专门人员修改完善各项指标信息。在完善修改各项指标信息时做到“双核并举”,即“核材料”“核信息”,确保有迹可循、有据可查,有效确保实名制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二是用好“广角镜”,县乡一体全覆盖。_县树立县乡“一盘棋”理念,向_个县直部门(单位)和_个乡镇(街道)同时下发实名制信息维护的通知,要求县乡同步推进自查、核对、自我维护工作。

  通过采取建立微信群、电话通知等方式加强与各单位的对接交流,保持工作无缝衔接,对需要规范完善的各项指标信息作具体讲解和指导,及时解决实名制信息维护中填写不规范、数据不

  完善等问题。累计修改完善数据_余条,确保信息维护全覆盖、无死角。

  三是善用“多棱镜”,科学决策保实用。实名制信息系统的数据准确,能够为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_县依据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掌握的

篇十四: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P>  机构编制大数据工作经验做法特色亮点

  机构编制大数据经验做法特色亮点夯实数据基础,整合“大数据”。健全完善实名制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出入编手续办理、编制使用核准等制度措施,建立编制台账、统计月报等实名制管理手段,进一步夯实了机构编制工作基础。

  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实现“机构编制底数清、编制人员类型清、领导职数清、实有人员清”,最大限度地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适时动态调整,盘活“大数据”。制定印发《全面推行机构编制网上实名制登记管理制度的通知》,限定业务办理时间。

  为切实做好机构编制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日常维护工作,明确专职管理员,凡涉及机构变动、编制调整、人员增减等情况,第一时间办理变动手续并及时补充更新数据,实现对全市机构编制和人员实时掌握、动态监控,做到“变动文件”“月报台账”“数据库”三者相统一。

  强化数据研判,用好“大数据”。充分利用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整合分析功能,对全市各部门单位的编制、人员、年龄、职务级别等数据进行汇总,同步实现对超空编情况、部门编制类别、事业单位规格占比、人员编制数趋势等项目进行分析研究。

  并以饼状图、柱形图、线形图等多种形式的分析图表输出机构编制分析结果,为科学使用机构编制资源,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支持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篇十五: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P>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经验做法汇报

  一是打好联动牌,让数据“跑”起来。加强内部科室间数据联动,建立内部联审机制,各科室互通信息,共同研判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实现对机构编制资源动态监测和共同掌控。加强对外信息公开,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编制机构编制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贯通,真正让数据多“跑路”,部门不用跑。

  二是打好机制牌,让流程“严”起来。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好数据源头。建立《实名制管理工作规范》《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名制信息保密制度》等流程制度,严格遵守《条例》及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坚持“从严管理,规范程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实名制系统的调整流程可溯,有据可查,维护好机构编制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打好监督牌,让问题“改”过来。将实名制系统日常管理和专项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建立起机构编制和人员调整变动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各单位用编进人、出编减人和领导核配等异常情况,将违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依托系统梳理机构编制违规问题清单,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督查,切实加强问题整改,进一步规范机构编

  制管理,切实维护机构编制权威。

  四是打好应用牌,让资源“活”起来。将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数据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参谋助手,发挥实名制数据库实用性。在用编进人审批时,依托系统数据掌握各单位队伍结构、空编情况,在保证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拟定用编计划,坚持“总量控制、空编进人、结构优化、重点倾斜”的原则,保障全市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编制资源配置使用效益,切实将实名制系统数据作用发挥最大化。

篇十六: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P>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经验做法汇报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经验做法汇报一是打好联动牌,让数据“跑”起来。加强内部科室间数据联动,建立内部联审机制,各科室互通信息,共同研判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实现对机构编制资源动态监测和共同掌控。加强对外信息公开,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编制机构编制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贯通,真正让数据多“跑路”,部门不用跑。

  二是打好机制牌,让流程“严”起来。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好数据源头。建立《实名制管理工作规范》《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名制信息保密制度》等流程制度,严格遵守《条例》及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坚持“从严管理,规范程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更新,确保实名制系统的调整流程可溯,有据可查,维护好机构编制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打好监督牌,让问题“改”过来。将实名制系统日常管理和专项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建立起机构编制和人员调整变动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各单位用编进人、出编减人和领导核配等异常情况,将违规违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依托系统梳理机构编制违规问题清单,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督查,切实加强问题整改,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切实维护机构编制权威。

  四是打好应用牌,让资源“活”起来。将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数据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参谋助手,发挥实名制数据库实用性。在用编进人审批时,依托系统数据掌握各单位队伍结构、空编情况,在保证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拟定用编计划,坚持“总量控制、空编进人、结构优化、重点

  倾斜”的原则,保障全市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编制资源配置使用效益,切实将实名制系统数据作用发挥最大化。

篇十七: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P>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年末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年度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另外我们完善机构编制台账资料,重点是建立《机构编制台账》、《组织机构台账》、《退(离)休人员台账》3本台账,台账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表、图、文相结合,展示清晰,便于查阅。近几年来,对台帐的内容不断延伸,成为我市组织机构沿革、编制核定沿革、在编人员和退(离)休人员等方面的纵横向史料的宝典。目前已将三本台账的全部信息录入到微机,建立了全市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库,初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

  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我市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查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每年年初书面通知各行政事业单位按序参加年审,对部分情况复杂的单位,我们同时组织力量到单位审核,这项工作始终得到了用工单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仅以编制审核处理为例,按照惯例,初,我办对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发现全市各种情况的在编不在岗人员113人。其中,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69人,内退人员20人,长期病假人员13人,退休未减编4人,其他情况7人。年审后我办立即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领导开会商讨,马上着手纠正。对长期由职工个人或用工单位冒领工资的,予以停发工资,并要求用工单位清退已领工资;对调出人员、死亡人员及其他情况未予销编的立即注销编制;对于混岗混编的予以“正位”处理;对于违反规定单位内部搞“停薪留职”的予以纠正,当事人要么返回单位上班,要么注销编制;对其他形式在编不在岗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了处理,达到正本清源。这样做,既杜绝了吃财政空饷,减少了财政开支,规范了用工行为,严肃了人事工作纪律,也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四、加强监督管理维护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基本职责。我们感到监督管理工作能否产生良好的效应,前提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核心是我们自身行为的公正、公道。近几年来,我们在监督管理工作上始终抓住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几个基本方面:一是切实把好机构编制审批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数量,防止机构编制膨胀严格执行党政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严禁擅自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和变更机构名称。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数量。严格执行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事宜,全部报经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调配、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的一条龙运行机制。二是坚持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把好编制入口关凡属入编进人,除极个别情况外,均报编办办理或由编办提交编委会研究决定。近年来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指令性分配安置等原因,一些用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把握政策上口径不一,不按分配工作程序操作,人为地形成分配事实。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编制控制,严格办事程序,切实减轻财政负担的建议》,从做好政策把关和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工作的业务程序、坚持层层把关、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引起了市委、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业务部门和用人单位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做好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业务程序,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责任,有效遏制了超编进人的势头,在一定幅度内减轻了财政负担。[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三是营造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综合调控机构编制工作,从单纯业务角度看是编办一家的事,但从业务的涉及面看,仅凭编办一家从管理到管理,往往效果欠佳。领导的理解支持,综合部门的密切配合,管理对象的积极参与等,都是

  我们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主要元素和必备条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注意加强与相关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用工单位之间密切合作,本着“协作、支持、监督”的原则,遇事同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坦诚合作,有效地避免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制肘,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编制部门一家守关,两目相视的管理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编办、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动的运行体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了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相结合的约束管理机制。工作中,我们坚持平等协商,和睦相处,和谐协作,各部门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携手把关、齐抓共管的格局。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手段,强化编制管理;通过编制核定,确定人头经费。充分调动各部门自觉控编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为我办正常有序地开展编制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十八: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P>  机构编制监督工作经验亮点做法

  一、严格实行台账管理,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问题台账和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管理台账,摸清底数,严格管理,对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职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类推进各类机构编制问题整改。

  对发现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擅自设立机构、违规任命干部等严重情形列入问题台账,实行编号、销号跟踪管理。对部门的整改情况按月进行调度,督促整改措施落实。

  二、聚焦机构编制事项,精准开展跟踪问效。由监督检查科牵头,抽调相关科室业务精湛人员,成立专项检查组,进行专项检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准选取县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治和中医药体制机制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农村宅基地职责调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管理职能落实,以及卫健、教育、应急、市场监管等领域机构编制职能流程再造情况等X类机构编制事项,进行跟踪问效,确保导向突出、目标明晰。

  三是树牢底线思维,强化刚性约束。坚持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为遵循,树立编制即法的意识,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规定,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与巡察、党委督查、选人用人专项

  检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监督等工作的协同,形成监督检查强大合力,坚决查处各类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

  强化监督检查结果运用,将跟踪问效结果纳入年度县级机构编制工作绩效管理评价,对机构编制执行和问题整改不到位的,暂停受理有关新增机构编制事项申请;对严重问题及时移交纪委监委进行处理,切实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

  四是注重宣传培训,强化干部素质提升。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的学习贯彻、培训宣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通过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编办大讲堂、机关干部上讲台、印发机构编制政策法规资料等,强化机构编制政策解读和宣传培训,提升机构编制队伍业务能力。

  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各种业务网站、机构编制公众号等多种宣传途径,多层面、全方位的宣传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事项、参与机构编制监督。

篇十九: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P>  编办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经验亮点做法一、建立《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台账》,强化对机构编制管理情况的全面监督。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名称(含挂牌名称)、主要历史沿革、机构规格、机构类别、经费形式、行政/事业/工勤编制数、内设/下设机构名称及个数、领导职务名称及个数等内容纳入台账管理,详实记录了各部门单位全部机构编制事项。机构编制事项发生变化时,台账同X省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同步更新,实现了对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配置情况的全面监督,同时为领导科学决策及日常管理提供有力数据依据,为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建立《机构编制问题监测台账》,强化对机构编制问题整改的重点管理。将机构编制管理和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日常管理不规范及注意事项等问题一并纳入监测台账,进行重点管理,督促整改落实。强化问题整改与审批联动,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作为机构编制事项审批、用编进人许可核发、领导职数核准的前置条件,问题整改不到位的,暂停受理机构编制事项申请。三、建立《机构编制事项执行台账》,强化对机构编制事项执行的全程跟踪。将机构编制批复事项及执行情况纳入台账管理范围,根

  据批复事项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定期监测X省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X省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系统的更新维护情况并记录在账。

  结合机构编制批复事项内容适时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客观评价机构编制专门文件的执行效果,强化了对机构编制事项执行情况的全面跟踪,推动了机构编制决策事项的贯彻落实。


推荐访问:机构编制工作经验做法 工作经验 机构编制 做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