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2022-10-29 19: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后在十九大报告中对这一目标还做过进一步的阐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主要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入手,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三个维度

1 国家治理的基本含义

“治理”一词在中国古代就早已有之。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中,治理通常是指统治者治国理政,其基本含义是指统治者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从传统含义来看,国家治理往往是统治者依靠皇权,国家治理的最终权力是皇帝所有。在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治理的主体是皇帝和皇帝任命的文武百官,这种治理是一种统治意义上的。

在现代社会,“治理”的含义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国家治理中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包含了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内容,突出党领导下的治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治理”一词更加要求主体多元化,不仅要有党领导下的对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管理,还包括社会自身的治理,强调社会组织和人民在治理过程中的有序参与。在实践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逐渐形成,包含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个维度,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2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战略实现的三个必要维度

2.1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显得尤为突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然离不开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更要做到与时俱进,敢于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来进行自我革命,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一是要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學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就必须具备政治过硬、能力过硬、理论过硬的基本条件,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就是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深刻掌握党的执政规律和执政经验。把握学习方向不偏移,避免陷入盲目状态。要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在领导能力方面,要善于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

二是要全面从严治党,进行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民心向背。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在看到反腐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我们党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关键少数,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另外,还要加强党内巡视监督,充分利用巡视利剑在党内形成不敢腐和不能腐的风气,保障政治生态“绿色健康”。

三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目前,党的机关建设中存在“灯下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首先要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加强党的权威和核心领导地位,全党要形成讲政治、讲规矩、守纪律的良好政治风气。其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保证党员理想信念不动摇,精神支柱不坍塌。再次,还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组织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应该着重开展群众路线,反映群众呼声,在群众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

2.2人民当家做主

我国的国家性质旗帜鲜明的突出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人民的参与,人民是国家治理主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基层民主成为了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民主主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总体政治发展的共同推动下实现的。基层自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贿选问题、选举候选人涉黑问题,基层自治组织腐败问题等。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它影响了基层自治的建设成果,不利于基层民主的充分发挥。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它影响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并进而影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最优良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基础。因此要净化基层自治选举的环境,坚决打击涉黑和贿选问题。基层自治应该实现民主选举,规范选举过程、选举方式,公开选举结果。充分发挥选民手中选票的作用。其次,调整基层民主中的权力结构,按照宪法和有关法律来规范、理顺基层政权的权力关系,充分发挥权力的活力和积极性。再次,基层民主建设离不开制度和体制建设。因此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对自治组织权力的获得、运行、交接等多个方面监督,使民主管理形式更加完善。最后,应该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的功能,探索与市场结合的新形式、新功能。

在发展基层民主建设的同时,还要建设人民信任工程。人民信任建设是指巩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感,增加人民对党的领导的支持和信赖,以保证国家在治理过程中能够顺利开展工作。重视人民信任建设实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增强人民信任,重点应放在党员干部群体上。党的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党和国家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要坚决抵制官僚主义作风和特权思想,加强党性修养和政治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另外,还要提供群众意见反映渠道。比如互联网、媒体、意见信箱等等。习总书记曾说过,要学会在互联网上问政于民。

发展基层民主和建设人民信任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基层民主是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的实践,是人民民主的广泛的、真实的体现。人民信任关乎社会稳定、党的权威,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保障条件。

2.3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法治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法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标尺,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按照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的说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是依法治国的1.0版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版十六字方针,是依法治国的2.0升级版。这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首先是科学立法。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和充分体现民主性,实现立法的科学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用先进的思想来指导立法工作,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方向和特征。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立法工作离不开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科学立法的根本要求。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法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立法工作,保证立法工作的方向不发生偏转。立法工作也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要在立法前充分听取和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利用人民的力量来制定法律。离开人民群众的立法是经不起历史的考验的。

其次是嚴格执法。主体是广大执法队伍。做到严格执法需要执法人员和队伍素质过硬,坚守执法原则和底线,不以个人意志和执法对象为转移。一旦出现执法人员选择性执法,就会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型,破坏社会遵守法律的氛围和风气。因此,要着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理论学习和工作能力学习,牢守执法原则。但也要避免暴力执法。执法人员是法律的守卫者,应该做到不偏不倚,不能受上级或者其他部门领导意志的干扰,做到合理、合法、文明执法。

再次是公正司法。司法公正是公民维护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中所有的法律都是人治色彩浓厚的,没有形成法治思维和公正司法的意识。由于受封建思想流毒影响,当代也出现过许多以言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这是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所不允许的,也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相违背。做到公正司法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此外,还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司法体制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要把党统领全局同司法体制改革高度结合。司法体制改革也必须依靠人民。公正司法,重在司法队伍建设。要提高司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最后是全民守法。人民是立法的主体,更是守法的主体。法律制定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遵守和拥护。全民的范围也包括党员干部,并且党员干部应是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遵守法律的权威,在社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民守法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有问题首先想到的不再是托关系走后门,而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这有这样才能打破乡土性,使社会朝着公正、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要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力量源泉,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法律和制度保证。按照亨廷顿的说法,现代性带来稳定,现代化带来不稳定。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现现代过程中,应该注意掌握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党、人民和法治三个维度高度结合,才能在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从而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11-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401页.

[3]胡国喜,张荣臣.机关党建工作“灯下黑”问题的治理策略[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2).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第65页.

[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第171页.

[6]许耀桐,胡叔宝,胡仙芝.政治文明:理论与实践发展分析[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567页.

[7]周联兵.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民信任建设[J].学术探索,2017(7):30-34.

[8]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第198页.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第130页.


推荐访问:维度 治理 现代化 体系 国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