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内容解读(一)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内容解读(一)

2022-10-28 14:5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一、课程标准要求

1 课程标准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要求以某一个区域为实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这里所说环境问题主要侧重于生态破坏。所谓发展方面的问题,也是由环境造成的阻碍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不是指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区域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就必然不同。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除森林、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外,还有水资源、草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等。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二个问题是“环境问题的危害”。如荒漠化使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生产力下降,草场质量下降,还可能形成沙尘暴,污染空气、水体,影响人体健康;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的水土流失、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和发展产生危害性。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三个问题是“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教学中须明确,治理区域内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治理因目前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同的环境问题,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

课程标准中本节安排的活动是“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舍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和治理措施”。这些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感性认识。可按课标建议组织指导学生选取其中一个或另设一个相关活动来开展探究性学习,尤其对于农村的学生更有条件和必要。城市的学生可利用社会实践或长假时间开展这一活动。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对流域的开发利用要考虑流域区域的两个特性:特殊性和整体性。由于各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是相同的。因此本条标准的重点,并不是某一流域如何开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而是指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首先应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其次,应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哪些是对发展有利的因素,哪些是制约因素。第三,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的发展方向,说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要用好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应将本地河流(或其它河流)的利用现状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分析其开发和治理是否符合该流域特征。

2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含义和我国相应的主要分布区。理解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了解干流、支流、分水岭、水系、流域等基本概念;能综合分析某一河流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内容,并针对某个流域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通过案例可说明流域开发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掌握阅读、分析、运用相关图表数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荒漠化)问题或某流域开发治理的研究学习,掌握分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提高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通过对图表、资料、专题地图信息的提取,分析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过程、成因、危害,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提出相关的发展方向和治理措施,学会案例分析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态环境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环境观,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养成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关心我国不同地区河流开发与综合治理的基本国情,利用所学知识为地区性国土整治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教材分析

四版本教材内容的共同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研究区域生态建设或流域综合开发;二是内容结构相近,区域生态建设主要包括“成因一危害一治理”几个有内在联系的方面。流域综合开发主要包括“流域的自然条件、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治理过程及措施”等几方面的内容。

四版本教材内容的不同点见表1,其重难点呈现形式比较见表2。

三、教学重难点剖析及教学建议

1 教学重难点剖析

★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产生分为自然原因(地形陡峻、多暴雨、土质疏松且无植被保护)和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具体到黄土高原,通过读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分析其位置、地形、气候可知,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地表植被(过度放牧和采樵、毁林开荒等)和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轮荒、开垦陡坡、开矿、滥用土地)。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有:使耕地中的养分流失、土层变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造成耕地质量恶化、农业减产;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破坏生态环境;淤积江河湖库,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强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分析中应突出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人为因素。水土流失的治理应通过生物措施(种树种草、恢复植被)、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修建鱼磷坑)、农业技术措施(深耕土改、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作)、小流域的治理等多种措施来提高保土能力。治理水土流失还应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又分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三种,本课标所探讨的主要是土地沙漠化。在具有沙质地表物质组成和干旱、半干旱的大风地区表现更加明显,如我国的西北地区。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地表植被,如过度樵采、放牧、垦殖等;此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内陆河流量减少甚至断流,致使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从而使土地风蚀沙化。自然原因是荒漠化的基础,当今人为因素加快甚至主导了其发展进程。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威胁到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所到之处土地生产力丧失,易形成沙尘暴。对荒漠化的蔓延要以防为主,并以恢复植被为综合治理的重点。主要对策和措施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等。

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不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也应有差异。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森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多方面的,如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调节全球水平衡等。森林(如雨林)生态也有它的脆弱性,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快以及多雨淋洗作用强,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将迅速被径流带走,土地肥力急剧下降,且难以恢复。森林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量采伐,使天然林区变为林木稀少之地,甚至逐渐变为荒漠。过度砍伐森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变化(如降水量减少等),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生物种类锐减。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将使湿地的上述功能丧失殆尽。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围垦滩涂,把沼泽湿地改建为鱼塘、虾池,在沼泽湿地开沟排水以及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等,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立法管理、严禁盲目围垦、退耕还湖还沼、合理利用等措施来保护湿地。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一是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可通过表3分析说明。

二是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为解决上表中洪涝频发、陆路交通不便等问题,成立了流域管理局,以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为切入口,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实现了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多功能并举的良性发展。田纳西河梯级开发既解决了早期开发产生的问题,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修建大坝和水库,蓄洪防洪,发展航运增加就业;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如平原发展种植业,电厂余热发展温室栽培,山区发展林牧水库养鱼;利用廉价电力发展高耗能工业;林区水库发展旅游业等。在开发过程中,要建立和保持“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六个方面的合理关系,以保持流域的生态平衡。

★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内的水能、矿产、土地资源等都很丰富,航运条件好,被称为黄金水道。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多分布于长江沿岸,但洪涝灾害频发。河流的开发、整治主要是围绕水利建设展开的,由于各流域地理条件和河流水文特征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水利建设上各有侧重。长江上游重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游要防治水患和整治江河湖泊,下游应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2 教学建议

★透析教材案例,提取内在规律

“区域发展”是用案例进行教学的。区域有自身特点,但同一类问题又都带有共性。教师无法探究所有区域发展,但要对教材精选的典型案例进行认真解剖、透析。正确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诸方面的协调。在教学中不要孤立讲述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应引导学生通过对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把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把握区域特征,探究区域发展可用列表比较法、简图示意法、因果关联法等来区分差异、寻找原因、揭示本质、探究措施。如通过下图的归纳可认识到:河流开发、整治的前提是统一管理,核心是梯级建坝,关键是生态保护。

案例素材不是掌握的重点,重点在于区域问题与发展的分析研究方法、教材案例主干规律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提取、研究相似案例的能力迁移。以人教版为例,提取如下(见表4)。

区域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它是地理事物演变的根源。分析各区域特点,应从区位人手,对整体进行把握。例如,西北荒漠:海陆位置一深居内陆一气候干旱多大风一容易产生荒漠化。各版本所选案例的区域或生态环境问题,对只具有现行初中和高一地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太熟悉。教师在学习前或过程中应适时作一些基础性或背景性的知识铺垫,让学生自然过渡到所学案例中。如回顾水文水系含义、影响河流航运价值因素(水量大小与变化、流域内经济发达程度)、影响河流水能丰歉因素(流量、地形落差)、中国内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和世界大河的大致分布及其基本地理要素等。课前教师要收集更多地图、文献、数据等资料,弥补教材受篇幅之限而导致的图表资料不足的现状。

★以区域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版本不同,案例各异,但各案例的主线都很清晰。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要做到主线在胸中,研学给学生。引入、铺垫、过渡、点评、总结时可简要讲述,留大量时间让学生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图表导学(表5)、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

★注意案例拓展,实现能力迁移

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深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度拓展案例来分析,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如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拓展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以洞庭湖为例,拓展三江平原和三江源保护区等湿地的保护;还可对不同版本案例进行转换选用;使用课程标准中安排的活动。教师还可设计相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如国际河流“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开发整治的设计方案、我国(或所在家乡)某流域利用现状研究、“墨累一达令河”流域开发中的问题探究等,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学“有用的地理”和“会用的地理”理念。


推荐访问:可持续发展 单元 解读 区域 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