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调研:反思与前瞻(下)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素质教育调研:反思与前瞻(下)

2022-10-27 16:1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三)关于招生考试与评价制度

1.考试评价制度在改革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但激烈的考试竞争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第一,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中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2004年,在17个国家级新课程实验区进行的以高中招生制度、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重点的中考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中考招生,采取了诸如差额技档与分批招生、综合面试等办法,辅之以免试保送、诚信推荐、指标分配等政策,总体上操作平稳,学校、学生和家长满意,为进一步推进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2005年,中考改革实验区增加到550多个,中考推进顺利。

第二,恢复高考后的近30年来,高考制度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过,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仅以近几年为例,1999年试行“3+X”科目改革,试点网上录取,2002年推广到全国;2000年北京、安徽等地试行春季高考;2003年22所高校试行自主招生改革,高考时间由7月改为6月,对考生年龄的限制也逐步放开等。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高考招生制度更加公平、科学、合理。

第三,当前社会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聚焦点仍然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升学竞争的主要特点,已经从以上高校为目标的一般性竞争转变为以上重点高校为目标的结构性竞争,使升学竞争在表现上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关注,给基础教育也带来更大的压力。城市中学加班加点,县镇中学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挖掘到极限,高分复读,大比例的录取新生不报到,高考补习成为新兴产业,高考成为全社会的“特殊日子”,铺天盖地的高考炒作,社会对高考公平的关注等等,使高考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教育问题,对高考改革的争论此起彼伏。特别是社会对高考公平的期望值很高,而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在不断侵袭教育,迫使高考不得不走向分分计较的制度设计。

第四,高考升学率的高压是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办学行为与工作重心的最主要因素,教育部门和学生都在期待高考改革。

第五,社会各方和教育内部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增加了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复杂性。

2.改革的理由:招生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选拔制度。

第一,目前的高考公平只是相对公平,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分数为唯一选拔标准的公平,演化为“分分计较”,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其他因素难以反映,以致学生十几年其他方面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学生和家长难以参与,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有专家反思高考制度时说,目前的高考更利于选拔“一流考生”而不是“一流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第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继续沿用选拔少数精英的高考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一些城市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但高考仍然沿用过去选拔精英的一张试卷,来选拔报考清华、北大及地方性高职高专的学生,使各级各类高校难以选拔类型多样的合格学生,又难以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

第三,高中阶段过度的考试竞争和“选拔——淘汰”这种二维模式,使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社会的学生都过早地失去学习和创造的潜能。

第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与之相衔接、相协调的高考制度。

第五,高考既承担了高校挑选人才的任务,又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检验高中教育质量的任务,这不利于发挥高考的本职作用。

目前高中水平考试(会考)大部分流于形式,使高考承载了部分中学业水平考核的功能。

3.谨慎的理由:高考制度仍是至今为止老百姓认可度最高的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之一,社会各方面维护教育公平的呼声使得考试评价制度各项改革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

第一,统一的高考制度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证明的至今为止最为公平的社会制度。从1952年建立国家统一考试制度起,高考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经历了数次反复与波动。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功不可没,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的社会风气和起到了鼓励青少年勤奋学习、积极上进的作用;公开统一的考试选拔,既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客观公正标准,也为不同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有利于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统一高考也有效地节省了与招生成本相关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任何国家的招生考试制度都与其现实的国情有关,高考改革的一些探索表明,统一高考是当前最优的制度选择。在中国,面对着人口众多但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基本国情,统一高考的创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存在与发展也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前一阶段的高考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我们曾经大力推动会考制度的建立,个别地区的会考成绩不是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标准而是作为录取标准,使会考变成了“小高考”,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有的地方会考试题过易,通过率高,形同虚设,不能体现省级高中毕业文化水平;许多中学存在既要应付会考,又要对付高考的状况,不堪重负。我们也曾针对过于单一的考试招生制度,推出了保送生制度,1985年开始试点,然而后来所产生的弊端及其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使2001年3月教育部对保送生工作作出了“压缩规模,严格标准,严格管理”的规定,将2001年的保送生压缩控制在5000人,并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保送的标准和条件。这些都说明,在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社会民众对高考改革的科学性、权威性、公正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教育公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防止腐败和黑箱操作,分数才被不得已地当做唯一的评判标准。

第三,统一考试可能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东亚地区国家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多采用统考制度,而现代不少西方国家,甚至连美国这样一个极力标榜个性化发展的国家也开始出现统一考试形式。

二、关于今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初步思考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原则

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摆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和偏离党的教育方针的办学行为,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国家战略和统领今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面旗帜,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基点放在面向大多数学生上来。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合理的教育机会。把大多数学生从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解放出来,努力构建满足不同人群发展需求的教育体制和结构,逐步改变人才培养选拔模式,实行多元分流,使不同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能,多样化发展。

必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继续保持我们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效缓解过度竞争。正确处理注重知识基础和培养创新精神、严格要求与生动活泼发展、统一目标与个性发展、刻苦学习与减轻负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作为面向未来、振兴国家的重大战略。在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研究对一些拔尖人才采取特殊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鼓励各种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鼓励一些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高质量、各具特色的学校,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先行者和探路人。

必须从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分区推进,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分阶段的目标和办法,形成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推进格局。

(二)关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选择

1.在工作推进上,把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工作机制作为重要抓手。

第一,提升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层次。实施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涉及国家未来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决策和政府的行为,仅仅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应建立国家级教育决策咨询机构,聘任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各界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就实施素质教育、建立教育质量标准、推进课程改革等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大决策进行深入研究,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整合各个部门的政策和建议,为国家对教育的高层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第二,强化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体系。坚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建立起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体系和规范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政绩观,将实施素质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工作考核机制,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表彰、激励机制。

第三,加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与健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和学校办学行为等各类标准,建立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和监测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业务指导和教学研究体系,建立健全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教育督导制度,采取督导、监测、公报等有效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四,深化学校制度改革。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进一步激活学校、校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强化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校长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校的整体变革。

第五,建立完善实施素质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各级各类教育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办学条件,保障各种有益于素质教育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六,建立健全科学研究的支撑体系。鼓励大学和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加强对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特点、教育规律以及国际发展趋势的分析,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和跟踪指导。

2.在区域战略上,采取分区推进、分类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大中城市率先突破。

第一,给有条件的地区及大中城市更多的政策空间,全面探索素质教育。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有条件的地区及大中城市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核心内容,鼓励这些地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体系结构、完善劳动和人事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和体制。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实现整体突破和总体提升,大面积地涌现各具特色的现代学校,形成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

第二,在实践中培育一批成片连片的素质教育示范区。鼓励各地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实施和推进模式。抓住一两个重点环节,实行综合配套和整片联动的改革,形成区域性整体推进格局,创造行之有效的经验。通过这些示范区效应的不断扩大,最终在全国形成星罗棋布、丰富多彩、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素质教育推动格局。

第三,积极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中西部广大的农村地区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农村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坚持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进一步发挥农村学校作为育人的中心、农民培训的中心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开发适应农村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资源。以农村的广阔天地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源泉,形成农村推动素质教育的特色。

3.在不同学段上,把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作为重点,首先把最广大的少年儿童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应试中解放出来。

第一,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推行中考改革。在总结500多个实验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目前已经成功的中考改革推广到更多地区。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除考试成绩外,要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和录取。在确保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与试行优质高中部分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均衡发展,逐步从制度上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之风。

第二,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紧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限期改造薄弱学校。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等制度,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要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要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情况列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核指标。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国家将发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报告,将评估结果向全社会公布并作为衡量地方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第三,加大力度治理义务教育阶段老百姓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到位的同时,切实杜绝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对教科书实行最高限价,压缩利润空间,从源头上治理教材腐败问题。不允许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征订和在教学中使用教辅材料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 前瞻 反思 调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