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黔西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2022-10-25 18: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通过对黔西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条件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当地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意义;对策;贵州黔西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3-0368-0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和体现,为加快黔西县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对黔西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条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充分认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

1.1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黔西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人口众多,地块破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通过采取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坡改梯等生态修复措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农业资源过度开采,粗放式、高消耗性的发展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机问题,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1]。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性布局,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农产品和食品要优质化、多样化,而且要求农产品和食品更要生态、安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节约型农业;有利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于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

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以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节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目标,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加速传统农业向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的现代农业转变,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环境整治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有机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体系,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广泛参与的生态循环农业运行机制,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科学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坚持创新机制与效率优先相结合;坚持产业培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坚持保护生态与社会进步相结合。

3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3.1 重点推广“五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重点推广种养加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消费服务业的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发展模式:经济林下种草养畜—畜便饲养蝇蛆—蝇蛆饲养家禽—家禽粪便发酵为沼气—沼气提供照明和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回施经济林或为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有机肥,经济林、畜禽加工后与消费服务业联系起来。二是重点推广种养业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如畜禽—渔—作物循环、稻鸭鱼共育、种草养畜等。三是重点推广种植业内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3]。主要是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不同经济作物之间基于生态链的物质与能量转换关系所建立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作物及食用菌等生产体系中物质的多向循环利用,具体包括单一型生态链转换的粮—果、粮—茶、粮—菜、粮—烟等模式和复合型生态链转换的粮—果—茶、粮—菜—果、粮—茶—菜、粮—果—茶—菜等,以及将大田作物秸秆等用作培养食用菌的原料,食用菌产后菌渣和培养床的废弃物再作大田作物肥料等的循环。四是重点推广畜牧业内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即利用畜禽粪便,作为其他畜禽、渔业养殖的饲料或营养材料,建立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模式,如畜—蛆—禽循环模式等。五是重点推广农田生态系内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包括空间种植模式、空间养殖模式和空间种养模式。空间种植模式是根据农作物间互利共生,建立空间多层次结构,如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等,包括粮食间套复种、粮油间套复种、粮—蔬菜模式、瓜—菜—粮模式、农—果模式等。空间养殖模式是在一定空间内养殖动物的层次配置,如鸡舍上层、猪舍中层、鱼池下层等。空间种养模式是在一定空间内将栽培植物与养殖动物按一定方式的配置,如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

3.2大力发展“五大”生态循环农业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产业是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纽带,要加大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池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池等项目的实施力度,搞好“三沼”综合利用,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节省燃料和用电,减少生活支出,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向省、地区争取生态畜牧业产业项目,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和监管力度,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扎实抓好生态畜牧产业[3]。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业。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切入点,带动黔西县蔬菜产业、生态畜牧业产业、特色产业等的发展,使全县农业逐步进入由数量型向规模、质量、品牌、效益型转变的新阶段,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在城市周边和交通便利的地方,特别是交通主干道周围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好水土保持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积极发展林果、林药、林菜等立体农业间作模式,合理利用非耕地、撂荒地、低效林,集中连片发展生态茶园、精品果园等。

3.3 大力推广“五项”生态农业生产技术

一是大力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通过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提高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循环农业的全面发展。沼气可以作为能源用于生产、生活;沼液可以用作浸种、作物叶面喷洒或杀灭某些病虫害,也可以作为栽培蔬菜的培养液或作为饲料添加剂喂猪、鱼、鸡等;沼渣可以作为肥料、栽种食用菌的营养基及养殖蚯蚓的饲料等。二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技术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把猪、鸡、鸭、牛等的粪便、有机垃圾等,转化成无菌蝇蛆、蚯蚓等动物蛋白饲料,再用蛋白饲料投喂鸡、鸭、猪、鱼、虾等经济动物,通过采取生态养殖可加快动物生长速度,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肉质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4]。三是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技术。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开展规模化集中养殖和土地集约化经营,把畜禽排出的鲜粪堆积发酵后制作成有机肥料,把饲养畜禽排出的污水作为沼气池初料来源,将产生的沼渣作为绿色无公害肥料,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实施农牧结合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较快发展。四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杀虫灯灭虫绿色控害技术、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肥种植技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投入品的使用量,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五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种植技术。大力推广马铃薯—玉米—蔬菜、小麦—辣椒—玉米、菇—粮等立体农业套作或间作技术,充分利用空间环境,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

3.4 积极探索“五项”机制创新

一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运行机制。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发展龙头企业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企业。二是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运行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农民连结市场的纽带和桥梁,要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致富的运行机制,巩固和完善已建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村组干部、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基层农技人员发起和领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已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切实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三是积极探索种养殖大户带动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种养殖专业大户,开展培训与技术指导,探索其带动广大农户致富的运行机制,提高种养殖大户对广大农户的带动作用。四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运行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全县建立土地流转试点,支持农民开展规模经营,鼓励农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能人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合理流转土地,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五是积极探索项目资金整合机制。集中部门力量,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同类项目资金,确保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区域、形成一个产业的格局。

4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策

4.1 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核心,集中力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根据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布局,重点抓好示范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探索适宜当地条件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大种、养、加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集中力量在示范点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5]。

4.2 以项目实施为依托,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积极投身生态循环农业工作

按照“财政投入为引导、群众投入为主体、信用贷款为保证、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思路,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实施项目所需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组织与发动,充分调动和组织各方面社会力量积极投身生态循环农业工作,发挥部门、人民团体、人民群众的作用与网络、资源、人才等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身到生态循环农业工作中来。

4.3 以资源整合为前提,形成集中发展合力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把优势资源集中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上,形成集中发展合力,确保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生态循环农业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4 以机制创新为突破,确保生态循环农业工作稳步推进

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优

惠、奖励扶持、金融信贷、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新机制,充分调动农业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在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的作用,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确保生态循环农业工作稳步推进[6]。

4.5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成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任务,做到实施有方案、任务有指标、阶段有目标、年终有总结,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强化监督机制,确保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不断推进。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省和地区项目资金,落实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扶持、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保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资金的投入;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强化宣传、培训,使生态循环农业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密切部门协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5 参考文献

[1] 徐创吉,马玺,王桂珍,等.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27-29,48.

[2] 曹俊杰.东亚地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及其经验借鉴[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48-53.

[3] 郑水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J].浙江现代农业,2010(5):24-25.

[4] 朝克图,关勇,王崴 等.兴安盟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110-111.

[5] 刘敏,陈卫彬.利用标准化加快建立绿色生态循环农业[J].质量与标准化,2011(2):32-35.

[6] 李风琦,曹建华,朱再昱,等.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27-130.


推荐访问:黔西县 农业发展 循环 生态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