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译者在汉英翻译中的角色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从汉语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译者在汉英翻译中的角色

2022-10-23 10:50:04 来源:网友投稿

项目资助:西华大学2013年研究生创新基金立项项目;

摘 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汉英翻译无疑对汉语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译者自身对汉语文化的理解,以及译者所扮演的角色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汉语文化的传播和外国读者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因此,对于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译者角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译者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复杂而重要的角色,对于英语读者理解汉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能够使译者更加灵活地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全面地提高译文的质量。

关键词:文化传播;译者角色;汉英翻译

作者简介:

刘云(1989-),男,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左亮(1990-),男,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王竹(1989-),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陈达(1963-),男,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文学及翻译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3

一、引言

汉语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地域特征等特点。汉语又与西方各国语言极为不同,这使得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语言胡同变得很不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只能通过译者这一中介角色来协调,从而使译者的作用在整个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极大地凸显出来,成为决定文化交流成功一个重要因素。“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译者自然成了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主体。”[1]译者在文化文本的翻译中,不仅传达了原语的意义,更起到了一个解说者的作用,即解释汉语传统文化现象的作用;同时译者还必须兼顾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两者之间搭筑桥梁,清除英文读者在理解上的文化障碍,亦即从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角度解释汉语的文化现象。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工作需要相当的技巧。本文下面就将从汉语文化传播的几个方面探索译者在汉英翻译中的角色。

二、汉语言文本分析

文字和语言的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是并非所有的文本形式都能够有效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就这一点看汉语中的古诗词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诗词遵循着严格的韵律节奏规则,具有强烈的汉语言特色,是汉语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次,中国的古典小说也能够从各个方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因为小说创作的历史时期不同,会使得小说的风格和内容限制大不相同。即使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来的小说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再次,中国浩瀚的历史中还有大量的杂文和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涉及面极广,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汉语文化。除了文学作品以外,汉语中还有很多传统的民间传说,虽然并非人为创作,但是也是经历漫长的演变和流传而形成的,而这些传说故事,都是大量文学作品创作的根基和灵感来源。

三、不同文本中译者的角色

(一) 古诗词

和英文的诗歌一样,汉语古诗词也重形式和韵律。但是汉语诗词的形式与韵律无疑和英文诗歌有着很大的区别。汉语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大约可以归纳为象征性、暗喻性、画意性和音乐性。为了最好地体现汉语古诗词的这些特点,译者需要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古诗词的汉英翻译。

1. 译者是学习者

翻译古诗词,译者首先必须有深厚的汉语功底,这就要求译者首先是一个学习者。诗词的写作背景往往能够决定诗词本身的内容,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背景研究,就不可能准确地翻译出汉语诗词的字面意思以及深层含义,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就更不可能有效地传播汉语文化。实际上,缺乏深入研究的翻译很可能会向译文读者传递错误的信息。

例(1)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杨宪益译文:

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

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在例(1)中,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上下文的环境作为理解全诗的基础,为这首诗奠定了一个基调,译者正是在此基调上进行翻译的。不仅如此,译者還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原作者的用意,以此来选用适当的词汇翻译表达全诗所传达的意义。尽管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的隔阂,译文读者或许并不能像源语读者一样体会出诗中的含义,但是译者仍应该通过加深自己的理解来帮助提高译文读者对于全诗的理解。

2. 译者是协调者

要翻译汉语的诗词,首要的条件就是,作为源语文本的诗词具有可译性。由于汉语和英语各自的语言文字系统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人们利用两者自身特色而创作的诗词作品往往被认为是不可译的。如汉语中常见的回文诗:

例(2)

凉风秋月戏花香,

月戏花香楼外墙。

墙外楼香花戏月,

香花戏月秋风凉。

(全诗由“凉风秋月戏花香楼外墙”十字排列而来。)

英语中也有回文诗,如Hubert Phillips的”Mood’s mode”:

例(3)

Mood’s mode!

Pallas, I won!

(Diaper pane, sold entire.)

Melt till ever sere, hide it.

Drown a more vile note;

(Tat of rennet.)

Ah, trowel, baton, eras ago.

The reward? A”nisi.” Two nag.

Otary tastes putrid,yam was green.

Odes up and on;stare we.

Rats nod. Nap used one-erg saw.

(May dirt upset satyr?)

A toga now; ’tis in fl drawer, eh?

Togas are notable.

(Worth a tenner for Ate.)

Tone liver. O Man, word—tied I.

Here’s revel!

Little merit, Ned? Lose, Nap?

Repaid now is all apedom’s doom.[2]

由例(2)和例(3)不难看出,尽管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各自语言特色所形成的文学形式,但是要进行英汉互译几乎还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为回文诗的翻译需要兼顾译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汉语中的回文诗不仅体现了汉语的特色,也是汉语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不宜直接借用译入语自有的回文诗代替原文。其不可译性是由汉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规则决定的。如果一定要把这样的诗翻译成英语,不仅失去了原来的趣味性,也使得整首诗变得平淡无奇,无法起到传播汉语文化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的角色只能是一种文化的协调者。唯有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才能够既让译文读者能够了解汉语的这种诗词形式,又不至于使译文失去原有的特色。因此,可以适当采用保留原文并加以注释的办法,使读者了解原文形式特点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原作的含义。

4. 译者是决策者

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认为翻译有两种情况,“要么译者尽可能不打扰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可能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近读者”。[3]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化和异化的选择问题。归化与异化的选择,需要遵循“中庸之道”。如果异化过甚,一切采用源语特有的表达而又缺乏富有解释性的文字时,译文读者将会很难理解译文,甚至对译文失去兴趣,这样的汉语文化传播无疑是失败的;反之,如果过度归化又会误导译文读者,使之混淆两种文化,也不利于突出汉语言文化的特色。

在翻译诗词时,译者面临的选择绝不仅仅是异化和归化的问题。汉语诗词韵律转化为英文诗的韵律,同样是译者必须要做出的选择。如果韵脚选择不当,或者押韵句处理不当,也会使译诗的质量大打折扣,甚至将诗译成文。 诗词的翻译需要严格遵循韵律色规则,但是这并不是说翻译汉语诗词就一定要遵循汉语诗词的韵律,而是需要适度归化,采用英语诗词的押韵技巧,例如:

例(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许渊冲译文: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译者在处理原诗韵脚时,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原有的韵脚,而是根据原诗的结构,自主选择了新的韵脚。这样不仅保持了诗的韵律感,同时也有效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

(二)古典小说

古典小说是汉语文化载体的巨轮。通过小说传播汉语的文化,可以提高目标读者的兴趣,也能够以最高的效率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传播出去。因此,译者在古典小说汉翻英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对汉语文化的传播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1. 译者是读者

对原作的阅读是译者与原作发生联系的一种重要行为或者可以说阅读是赋予原作存在意义的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是开启原作意义之门的根本活动。[4] 汉语文本的翻译和汉语文化的传播首先要建立在译者的阅读基础上。并且这样的阅读与普通人的阅读有着截然不同的,不能够浅尝辄止,而必须深究原文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译者由于学识、环境、态度、翻译目的等不同,他们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由此他们的翻译当然就迥然不同。”[5] 所以译者阅读原文,理解原文,对原文产生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是翻译之前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准备阶段。并且由于译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阅读的深度也都不尽相同,但翻译之前至少都应该全面地阅读和理解原文。

2. 译者是老师

汉语的古典小说常常具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人物众多等特点。要翻译好汉语的古典小说,一位翻译者应尽量的做好两个方面:一是无论是意义内容还是语言风格方面都要尽可能的忠实于原著;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译文读者的心理接受能力。[6] 但对于西方读者而言,仅仅做的这两个要求也许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习语典故、诗词对联和人名地名,并且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作者精心安排的,很多情况下,不透彻地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是无法读懂小说的。这就要求译者还要处处留心,为译文读者作引导,必要时在译文中解释相应的部分。

(三)传说故事

傳说故事是对一个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印证。因为它记载了华夏民族对世界万物最为原始的认识,是历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结晶。阅读传说故事,能使人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明白汉语中的语言思维。但是传说故事的翻译却因为它自身的不确定性而变得不易着手。译者在翻译传说故事时,同样面临着不止一个角色的选择。

1. 译者是考证者

传说故事往往不止一个版本,并且在中国的不同区域的关于同一个传说的说法也会不一样。但是,传说故事的翻译毫无疑问要根据流传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一个版本来进行。因此,在进行传说故事的翻译工作之前,译者先要对原文内容进行考证。对于具有汉语背景的中国人来说,传说故事有多个版本,各版本之间内容稍有出入并不会太多地影响读者对汉语传说故事的理解。但是对于外国读者而言,由于没有其他的资料来源,即使译文稍有偏颇,偏会造成读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汉语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更要求其真实性。如果将未经考证的汉语传说故事翻译出去,那不是对汉语文化的传播,而是对它的损害。可见在传说故事翻译方面,译者首先做好考证者的重要性。

2. 译者是决策者

这里说的译者作为决策者所扮演的角色与上文中的决策者有所不同。由于中国民间传说故事许多都有几个版本,因此译者在这里必然会面临选择哪一个版本作底本的问题。对于传说故事翻译底本的选择,应该坚持以多数人认同的版本为底本;保持传说故事的主题,人物,情节不变;保持传说故事的原来状态,而不加译者主观的修饰。

传说故事不同于其他文本,其历史演变,流传形式以及具体内容都使得它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必须保持与原文的一致性。传说故事也是汉语文化的重要一支,译文读者如果不能正确地了解汉语的传说故事,也就无法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汉语文化。

四、结语

虽然本文结构上按照几类文本分别加以分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在传播各类别文本时角色各不相同。汉语文化是一个整体,即使要把它人为地分门别类,但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因此,译者在汉英翻译中的角色自然也不可能有任何泾渭分明的界限。由此可见,译非易事。“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作出准确而透彻的理解,然后最大限度地用目标语把原文表达出来,最后对自己的译文作出评论和修改”[7],以使翻译工作有利于汉语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译文读者理解汉语文化和文本,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1]伍先禄,李延林. 论跨文化交际中译者的定位. 长沙大学学报. 2006,20(6):107-109.

[2]伍蠡甫. 西方文论选上卷.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3]陈莹. 许渊冲古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1(7):64-65.

[4]许钧. 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1):15-21.

[5]郭本荣. 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7(1):94-96.

[6]王兰. 从红楼梦英译看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122-123.

[7]梁淑芳. 淺议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9):244-245.


推荐访问:汉语 汉英 文化传播 译者 角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