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光照亮求真创新之路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科学之光照亮求真创新之路

2022-10-21 1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刚刚过去不久的二十世纪,是科学大爆炸的世纪。科学所向披靡,一手缔造了工业时代的辉煌。走进二十一世纪,科学的迅猛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一度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种种蓝图,正在这个时代迅速成为现实。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科学,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

萌芽于1999年的新教育实验,从诞生之初就置身于科学造就的时代漩涡之中。一方面,科学的巨大力量不由分说地摧毁着既往的秩序,人们的物质生活日复一日越来越深地依赖科学;一方面,科学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保障的同时,并未增添更多的幸福感,反而造成压力甚至恐惧;一方面,科学自身也面临挑战,科学与哲学的分离让科学丧失了反思的根本,科学与人文的割裂让科学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这一切,都让成长在新世纪的新教育实验,格外关注着科学技术及其对于教育的影响,也一直在努力研发适合未来社会的科学教育课程。

新教育课程体系,是以生命教育课程为基础,以公民教育课程(善)、藝术教育课程(美)、智识教育课程(真)作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个性)作为必要补充。其中,智识教育课程分为科学教育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两大类。

近年来,新教育年会已经对新教育的卓越课程体系中的新生命教育、新艺术教育课程进行了初步探索。今天,我们将简要介绍新教育在科学教育问题上的思考与探索。

一、科学、科学教育和新科学教育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有广义的科学与狭义的科学之分。广义的科学指知识与学问,不特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科学,可以用德文中的wissenschaft来标志。狭义的科学指现代自然科学,可以用英文中的science来标志。

在中国,“科学”一词是一个舶来品,来源于1874年日本学者西周时懋在翻译法文时生造的science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科学的定义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所以,中文里“科学”一词实际上就是指自然科学。事实上,德文中的科学概念更接近古希腊文中的科学(episteme)的原意。考察人类对于科学本身的认识历程可以发现,人们对科学的定义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科学的溯源——古希腊的理性科学

科学的本义是知识,从科学的起源来看,公元前六、七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把科学视为个人摒除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采用超然冥想的沉思态度,试图穿透变幻的表象世界,认识外在世界而获得的永恒不变的真理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的第一句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将“知”与经验和技艺做了区分,认为最高的“知”就是“科学”,因为它是“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为必需的科学”,是“为知识自身而求取知识”,是一种纯粹的、非实用知识。它们来自理性,无需外求,均来自于先天观念的演绎。它们去向自由,在自明的前提下,科学用演绎法推论整个世界。其中数学是最纯粹的知识,希腊人开辟了演绎和推理的数学传统。对自由追求的精神使得哲学成为科学最高级和最理想的形态。

2.科学的诞生——现代数理实验科学

现代自然科学诞生于16~17世纪的欧洲。现代科学有两大主要特点,一是以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理念为标志,确立了人类中心,从而使科学转化为满足人们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成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量,成为有用的科学。二是数理实验的诞生,即运用数学的方法,通过人为设置的特殊条件对自然过程进行干预,从而发现自然物变化的规律,填平自然物和人工制造物的鸿沟,实现自然物的改造和利用。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用,通过数学的方法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如果说古代希腊是求真的科学,是通过推理、论证、演绎等逻辑的方式解释世界,而现代的数理实验科学除了求真,实证成为重要的特征,重视科学的预测力,是求力的,而人类通过科学的力来影响世界,实现自己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科学又是求利的。培根是这一新兴功利主义科学形象的代言人,他认为科学应该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强调学者要深入实际,实现学者与工匠的结合、知识与力量的统一,以解决思想上的贫困。他把这个转变称之为学问大革新,并响亮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振聋发聩的口号。可见,这一时期的科学是求真和求利的统一。

3.科学的发展——当代社会中的科学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成了当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科学技术被看作是第一生产力。但在社会对科学满是赞叹和颂扬的同时,也出现了强烈的批判声音。这是因为20世纪中叶以来的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为我们提供一幅令人兴奋画面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可怕的图景。这是人们对现代科学客观性、确定性、精确性、可靠性、合理性的顶礼膜拜的结果。科学历史主义的创始人图尔敏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科学或技术……被描绘成一种抽象的、逻辑的、机械的、没有感情色彩的归纳活动;放弃了仅仅依据技术效益而设计的集体主义政策与实践;忽视了它们对于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的长远影响。由于缺乏个人洞察力、情感、想象力或缺乏一种其特定活动对其他人影响的这种感受,科学家对于他的同胞,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把对他们的关心仅仅当作是社会实验与技术实验的额外课题。”

20世纪70年代后,很多学者对这种唯科学主义发出了批判的声音,引发了人们对科学的人文思考。人们质疑科学的客观性,注意到科学是人的实践活动,带有人的主观意识,注意科学家共同体对科学发展的作用;质疑科学研究方法的普适性,要求消除对方法论的崇拜,注意到非逻辑思维如想象、直觉、灵感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质疑科学结果的中立性,注意到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看到科学通过技术的中介,由知识理论形态进入器物和制度之中,成为人类生存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把科学理解为一种文化,是“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所衍生开来的广泛的文化样态”。


推荐访问:之路 求真 之光 照亮 创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