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大理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05-12 13:50:17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一、2013年工作回顾一年来,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理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大理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州委七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86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完成38亿元,增长16.3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5.6亿元,增长18.9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23亿元,增长14.9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6.39亿元,增长30.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3245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8942元,增长16%。全面完成了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经济社会发展调整目标。

(一)不断壮大支柱产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服务保障,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和实施。力帆骏马提高装备水平技改、大理卷烟厂50万标箱技改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大理啤酒年产100万千升、清逸堂装备技改等16个项目顺利推进;通瑞汽车、金明动物药业等8户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辖区工业总产值347.03亿元,增长1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0.68亿元,增长18.85%;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12.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投资8850万元,完成三哨水库扩建项目主体工程和米总、双塘、上乐和等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凤尾箐水库建设;投资4050万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9万亩;中国农科院大理试验基地、云南神农大理原种猪场、11乡镇农技推广站等项目顺利推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新增核桃种植面积7.9万亩,种植优质大米、无公害蔬菜、特色花卉、蓝莓21.8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个,新增土地流转4698亩,兑现强农惠农补贴4388万元。粮食总产17.9万吨,连续11年稳定增长,完成全市农业总产值38.04亿元,增长12%

文化旅游提质增效。深入推进苍洱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组建成立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游、休闲游、自驾游、乡村游成为旅游新亮点。万豪、力宝、希尔顿、悦榕庄、半岛假日、奥尼克斯等高端酒店建设顺利推进,嘉逸、大理古都等文化旅游项目稳步实施,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古渔村和龙尾关古街区保护进一步加强。大理古城5A级景区创建通过省级评审,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加快推进,第六届兰花茶花博览会和洱海开海节成功举办。建立旅游客栈监管平台,推行乡村客栈等级评定,强化行业管理和市场整顿,全面开展环湖乡村客栈、双廊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接待海内外游客820万人次,增长13.8%,旅游社会总收入106.82亿元,增长20.65%

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海东国际商贸物流基地、五洲国际商贸城、得胜家具商业中心、水果批发市场、金尚街区等项目进展顺利;完成银桥头铺等3个农村集贸市场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巩固提升,平价商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餐饮业发展不断加快,城乡市场繁荣兴旺,金融、保险、商务、信息传输等服务业迅速发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3亿元,增长15%;辖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11.42亿元、369.55亿元,存贷比提高1.63个百分点。

居住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多元住房供给体系,完成河畔金色、艺墅花乡、苍海一墅一期等项目,兴盛时光、滨海俊园、君悦黄金海岸、欧洲小镇等项目有序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公租房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192套、新开工622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240套、新开工2660套。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89.5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86万平方米,销售额47.72亿元。

(二)全力推进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着力推进洱海保护。深入实施洱海保护治理“2333”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洱海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执法体系。累计投资3.09亿元,推进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和亿方清水入湖三大类重点工程,建成39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和3座畜禽粪便收集站,完成江前、江尾湿地水网构造和苍山灵泉溪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完善洱海流域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置保障措施,配备111辆小型垃圾收集车、1002个垃圾收集箱体,完成4座垃圾中转站及垃圾收集处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处置收费制度。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行封湖休渔制度,提高专业渔民粮食价差补助标准,兑现资金509万元。严格落实市、镇、村、组、户五级责任制,构建洱海保护网格式管理模式,开展苍山沿线非法挖砂取石、十八溪无序取水和以双廊为重点的洱海流域服务业违法排污专项整治。坚持不懈抓好宣传教育,市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保护洱海公益性劳动和志愿者服务蔚然成风。洱海水质全年总体保持Ⅲ类,5个月达Ⅱ类。

着力实施海西保护。严格执行《海西保护条例》及海西保护“六条措施”,加强项目规划管理,严格项目审批,严控海西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对海西片区已供未建的国有建设用地36宗、25个项目进行全面清查;推进海西农田保护严格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对乱占、乱建等违法行为的监测、巡查、整治,查处违法图斑253个,拆除违法违规建筑28173平方米,清理违法违规占地77.66亩;划定基本农田12.24万亩,完成海西六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2107宗;建设海西村庄及农田生态林101公里,实施银桥双鸳村、喜洲江上村“空心村”整治试点项目,调整宅基地56亩;建立农村建房审批机制,探索适应村庄规划实施的集体土地调整机制和节约集约用地途径,有效遏制海西违法违规建设势头。

(三)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城乡面貌显著变化

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强化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环洱海空间管制规划》、《海西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海西片区村庄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组建乡镇规划设计分院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会,加大规划执法力度,项目审批管理、批后管理和动态执法监察工作不断加强。

海东开发快速推进。围绕打造高原生态山地城市目标,编制完成大理市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及海东山地新城北片区、新城区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征收建设用地9280亩,新开工项目12个,天镜路、三和路、碧山路等10条道路建设稳步实施,起凤公园、木莲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理卫校整体搬迁、配套商品房、创意经济园和海东方等项目进展顺利,森警大理支队迁建项目公寓房主体工程完工,东盟国际酒店用品总部基地、“绿谷慢城·都市农庄”等项目落地海东,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

园区开发稳步推进。抓住产业建设年机遇,加快园区交通干道、水电管网、中水回用、燃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上登北片区、中片区土地平整和高压输电线路迁改,建成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满江片区18条道路及管网建设加快实施,上登片区道路、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第四水厂改扩建等工程稳步推进,园区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6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龙溪桥开工建设,一水厂、二水厂、六水厂、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天然气利用等项目进展顺利。凤大公路二期、景观大道上段等节点绿化工程取得实效,深长村连接线平交工程快速推进,大丽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城改项目稳步实施,惠丰诏园、锦达豪庭项目建设完成,客运中心、交通饭店、小花园等9个片区项目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城市交通拥堵等综合整治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整合财政专项资金4300万元,实施3个中心集镇、3个扶贫攻坚村、12个省级重点村、15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拆除重建、修缮加固农村危房2400户,“点亮大理”工程建设路灯9739盏,实施环洱海沿线绿化39.1公里;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61人,新增转移就业4048人,实现农业人口城乡统筹转户4.3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1.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5.45%,绿化覆盖率达37.21%

(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行政审批、财政预算、投融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成立,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旅游债成功发行,第二期城投债获批,企业债申报有序开展,完成融资23亿元。强化招商引资,引进项目49项,协议总投资528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11项,到位资金159.84亿元,增长52.6%,南京若航、广东海印、中国风电、太平洋建设等一批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大力促进非公企业向规模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预计完成15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2.45%

(五)着力改善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民生领域投入28.2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1%。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校安工程2.7万平方米,完成下关六中、喜洲镇一中改扩建,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3所、改扩建2所,资助贫困学生1.15万人、金额1.44亿元,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5.9万人;大理幼儿园、下关二幼晋升为省一级一等幼儿园,市中等职业学校挂牌为“云南开放大学大理开放学院”,全市高考一本率达31.46%,中高考成绩连续十年全州第一。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妇幼健康计划等惠民工程全面实施,城镇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分别提高到302元、28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8.84%;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市一院取消药品加成,市二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验收,市三院主体工程完工,“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通过验收。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不断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和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和“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增就业71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1.7万城市低保人群享受低保金4545万元,2万农村低保人群享受低保金2205万元,1.15万高龄老人享受保健补助金564万元,儿童福利院投入运行,老年养护院主体工程完工,市公交公司、下关镇花园社区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荣誉称号。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工程1348户,完成喜洲沙村“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白族广场舞蹈《喜悦霸王鞭》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六届“群星奖”金奖。继续巩固双拥工作成果,圆满完成第九届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安全生产、苍山保护、森林防火、防灾减灾、动物防疫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民族宗教、武装、人防、科技、侨务、统计、地方志、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

(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民主法治进程加快

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三个平台,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大理市在线”、“微博大理”官方信息平台,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网站、政务微博和96128政务专线发布答复信息8050条;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平台建设,着力解决办事难、审批难、落地难“三难”问题,实行投资项目三级联动审批,受理投资项目337项,缩短审批时限50%以上;加强市、乡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完成交易595项、金额19.5亿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相关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大力开展干部作风整治,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公务支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效能建设,强化监督检查,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93件、政协委员提案346件,办复率、面商率达100%;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组织重大决策听证15项。全面落实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置社会热难点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刑事、毒品和治安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这是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驻大理的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支持大理市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慢,滇西中心城市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到位,环洱海旅游无序开发现象突出,洱海流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三是规划统筹引领作用不强,城乡管理工作滞后,交通拥堵、私搭乱建、违法排污等问题仍然突出。四是财政增收难度大,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政府性债务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三资”运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五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维稳压力不断加大,社会治理创新仍有不足。六是少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服务意识不强,慵懒散慢玩浮等不良作风仍然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市人民政府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意见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根据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城镇化工作会、农村工作会,省、州、市党代会、全委会精神,紧紧围绕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创新实践、敢想敢闯敢干,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大理市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和世界宜居城市。

工作思路是:按照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龙头,以“两区一委”率先发展为引领,以下关城区改建为突破,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旨,以转变作风凝心聚力为动力,优化产业布局、壮大经济实力,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全域城镇化,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议为:完成全市生产总值323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42.19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92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9亿元,增长25%;辖区工业总产值399亿元,增长15%;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0%;农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34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5,增长12%。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洱海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切实加强洱海保护治理。全面落实“2333”行动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统筹环洱海截污管网规划建设,扎实推进环湖截污治污、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快环保设施改造提升,提高管护和利用水平。加大洱海入湖河道综合整治,重点推进茫涌溪清水产流工程和中和溪、白鹤溪小流域治理,启动洱海南岸、上关兆邑片区、北三江入湖河口湿地恢复、环洱海湿地及生态走廊建设工程,修复湿地4400亩。加大洱海流域生态农业推广力度,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划定洱海保护三条红线,启动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构建严格的责任落实、监督执法和考评体系,落实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制、部门挂钩责任制、河段长制,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力推进洱海流域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监测和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排污、取水、捕捞、侵占滩地和倾倒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广泛宣传教育,推进洱海保护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确保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洱海水质持续好转。

严格落实海西保护措施。严格执行《海西保护条例》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坚决贯彻海西保护“六条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实施办法。加大海西在建项目清理力度,严控海西项目准入。继续加强海西农田保护严格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突出乡镇主体责任,强化部门监管职能,发挥乡镇规划设计分院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会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建房审批机制和适应村庄规划实施的集体土地调整机制。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实施海西村庄及农田生态林二期建设,新建100公里生态林。强化监测巡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遏制海西村庄盲目无序外延扩张,全力保护海西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

着力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和建设,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加大资源价格改革力度,提高资源使用绩效,建立苍山、洱海、历史文化名城等稀缺资源保护制度、有偿使用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大理古城维护费收取工作。加快“森林大理”建设,推进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土壤环境保护治理、苍山十八溪泥石流灾害防治等工作。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厉查处土地闲置行为,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苍山世界地质公园评估考察筹备工作。抓好节能降耗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对重点能耗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以上。

(二)切实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突出规划法定地位,强化规划龙头引领作用,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着眼全域城镇化发展,组织编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和功能布局,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让城市融入自然,融合现代元素,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制定村镇规划技术管理规范,强化农村规划管理,实现农户建房按规划选址、按设计施工、按规范建设。加大规划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加快组建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建立专家资源库,加强现有规划的衔接统一,强化规划执法监管,规范引导城乡建设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山地新城。坚持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完成海东新城道路、电力、通信、天然气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按照“成熟一片、完善一片”的思路,启动青山路、九溪路、少艺校、中心幼儿园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配套商品房、创意经济园区、涵轩集团总部、滇西国际商贸物流基地等商业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海东的承载力、吸引力。积极申报国家山地生态城镇建设实验示范区。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争取项目资金、招商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破解资金瓶颈,鼓励民间资本公平参与海东开发,加快推进山地新城建设。

精心打造滨海新城。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加大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力度,稳步实施城区改建,加快推进客运中心、交通饭店、小花园、州医院等片区改建项目,抓好公共停车场、公园广场、商业服务网点、水电气管网等设施的改造提升。完成大理水务公司资产重组,强化城乡居民用水保障。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化交通组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打通城市路网微循环,完成北市区五条规划路建设,加快龙溪桥建设、泰安桥改造、下关南片区交通枢纽改造等项目建设。启动“智慧大理”项目,建立城市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政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全面提升城市承载服务能力和管理运营水平,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滨海新城。

全力建设美丽乡村。扶持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事业,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注重保持农村形态风貌,努力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完成“点亮大理”5500盏乡村路灯建设,继续推进环海路沿线绿化,种植58公里特色树种,提升环海西路绿化水平和档次,实现环海东路全线绿化。实施5个省级以上美丽乡村试点,加快示范村、重点村、中心集镇建设和扶贫综合开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强力推进园区开发,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优化功能和产业布局,全力推进千亿园区建设。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着力打造满江商务核心区、上登产业聚集区和凤仪工业基地。加快制定重点企业发展规划,引进培育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培植壮大生物医药、机械装备制造两大战略产业,巩固提升烟草烟辅、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电力能源等重点产业,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功能齐全、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完善园区市政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招商质量,加大产业合作招商入园力度。加快推进大理啤酒异地搬迁技改、长江电力装备制造基地、来思尔益生菌资源库等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大理药业、清逸堂、滇西水泥等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扶持力帆骏马等企业发展壮大,引进配套企业,扩大产业链,形成以汽车制造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器和创业服务中心,推进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大理学院科技园建设,发展“飞地”经济、“总部”经济,发挥工业园区集聚效应。

(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品牌集群。制定鼓励措施和考核办法,加快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庄园经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扎实抓好“五小水利”、三哨水库、凤尾箐水库、红旗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和西洱河、波罗江等中小河道治理;推进茶花种质资源库、上汇蓝莓种植基地、顺丰肥业院士工作站、伊美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建设。结合洱海保护和海西优质耕地保护,调整种植业结构,逐步取消化肥使用,加大有机农产品认证监管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扶持欧亚乳业、冠宇花卉、好宝有机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有机大米、花卉、果蔬等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提质增效

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巩固基础做强品牌,打造国际休闲度假城市和滇西游客集散中心。切实抓好大理古城5A级景区创建和2016年国际茶花大会筹备工作,加快蝴蝶泉公园4A级景区改造提升、苍山地质公园前导区及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力争凯悦、万豪、希尔顿、大理国际等高端酒店投入运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完善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制度,稳步推进大理古都、大理美术馆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科学规划环洱海旅游开发,规范旅游客栈建设经营行为,组建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和环洱海旅游生态公司。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深度挖掘大理历史、民俗文化内涵,整合苍洱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养生度假旅游,打造环洱海旅游生态圈。坚持依法治旅,创新监管手段,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健全商贸物流体系

完善生产生活资料专业市场集群建设发展规划,整合汽车贸易、水果蔬菜、纺织服装、家具电器、中药材等专业市场,加快蔬菜批发市场、太邑核桃批发市场、五洲国际二期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发挥滇西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优势,加快推进大理国家公路货运枢纽站、昆钢大理现代物流商贸城、元通物流城、新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滇西生产资料销售储运中心。结合城区改建和旅游开发,科学规划布局商业服务网点,逐步形成以下关城区为主的中心商务区,打造以大理古城为中心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完善市场服务流通体系,实施村、镇集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南菜北运”冷链仓库设施。抓好外贸进出口工作,扩大纺织、食品饮料、优质蔬菜、载货汽车等产品出口额度,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七)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城市发展动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两区”财政、土地、规划、社会事务等方面运行体制,充分发挥“两区一委”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整合市容环境管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洱海保护、海西保护等方面的执法力量,重点推进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分类事业单位改革,理顺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分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盘活国有资产,推进户外广告、出租车等公用资源经营权改革,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扶持壮大国有企业,推动城投、国资、公交等国有公司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规范国企人员薪酬水平和职务待遇。坚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商贸流通、金融服务、资源开发、政策性住房建设等领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巩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成果,扩大征收范围。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大城镇建设融资创新力度,规范运用BTBOT等模式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全面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

(八)统筹发展民生事业,加快幸福大理建设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提高农村在岗教师待遇,全面推行督学责任区制度。新建下关三小和下关五幼,完成下关二中、大理二中、喜洲完小改扩建,加快推进大理三中、喜洲镇二中、上关镇一中等改扩建项目。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增强特色高中和职业教育发展活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滇西教育中心。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制定滇西医疗卫生中心区域规划,加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一院改扩建二期和市二院旅游急救中心项目,积极推进市二院院士工作站建设,力争市三院投入运营。提升城乡医疗保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医保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抓好以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为重点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巩固防治成果。进一步健全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启动食品检验检测中心项目,积极推进农村宴席举办场所标准化建设,扎实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巩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落实扶持创业优惠政策,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养老福利院项目,加快推进300套廉租房、880套公租房、284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海西统筹供水等项目建设。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建立文物考古发掘长效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实施大理文庙恢复项目,强化弘圣寺、龙首关、太和城遗址、元世祖平云南碑等文物古迹保护。深入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着力打造苍洱特色体育赛事品牌。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工作,完善全市网格化大调解组织网络,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不断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五级联动”的管理体制,把社会管理权责下放到社区、村组,使社区、村组成为治理主体。实行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环境综合整治责任区制,建立全民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创造条件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力做好社会维稳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事故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着力抓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经济家底,服务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宗教、防灾减灾、殡葬改革、地方志、残疾人、科技、统计、双拥、人防、老龄、侨务等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打造执行力强、创新力强、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依法行政,秉公用权。加大法律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意识。组建政府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健全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高度关注网络舆情,畅通网络问政渠道,创新联系群众和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方式。分解落实执法责任,加大对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责任追究力度。

(二)转变职能,务实高效。坚持用改革创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第六批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贯彻落实投资项目四项工作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管理效率和水平。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拓宽政务公开渠道,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三)改进作风,真抓实干。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着力整治庸懒散慢玩浮等不良风气;加大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督查督办力度,确保政令畅通;严格执行绩效考评和行政问责制度,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倾听社情民意,谋民生之策、兴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群众合法权益。

(四)牢记宗旨,勤政为民。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完善政府系统内部层级监督,强化监察、审计专门监督,加强对政府采购、财务管理、征地拆迁、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坚决查处纠正违纪违规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加强机关节能,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降低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同志们,团结凝聚力量,奋斗铸就辉煌。机遇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事业和使命召唤着我们,组织和人民期待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坚定信念、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为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大理市 政府工作报告 大理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