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选推荐】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选推荐】

2023-05-07 12:45:11 来源:网友投稿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促进我市“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总体目标实施,实现城市建设好发展、快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选推荐】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促进我市“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总体目标实施,实现城市建设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市政府《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部署,本次规划纲要在认真总结我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全面部署了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研究提出了改革方向和保障措施。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指导哈尔滨市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文件,是哈尔滨“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十一五”城市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立足于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城区、建设新社区、完善老城区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战略决策,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先后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路桥、水、热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了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实施了改善百姓生活质量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投资预计可达到400亿元。

(一)城市路桥建设

城市交通工程:启动了地铁一期工程建设,主要进行车站、区间隧道以及控制中心土建工程建设,已有5座车辆站主体工程完工;实施了打通越江交通结点的松浦大桥(道外二十道街跨松花江桥)工程,大桥主塔建设已初具雏形,2010年实现通车;三环路西江桥工程于2009126日全面启动工程建设,预计将于2011年底建成通车。

城区路网工程:实施了打通断头路、卡脖路工程、外延性道路建设、达标街路、人行天桥等道路桥梁建设工程,建成了文昌街西段、齿轮路打通、松北大道、利民大道三环路哈阿立交桥、抚顺街、民安街、民众街等城区主干路网,对120余条道路进行了结构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十一五”期间,城市路桥建设预计可完成投资154亿元,新增道路长度190余公里、面积55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7.1平方米。

(二)城市供水建设

续建完成了磨盘山供水一期工程,新增供水能力45万立方米/日,敷设长输管线公里、市区供水管线公里;启动完成磨盘山供水二期工程,新增供水能力45万立方米/日,随着磨盘山供水一、二期工程的全面告竣,我市将新增供水能力90万立方米/日,饮用水质量、饮用水安全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期间,城市供水建设预计可完成投资25亿元。

(三)城市排水建设

按照国家松花江水污染防治规划总体部署,先后启动了何家沟综合整治工程和群力污水处理厂、平房污水处理厂、信义污水处理厂、文昌污水处理厂三期、松浦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何家沟综合整治工程已相继完成了10公里配套污水截流管线建设,对何家沟埃德蒙顿路—工农大街段进行了初步绿化;群力污水处理厂完成全部建筑物土建工程,完成厂区大部分工艺设备安装工程以及厂区平整工程;平房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建筑物的土建主体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工艺设备安装;信义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初沉池、配水井、排泥泵房、生化池、二沉池等主体工程施工,正在进行进出水管线施工,以及后续土建工程和设备采购招标工作;文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建成后可新增污水二级处理能力16.25万立方米/日。

“十一五”期间,城市排水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6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39.5%

(四)城市供热建设

历时6年建设的道里集中供热工程全面竣工,拆除燃煤小锅炉200余座,实现并网、集中供热面积1500余万平方米,有效地改善、提升了道里、道外老城区的环境质量;为群力新区建设发展新建实施了大型热电项目——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工程快速建成投产,完成了2300兆瓦机组建设安装,同步实施的供热管线已铺设完成18公里,完成总工作量的60%;西南部集中供热工程持续推进,目前已完成58兆瓦锅炉安装工程,预计到10年可实现集中供热面积435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城市供热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0.0亿元,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428.56万平方米。

(五)城市绿化建设

2009年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137.44公顷,新植树木122.34万株,新建会展游园、天池丁香园、松乐公园等23处公园,面积322.36公顷;对顾乡公园、清滨公园、儿童公园等8处公园进行提档升级;建设征仪路、哈药路、哈平路等15条景观大道;建设中医街、齿轮路、安阳路等18条特色街路;建设垂直绿化48处。

2006年—2009年期间(截止2009年末统计数字),城市绿化建设累计投资21.9亿元,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624.6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预计达36%,绿地率预计达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23平方米。

(六)城市燃气建设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引入高效、清洁能源的城市天然气置换工程,将我市城市气源由煤气全部转换成天然气,完成了96万余户民用户和5447户工商服用户的天然气置换任务;新增供气管网280余公里,燃气供气管网达2100余公里,发展天然气用户21万余户,燃气普及率达89%

七)城市环卫建设

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能源化的总体方向,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环卫建设。建成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厂和西南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新建、设置垃圾压缩转运间15个、公厕100座,购置了34辆扫道车,344台套清冰雪设备,提高了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85%

(八)城市公交建设

2009年末,累计更新改造车辆1758台,新增车辆749台,建造8艘轮渡客船;建设完成了三合园小区、爱建新城两处城市新区公交首末站,引导民营公交企业完成6处共2.38万平米库房建设;建成公交行业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并已投入使用,目前已在80条公交线路2751台公交车辆上安装了公交车辆车载终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公交行业管理水平;研究设计了新式菱型公交站标130处,新建公交候车长廊20处;进一步优化了公交线网,调整延伸了38条市、郊区公交线路,全面增开了17个班次村娃班车,开通了3条夜间班车线路,方便了市民公交出行;进一步提高公交服务能力,在全市公交车上全面推行IC卡,实现了刷卡乘车,我市公共交通进入了智能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新时代,该项工作被国家建设部向全国进行推广。

(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为了更好地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哈尔滨城市形象。在“十一五”期间对城市环境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对城市的道路、桥梁、建筑立面、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庭院、广场、出城口、市政公共设施场所等项目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综合整治。先后完成了道路改造任务900余条,整治改造背街背巷300余条,拆除各种违章建筑、棚厦21万平方米,完成绿化建设30余万平方米,完成亮化节点、楼体、桥体3000余处,每年迎“三节”冰景制作、灯饰亮化迎得外来游客和市民的好评,对全市城区内的旧有楼体进行了装饰、粉刷、清洗3261栋,完成了3599个庭院改造,新建市民休闲健身广场254个,市政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对哈同、哈阿、京哈、哈五、哈黑、哈城、机场路等7个出城口进行了绿化建设,在大冬会期间对哈阿出城口进行了立面、平面、绿化等全面综合整治,完成了主城区内20座桥下空间整治,完成了秋林商业圈一期工程建设,改造中央大街、建设街两条步行街区,完成7个公园的开敞式改造。

(十)城市景观建设

以开发城市建筑艺术和地域特色景观为重点,充分挖掘我市建筑文化、人文景观和滨江城市特色资源潜力,实施了一批高品位、风格独特的景观建设工程,城市特色更加突出。实施了沿江景区改造工程,既解决了友谊路交通结点问题,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沿江风景观区;对保护街坊、保护建筑实行了抢救式保护和科学开发,实施了索菲亚广场改造二期、巴洛克二期改造等一批独具异域特色的城市新景观;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实施了城市既有建筑结合节能改造,进行了景观性改造,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形象。

(十一)城市棚户区改造

哈市计划从2008年起至2010年利用3年时间改造主城区530万平方米棚户区。从实际建设情况来看,三年内预计能够完成棚户区拆迁改造755平方米的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改善5.2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总竣工面积600万平方米。

(十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06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有序进行,先后完成了哈尔滨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的普查与确定,花园街、道外传统商市、圣依维尔教堂、伍连德纪念广场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广场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得到了发展,但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缺少对现代城市发展战略性研究,对哈尔滨市的发展方向、布局调整、规模性质、目标定位等一些重大性问题跳不出原有的规划模式,规划被建设牵着走的被动局面;新区开发建设不够快,旧城区超强度开发,中心区建筑及人口密度过大;违章建筑、超面积建设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规划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二是城市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偏低。从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基础设施统计数据看,我市在15个主要指标中,没有排在前5位的,9项主要指标均排在后3位,基础设施综合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现有设施整体水平偏低,陈旧老化问题严重,给群众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三是城市建设投资偏低。融资和偿债能力较弱,城建欠账居高不下,加快建设和资金严重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不顺。在建设行业仍然存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缺少合力、效率较低等问题;缺乏考核监督机制,竞争力不强,管养滞后,精细化水平不高,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急需进一步理顺。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城市建设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战略重点,加快推进“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实施“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市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将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GDP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未来几年,围绕推进“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将重点建设江北科技新城、江南工业新城和改造商贸中心老城,规划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工业产业、高科技产业和商贸文化产业发展为主导,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我市社会经济继续持续稳定增长。这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也要求城市建设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城市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

按照省委、省政府“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总体战略部署,我市确定了“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总体目标和“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城市规划建设总纲,实现以水兴城、以水富城、以水丽城,打造滨水名城。“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充分发挥城市特色,围绕区位气候特点、滨水生态环境、欧陆风情文化、科技研发基础和老工业基地等比较优势,发挥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的城市功能,建成中国北方最具魅力和发展前景的现代化新城。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准确把握、认真谋划,牢固树立全局意识,把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新区开发、交通建设、环境治理、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实现两岸繁荣和全面发展,体现城市建设的拉动作用、保障作用、展示作用、凝聚作用,为推进城市总体目标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

受国际金融环境恶化的影响,“十二五”时期加强投资,促进消费将是我市发展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结合国家投入大项目拉动投资和就业政策的延伸,如省市的铁路线网改造、全省公路加快发展、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基础配套设施相继开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围绕拉动消费,城市环境、住房改造等城市建设项目将成为工作的重点。对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国家与省级部门大力投入的基础上,打破观念、体制、环境等诸多自身限制,以构建城市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城市环境建设,为应对当前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和必要保证。

(四)大力倡导发展低碳城市

在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政府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加快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的重要发展主题。“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在城市建设中试点和推广太阳能利用、风能发电、水再生和修复、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BRT建设引导的绿色交通等方面内容,建设成为探索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先行区。

(五)以人为本构建宜居城市

宜居性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了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生态环境条件。“十二五”时期,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市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实施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棚户区改造、环境面貌等基础设施落后达标的问题,切实解决断头路、卡脖路等交通拥堵,拉大城市骨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推进棚户区改造,采用异地集中建设方式,加快改造步伐,把改造范围外延至绕城高速以内,完成范围内全部棚户区改造;加强生态建设,确定城市自然生态涵养区、加强城市内河水系治理工程建设,加大维护城市生态的功能设施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注重城市文化与品位的提升,延续和塑造城市特色风格,把文化和城市建设相融合,努力创造城市新的文化内涵,营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推动宜居性的现代城市建设。

三、“十二五”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抓住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的有利契机,以拉动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为重点,根据城市战略布局的调整,工作重心的转移,全面发挥全省四个方面“龙头”作用,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从哈尔滨的自然、历史、文化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出发,制定明确城市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工作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突出重点、服务全局的原则,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发挥城市规划建设的先导、基础和保障作用,继续保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规模,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导城市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增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建设全面、协调、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建设要求,以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城市发展战略为重点,把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保证城市布局调整与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发挥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以新区开发建设为主、旧城功能提升为辅,重点建设群力新区、哈西新区、哈南工业新城等9处城市功能增长区,改造顾乡地区、道外三马地区、哈东工业区等9处功能整合区。深入落实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战略,建立环网相联、快捷畅通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构筑高起点的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城市保障体系;努力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基础设施达标城市的建设目标靠近,加强城市生态涵养区、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危房棚户区改造步伐,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稳步推进住宅建设,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住宅新区;深入挖掘利用哈尔滨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加强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围绕城市建筑特色,搞好城市风格总体设计,突出欧陆建筑历史风貌和时代特色,发展并彰显城市独有的特色风格;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和现代化管理,以创造宜居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建设,加速优化城市环境和形象,把哈尔滨初步打造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城乡统筹和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大都市。

(三)发展预期

——城建经济目标。计划完成城建投资2200亿元,其中房地产预计累计完成投资900亿元。

——生活质量目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5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7%,城市空气质量全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大于80%,森林覆盖率达到4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3%,公厕水冲化达到95%

——公共服务目标。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5.5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燃气普及率达到97%,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14.0标台。

四、“十二五”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

一)城市路桥建设

1、发展目标

按照“两轴四环十射”城市路网规划,紧紧抓住铁路线网改造升级和全省公路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以加快铁路配套工程建设,发展轨道交通,完善道路布局,加强越江联络,优化道路功能为建设重点,着力进行包括打通“断头路”、拓宽“卡脖路”、改造破损路,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网,形成以快速路、主干道为主,次干道为辅,支路网均衡,衔接良好的城市道路网络。到2015年末,城市道路长度达到1500公里,道路面积达到312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5平方米,预计投资700亿元,道路完好率95%

2、主要建设任务

1)铁路配套工程。一是启动哈西站及配套工程,建设我省第一个零换乘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与主体工程通同时配套建设7条区域道路、5座桥梁;二是哈站区域交通组织配套工程,结合哈站枢纽站线改造,全面优化火车站地区交通环境,改善窗口部位形象,重点改造建设2个广场、7条道路、6座桥涵。

2)地铁建设工程。一是完成地铁一号线主体工程、地铁西部联络线工程及20座车站主体结构工程,实现全场19.6公里路段通车;加快轨道客运建设,力争2013年实现轨道一号线一期工程通车,轨道四号线投入建设,初步形成哈尔滨市以常规公交为主,轨道交通补充的立体客运格局。二是地铁四号线医大二院—利民秦家站投入建设,实现西客站人流轨道化分流,并提高越江交通能力,拉动哈西、群力、松北、利民地区的开发建设;

3)重点路桥工程。一是建设城市三环路江南段,保证61.5公里三环路全线通车。二是三环路西江桥工程,桥梁全长6.5公里,预计2012年竣工通车。三是滨北公铁两用桥工程,进一步缓解跨江交通压力。

4)出城口建设工程。新建2条城市出口路(哈尔滨至阿城公路、哈五公路哈尔滨至拉林段),改建8条城市出口路(老机场路、伊哈公路松浦大桥至朱家段、哈双北线齿轮路至绕城高速段、同哈路韩家洼子至钢丝绳厂段、绥满路松浦至万宝镇段、哈成路气象台至成高子镇段、哈前路哈西大街至绕城高速段、102国道三环路至平房入口段),总投资估算约80亿元;新建6个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绕城高速长江路互通立交、哈双高速航天互通城互通立交、哈双高速运粮河互通立交、哈大高速对青山互通立交、江北三环路与互通绕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绕城高速哈前路互通立交),扩容改造现有4个绕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群力、哈五、瓦盆窑、成高子),总投资估算约6亿元。

5)城市路网建设。围绕道路打通拓宽和新区道路建设完善城市路网建设。一是在老城区路网改造中,重点打通长江路、征仪路、铁路街、保健路、南勋街等46条城市主次干道,改造建设道路长度154公里,提高道路标准和道路通行能力;二是改造和完善省政府广场、火车站等交通节点周边的道路工程。三是建设完善松北、群力、平南、哈西、利民等新区市政规划道路,提高城市道路网密度,为城市新区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6)道路结构性升级改造。围绕现有道路提档升级,对三环以内540条建成时间较长、结构简易、破损严重的街路,实施背街巷道改造工程,逐步有计划地进行升级改造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达标街路建设理念,改造中一并加固各类管线检查井,辟建盲道、无障碍路口、公交港湾,配套建设排水、路灯等设施,调整完善交通信号、标线、标识,维修门洞、台阶、踏步、采光井,清理各类违章占道等。

二)城市供水建设

1、发展目标

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饮用水质为目标,合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源,居民饮用水为磨盘山水源,其他生活用水采用松花江水源;加快输配水管网及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设,形成供水能力充足、水质优良、管网布局合理的安全供水体系。2015年,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00万立方米/日,预期供水普及率可达95%以上,预计投资15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供水水源工程。一是完善磨盘山供水工程,主要是通信调度系统以及相配套辅助设施的扩建完善。二是其他行政区供水工程。在松北区新建2处水源及净水厂,其中第二水源及净水厂规模为10m3/d,第三水源及净水厂规模为4m3/d;在呼兰区新建水源和水厂,供水能力增加3m3/d;在阿城区城北新建水源,规划需增加供水能力2m3/d。水源井分布于城区北部。阿城一水厂停止运行,作为加压站使用。三是西泉眼供水工程,启用西泉眼水库,敷设80公里长输管线,输水能力达到30万吨/日,在应对供水突发性事件时,保障城市居民饮水安全。

2)进一步拓展城市供水市场,向城市周边拓展服务半径,配合市水务局逐步封停地下深井,力争新增供水管网50公里;配合棚改办、地铁办、哈西客站、道路打通改造等项目,配套改造老化、卡脖、断头管50公里,基本消除供水低压区。

3)配水管网新建工程。新建群力新区、哈西地区、松北区、呼兰区、阿城区、和平房南部工业新城等地区城市管网,沿规划干道敷设。

4)坚持以“区域化集中供水、专业化统一管理、社会化有偿服务”为基本原则,按照市政府的部署,分步接收改造国企改制企业的二次供水设施;同时积极探索物业公司、供热部门和自管产权单位管护的二次供水设施实施统一改造、统一管理、统一维护问题,逐步改善居民供水环境,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三)城市排水建设

1、发展目标

以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加快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和内河治理项目建设为重点,解决城市排水、沿江及内河的污染问题,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态质量。新增排水管网10公里,改造20公里,有效降低城市内涝。2015年,预期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可达149万立方米/日,处理率可达90%以上,排水管网密度达5.5公里/平方公里,预计投资40亿元。全市污水回用规模达到40万吨/日,污水回用率达到25%

2、主要建设任务

1)雨污分流工程。根据不同地段分别采用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分流制等三种排水体制。其中:新区全部采用分流制,旧区在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或逐步改建为分流制,同时加大力度将原有合流制系统尽快改造为截留式的合流制。同时结合雨污分流工程进行管网改造。

2)污水处理工程。重点对文昌、太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使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达到一级B标准。

3)再生水利用。在全市推广中水回用工程,结合污水处理厂建设,逐步完善中水厂及中水管道系统,扩大中水用途和用量。建设文昌、群力和平房3处污水处理及中水厂,新建中水管道100公里。

(四)城市供热建设

1、发展目标

在保证新区全面实现集中供热的基础上,加大对老城区现有热源和老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集中供热能力和水平,达到国家对集中供热方面的有关要求。2015年,我市集中供热面积预计达到190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预计投资150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热源工程。规划按10个供热分区的热源进行建设,新建、扩建热电联产热源、供热厂11座,其中:新建4个供热项目,分别为滨江热电厂、国电平南热电厂、哈开发区新建热源项目。改、扩建4个项目,分别为哈尔滨热电厂六期项目、哈尔滨三电厂供热改造项目、阿城城区西区锅炉房。续建3个供热项目,分别为群力(大唐)热电厂项目、西南部供热厂项目、煤五供热厂项目。

2)热网工程。结合供热分区划分和热源确定,全市新建、扩建热网约310公里,管网改造约450公里,热力站改造约293座。

3)老管网改造。集中解决80年代管网存在失水率高、管网腐蚀严重,运行效率低等问题,规划对运行年限超过20年以上的管网实施逐年改造,改造管网长度156公里。

(五)城市燃气建设

1、发展目标

以优化能源结构,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为目标,加快城市燃气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清洁的天然气,保证液化气作为保障气源的稳定生产和运营,形成以天然气为主,其它燃气为辅的先进供气结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积极推广新型能源的利用工作,加快推进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项目的建设,为公交车辆及其他社会车辆提供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2015年末,年供气量达到72889m3,高峰小时用气量达到13.5万立方米/时,完成哈尔滨市城市用气结构的调整。燃气普及率达到97%,预计投资20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市区管网改扩建工程。一是为满足高压管线降压要求,新建幸福门站1座,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二是为保证哈西地区供气压力,改善水力工况,由平房门站至哈西新建高压外环管线35公里,新建哈西调压站1座,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三是大庆天然气到来后,原有管道将继续使用,新敷设的天然气管道主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新规划区内敷设。四是为了保证对哈市老城区的三点供气输出足够的流量,对原有管道不能满足要求的地点采取与原管道并行敷设新管的方法加以解决。规划对市区内100公里长的管网进行改扩建。

2)其他行政区燃气工程。一是阿城区燃气气源采用大庆天然气,供气管线由平房门站至成高子门站高压管线在哈阿高速处预留阀门处引入,沿哈阿公路敷设至阿城,在阿城新建门站1座,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二是呼兰区规划以大庆天然气为主要气源,规划新建门站1座,天然气主干线由江南天然气高压外环引入,新建天然气管线30公里;五是新建LNG加气站一座,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

(六)环卫设施建设

1、发展目标

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能源化的总体方向,以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环卫建设。重点建设垃圾处理场,合理布局水冲式公厕和建设移动式垃圾转运站。到2015年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公厕水冲化85%,预计投资10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垃圾综合处理。建设西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呼兰生活垃圾处理场、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餐厨废弃油脂综合处理厂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厂等5个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移动式垃圾转运站50处。其中西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规模为1200/日;呼兰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规模为450/日;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处理规模120万吨/年;餐厨废弃油脂综合处理厂,处理规模300/日;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处理规模为500/日。

2)公厕建设。采取市区共建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拟采取以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中通过规划配套建设公厕为主,购房改建、设置移动公厕等为辅的方式增加公厕,逐步达到数量足够,布局合理。同时组织实施公厕改造,完善设施设备功能,提升公厕档次,二类以上公厕所占比例达到60%。同时,出台政策鼓励临街商服单位厕所对外开放,解决公厕不足及分布不合理问题。

(七)内河治理工程

1、发展目标

松花江北岸地区以松花江沿岸产业带开发、呼兰河、肇兰新河综合治理为重点,充分利用河、渠、泡、湿地等水系,通过人工开挖、疏通河道等措施,形成“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水系网络布局,通过综合实施河道生态整治,形成“松江湿地、北国水城”新景观。

松花江南岸地区重点实施何家沟、信义沟、马家沟以及阿什河四条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启动“三沟”清水水源工程,敷设输水管线、配置取水设施,打造清水常流的内河生态景观线,建设清水河流、生态水岸和规模性绿色廊道,形成亲水、近绿、怡人的生态环境新格局。预计投资40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松北水城建设工程。一是拓宽挖深原有的万宝灌区灌排渠道及天然形成的苇子沟河,结合地形地势形成2条南北走向纵贯河流。“二是沿用原有古河道、灌排渠道,开挖4条沟通东西走向的人工河道。三是在原有湖泊泡沼基础上开挖18座人工湖,作为水系调节、雨水滞蓄和节点景观。

2)何家沟综合整治污水截流工程。在何家沟两岸敷设大型污水截流管线63公里,将原排入何家沟污水集中收纳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引清水入何家沟,通过截污、清淤、换水等多项工程并举,彻底改变何家沟面貌,将臭水沟变为清水河。启动河道整治工程,依托河体地形地貌,构筑滩、岛、溪、湖、湾顺势变化的清水内河水系和构建形态各异的滨水景观。

3)信义沟综合整治工程。信义沟全长11公里,流经香坊、道外两个行政区。2010年,沿河拆迁房屋32万平方米,实施15公里污水截流管线敷设。污水进入信义污水处理厂后达标排放。

4)马家沟郊区段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实施郊区段整治建设,沿河拆迁房屋19万平方米,敷设污水截流管线20公里,实现全线污水入管收集。

(八)城市园林绿化

1、发展目标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增加全市绿地总量和提高现有绿地档次为主要内容,坚持城市科学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生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主题特色突出的绿地布局体系。2015年末,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3平方米,预计投资30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完善中心区绿地系统。加快推进建绿、还绿、护绿等大绿化系列工程,重点实施廊道、街路、小区、出城口绿化建设,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标准,达到一绿一景。

2)生态廊道建设。实施一江(松花江)、两河(阿什河、呼兰河)、二环(铁路内环、三环路)、三纵(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四横(松花江北岸风景长廊、松花江南岸风景长廊、呼兰河及沿岸湿地、滨绥铁路线)生态廊道建设,形成独具北国特色的“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

3)绿色景观带建设。加快松北水城、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天恒山风景区、冰雪大世界四季乐园、长岭湖风景区、群力森林公园、松北湿地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城市规划公园、体育公园、湿地公园、丁香公园、音乐公园、金河公园、信义沟带状公园以及出城口等重点景观区建设,辟建以常绿树为主的绿色景观带。建设友谊路、经纬街等78条主干街路以及火车站、霁虹广场等20处主要景观节。

4)生态绿地建设。重点建设江南中环路(平房区段)两侧防护林;建设沿江防护林带,重点整治建设松花江、呼兰河沿江原生湿地防护林体系,主要包括大套子滩地整治工程、阳明滩整治工程、呼兰河滩地整治绿化工程和长岭湖林地。

(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继承

1、发展目标

深入挖掘城市内涵,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恢复名街区、名建筑风貌;加强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突出“大气”、“灵气、“洋气”的城市特色,正确处理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与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特色风格继承的关系,建设一批标志城市特色和品位的重点景观,形成中心城区街道舒展,重点区域和空间特色突出,主要建筑气势恢宏,兼容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和北方寒地文化特色的城市风格,预计投资20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名街建设。围绕中央大街、道外传统商市、博物馆、花园街、文庙、极乐寺、亚麻厂、阿什河街、萧红故居等十二处历史名街,进行区域性改造,扩大名街效应和辐射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一是打造传统商市风貌区。对道外靖宇大街、中央大街、南岗商业中心等传统商市风貌区进行综合整治再现老城历史风貌。二是工商“老字号”的恢复与保护。挖掘老字号的深刻文化内涵,并进一步发展老字号。三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对花园街、道外中华巴洛克等地区进行保护性更新。四是特色文化园区的打造。深入挖掘侵华日军第731细菌部队罪证遗址等地区的历史遗产,围绕各自的特点,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园区。

3)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一是加强宗教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重点对主要的教堂等进行修缮与维修。二是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结合“红色之旅”,形成“一环两支”特色革命文化旅游线路。三是加强原领事馆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7个原领事馆建筑进行全面抢救式整修,恢复建筑原貌。四是加强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五是加强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儿童电影院、和平电影院、青年宫、工人文化宫等保护建筑进行修缮及环境整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4)城市风格的继承和创新。坚持保护城市空间原有的多样格局形态,以自然系统与城市街区空间为主,强化水系、绿地、街道、广场等开放空间的整体形象,维护历史风貌,展现时代精神,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创造“多样、兼容、开放”的城市人文景观特征。

(十)城市照明建设

1、发展目标

以提高照明标准、亮灯率和节约能源为目标,大力推广新型节能技术,重点解决城市道路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的道路照明盲区,方便人民群众夜间出行。到2015年末,主干道亮灯率达到99%,道路装灯率达到100%,主、次干道亮度指标分别到达20LX15LX,节能率达到20%,预计投资2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照明节能工程。选择高效光源节能控制技术,采用LED等高效照明产品替代传统的低效照明产品,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资金。

2)城市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实现路灯无线监控系统和无线监控联网,对全市路灯、电源点实施24小时远程自动监控,实行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照明整体管理水平。

3)重点地段路灯改造工程。对电缆线路严重老化、灯杆腐蚀、光源低效的重点地段路灯进行改造,更换路灯,提高照明标准。

4)灯饰景观建设。建设城市灯饰亮化集中控制中心,打造松花江沿江灯饰景观线,对城区内桥体全部进行亮化,打造以城市主干街路和高架桥体灯光廊道为框架,特色建筑风貌亮化和高层大型建筑内外透为依托,江河两岸灯饰观光休闲水岸为景带,灯饰精品组团和商服区域氛围亮化为高潮节点的都市夜色景观。

(十一)公交设施建设

1、发展目标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调整公交线网,增加线网密度,发展BRT网络,全力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逐步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地面大公交为主体、以出租车和轮渡为辅助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2015年末,新调整公交线路30条,公交运营车辆达到5350标台,增加2500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4标台,预计投资10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换乘枢纽建设。建设哈西、火车站、道外二十道街、世贸大道与四环路交叉口处等公交枢纽站

2BRT网络建设。初步实现江南地区BRT网络(中山路、长江路、和平路、先锋路、宽城街、南极街、田地街、新阳路、康安路、二环路、红旗大街)部分与哈站至西客站BRT线路全部投入使用,公交专用设施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公交综合场站与首末站建设。建设道里区小王家店综合行车场,松北老哈大路高保场;结合拟建住宅小区10万平方米以上必须配备公交首末站,规划建设20处公交首末站。

4)公交营运车辆及渡船更新。一是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建设给我市松花江流域带来的生机,更新5艘集江上轮渡、旅游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客运船只;二是更新公交车辆2500台,新辟调整营运线路30条;三是建设15处出租车驾驶员服务中心(或的士码头)。

(十二)交通设施建设

1、发展目标

以建立现代化交通网络为目标,全力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加强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建设。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全面改造、装备和提升现有的城市交通系统,大幅度提高现有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加停车泊位,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预计投资5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智能交通工程:一是实施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对控制区域的交通信号进行协调控制,增设500处控制系统,基本实现对市区主要路口的灯岗进行区域协调控制,降低延误,提高通行能力;二是实施交通电视监控系统。更新改造指挥中心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增加100处控制点,基本覆盖城市的主要路口和路段,直接显示道路的动/静态交通状况,及时发现交通事件,快速处置;三是实施交通诱导系统。分别安装120LED交通诱导情报板和100处停车诱导系统,提高交通自动疏导水平;四是流量检测和交通监控系统。在市区安装50处视频流量检测器,配套三环路建设,建立流量检测、测速及监控系统;五是铺设通讯光缆网络1000公里,满足所有电视监控、信号控制、信息传输等需求。

2)智能公交系统:实现全市所有公交车(2009年末为4749台)100%安装GPS车载系统,投资估算8073万元,同时完成公交车辆智能调度指挥中心三级平台建设,投资估算800万元;实现全市所有出租汽车(2009年末为12312辆)100%安装GPS车载系统,投资估算6500万元,同时完成出租汽车智能调度指挥中心三级平台建设,投资估算700万元。

3)停车设施建设:新建社会公共停车泊位26930个,其中恢复中心商业区商家原油地下潜在停车泊位2657个;采用路边停车方式,挖掘路内潜在停车泊位15867个;建设路外停车楼场26处,停车泊位8406个。

4)交通信号及标志建设:按照“畅通工程”要求,增设交通信号灯250处、大型指路标志300处、各种圆形标志5000块、悬臂式交通标志杆1500套、交通护栏25000米、黄闪信号灯150盏、可移动式交通标志250块、可移动式交通信号灯10套、可变交通标志80处、龙门限高钢架10处、防撞桶1000个。

(十三)道路运输场站建设

1、发展目标

以做好“三个服务”为重点,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努力着力提高“五个能力”,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初步形成客货运输场站布局合理,运营高效的道路运输系统,高级营运客车占全市营运客车总量的30%,中级营运客车占营运客车总量的45%。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自然村通车率实现100%

2、主要建设任务

1)客运枢纽站:重点建设哈尔滨市哈西综合客运枢纽站,南岗综合客运枢纽站改扩建、新建松北客运枢纽站;道外松浦大桥建成后,将规划建设道外松浦大桥客运南站和北站、大顶子山旅游综合码头项目;货运物流园区重点建设龙运物流园区、哈东物流园区、香坊物流园区、松北物流园区、哈南新城综合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

2)农村客运站建设:完成23乡镇客运站建设。

3)开展道路货运基础设施公共功能投资建设,货运公共服务功能,改造、新建县级货运站8个。

(十四)消防设施建设

1、发展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完善城市抗御火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充分发挥快速反应能力,本着“不欠新账,快补旧账”的原则,积极推动新《消防法》的实施,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新格局,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环境,预计投资总8.5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消防站建设。一是建设完善友谊(爱建)站、群力二站和地铁站等3个特勤消防站,购置特种消防车辆20台,消防器材8类,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预计投资1亿元。新建学府站、学院站和大东站等11个一级普通消防站,购置消防车辆70台,消防器材8类,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预计投资2.5亿元。及平工站、王岗站和永发站3个二级普通消防站,购置特种消防车辆15台,消防器材8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投资0.5亿元。二是建设水上消防站。沿松花江,呼兰河岸线建设水上消防站,购置消防艇1艘,消防器材8类,江堤70延长米,预计投资0.3亿元。建设太阳岛水上消防站,兼顾太阳岛陆上消防,购置消防车辆6台,消防艇1艘,,消防器材8类,占地面积0.6万平方米,江堤70延长米。预计投资0.5亿元。三是建设空中救援消防站:建设1座空中救援消防站,布置在王岗军用机场边缘,城区内高层屋顶、广场、运动场、绿地都可作为直升临时起降点,购置消防机1台,消防器材5类,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预计投资1.5亿元。

2)消防上水鹤建设。按照“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一处上水鹤”的原则,到2015年末,全市上水鹤达600处。松北水厂同步建设消防水源,预计投资0.4亿元。

3)建设消防支队纵向直连各大中队的4M数字化消防通讯专用网络;完成“动中通”消防卫星通讯车和便携站建设;建设部队远程监控系统和无线数据通信网;完善消防指挥中心和移动指挥中心及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通过对“基础数据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整合,实现消防指挥控制实时化、通讯信息数字化的一体化综合消防业务信息系统,以上预计投资0.2亿元。

(十五)城市防灾避难疏散空间建设

1、发展目标

结合哈尔滨的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抗灾工程系统,合理整合现有城市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提出灾民疏散路线与安置场地、医疗急救、消防路径、救灾队伍最佳集合地点、救援物资无阻通行路线能够具体措施,构建适于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的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单元结构布局,形成完备的防灾疏散空间体系。

2、主要建设任务

1)固定、中心防灾避难疏散场所建设。建设城市防灾公园20个,总用地面积为489.14公顷,可容纳灾民122.29万人;具备防灾避难功能的体育场馆5个,总用地面积为49.23公顷,可容纳灾民12.31万人;具备防灾避难功能的大专院校17个,总用地面积为757.38公顷,可容纳灾民113.61万人;规划松北市政府广场为固定避难疏散广场,总面积为21.01公顷,可容纳灾民52525人。

2)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建设。将用地面积0.1公顷以上的各类绿地、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广场、小公园、社区绿地等改造为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共831处。

3)防灾避难疏散通道建设。确定松北大道、哈药路、新阳路、康安路、和兴路、三大动力路、进乡街、学府路、西大直街、东大直街、一曼街、南通大街、东直路、哈东路、南二十道街、东直路、红旗大街、通乡街、迎宾路、城乡路、埃德蒙顿路、经纬街、霁虹街、南通大街、三大动力路等城市主干路为城市防灾避难疏散通道。保证以上道路灾时有效宽度不小于7米,与城市其他道路连接形成疏散通道网络。并应对松花江公路大桥、松浦桥及霁虹桥等城市主要桥梁进行抗震加固,同时建立避震疏散通道标识系统。

4)防灾避难疏散空间配套设施建设。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市、区、社区三级防灾空间单元体系,建立相应级别的防灾避难疏散场所,并严格按照灾时容纳的灾民规模配置相应的配套设施,确保灾时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十六)房地产开发与住宅建设

1、发展目标

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有序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努力将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拉动建筑业、建材业、物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到2015年,房地产预计累计完成投资900亿元;进一步加强房产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以新区开发促进旧城改造,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倡导多元化居住空间,推进智能化、现代化生态型居住区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到2015年,实现住宅建设竣工总规模20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00亿元;住宅供给结构基本合理,廉租住房占住宅建设总规模的2%,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住房占住宅建设总规模的70%左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2、主要建设任务

1)培育壮大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实行价格控制和政策引导,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实施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捆绑政策,保持土地、住房价格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蓄水池”和“调节剂”作用;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强总量控制,建设经济适应住房和廉租住房,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适度发展商品房,不断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对住房的需求。

2)老城区改造:以绕城高速以内成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大力实施老城区联片开发,重点改造中华巴洛克街区、‘三马’地区,以及出城口整治、铁路沿线整治、城市重点部位改造、重点路段打通、铁路工程项目等涉及的棚户区,基本完成现有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成片棚户区拆迁改造任务,拆迁规模110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3)新区开发:坚持以新区建设为主,大力推进松北、哈南、哈西、群力、利民、顾乡、新香坊等新区开发,实施翡翠城、松浦·观江国际等居住小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建设与全市开发的协调发展。

4)绿色住区建设:以提高城市居住质量为目标,提高住宅建设品质,优化居住区内部功能布局,系统化、规模化的建设居住内部景观环境体系,发展节能省地型、智能化住宅,推动居住建筑执行65%的节能标准、公共建筑执行50%的节能标准,对新建居住建筑推广普及型智能化系统,老建筑实施逐年改造。

(十七)社区建设

1、发展目标

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物业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社区功能,拓展社会服务范围,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批经济文化繁荣、环境舒适优美、管理规范有序、服务设施配套、社会治安良好的文明、和谐社区,预计投资3亿元。

2、主要建设任务

1)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大社区服务设施投入,规划辟建社区健身广场、社区休闲公园、文化广场、产业工人广场等市民休闲区120个,完善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设施建设,逐步配套无障碍设施。

2)社区环境建设。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建设,拆除实行集中供热已废弃锅炉房、贮煤池和各类违法违章建筑,进行绿化、彩化和美化,对1250个居民庭院进行综合整治,其中精品庭院达10%,景观庭院达30%,达标庭院达60%,提高居民生活空间质量。

3)社区居住区物业管理。发挥社区指导、监督、协调作用,建立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互促互进机制,全面提升居住区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社区道路、供排水等公共设施的使用和维修养护,配套建设社区庭院式管理设施,积极建设保障服务站、办公用房和警务室,提升社区现代化功能和水平。

(十八)节能工程建设

1、发展目标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宗旨,以降低建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用能效率、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转变增长方式为目标,大力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体系的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应用。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100%,其中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设计标准,公共建筑全面执行国家和省要求的节能设计标准,工业建筑逐步扩大节能试点范围;按照国家和省要求,进一步规模化推进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全市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比例达到60%以上,全市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80%以上。

2、主要任务

1)新建建筑节能。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强监管;建立完善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和建筑节能产品市场准入以及建筑节能标准与技术培训制度,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禁止投入使用,确保节能设计标准的贯彻实施;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的应用示范规模,实现建筑节能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升级。

2)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建立健全符合市情的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政策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推进模式,针对城市建设重要区域和成片旧有住宅区,实施规模化、多样化和多元化改造,实现节能减排、供热计量、老城区旧貌换新颜的目标。

3)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项目全面执行供热计量要求、实行按热计量收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建筑能源消耗统计、能效测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以及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促进建筑节能运行管理。

4)墙体材料革新。全市城镇规划区域内实施“禁实”。全市新建、改建新墙材生产线40条,新增生产能力12亿标块,结合各县市新型墙体材料需求量和区域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总量控制,满足市场需求。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墙体材料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宏观布局。

五、“十二五”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为确保规划期间发展目标和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步伐。

(一)树立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机制

城市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一是健全城市规划协调管理机制。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制定并落实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及批后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机制,高效优质的推进城市规划的实施。二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结合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的实际,建立覆盖城市、“点、线、面”结合的招商引资规划项目库,修编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绿地系统、名城保护、城市特色风格设计等专项规划。三是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规划的行为,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

(二)建立协调发展和行政执法机制

城市建设内容多、范围广、系统性强,与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且大多具有政府行为的特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城市政府职能作用,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一是继续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加强建设事业法制建设,从严治政、依法行政。二是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问题的研究,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改变多头管理局面,提高协同作战能力,避免重复建设、互相扯皮、资金浪费等现象,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为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保障。二是增强建设系统各级各类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按照管理与执法分离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综合执法工作,扩大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范围,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简化管理环节,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众知情权。

三)拓宽融资渠道和建立市场运作机制

建设资金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瓶颈,为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在保证财政性资金的持续投入的同时,建立市场运作机制。一是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充分挖掘土地、自然、文化等潜在资源,提高城建项目的运作收益,确保用于城市建设资金逐年增长,促进城市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全面开放城建市场,政府投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退出社会资本有投资意愿的城建领域,原则上只用于非收费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城市园林绿化等社会公益性非经营项目;对公交、燃气、供水、污水处理、收费道路等经营性和准经营性的项目,一律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对社会资本无力全额投资的重大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通过BOT、合资合作等方式,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建设,逐步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元化建设的新格局,实现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和导向功能。

(四)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益。一是健全建筑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严格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协调统一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改进工程质量监管方式,实行不同强度的差别化监管,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和效率。二是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制订出台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推动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完善建筑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信用档案建设,实行信用信息公布制度,切实发挥信用体系在建筑市场管理中的信用约束与失信惩戒作用。三是大力推进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符合市情的工程担保制度,大力推进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改革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培育和发展专业的工程担保公司,运用经济手段维护市场秩序,增强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强工程造价和招投标管理。以推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核心,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制订适应市场需求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建立市场价格信息数据平台,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与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工程招投标管理水平,完善备案管理机制,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引导市场有序竞争。

(五)建立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机制

深入实施“科技兴建”战略,推动建设行业向节能化、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一是健全建设行业技术市场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我市高校多、科研力量强的优势,以技术创新为主体,整合建设领域科研技术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体系,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应用基础研究体系,以行政管理机构为主体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协调体系,以行业中介服务机构和相关单位为主体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政策,营造有利于促进建设行业科技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围绕建设领域技术难点,加大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建设科技开发机制,配套完善科技成果鉴定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成果认证与推广行为,形成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效机制。三是强化建筑节能与资源节约。建立健全推进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完善标准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对既有住宅和集中供热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和支持新型墙材、环保高效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城市建设科技含量。四是推进科技交流和信息化建设。围绕建设事业的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效,促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建设领域经济运行情况基础数据统计工作,保证城市建设基础信息、基础统计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推进建设领域信息化进程。


推荐访问:哈尔滨市 规划 城市建设 【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