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划】静海县农业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农业规划】静海县农业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文)

2023-05-06 18:00:06 来源:网友投稿

静海县农业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县委、县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规划】静海县农业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规划】静海县农业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文)



静海县农业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静海县农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背景 

()“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种树、修路、建大棚、上项目、增收入”的发展思路,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十一五”确定的主要农业经济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方向迈进,农业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局面,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1.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31.94亿元;农林牧渔增加值14.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98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6%2.2%10.3%。 

2.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农林牧渔增加值比例为55.74.832.35.2,养殖业比例达到38%;粮经作物播面比例达到64,经济作物中蔬菜产值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注重发挥本地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全县林地食用菌、棚室西甜瓜、甘薯、花卉等特色种植面积4万亩,比2005年增加了2万亩,增加农民收入2亿元。 

3.种养业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是传统粮棉产业实现优质化发展。依托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80.8万亩,单产396公斤,总产3.2亿公斤,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2.6%7%,优质粮面积占粮食播面的80%以上。棉花种植面积19.58万亩,产量0.16亿公斤,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7%。二是畜牧水产业实现小区化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8(生猪15个、蛋鸡3);现代示范园区8(生猪3个、肉鸡2个、林地散养鸡1个,水产品2)。畜牧业形成了以生猪、奶牛、肉鸡为三大主导支柱产业的格局,渔业形成了以鲤、彭泽鲫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的格局。2010年生猪饲养量51.97万头,出栏33.99万头,年平均递增1.76%2.86%;奶牛存栏2.24万头,年均递增1.49%;肉鸡饲养量2194.8万只,出栏1786.44万只,年均递增4.1%3.8%;牛奶总产量9.68万吨,年均递增2.64%;肉类总产83万吨,年均递增2%;禽蛋总产1.46万吨,年均递增2.2%。 

4.设施农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截止2010年底,全县设施种植业面积达到了5.5万亩,比2005年增加了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占地1.5万亩,大棚占地2.4万亩,中小棚占地1.6万亩。林海现代农业示范园、南海现代农业示范园相继被批准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2011年建成;天房集团团泊现代农业示范园也已开工建设。全县占地百亩以上设施农业基地10余个,独流镇李家湾子,陈官屯镇西钓台,良王庄乡十里堡、王家院,王口镇西岳庄,西翟庄镇顺民屯等已成为我县设施蔬菜和食用菌的重要生产基地,日光节能温室年均亩效益3万元以上、冷棚2.2万元以上、林地食用菌1.5万元左右,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5.生态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实施以绿色通道、绿色河道、绿色林网、绿色村庄为中心的“四绿”工程建设,实施子牙循环经济示范区绿化工程、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绿化工程以及京沪、津沧、唐津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生态林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共完成造林42.3万亩、3326.6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19.9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00万立方米,林业产值达20亿元。 “十一五”期末全县有林地面积达81.02万亩、4880.6万株,森林覆盖率达38.2%,林业建设跃入全国先进县行列。 

6.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培育了众品实业、宴宾酒厂、天立醋厂、富莱肠衣、宝良食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11个,食品制造业9个,年创产值7.45亿元。注重市场体系建设,已建农产品产地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20个,其中产地综合市场2个、专业市场4个、农贸市场14个,年交易量130万吨,年交易额15亿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龙头组织带动农户能力不断增强,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农户比例达到80%。实施品牌战略,已注册了“弘历福”台头西瓜、“口头福”食用菌、“凤英”芦笋、“惠中源达”甘薯、“大邱庄”蔬菜等农产品商标,把有特色、叫得响、卖得好的优势农产品培育成全县知名农业品牌。 

7.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全县无重大农药污染案件发生。截止2010年底,全县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0.5万亩,其中瓜菜12.4万亩、粮食18.1万亩,无公害基地复检率和合格率均达到100%。无公害产品认证面积5000亩,涉及10个品种。蔬菜产品检测工作不断加强,年自检样品3000余个,检测合格率98%以上,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2009年我县被国家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安全示范县”。加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力度,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联合批准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盛福源西翟庄和梁头基地通过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着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8.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县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市农科院、天津农业大学等10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先后组织实施农业部项目3项,市科技攻关、科技合作和推广项目5项,其中获奖的有2项。申报农业专利、成果鉴定和科技项目验收5项,有3个种养业示范基地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试验基地;培植创建了台头镇西甜瓜、王口镇林地食用菌、蔡公庄镇甘薯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绿色防控等新技术30余项;推广肉鸡网上节能饲养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奶牛性别控制技术、林地散养禽疫病防控综合技术20余项,科技支撑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9.农村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结合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万人次,是“十五”期间的3.5倍。其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0人;绿色证书培训工程30100(取得农业部颁发的绿色证书9406);劳动力转移培训1400人;涉农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中,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3695人。培训体系和条件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天津市农民远程教育中心静海县分中心,在子牙农业科技园区、大丰堆镇靳庄子村和中旺镇顺旺养殖场建立了三个市级农民培训基地,梁头镇辛庄子等六个村建立了农村大喇叭广播站,使教学培训的形式和质量得到创新提高。 

()“十二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宏观背景 

在总结“十一五”期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以战略眼光认真分析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各种挑战。中央、市委、县委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全市和我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财政支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加快推进农村“三区”统筹联动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和设施农业基地,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对农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我县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仍处于爬坡和攻坚的历史阶段,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现代农业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结构调整不快,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尚需改善,与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2.农民就业增收任务十分艰巨。“十二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气候多变,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等威胁仍然很大,妨碍农民增收的消极因素不可低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远没有建立起来。 

3.农产品国内外竞争与挑战更加严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有待健全,监督力度有待加强,农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随着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全面接轨,市场开放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市场竞争力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健全。受制于经费、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科技、信息、市场、农机、水利和经营管理等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尚需健全完善,依法行政还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自身发展能力急待加强。 

5.农村劳动者素质需进一步提升。我县农民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从业能力不强,就业观念陈旧,与农业产业升级、设施农业建设、非农产业发展的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农产品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标准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有待增强。 

二、农业发展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三农”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县委、县政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以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坚持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通过项目带动和园区引领,做大基地、做优产品、做强龙头、做响品牌,加快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加工物流农业,全面提高农业设施化、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生态化、组织化和外向化水平,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多样、体系健全、环境良好、效益显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为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基本原则 

1.优势区域布局原则。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竞争优势等进行特色化布局,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若干优势产区,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农业发展的适宜性和综合竞争力。 

2.产业化经营原则。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链条,力求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有龙头组织作为依托,主导产品有明显的供给区域和消费层次定位,产业发展有加工、经营和技术网络的支撑,全面步入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3.体制机制创新原则。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市场运作等手段,培育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推进农业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4.标准化建设原则。按照农业部、天津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要求,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逐步与农业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接轨,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安全化水平。 

5.科技人才支撑原则。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开展“院县合作”,吸引科研院所来我县建设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实现就地研发和转化,抓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业的科技化水平。 

6.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奋斗目标 

静海县农业经济“十二五”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争取三个增长、进行四个优化、实现五个提升。 

1.争取三个增长 

一是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 %, 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2.3亿元;二是农民收入水平显著增长。人均纯收入增长10%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7万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6700元。三是优势农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蔬菜、西甜瓜、果品、食用菌、花卉、肉、蛋、奶等产品产量增长20%~50%,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保障。 

2.进行四个优化 

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种养业产值比例达到55。积极发展林下食用菌、设施蔬菜、设施西甜瓜、设施花卉和甘薯,粮经播面比达到55;畜牧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占80%以上。二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优化。种植业品种优质率达90%以上,养殖品种优质率达80%以上。三是农业功能结构优化。巩固完善生产功能,积极拓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服务功能,休闲观光农业占农业的比重达到10%。农业布局结构优化。促进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五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以南运河两岸为主的蔬菜产业区、以东南部乡镇为主的枣产业区、以西北部乡镇为主的瓜类产业区、以水库周边地区为主的水产养殖产业区和以津涞路、陈大路两侧为主的林地循环经济产业区。 

3.实现五个提升 

一是农业产业体系显著提升。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促进农业由产品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初级产品型向加工增值型和由传统生产型向生态观光型转变,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高科技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加工物流农业占农业的比重达到80%,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引进或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到2015年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家。加速设施蔬菜、生猪、奶业、西甜瓜、小枣、食用菌和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延伸,到“十二五”末,全县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90%以上。 

三是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和秸秆还田技术,农田地力等级提高12级,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推广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种植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50%,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50%。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可追溯制度,实行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健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率达到98%以上。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升安全农产品档次。 

五是农村劳动者素质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教育培训实现法制化,农民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超过2万人,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1~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三、产业发展方向与目标 

()高效种植业 

1.巩固提升粮食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生产科技储备,建设稳定的粮食基地,确保到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不低于100万亩,“十二五”期间粮食总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年粮食总产量2.5亿公斤。 

(2)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推广优质、专用品种,按照口粮、加工专用粮、饲料粮对粮食品质的不同要求,扩大专用小麦、蛋白玉米、粮饲兼用玉米、高蛋白大豆、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到2015年优质粮播种面积占80%以上。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农田面积的稳定性。 

2.做优做强蔬菜产业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蔬菜产业,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能力,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1)提高设施化水平。在增加设施蔬菜基地面积基础上,以独流镇、双塘镇、静海镇等南运河沿岸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寿光型日光温室建设速度,推进蔬菜设施升级换代,全面提升种植业设施化水平,到2015年,设施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1万亩,设施蔬菜产量达55万吨。 

(2)提高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水平。适应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一是以良王庄、独流镇等为重点的寿光式日光温室黄瓜、西红柿等果菜类倒茬双优两高基地15000亩;二是以陈官屯、双塘为重点的加工菜专项基地20000亩。 

(3)提高标准化水平。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推行无公害安全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制订科学的操作规程,完善农兽药多残留检测与快速筛选体系、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环节可追溯体系,全面提升蔬菜产品标准化水平。积极发展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种植,发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盛福源有机农业基地引领作用,到2015年绿色蔬菜基地达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达1万亩。 

3.逐步做大优势特色产业 

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发展有优势、有特色、高效益的西甜瓜、花卉、食用菌、小枣等产业,建设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到2015年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一是以台头镇为中心的优质西瓜基地达到1万亩;二是良王庄、王口等花卉生产基地5000亩,三是林地食用菌生产基地2万亩。四是甘薯生产基地2万亩。五是冬枣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 

()生态畜禽养殖业 

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1.畜牧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至2015年,生猪饲养量70万头,出栏45万头,年均增长2.58%2.5%;奶牛存栏2.8万头,年均增长3.8%;肉鸡、蛋鸡与“十一五”持平。肉类总产量8.8万吨,年均递增1.2%;牛奶总产量13.6万吨,年均递增6.7%;禽蛋总产1.5万吨,年均递增0.54%。 

2.抓好现代化养殖基地建设。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等综合政策措施,多渠道筹资,以补贴和奖励等多种形式,鼓励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养殖基地建设。至2015年,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个,其中,生猪6个、奶牛2个,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4个,其中生猪2个、奶牛2个。 

3.继续抓好畜禽品种改良。重点抓好奶牛、生猪品种改良,继续实施奶牛、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良种繁育场建设,努力建成市级种猪场2个,提高精液自供能力,争取到“十二五”末,奶牛、生猪、蛋鸡良种覆盖率均达到100%。 

4.切实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强化“无公害畜产品(牛奶)”生产基地监管力度,努力争创“无公害产品(牛奶)”生产基地县。强化对存栏1000头生猪养殖场、存栏5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存栏1000头以上肉羊养殖场,存栏1万只以上的肉鸡、蛋鸡养殖场环境质量管理,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推行循环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树立循环农业示范园样板,到2015年全部达到无公害养殖场标准。 

5.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步伐。积极利用各方项目资金,动员各方面力量,建设畜牧种源产业和畜牧加工企业,带动养殖基地发展,完善畜牧业产业链条,积极组建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达到25个,比“十一五”末增长13个。 

()健康水产养殖业 

坚持“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并举”的方针,进一步优化渔业结构,提高渔业竞争力。 

1.推进渔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以团泊、杨成庄水产养殖基地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方式,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示范园区。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市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加大池塘改造步伐,到2015年,改造池塘20000亩,占全县养殖水面比例到80%。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到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3万吨。 

2.进一步优化水产品品种结构。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宜我县的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扩大南美白对虾、彭泽鲫、黄颡、鲈鱼等名特优新水产品品种的比重,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到2015年,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水产养殖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重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防治。 

3.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对水产苗种的检疫力度,规范渔药市场,建立健全渔业管理制度,对水质、饲料、药品等投入品严格把关,严格按无公害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探索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可追溯制度。力争到2015年通过无公害认证的水产面积达12.5万亩,占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的96%。 

()生态林业 

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推进。 

1.实施五大造林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绿色道路工程、绿色河道工程、绿色林网工程、绿色村庄工程和绿色园区工程。全县造林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生态林15万亩、果树5万亩。到201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0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4%,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00万立方米,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4‰,森林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5%以上。 

2.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初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框架;基本建成完备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高效的林业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健全的林业普法教育体系,林业案件综合查处率达到95%以上。不断提高林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打造天津林业大县,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 

3.建设优质果品基地。继续进行老果园的更新改造,引进推广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在保证我县金丝小枣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形成果树品种多样化的格局。“十二五”期间,在优势区域新增果树面积5万亩,其中枣树新增3.6万亩,桃、梨、苹果等1.4万亩,果树建设严把规划关、栽植关,力求高起点、高标准,达到高质量。使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7.2万亩。 

()休闲观光农业 

发挥我县丰富的森林、水库、乡村民俗文化和现代农业园区等资源优势,开展森林旅游、园区旅游、休闲垂钓游等休闲观光游。 

1.发展森林旅游。依托现有林地资源建成南海森林公园、林海森林公园、子牙循环经济示范区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10处,开展集生态观光、考察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森林旅游业,加强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风景林营造和景观改造等公益性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设备,以过硬的品牌和专业的服务质量建设开发森林旅游市场。 

2.发展园区旅游。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载体,把农业的精品生产、现代科技、生态环境等融为一体,以瓜菜、果品、花卉、食用菌、金丝小枣等优势产品为重点,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文化性,发展以科技展示、生态教育、观光采摘、参与体验、文化交流、会展培训和餐饮服务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观光旅游。 

3.发展休闲垂钓游。依托团泊洼水库、杨成庄水产养殖基地等水域资源,拓展休闲功能,建设观赏鱼养殖以及垂钓、休闲、餐饮、娱乐和健身场所,发展都市休闲渔业,开展休闲垂钓、水系风景观光游。 

四、重点任务 

()以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设施化进程 

“十二五”期间,在加快在建园区建设进度的基础上,对现有基础条件、发展潜力大的示范区和连片集中的农业基地进行重点规划和有步骤地进行升级改造,形成一批科技支撑明显、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聚集、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的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具体发展以下六类园区。 

1.现代农业示范园。按规划期限,圆满完成林海现代农业示范园、南海现代农业示范园两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发挥对我县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抓紧建设天房集团团泊现代农业示范园、西双塘凤凰湖生态园,完善园区试验示范、产业带动、增收就业功能,争取成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2.林下食用菌示范园区。充分发挥我县林业资源,在王口、台头两镇建立林下食用菌示范园区,不断引进新食用菌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努力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林下食用菌基地。 

3.花卉苗木示范园区。以松江生态园、良王庄花卉示范园区、王口花卉基地为主体,积极开展苗木引种驯化,加大灌乔木花卉品种的生产,为道路两侧绿化配套供应充足的苗木,同时扩大日光温室花卉生产,引进名贵花卉品种,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4.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建立以林海现代农业示范园、南海现代农业示范园、天房集团团泊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独流镇、良王庄、台头、陈官屯寿光式日光温室示范区为主体的一批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全面提升我县园区农业发展水平。 

5.林海高科技示范园区。与市农科院合作,在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占地1000亩,打造产业科技集成创新、示范服务和转化推广基地;发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合作形式,继续吸引本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三院两校”建设科研示范基地或教学实践基地,打造一批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 

6.加工专用蔬菜示范园区。在双塘、陈官屯一带建立加工蔬菜示范园区,种植大蒜、黄瓜、白菜等加工专用蔬菜品种,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和加工工艺,改变大水泥池腌制蔬菜的历史,走精加工道路,提高其附加值。 

()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重点,推进农业科技化进程 

1.新品种推广工程。重点在种植业、高效园艺业、畜禽等领域开展现代农业品种繁育,解决现代农业优良品种育繁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突出提高农业新品种覆盖率。 

2.新技术示范工程。重点集成推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高产小麦品质调优)、设施构型优化和设施园艺生产(设施构型优化与标准化示范推广、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治、高档花卉设施节能增效与精准调控)、食用菌优质高效栽培、名特优果高效生态栽培、畜禽高效生产与生态健康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农业生物技术等重大专项技术。 

3.新模式推广示范工程。建设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展示平台,组织开展种养殖新模式展示,示范推广畜--菜农牧结合、立体种养、多元多熟种植、菜菌种植等低碳与循环农业新模式。 

()以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较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兴建和完善一批以产地为依托,面向全市以至全国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市场带基地,基地带农户,产加销一体化。重点建设和完善6大市场,即范庄子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独流无公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良王庄花卉市场、王口炒货批发市场、台头西瓜市场和西翟庄红枣批发市场。在抓好市场建设的同时,组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营销队伍,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1.完善全县农业信息网络。加快建立以农业部门为主体,上连农业部及市有关单位,向下延伸到乡镇村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 

2.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农产品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农业适用技术等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基本形成手段先进、制度规范、队伍健全,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发布于一体,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 

()以兴水治旱为重点,推进农业水利化进程 

1.新建和改造重点水利工程。针对我县一些大型水利设施老化的现状,每年新建和改造一批县内重点水利工程设施,争取到“十二五”末,全面提高渠相通、站站连用、灌排自如的水利工程体系。 

2.突出搞好节水工程建设。坚持工程节水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农艺、农机、生物、化学、工程和管理等蓄水保水、节灌补水、土壤培肥和选用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作物品种等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增强抗旱节水综合能力。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管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完善节水灌溉制度,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水的产出效益。 

3.抓好水资源开发工程。在抓好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搞好农业防灾减灾的同时,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全面提高人工增雨的覆盖面和增雨效果。 

()以龙头组织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与种养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果、蔬、苗、畜禽等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对众品实业、天立醋厂、宴宾酒厂、生机集团、富莱肠衣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使其增品种、扩规模、上档次,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一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有特色、农民有积极性、带动能力强、当地政府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以合作社为基础,合作社联盟为龙头,遍布农业生产各领域和环节、规章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紧密联结农民和市场的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合作社体系,基本实现农民组织化、生产合作化,管理民主化 

3.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资产联结和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实现紧密的利益联接,发展订单生产和农民直接参股等,优化配置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中介组织、农户家庭经营三大要素,实现“三赢”的局面。 

()以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 

1.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建立静海县农产品质量(蔬菜、果类、肉类、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负责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区域的农产品质量的抽检工作,定期抽检,定期向社会发布检测结果。各类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产品质量速测检验室,负责对各自生产的农产品开展自律性检验。 

2.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追溯承诺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整合与层级负责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依托静海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大农产品动态检测力度。按照国家和天津市无公害农产品有关标准,建立农产品基地生产管理档案,健全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标准管理、档案管理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严格实行“从产地到市场准入”全程标准化安全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五、保障措施 

()健全组织机构,推动规划实施 

为确保我县“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拟成立静海县农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副县长县任组长,由县农委主任副组长,成员由农委,以及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机中心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县农委,由一名农委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安排规划实施具体工程项目,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项目立项、土地审批、组织动员和资金保障等工作,重点项目争取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管理部门和各乡镇根据全县农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制订出本部们和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领导重视、干部尽责、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 

()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研究制定有利于全县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资金到位。一是落实好设施农业、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作物综合直补国家、市级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二是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前提,鼓励支持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化经营新途径。三是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四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五是充分利用好银政信贷服务平台,重点加大对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产业化龙头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吸纳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七是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手段和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拓宽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抓住中央和天津市加大农业投入,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强现有园区、基地和优势产业建设,创造条件,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项目,做到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十二五”期间有计划推出一批重点农业工程项目,全面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进程。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深层次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强化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支撑农业发展 

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应用体系建设,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发展机制,构建静海县现代农业技术转化推广平台,支撑全县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科学发展。通过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等产学研合作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辐射带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强农业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辐射带动全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到位率。 

()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新增劳动力、失地农民开展引导性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开展以培养旅游服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工人为重点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各类从业人员就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实现富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通过培训农村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农村经纪人和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人员,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搭起一座金桥,成为农产品流通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推荐访问:静海县 规划 农业 【农业规划】静海县农业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