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历史意义5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实践论历史意义5篇

2023-04-29 12:45: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实践论历史意义

  

  毛泽东《实践论》的历史意义

  【摘要】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第一次清楚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这一哲学专著的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发展,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是中国革命行动的理论,是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的科学总结。《实践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运用于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中国化。

  【关键词】实践;辩证唯物论;阶级性;统一联系;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第一次清楚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这一哲学专著的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发展。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是中国革命行动的理论,是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的科学总结。它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它引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精髓,剖析了中国革命、社会局势;分析了世界格局的态势,使其清晰明了,它还指出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责任。所面临的困难,中国革命在其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建立了新中国,在它的指导下,人民脚踏实地谋发展,新中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它领会毛泽东思想的实质、立场、观点与方法。深刻的认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实践论无法动摇的地位,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践论》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致命弱点是轻视中国的革命实践,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的基础的地位,试图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从而背离唯物主义,针对这种错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从我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他在《实践论》中反复强调一个主题就是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一方面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来自实践,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的正确与否要经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认为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方法和指明方向。凡是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就是无根基的空幻的理论,而脱离了理论的实践也只能是盲目的瞎干。所以,在《实践论》所阐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党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论》中特别指出了辩证唯物论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即阶级性与实践性,表明了辩证唯物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它首先说明了实践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的基础,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对于阶级社会的规律性的认识,都是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得到的。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置身统一循环内中,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辩证唯物论的执行的统一观,无产阶级

  的哲学是一种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阶级性的科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纠正认识的错误。毛主席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中国革命对具体实践,认识了中国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新民主主义的阶段,这一认识的真理性,已由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设的成就所完全证明了,作为唯一标准其理由有二。第一,认识从实践发生,为实践服务,是实践的第一因素,认识是实践的成分,并与实践相统一。第二,认识离开实践,就失去其社会的意义。认识是意识的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假使人们物质的生产的实践,一经停止,社会生活就跟着停止,意识活动也是其存在。真理与谬误由实践来鉴定,完全是客观的,绝不杂有主观成分,以上理论均在毛主席的《实践论》中得以精辟的论证。

  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实践论》发展了列宁这一原理,把由感觉(知觉)到思维和由思维到实践这两个过程,分别的作了透辟的说明。在由感觉到思维这一认识的高级阶段,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伦理认识或理性认识。在前一阶段,只看到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在后一阶段,却能认识时务的本质、内部联系。只有从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人们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引出理论的结论。但这两个认识阶段,必不互相独立,互相隔绝;两者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两者互为条件,互相渗透。所以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这便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实践论》分析了由感觉到思维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即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关于革命具体环境所得的理性的认识,既是革命理论。这种理论是由在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才是真理。《实践论》更进一步发展了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学说,发挥了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性,进而说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问题。理论由实践发生,仍须回到实践中,由实践来证明。有实践证明的理论,才能阻止实践,推动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两者形成为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此外,毛泽东同志对于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也做了精辟的论述。从他的论述里,我们可以知道:客观世界是可以完全认识的,这是客观的真理。世界既然可以完全认识,人类就能达到绝对真理。但客观世界,我们不能一次的完全的无条件的认识它,而只能近似的有条件的逐渐地去认识它,即只能是相对真理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时代绵延的发展,人类一步又一步的认识世界的新方面,即由低向高得到大于各阶段的相对真理的认识,这个阶段的相对真理,会成为“绝对真理的长河”而绝对真理成为相对真理的总计。

  《实践论》在最后对我们特别指出思想与实践的统一联系的问题,本来人类的认识,是适应于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革命的形式是不断发展的。毛泽东同志最善于应用辩证唯物论的武器,对于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感觉,不断地从分析新的形式中“找出方针,制定政策,拿出办法来”。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说明着这一事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而作为马克

  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实践论》,自然就是指导中国革命行到胜利与建设新中国的总指针。在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又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这是主观认识超过客观实践的发展。这和上文所指出的错误,虽然是由不同的两极出发,但在本质上,都同样是唯心的,都不合乎《实践论》。

  《实践论》论述了“知、行”统一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变成中国化实践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在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以实践为中心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同时也精辟而扼要地阐述了自己的实践观点: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二重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实际,确立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解决了“知”和“行”的统一问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解决好“知、行”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皆在实践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怎样实践、知和行如何在实践中统一以及实践的若干环节如何联结,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毛泽东的《实践论》完成了这一任务,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运用于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中国化。

  《实践论》是一个极其富有指导意义的革命文献,它是毛泽东同志长期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在这里综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指导原理,以上我们认识到《实践论》是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学说,它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综合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左”“右”倾机会主义作坚决斗争,开辟了革命真理的斗争道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做了精辟的分析和光辉的补充。

  我们清醒深刻地认识到了《实践论》的价值,无论在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建设时期,当今发展时期,乃至今后,中国壮大时期都将是百试百灵,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实践论》吸收它的精髓运用到实践中去。怎样才能学好《实践论》呢?首先,要端正学习的态度,要站稳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的立场,《实践论》特别强调辩证唯物论的显著特点,是它的阶级性,是为了工人阶级与革命人民服务的;第二,要在实践中去学习,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实践服务”;第三,从实践出发,了解情况,掌握政策;第四,总结经验;第五,紧持真理,修正错误;第六,自我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第七,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的著作,加强对《实践论》的理解,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认真的学习,便可以抓住其精髓,运用于实践之中。

  《实践论》的价值远胜过于一篇文章的价值,阅读了它,受益匪浅。由此也更深切的感到了毛主席的伟大之所在,相信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奉献下,我们定会再接再厉、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将中国建设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3]《实践论矛盾论解说》李达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79年3月版

  [4]《实践论解释·矛盾论浅说》李琪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5]《实践论》毛泽东

  著,人民出版社

  1976年版

篇二:实践论历史意义

  

  实践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实践论的内涵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这篇文章不仅对中国的革命,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中心,《实践论》中实事求是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有关行与知的争论不休。它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世界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人们得先对一个物质进行实践才能够得到有关这个物质的认识。你吃过西瓜才能知道这个水果是甜的,你得先做某件事才能得到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是我们的直接经验。而你没吃过西瓜,你去问吃过西瓜的人这个水果是什么味道而得到的答案是间接经验。两种做法都可以得到最后的结果,可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基于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人欺凌的情况下写出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国后人民生活贫苦,需要发展经济富裕起来,这才有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理论。实践会为认识提供新的课题新的任务新的挑战,随着我们的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生产,我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越发新奇,这正是实践推动我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它。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變周围环境甚至影响世界,实践就是帮助我们认清事实的可靠依据。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义不容辞。“蜡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我们学到了知识就是为了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想要知道一件事是不是正确的,亲身力行就可以。俗话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缺少对事情亲自实践的精神,大家都人云亦云,都成了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辈们用无数的血泪经验告诉世人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作为一种能动的反映,也是能够对于实践有着影响作用的。如果认识是正确的就会推动实践的发展,就像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了解、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就会在整个社会中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就会使这个社会和谐安宁、社会秩序良好健康发展、人们更加遵纪守法,懂得奉献。反之,错误的认识也会阻碍实践的发展,就像是社会当中的小部分小秉承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自私贪婪,就会做出违背职业道德,谋求一己私欲损害他人利益之事。可见,认识对于实践的作用是双向的,所以我们要接受正确价值的熏陶,才能做出有益之事。

  二、实践论的重要性

  《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阐释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论证了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毛泽东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新旧交替的时候,凡是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人都在思考国家的未来。当时,有人认为要全盘西化,有人则认为枪杆子出王道,而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顽疾积累太深,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化才能救国,而实现这个的唯一途径就是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只有经过实践,我们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才能朝着目标方向去改进。因此,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工作不实干,我们就没法创造出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止物质财富,我们的精神财富同样也源于实践。

  (一)《实践论》可以给当代教育提供创新性

  当代教育为什么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吸收过去的精华,剔除以前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让看似枯燥无味的课本变得生动。教条主义是轻实践重理论,它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每个事物的特殊性,只知道生搬硬套。《实践论》对此进行了批判,给当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但不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够一帆风顺不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何况在当代大环境中,教育的弊端也令人反思,针对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存在的知行不一、知行脱离的现象,《实践论》为当代教育指明了方向。当代教育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育人的亲和力。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愿我们不做一个迂腐的读书人,死读书读死书是不提倡的。想知道哪种教育模式适用于哪群人只能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二)《实践论》有助于我们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现代社会有时会呈现纸醉金迷的状态,里面诱惑甚多,稍不小心就可能跌入不复之地。知行不一也是现在很多人的一个特征,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儿明镜,我们清楚明白是非善恶却有时又与心底最深处的想法背道而驰。比方说我们知道助人为乐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我们学生知道学期末的复习考试最重要,但有些人却在考试周借着停课的名义不断地打游戏或者出去玩耍最终导致挂科现象的发生。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来约束自己,告诉自己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坚决不可以去触碰,这是底线同时也是良知。

  (三)《实践论》有助于我们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每个人的现有学识都是建立在各位前辈们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2]我们对于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新概念的产生往往需要经历数次实验的失败。人的一生就是个不断学习不断产生疑问再不断解惑的过程,现代社会更新日新月异,如果不接受新知识,我们往往面临被社会淘汰的风险。一生有限而知识无限,《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告诉我们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去指导认知,反反复复,我们一辈子都需要通过学习来更替旧的思维过时的想法。

  三、实践论的现实意义

  (一)指引了改革的方向

  《实践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有着推动作用,它为全党学习马列主义树立了正确的学风、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指明了方向。《实践论》的启示,让更多的人拨开云雾见青天,思想心灵有了不一样的启迪,大部分人由于长期接受着传统文化的压迫而变得迂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多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让《实践论》的思想文化走进大众的视野,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广阔起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去应用,使之与本国风土文化相适应。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革命理论是从许多成功革命实践和经验中总结、提炼、升华出来的,它犹如小帆、船舵指引着革命的方向,使革命实践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并获得最终的胜利。

  (二)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人是主体,主体的能动性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结合经验,形成合乎论理的认识。人的意义是伟大的,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人类正确认知事物的基本过程,即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初始过程,是直观的,感性的。开始的认识几乎都是片面的,人们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或者只能够看到其中的某一部分。随着实践的开始,我们想要认识的事物经过我们多方面的探寻与查阅变得逐渐清晰,棱角不再模糊。无数前人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如《实践论》有助于党的基本路线的选择实现战略性意义。“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4]这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实践就像判断真知的一把利剑,我们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成长、从实践中反思自身、从实践中得到教训。如果没有实践,也许我们会故步自封,沉浸在肤浅的认知里还沾沾自喜;如果没有实践,我们的头脑也许会慢慢退化,遇事不去思考不去探究其原理,我们会逐步失去独立思考与亲身探索的能力。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矛盾。《实践论》中的理论指导就是让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我们遇到新问题,不应该生搬硬套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针对当下的时事问题提出新思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篇三:实践论历史意义

  

  《实践论》《矛盾论》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重要的哲学著作,为了纠正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错误思想,毛泽东认为急需从理论上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的革命和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概括和总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重大意义,其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对于今天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具有重大意义。

  《实践论》、《矛盾论》的时代价值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主义,也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中国人民点燃了新的希望。但是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就存在如何和中国具体实践、具体革命问题相结合的问题。显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绝不应该是照抄照搬,或者是套用公示、套用公理如此简单,而应紧紧根据中国社会运动规律进行革命。《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中实践和矛盾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和新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奠定之作。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之后,到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创造之前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很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急需对这些经验和教训作总结和说明。当然,这些总结不能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必须上升为一定高度,尤其针对当时党内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本本式的错误理解,简单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来指导革命的问题。为了理清党的这样错误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的问题,毛泽东完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写作。毛泽东本人自幼饱读诗书,具有深厚抵的文学功底,勤奋好学,革命战争年代克服艰苦环境认真学习马列原著,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思考。在“两论”中,它揭示了左和右错误思想,在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上系统地从哲学高度概括和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自“两论”问世以来,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我们可以从哲学上对中国革命的总结和概括,使中国革命摆脱了两次受挫的阴影,走向了胜利的大道。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经典之作。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方法之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建的一个重要的位置,始终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实践论》《矛盾论》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走俄国式革命,为什么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部分党员答疑解惑。使全体党员理清了思想缘由,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信心,其实也为之后的“延安整风运动”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中国共产党开创新的革命阶段作好了思想准备。

  二、《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意义

  《实践论》、《矛盾论》的创作虽然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在当代实践新格局的大背景下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掌握《实践论》《矛盾论》哲学思维便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两论”是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结合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知识和中国社会实践创造的。当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便于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认识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人们的认识运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历了两次飞跃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相对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解放思想是一个逐步构建过程,要经历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深化。将好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为更为科学管用的理论。《实践论》的核心是关于实践的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事求是,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找出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指导我们继续前进。充分理解和把握《实践论》的哲学思维,便于理解和把握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便于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政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实际上含有两个含义,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恰恰就是毛泽东《实践论》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中国要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要靠十几亿中国人自己,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但是需要明确中国的事情最终要靠中国人,所以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提出独立自主为主,争取外来为辅。毛泽东在《矛盾论》里深刻阐明了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在“两论”当中所阐述的哲学思维就是改革开放战略的基础。对“两轮”哲学思维的把握,有利于理解今天“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尤其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安排部署。

  便于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意义。当前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新时代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了,人民不再满足于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希望更加平等、公平,更加和谐的社会。这就决定我们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所期盼的生活。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阐述了唯物辨证法,特别是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地阐明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斗争是绝对的。理解了这一社会规律也就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按照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规律,有效的消除矛盾的对立面,想办法使矛盾达到暂时的统一,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理解了这一哲学思维,就懂得了如何使它达到暂时的统一,这就需要学会应用矛盾的方法,协调各方面利益,处理化解各种矛盾,做到暂时的统一,达到社会和谐。

  《实践论》《矛盾论》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理论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论》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全面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论证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都不同了,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基于这一客观实践基础,我们可以判断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面对的问题和矛盾不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同,时隔36年之后,我国社会矛盾首次发生了转变。这是基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哲学思维的准确理解

  和把握。基于对矛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运用,才能对主要矛盾这种合理清晰的判断,才能有效的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是科学的方法论。《实践论》、《矛盾论》是科学的方法论,基于对“两论”哲学思维的有效运用和具体把握,帮助我们党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等哲学思维的运用,不仅帮助我们党克服了“左”的和“右”的错误,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新时期进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是我们实现目标任务的有效方法。

篇四:实践论历史意义

  

  《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

  郭必选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其伟大成果。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宝库的两颗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智慧的璀灿明珠,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哲学依据。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根本一致的。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延安道路)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论》、《矛盾论》永远放射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高智慧的光芒。

  七十年前,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等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而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哲学基石和内核。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本质上就是把握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从科学体系上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意义。

  首先,从实事求是方面来看。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首要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其基本内涵来讲,实事求是的第一个层面是认识、真理层面。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去研究和探索,"是"就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认识事物,发现真理。这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实事求是另一个层面是实践、价值层面。周恩来说,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显然,周恩来强调的是行为方面,实效方面。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追求真理,人们改造世界是为了追求价值。所以,从知和行、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来理解实事求是,其根本内容就是胡锦涛总书记讲的“求真务实”。求真是认识层面,务实是价值层面。二者是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真善统一,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毛泽东的实践论就是从哲学的高度阐述的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问题。实践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谈的是认识世界的哲理,而且谈的是改造世界的哲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目的。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认识的两个飞跃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是求是的过程;从理性认识再到革命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深化,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务实的过程,求实效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以求真和改造世界,以务实的知行统一过程。这就是认识新事物和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是实践论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从矛盾论的哲学来看,矛盾论根本内容是矛盾辩证法思想。矛盾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关系,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了矛盾辩证法和宇宙观。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

  般根据和特殊根据。二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由此可见,矛盾这四个基本属性反映了事物内在本质结构的经纬关系。实事求是从主体人的角度来看是知行关系,主、客观关系,从客体物角度来看是共、殊关系。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一般表现为从一般到个别过程,实际上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具体到抽象悟性再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实质是一与多、个别和一般双向过渡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认识事物就是分析矛盾,改造事物就是解决矛盾。从思维和存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上看,求是就是认识世界,务实就是改造世界,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看,就是矛盾辩证法。实事求是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其次,从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方面看。这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第二、三方面。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从哲学上来看。这一思想根据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从实践论角度讲,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也是改造世界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主力军。毛泽东思想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等伟大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仅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两论”的哲学思想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石。独立自主是一种主体哲学。其哲学依据是矛盾论的内因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根据在自身,矛盾就是其内在根据。由于矛盾的特殊性把万事万物区别开来,有了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由于矛盾的普遍性把事物联系起来。但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内在矛盾,条件是外部联系。总之,事物存在和发展是自因的、内因的,是自我存在,自我决定,自我发展,自我运动。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是客体,也是主体。在世界上尤其是人更充分体现了这一主体性、独立自主性。人作为主体其本质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是自由。具体表现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获得自由的过程,不断改造人受自然和社会束缚、压迫,争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消解人的本质异化,回归人的主体性的过程。无产阶级革命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哲学内涵,就是人成为人,从奴隶到主人。主人意识就是主体精神。可见,“两论”的知行统一观和对立统一观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哲学内核和精髓。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进了党章,作为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进了党章,作为指导思想。七大是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其内涵,从实践方式上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上来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不同,主题不同,任务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也不同。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什么是中国革命和怎么革命的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两块基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是三个什么样和怎么样。这里,主要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从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以及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给予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执政党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o二o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实践论》、《矛盾论》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其一,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和根本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就是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也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崭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实际包括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实际。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在近代以来中国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会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建立起来的。所以,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和资本主义社会比较都落后。从现实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长期处在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基本国情。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愈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包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现代化目标正是实事求

  是、求真务实的基本路线。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这就是从认识和实践、知和行两个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实践论》启示。

  其二,矛盾的辩证法思想。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本体论角度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存在论和发展论的统一,是本体论和发展观的统一。《矛盾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它的内在本质,本质的内在联系是矛盾,矛盾是存在的内在根据。具体说来就是一般本质和个别本质的关系。物质论包括实体和本质两个方面,物质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可见,存在论和发展观构成完整世界观经纬两个层面。本质和规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矛盾论作为方法论就是通过分析矛盾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解决矛盾而改造世界。所以毛泽东说,革命就是促使矛盾的转化。

  从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同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也不是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更不是空想社会主义和封建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般、普遍性,中国特色是个别、特殊性。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而提出来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但我国仍然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

  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所以,毛泽东矛盾辩证法没有过时。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是以宇宙发展观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实际。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表现出一系列新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

  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哲学的层面看,事物是在发展中存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矛盾存在于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在发展中形成和解决。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改革开放作为一种革命,它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社会实践活力。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和社会主体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和各种矛盾,全面推进“四位一体”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科学发展观和矛盾和谐论充满着矛盾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都放射着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哲学光辉。上个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本人曾经说过:“两论,是八十年前写的东西,现在一切都发展了,内容更丰富了,应该重写。”(在一次听汇报时的插话)尤其在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过了两个29年(改革开放前后2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需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行统一论,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论》。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写出《矛盾论》的续篇《和谐论》,创立

  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发展宇宙观和和谐世界观,这就是毛泽东“两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篇五:实践论历史意义

  

  毛泽东《实践论》的历史意义

  【摘要】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第一次清楚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这一哲学专著的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发展,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是中国革命行动的理论,是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的科学总结。《实践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运用于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中国化。

  【关键词】实践;辩证唯物论;阶级性;统一联系;理性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第一次清楚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这一哲学专著的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发展。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是中国革命行动的理论,是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的科学总结。它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它引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精髓,剖析了中国革命、社会局势;分析了世界格局的态势,使其清晰明了,它还指出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责任。所面临的困难,中国革命在其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建立了新中国,在它的指导下,人民脚踏实地谋发展,新中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它领会毛泽东思想的实质、立场、观点与方法。深刻的认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实践论无法动摇的地位,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践论》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致命弱点是轻视中国的革命实践,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的基础的地位,试图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从而背离唯物主义,针对这种错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从我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他在《实践论》中反复强调一个主题就是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一方面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来自实践,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的正确与否要经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认为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方法和指明方向。凡是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就是无根基的空幻的理论,而脱离了理论的实践也只能是盲目的瞎干。所以,在《实践论》所阐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党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论》中特别指出了辩证唯物论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即阶级性与实践性,表明了辩证唯物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它首先说明了实践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的基础,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对于阶级社会的规律性的认识,都是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得到的。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置身统一循环内中,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辩证唯物论的执行的统一观,无产阶级


推荐访问: 实践论历史意义 实践论 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