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秋节经典散文五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23中秋节经典散文五篇

2023-01-07 18:5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1  中秋节,我带着儿子回家!  一路上正逢乡下秋收的时节,望着遍地黄灿灿的玉米,坐在班车里的我,心绪再也按奈不住对这秋天的阅读,翻阅着这秋天的过往,于是记忆就不自觉地走进这秋收的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中秋节经典散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中秋节经典散文五篇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1

  中秋节,我带着儿子回家!

  一路上正逢乡下秋收的时节,望着遍地黄灿灿的玉米,坐在班车里的我,心绪再也按奈不住对这秋天的阅读,翻阅着这秋天的过往,于是记忆就不自觉地走进这秋收的文字!

  秋天最美的景色就是收获的笑靥,这也是秋天给我最深的记忆之一。

  每年秋收时节,我都会回家帮助父母收秋的。一年又一年,秋风吹白了父母的双鬓,却吹不走父母脸上收获的喜悦与幸福,而这份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格外的清晰!

  时过境迁,那些秋天的文字一次次地积淀成我生命力的诗集,每次翻阅,都让我沉醉其中。秋天不尽让人们收获着希望,更是一首深沉的诗,那岁月,就像是一个老人,在翻阅着这个时节的篇章,给人一份凝重与深沉……

  临近中秋的天气,凉风扑面,总会掀起我们记忆的心窗。透过窗外的景色,记忆的闸门被清风推开,一份惦念,在久远的心底,犹如是脱缰的野马,乘着一阵阵风的清凉,而奔驰在青山和绿水之间穿梭寻觅。这是秋天怎样的一份心思?我想,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乡下秋天的人们,才会体会到这份文字的分量!

  许久了没有这样的心绪,只是没有与秋天相遇而已,疏忽了这秋天的景色。如今再一次目睹从眼前掠过的秋天,就触动我的心弦。依车窗眺望远秋,我在想,乡下久违的老树,是否早已挂满了红火的果实,在太阳温和的照耀下,正裂开了嘴;晨露如斑迹点点的老泪纵横着整个春秋,嫣然似一个老人,而时刻都在叹息自己脆弱的生命?这个秋天悲泣虽然还没有来临,可是对于那些离人来说,早已在心里种下一行行惋惜、慨叹的诗行!

  关于秋的文字,从初秋到现在中秋时节,我已经写了一些秋天的记忆,每一次,都会因为心绪的不同而塑造秋天的心情,快乐、忧郁、叹息、惋惜,凡是秋天触及到的,都已经写在我生命的文集里,今天也是这样的心绪而起!

  坐在我身旁的儿子,静静地望着外面,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对秋天的这份心思!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视线,我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心情而刻意去强求别人!

  车里乘坐的乡人,面孔都是那么的熟悉,淳朴的乡情,亲昵的乡人,再一次让我感受到回归故里的那份急。,许久了,不论我们走多远,倘若踏上回乡的路,我们一样会感受一份浓浓的心情在自己的旅途上洋溢……

  一路无语。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在下午五点多,我回到了乡下。班车更在我们村丁字路口停下,我与儿子刚下车,两个小外甥女就在哪里等我们。毕竟是孩子,他们三个人很快就边走边玩起来。看着孩子们的身影,拎着行李的我,自然就想起每次回家经过这段仅有三百米远的乡路之记忆。点点滴滴,如散落在草丛上的树叶,没有年轮,没有轨迹,总会让我去寻找从这里走过的痕迹、行踪!

  回到家时,太阳已经偏西,日落的夕阳,哪里会想到一颗回归故里之心的静谧?

  夜幕降临,圆月就像是一个大圆盘,高高的悬挂在我家杨树的梢顶上。母亲为我与儿子的到来十分的开心,总是忙这忙那,还把自己买好的月饼、苹果等东西统统拿出来,给我与儿子。目睹着母亲忙里忙外的身影,我有些愧疚,便不忍心。而当我拒绝母亲的好意时,就看到母亲脸上的笑意一下就沉落在其邹纹里。我想,母亲心里一定不悦了。于是我就像是孩童时候那样,把母亲准备好的甜甜月饼塞进嘴里,母亲就笑起来……

  难道说我们无论多大,而在母亲眼里也都是未长大的孩子吗?

  因为中秋节,母亲自然就谈到了那些未回家的人,如在省城我的哥哥、嫂嫂、侄女,还有我的爱人,我的小妹妹,听着母亲的唠叨,渐渐的入睡!

  梦见在中秋之夜,一个明亮的大月亮,投进我们乡下的小屋,我与哥哥、两个妹妹正趴在一个圆桌子上,等着母亲给我们分中秋的月饼、苹果与梨儿。年轻的母亲,用盘子盛着那些东西从里屋走出来,一一地给我们分着,可是盘子里只放着一个月饼,母亲问,该分给谁呢?我们都不做声,最后,母亲说,这个月饼该留给你们的父亲,理由是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我们没有争辩,可是一向贪馋的我似乎顶不住这月饼甜甜的诱惑,正当闹着要吃月饼的时候,母亲转身就走,我就追,不小心碰在墙角,我奋力争扎着……

  醒来才发现是一个梦,淡淡的月色照进屋子、轻轻的打在脸上,听着里屋母亲打呼噜的声音,心里渐渐的*静下来。

  中秋节之夜,团聚的心原来始终存在着……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2

  瓦蓝的天空澄澈的一尘不染,远处飘来一缕缕金桂的清香夹杂着醇厚的柿子味。舍不得离开的蝉还在枝头上低声的嘶叫着,辽远,清亮。却还是没能留住燥热烦闷的夏,秋天便迫不及待的跨上了行程,悄声带着丰收来到了这个令人神往的村庄。

  树根又傻愣愣的坐在村口,整整一下午了。“中秋节快要到了!”想起来离家漂泊的疯娘,树根又重重的叹了口气。

  树根从小就是村里人眼中的另类。他那十几年前就去世的哑巴父亲以及那离家出走的疯娘无一例外成了村里人这些年茶前饭后的议论话题。一场大暴雨后,凶猛的河水卷走了颤微微的独木桥以及桥上的树根爹,被救上岸后昏迷不醒。穷苦的家庭如何能支付巨额医药费,树根爹变哑了。后来成了家,却不幸掉下悬崖摔死了。再后来,树根娘变疯了,常常到处乱跑,不过每次都会自己回来。树根是个敦厚的人,也没太在意。谁知两年前母亲出走后再也没能回来,树根找遍了十里八村可没有一点消息。

  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闪现在树根的脑海里,眼前这座富饶祥和的村庄把他的思绪拉回到几年前。泥泞不堪的小路上发疯的母亲在地上胡乱的翻滚,身上脏得不像样,分不清是泥还是牲畜的粪便。树根便耐心的为疯娘洗干净,即使很脏,他也觉得很幸福。而现在要是母亲还在身边,那该是多享福啊!

  他还依稀记得那年的村子,天翻地覆的蜕变了。那天,村支书兴冲冲的跑来“要修路了,要修路了!”原来,村村通公路要普及到这儿了。这可是村里人做了几十年的梦啊,村里男女老少齐心协力的跟着*的领导,修建那条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路。筹资、开山、挖石、肩挑手抬……一条宽阔*坦的水泥路在挖土机的轰隆声中,在村民高亢的吆喝声中,在险峻的山谷中巍然迤逦。凝聚着无数的心血与希冀,这条宛如银龙的路无尽绵延,穿过村庄往南通向县城,往北直抵市区。于是,这个闭塞的村子一下就变成了交通要道。

  自从树根爹死后,树根便把自家几亩地租给别人种,这让思想保守的村民们很是看不顺眼,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竟然不种地,那还想干什么?村支书是个老党员,考虑了树根的情况便将刚批下来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农村医保的名额留给了树根家。这可是个稀罕事啊,困惑农村家庭几十年的收入低、看病难的问题竟然解决了。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树根签了承包合同,把村口一栋废旧的厂房租了下来,用这个破厂房开了个漂亮的饭店和一个洗车场。这要搁以前啊,村里人肯定会笑掉大牙,而现在这宽广的公路通向这里,带来了川流不息的人流和车辆。以前连个拖拉机都罕见的村庄现在大小车辆来往不绝。树根的饭店和洗车场也成了香饽饽,生意十分红火,赚了不少钱,盖了小楼房,小两口日子过的像模像样。

  看着南来北往的人群,树根又想起他那流浪在外的疯娘,“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还会回来吗?要是回来时迷路了怎么办?家乡这几年变化这么大,娘会认识吗……”想着想着,泪水模糊了树根的视线。党的政策这么好,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钱是挣不完的,可娘却只有一个啊!树根站起身理了理衣服,看了看眼前这祥和的村庄,高耸的楼房、宽敞的公路和一切的一切,他下定决心明天就去找娘,带她去治病,想着这些他缓缓的向着远处的*深深的鞠了一躬。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3

  中秋节又名仲秋节,也叫团圆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二大节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别的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形成的。

  中秋节有着一段凄美的传说:相传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大地冒烟,一名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挽弓搭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因而很受人敬仰。后来,他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嫦娥。有一天,后羿上昆仑山求道,巧遇王母,赐予长生丹,后羿不忍心撇下嫦娥,将仙丹交与嫦娥。不料被小人逄蒙发现。一天,逄蒙趁后羿狩猎之时,叫嫦娥交出灵丹,嫦娥当机立断,将丹吞下,于是就飞天成仙,借住月亮上。后羿回家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痛不欲生,他追啊,跑啊,可是,他跑月亮也跑,他停月亮也停。他知道再也追不回嫦娥了,他举头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突然发现月亮里仿佛出现了嫦娥的身影。后羿赶紧在院子里摆上嫦娥最喜欢的糕点,以此纪念嫦娥。从此,这一中秋祭月的习俗就这样流传开了。

  月饼的出现始于元朝,由于元朝的残酷统治,中原广大人民纷纷起义,当时朝廷搜查得十分紧,军师刘伯恩想出妙计,将纸条放进饼中,纸条上写着:"八月十五起义。"再将饼运进义军军营,八月十五,一举攻城,攻下了元大都,朱元璋欣喜若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将"月饼"作为食品赏赐群臣。于是,中秋就有了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不仅是一个充满美丽传说的节日,也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写下一篇篇不朽的著作,有的咏月颂月,还有借月抒怀。苏轼的《水调歌头》,王唯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人想起远在异乡的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妈妈拿出一盒包装精美的月饼,拿出刀切开一瞧,绿茶的,我们尝了尝几口,带有浓浓的茶香味!妈妈又切出第二个,原来是牛肉的,硬硬的,甜中带咸。当切出第三个时,一看是莲蓉的",我们尝了尝,又酸又甜,真是好味道!

  在中秋前夕,听着关于中秋的美丽传说,品着甜甜的月饼,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中秋节气息。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4

  蟋蟀声稀,桂香渐浓,说明了岁月的脚步已经迈入了真正的秋天。

  又是一年一度的月满中秋时,节日的氛围浓了江南,也浓了我的心海。望着蓝天云中月,细数流年月中水,情不自禁,情不自禁地回眸一眼那岁月深处的时光码头,月光最柔最美的还是在童年的中秋时节。

  童年的中秋节,有着记忆里最香的那碗大米饭。前河口原是一个沿海盐碱滩涂之地,一直种植着高粱、玉米等旱作物,到了我七岁那年才开始种植水稻。老队长刻意安排一种叫着珍珠尔的水稻种,虽然相对产量较低,但它成熟得早,赶在中秋节的前几日就金谷飘香,恰恰不迟不早地舞上中秋节那天的餐桌上。无怪有着珍珠的美名,不仅每粒饭晶莹剔透,而且绵甜可口,老远就闻到诱人的香味。也因为我爱上了那碗大米饭,冥冥之中的那双手也把我送进并流连在江南的鱼米之乡。

  在家乡港城,自古中秋节就有着团圆节的说法。农事再忙,生产队也会安排一天的休息时间,孩童们又恰逢秋假(那是农村的中小学都有一个十五天的秋季假期),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早早调休,大包小裹地回家过节。所以,前河口从大清早就会喧闹起来,家家户户都在忙活着。

  清淡的早餐一过,主妇们就会烧上一些开水,准备去杀扣在笼子里的大公鸡,围在一起观看的孩童,不失时机地拔下一把自己认为漂亮的鸡毛,去做毽子。家主们总是要到集上去买上几斤猪肉回来,留下一部分做上一碗肥美的红烧肉外,余下的在一阵阵乒乒乓乓的刀砧声里,剁成为肉馅,准备做肉圆和馅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家老宅前后就各有一个水塘,前面的养着鱼,后面的种植着荷藕。二哥拿出炫网,一个圆弧就在鱼塘里溅起了银白的花朵,须臾的功夫,就捞起了数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中秋时分,婆娑的荷叶已经被秋拿走了神韵,七零八落地卷曲在水面,塘水也显得清凉起来,可四哥不怕,举起一瓶云山白酒,咚咚两口,一个猛子潜下去,不一会就摸上一组臂膀粗的荷藕。左邻右舍的人,在笑声中要求再来一猛子,好让他们家的餐桌上也多上一碟下酒菜。

  久居灌西盐场的三哥骑车回来了,一下车就慌忙地解下一个鱼篓子,倒出了蠕动的海虾和横行的海蟹,并亲自下厨,烹饪出地地道道海滩味。大哥是一个转业军人,一直在县城工作,他总是不紧不慢地坐上公交车,在中饭前赶到。老五是一个急性子,一大早他就担起水桶,去挑满两大缸水,再拿起斧头锯子,劈上一大推柴火,准备烧饭炒菜之用。只有我和妹妹两个人没有事,蜻蜓一般地一会儿东飞飞,西躲躲,准备着午餐的大快朵颐。

  母亲从天一亮就开始忙碌着,菜园中拔起一把葱,砍来几棵菜,剥皮洗净,手上的水气还没有干,就和我两个姐姐一起忙里忙外。一会儿做红烧肉,一会儿做红烧鱼,这两盘菜一般是要首先烧好,然后放在蒸笼里保温。一会儿炸肉,一会儿炸藕饼,说起藕饼吃起来好吃,可做起来远比其它菜费事,首先要选择粗大而又内孔偏细的藕,去除二头不规则的地方,再切成为半公分厚的片,再用刀从中间破开到五分之四的位置,然后塞进肉馅,再放进装着蛋清的容器里浸一下,捞起后还要让外表再沾满生粉,并迅速地放进滚开的油锅里,炸透后又要迅速捞起,摊开存放,一连串的动作,基本上是在须臾之间完成的,只有掌握好火候的人做出的藕饼,才会外酥,中脆,内香。

  袅娜的炊烟刚一停下舞步,午餐就开始了。如果有客人在,一般会分为两桌就餐,没有时父亲会直接安排:将两张八仙桌并在一起,一家人总是团聚一桌就餐。酒,是午餐少不了的,而且不会是当地的云山白酒,常常是久负盛名的洋河大曲。一贯谈笑风生的父亲,此时往往是举着酒杯,笑而不语,一会儿看一眼这个,一会儿又望一眼那个,只有我们这些儿女向他敬酒时,他才慌忙地说:“好,好好……”六儿三女,真不知道,父母为我们花费了多少精力!

  尽管中午吃得十分丰美,可,家乡一直有着包团圆饼的习俗。午餐一过,母亲还没有喘口气,又开始忙碌起来,刚刚揣完面后,又开始安排三位嫂子剁菜砧肉,然后将它们在和成为馅。一旦面发好,就得迅速去包团圆饼。团圆饼广义上包括了甜馅和咸馅圆形状的饼,而从我们家乡的寓意上讲,只是中秋节晚上用来赏月的那一大八小的糖饼,才能够称为团圆饼。

  由于忙碌,中秋节的晚餐,大多是食用一些馅饼和稀米粥,就在家人都在用餐的时候,母亲还独自一人继续在厨房里炕团圆饼。团圆饼的馅就是绵白糖,条件好的人家会兑进一些芝麻糊,包着外面的皮就是发酵过的面,薄薄的,几乎可以看到馅,要保证馅融饼脆,更不能够有缺损,肯定要掌握好灶膛里的火候。所以每到此时,母亲总是打发别人去吃晚饭,小心翼翼地独自操作。

  一旦用过晚餐,父亲让我们将八仙桌抬到庭院里,开始了拜月赏月仪式。首先将直径最大的、象征月亮的糖饼放在八仙桌的中间,四周围放着八块小糖饼,取义于众星捧月。然后将园田果树上摘下苹果、柿子、石榴和梨子端来,摆在四个桌面,供奉月神。一家人默默地围坐着,在心里许着愿。一旦玉轮般地月亮爬上树梢时,父亲立即站起来,点上一支烟,去点燃一条长长的鞭炮和八个爆竹。只要有一家的鞭炮响起,瞬间,前河口就会沸腾起来,电光炫目,欢天喜地。

  当鞭炮的声音停止后,我伸手就想去拿糖饼吃,被眼疾手快的大姐一把拉住:“这团圆饼现在是不能够吃的,谁吃了会找不到媳妇的!”为了打岔,母亲赶紧拿出用油皮纸包着的月饼,每人发上一块,迅速地将团圆饼和水果端回厨房,悬挂在气死猫的篮子里。再端来预先准备好水果摆满了桌子,于是一家人又团聚八仙桌前,在如水的月光下,说说笑笑。说笑里还少不了带来关于月亮的那些传说:玉兔拜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说起月饼,当时应该属于城里人享受的,农村的孩童一般一年就能够见到一次,因此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是一种奢侈品,当时是绝不会立即吃掉它,不仅中秋夜会枕头月饼睡觉,甚至还会收藏数日。就是开始吃了,也会先从背面开始一层一层地剥下吃,因为正面当时都模压着嫦娥或者月兔的图案,只有在外皮吃尽后,才会小心翼翼地拨下一点,含在嘴里,慢慢品味着百果的韵味,味蕾享受后,才开始咀嚼。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第二天的早餐才是真正吃团圆饼的时光,那小的糖饼往往是一人一块,而那大的则是要用刀细心分开的,要做到人人有份,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曾经走过千山,曾经趟过万水,如今,一旦有人问起:哪里月亮更圆、哪里月亮更亮时,我都会脱口而出:亮在港城,圆在*,韵在那个叫做前河口的小村庄。并不是受“月是故乡明”的感染,而是那里有着我的童年,有着童年里中秋月光,月光里有着父母那慈祥的目光,硬朗的身体……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5

  这一年真的很怪。

  夏天本是我们这里多雨的季节,老天却吝啬到极至,近百天里,可以把阳光挥霍无度,有效的降雨倒没下几场。进入秋天,雨水反而又多了起来,大一场小一场,急一场慢一场,路上老是湿漉漉的,野外就更不用说了。

  不同的农作物在成熟期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通常年份,远远望去,一片片,一块块,在灿烂的阳光和送爽的秋风抚慰下,五彩纷呈,遍野绚丽,缤纷的田园风光,那才叫个美!今年,可能是夏季缺少雨水,庄稼们忍受饥渴太久了,秋日里得了充足的水分供应,贪婪之性喷发,时至中秋,看上去一色的墨绿。

  时间并没有因为庄稼的生长延期而停步,中秋节还是在不知不觉间再度归来。

  月亮由弯钩渐渐拉圆,在夜里斜斜地贴到了高大的柳树梢头。

  夜风习习,百鸟归宿。哦,中秋节要到了!

  信步走向小城东南角,在一处田埂上蹲下身来。披着皎洁的月光,听庄稼仍在拨节的脆响,出神地回想起关于中秋的许许多多往事。一幕一幕,于脑海里或浓或淡地交替着,象山尖上的雾。渐渐地,父亲的影子清晰起来,他及他和中秋有关的场景,定格下来了。

  望着镜子一样的月亮,我想问天国里的父亲,曾经的岁月里,中秋的记忆还存在吗?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他在世的时候,对中秋节有着一份虔诚的眷顾。

  我在家里的姐妹兄弟中,排行最小,等到我有记忆力的时候,父亲快进入老年人的行列了。印象中的父亲,无论是在生产队时期还是后来土地承包到户,无论是头发斑白的老年时候还是瘦骨嶙峋的垂暮晚景,每到中秋节,他都会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准时走进家门。他把手清洗干净,搬出一张桌子,放到院子中央月亮能够看到的地方。按照院子的方位,把桌子摆成一个缩小了的“ 院子”,与空旷的院子相结合,整体感觉就是一个“回”字!他用双手去按桌面的两个边,如果摇晃,会找薄薄的石片,支在下面,只到桌子一动不动了,才满意地折身回屋。把月饼盛在一个盘子里(下面放一个大的,代表全家,上面放几个小的,代表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把各样瓜果清洗干净,将西瓜用刀划成齿状,分成两瓣儿,放在一个大盘子里,中间是红瓤黑籽的西瓜,旁边由大到小依次一圈圈挤满了梨子、苹果、葡萄等等;再把母亲煮熟的水饺,选择五六个漂亮一点的,夹到碗里去。等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以后,父亲一盘一盘地端到院子里,放在那张桌子上。最后点燃一柱香,插到一个事先装了小米的废弃不用的墨水精瓶子里,一并去供俸。在那柱香尚未燃尽之前,家人是谁也不许动筷子的,哪怕水饺粘到一起,弄好的菜变凉。

  香烟袅袅升腾,父亲靠在窗台前,目不转睛地望着月亮,嘴角一翕一合,他在想什么,他在盼什么,我们在他无声的世界里,还是能够读懂的。他有点迷信,总认为月亮是最无私最无瑕的神灵,能庇佑人畜共旺,禾稼茁壮,世界安详!

  中秋前后,我们这一带正是农田收获的大忙时节。玉米山药谷黍,豆类荞麦油菜,式样很多。庄户人家每到这段日子,忙得不可开交。父亲干了一辈子的庄户,再苦再重的活儿都能干,就是不会扬场。这个缺点,在土地承包到户后,让他难为情。到了扬场的时候,父亲的眉头就皱了,他会怯生生地在扬场好把式的周围转来转去,帮人家收收场,扫一扫粮食里的杂质,等到他家干完了,抽出空儿再给我们扬场。事后,他会把自家的月饼拿出来,给把式家送去相谢。后来的几年,他在庄稼还没有成熟前,就上山坡去抽只芨,栽扫帚,一把又一把,自家只用一两把,其余的,他就早早送到扬场把式家,或者去割柳条,编筐子,送给人家,算是换工吧。

  那些扬场的把式,虽说是些粗人,但他们心里明镜似的,知道我父亲的心意,也从没有刁难过,尽管自家的活儿让他累得够呛,还是吸支烟,稍做休息,过来帮个忙,解了父亲燃眉之急。就这样年复一年,父亲带着一个庄户人的缺憾,把我们一家人养活过来了。

  他知道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懂得用自己的长处去报答别人的恩情,好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的心里一直装着我们一家,也装着周围的别人,他会虔诚地去祈求神灵的保护,会一丝不苟地去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从来没有怨天尤人。那时候,村里的人也不乏毛毛躁躁,手脚不干净的人,父亲和其他的老者们都会以一笑掩过,也没有以牙还牙,倒是他们的宽容与大度,让一些人改过了毛病。整个村子在*和与邻里友善中过了一年又一年。

  父亲离开我们去往另外的世界,可他与他们那个充满帮助与感恩的时代却留于我的内心世界。每当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快的时候,就会非常非常地想念那些珍贵的东西。

  哦,又到中秋节了,我无限怀念父亲,怀念父亲的中秋节!


推荐访问:中秋节 散文 经典 中秋节经典散文五篇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1 中秋节的经典散文18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