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 【通用文档】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2023年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 【通用文档】

2022-11-14 2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目录第01集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第02集文明的曙光第03集古代文字的起源第04集古代两河流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 ,供大家参考。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

  《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

  目

  录

  第01集

  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

  第02集

  文明的曙光

  第03集

  古代文字的起源

  第04集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1)

  第05集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2)

  第06集

  古代埃及文明(1)

  第07集

  古代埃及文明(2)

  第08集

  印度河文明之谜

  第09集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第10集

  古代希腊文明的回声

  第11集

  古希腊文化

  第12集

  希腊化时代

  第13集

  罗马共和国

  第14集

  罗马帝国

  第15集

  古代罗马文化

  第16集

  欧亚民族大迁徙与中世纪的开端

  第17集

  西欧封建国家

  第18集

  拜占廷帝国

  第19集

  基辅罗斯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20集

  历史上的伊斯兰世界

  第21集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

  第22集

  十字军东侵

  第23集

  文艺复兴(1)

  第24集

  文艺复兴(2)

  第25集

  古代印度

  第26集

  古代日本

  第27集

  古代非洲黑人文明

  第28集

  美洲古代文明(上)

  第29集

  美洲古代文明(下)

  第30集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上)

  第31集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下)

  第32集

  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

  第33集

  英国资本主义的起源

  第34集

  尼德兰革命

  第35集

  三十年战争

  第36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37集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第38集

  七年战争

  第39集

  英国工业革命

  第40集

  西欧北美工业革命

  第41集

  美国独立运动

  第42集

  法国启蒙运动

  第43集

  法国大革命

  第44集

  拿破仑时代

  第45集

  神圣同盟

  第46集

  非洲奴隶贸易

  第47集

  十九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第48集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第49集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第50集

  英国议会改革

  第51集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第52集

  欧洲1848年革命

  第53集

  德意志统一

  第54集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55集

  美国西进运动

  第56集

  美国内战

  第57集

  日本明治维新

  第58集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

  第59集

  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第60集

  列强瓜分非洲

  第61集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第62集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第63集

  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

  第64集

  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65集

  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66集

  第一国际

  第67集

  巴黎公社

  第68集

  英帝国的兴衰

  第69集

  美国的崛起

  第70集

  欧洲近代生活的变迁

  第71集

  近代文化与艺术(1)

  第72集

  近代文化与艺术(2)

  第73集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74集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第75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1)

  第76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2)

  第77集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78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79集

  苏联的成立

  第80集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81集

  印度的非暴力运动

  第82集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第83集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第84集

  罗斯福新政

  第85集

  德意法西斯主义

  第86集

  日本法西斯主义

  第87集

  西班牙内战

  第88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1)

  第89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2)

  第90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3)

  第91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4)

  第92集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第93集

  联合国的诞生

  第94集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第95集

  冷战的形成

  第96集

  犹太复国主义及以色列建国

  第97集

  古巴革命

  第98集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第99集

  埃及七月革命

  第100集

  万隆会议

  第1集

  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我们的世界充满惊奇,从原始的蛮荒,经过无数的年代,生命经历了严酷的考验。自然界简单的生命形式演变成了更为复杂的植物和动物,重大的气候变化曾经威胁到所有生命形式的存在,但生命延续了下来。就在大约两百万年前,改变这个星球命运的生物出现了。

  站在世界史最远端的是石器时代的人们,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是自然办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对这一长期的人类演化过程,人们并不总能体会得到,人类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不过一百多年。在此之前,人们只能把人类的起源归结于某个万能、全知的神,所以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美丽神话。

  现代科学家把这种上帝造人的说法,称为神创论或特创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的证据却是完全不同的人类演化过程。现在请与我们共同来探索人类先祖在创造辉煌壮丽的世界历史时,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基督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圣经》创世纪中说:上帝先用5天时间造昼夜、天地、植物、水生动物以及日月星辰,到了第六天用泥土造了一个叫亚当的男人,后来见亚当孤独又抽出他一根肋骨,将它变作一个叫夏娃的女子,与亚当结为美满夫妻。所以我们人类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人们曾经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并因此还引发了一些有趣的理论。有个叫厄谢尔的爱尔兰大主教,根据《圣经》的说法,推算出上帝造人的时间是公元前4004年。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神父,进一步把来当诞生的时间精确到小时,即公元前4004年3月23日上午9点整。在这些神父看来,我们的世界史是从这一时刻开始的。

  特创论虽然在各地长期占有统治地位,但是世界各族人民并非都是一些人云亦云的应声虫。比如古希腊就有一批爱好智慧的脑力劳动者,专注于仰观宇宙、俯察人生。其中米利森学派专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唱反调,这个学派中的阿纳克西曼德甚至断言,人是从海里的一种很像鱼的动物变化过来的,如果不算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这恐怕是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最早说法了,我们把这种说法称作自然发生说。按照今天人类的认识水平,自然发生说比神创论接近真理一些,但是二者其实都是古人跟着感觉走而得出的假设,其中充满了孩童般的天真。

  不过,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和后见之明,我们很容易排除这种见解。

  18世纪,现代生物学分类的鼻祖瑞典植物学家林耐发现人类和类人猿有许多相同之处,因而在拟定动物分类系统时,将人和类人猿分到一起,通称为灵长类,就是头等聪明的意思。这种分类,为揭开人类起源和世界史开端之谜提供了新的思路。法国科学家布丰使这一学说得以进一步发展,他提出了人猿共祖的假设,但他还处在基督教思想专政的末期,所以,他的想法刚一提出便遭到《圣经》捍卫者们的围攻,在巴黎大学当众榫才勉强过关,但他的思想影响了他的学生拉马克。当时,法国大革命吹来思想解放的春风,创造了一种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

  拉马克是进化论的伟大先驱,他于1809年发表《动物学哲学》一书,系统提出进化论的观点,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物种进化说,认为一切生物都因自然的作用才得以产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演化,开始简单、逐渐复杂。布丰和拉马克师生二人,打破了特创论的一言堂,在人类自我认识史上功不可没,剩下的任务就是为进化论再添一把火,将进化论这块生铁炼成令人信服、坚韧无比的好钢,说服仍然相信特创论的知识界,担当起这项历史重任的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

  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1831年底乘英国的贝格尔号参加了一次周游世界的考察,走了五年,到了很多地方:到过美洲、到过澳大利亚,收集了很多的标本。1836年10月回国以后他又用大约20年的时间,收集资料、潜心研究,于1859年发表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他指出: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但没有涉及人类的进化问题。1871年

  他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及其性选择》,第一次描述了人类进化地图景。达尔文认为:在自然条件下,一切生物都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能够发生有利变异的物种就能生存和发展,不能发生有利变异的物种就必然被周围环境所淘汰。这个基本原理在同时代的中国,即清末的时候,被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概括为八个字,叫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此时在西方,达尔文的理论提出的时候,遭到教会的猛烈反对,在社会上也引起广泛的争论。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在其晚年时,学术界已经不再怀疑进化论了,随后的工作就是在世界各地寻找我们人类祖先的遗迹。

  早在进化论确立之前,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许多古人化石以及伴生的打制石器及其它工艺品。但在进化论确立之前,人们还想像不到,在亚当夏娃出现之前会有人类存在,所以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发现的含义。进化论确立之后,欧洲知识分子的目光越出了教会划定的界限,开始到世界各地寻找远古人类的痕迹,陆续成功的发现大量古人类的化石与他们使用的工具。这些努力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祖先所走过的艰苦历程。

  地球上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发现的能人,发现者是英国古人类学家利基夫妇。利基在剑桥大学完成非洲史前史学业后,一心到东非去寻找古人类化石。他的这个想法在当时人看来十分幼稚,因为在20世纪前半期,有关早期人类的大发现都集中在亚洲,比如印尼的爪哇人、中国的北京人,但是利基却执意要去非洲。他选择了坐落在坦桑尼亚北部平原上的奥杜威峡谷,这是一道长40公里、深100米的谷地,利基夫妇在此锲而不舍的工作了几十年,结果有志者事竟成,他们终于在1961年发现了最早的人类遗存,定年在170至190万年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郭小凌)“在能人之前还有更早的人类祖先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一组变异很大的化石,存在的时间大概从五百多万年前到一百万年前。这些化石的发现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在此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两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这两个特征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南方古猿的发现推翻了这个结论。南方古猿普遍能够直立行走,但不会制造工具,有关这方面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利基夫人在1976年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以南的一个叫作莱托利的平原上发现的两个南方古猿个体的脚印。莱托利平原上有一座火山,火山曾经喷发过,在它的周围

  形成了很厚的火山灰的沉积层。考古队员们有一次在打闹当中,用大象粪互相击打,有一个队员倒地后发现火山灰的凝结层当中有动物的脚印痕迹,考古队员们就顺着这个痕迹挖了下去,挖出了一条几十米长的脚印带。在脚印带当中,有两个南方古猿个体的脚印,一个是成年的、一个是小孩的,在它们脚印周围还有许多动物的脚印,所有这些脚印都显得从容不迫,看来它们已经对火山的喷发司空见惯了。”

  从能人开始,世界历史进入了它的最初阶段-石器时代。

  石器是人类祖先生存斗争的基本武器,根据工具制作技术的不同,石器时代又分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大阶段,两大阶段之间插着一个过渡阶段,人称中石器或细石器时代。所谓旧石器是指打制的石器,石器时代当中以旧石器时代时间是从18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约15000年前,由于时间久远,考古学家为了认识的方便起见,又把这个时期分成三个较短的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旧石器时代早期自180万年前至20~30万年前。这个时期的人类还带有猿的特征,所以被称为猿人。比如最早的能人脑量不只有500至700亳升,身高在1.2至1.4米、能直立行走。较晚期的猿人,如非洲的奥科托姆人欧洲的海德堡人、亚洲的北京人、蓝田人等,脑量虽然增大到750至1059毫升,身高增长到1.6米左右,但还是同现代人有显著的区别。尤其头骨构造仍具有猿的特征,吻部、眉脊突出、前额矮平、没有或只有很小的下颌。猿人的食物来源要靠采集和狩猎。他们采集和狩猎的工具主要是用砾石相互敲打成多面体、棱锥体、石片之类的敲砸器。他们用这些粗糙的工具刺杀、猎捕、切割性情比较温和的大中型动物,如长颈鹿、野马、大象、河马、羚羊等等。至于鸟类、鱼类、昆虫、鸟蛋、植物块根果实甚至昆虫就更是早期人类的果腹之物了。

  随着上百万年生存经验的积累,旧石器早期的人们逐渐能按照自己的预想去生产自己的产品,于是出现多用途的石器,像两面打击成型的手斧、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之类。

  在100多万年前至50万年前这段时间里,世界一些地区的古人类相继掌握了人工控制天然火的技能。考古学家分别在肯尼亚的切期旺贾以及我国山西芮城西候度、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发现了人工用火的痕迹。火的使用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怎样估量都不过分。火被用来加工食物、取暖以及自我保护,烧制的食物不仅味道好、而且易于咀嚼和消化。高温加热的食物可以形成200多种新的化合物,促使人体内脏、大脑、骨骼、口腔的进化加快。火还被用来驱赶野兽、加工木器,导致人类猎取动物的水平空前提高,披毛犀、野牛、剑齿象这些大型野兽也就成了原始人的猎物。更重要的是,有了火人类从此有再风餐露宿,迁入了可以遮风避雨的洞穴。这样在100万年前开始的四次大冰期当中,人类不仅在北半球的冰天雪地中生存下来,而且还迁徙到了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至于他们的社会结构,公社的领袖通常是由公社的成员集体推选产生的,在氏族和部落阶段,公社还实行严格的外婚制,公社内部的成员必须到公社外部去寻找自己的配偶。公社内实行严格的社会分工,比如说男人出去狩猎,女人在驻地照料孩子和采集各种野生植物。”

  北京猿人的颅骨内腔结构证实,人类的分节语能力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约50万年前左右,与人工用火的发明在同一时期。

  时钟转到大约25万年前,也就是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开始从猿人阶段向我们现代人过渡。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郭小凌)“直立行走实际上不仅仅是解放了人的双手,而且它还引起了身体部位的某些相关的变化。具体到发音器官上,随着人的直立行走和腭部的隆起,人的吻部会萎缩,口腔和喉会形成一个直角,这个直角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之一,非常有利于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另外,从当时人类的情况来看,熟食的发明使得人类的咀嚼器官逐渐萎缩、牙床变小,口腔内发音器官的活动余地变得更大,这样非常有利于人类语言当中的共鸣和唇音的形成。”

  大约5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的人在体质形态方面已经同我们现代人没有什么差别,三大人种的形成过程也已完结。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现代人类学认为,人种或者叫作种族是具有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大体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蒙古利亚人种,也叫黄种人;第二类是高加索人种,也叫白种人;第三类是尼格罗人种,也叫黑种人。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美,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人种之间体质形态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皮肤的颜色、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和体形。这些不同的特征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比如说黑人大多数皮肤黝黑是因为这种黝黑的皮肤用于保护身体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大多数黑人的头发是卷曲的。是因为这种卷曲的发型可以提高身体的隔热性。再比如

  北部欧洲的白人大多数,鼻梁隆起、鼻腔狭长,是因为这种鼻型用于新华通讯社空气的加热。这些现象、特征进一步证明人类的体质是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地演变成的。但是这与智力品格方面的高低优劣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制作的技术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像当时出现的间接打击法

  、钻孔法和摩擦法等等。

  随着人类生存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的活动空间明显扩大,人类在晚期智人时代跨过白令海峡、飘过太平洋岛屿、成群结队在美洲和大洋洲安家落户。所以,第一批发现新大陆的移民,与其说是近代欧洲人,不如说是旧石器时代的亚洲居民。

  物质生活的改变伴随着精神生活的进步,在旧石器时代的尾声中,人类的语言随着人类分散到世界各地而分化成几千种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不同的分节语。

  只要有人存在,就能找到各种原始宗教的痕迹,如图腾崇拜、安灵崇拜、祖先崇拜等,以及以洞穴壁画和雕刻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原始艺术。这些岩画描绘出表达他们喜怒哀乐的情调。这些早期人类的绘画是文字长期发展历史中的第一步,正是这种技艺把我们与地球上其他生物区别开来,并为我们提供一个保存历史的方法。它意味着那史无前例无比瑰丽的文明社会的曙光就要升起在地平线之上了。

  第2集

  文明的曙光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在史前时代近二百万年的悠远岁月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类不仅经历了从能人、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的艰难转变,而且也步履蹒跚地从蒙昧、野蛮走向了文明。在这洪古蛮荒的暗暗长夜中,人类用血与肉、智慧和力量、劳动与创造开拓着自己的历史进程,谱写着伟大而不朽的历史篇章。

  人类历史现在已经进入了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请与我们一同反思曾经发生的变迁,并回顾人类文明的起源。

  说到文明,自然联系到文化,它们代表着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陈德正)“在历史学中同文明相对应的文化,通常用来指尚未发明文字、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社会或时期,但它的广义是指:知识和艺术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等。文明一般是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很多学者用文明一词指与原始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也就是阶级社会或者说是文明社会。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如此看来,文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起源涉及世界各地区,由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金属器的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由狩猎采集进而畜牧农耕,产生社会大分工,导致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具体过程。还有从游牧到定居及城市的出现,由血缘关系到阶级关系的发展,最后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国家等诸方面。

  这种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在长达近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经过艰巨的跋涉和不懈的探索,建立了最早的社会组织,发明了现代世界三大基本技术的雏形,即石器打制技术,它是机器制造技术的雏形;人工取火技术是能源转化技术的雏形;有声语言是信息技术的雏形。这三大技术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约1万5千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此时,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转暖。欧亚两洲的冰原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而非洲的气候也由多雨转为干旱,南欧与西亚一带开始出现类似今日的温和景象。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的小动物和鸟类增多,人类的狩猎对象随之发生变化,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大,江河湖海地区出现了渔猎经济。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石器制作上更为精细,首先把石器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把它放在砺石上蘸水加砂磨光,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器型规整、刃部锋利、可多次使用,集不同质材之优点于一身的复合工具也于此时流行开来,尤其是新型远距离攻击武器-弓箭。它的发明和使用直接促进了早期人类狩猎业的发展,但狩猎业的发展却不能永久满足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所形成的新需要,于是一场人类的生活方式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是新石器时代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事物,这就是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首先发轫于西亚,约在9千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区即已种植大麦、小麦小扁豆等农作物。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土耳其的沙塔尔、休于也有农业生产的考古遗存。此地之所以成为农业革命的发祥地,除了这一地区的地质、气候和动植物分布的特点外,还与它作为亚非欧三洲的联结点的地理位置有关。从冰期消逝以后,它开始发挥古代世界各族文化信息交流枢纽的作用,从此一直在古代世界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除西亚外,东亚和中南美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中心。在中国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已有粟和众多石制农具的发现;同时期的河北磁山遗址,则发现有厚达2米的粟类粮食堆积层;而浙江河姆渡遗址,则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堆积层也厚达1米。

  在中美洲墨西哥,公元前5千年左右培育了玉米、南瓜和胡椒等作物;在秘鲁,公元前6千年就种植菜豆,公元前5千年到4千年间又开始种植玉米、马铃薯、南瓜和辣椒。

  农业革命最主要的标志是植物的人工栽培和动物的人工驯养,以人工栽培植物为特点的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人们在长期采集中,通过仔细观察,逐渐熟悉了植物的性能和生长规律,并掌握了栽培方法。从近代一些民族的采集活动,可以看到从采集经济过渡到原始农业的一般情况。

  19世纪,马来半岛的居民在采集过程中熟悉了

  野生果树的生长规律,为了取得好收成

  他们修剪树枝、砍去树旁的杂草和灌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给野生谷物除草,挖出著芋类植物的块茎,再埋到地里;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从60多种野生马铃薯中,选择出优良品种进行培植。

  动物的驯养大约是和农业一起发生的,许多人认为动物的驯养源于狩猎。有一种说法认为猎人打死母兽后,幼兽得到人们的饲养,后来成了家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猎人把一些野兽驱赶到预先设置的栅栏内,以便捕杀食用,其中一部分被圈养成为家畜。

  与早期农耕中心出现的同时,畜牧业也在人类长期狩猎经验的基础上起源了。北美印第安人率先驯化了狗,同时,西亚人独自驯化出狗、山羊、绵羊,稍后猪、牛、马、鸡、鹅、骆驼等动物,也陆续在亚洲和欧洲驯化成功。

  农业革命对于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的物质生产出现了

  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人类一改数百万年,依附于自然界恩赐的地位,对谷、麦、稻和玉米等农作物进行培植,从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转变为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生活,从食物采集者过渡到食物生产者。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陈德正)“农业革命同后来的工业革命一样,都是人

  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这场革命使人类从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了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生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这场食物获得方式的变革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了从被动地依附和适应自然到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的历史性转折,这场转折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据测算原来650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能维持25个采集狩猎者的生活,而这时15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可以养活150人的农民群体。另外,农业革命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从原来漂泊不定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了村落定居生活。”

  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必然要求农作者定居,于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而成为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实际上,它构成了18世纪末期之前一直居统治地位的一种生活形式的基础。

  早期农业村落的代表性遗址有伊拉克的耶莫,耶莫遗址宽约90米、长约140米、沉积达7米、分为16层,最下层用放射性碳素定年为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6750年。这里约有25座住宅,均为泥墙房屋,屋顶用茅草覆盖,地板以芦苇涂泥铺就,估计居民有150人。

  沙塔尔休于遗址的面积达13公顷、人口有五六千人,它存在的年代,约在公元前6500年到公元前5400年之间,按规模看,它已是当时西亚地区最大的居民点,甚至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城镇。虽然这个遗址比耶莫规模更大,但也只能说是早期的人类聚居地和定居点,最多属于市镇的雏形。真正的城市的出现,城市革命是伴随着金属器的使用发生的。

  金属器取代新石器也有一个过程,考古学家将这一过程分解为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已知使用天然金属。在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发现了用铜矿石直接打制的钻孔珠、扩孔锥、别针等,年代为公元前7600年左右。约在公元前4000年,西亚和印度一些地区开始冶炼纯铜,俗称红铜。人们在冶炼纯铜的实践中,逐渐学会冶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公元前4000年代末,两河流域和多瑙河流域出现青铜器。至公元前3000年代,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已普遍使用青铜器。

  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冶铁术也被发明了出来。世界上最早发明炼铁技术的是赫梯王国,时间为公元前1400年前后。他们曾垄断冶铁术并禁止任何铁器出口达200年之久。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在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地方定居下来,人类早期聚落出现,最早的聚落面积不大,依靠水源和耕地而建。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地支配的能力加强了,相应地不再需要更大面积的土地就可以维持生存需要了,而且交换的需要增强了,聚落间联系加强了。很快,聚落间为争夺水源和生活必需品产生矛盾和冲突,聚落间的冲突演化为战争并最终导致聚落兼并现象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现聚落数量急剧减少,而聚落规模急剧扩大的现象,这就是聚落合并的结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导致了人口的增加,生产技术的进步逐渐保证了共同体成员的日常消费,而且还出现了剩余。最初的剩余产品是属于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它可以用来同外族人交换急需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在更多的时候是用于举办宗教祭祀活动或公共庆典活动。共同体的首长在祭司和庆典活动中,主持对产品的再分配这使他们赢得了更高的声望和威信。最初共同体首长和军事领袖的权利十分有限,他们是根据传统的习惯法选举产生的,在任职期间,他们的行为应符合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利益,他们与全体成员一起从事生产,不能向他人索取任何礼物和赠品,不能强迫他人为自己劳动,如果他们的举止行为失当,就将被罢免。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使小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家族逐渐成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生产所得也归家族所有,这样私有制产生了。

  私有财产出现以及社会分工、血缘关系、人身依附、征服战争、移民和宗教活动等因素,直接导致聚落居民中,开始出现阶层和等级分化。高等级的人,在聚落的公共事务决策和宗教事务中拥有特权,在频繁的战争和冲突中,拥有强壮身体和军事能力的人,成为另一批有权势的人,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日益复杂的管理阶层,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管理职能也逐渐转变为带有强制力的政治权利。其他多数低等级的人成为被管理者,逐渐地,他们失去了在社会管理中的发言权,失去了自由获得财富的权力,失去了宗教权利,他们还要参加公共事业和战争,以此从管理者手中获得劳动报酬和维持生活的必需品。

  在人类文明早期的城市遗址中,出现了城墙、公共礼仪性建筑、手工业工场等等,社会的管理者逐渐演化为官吏阶层,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原始形态的国家已经初具规模。

  巴基斯坦的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哈拉帕等城市遗址。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的乌鲁克境内,已出现面积50公顷以上的中心城市。促成古代城市产生的另一个因素是举行政治、宗教活动的需要,这些建筑物成了政治、宗教活动的重心,也就是城市的中心。几乎与城市出现的同时,作为文明诞生的文化体现,文字也萌生并逐渐成熟了。

  从公元前4千年左右开始,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印章铭文、中国的甲骨文和爱琴海区域的线形文字,依次被先民创造出来,人类由此掌握了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技术。文明的曙光最先照耀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的农耕文明地带。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西亚两河流域首先兴起了很多以城为中心的小国。稍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流域、南欧爱琴海区域等,也先后产生了国家,这些最早的文明中心宛如黎明破晓时的曙光,逐渐辉映着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体,这成为地球乃至宇宙演化史上一道壮丽的历史景观,人类由此步入了最为辉煌的历史时代。

  第3集

  古代文字的起源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象征,文字的发明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其他发明都重要许多,它也改变了世界,语言和文字让人类可以更有效地交流。我们的先民是如何学会写字的呢?这些早期的文字都记录了怎样的思想和信息呢?在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期,人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已经像谜一样。那么,研究人员又是如何在它们长达几千年的沉寂后,又把它们破解了呢?从人们鸿蒙初醒的时期,人们就试图用图像和符号描绘自己所处的环境,如古代西亚、埃及、中国和印度,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到五千年以前。语言和文字将人类与动物、文明与野蛮区别开来,人类最早的文字书写遗迹是在位于古代西亚的尘封的大地中保存的,那么现在就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发现。

  正是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早期的文字的发展。交易数目只要超过一个人可以轻易记住的数字两河流域居民便使用土块把它们记录下来。早期人类的书写是在潮湿的泥板上刻画动物的形态,然后将泥板在阳光下晒干,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随着时间的前进,人们发明了许多标准的图画和抽象的含义,比如用一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个碗表示吃,这个图片形成了一种符号。人们发现在泥板上刻出几个程式化的标记,来象征一种物体的方法比描绘出真实的物体要容易快捷得多。

  大约公元前2500年,人们开始使用芦苇杆在泥板上刻画符号。芦苇杆的尖端在泥板上留下的痕迹比杆身要粗,形状就像楔子,这种文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包括三种基本符号:水平楔形、垂直楔形和斜形楔形。楔形文字一词来自于拉丁文字库里也斯楔子的意思。接下来的两千年中,楔形文字成为古代西亚人民的通用文字。

  到公元前十四世纪,用阿卡德语书写的楔形文字,已经成为西亚北非地区的通用文字。连埃及人、赫梯人、叙利亚人和古波斯人也都使用楔形文字。虽然楔形文字的使用在古代非常盛行,但是它没能流传到今天。那么,我们今天又是如何知道早期先民通过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呢?

  在1685年意大利探险家瓦来,游历两河流域地区,发现一些有着奇怪符号的砖块,由此人民对古代语言开始感兴趣。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抄写了五个楔形文字符号,并解释了文字的书写方向,他是最早尝试解读楔形文字的人。

  1761年和1767年丹麦数学家、作家

  卡尔期腾·尼布两次游历西亚地区,并记录了西亚地区独特的地域风光和古代遗址。因为他穿着当地人的衣服,所以在从丹麦出发的这个六人小组中,他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他的作品深深吸引着欧洲人的目光,引起了他们的兴趣。随着近探险者和欧洲各国特别是英法在西亚地区不断有重大的考古发现/人们开始尝试破译那些写在泥板上、刻在石碑和神庙宫廷墙壁上的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健)“当一个文明死亡了的时候,它往往还留下了一些线索,而文字的破译就是重新开启这些古代文明的钥匙。在埃及十九世纪,一个法国士兵发现了罗塞塔石碑,上面的三种文字成为后来法国人商博良破译古代埃及及象形文字的基础。在古代两河流域,波斯的贝希敦铭文上的三种文字也成为破译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钥匙。”

  格罗特芬是一名教师,出生于1775年,他的破译工作是从他和同事的一次打赌开始的。当时欧洲许多一流学者纷纷尝试破译,在波塞波利发现的几片铭文,但均无功而返,他们宣布这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格罗特芬将这看作是对他智慧的挑战,格罗特芬所学专业的哲学,而不是语言学,他的破译努力大多来源于逻辑推理和猜测,他首先推定他手中的几篇铭文是有关波斯商国国一的文献,他猜对了,这种逻辑推理帮助他破译了铭文。

  1835年,英国军官罗林森被任命为波斯克尔曼沙克省省长的军事顾问。还在上任途中他就听说了波塞波利斯郊外刻在悬崖上的贝希斯敦铭文的故事。罗林森的破译工作是从亲自临摹铭文开始的。贝希斯敦铭文完全用楔形文字书写,后来经研究发现,这段楔形文字铭文包含着三种古代文字。经过十年的努力,到1847年,完整的贝希斯敦铭文已经被复制下来,终于在1852年他完成并发表了他的解读成果,他解读了这段铭文,其内容是关于大流士-一位古代帝国的统治者及其统治的人民的。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巴比伦楔形文字的破译更为准确了。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

  拱玉书)“楔形文字有三种书写体系:表意、音节和字母书写体系。由于书写体系的不同,就决定了用字数量的不同,表意体系用字最多,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了1200多个符号,但是实际用字数量可能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音节体系只用这600多个符号;而古波斯的字母体系仅仅用了36个符号。虽然楔形文字被用来表达多种不同的语言

  但是它们都没有超过这三种体系。”

  当所有这些文字破译成功后,人们能够从楔形文字发展的脉络中审视文字的历史了。在楔形文字破译之前,法国人已经破译了发源于埃及的、另一种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寻找文字起源的历史可以说从埃及开始。

  1798年春,法兰西科学院的一次科学家大会上,拿破仑拿着一本尼布尔写的《阿拉伯及附近各地游记》发表了演说,布置了科学家在埃及研究方面的任务。几天后,他便率领远征埃及的部队出发了。拿破仑对埃及的远征当然是个错误,但是他却在欧洲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古代文明的热潮。

  1799年8月,法国远征军的一个士兵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西部、一个叫做罗塞塔的地方,发现了一块黑色太阳石石碑,上面刻有三种文字符号,这就是著名的罗塞塔石碑,它成为了破译这些古老语言的钥匙。上面的三种文字符号中,最下面的一种是希腊文字母,其余两种是还不为人所知的象形文字符号和埃及语世俗体文字符号。罗塞塔石碑一被发现,石碑上的文字就被拓印下来,分发给所有感兴趣的学者,其中一份拓印本落入一个瑞典外交官、阿克布拉德手中,他精通多种东方语言。在对石碑上的三种文字进行比较后,他发现三种文字实际上是同一篇文献。这是托勒密王五世在公元前196年3月27日颁布的对神庙捐赠诏

  书。但是,最终成功破译埃及象形文字的是年青的法国学者、语言天才商博良。他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罗塞塔石碑的故事,他将一生都投入了对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之中,从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

  古代埃及人相信,他们的文字是神创造的,是文字之神和智慧之神托特向古代埃及人传授了文字书写的方法。古代埃及人还相信,他们的语言也是神的语言,是神给人类的礼物。

  英文的象形文字一词是由古希腊的神灵和雕刻两个词组成的。据说就是因为古希腊人在埃及看到刻在神庙墙壁上的象形文字而创造的。

  实际上,埃及象形文字

  是由绘画文字演变过来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字形式。象形文字最早出现在大约5500年前,稍晚于

  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产生时间。

  公元前3500年到3100年图画文字中开始出现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

  最典型的早期象形文字铭文,就是公元前3100年帕勒摩石碑,出土于上埃及。最经常使用的符号大约共700个,到罗马时代增长到5000个。

  根据加德纳对象形文字的分类,表现男人及各种职业的不同符号共55个、表现女人的符号7个、表现鸟的符号54种、表现建筑物和建筑物一部分的符号有51种。象形文字通常刻在石碑上,或者寺庙和陵墓的建筑物的墙壁上,有时也出现在纸草上。但是后来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局限在纪念碑上。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这里的一部分,也就是最上面的部分是他一生中想要什么?

  喜欢什么?各种不同的食物、各种面包、蛋糕、葡萄酒、啤酒和肉类,一切都写在这里;第二部分也就是更大的部分是这个人的身份陈述,他的姓名和头衔,这个人尤其自豪的提到他是国王的发型师。你要描述一个人不仅要用他的姓名,而且要用他的头衔,所以如果一个人有头衔就会先写出头衔,姓名然后是形象。石碑上的铭文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如我刚才所说他喜好,他的身份特征和他的形象。”

  象形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是由于象形文字的局限性,它无法满足日前复杂的人类社会的交往需要,并逐渐被其他文字取代。

  在第十四王朝或稍早,埃及人发明了更为快捷的僧侣体书写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世俗体文字取代僧侣体。世俗体文字在托勒密和罗马统治时期是通用的文字形式。

  三世纪时,科普特文字诞生。基督教传入埃及后,埃及人为了抄写和翻译《圣经》的方便,借鉴希腊文的24个字母,加进7个世俗体文字作为补充字母,创造了科普特语。在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科普特语逐渐被阿拉伯语代替。

  现存最晚的象形文字文献是394年的费来铭文。

  今天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字母文字,也是首先在西亚地区产生的。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巴勒斯坦的拜不勒斯出现了一些文字,因为有些文字像象形文字,因此被称为伪象形文字。伪象形文字有80个符号,较之几百个埃及象形文字符号和几百个楔形文字符号,伪象形文字的字符数已经少多了,这种伪象形文字开始向更少的文字符号努力。

  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西奈半岛出现了原始西奈字母文字文献。

  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字母文字基本形成。腓尼基字母文字被认为是西方希腊和罗马字母文字的源头。

  公元前7世纪,这种字母传给罗马人,成为拉丁字母的基础。拉丁字母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传播,成为欧洲各国的文字。随着地理大发现,又传到美洲、大洋洲等地。

  这些古代文字的重要性和影响,即使今天也十分显著。

  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文字,仍然是象形文字。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人类历史上诞生最早的文字中唯一没有消亡的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样,最初中国人用一些图画表达思想。

  11在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存在着人类文明的遗迹。在那里发现了刻有图案和符号的陶器,后来这些图画具有了抽象的含义,汉字产生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刘建)“文字起源的传说,在说文解字中说

  神龙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它的意思就是说:神龙氏最初用结绳的方式记载日常事物,但时间一长麻烦事儿越来越多,产生了很多误解后来皇帝的史官仓颉就根据动物行走的痕迹创造了文字,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中国文字的形成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进行了规范,小篆成为官方文字,而在民间隶书逐渐成为通行文字。

  汉字的造字方法被古人总结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汉字音、形、义分离组合的造字原则对不同发音的语言适应性很强。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尽管口音不同却能使用同样的文字,这对于封建王朝的长期稳定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随着中国文化的扩散,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字都受到汉字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西夏,契丹和女真文字,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字都能见到汉字的影子。

  书写材料对于人类文明的启蒙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拥有廉价的书写原料的地方,人类文明程度相对就要普及。早期文字的书写材料走过的历史,是从庞大笨重、走向轻巧易携带、廉价。

  在古代西亚地区,泥土是最廉价的书写材料,制笔用的芦苇在三角洲地地区更是随处可见,因此泥板在十分长的时期内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而到了小亚细亚,情况就不同了,在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的遗址中,发现的泥板文献全部是王室文献。有人相信赫梯人从两河流域引进了新型文字的书写方式,因此也引进了书写楔形文字用的泥板和芦苇笔。由于这两样材料在小亚细亚并不多见,要依靠进口,因此廉价的泥板和芦苇笔就成了可居的奇货,变得贵重起来,成为王室的专利。

  在埃及,书写材料要丰富的多。

  纸莎草是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遍地可见的植物。纸莎草处理和压制成页都非常简单,莎草纸记录和携带储存也都很方便。纸莎草的使用帮助古代埃及人建立了一个延续了数个世纪的文明,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十分显著。通过交流,纸莎草从埃及传到古代希腊和罗马。今天英文纸一词,就来源于纸莎草希腊文单词。

  在古代中国,文字的书写材料,从陶器到甲骨、简牍、丝帛、金石等,而中国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中,就有对书写材料的重大变革,发明造纸术。

  书写的材料多种多样,书写方向和字体也五花八门。有的从左到右书写,有的从右到左,有的从上到下,有的没有固定方向。对于早期学者来讲确定书写方向,在破译文字中,是个很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但是象形文字可以给我们一点线索。通常方向,可以从文中表示人或动物的象形文字符号的朝向决定。

  今天,各种文字大都采用从左到右、横向书写的方式。

  只有在我们的书法作品中,才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书写习惯。

  今天,世界上存在超过2000种语言。使用人数在百万以上的有200多种,千万以上的有50多种,较大语种的使用人数超过全球人口的96%,其余不到4%的人口讲着2000多种语言,正处于不断消亡之中。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一种语言就是一个人,语言就是人类。每个时期都会留下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学的财富,忽略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很遗憾的。因为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天才以及他们留下的思想,所以我们确实有必要让所有语言活着,特别是古代语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刘建)“文字对我们今天世界的最大贡献

  就是一个保存,我们说以史为鉴,通过这些文字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怎么样思考?怎么样的与人交流,他们信仰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爱好?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也是

  12由于这些文字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历史的兴衰更替,对于我们今天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没有人能确切的说出,世界上曾存在过多少种语言。但是像这些在哈拉帕文化遗址发现的古印度河文字一样,仍然有许多已经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文字,正等待着人们去挖掘破译。

  第4集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1)——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在西亚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北向南奔流直下,进入波斯湾,它们如同一对脾气性格各异的孪生兄弟,幼发拉底河平和温顺、不紧不慢、袅袅婷婷地由北向南缓缓流动,而底格里斯河则显得暴躁而任性。两河下游的冲积平原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思是两河之间,西方人称这块土地为沃月地带,是因其形状似一弯新月,我们又称这个地区为两河流域地区。

  今天的西亚由于盛产石油而富裕,而在人类文明之初,西亚由于资源贫瘠、物质匮乏而不得不四方征战、到处迁徙。令人称奇的是,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这块土地上升起,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这里产生,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这里建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古时的两河流域,人们用泥土来建造房屋,用泥土来制造日用器皿,泥土是基本的生活资源,不仅如此,泥土还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载体,他们在泥土上写字,泥土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传向四方的媒介。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波茨)“泥土在这一地区极为重要,表面看来这一地区资源贫乏,但这里有幼发拉底河,所以有很多水,还有很多芦苇和大量的泥土,这儿没有建筑用的石头,也没有金属一类的矿藏可供开采,但是这里有大量的水和泥土,可以说这是用泥土建造起来的文明。”

  这一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灌溉农业。(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波茨)“灌溉创造了这个文明,早期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6000年,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公元前3000年以后,正是大规模的灌溉造就了我们所说的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等先后生活在现今伊拉克的南部地区。”

  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点上,有一个叫特罗的小地方,从1877年到1900年,在这块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叫德·萨西的法国人率领考古队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活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考古发现让人瞠目结舌,三万多块刻有文字的泥板,刻有两千多行铭文的圆筒形印章及各式雕像,他的发现开始让世人了解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人类文明——苏美尔文明。

  大约在6500年前,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的最南端定居,他们在冲积平原上建立起房屋,在冲积平原上耕种粮食、栽种果树、在沼泽中捕鱼。

  大约在4900年前,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邦国家,在苏美尔地区先后产生了十几个城邦。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波茨)“两河流域地区以城市著称,其规模比纯粹的市中心要大,我们称之为城邦,因为它包括城市,周边的耕地以及有人口众多的村庄。”

  在每个城邦中都有一个统治者,城邦统治者像一个大家族的族长,要主持城邦内的一切事务、发动和指挥城邦间的战争、主持宗教的仪式、建造和修缮神庙、组织贸易活动等等。

  这是拉格什城邦的统治者乌尔南塞。画面中,乌尔南塞头顶砖头,正在为拉格什城邦的守护神宁吉尔苏修建神庙,旁边是他的妻子儿女。

  大约4300年前在苏美尔地区北部,阿卡德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逐渐吞并苏美尔人的城邦国家。他们的杰出领袖萨尔贡,率领他的精锐部队长驱直入,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

  13了古代两河流域第一个统一国家,并在苏美尔地区的北部建立国家的新首都,定名为阿卡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刘建)“萨尔贡作为一个领袖,他创建了许多第一,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地域性的王国,他创造了最早的中央集权制统治的雏形,他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首都,当然除了这些之外,他最传奇的地方就是他的出身,这是他为自己编造的:他一出生就被母亲抛弃,然后由一个园工抚养长大,从下人做起,成为一个宫廷官员,最后成为一代霸主。”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波茨)“萨尔贡是第一个征服,统一了两河流域各城邦的人,征服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后,他开始转向北方,一直打到今天的土耳其,伊朗西部,他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帝国的建造者。”

  到萨尔贡的孙子纳拉姆辛统治时期,王朝的统治达到鼎盛。

  图中身材最大的就是纳拉姆辛,根据这个时期两河流域人的绘画传统,身材最大的人就是最重要的人,他头上弯钩形状的装饰就代表着神,这是他违背传统自封为神的证明。为此后世两河流域人将阿卡德王朝的灭亡归咎于纳拉姆辛对神的蔑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刘建)“这是它的传说,但它真正的原因,据说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外族入侵,导致阿卡德王朝的灭亡;另外一种认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财富的集中,导致王朝的最终灭亡。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气候原因导致了整个王朝的灭亡。”

  阿卡德王朝灭亡100多年后,两河流域迎来了新的统一王朝——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又称为新苏美尔时期,这个新的苏美尔王朝的创建者,乌尔那木原来是乌尔城的一个军官,他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和苏美尔地区。他的儿子舒尔吉巩固父亲建立的王朝,并且将王朝建设成为两河流域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国家。他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因为许多学者误认为这部法典是其父乌尔那木颁布的,因此一般被称为乌尔那木法典,这部法典是后来那部名扬天下的《汉穆拉比法典》的蓝本。

  乌尔第三王朝是苏美尔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100多年后,当乌尔第三王朝灭亡时,苏美尔文明并没有随之消亡。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刘建)“即使在苏美尔人国家灭亡之后,苏美尔文明也被其它民族建立的国家继承,可以说苏美尔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核心和基础。”

  苏美尔人崇尚武力、崇拜英雄。《吉尔加美什史诗》是两河流域流传最广的故事,他讲述的是一个英勇、多情、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故事。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波茨)“《吉尔加美什史诗》是我们从泥板中发现的,这些泥板比吉尔加美什本人所处时代要晚许多,吉尔加美什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在苏美尔王表中被称作乌鲁克王,乌鲁克是公元前2900年左右最大的苏美尔城邦之一,据说吉尔加美什建造了乌鲁克的城墙,吉尔加美什是一个神秘的、史诗性人物,他不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式的人物,他没有那样的体质和天赋,但他是一个伟大的、有追求的人,他追求不朽,这很重要。这类故事一般经口头传播,但我们拥有文字版本,而且我们知道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国王阿述尔巴尼拔在他的尼尼微图书馆里保存有多种不同的版本。”

  除了崇拜英雄,苏美尔人还虔诚敬神,他们向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在苏美尔各个城邦中,最高大辉煌的建筑就是神庙。

  每个城邦都有一个保护神,各个保护神的神庙就是城邦和城邦之间,甚至是苏美尔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中心。这个时期神庙最高处的多层塔式建筑,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建筑的特色。

  苏美尔人勤奋、好学,学习是他们永远的职业。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在尼普尔发现的校舍有两间,大的可容纳45人,小的可容纳23人,在教室中还保存着学生做

  14作业用的泥板,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教授苏美尔语语法、写作、书法以及代数、几何、自然等课程。

  在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中,书吏的工作非常广泛,在政府机关中、在军队中、在王宫中、甚至在私人庄园中都有书吏的身影。

  由于地理环境十分贫瘠,而且两河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苏美尔人擅于经商和对外交往。

  早在6000年前,在阿富汗、在印度次大陆、在小亚细亚、在波斯湾沿岸就已经可以看到苏美尔商人的身影。在陆地或是海上,他们将两河流域的粮食、鱼肉制品等运往各地,带回木材、石料、矿产等生活必需品,当然还有一些奢侈品。

  伴随着苏美尔商人的活动,苏美尔文明传向四方,而其传播载体就是用苏美尔语书写的楔形文字泥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刘建)“在楔形文字中,苏美尔语是一种最重要的语言,但是苏美尔文是一种死文字,今天已经没有任何国家和民族还使用它,所以已经不能称其为纯粹的语言。”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波茨)“大约公元前3400年,是用一种叫做前楔形文字的在该地区开始出现泥板和最早的文字,准图画文字写成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最终成为楔形文字,苏美尔语是第一种使用这种文字的语言。但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苏美尔语只用于书写,绝大部分人可能说阿卡德语,然而苏美尔语文献仍然存在,并且几乎一直延续到公元前后,那时的苏美尔语有些像是我们对拉丁语或古希腊语的认识,那时还有人认识讲阿卡德语的学者仍然在研究,但这时苏美尔语已经仅仅是一种书面语,一种用于宗教赞美诗及其他文章的语言。”

  从地域上说,苏美尔与中国相去甚远,但同是东方人,同样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创造者,两个文明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苏美尔人与中国人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我们中国人似乎有更多的便利去探索、去解决苏美尔文明中的未解之谜,苏美尔人那深邃的眼睛正充满期望地等待着。

  1901年在现今伊朗的苏萨遗址,发现了一块高大的黑色玄武岩石碑,石碑上部雕刻的画面描绘的是一个叫汉穆拉比的国王,从正义之神、太阳神沙马什手中虔诚、郑重地接过象征权力的权杖。汉穆拉比就是巴比伦文明最重要的缔造者,他于公元前1792年登上王位。让汉穆拉比万古流芳的不是他的赫赫战功、四方征过的功绩,而是他颁布的一部法典,即《汉穆拉比法典》,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穆拉比法典》全文刻在黑色玄武岩的下半部分,全文分三个部分:前言、正文和后记。前言是汉穆拉比王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权利是神给予的,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王。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宣称他颁布法典的目的是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支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法典正文共有282条法律条文,包括对刑事犯罪,如杀人罪、盗窃罪、强奸罪等的处罚规定,以及对民事纠纷,如借贷、转让、婚姻等方面的处理原则,甚至还规定了房、土地出租的租金,婚姻的礼金和聘金的额度等等。后记再次宣扬汉穆拉比王的公正,希望法典传之后世,并诅咒敢于破坏法典石碑的人。古代两河流域居民是非常重视法律的民族,在两河流域地区考古发现的文献中,各种各样的契约和合同占据绝大多数,土地买卖、房屋租赁、婚姻合同,甚至耕牛租借,当事人双方都要签订契约或合同,并且有证人当场作证签名。

  汉穆拉比开创的巴比伦王朝,在历史上被称为巴比伦第一王朝或古巴比伦王朝。巴比伦得名自王朝的首都巴比伦城。

  在统治近400年后,来自小亚细亚赫梯王国的国王率领大军攻陷了巴比伦城。

  赫梯王国创建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其首都哈图沙位于今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南。赫梯人是来自黑海北部的印欧语族的民族,在公元前14世纪时,赫梯国家的统治达到鼎盛,赫

  15梯人长期垄断冶铁技术,这使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强大的军事优势。赫梯人使用古代西亚通行的楔形文字为书写文字,却延用印欧语族的语法特点。赫梯国家地处欧洲和亚洲之间,这些都是赫梯文明成为古代文明研究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领域。

  接替古巴比伦王朝的中巴比伦王朝,是由来自北方山区的加喜特人创立的,因此又称加喜特王朝,它是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加喜特王朝统治长期处于积弱状态,这给予两河流域北部地区的亚述人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壮大机会,亚述人很快从一个固守北部一隅的地方诸候小国发展成为帝国。

  当新巴比伦王朝重新控制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时,已经是在六、七百年之后了。新巴比伦王国的辉煌超过了汉穆拉比王统治时期,新巴比伦王国的创建者是迦勒底人,他们是科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民族,他们编辑整理的《巴比伦日志》记载了每月的天文现象、货物价格、水位和天气状况,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记录之一。新马比伦人的天文学知识十分先进。

  (伊朗国家博物馆

  夏洛克·拉真诸)“天空被分为12个相等的区域,正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黄道十二宫图,他们用符号标志,我们已经知道大约有九个符号来代表这十二个区域,即当时的黄道十二宫,这是天文学的划分,它也是一种行政管理体系,是一种非常先进的体系。”

  新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王是尼布贾尼撒二世,他于公元前605年9月7日继承王位,他是《圣经》中记载的巴比伦之囚时的那位国王。尼布贾尼撒在四处征战之余,将国家的财政储备几乎全部用于巴比伦城的建设之中,著名的空中花园据说就是尼布贾尼撒为来自米底的王妃建造的。巴比伦城的建筑美伦美奂,巴比伦人的生活奢侈豪华,苏美尔人开创的两河流域文明经过巴比伦人的继承发扬向更加广阔的地区传播着。

  当亚述人取代巴比伦人,成为两河流域新的主人时,他们也同时接过了传播两河流域文明的接力棒。

  孕育了苏美尔文明和巴比伦文明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仍在不懈地奔流向前,她们将继续见证两河流域文明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第5集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2)——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奔腾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见证了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跌宕起伏的经历,现在他们将继续见证两河流域文明在亚述人手中如何发扬光大。

  亚述人统治两河流域时期,发端于西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文明以及发端于东部伊朗高原的波斯文明,摆脱长期在两河流域文明笼罩下的阴影,开始形成独立的犹太文明和波斯文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继续揭开两河流域文明神秘的面纱。

  亚述人的性格骠悍、凶猛,战争是每个亚述男性终生的职业。亚述人的统治经历了古王国、中王国和帝国统治三个时期。

  在每个时期,几乎每个国王统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业就是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平定叛乱。除此之外,国王的最大嗜好可能就是狩猎。

  在亚述地区的考古发掘中,特别是在亚述帝国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绘有狩猎场面的浮雕,有猎牛、猎狮。看着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我们甚至能听到动物的哀呜声、如雷的战鼓声、厮杀声以及庆功的杯盏叮当声。传说,亚述帝国的阿述尔巴尼拔王,一人就曾经杀死过4500头狮子。

  1843年,法国人博塔在今伊拉克北部发现了宏伟的亚述宫殿。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波茨)“博塔是摩苏尔的法国领事,他对当地传说中古迹的事非常感兴趣,法国人在博塔的启发下迅速意识到,伊拉克北部的古迹非同寻常,因为《圣经》中提到了亚述人,亚述人对犹大王国的征服,还有亚述人对诸如拉西什等地的围困等,这些也在《圣经》及苏美尔文献中提到过。博塔在萨尔贡建立的首都进行发掘,发现了

  16大量的浮雕。尼尼微距今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儿不远,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是亚述帝国的首都之一,19世纪的发掘工作使尼尼微闻名遐迩。在所谓的辛那赫里布西南王宫里发现了一些惊人的宫殿建筑以及一些精彩绝伦的浮雕,在尼尼微的考古发掘是亚述文明遗址中发掘较早的一个,是除《圣经》考古以外第一镒发掘亚述文明的遗址。”

  他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亚述文明真正的辉煌和灿烂。尼尼微,亚述帝国多数五的首都,位于底格里期河和大扎布河的交汇处。公元前12世纪末时,尼尼微就已经是一座大城。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的儿子辛那赫里布在尼尼微修建了运河、导水管和一座宏伟的宫殿。尼尼微城成为当时两河流域地区的中心,它人口众多,据记载,仅儿童就有几万人。

  在犹太人眼里,亚述帝国的国王几乎个个都以残暴无情著称,因此他们把亚述帝国的首都称为狮子的巢穴,认为这里是嗜血的城市,并且下了最恶毒的诅咒。公元前612年5月

  尼尼微城陷落了。亚述王为他们的残暴无情付出了代价,但是他们也为保存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作出了前人无可比拟的贡献。

  阿述尔巴尼拔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年轻的时候就精通数学和书吏技术,后来他在首都尼尼微筹建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的图书馆。

  国王下令全国上缴各个时期各类泥板图书。现存的三万多块泥板,大多是图书管理员复制的,泥板文书几乎涵盖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所有精华,包括文学作品、法律条文、合同契约、宗教祭文等等。图书馆的书吏还对馆藏图书进行编目,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分类信息目录。亚述帝国灭亡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失去了文明发展的独立载体,而两河流域文明的精髓却在犹太文明和波斯文明中保存下来,并继续影响着世界文明。

  大约4000年前,亚伯拉罕离开乌尔城

  来到迦南,犹太人的历史从此展开。在这期间,一个自称是亚伯拉罕的孙子的人叫雅各与一位天使角斗了一天一夜之后,得到了以色列的称号,意思是神的勇士,这就是以色列的由来。

  300年后,一批辗转流落至埃及的犹太人在摩西的率领下,返回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统一国家。公元前1000年左右,犹太古代历史进入最辉煌的时期——大卫王统治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兴建耶路撒冷城。在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时期,耶路撒冷即和平之城终于建成了。后来对犹太人影响极其深远的圣殿也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今天圣殿仅剩一面哭墙,但是它是犹太人的精神支柱。

  公元前597年3月16日,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王尼布贾尼撒攻陷,大批犹太人被掳回巴比伦,这就是巴比伦之囚。巴比伦之囚仅仅是犹太人多舛命运的开始,在以后的几千年里,犹太人先后数次遭受外族的迫害和驱逐,丧失了家园,流散在世界各地。在俄罗斯、捷克波兰德国、美国、甚至在中国都有犹太人的身影。

  令人回味的是,犹太人是让两河流域文明流传后世的主要功臣。

  基督教经典《旧约圣经》中记载的上帝造人故事、洪水的故事、伊甸园的故事等等都源于犹太教和经典,而这些都可以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找到源头。

  古代东方的许多传统,经犹太人之手留存下来,并至今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神论思想,犹太宗教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被囚在巴比伦的犹太人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们的救世主就是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与阿卡德王朝的开国君主萨尔贡一样,居鲁士也为自己编造了几乎如出一辙的传奇身世。他统治的30年间,他确定了波斯帝国的基本版图,其子冈比西斯更征服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埃及,第一次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强大帝国。

  居鲁士的孙辈大流士,使波斯帝国的统治更加完善,他建立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建立赋税制度。公元前520年,他建造了辉煌的都城波塞波利斯。波塞波利斯的建筑样式和风格

  承袭了巴比伦和亚述城市建筑的特色。

  (伊朗国家博物馆

  夏洛克·拉真诸)“波塞波利斯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可以看到

  1阿赫美尼德国王,在当地留下的墓穴,我们还可以在同一个地方,看到不同国家艺术的混合这是为了表现这一帝国的国际性,表明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国家。”

  波塞波利斯王宫奢华、豪放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当时波斯帝国的强大与富庶,其中以两块浮雕最具代表意义。

  (伊朗国家博物馆

  夏洛克·拉真诸)“一个是薛西昕的浮雕,在这之前许多专家认为这是大流士的浮雕,浮雕表现的是朝觐场面,它原来摆放在波塞波利斯的阿卡德觐见厅楼梯中间,但由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后来的波斯国王把它从楼梯中间拿走,放到了波塞波利斯的珍宝厅,此外还有两个类似的浮雕。这个现保存在博物馆中,另外一个与此相同,在波塞波利斯。还有一个大流士的雕像,非常珍贵,因为它上面有四种文字的题字,我们知道这些题字是奉大流士的指令在埃及制造的,内容是:我命令在埃及制造这个雕像,以向未来的人们表明,埃及被控制在波斯人的手上。重要的是这个雕像背后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它表明不同的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拥有同一个政府,当然也包括波斯人在内。波斯人不仅是统治者,他们也是其中一份子,在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国家中,有许多种人他们在宗教、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是自由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埃及尼罗河神的标志,它也是幸福的标志,中间的颜色类似茶色,表示上下埃及在大流士的脚下统一。在铭文中,伊鞭女神对大流士说我赐给你这平原、这山川,它们在你的脚下统一为一体。”

  十分神奇的是,通过某种看不见的、神秘的纽带,波斯的建筑艺术在中国找到了痕迹。今天北京的九龙壁,琉璃瓦装饰的墙面,人们可以在波塞波利斯的墙壁上找到原始的主人。而波塞波利斯王宫外墙上整齐排列的雕像,在西安著名的昭陵六骏身上,也会觉得似曾相识。

  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大流士还下令在一块悬崖上,雕刻了长篇颂文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这就是贝希斯敦铭文。铭文的内容可能有失实、夸张之处,但是这篇铭文却是解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钥匙。

  波斯帝国国王的野心不仅在于亚洲和非洲地区,他们又将目光瞄准了地中海西岸的希腊。希腊与波斯的战争持续了30年,最终以波斯的战败告终。波斯帝国的霸主梦破灭了,宠大庞大帝国的统治越来越难以维持了。公元前332年,在马期顿王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浪潮中,波斯帝国的统治结束了。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逐渐掩盖在希腊化文明的光芒之下,但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丰富遗产仍然影响了后来的文明。

  经过漫长的几千年的发展,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逐渐被淹埋在历史的记忆中。

  当19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让世人再次领略到,灿烂辉煌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许多习以为常的习俗、许多司空见惯的思想行为都是从久远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继承下来的遗产。

  今天,当我们回望古代两河流域人的建筑、艺术、文学、思想时,我们无法不惊叹历史的神奇。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他们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第一张世界地图是以巴比伦为中心的,最早的数学和几何学的记录、最早的天文学记录、最早的图书馆、最早的青铜冶炼技术和象牙雕刻都出现于此。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或古朴凝重,如早期的神庙;或华丽辉煌,如亚述帝国的王宫。

  在前面,我们已经欣赏到古代两河流域各式建筑:在特罗、在巴比伦、在尼尼微、在波塞波利斯。在这些地方,更让世人惊叹的发现,还有大量的古代印章,它们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的骄傲。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波茨)“滚筒式印章是石制的小圆筒,可以使用贝壳,也可以用粘土制成,你可以想象一下:有一个圆筒,其外部是雕刻画,如果在某种湿的东西,1如粘土上滚动那个圆筒,粘土上就会出现一个雕刻画的印痕,当然在圆柱形表面做反向雕刻需要相当的技艺,古代的两河流域人可以做到,并达到极高的水平。印章的使用与今天的中国或西方是一样的,它们可用来标识正式文件,区分上流人士,还用来标记属于某一地方或是机构的物品,作为一种辩认标志它们被广泛使用,我们发现数以千计的滚筒印章,而且在印章脱落的地方还找到许多印痕,譬如这样粘土涂在瓶嘴附近密封或涂在门锁附近封存储藏室或保护里面的东西,这是一个典型的滚筒印章,是用一种黑色石头制成的,从顶部一直到底部被打穿,这样就可以作为镯子或项链来佩带,甚至附有别针,然后佩带在衣服上,上面雕刻着这样一个情景,一个神端坐在那里,一个职位较低的女神向他引见一个人。”

  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为神歌唱、舞蹈、演奏。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听到古代两河流域的古乐,但是从这些精美的乐器上,我们还依稀可以感受到绕梁的余音;从壁画和浮雕中舞蹈者的优美舞姿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舞蹈的节奏与韵律。

  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对环境问题非常关注,首先是对于水和洪水的认识,世界上最早的洪水神话就诞生在这里。由于洪水的泛滥导致两河多次改道,依靠两河的城市也随着河道的改变此消彼长。

  据记载,一位国王为新都选址时,不惜更改河道以避免王宫受到洪水侵害。为了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他还从山上修水渠引水到山下。古代两河流域居民还认识到,土地盐碱化的危害,农民曾经给国王写信,报告土地盐碱化的面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重视城市的规划,在乌尔,沿街道两侧修建的多为二层楼房,城市有统一的排水和进水管道,有神庙区和手工业区的差别。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波茨)“作为一种起步,文字的发明大概是最伟大的人类遗产之一。两河流域人民,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他们都保留了丰富的记录,包括行政、文学、宗教、祈祷等等。同时,两河流域人非常重视预测,因此他们成为了不起的天文学家,尽管在预测中更多的是使用占星术,然而他们对纯数学以及星体的观察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作为灌溉工作的一部分,他们使用数学来计算一块田所需用水,如此他们开始演算面积、容量,我们还知道他们从事一些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人们经常把两河流域文化看作西方的始祖,古典史学家则更愿把希腊看作西方的祖先,很难说清楚。作为《圣经》当然对其先前的传统有所继承,其中包括两河流域文明中口头的、书面的和宗教的传统,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希腊人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两河流域的数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一些哲学、天文学以及《圣经》等,可以说希伯来人在《圣经》里继承了许多两河流域的宗教背景,这或许就是她传至今天的方式,通过希腊-罗马的世界,或是通过《圣经》。”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刘建)“古代两河流域人通过多种途径,把自己的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他们通过贸易、通过战争、通过政府间的交往,与古代南亚次大陆地区、古代波斯湾地区、爱琴海地区、小亚细亚以及北非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我们可以在赫梯文明中发现赫梯人沿用了古代两河流域人的楔形文字,他们抄写了很多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后来在希腊的何马史诗和奥林匹亚山诸神的故事中都有所体现,在南来次大陆我们可以发现来自两河流域的印章上有南亚特有的大象的形象,这些都是文明传播的特征和表现。与两河流域文明同时的还有古代中国的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这些文明共同的特点都是大河文明,就是他们的文明是起源于大河的。但是与这些文明相比,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又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就是它的开放性,因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古代两河流域人擅长贸易,通过贸易他们把自己的文明传播到四方,同时又吸收其它的文明。”

  时光荏苒,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光彩暗淡了,当黄沙拂去,等待我们的将是灿烂的星空。

  第6集

  古代埃及文明(1)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1伟大的尼罗河流以埃及的中心地带,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文明之一提供活力,这一文明以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著称。然而令人难忘的还有她的灌溉系统、独特而优美的艺术、重要的文学传统、复杂的宗教、以及那些显赫的王朝。

  在古埃及人的传说中,有一位贤明的国王叫做奥赛里斯,他的弟弟塞特嫉妒他,将他杀害,并且把尸体切成13个碎片,扔到了尼罗河,奥赛里斯的妻子伊西斯到处寻找,将这些碎片找回来拼在一起,痛哭不已,伊西斯的真情感动了神,遂让她怀孕产下奥塞里斯的遗腹子荷鲁斯。那么荷鲁斯是什么人、他如何成为了国王?法老是什么人?又是由谁建造的金字塔?请与我们一起来揭开古埃及的秘密。

  荷鲁斯长大后发誓要为父亲复仇,并最终打败了叔叔塞特,成为新的国王,而死去的国王奥赛里斯也成为冥世之王。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他死后被做成木乃伊,征服了死亡之后,他又复活,成为冥世之王,他的儿子荷鲁斯成为人间之王,所以说,奥赛里斯实际上是国王,由于后来他征服了死亡,就变成了神,来世的神。”

  在古埃及人心目中,国王活着时是荷鲁斯,死后则成为奥赛里斯,继位的国王成为新的荷鲁斯。如此循环往复,维持神设定的人间秩序。

  国王是神在人间的代理,有神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的统治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可能中断,但最终新的国王会重建王权、恢复秩序。这种王权观念贯穿着古埃及人的历史。

  在古埃及辞书的分类中,神属于天界、属于地界、死者属于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这三个世界。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埃及的国王是人和神的混合体,是神权的君主政体,据信他们有着神的血液,通过家庭中女性一脉而遗传,因此继任者必须是国王正式妻子的长子,国王实际上几乎是介于神权与人之间的媒介,他能与神交流、与人沟通,所以他是人和神的混合体。”

  古埃及的历史始于公元前三千一百年,结束于公元前三百三十二年。

  生活在公元前四至三世纪的埃及祭司,曼尼托把埃及历史分为三十一个王朝,这也是现代学者沿用的历史分期法。

  在新石器时代,还处于早期村落生活的埃及,出现了两个大的王朝:一个是在上埃及、尼罗河流域,一个是在下埃及、三角洲地区。埃及史前时期称为前王朝,即第一和第二王朝。在前王朝后期王权出现,区域性文化逐渐趋向统一。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蝎王权标头是最重要的见证。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纳尔迈调色板不是那种用作研磨化妆品的小调色板,而显然是种很重要的东西,拥有美丽的景象,表达着埃及历史当中重要的事件,纳尔迈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征服北方的样子,表明国王统一国家两部分:上埃及和下埃及,即尼罗河流域和三角洲地区,国王显然来自南方,因为他头戴上埃及的王冠,而在反面,他头戴象征下埃及的红色王冠,所以在正反两面,他分别戴着白色王冠和红色王冠,它是埃及在公元前三千年第一次统一的历史写照。”

  纳尔迈调色板上出现的文字,成为了固定手法,成为以后几千年中沿用的固定法则。

  第三至第八王朝为古王国时期,埃及最终完成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专制王权十分发达。被称为世界七三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在这个时期王权强盛的标志,也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最高体现。因此,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作金字塔时代。

  第一个建造金字塔作为王陵的是第三王朝的左赛尔,据说他的梯形金字塔是一个叫做伊蒙霍太普的人设计的,他后来被埃及人奉为医药之神。

  尽管第三王朝取得了辉煌的进步和成就,第四王朝是埃及历史上王权强盛的黄金时期,2在其间有三个最著名的金字塔被分别建在了吉萨的郊外。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颜海英)“斯涅弗鲁、胡夫、哈夫拉、门卡拉,他们分别是第四王朝的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五位国王,他们是同一家族的四代人,也就是说斯涅弗鲁是胡夫的父亲,胡夫是哈夫拉的父亲,而哈夫拉的儿子是下一任的国王门卡拉。在后来的民间传说当中,我们知道斯涅弗鲁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国王,有几点证据:一就是人们传说他称呼他的臣民为兄弟、朋友,还有一点证据就是在西奈的采石场铭文里边发现,这位国王被后来的人、后来的工匠奉为神;而胡夫和哈夫拉在后来的人们心目当中却是暴君的形象,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当中提到:胡夫为了建造自己的金字塔,让自己的女儿去出卖肉体,换来金字塔所需要的石块;门卡拉的形象是多愁善感的,作品里边提到有预言者告诉他,他的来日不多寿命很短,那么这个国王就夜夜不睡觉,要尽享今生的每刻光阴。”

  这一王朝的气数也日渐衰落,公元前二千一百六十年

  埃及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走到了心头。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颜海英)“古王国衰落的原因有很多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尼罗河水位低造成的自然灾害;其次是地方势力的发展,造成了对政府的一个强大的离心力;其次还有对外商贸的中断;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王朝的第六王朝的最后一个轰轰烈烈,培比二世,他在位的时间特别长,他统治了九十多年。这个国王从八、九岁的时候继位,一直活到一百多岁,一直在做国王,所以他长期统治就引起了种种的社会问题。古代埃及的生产技术一直是相对落后的,特别是对比邻近的西亚地区。比如,西亚很早就有了非常发达的灌溉系统,而埃及很长时间一直在使用一种最原始的盆地灌溉法;另外,一种很简单的给水工具桔槔,在埃及是到了十八王朝,也就是公元前十六世纪才出现。”

  除了这些问题,埃及王朝还经历由战争引起的分裂和混乱。

  以地方贵族身份登上王位宝座的国王,经始终面临强大的地方贵族势力的威胁,他们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因此,这个时期的国王也呈现出与古王国时期不同的时代风貌。

  十二王朝国王阿蒙涅姆赫特一世,首创父子共治制。前者在宫中主持国内政务,王子是继承人,是最高军事长官,统率军队驻守边境。一旦国王去世或在内乱中被谋杀,握有军权的王子可以马上即位,迅速稳定局面。阿蒙涅姆赫特一世似有先见之明,为自己日后遭遇不测做好了准备,他后来死于谋杀。

  在后世人创作的《阿门涅姆赫特一世对他的儿子塞索斯特里斯一世的教谕》中,我们听到一个过世国王满怀沧桑的感概:那些穿着我给的华美衣服的人,却心存非份;用着我赐予的没药的人竟暗怀不尊;小心那些身份低下的臣子,他们的阴谋不为人知;不要信任一个兄弟,不要认识一个朋友,不要结交知已,因为那是没用的;当你躺下时,要自己多加小心,因为人在危险的日子里没有跟随者的。

  这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统治者,而不是披着神性外衣的国王。这个时期的王室雕像中

  开始显现出国王的个性,打破了过去那种完美、刻板、威严的模式。

  最典型的是塞索斯特里斯三世的头像,表现的是一个年迈的、忧虑的君王,深陷的双眼

  、消瘦的面孔和嘴边两道深深的皱纹,使人看到一个成功的君主内心的沉重负担。

  尽管内心充满着冲突,真正导致王朝灭亡的一击是来自外部。由于来自西亚的喜克索斯人入侵,中王国结束。

  约一百年后,来自埃及南部底比斯的十七王朝统治者将喜克索斯人驱逐出埃及,埃及从此进入对外扩张、发展帝国的时期。帝国的范围向东北扩张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向南扩张到努比亚。这个时期理想的君主是战场上的英雄、外交事务中智者。十八王朝的图特摩斯家族、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家族的许多国王,都是战功赫赫。

  21法老是埃及国王的称号,原指王室成员居住的地方,就像中国古人称皇帝为陛下一样,都是从地名演变而来。从新王国开始,法老们开始以军事英雄的形象出现:他的个人才能和战功,都被戏剧化的夸张。

  第十八到第十九王朝期间,埃及与赫梯之间进行了断断续续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赫梯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埃及与赫梯之间的恩怨纠葛已久,直到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期二世最终解决了与赫梯的争端。这个过程历时十六年,其间既有激烈的战争,也有复杂的外交策略。公元前1274年前的卡迭什之战,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交锋。

  公元前1259年

  埃及与赫梯,最终缔结了和平条约:规定两国永久友好、互不侵犯、攻守同盟、相互引渡逃亡者等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体现平等原则的和约。

  帝国的确立也给埃及的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祭司阶层和军人阶层力量的不断增加,与王权的矛盾也最终演化成冲突,即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埃赫纳吞的新宗教有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禁止崇拜阿吞以外的神;一是建立一种崭新的简化的崇拜仪式,废除传统宗教的一切繁文缛节。阿吞神的形象是一个太阳光轮。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太阳神可能是埃及最重要的神之一,在埃及历史的开端即出现,在第五王朝得到重视,即大约公元前二千五百年或二千四百年。而太阳神崇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埃及生活在太阳之下,几乎有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太阳照射之下,埃及每年大约有一两天下雨,其余时间都阳光充足,如果太阳消失了,埃及人觉得一定不正常。埃及人依靠太阳为生,当太阳升起光明就出现,新的一天开始;当太阳落下,万物死去。他们意识到,从他们文明的一开始,他们就热爱太阳,有两件事情真正地影响埃及人,太阳和尼罗河。他们是两个真正制造了埃及文明的因素,要理解埃及人为什么崇拜太阳并不困难,因为他们天天都看到它,是太阳把他叫醒、送他入睡,太阳是如此地有规律性,尼罗河也是如此,洪水的泛滥和退去总是在同样的季节,太阳在同一时间升起、消失,埃及的地理有着惊人的规律性,人们可以预算到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在埃及,生活是如此的按部就班,所以就有了太阳文化。”

  由于掐脱了传统宗教的控制,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风格,即阿玛尔那风格。它在建筑上表现为力求简化神庙结构,因为人们在露天的庭院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阿吞光芒的照射。在雕刻和绘画方面再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描绘家庭生活的主题;一是与传统艺术迥异的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即对人物瞬间表情和动作的捕捉,和一种特殊的形象模式。

  埃赫纳吞及其家人,臣民都被表现为长脸、宽额、厚唇、窄肩、大腹的样子。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写实主义,是埃赫纳吞本人的样子,实际上这种风格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即神与人之间在形象上的彻底分离。传统的埃及艺术是将神的形象人格化,而将人的形象完美化,因此神与人的形象很难区别开来。埃赫纳吞在洛神的形象简化为人人可以看的见的太阳光轮之后,又将国王及其家庭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将这些艺术作品作为臣民们朝拜的对象,这既是艺术上探索以具体形式表达抽象概念的新尝试,又是个人崇拜的毫无顾忌的表现。在温馨家庭生活的画面和国王及其个人化的形象之后,是阿吞之子至高的权威。阿玛尔那风格在文学中表现为,倡导口语书面化的运动,这就是当代学者所称的新埃及语的兴起。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以失败告终,他的后继者们很快恢复了旧的传统,阿蒙神又卷土重来,王权与神权的茅盾持续存在。

  在新王国的后期,以底比斯为中心的阿蒙神庙祭司,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与法老王朝分庭抗礼,再加上利比亚人和海上民族的入侵,埃及最终失去了帝国的气数。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颜海英)“我想,生产技术的落后是埃及后来新王国时期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王国时期,近东其它地区都很快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冶炼最早是被赫梯所垄断,十九王朝以后赫梯衰落了,那么冶铁技术迅速在近东地区传播开来,而埃及它在地理和文化上的相对封闭,使得它比较晚地接受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说埃及是近东各

  22个大国当中,最晚进入铁器时代的。”

  另一方面,曾经作为埃及帝国经济支信的金矿,在新王国后期已经被开采殆尽,使得法老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法宝,这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近东诸霸主的地位。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埃及是非常富饶的国家,只有二百万,最多三百万人口,国家很大、很富饶,被贫瘠的国家所包围,因此成为所有人嫉妒对象,富有常常会引起忪懈和厌倦,周围的人们都在等待机会,每当埃及衰弱的时候,人们就侵略她,而发展到后来,所有她周边的国家都占领过她。”

  埃及不断遭受外族入侵者的蹂躏,最终于公元前三百三十二年,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埃及曾被利比亚、努比亚和两河流域的伊拉克、叙利亚所占领,最后是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人。埃及文明不断地后撤,因为绝大部分占领,是来自北方三角洲地区,埃及人不断退缩回南方,逐渐地、直到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埃及文化本身几乎消失。”

  古老的埃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法老的名字与故事却流传着,并且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世君王,从亚历山大大帝到克里奥伯特拉,到后来的罗马皇帝,都深深仰慕着法老的世界,通过这些以及许多其他人,古埃及文明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汇合中得到永存。

  第7集

  古代埃及文明(2)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古埃及人笃信来世,古王国早期,来世是法老专有的,普通人获得永生的唯一机会是对王室效忠。为此,把陵墓设在王陵附近是最大的荣幸,哪怕只是在那儿立一块墓碑也是平生一大幸事。

  古王国末期,来世观开始以奥赛里期为中心,奥赛里期最初是被当作土壤、植物和尼罗河水的化身而受到崇拜,他象征着强大的繁殖力和生命力,成为冥世之王和法老的化身,主宰着人们的来世生活。奥赛里斯崇拜最终具备了伦理道德因素,产生了来世审判的思想,信仰者日众。奥赛里斯是谁?人们为什么崇拜他?来世审判意味着什么?木乃伊的意义何在?请与我们一起,来打开古埃及来世信仰之谜。

  古埃及人认为当人死后:奥赛里斯将对他们加以审判,在世时行善积德,死后就能通过奥赛里斯的审判获得永生;而作恶者则不能通过审判,遭到第二次死亡,即永远的死亡。这种思想在普通人当中很流行,因为它给人以获得永生的希望,因而使奥赛里斯崇拜更加深入人心。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埃及人确信统治埃及的第一个国王名叫奥赛里斯,他死后被做成木乃伊,征服了死亡,成为了神并做了死人的统治者。他只有一个儿子,就是荷鲁斯,后者成为了活人的统治者。当荷鲁斯死后,他来到了来世,取代了他父亲的位置,成为了阴间的主宰,而他的儿子变成了荷鲁斯。所以,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的轮回,荷鲁斯、奥赛里斯这样一直持续,但后来奥赛里斯在人们看来变成一种观念,是指任何一个死去的、通过来世审判的人,奥赛里斯一词池就成了死者的代名词。所以,如果有人死了,来到了来世,他就是奥赛里斯,就像是一种宗教的民主化,开始只有国王荷鲁斯在死后,能成为奥赛里斯,但逐渐地有了这种宗教的民主化,每一个死者都变成奥赛里斯,如果说有人死了你就叫他奥赛里斯,而奥赛里斯某某就意味着死者某某。”

  与此相应,在古王国时期,只有王室成员才能使用的宗教文献,到中王国时期也开始为贵族官员们所用,被称作《石棺铭文》。新王国时期是奥赛里斯崇拜的鼎盛期,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由《金字塔铭文》和《石棺铭文》发展而来的,《亡灵书》广泛盛行。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颜海英)“亡灵书

  是新王国时期埃及人的、万人升天不朽指南

  23它的目的是指引死者顺利地到达永生,具体的内容呢,是很多的祈祷文和咒语,比如说,有这样的咒语,诉死者如何顺利地通过,在死神奥赛里斯面前的审判,有这样的话:我没有杀人,我没有对神不敬,我没有拿别人的东西,等等。所以说《亡灵书》为埃及人打开了通往来世的大门。”

  由于体积小、价格便宜,多数埃及人都能买来放在自己的墓中

  《亡灵书》的盛行,对奥赛里斯神崇拜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人们相信借助《亡灵书》的指引,每个人死后都能成为奥赛里斯,享受永恒的来生。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来世对于古代埃及人来说是一个未知领域,这是很显然的,没有哪一个死去的人回来讲述它是什么样子,他们只有靠想象,他们想象那儿到处是门以及把门的人,你必须通过一道道门,要十分了解来世才能在其中遨游,而你并不了解那个世界,如果你在这个你并不了解的大世界里航行,你需要一张地图,所以每一个人都带着一卷纸草纸,也就是《亡灵书》,你随身带着它,它会告诉你在来世该做什么,怎样通过审判被宣判无罪并获得重生,而如果你不能被宣判无罪,一切就都完了,所以你必须带着《亡灵书》来告诉你该如何做,不然的话,你就会迷失。”

  写着《亡灵书》的纸草人人都可以买来放在墓中随葬,凭借咒文的魔力,人们很容易就能通过奥赛里斯的审判。因此,理论上讲,通往来世的大门是向所有人打开的。如果说《来世审判》的思想反映了古埃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么这种刚刚萌发的自省,被并行发展的重实利的巫术思想所限制和扼杀。

  太阳神崇拜和奥赛里斯曲崇拜,共同构成了古埃及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的核心。但前者随着王权的发展,而趋向一神崇拜的高级阶段。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接近古王国中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太阳神崇拜变得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国王一生要建造两样东西:一个是给自己的金字塔,一个就是献给太阳神的神庙。太阳神在古代埃及是如此重要,几乎与法老相抗衡,在我看来,国王与祭司之间总是存在磨擦,太阳神祭司的权利十分强大,经常可以左右国王。”

  新王国后期,随着王权的衰落,为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重又回到原始宗教中寻求解脱,动物崇拜大为盛行。人们在牛、猫、蛇等动物身上重新发现了超人的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为这些神圣动物制作木乃伊,也成为一时的时尚。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卡琳·索瓦达)“这一现象是从公元前700年开始的,但是在希腊、罗马时期才变得更为普遍。他们相信神同时具备人和动物的形态,他们还把特定的神与特定的动物相联系,从猫到鸟、鳄鱼、牛、人以外的几乎任何动物都曾在某阶段被做成木乃伊。经常,动物木乃伊的外表被画上脸,这样他们看起来与木乃伊里面的动物一样,实际上有大片土地,专门提供制作木乃伊的动物。”

  象把死者尸体加工成木乃伊一样,埃及人希望把肉体的延续,与居所的永久坚固结合起来,共筑一个永恒的来世。为实现这一愿望,他们选择了本土富产,而且最为经久耐用的建材——石头。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颜海英)“在埃及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当中。保存得最好的是两种:一种就是墓葬,一种就是神庙建筑。而当时活人所居住的地方民居,包括王宫都保存得非常差,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人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石材,去建造他们永久的居所,也就是说他们的陵墓,去建造他们供神的地方——神庙,而他们自己住的民居,包括国王的王宫呢他们却用泥砖,泥砖这种材料非常便宜,也容易制造,但是不容易保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的建筑不是陵墓就是神庙,而活人住的民居却保存得很少。”

  古埃及人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他们的永久居所——陵墓的修建上,古王国时期是金字塔建造的鼎盛期。

  位于开罗市郊的吉萨,远远望去是一片金色的沙漠风光。在建造金字塔的年代,这里曾

  24是繁忙的工地,采石场和工匠居住区就在附近,现在一切都归于沉寂,还有一些在沙土或当代村落下面的古迹正在发掘中。

  吉萨的金字塔是一个建筑群,入口在北边。金字塔建筑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金字塔、环绕金字塔的围墙、位于金字塔东侧的祭庙、从祭庙通往河谷的通道、河谷边的河谷享殿,这将是国王尸体加工成木乃伊的地方。古埃及人称胡夫金字塔为,胡夫地平线,当代人叫大金字塔。它原来的高度是146米,现在是137米,因为它的顶尖部分已经不在了。

  有许多关于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理论,考古学家近年来对建造大金字塔用的斜坡做出推断,斜坡是向上推拉石块用的,随着金字塔增高斜坡也不断增高,现在基本上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斜坡是直线式的,一种认为是螺旋式的。有许多关于金字塔如何建成的理论,最奇特的是:有人认为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关于金字塔有许多争论。有人说它们是某人的纪念碑。甚至有人说它是外太空来的外星人为埃及人建造的。而我把它们看作是法老的墓穴/从金字塔的形状和对太阳光的反射来看。显然它们与太阳神崇拜有关。但是因为国王本人就是太阳神的儿子。所以几乎在这一观念形成之时。金字塔的形状就形成了。实际上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在我看来。金字塔与两件事情有关:它是墓穴,但也与太阳神崇拜有关。”

  哈夫拉金字塔东侧就是斯芬克司巨像,阿拉伯人称之为恐怖之父。一般认为它是用建造金字塔剩下的一块巨石雕刻而成的。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谁也不知道斯芬克司到底是什么,普遍的看法是:它是国王哈夫拉,在附近采得石料建造自己的金字塔后,留下的一块岩石。它看起来像是有着人头的狮子,其实是用来代表有着狮子身的国王的脸,随后的每一个国王都开始模仿,并把自己描绘成斯芬克司,但最早是如何起源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它在埃及神话中的意义。斯芬克司是什么?国王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一头狮子,但在埃及神话里面它并没有神力,也不是崇拜的对象,对此我们确实弄不清楚。”

  历史上曾经有几次清理被黄沙埋没的斯芬克司巨像,最广为人知的是,图特摩斯四世的传说:据说当他还是一个一下子时,一天梦到大斯芬克司,对他抱怨身上被沙土掩埋,如果能替它清理,就保佑他成为国王。年轻的一下子清理了大斯芬克司身上的沙子,后来果然成为一位大有作为的国王,他令人把这段故事刻写在石碑上。早年见过记梦碑的学者说:碑文中提到国王哈夫拉清理过大斯芬克司身上的沙子,但现在石碑上哈夫拉的名字已模糊不清了所以无从考证。

  由于社会动荡,金字塔建筑中断了约半个多世纪。在中王国重新统一后又恢复修建,进入短暂的复兴期。新王国以后,王陵采取石窟墓的形式,金字塔从此绝迹。

  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的西岸,古埃及人认为西方是死后世界所在,正如太阳从西边落下一样。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它非常美丽,原本是取自一扇假门,为了了解假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埃及人的性格、埃及人的信念。埃及人相信人由几部分实体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身体本身和叫作KA的生命力,二者合一才构成生命,一旦人死了,生命力离开了身体,身体变成了埃及人所说的物,而身体被做成木乃伊,继续作为KA的寄居地,KA具有自由离开身体的力量,可以走出去,享受生活,吃东西,甚至交配,他享受阳光,看望家庭,然后回到身体里,要做到离开墓穴,首先要保证他能够回来,埃及人担心KA会走失,所以这个叫假门的东西,是一种指示物,告诉KA这儿就是进入身体的入口,它通向存放身体的墓室。”

  古埃及人对来世的信仰,还反映在他们加工木乃伊的习俗上。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卡琳·索瓦达)“对身体的保存是,埃及人来世观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埃及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必须要能够认得身体,然后返回,他们花了大量时间来试图保存死者的身体,使其如同活着的时候一样,这样灵魂才能够返回。用来保存身体的主

  25要防腐物是泡碱,它在埃及是一种天然盐,木乃伊mummy一词来自阿拉伯语mumia原意是沥青,因为木乃伊的皮肤很黑,所以队拉伯人把它当作沥青,现在我们用的木乃伊mummy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死者从去世到下葬中间相隔七十天,在此期间要制作木乃伊和完成相关的仪式。首先,尸体被送到美丽的屋子,制木乃伊之屋,在这里进行制木乃伊的第一步,墓室壁画中常可看到木乃伊制作者的保护神——豺狼头的阿努比斯在帮助加工尸体。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制作木乃伊的过程。实际上一种脱水的过程。埃及人意识到

  尸体的软组织由于尸体所含的水分的原因会腐烂。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尸体送到纯净之屋。制木乃伊之屋。他们把尸体切开。取出内脏。然后把它们放进四个蓬罐中。”

  四个罐的盖子各自不同,分别代表荷鲁斯的四个儿子:依姆塞提守护肝,哈皮守护肺,杜瓦姆太夫守护胃,凯伯塞努夫守护肠子,空腔用椰酒和香料清理干净,用干燥的泡碱干贮。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卡琳·索瓦达)“他们让尸体变干,就像我们处理一块肉那样,他们将内脏取出,用泡碱干贮尸体,然后再次使用泡碱,树脂及其它天然物质,使尸体永久保存。”

  完成这些需要四十天,接下来尸体被送到纯净之屋,在那里用尼罗河水将尸体洗净,然后整具尸体用熔化的树脂涂满,收住毛孔,保护表层,最后用亚麻布包裹尸体,这是十分精细的工作。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卡琳·索瓦达)“他们用麻布精心地包裹尸体,使其显得饱满,因为在干燥的尸体的时候,肯定会使尸体收缩,而用亚麻布垫衬使得他更像活着的时候,在罗马时期这些有图案的绷带,成为木乃伊外表装饰的很重要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念诵咒语,每包裹一个部位念诵一段,到第52天时结束,第68天到第70天时入棺。下葬的日子到了,木乃伊入棺后放在一个木橇上,后面是装着蓬罐的第二个木橇,仆人们扛着随葬品尾随其后,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职业哀悼者,你看她们时而抓起泥土在头上身上乱抹,十分敬业,这一行人渡河到尼罗河西岸,来到墓地,与教士会合。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颜海英)“古埃及人对来世的信仰非常地具体,这一点在他们的葬仪当中可以表现出来,葬仪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复活,就是让死者的身体复活,那么再体现在葬仪当中,就是有一个仪式叫作开嘴,有两个祭司:一个祭司把装着木乃伊的棺材抬起来,另外一个祭司拿着一种很奇怪的工具在这个木乃伊的嘴上碰一下,然后口中念着一些咒语,表示这样做这个木乃伊、这个死者呢,就复活了,他在来世可以开口吃东西、说话。”

  (埃及史学家

  卡纳瓦蒂)“这么做使得他重新成为活人,然后全家共同享用一顿丰盛的大宴,有音乐和舞蹈在旁助兴,感觉似乎死者也正享受这一切,他已经重新获得了说话和吃东西的能力,会与他们一起参与这仪式,并与全家一起共享埋葬之前的最后一餐。”

  最后就在这酒宴歌舞之时,木乃伊被缓缓地放入墓室中,之后一位扮成图特神的祭司清扫地板、擦去所有的脚印、所有接触到木乃伊的东西、包括防腐材料都要收集在一起,在墓不远处掩埋起来,葬礼才算最终完成。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卡琳·索瓦达)“上百年前打开木乃伊是很正常的,是为了了解他、检查他,以及研究木乃伊制作过程。如今,埃及以外的木乃伊变得非常珍贵,打开他就意味着损坏他,所以为取得同样的数据,我们今天尽量使用非损坏性的科学分析技术,如X光、CT扫描、组织样本DNA测试等,这些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人类和动物遗存时所使用的技术。”

  在一层层地包缠木乃伊时,常常放进许多护身符,现在不用拆开裹布也能用X光透视的方法看见它们。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颜海英)

  “护身符的作用有两点:一个就是保佑死者顺利地

  26达到永生,它的上边刻有《亡灵书》里边的片断,很多的咒语,保佑死者,怎么样能避开那些邪恶的势力,顺利地到达极乐世界。”

  其中有关心脏的咒旅顺尤其重要,要提醒他在末日审判的时候,千万不要泄露主人的劣迹与心有关的咒语,经常刻在绿色的蜣螂像上,放在死者的心口。T形十字章是最常见的护身符,象征生命。节德护身符象征着奥赛里斯的贝骨,要放到脖子上。乌加特,即荷鲁斯之眼护身符有时单独置放、有时来放在腹部的切口上。

  古埃及人把干燥的沙漠留给了死者,把适合生存的尼罗河黑土留给了自己,埃及文明又被称为死亡文明或墓葬文明。由于他们对永恒来世的执着追求,使得金字塔和木乃伊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古埃及人的时代早已过去,但他们无数次描绘和实践的来世梦想却将永远流传。

  第8集

  印度河文明之谜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古代世界中最迷人、同时又是最神秘的文化之一,就是印度河文明,她的家就位于印度河沿岸,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河文明或称哈拉帕文化,兴盛于公元前2500年至1700年。在其鼎盛时期它包容了一千多座城镇,覆盖了相当于整个西欧的面积,其年代早于亚述和巴比伦文明,比中国的夏朝要早几百年。印度河文明遗址的发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给我们留下了一大堆不解之谜。

  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有个地方叫摩享焦达罗,这里满目荒凉,当地人称这里是死者之丘。

  1856年,英国人在今巴基斯坦境内修建从卡拉奇至拉合尔的铁路时,筑路工人发现了一堆破砖块,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些砖块是哪里来的?干什么用的?便砸碎垫到铁路枕木下面。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爵士,风尘仆仆的来到这里,对这里的破砖块仔细察看了一番后,激动地向世界宣布:这里过去曾有过辉煌,这是一座四五千年前的城市遗址。

  印度河文明是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这些古迹中以哈拉帕和摩享焦达罗两大城市最为著名,这两座城市采用了相似的建筑方式,城市规模宏大,严格地遵循着统一的格式,建造的时候显然经过了精确的丈量,甚至连建筑物砖块的形状和大小也有一定的规格,可见当时城市的修建有周密的规划。

  摩享焦达罗城市的主要街道笔直,宽约3.12米,房屋由砖块砌成,有趣的是沿大街而建的住户都没有门或窗户开向大街,住户的门和窗户都是开向小巷的,这可能是为了防盗,但更可能是为了防洪和排水,因为小巷的地势稍高,从住户到大街越来越低。

  关于摩享焦达罗,还有一件不平凡的事,在这条街道的拐弯处,有4000年前拉车的驴子蹭出来的痕迹。城市居民的住宅坚固而漂亮,这在古代城市中可说是独一无二的。

  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把钱财都用在建造寺院、宫殿、坟墓上,一般民众的房屋简陋而矮小。而印度河文明中的一般居民的建筑却很出色,房屋都用砖块砌成,各家沿大街排列,各条街道均成直角相交,构成四方型的城市结构,各家房屋大小虽然不同,但都是独门独户的庭院式建筑,城市各家的房屋,既有两间的小房,也有堪称为宫殿的宽敞房子,每家房子都砌有厚厚的砖墙,居室也是隔开的,房屋通常为多层建筑。更令人惊异的是,各家都备一套发达的卫生设备:有水井、浴室、厕所、下水道,各家的下水道彼此相连,集中流入地下的化粪池中。

  印度河文明排水系统的完备,给人以特别的印象,这一伟大业绩使印度河文明有别于世界其它古代文明。考虑到现在世界上许多农村尚无这样的设备,5000年前人们的这种成就实在令人惊叹。

  摩享焦达罗的浴室为长方形,长55米、宽33米、外墙厚2.4米、四周有走廊和房间,2中心是一个巨大的浴池,长12米、宽7米、深约2.4米,很像现代比赛用的游泳池,两端都有阶梯,方便上下,很像观众席。其实这既不是泳池,也不是澡堂,很可能是宗教用的公共沐浴场所。用水来自附近一间房屋里的水井,洗浴后的水是由一条巨大的下水道排池出去的,这条下水道有用砖石支撑的顶盖,高约1.8米,人可以在里面行走。大浴室经历了近五千年的岁月,仍能保存下来,说明它的构造非常坚固。

  摩享焦达罗和哈拉帕都在城市的西边,筑有人工建造的长椭圆型的高台,高度为9至15米、长360米、宽180米,周围有城墙,围墙上有防御用的洞,中间有公共建筑物。城墙外面的下方有下城,面积约一平方英里,这可能是保护城市的堡垒。

  印度河水常常泛滥,城市经常被淤泥埋没,而每次洪水过后,总是在同一地点,在被埋没的城市上面,又建造起几乎完全相同的城市。

  在摩享焦达罗,从地面到地下共发现了多层城市。虽然经过了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00年这么长的时期,但城市主要建筑的方式仍完全相同。

  从城市的遗物上看,大麦和小麦是当时居民的主要食粮,他们也吃胡麻、豆、枣以及椰子果实等,当时人们还吃狩猎得到的鸟兽肉,并知道钓鱼或用鱼网捕鱼等。

  饲养的家畜有牛、羊、大象、骆驼,牛主要供使役用,还用来牵引两轮车,由此推测,当时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迄今为止,最令人着迷的发现是出土了为数众多的、刻有各种图案的印章,这些印章是做什么用的?一些学者认为,可能是用来作为财产所有权的标记。当时的商业似乎非常发达,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它只是普通人带在身上的护身符,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即印度河印章也在两河流域被发现。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当时商人们与两河流域的国家进行着贸易,这些印章是用作打印商品标记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尚会韵)“印度河印章上有很多图案,有卍字图案,有十字图案,有菩提树,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图案,这些印章到底起什么作用?人们的看法不一样,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第一种看法认为这些印章是用于商业,因为在两河流域也发现了印度河的印章,当时人们推测是商人跟遥远的国家进行贸易,那么用这些印章打在商品上做标记;还有一种看法呢,认为这些印章是个人的护身符,主要用于崇拜神明和辟邪。”

  城市中还发现了铜制的棒,有人推测这是当时的货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应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货币了。此外,还发现了许多颈环、胸饰、臂腕的环镯、指环、足镯等等,由此可见,当时必定已有许多出色的工匠专门加工金、银、象牙等产品,当然,当时还使用石器,但已经达到了使用青铅及黄铜工具的阶段,创造了发达的铜器时代的文化。

  印度河文化的范围很广,北起喜玛拉雅山南麓,南至纳巴达河,西自伊朗的莫克兰海岸,东达恒河平原的边缘。

  印度河城市已经使用了文字,这些文字主要刻在印章上。

  迄今出土的铭文与图画并见的印章,总数2500余枚,文字符号419个,其中基本符号62个。这说明当时的居民使用着同一种文字,这些文字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文字符号一般用线条组成,字体清晰,每个文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组成,有的符号表示概念意义和数字,有的符号则表示音节,并在其上加上短划表示重音。铭文很短,一般为五至六个符号,最多不超过26个,多为单行,由右到左。这些印章的用途可能有两类:一类是用于宗教,表示对神的崇拜和作辟邪用的护身符,上面刻有三面神兽主的像、十字、同心圆、车轮等符号的印章;另一类似乎是作为私人名字用章,或商业机构的印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尚会鹏)“印度河文字简单说来,就是印度河发现的印章上的文字。由于没有发现其它可以相互印证的材料,印度河文字至今没有解读。当然,自从发现印度河文字以来,就不断地有些热心的研究者声称自己解读了印度河文字,但是大多数都不可靠,其中比较可靠的是有一个捷克学者叫赫罗兹尼的,他的解读比较可靠。”

  2他声称已破译出125个文字符号,他认为印度河文字与古代小亚细亚的赫梯象形文字类似,大量吸收了苏美尔文化和伊朗文化的特点,他依此为线索试行解读,并推断创造印度河文化的民族,属印欧民族系统。

  印度学者拉奥称,他已辨认出1800枚印章中的近500条铭文。他认为,这种文字原来由62个基本符号组成,其中包括由图形组成的混合文字,后来演变为22个,是一种由缀音文字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他认为,哈拉帕文字属于古印欧语系的前雅利安语,对后来的吠陀梵语有很大的影响。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为首的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也有的学者认为属于蒙达语。

  哈拉帕居民的艺术才华由那些小石头印章上的、栩栩如生的动物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所证实。如弓背的公牛、吼叫的老虎、庄严的犀牛,此外还有彩色的壶、各种陶像、许多精制的装饰品等。

  不少学者认为,在大体处于同时代的苏美尔艺术品上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艺术风格,由此人们推测当时这两个古文明中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来往。有的学者甚至把这一时期的印度艺术,称作印度——苏美尔型的艺术。这个时期已创造出许多精美的艺术品。

  这尊青铜制成的舞女像,身材苗条,右手插腰,撑在臀部,左手持一容器,微倚左腿一侧,两腿微向前倾,似乎正合着音乐节拍起舞。雕像神态安详,线条流畅,姿势优美,它可以算得上当时的一个美女。这尊铜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艺术水平很高。

  此外,出土品中还有妇女梳妆用品,如青铜镜、盛香粉、口红、眼膏用的化妆盒,穿耳针、耳构、镊子、三件一套的化妆用具、剔刀及大量其它装饰品,装饰品的形状和图样种类繁多,有的还非常精美。

  在哈拉帕发现的少数石雕像,使人想起古希腊雕像的那种完善优美的形态,这表明当时的人们的审美意识已经很发达,雕刻艺术已有高度的发展。

  在印度河文化遗址中

  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宫殿,没有发现像古埃及和中国那样的规模宏大帝王陵墓,甚至也没有发现帝王崇拜的痕迹,这是值得注意的。

  印度后来的一些帝王喜欢身穿盔甲、手执武器的帝王像刻在货币及印章上,而在印度河文化的遗品中,却看不到这类东西。

  印度河出土的印章的图案,描绘有动物、有植物、有器具、也有神像、但没有帝王形象。

  在哈拉帕文化发现以前,人们只知道雅利安文化,即吠陀文化是南亚次大陆最古老的文化,吠陀文化最早只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而对印度河文化的发掘表明,早在雅利安人来到次大陆一千多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存在过相当发达的文化,这个文明与后来的吠陀文明有很大的差异,但的确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印度河文化与已知的印度文化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还没有定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教授

  尚会鹏)“印度河文明和吠陀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文明

  我们现在提到印度文明。很多人把它作为印度河文明,实际上印度文明是指吠陀文明,而不是印度河文明,这两个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目前还是个谜,因为什么呢?印度河文字还没有解读,那么人们只能做出些推测,说这两个文明之间有联系,到底是什么联系?目前还不清楚,那么这一联系,作出这种推测的根据是什么呢?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印度河文明中发现的那些大的公共浴场,这些跟后来印度教徒的沐浴习惯以及印度教庙宇里的浴场相类似,那人们推测呢,印度教徒的一些习俗是从印度河文明那里继承下来的;第二点,是印度河印章上的一些图案也出现在后来的印度文明中,比如说,十字图案、卍字图案、还有动物图案等等,其它的还有在印度河的雕像的一些风格和一些农具的一些图案上,也跟后来的印度文明中出现的东西相类似,所以人们推出了这两个文明之间是有联系的。”

  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城市摩享焦达罗,大约到公元前1750年前后突然衰落。关于印度河

  2文明衰落的原因,学者们有种种推测,一种认为是在外族打击下灭亡的。

  印度河文明利用宗教而不凭借武器进行统治,这在属于同一文明、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们之间是有效的,但对不信奉这一宗教的野蛮民族就不起作用了。

  考古学方面的证据是,摩享焦达罗城最上层,发现城市街道房屋被烧的痕迹,街巷、井边及房屋内外有居民被砍伤的骸骨。

  有的学者认为,印度河文明不是突然衰落而是逐渐衰落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印度河文明灭亡。

  4200年前在黑海以东的大草原上,气候突然改变了,雨量减少,逐渐沙漠化,生态的变化可能也有人为的因素,建筑城市需要大量的砖块,而烧制这么多的砖块需要大量的柴薪,滥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失修引起的洪水泛滥淹没了摩享焦达罗城市,河流改道、淤塞、河床升高、海水后退,造成港口城市交通困难,贸易衰落,这种生态危机迫使印度河流域的大批居民,放弃居住的中心城市,向东南迁徙到恒河流域温湿地带,开垦水稻产区的茂密森林,在扩散的过程中,城市文明的特征逐渐消失。如果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印度河文明衰落的推论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个曾经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不是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吗。

  第9集

  克里特-迈锡尼文明——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这些是特洛伊古城废墟,坐落于今天的土耳其。特洛伊古文明在地下静静地埋葬了上千年,它的发现起源于一则美妙的神话和一个孩子对这则神话终身不渝的信念。这个神话就是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那个孩子就是日后闻名世界的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

  如果说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时代,那么,此前的十九世纪,就是考古家和历史学家的时代。在这个重视事实和实证的时代,学者们一直在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不断修改着文明行将兴起时的历史面貌,重现着远古历史的辉煌。19世纪的考古发现,尤其是施里曼和英国学者伊文思的考古必掘和研究,使希腊历史整整提前了1000年。

  现在请与我们一起探寻西方文明的源端,爱琴文明,追溯到4000年前的历史。

  爱琴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它是指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前十二世纪,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各岛、西腊半岛及小亚细亚部的文明。

  世人对爱琴文明的了解大多源于《荷马史诗》中迈锡尼人对小亚细亚的特洛伊的大规模远征,特洛伊因此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谜,施里曼揭开的就是这样一个谜,他同时也揭开了重新了解爱琴文明和古代欧洲文明的序幕。

  考古学家施里曼生于德国北部的一座小城,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据说正是他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一部儿童版的《图解世界史》点燃了八岁的小施里曼对茶马史诗的激情。施里曼坚信史诗中描绘的特洛伊战争这样伟大的故事,不会是凭空构造,而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类历史,他决心献身于这一事业。1870年,他开始了一次传奇性的考古发掘。

  (土耳其历史学家

  冈戈)“施里曼是公认的考古学之父,他是现在考古的四位奠基人之一,但是他带有更加浓厚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色彩,他是个探险家,在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起家,利用这些巨额财产,他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特洛伊城,就是传说中的伊利亚特城,通过与土耳其西北部当地人的接触,他发现了特洛伊城,并从当时的土耳其政府取得许可,开始了挖掘工作。”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陈德正)“施里曼的发掘曾引来一些

  传统考古学家的批评和嘲讽,这些人习惯于坐而论道,而懒于去实地考察。他们说,施里野这个外行,他所做的一切,是只有疯子才会干出的傻事。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施里曼虽然喜欢吹牛,考古挖掘技术也非常粗糙,但是他对古代遗址所具有的敏感和慧眼是很多专业考古学家所不能比

  3拟的,施里曼以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先驱者的身份,把考古学从学者书房的油灯下解放出来,放到古希腊天空的阳光之下,从而大大推动了爱琴考古事业的发展。”

  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描述的特洛伊城的特征,如河流分布、火烧痕迹等去确定发掘的位置。

  荷马曾在诗中说,特洛伊坐落在海岸边。施里曼据此断定,特洛伊可能在离海岸七、八公里的希萨利克附近。发掘工作整整进行了三个年头,在150多名工人运走了大量的瓦砾废土之后,终于发掘出了一座古城,它的形状与特征与《荷马史诗》对特洛伊的描写相似,经过不屈不挠的发掘,施里曼宣布实现了他的梦想,发现了特洛伊古城。

  为了进一步证实荷马史诗的历史内容,施里曼将注意力转移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泰林斯等地,他挖掘出土了大量建筑遗存和珍贵遗物,这次发掘使一个失落的文明获得了重生,施里曼的成功在全欧洲受到赞赏,促使人们进一步探寻爱琴海地区的史前遗址。

  施里曼对特洛伊的挖掘,揭开了古代爱琴文明的第一层面纱。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追随施里曼的脚步进行发掘考证,一步步揭开了以克里特-迈锡尼为中心的、爱琴文明的真面目。使又一个辉煌的远古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揭示了古希腊史诗神话的历史根源。

  英国学者亚瑟·伊文思,就是被特洛伊的发现所激励,而到克里特去进行考古发掘的,他是富裕的史前史学家约翰·伊文思的儿子。和施里曼不同,伊文思自幼就深受古典文化氛围的熏染,曾就读于牛津大学,接受了系统的专门教育,成年后曾任记者、博物馆管理员等职。

  1893年的一天,当伊文思在雅典大街小巷的跳蚤市场寻找古董时,他发现了一些来自克里特石头印章,上面雕刻着似乎属于象形文字系统的符号,仔细研究印章上的符号以后,伊文斯敏锐地意识到,克里特岛就是他揭示远古和史前希腊文明的地方。

  1899年3月,伊文思带着他的具有发掘技术经验的同伴来到克里特,招募工人,开始挖掘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王宫遗址。他在克里特组织了大规模的发掘,在废墟中发现了一座王宫,发现它与《荷马史诗》与希腊传说的米诺斯王宫极为相似,一个过去存在于传说中的古代文明呈现在世人面前。

  伊文斯的研究表明,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克里特岛,而不是希腊本土。它距小亚细亚约200公里,距埃及约300公里,是古代东方与希腊交流的中转站,克里特文明经历了悠长的发展过程。约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克里特岛上的一些地区出现城堡和阶级分化,形成国家。这一时期,克里特文明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宫殿的建筑。这些宫殿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于距海岸不远的法埃斯特、玛里亚等地,宫殿是政治和宗教权力的象征,也是克里特岛上已建立国家的物化标志。

  国家的出现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演进,克里特的文字由最初的图画式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又由象形文字演进为线形文字,这些线形文字被学者们称之为线形文字A,现在尚未释读成功。就在这个文明发展的同时,自然界显示出它的威力。

  约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一场火山爆发引起地震和海啸,使各城的宫殿建筑毁于一旦。但充满活力的特里特人并未气馁,他们在废墟上建起了更为富丽堂皇的宫殿。

  大体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前十四世纪的新王宫时期,克里特文明终于发展成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其中最伟大的君主叫米诺斯,他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结构严密的米诺斯王国,首都是克诺索斯城。克诺索斯城雄伟壮观,是和谐、富庶的象征。整座城市色调明快、整洁有序,建筑风格受埃及影响,结构严谨、朴实无华充满朝气。

  最能体现克里特文明特色和繁盛的,是克诺索斯王宫,即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王宫坐落在克诺索斯一座叫凯夫拉山的缓坡上,占地面积有22000平方米,有大小宫室1500多间,据推算,克诺索斯王宫在其最繁荣的时期,连同附近的建筑群可容纳8万人左右。

  据说,当宫殿造就时,建筑师代达罗斯步入其中,想再欣赏一下自己的杰作,结果他自己也转迷糊了,好不容易才找到出口,所以,在古希腊这座宫殿有迷宫之称,直到现在,人

  31们仍用迷宫这个词比喻错综复杂、难以找到明确方向的东西。

  整个王宫以中央庭院为中心,它长约60米、宽约30米,以此为界,全宫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边的楼房主要供国王办公、祭祀及王室贮存财物之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祭祀大厅,大厅内沿墙置有长长的石板长凳,靠北墙中央则是国王专用的尊贵宝座,形状类似今日觉见的高背靠椅,其靠背用石膏制成,据说海牙国际法庭首席法官的座椅就是依照该御座制作的。中央庭院的东部是生活区,内有国王和王后的寝宫、会客厅及学校,宫内手工作坊等生活设施和机构。克里特人建造建筑物时,首先关心的是舒适和方便。国王和王后的住所紧靠,共同面对一个大厅,大厅有不同的楼梯进入他们各自的卧室,而大厅的另一侧,则又是他们各自独立的卫生间,王后的卫生间还附带有专用的化妆室。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陈德正)“从这些设施可以看出,克里特文明时代的工匠,在建筑设计构造上,具有惊人的智慧,他们设计的单人浴缸,即使在今天也不过时卫生间的抽水马桶,折叠式门窗的通风循环结构,都让人叹为观止。最了不起的是他们装置的取水和排水系统,它的科学性至今仍引得很多城市建筑学家前来观摩,这种排水系统装置得非常巧妙,天一下雨,雨水就自动冲洗下水道,使下水道保持清洁。”

  考古学家伊文斯发掘出来的米诺斯王宫的宫室走廊里还装饰着绚丽多彩的壁画,这些壁画既反映了克里特文明的艺术水准,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宫殿的长廊中,有表现国王和贵族活动的壁画,有一幅是塑造国王的,他戴的王冠是用百合花编成的,脖子上戴着项圈,手腕上套着镯子,正在花丛中散步,神情栩栩如生。一幅被现代艺术家称作巴黎少女的肖像画,惟妙惟肖,美丽动人。还有描写斗牛场面的壁画,男女斗牛士在狂怒的公牛背上表演惊人的绝技,如此危险的体育运动肯定会让人联想起雅典人献给米诺牛吞食的童男童女的传说。而据伊文思对这幅壁画的研究,这则传说确实源于一种祭礼牛戏,因牛戏表演难度大,丧命者众多。

  米诺斯王宫的遗迹,还反映出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状况,王宫的王家仓库里存放着众多的巨缸大瓮,反映出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克里特的外贸也非常活跃,这里生产的陶器不仅在埃及和叙利亚,而且在西班牙和西西里都有发现。

  这些表明克里特是一个以海上贸易和海上力量发展起来的文明,它吸收了埃及、西亚古文明的成就,并发展了自己的独有特点,这在它的壁画和工艺品中表现出来。

  米诺斯王宫的辉煌,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正当克里特文明如日中天的时候,克诺索斯和法埃斯特等地宫殿,同时遭到了破坏。有学者认为,是由于锡拉岛附近的火山爆发所致。此后,作为爱琴海主人的克里特文明急剧衰退了。

  约公元前1350年,克里特的首都克诺索斯被摧毁,豪华一时的宫殿化成了碎石和废墟,这成了优雅华丽的克里特文明的晚钟。

  辉煌的米诺斯文明最终被新到的移民继承,这些说希腊语的、好战的阿卡亚人,后来在伯罗奔尼萨半岛定居,现代历史学家称他们为迈锡尼人。

  迈锡尼文明存在于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十二世纪,其地理范围涉及雅典、底比斯、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泰林斯等许多地方。以迈锡尼城最为重要,建立者是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迈锡尼文明以城堡、圆顶墓建筑及精美的金银工艺品著称于世。迈锡尼文明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筑艺术,除陵墓外,还有城墙、王宫等大型建筑。

  迈锡尼城堡依山而建,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城墙以巨石砌成,周长为900米、厚5米、高8米。城堡的正门位于西北方,4块巨大的山石组成了城门,最大的那块巨石得达20吨。远古的先民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才搬动了这些巨石?至今仍是一个谜。城门横染上雕塑着两头威风凛凛的狮子,所以,这座城门又叫狮子门。

  迈锡尼国王阿加米农曾带领他的士兵,浩浩荡荡地通过此门奔赴特洛伊战场,任何有一点想象力的人都似乎会听到战争逼近的喧嚣,感受到当年战云密布、车马喧腾的紧张气氛。

  32绘画和工艺也反映出迈锡尼文明的成就。有一幅壁画描写一位长发妇女,上穿花边红上衣,下扎彩条纹的长裙,双手拖持象牙图盒,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在迈锡尼的发掘中,还有一些精致的工艺品。在陶器上那些海栖动植物都表现得惟妙惟肖,这些都表明这个尚武的民族,对自然界的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迈锡尼的坟墓建筑也十分有特色,公元前1600年左右,在迈锡尼出现了竖井坑墓,这种坟墓是在地下数米深处砌成的方形墓室,竖井墓可能是英雄时代军事首领的墓穴,其中的很多殉葬品都与战争有关。如刀剑上的雕刻,战胜庆功时用的酒杯等,反映出迈锡尼人在某种程度上穷兵赎武的特性。

  公元前1500年前后,圆顶墓取代了竖井墓,这是一种更为宏大富丽的石墓。这被认为是国王的陵墓,从此出现的国家被称为圆顶墓王朝。圆顶墓王朝是迈锡尼文明成熟和繁荣的时期,同竖井墓相比,圆顶墓是在地面凿岩修砌而成的,墓前有走廊通向圆形墓室。

  施里曼在发掘墓穴时,出土了大量的金面具、金酒杯、金印章以及用金银镶嵌的青铜剑等殉葬品。其中最富盛名的是所谓阿加米农金的面具,其面部特征意味着它是人的写实肖像,而不仅仅是一种程式化的象征,迈锡尼人使用的文字被称为线形文字B。

  1952年

  英国学者文特里斯和德国学者柴德威克经过艰苦努力,成功解读了这种文字。

  (山东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陈德正)“公元前十二世纪,迈锡尼文明从极盛走向衰落,为了挽回危机,掠夺财富,以阿加米农为首的希腊联军,跨海远征发达富庶的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经过10年持久的攻城战,最后才艰难地以木马计攻而克之,正是这场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耗尽了迈锡尼文明的元气,导致了迈锡尼文明的衰亡。荷马史诗所描述的阿加米农回国后,被他的妻子伙同奸夫残害的悲剧,可能就是迈锡尼文明元气殆尽,在神话传说中的记忆折射。此外,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希腊北部多利亚人的南下入侵,也是迈锡尼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特里克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即爱琴文明虽然灭亡了,但它却以欧洲最古老文明的特殊地位,对希腊古典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克里特人的雕塑、绘画艺术,克里特人的宗教思想和习惯,被希腊人所继承、接受。

  克里特人的宙斯神等神祗,都被希腊人继承下来。因此,爱琴文明、尤其是其中的克里特文明,对希腊古典文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一伟大文明结束后,希腊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第10集

  古代希腊文明的回声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在现代雅黄喧闹的街道旁,至今屹立着雅典卫城的遗迹,它静默在那里,是昔日辉煌的古希腊文明的无言见证,虽然踞我们近三千年之远,但我们身边仍旧响彻着它的回声。

  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古希腊文明回声的最强音,是世界许多民族每天都在运用的语言文字。

  西文字母文字的源头,可以从腓尼基文,再追溯到古埃及的象形文和古代西亚的楔形文,但它的直接祖先,还是古希腊文和拉丁文。

  古希腊人吸收了腓尼基字母的长处,创造出自己的拼音文字体系和大量的词汇,后来意大利的拉丁人又对古希腊文略加改动,加工出拉丁字母和许多新词,现代西方文字中50%的词汇便出自这两种语言。比如英语中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词就是如此,所以古希腊文并没有完全死去,除了语言文字以及建筑样式之类,现今可以明显看到的、连接古希腊与当代世界的纽带之外,我们周围还发现众多古希腊文明的遗传因子。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教授

  道格拉斯·凯利)“古希腊文化对现代西方世界的影响随处可见,如果从政治角度看,民主是希腊人的发明,他们留给我们的是民主的思想和制度,从哲学角度看,柏拉图和其他一些哲学家提出的论点在今天仍然是哲学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

  33方的文学形式如悲剧、喜剧、诗歌等来源于希腊原型,还有希腊的艺术和建筑,自从文艺复兴时期对其的重新发现以来,一直是西方艺术创作的准则,所以说,古希腊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并不断地被发现、被诠释、被现代人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郭小凌)”如果从时间上来说,是在公元十四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那么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西方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个转型的过程。因为过去在西方是有一个基督教统治的黑暗时代,西方人几乎是不知道古希腊文明的,那么到了十四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那么新兴的资产者为了寻找否定现实的思想武器,也就是说否定封建制的思想武器,因此就到尘封的故纸堆当中、到教会的图书馆、私人收藏家、藏书的箱子里去寻找那些古代的典籍,那么先是找出了罗马的文明,然后又顺藤摸瓜,追溯出了古希腊文明。这样,古希腊的文明的许多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古希腊的典籍当中,大量的典籍被发掘出来、被整理、印刷、发行,那么它们就构成了近代

  西方的思想家们的主要的思想来源。”

  古希腊人琢磨出了其它地区少见的娱乐形式,舞台悲喜剧在露天的剧场里上演,经摔跤、拳击、赛马、赛车、火炬接力、田径、健美等比赛为一炉的奥林匹克赛会,所有的古希腊公民都可以来参加。

  奥林匹克赛会被看作是一种敬神的方式,古希腊的神灵富有生气,像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既干好事又干蠢事,所以古希腊人没有令人麻木不仁的宗教崇拜,他们比古代其他民族享有更多的思想自由。

  雪莱称:我们都是希腊人,指的是希腊文化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实际上,除了现代希腊人外,现代西方的各个民族都不是古希腊人的后裔。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教授

  道格拉斯·凯利)“对待其他文化希腊人是很傲慢的,他们对其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因为这些人在希腊人看来是野蛮人,在英语当中叫BARBARIANS那些不说希腊语的非希腊人,因此不被看被作是文明人,或像希腊人那样有趣,希腊人也意识到,许多他们称作野蛮人的非希腊人,如埃及人拥有高度的文明,但这些人与希腊人对自己的理解不同,所以尽管他们带着兴趣和同情看待其他民族,他们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北京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郭小凌)”因为古希腊人是欧洲最早进入文明的这样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走在了欧洲各民族的前面,所以,他们有一点很骄傲的这种感觉,这就好像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周边的人为蛮夷一样,有那么一些自我中心,傲慢的意味。”

  爱琴文明时期的希腊人

  勤奋而富有创造性。他们发明了独特的线型文字,建起了壮丽的宫阙楼宇,创造出璀璨的爱琴文明,这是一个繁荣兴盛的国家。但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从北方侵入了一支叫做多利安人的游牧民族,所过之处玉石俱焚,爱琴文明的成果况被一扫而光,古希腊的历史车轮又退回到原始社会的末期。公元前十一至九世纪的希腊,是大劫之后的黑暗年代,当时的希腊人没有文字、没有城市,社会处于普遍贫困状态。

  这场历史大倒退表面看上去是坏事,让经历它的希腊人付出了沉重代价,但从后来古希腊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它又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它打碎了一些爱琴文明的宫廷文化传统,使古希腊人有了在废墟上创建新文明的可能。后来的古希腊文明能够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取得惊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次几乎从零开始的机遇。

  到了公元前八至六世纪,沉睡中的古希腊人苏醒过来,开始步出黑暗,走向地中海世界,他们掀起一浪又一浪海外殖民的风潮。在希腊半岛和地中海、黑海沿岸建起了几百个城邦,这就是希腊历史上的古风时代。在这个时代,军事领袖和王的权力没有加强,反而削弱了,最终大半消亡。城邦的建立者,公民集体取得了最高权力,这些城邦在古希腊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城邦是古希腊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对国家的发展起了特殊的作用,城邦通常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农区组成,古希腊史,其实就是城邦的历史,34因为古希腊文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是由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写出来的。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教授

  道格拉斯·凯利)“腊文明是与希腊城邦相关联的,这些城邦是些毗邻的社区,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希腊分割的地理环境,山谷和平原被山脉所隔离,在其中人们可以组成社区,这种社区使得好生活成为可能,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如果生活在一个比城邦还大的视野之内尽是些生人的地方,对于希腊人来说,那大不舒服了。”

  古希腊最大的国家斯巴达的面积,也只有八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二、三十万。古希腊甚至还有几千人的小邦,不及我国一个在村落。古希腊城邦都有一个由全权公民组成的集体,也就是公民大会。城邦的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权利,但不是所有居民都享有这些权利。

  (北京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郭小凌)“外来的移民和奴隶没有任何的政治权利,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参加城邦的任何政治活动,选举被选举权等等一切权利都没有,但是外邦的具有自由身份的移民是有一定的经济权利的,至于奴隶来主呢,就没有任何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权利都没有,因为在古希腊人看来,奴隶是主人的财产,是会说话的工具。”

  古希腊城邦实行集体领导,采取投票选举的规则,实行法治。古希腊城邦的领导人缺乏个人专断的条件。城邦不管实行什么政制,都包含有民主或集体领导的成分,即拥有体制化的常设公民大会,贵族或民选议员的议事会和具体行政部门三级权力机构。在古希腊人眼里没有常设的公民大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古希腊城市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公民集会与日常活动的场所。所以各级公共机关的建筑物是城邦建筑的主要体现。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教授

  道格拉斯·凯利)“广泛地说,希腊的城邦实行的或是民主政体,由对所有公民开放的公民大会来管理或是寡头政治由少数以血统、职业和财富区分的人独享,它涵盖了民主政治,如在雅典每一个公民在政治上都平等,也包括广义的寡头政治,即所有有能力参战的公民都有政治权利,还有斯巴达那样,它是由小股特殊团体支配的城邦。”

  城邦的军队是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兵,战时招之即来,战后挥之则去,没有职业化的雇佣军。古希腊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的军队是这种公民兵制度的突出代表。

  公元前490年至480年,全希腊投入抵御波斯帝国侵略的战争。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和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二次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以希腊贫穷公民为主组成的陆海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雅典和斯巴达在对抗波斯人入侵的战争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战争的胜利给希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在哲学、文化、科学上均取得了辉煌成就,而雅典的民主制也发展到顶峰。

  古希腊城邦不像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社会,没有众多拥有产业的大宗教团体。古希腊人的宗教活动由民选的公职人员主持,城邦之间的神庙则由邻近各国共同管理。城邦内部也没有城市统治、剥削乡村的现象,因为城市并不是统治者居住的中心,各个城邦的公民多数居住在农村,他们与城内公民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无需向城市交纳赋税。

  民主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希腊城邦制度。古希腊民主制并不是完美的政治体制,它只给社会一部分拥有公民权的人以民主,对非公民和奴隶却意味着暴力和压迫,但与其同期其它制度相比,它却是相对最好的制度,它在专制横行的古代世界,创造出一种新型的集体统治模式,其公民享有了在当时罕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权益。

  英语中的民主一词,正是从古希腊文德摩克拉提亚演化而来,原意是人民掌握政权。

  希腊的民主使控启蒙思想家勾画理想政治体制时有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这是古雅典的遗迹,根据目前的研究,民主政体可能最先诞生于雅典,后来扩展到了古希腊的大部分城邦,雅典民主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它是一代又一代雅典人为之奋斗的结果。

  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社会内部贫富分化加剧,危及城邦稳定。执政官俊伦进行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民众法庭作为最高审判机关,所有希腊公民都有权参

  35加。以梭伦改革为开端,希腊历史进入古典时代。公元前六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再次改革,废除了部落氏族贵族残余的特权,雅典民主制基本确立。

  在这些改革之后,民主制也还有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比如,富人起初仍在雅典政治生活中占有很大优势,一些高级公职还有财产资格的限制,这些这些问题直到公元前五世纪中叶才完全解决,一切官职由民选产生,一切国家大事由公民大会决定,一切司法权利属于人民,这就实现了古希腊人所说的国家由所有公民轮番而治的理念,雅典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公民大会,它体现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北京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郭小凌)“雅典每年要召开四十次公民大会,其中十次公民大会的主要议程就是对现任的公职人员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当时就可以罢免。所以一个当选的官员,一年要受十次的检查,这是世界上最少见的公职人员的考核制度。如果你表现不好,公民认为你表现不好,那你可能任职一个月,一个来月就被罢免了。而且古希腊的民主政体还对官员的任期有严格的规定,就是它有任期制,每一个公职人员当选之后,只能任期一年,一年之后还得重新当选。如果一个表现好的政治家,也许他可以连续当选,但是他一生只能连续当选一次。总之,它有一套非常复杂、完善的制度,有效地防止了以权谋私的现象,特别是到公元前的四世纪,比方说雅典民主政体成熟的时候,可以说基本上杜绝了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这样的现象。”

  即使立有大功的将军也不例外,马拉松战役的将军米底亚斯和伯利克里都因腐败而被弹劾,处以巨额罚款。雅典人的司法是不会因功劳荣誉法外施恩的,在第六任主席团期间,雅典还要增加一项,当年是否实行陶片放逐的表决,当公民中有人可能构成,对民主的明显威胁时,主席团便召集一次特别的公民大会,与会者把他们所认为的,民主威胁者的名字刻写在碎陶片上,将陶片放入会场中的一个陶瓮当中,如果赞成的票数超过半数,放逐某人便可成立,被放逐者将被流放国外十年,十年后被放逐者可返国并恢复公民权,这是一种用民主方法,反对民主敌人的措施。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则安排在第六任主席团离任后的一个吉日举行。除了高级军职通过举手表决外,其他几百个官职均由抽签产生。比如执政官的选举,就是由选出的五百名候选人,依次从一个装满黑豆和白豆的陶罐中各取出一粒豆子,先抓到白豆的九人即成为当年的最高行政官员。所有公民,不分出身、贫富,在运气或者[神意面前人人平等。大会休会期间,国家事务由五百人议事会总负责,十个主席团在分别值班时,每天抽签选出一位执行主席,负责召开议事会,掌管车玺、国库的钥匙,实际上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根据法律,执行主席一职,每人只可担任一次。

  为了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避免做出错误决策,雅典规定国家公职人员的当先年龄在三十以上,这样一来,雅典人在十八岁成为正式公民起需经过十二年的政治训练,相当于现代人经过整个普教阶段的学习,到具有任职资格时,一个公民已经具有了较丰富的从政经验。雅典的法官也完全由公民自己担任,人数共计六千人,同样抽签产生。他们每五百人组成一个法庭,日常执行司法职能的法庭共有十个。在审理过程中,原告、被告的发言是受到水时计控制的,监控水时计的人员也是当庭抽签产生的,这是世界司法史上的一项奇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因为坐在法庭中的全都是些业余法官,大多数是庄稼汉、手工匠人、水手等体力劳动者,但却能够有效地行使司法职能。在发展民主制度的同时,雅典还不断对外扩张,这招致以寡头统治为特点的斯巴达等城邦的反对。

  斯巴达实行的是另一种制度,全体公民集体生活作战,共同剥削压迫作为国家奴隶的希洛人,反对物质享受、文化娱乐与商品贸易。斯巴达以强大的陆军,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拥有霸权,不能容忍雅典的政治经济扩张,终于在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暴发战争,多数希腊城邦卷入了这场战争,这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

  在战争动员中,雅典的执政官伯利克里发表了演说,以民主政治力旗帜号召全民投入战争。“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36解决私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当我们隔壁邻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不致于因此而生气,我们也不会因此而给他以难看的脸色,以伤他的情感,尽管这种颜色对他没有实际的损害,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

  但雅典的内部矛盾及与盟友的矛盾,使战争不断失利,又遭到瘟疫流行的打击,造成一系列失败,使雅典人对民主制的理想发生动摇,对社会危机进行重新思考。

  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结束,这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开始衰落。

  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希腊政治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一切民主政体都把它们所遵循的争议原则理解为权利的一切平等,这种平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切重大事物都交给公民大会审议并裁决,抽签选任公职人员,实行有限任期制,众多公职人员制,津贴制,指定对民主有威胁的贵族显要进行放逐的法律。

  横观古代世界各国,像雅典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是绝无仅有。

  古代许多国家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都曾留有一条原始民主的尾巴,随着专制制度的牢固建立,这条尾巴逐渐退化殆尽,只有雅典人在阶级社会的新条件下,率先扭转了政体朝着少数人主权的贵族制、寡头制和单个人专权的君主制发展的方向,使得原始民主在新的时期发扬光大,在两个世纪里成为大多数希腊国家的政体形式。雅典人之所以能取得体现古希腊整体文化成就的精神成果,涌现出大批卓越的思想家、艺术家、历史家、科学家、政治家,显然同民主体制有关必然的联系。

  公元前336年,在希腊的北方,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并成为全希腊的霸主,希腊古典时代和民主政治就此终结,而古希腊文明的回声至今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

  第11集

  古希腊文化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古代希腊文化无疑是西方文明为之骄傲的源头之一。事实上,它是酝酿西方文明的文化酵母。当一个现代人满怀惊异之心欣赏古代希腊几近完美的艺术品时,他仍然会清晰地感受到希腊文化的震撼力。在蔚蓝色的地中海和爱琴海的海岛上,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一世纪,浪漫、勇敢而又理智的古希腊人创造着自己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依照

  希腊人的艺术理想来思考。我们可以大胆地宣称:在古希腊人的文化艺术中,有一种慑人的理想之美,希腊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在于它用伟大的情感说服力,让自己一次次地直接参与世界的创造。

  希腊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算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了。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施里曼和伊文思分别发现了重要的希腊遗址,这就是古迈锡尼和古特洛伊及克里特岛上的里洛斯王宫的遗址。施里曼发掘大量的珍贵文物,他得出了《荷马史诗》

  就是一部早期希腊文明史这一震惊世界的结论。早期希腊文明的历史由于两部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而被记录了下来。相传这两部史诗为盲诗人荷马所著,但是根据更可靠的分析,这实际上是自特洛伊战争以来希腊民间传说的结晶,直到公元前六世纪才最后编成定本。

  按照早期希腊人的一种观点,诗因为代表永恒而要高过展现变化的历史学,诗和史学在现代是两种学问,但在古代的希腊却是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史学是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的话,那么西方人的历史学就起源于诗,一首由荷流传下来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诗。

  要了解为何西方史学有这样一种奇怪的开始,那就要先了解诗性在希腊文明中的地位。

  3《荷马史诗》是对于希腊英雄时代的歌颂,它热情而奔放,艺术性和文学性都极高,它充斥着美丽景象和幻想的人物。诗记录了希腊人的本能理想,一种最高的真理,是同不可捉磨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美满世界。荷马的英雄是奥德斯,他其实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武功一般,但他却有智慧,他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去听海上女妖的歌声,他听到了美丽的音乐却不失身,这就是智慧的控制力。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朱孝远)“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呢,自己把自己的时代称为英雄主义的也是只有希腊,所以英雄主义这个概念是一个独有的、独特的一个概念,我觉得有这么些主题词,你比如说在《荷马史诗》里所见的英雄主义,实际上它的主题词是智慧和友谊。”

  《荷马史诗》还歌颂友情,阿伽门农和阿瀵里昕的故事都是友情的歌颂。

  斯马达的英雄主义和战斗有关,在斯马达人那里强调英雄的力度和体魄,斯巴达人培养人的体魄、健美,注重纪律和秩序,正好与雅典人崇尚的美与文化形成对比,雅典的整个风气与斯巴达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一首诗就是希腊英雄时代的主旋律,后来成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所相信的信仰

  成为希腊奥林匹克山圣火的精华。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朱孝远)“所以从这么一些情况来看,我们知道希腊的英雄概念是一个全方位的,又包括了身体、又包括了文化、又包括了美学、又包括了军事训练、所以他们要造的一个是全方位的英雄,而不是单纯的头脑简单的英雄。”

  从公元前五世纪起,古希腊的基本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古希腊人的神庙建筑和男性雕像中,我们看到了表现英雄气概的艺术精神,喜欢冒险并且心甘情愿地承担风险,使得希腊的艺术家能够采用即大胆又自然的艺术风格。希腊雕刻中的人体比例关系是相当准确的它接近真实、而且自然。讲到这里,公元前五世纪中叶青铜雕像大师米隆所创作的《掷铁饼者像》

  就突然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力和紧张与自然主义风格的完美统一,无疑是希腊男性雕像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

  博士

  安妮·莫法特)“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了巨大的突破,开始有了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很明显已经可以做到侧身立像,使人物的重心落在一条腿上,膝盖和肩部移动,这就是所谓的“对立+平衡”原则,是希腊艺术的伟大成就之一。”

  希腊的这种现实、自然的精神情操也深刻地影响了它的建筑风格。无论是希腊立柱加横梁的神庙和它们的装饰还是普通的心民居,都保持着自然主义的现世风格。例如:在奥林匹亚神庙的门廊上,有这样的一幅浮雕,阿特拉斯安祥地带给赫拉克勒斯金苹果,赫拉克勒斯的保护者女神雅典娜在背后用手镇静而沉着地在帮助英雄。这些形象告诉我们,生活在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是活生生的、有着许多人类的特性。艺术家们对妇女的描写与再现英雄风采的男性描绘就有所不同了,这里更加突出妇女们的美丽和纯洁。这种理想主义的浪漫主义、英雄主义情结,注定希腊人要把体育当作文化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分支。

  正因为希腊人对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和体育锻炼的实践,因此,我们人类最伟大的运动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从这里燃起。

  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亚竞技场举行的,这是全希腊的体育运动大会,规定每4年举办一次。运动会的宗旨是参与与和平,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吸引了整个希腊的选手,并且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盛会。

  在公元前476年的运动会优胜者名单里,包括了自西洛坡到马赛的代表。在此月中,全希腊境内的所有战争都要休战。根据各种历史书籍记载,运动会最重要的比赛项目有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全长距离赛跑和角力格斗,被称为5项全能运动。除了5项全能运动外,不久拳击和角力合并为全力竞赛。

  3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优胜者,从此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但是这主要是一种精神的鼓励,当获胜选手回到自己家乡时,会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诗人为他们吟诗,雕塑家会把他们的塑像雕刻在城墙上。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成果也长久流传。

  毕达哥拉斯首先讨论了数学的奥秘。

  德谟克里特认为,万物都由运动的原子构成。

  哲学家们探讨宇宙万物起源变化的本质,把神置之不顾而诉诸理性。

  天文学、生物学也从观察和测量出发。

  希波拉底最早提出了作为医生的行为准则,被称为医学之父。

  在希腊的哲学家中最具有个性的,要算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和灵肉对立两个核心,他不爱好观看虚构戏剧,却要读《伊索寓言》,因为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后一个核心代表了苏格拉底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面,因为他的直觉是批判性的,苏格拉底强烈的批判精神包括对神灵的怀疑和对现实进行纠错的举动使他蒙受不白之冤。公元前399年,他为真理而被处以死刑。据说他走的时候从容不迫,他的学说被他的学生所继承发扬。苏格拉底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气质,分别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继承。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说人间各个事物在天国都以一种理想的原型方式存在,因此世上的万物只不过是这个理想类型的不完美的复制品。柏拉图实际上是一个志在改良人类社会的思想家,《理想国》一书集中代表了他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

  另一位著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比前人更注重现实和经验,他写下了400多卷著作,范围涉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修辞学、美学、诗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多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知识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亚历士多德非常注重考证性的科学研究,并且培养出像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那样的学生,后者成为了一位有为的君主和天才的军事将领。

  爱在希腊的诗中举足轻重,爱并不是责任,爱是崇拜,但有时友谊高于爱情,精神之爱要高于肉体之爱,后者通过爱的升华和扩散进入到天国、精神、自然和艺术的领域,这才使得艺术家为之动情。希腊的雕塑是美的理想象征,是高于生活的。

  尽管古希腊的艺术家雕刻出了绝代佳人似的女像,而他们却认为男子要比女子美。他们对女性的追求其实不过是对英雄和智慧追求的一种变奏。雕塑是理想美的产物,是现实的升华。

  古希腊在雕塑与建筑上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美与和谐理想的追求。在雅典卫城建造的神庙、帕台农是古希腊造型艺术的典型体现。它的棂廊女像柱、楣檐浮雕带是后世学习的典范。

  巨大的雅典娜女神像,更以其华美庄严而为后世传颂。

  古希腊人认为,当诗成为一种理性的爱好时,那么美和爱就只能作为一种价值存在,是无法实现的快乐。在这里,审美的欣赏要高于实际的快乐。这个时代的希腊人认为诗歌比历史学更有超越性,因为历史学只收集经验的事实并表现真实。这样,诗歌成为历史教导的精髓,这就是希腊人当时所认可的价值。这也就注定了希腊人诗意的奇想,有严重脱离现实的一面。希腊人诗境中的不和谐音是斯巴达文化,那里的人发展出另一种注重实用的逻辑。色诺芬曾赞赏过具有现实精神的斯巴达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最后是斯巴达赢得了对浪漫的雅典人的胜利。

  希腊艺术文学思想相结合的光辉结晶是戏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普罗米修斯》、《俄狄普斯王》、《特洛伊妇女》至今仍震撼人心。喜剧与讽刺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也流传永久。古希腊的戏剧让今人能深入地了解古希腊人的精神境界。

  3从《荷马史诗》到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作品的转变,或者说苏格拉底向亚里士多德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从诗性到理性的转变。

  卢奇安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提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历史,诗歌和历史是不同的,他说:诗是想象,历史是现实。

  在古希腊诗歌中,神通过人来进行战争,人的战争又常反映神的意愿,这不是严密的史学研究,而是通过传说和文学来表达某种精神,这也导致了历史学家昔罗多德和修斯底德要来开辟一个新时代,真正的历史学出现了。分析和提问代替叙述故事,史学著作中有了原因分析,希腊史学家的良心迫使他们深感荷马的古典主题不妥。然而,他们同时又无法完全摆脱理想的诗性对事物普遍性的概括。

  希罗多德的《历史》共9卷,头4卷叙述了埃及、巴比伦、波斯、小亚细亚和黑海北岸各地区的历史,后5卷论述了希腊和波斯战争的经过。他的风格与《荷马史诗》中所反映的风格是明显具有区别的。例如荷马在论述战争原因时,往往把它归结为神的报复;但希罗多德在论述战争起因时,却强调希腊人和波斯人在文化上的差异。

  另一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分析战争原因时似乎更为客观,在他所撰写的8大卷《柏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根本无意从国王的野心等方面来探讨因果关系,因为他要深入到制度的层面中去,认为不同制度、不同信仰的冲突导致战争。

  在这个新时代中,人文主义的历史观也已出现,战争的成败都是人的事情,这与《荷马史诗》中所说的神话故事已是完全不同。

  人文主义的色彩还表现在对知识的推崇,以为人掌握了知识即可掌握自己的命运。

  历史学就这样成为一种传授真知的途径,于是证据在修昔底德那里变得重要起来。这时,时间也得到重视。总之,准历史学家的诗学就这样过渡到了真正的历史学。

  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点燃的圣火,古希腊的诗歌及其歌颂的英雄主义和浪漫精神,永远是古典文化贡献给我们人类的精神丰碑和伟大的历史遗产。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这些渗透着希腊人诗性和英雄主义的哲理,点燃了人类勇于争取胜利、赢得幸福的美好情感。

  第12集

  希腊化时代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学术罗常常把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是欧亚非三大洲的古老文明开始交流融会的时代。这个时代始于公元前334年,由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开始向波斯国东征算起,到罗马征服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即公元前31年时截止。开启希腊化时代的主角是马其顿人。马其顿地处希腊的东北边缍,这个偏辟落后的小国是怎样崛起、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的呢?亚历山大又是怎样在他的帝国内传播希腊文化的呢?请与我们一起来探寻。

  到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正当希腊腹地发展了200年的城邦政治制度日趋衰微之时,腓力二世领导下的马其顿王国即蓬勃崛起、一技独秀。腓力选择借鉴了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经验,对马其顿的政治制度和币制进行了改革。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克罗尼亚战役,进一步挫败了以雅典、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迫使几乎全希腊都承认了他的霸权。此后,腓力又拟订了进一步开疆拓土的战略方针,他在希腊的拥护者号召把战争引向亚洲,把财富夺回希腊,并举行了向波斯宣战的集会。公元前336年,壮志未酬的腓力遇刺身亡。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坡茨)“亚力山大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也就是该国的王子,他实际上是杀死他父亲之后登上王位的,接着便开始了他惊人的征服之旅,很大程度上是受波斯人在公元前五世纪入侵希腊、洗劫雅典的启发,亚历山大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大约是波斯战争一百多年后,他随后开始了惩罚波斯帝国的征程。”

  4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所向披靡、横扫欧亚非的军事天才,他自幼接受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宫廷教育,16岁随父出征,因此可谓文武双全。公元前335年,他组建了一支仅有3万步兵、5千骑兵、160艘战舰的远征军。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副

  教授

  米辰峰)“公元前334年,以亚历山大为首的希腊东征军跨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在格拉尼库斯河畔首战告捷,第二年又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大败十万波斯军,俘虏了波斯国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

  然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迅速攻占了腓尼基、巴勒斯坦,兵不血刃、占领了埃及。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副

  教授

  米辰峰)“厚颜无耻的埃及法老神庙祭司立刻尊奉亚历山大为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在平定了埃及以后,亚历山大又挥师北上,在公元前331年,在亚述古都尼尼微的附近高加美拉与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展开了决战,开战不久,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又一次弃阵逃跑、全军溃散。”

  亚历山大相继攻陷巴比伦、苏撒和波塞波利斯三大古都,亚历山大的军队对古都进行了洗劫。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副

  教授

  米辰峰)“大肆洗劫王宫,仅仅在古都波塞波利斯一地

  就报抢劫了12万塔兰特的金银财宝,不久逃往大夏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被谋反的当地总督所杀,宫毁人亡,标志着以亚历山大为首的希腊入侵者取代了波斯帝国,在古代西亚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进一步向东扩张。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坡茨)“他越过了东伊朗的北部,到达索格底亚纳、大夏地区即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随后进入印度北部、西印度的北部即现在的巴基斯坦,到达印度河谷后,他停止了前进,他不想再继续了,于是决定回师,他决定从陆地返回,他们穿过俾路支斯坦和伊朗东部的沙漠,旅途异常艰辛、损失惨重。”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4年初返回巴比伦,历时10年的东征方告结束。他认定未来世界的中心不在相对贫穷的西方,而在富庶的东方,故定都巴比伦。从此,古代世界前所未有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崛起。这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西起巴尔干半岛,南达利比亚、埃及,东至印度、中亚大夏一带,北达多瑙河和黑海北岸。在东征期间,亚历山大每占一地,都要留下驻军委任总督。据说,他在亚非大陆新建了七十多座军事要塞,都叫亚历山大里亚。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坡茨)

  “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古代的资料,有很多对亚历山大新建城市的叙述,不断扩建殖民地在这次征服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希腊的领土从爱琴海几乎一直伸展到喜玛拉雅山。”

  最大的军事要塞位于埃及开罗的西北部。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后,下令在濒邻地中海岸边的拉格底梯斯小村一带建一座军事要塞,建成以后不久,托勒密一世即定都于该城。公元前四世纪后,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地中海和东方各国贸易及文化交流的中心。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博士

  丹·坡茨)“亚历山大里亚是东地中海的大港口,在亚历山大死后很久它仍占据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以亚历山大而得名,拥有著名的灯塔,有一个有名的图书馆,后被阿拉伯人焚毁,然而亚历山大里亚一直是东地中海地区极为重要的港口。”

  马其顿希腊人虽然把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广大地区,但并没有完全消灭或同化本地文化,住在城市的少数讲希腊语的上层统治者和周围广大的原住民之间难免产生许多矛盾。为了弥合民族矛盾,亚历山大采取了一些促进融合的强硬措施。首先是拉拢波斯上层,将一部分降臣委任为地方官;然后是鼓励希腊军人与波斯贵族女子通婚。亚历山大本人在攻陷大夏时已娶当地王公之女罗克姗娜为妻,后又纳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娜等为妃,他下令凡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通婚的皆可免税。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筹备远征阿拉伯半岛时突然病亡,年仅33岁。年轻的皇帝

  41没有指定大位的继承人,据说他临死时对继承人问题的回答含糊的说“最强者”。权力真空导致各省总督拥兵自立、互相攻伐。王后罗克姗娜在他死后两月所生的王储名为亚历山大四世,孤儿寡母无力控制部将群臣的争权夺利,反被利用,没过几年皆被杀害。

  经过20年的拼杀,部将中的三位枭雄依欧、亚、非三洲三分了天下,先后出现了在西亚建立的塞琉古王国、埃及建立的托勒密王国和希腊本土马其顿建立的安提柯王国。持续百余年的安提柯王朝影响着随后的几个世纪的希腊,托勒密王则在埃及取代了法老的地位。直到公元前30年,那位传奇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之死。而西亚和中亚的希腊人国家则将希腊文化与西亚、印度文化融合,影响到中国西域。

  三国鼎立之初,各王朝的宗教信仰都还保留着希腊神话的明显痕迹,例如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崇拜不赫拉克勒斯,埃及的托勒密崇拜狄厄尼索斯,而塞古王国则尊奉阿波罗为保护神。但是。许多东方宗教思想和礼仪也在逐渐向传统的希腊神崇拜和渗透。

  亚历山大成功地将希腊文化同亚洲文化、非洲文化结合起来,这鼓励了重视知识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一些当时的发现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希腊化时代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米辰峰)“那时候的科技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除了得益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当中古代先进的埃及西亚文明的刺激,也得益于亚历山大及其后继者对科技活动的热心赞助。”

  公元二世纪的托勒密著《天文学》13卷,创立了地心说,该学说统治欧洲天文学界一千四百多年。

  早在托勒密之前,亚里斯塔克就认识到地球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并同时自转。他首次尝试测量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他还提出地球小于太阳,可惜未被当时的人们接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副

  教授

  米辰峰)“就数学方面而言,虽然古代西亚、古代埃及的先哲们通过丈量土地等活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丰富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始终没有超出感性的、经验的古朴阶段,正是古代希腊的数学家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抽象出一系列科学的数学概念,例如:点、线、面、平行、大于、小于、等于等等。比方说,现在西方妇儒皆知的毕达哥拉斯勾色股弦定理,现在已经查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即古代的苏美尔卡德时代就已经有记载,如果不是历史的巧合和古代文明湮没以后的再发现,那么,它就是东学西鉴,也就是东方影响西方的绝好例证。在毕达哥拉斯之后,欧几里德创立的几何学是古代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之一,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在十六世纪被耶稣会士克里斯托芬、克拉维乌斯编纂、增补为一本非常有名的数学教科书,一共有13章。他进一步系统地总结了欧几里德及其前贤的几何学知识,从假设和公理出发,演绎出最早最严谨的公式化的数学体系。这本书在十六世纪末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豆带入中国,和当时明代的著名学者徐光启合作,把其中前六章,但是古代呢不叫章叫卷,所以叫13卷本的前六卷翻译成了中文,这本书的翻译和介绍,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展开了新的一页。《几何原本》是引进中国最早、最有影响的古代文献之一。”

  阿基米德也是希腊化时代的西西里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曾到过亚历山大里亚留学,并结识了一些学者,他是古典力学、流体力学的奠基人。他著有《论球体的圆柱体》、《论星图》等著作,他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至3.141之间,他还正确求出球体和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古希腊从来没有一个数学家象阿基米德那样把数学、力学、机械学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研究,并投入实践应用。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阿基米德发明制造的投石起重机械,在抵御罗马人进攻巨拉古的防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使强大的罗马海军近两年望城兴叹、一筹莫展。公元前212年,75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正在凝视几何图形的时候,死在罗马士兵的刀剑之下,后世的数学家尊称他是数学之神。

  位于小亚西北部的帕加马王国,是希腊化时代的第二个文化中心,它的图书馆规模仅次

  42于亚历山大里亚,而它的希腊式神庙和王宫建筑在当时的地中海世界却独树一帜、驰名遐迩。其宙斯大祭坛规模宏大、技艺高超,宙斯大祭坛是阿塔力德王朝为了纪念对高卢人的胜利修建的。大祭坛为一座U型建筑,东西长34.2米、南北长36.4米,有希腊式柱廊,台下是约6米高的基座。它的杰出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围绕基座的一条长120米的浮雕,浮雕展示的是希腊神话的战斗场面,象征的却是帕加马对高卢的战争胜利。1878年至1886年出土以后,虽然多数浮雕的人物面部已经损毁严重,但躯体动作千姿百态、衣纹飘指飞扬,可见其雕刻技艺之高超精湛。雕塑是古希腊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但在希腊化时代,希腊雕塑艺术中心从雅典逐渐向小亚和爱琴海周过诸岛发展。

  在爱琴海总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发现的大理石尼凯女神像是公元前二世纪初的杰作,这是一个高2.45米、站立着、展开巨大双翼的女神像。这是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女神像,又称维纳斯女神像,1820年发现于米洛斯岛,希腊人叫爱情女神阿鞭罗狄特,后来的罗马人改叫维纳斯,她身材颀长,面容秀丽端庄,使她成为高雅女性的典型形象。希腊化时期的阿芙罗狄特或维纳斯女神像还有许多,但大都是罗马时代的复制品。由此可知古希腊罗马时代欣赏女性肉体美成为长时期的艺术潮流。那个时代的拉奥孔雕像更有戏剧性,这个公元前一世纪的希腊大理石雕像群高2.42米,由雕塑家阿耶桑德罗斯等3人集体创作。虽然雅典不再是雕刻艺术的中心,但这个城市仍旧是希腊化时代的哲学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副

  教授

  米辰峰)“希腊化时代的哲学中心没有东移,仍然在雅典。当时有三大学派叫做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当时的伦理哲学的主要追求是,自我满足、反对趋炎附势。公元前306年,伊壁鸠鲁在雅典创立的叫做享乐主义的学派认为,人生的终级追求目标是快乐,是简朴的快乐。虽然自然的快乐是基础,但不是终极的,心灵的快乐是更高等级的快乐。人要想趋乐避苦,就得远离仕途、经济,就得清心寡欲,就得节制,所以伊壁鸠鲁的主张,这种快乐主义的主张经常被后世误解、歪曲、乃至诽谤,他的学说从公元前四世纪开始到公元后四世纪,前后延续了800多年。”

  芝诺于公元前300年在雅典创立的斯多格学派主张理性、节制、甚至苦行,反对追求快乐。狄奥吉尼斯创立的犬儒学派则主张放弃所有文明享乐,回归到原始的生活方式。希腊化时代的新文化面貌的实质,就是在互相交流冲撞中,孕育出一个当地新文化。当西亚、北非逐步希腊化的同时,希腊移民也在无可避免日渐明显地东方化。这是一个同步发展互为补充的历史进程,它影响了欧洲大陆以后的历史。

  第13集

  罗马共和国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众多奇迹,其中罗马帝国兴起就是历史学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原来并不起眼的罗马小村变成了一个囊括地中海、地跨欧、亚、非的大国,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创造这一世界奇迹的国家——罗马。

  意大利半岛是古代罗马国家的发祥地,这个状如长筒靴的半岛把地中海一分为二。受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影响,东地中海地区的文明时代开始得较早,西地中海距离东方较远,文明起步也较晚。位于意大利半岛北部的波河平原土地肥沃。平原以北高耸着阿尔卑斯山。将意大利与中欧隔开。半岛东侧山势陡峭、多悬崖峭壁,河流短而急,不利航行,海岸线平直,港湾很少,半岛西侧山势缓斜,多丘陵,河流较长,便于航行,几条较大的河流中,最著名的是台伯河,河的南岸有一片平原,这就是罗马人的发源地——拉丁平原。古罗马城在拉丁平原的北端,台伯河下游的左岸,距海很近,这是一片山岗地带。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在七座山丘上出现了几个小村庄。在远古,山间谷地溪流纵横,沼泽密布。后来,山岗上的村民们把谷地的积水排干,铺设石板路,把荒芜的沼泽变成了平坦的广场。

  相传罗马人的始祖是战神,与凡间公主所生的一对孪生兄弟,自幼被仇家抛弃在台伯河边,一只母狼来到河边,看到篮子里啼哭的婴儿,就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婴儿,使他们大难不

  43死。后来牧人收养了两个孩子,给他们分别取名罗慕路斯和列莫斯。兄弟俩人长大以后杀死了仇人,建立了一座新城,大哥罗慕路斯在竞争中打败了弟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自立为国王,罗马由此产生。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根据传统的说法,罗马城建立于公元前753年,从公元前753年到公元前509年,历史上把它叫做王政时期,在这个王政时期当中,罗马总共有七个国王,最后一个国王小塔克文因为独断专行、履行苛政,罗马人民不堪其苦,终于在公元前509年发动暴动,推翻了国王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罗马历史呢,从此进入了共和时期。”

  赶走国王之后,罗马人建立了一种新的政体——共和国。罗马共和国是一种包含君主制、民主制和贵族制思想的混合政体,国家有最高领袖叫做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元老院早在王政时代就已存在,它是立法、审议、咨政的中枢机构,由三百名贵族出身的元老组成,到共和国晚期,元老院人数增加到一千名。

  在共和国早期,政府被贵族所垄断,执政官、元老均出自贵族家族,平民只有选举权,而无被选举权,贵族利用政治特权压迫平民,强占公有地,致使广大平民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平民不愿忍受压迫,为争取平等权利勇敢而坚持不懈地斗争着,然而他们没有选择战争、内战和流血。公元前496年,一群平民携带着武器、口粮离开罗马城,占领一座名叫圣山的小山丘,与贵族政府对峙,史称第一次撤离运动。没有平民的支持,贵族们在战争到来时便没有足够的兵员,因此,贵族同意让平民享受更多权利,允许他们组织自己的议会,选举一种新官员-——保民官,保护平民免受贵族欺压。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平民运动从公元前494年,至公元前287年持续了二百多年。公元前450年,平民的代表和贵族一道制订、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使平民大众可以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公元前336年,保民官李锡尼乌斯当选为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执政官。此后,通过了一条法律规定,两名执政官必须由一名贵族和一名平民共同担任。到公元前四世纪,政府的各种高级官职都对平民开放,就连元老院中也出现了平民的身影,一批平民新贵应运而生。公元前四世纪晚期,债务奴役制被禁止,罗马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与此同时,罗马共和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资源贫乏、疆域狭小,随时都有被邻国消灭的危险。在最初的一百年间,罗马人就是在不断地与近邻的冲突中度过的。公元前五世纪后期,罗马人在地区争斗中逐渐占据优势。在征服并摧毁埃特鲁里亚人的重镇——维伊城后,罗马的领土增加了一倍,罗马迈开了征服世界的第一步。

  公元前400年,意大利北部山区突然出现的一群高卢部落,长驱直入。到公元前390年时,挺进到距离罗马城十公里的阿里亚河边,最后闯入罗马,火烧罗马城。七个月后,高卢人在罗马人被迫投降、并交出一大笔赎金后撤兵。尽管高卢人摧毁了罗马城,但是罗马人的精神比城墙坚固得多,恢复元气之后,继续对外扩张。几经挫折后,罗马将意大利中部的坎佩尼亚地区收入囊中。罗马人在控制了北部和中部意大利后,开始向南部意大利发起进攻,南部意大利小国林立,多为希腊移民所建。他林敦是斯巴达人的殖民地,与希腊本土有较多的联系,为抵抗罗马,他林教向希腊的伊壁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是希腊化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一直梦想成为亚历山大第二,征服整个地中海世界,他林敦的请求正中下怀。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率领二万二千名步兵和射手、三千名骑兵及二十头战象在他林敦登陆。在赫拉克里亚附近的激战中,罗马人因从未见过会打仗的大象,不禁惊惶失措,吃了败仗。直到公元前275年,罗马人终于打了个翻身仗,击败皮洛士。公元前272年,他林敦被近投降。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除波河流域外,意大利的其余部分都落入了罗马人手中。

  经过一百多年的对外战争,罗马终于征服了意大利。但是罗马并没有将它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根据被征服地区的各种不同情况,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依靠各部落和各地区社会上层对意大利进行治理,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保证了罗马后方

  44的稳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罗马在征服意大利以后,继续向西部地中海发展。这样,就与原来在这个地方的另外一个大国——迦太基发生了冲突。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之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因为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罗马人又叫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把这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叫做布匿战争。”

  公元前216年,双方在意大利坎尼地区发生激战,罗马以八万步兵和六千骑兵的绝对优势,挑战汉尼拔的四万步兵和一万骑兵,然而却在军事天才汉尼拔的面前吃了败仗。罗马五万四千人被歼,一万八千人被俘,而迦太基方面只损失了六千人。坎尼之战成为是西方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极好战例,为后来的许多军事战略学习者所广泛重视。坎尼战役失利后,南部、中部和北部意大利的一些地区纷纷脱离罗马,坎佩尼亚的加普亚和西西里的叙拉古等城也都投向迦太基。但是,汉尼拔毕竟劳师袭远,缺乏补给。公元前204年,罗马派兵攻打北非迦太基本土,汉尼拔不得不撤离意大利,回师北非保卫母邦。然而,这个常胜将军遇到了真正强悍的对手。公元前202年,年轻的罗马统帅西庇阿打败了汉尼拔,迦太基再次投降,沦为罗马的附属国,罗马共和国如日中天。大约同时,罗马又在东部地中海开辟了新的战场。罗马先后征服了希腊的马其顿和叙利亚塞琉古王国,把小亚细亚和色雷斯地区囊括到自己的版图里。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彻底征服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恺撒征服了山外高卢,将罗马的疆域扩大至不列颠地区。公元前30年,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击败政敌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的联军,灭亡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

  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疆域西起英格兰北部,东至亚美尼亚山区、叙利亚沙漠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达撒哈拉沙漠,北到莱茵河、多瑙河和北爱尔兰高地,所辖人口约五千四百万,庞大的地中海完全成了罗马的内湖。西方的罗马与东方的中国汉朝遥相对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三世纪以来的一系列大规模对外征服,给罗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对于罗马人来说,战争就像经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一样,他们是一种生产的方式,罗马人利用战争、利用战争的胜利,把原来分散的财富都集中到他们的手中,为他们服务。每次战争胜利以后都能够得到大量的赔款,比如第一次布匿战争胜利以后,罗马人就从迦太基人手中得到了3200塔兰特;第二次布匿战争以后,又得到了11000塔兰特。又如公元前168年,罗马将军鲍鲁斯通过三天的皮德纳战争以后,就获取了大量的财富,这个财富之大以至于元老院决定,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7年开始,免除全体罗马公民的公民税。”

  罗马对于被征服的地区,尤其是意大利以外的地区,一般采用行省这种管理形式,对其进行有组织的掠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行省每年都必须向罗马公民缴纳大量的税收,例如西西里行省,每年大致要向罗马缴纳三百万摩底的粮食,这个三百万摩底的粮食,相当于十万罗马公民一年的口粮。所以,罗马的繁荣、罗马的高大的建筑,以及罗马畅通的道路,以及罗马的福利制度,都是建立在剥削行省居民的、和奴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当然,战争在给罗马带来大量财物的同时,也促进了罗马公民集体内部的变化,罗马共和国时期实现公民兵制,军队由占有土地的农民公民组成。战时,公民们披甲上阵,平时则解甲归田。然而,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公民们的服役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当九死一生的士兵回到故乡时发现,经过战争浩劫的家园如同秋风中的落叶,田地荒芜,家人赖以糊口的小农场已被卖出抵债,成了富人大庄园的一部分。豪华典雅的贵族乡间别墅沐浴在亚平宁半岛灿烂的阳光下,与小自耕农破旧的茅草屋形成强烈对照。平民丧失土地以后,只有跑到罗马城和其它大城市中寻找工作,到共和末年,麇集在罗马城内的流浪人群约有32万人,约占当时公民人数的三分之一。

  45另一方面,战争又促进了骑士势力的迅速兴起和发展,骑士一语起初是用来称呼军队中的骑兵,后来延伸到一切能有足够钱财供养战马去充当骑兵的人。再后来,大约到公元前二世纪时,就用这一称谓称呼财产超过四十万塞斯退斯,而又在占统治地位的豪门贵族之外的人。那些在战争中或战后发了大财的众多贵族和骑士他们肆无忌惮地侵占从战争掠夺来的公有土地,兼并同胞公民的份地。

  出身于显贵家族但富有同情心的保民官提比略·格拉古在公民大会上大声呼吁,替平民诉说冤屈。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作为保民官挑起了一场重新分配土地、保护农民利益的改革,反动的元老贵族拼命阻挠改革。第二年,在选举保民官的公民大会上,格拉古被一伙暴徒危害。10年后,他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在人民的支持下,重新当选保民官,继续为没有土地的农民、为意大利人获得公民权而斗争。公元前121年,盖约·格拉古本人

  像他哥哥一样倒在血泊中。格拉古兄弟改革所引发的流血事件,拉开了百年内战的序幕。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由于内部矛盾激化,统治阶级争权夺利而发生大规模内战。

  公元前73年,意大利本土发生了举世闻名的斯巴达克斯奴隶大起义。卡普亚地区的角斗奴斯巴达克斯,发动角斗训练的奴隶们冲破牢笼,他们成功地突破罗马军队的封锁线,转战南北,严惩威胁到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起义者们虽最终倒在了血泊中,但罗马的奴隶主们已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罗马的同盟者意大利人因不满罗马的统治,要求享受平等的公民权,于公元前91年爆发了同盟者起义,罗马共和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

  在海外,不甘心屈从于罗马统治的附属国家伺机蠢蠢欲动。

  共和国晚期,罗马人民不再依赖那些迁举产生的、时常变动的行政官员,而是依赖那些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马略、苏拉、宠培、克拉苏、恺撒等军事强人应运而生,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渐渐落入他们的囊中。

  公元前87年,马略政变,秦纳以执政官身份实行独裁。

  公元前81年,苏拉被宣布为无限期独裁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公元前60年至45年,罗马出现恺撒、宠培、克拉苏前三头的寡头统治局面。

  公元前49年,恺撒夺取政权,获得终身独裁官头衔,初步奠定君主制政体的模式。

  恺撒死后,政权落入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后三头手中,最后屋大维打败所有竞争对手,结束了内战,以元首名义,在共和制外衣的掩盖下,实行君主制统治。

  罗马共和国在内忧外患的重压下黯然解体。

  第14集

  罗马帝国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每年成千上万的各国旅客云集古都罗马,只是为了感受它那古老的文化气息。这就是罗马的力量。两千多年前,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罗马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人口过百万的古老城市之一。从边疆行省到帝国的心脏,条条大道直通罗马。当年的巴黎、维也纳、伦敦、科隆只不过是罗马的边塞小镇。当年台伯河畔的小村庄,如何发展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这些断瓦残垣的过去,代表着怎样的一个帝国呢?请与我们一起来探寻强大的罗马帝国。

  尤利乌斯·恺撒是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公元前一世纪,罗马陷入内战,群雄争霸,权力靠利剑夺来,而不是靠选票。结果是恺撒、宠培、克拉苏3个军事强人结成同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恺撒的霸业始于高卢,他征战8年,征服了高卢地区,打退了日耳曼人。他跨海入侵不列颠,夺得西至不列颠、东至莱茵河畔的大片领土,恺撒不仅是一个军事天才,还是优秀的作家,即使在危险的征途,战斗的紧要关头,也不忘执笔写作、记录战况。他的《高卢战记》文辞朴素,无半点矫饰,是拉丁文学的典范作品,直到今天,都是最优秀的拉丁语入门读物。

  46恺撒势力日益壮大,令罗马元老院深感忧虑,他们命令恺撒解散军队,交出高卢总督的权力。公元前49年1月,恺撒愤然发兵,到达高卢行省与意大利本土的交界处,在那里,流淌着一条小河——卢比贡河,河对岸就是罗马共和国的心脏地带,私自率军跨过卢比贡河入侵自己的祖国,意味着反叛。恺撒在河畔转身对士兵们说,现在我们仍然可以走回头路,但是,一旦跨过渡桥,一切将通过武器来解决。然而,这条小河挡不住夺取最高政权的巨大野心,恺撒终于跨过了卢比贡河,由此拉开了内战的序幕。

  早在内战前,克拉苏就已命丧沙场。在内战中,宠培被赶到埃及的沙漠,客死异乡。敢与恺撒为敌的元老院,被他大加清洗,换上亲信。最后的胜利者的恺撒,他戴上了祖国之父、永久独裁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等种种冠冕,君邻天下。

  占领意大利之后,他如旋风般横扫小亚细亚、埃及、西班牙,捷报频传,他的一条最著名的战报只有三句话:“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简意赅,傲气十足,引起举国狂欢。

  征服,征服,征服,恺撒像战神一样,连年不停地作战,他的征服计划中还有北方边界以外的日耳曼人以及幼发拉底河东岸的帕提亚帝国。若不是一场突然降临的死亡破坏了他的计划,罗马帝国就不仅仅局限在西方一隅,很可能扩张到日耳曼人的平原和森林,但只有恺撒在遥远的另一块土地上的胜利,才永久改变了他的命运。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

  研究员

  胡玉娟)“公元前48年,恺撒追击宠培

  来到了埃及,埃及当时是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对于罗马来说,埃及几乎是囊中之物。但是恺撒在这里遇到了美艳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克里奥帕特拉,据史书记载,她的美貌也并非是无人可比的,但是她有着非凡的语言天才。据说,只要是她开口说话,没人不会被她的魅力所迷倒,恺撒这位战神,遇到了爱神,他的心脏被小爱神的金箭射中了,于是托勒密王朝灭亡的日子被推迟了18年。恺撒在女王的王宫中一住就是9个月,他和女王乘坐着豪华的游艇在尼罗河上徜徉,他还和女王生了一个儿子,当恺撒离开的时候,女王为这位新生的儿子起名叫恺撒·里昂,以恺撒的名字为她的孩子命名。公元前45年,恺撒邀请埃及女王到罗马作客,女王受到了国王般的待遇。当时罗马人民非常的震惊,因为他们看到一位共和国的英雄,渐渐地变得像一位暴君。恺撒对元老非常的不恭敬,恺撒还随意地任用他的亲信去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吏,共和国的公民大会几乎停止召开。恺撒出言也非常的傲慢,他甚至说共和国什么都不是,只剩下一具空空的躯体。就这样,在罗马人民的心目中,恺撒这位共和国的英雄堕落了,而专制君主在共和国公民的眼中,是不可容忍的,它是和共和传统相抵触的,恺撒的末日也不远了。”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走进元老院、走进阴谋、走进自己的缩命,倒在布鲁图斯和一群元老的乱刀之下。恺撒虽死,但他已动摇了罗马共和制的根基,罗马开始走向帝制。

  创建帝国的大任落在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的肩头,屋大维的天才不如恺撒,但他懂得韬光养晦,他不像恺撒那样到处开疆拓土,而是致力于恢复帝国内部秩序,巩固已经征服和领土。经过十几年的斗争,屋大维打败了对手安东尼,成为罗马的独裁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元首头衔,即:第一公民。他又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称。意思是庄严、伟大和神圣的人。但是,奥古斯都·屋大维对元老院里共和国的遗老遗少却彬彬有礼、恭敬有加。罗马经历了100多年的动乱与内战,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从前,两河流域文明、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埃及文明如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散落在地中海沿岸。现在,它们被连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各民族走出了独立发展的隧道,全都被纳入一个统一的国家。罗马统治下的地中海世界,进入了崭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迅速崛起的民族迸发出无穷的建设热情。

  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城朴素、简陋,没有像希腊城市中常见的壮观的剧院、音乐厅、图书馆、体操馆等建筑。

  奥古斯都着手进行一项规模宏大的城市改造计划,要显示大国风范,把罗马变成西方世

  4界的艺术中心,其壮观、优雅程度超过希腊城市。

  帕拉丁山上建起了一座金光闪闪的皇宫,周围环绕着另外一些伟大的建筑杰作。

  凯旋门、功德柱把皇帝的赫赫战功刻在石头上大肆宣扬,像一个个巨大的惊叹号,向天下的臣民示威。

  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都被运来装饰罗马,广场上耸立着埃及的方尖碑,富人的庭院里点缀着希腊雕像。

  奥古斯都自豪地说,我见到的是一座砖木城市,留下的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在尼禄皇帝统治时期,这座大理石之都不幸被一场大炎烧成灰烬,重建的罗马更加金碧辉煌。

  哥罗塞姆竞技场,竣工于公元80年,它是罗马民族性格和象征,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风霜,却屹立不倒。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拜伦感叹道,只要哥罗塞姆不倒,罗马就不会倒,一旦哥罗塞姆倒下,整个世界都将崩溃。

  充满暴力和血腥味的角斗竞技,在罗马城市里大受欢迎,政治家们靠举办角斗竞技招揽大众。公元前65年,恺撒曾组织了一场由320对角斗士参加的大型角斗表演。公元107年,图拉真皇帝为庆祝达西亚战争的胜利,连续举办数场角斗表演,共有五千对角斗士血洒黄沙。

  哈德良皇帝修建的万神殿,是多神崇拜、信仰自由的象征。在华丽的穹顶下,众神聚会,众神的崇拜者,无论是罗马人、希腊人、埃及人、还是犹太人,现在都变成了罗马公民,身份划一,信仰各异。

  从奥古斯都开始,罗马文明被不断推广到帝国的四面八方,帝国各行省首府和重要城市都仿照罗马城进行改造,拉丁语学校遍地开花,从不列颠到高卢,从北非到美索不达米亚到处都被打上罗马的烙印。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

  研究员

  胡玉娟)“成为罗马公民就意味着他们做了地中海其他民族的主人,罗马公民权成为一个最值钱的身份证。罗马人曾经在共和国扩张的初期,把被他们征服和各民族的人民划分了三六九等,有的,他们给予了充分的公民权,也就是这些人他们享有在罗马参加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可以当罗马的官员,也可以选罗马的官员;那么有些,他们给予不充分的公民权,也就是说,有的只有选举权,没有被选举权,不能当官;还有的呢,沦为了罗马人奴隶,罗马的公民权最后不断地扩大,不断地授予那些被征服者,甚至包括被他们释放了的奴隶。如果成为了一个罗马公民,在地中海世界支旅游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

  埃及经罗马的历史更悠久,希腊人比罗马人更有思想,但罗马人有军队、制度和法律。典雅、深邃的文化抵挡不住罗马的战车和长矛,思想被武力打败。

  但是,明智的罗马皇帝知道自己力量的边界,不会轻易的去碰北方骠悍的日耳曼部落,但罗马帝国境内繁华的城市、富庶的农庄却吸引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目光。罗马人在多瑙河、莱茵河上游地区修筑了数百公里的石墙,保卫罗马免受蛮族袭击,每隔一段距离设一个了望哨,在最危险的地带还修筑营房、屯兵驻守。

  在遥远的东方,汉帝国的皇帝们也面临着匈奴族的严重骚扰,他们修筑了长城,也曾遣使和亲。

  古代文明地区的遭遇和处理危机的手段大体相似。恺撒之后,在历代皇帝中,只有图拉真还在执着地做着扩张梦。公元101年至106年,他率军打过多瑙河,把帝国的边界推到了今天的罗马尼亚,也是这个梦想把图拉真带到了东方。他追随古代亚历山大大帝的脚步举兵东征,打败了波斯人的帕提亚王国,在那里设立新行省,罗马帝国的军事辉煌复又重现。公元117年,图拉真皇帝病故,死在小亚细亚的土地上。东征成果顷刻之间化为泡影,东部边界又缩回幼发拉底河以西,这是罗马帝国所能触摸到的最远的东方。

  罗马人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会养蚕、织绸的神奇国家,希腊人称之为“赛里斯”的地方。罗马的达官显贵、贵妇名媛被来自地球东端的丝绸宝物深深迷醉,它有着水一样的4质感、钻研一样的光泽、黄金一样的价格。为购买丝绸衣料,罗马每年要花费1亿塞斯塔尔的银币,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富人最珍视的奢侈品。

  罗马帝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人心上都走到了极限。皇室荒淫无度、行省总督横征暴敛、贪污腐败、公平荡然无存,罗马的皇帝和天神却无能为力,芸芸众生渴望获得来世幸福的保证,能给人以慰藉和神秘力量的东方宗教流行起来,埃及的伊西斯女神香火格外红火。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提比略皇帝统治期间,在遥远的耶路撒冷,一个自称上帝之子、犹太人之王的犹太传教士拿撒勒的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因为他的思想和言论威胁到罗马帝国的统治权威。这个出身卑微的犹太人死后却被奉为救世主,被称作基督。一种新宗教从古老的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它将对罗马帝国以及整个世界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基督徒拒绝崇拜罗马皇帝,公开预言罗马帝国即将灭亡。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副

  研究员

  胡玉娟)“公元三至四世纪,基督教徒曾受到罗马政府的大规模的迫害,但是这种迫害并没有阻止新宗教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这一信仰,其原因就在于罗马帝国它由一个地中海地区的小城邦发展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一个大帝国,从意识形态上来说呢,传统的多神教的信仰,成为了这个大帝国的一种束缚,它现在需要一种普世的宗教,这种宗教正好在基督教身上反映出来,基督教恰好是宣扬普世的那种爱,这种新宗教吸收了希腊哲学的一些精华,也吸收了传统的多神教、各宗教教派的精髓。到了四世纪,基督教逐渐在罗马的上层人士中找到了自己的信徒,基督教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到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一个《米兰敕令》,这个敕令取消了对基督教教徒的迫害,宣布基督教和其他的异教都是具有平等的信仰的自由。”

  基督教教会的势力日渐膨胀,公元392年,基督教摇身一变成了罗马的国教。从此,基督教教会将带领地中海各民族步入一个新的文明发展阶段。但是,罗马帝国的战车再也无力前进了,基督教的胜利是罗马帝国全面衰落的前兆。

  精神疆域既已崩溃,地理疆界的崩溃也只在朝夕之间。几百年来奢侈豪华的生活使罗马人变得虚弱、迟钝,变得不会打仗了。为了给驻守边缘区镇的军队提供供给,帝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以前,罗马人是在战场上得到锻炼、获得作战经验的,但是现在罗马军团里的蛮族雇佣兵甚至比罗马人还要多。公元四世纪,北方蛮族大举南下,吞食着帝国的领土。希腊、西西里、北非烽烟四起,罗马城也岌岌可危。而这时,罗马帝国内部却为争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闹到一分为二。

  公元306年上台的君士坦丁皇帝,带着一个破碎的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

  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皇帝在那里修建大圆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那里编纂传世的罗马法典,在那里继续做半个帝国皇帝的美梦,罗马军民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对付周围虎视眈眈的蛮族部落。

  公元410年,罗马帝国的永恒之城被西哥特人洗劫了3天3夜,之后汪达尔人又来光顾,君士坦丁堡的援军却从未开来,罗马人眼睁睁地看着蛮族的骑士践踏恺撒的神庙,教堂在熊熊烈火中燃烧却无能为力。

  西罗马帝国也有一个皇帝,但他只不过是蛮族雇佣兵手中的傀儡,教皇才是罗马唯一的精神支柱。教堂烧了就再造,再烧、再造,教皇周旋于西哥特人、汪达尔人之间,以万能上帝的名义进行劝说,终于使蛮族兄弟放下屠刀、熄灭烟火。罗马城中许多宏伟建筑和无数艺术珍品因而逃脱了厄运。

  当罗马帝国无力扼制野蛮人时,教会却成功地把一批蛮族国王转变成基督徒,把帝国的权力转交给这些人手中,这才使得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免遭彻底毁灭。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入侵的蛮族在占领区建立起许多独立的小国,欧洲进入封建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称之为中世纪。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统一的欧洲帝国。

  4第15集

  古代罗马文化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罗马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700年前,就已经有人在此定居生息。勤劳的罗马人不但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帝国,而且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罗马文化是希腊文化的继续,罗马文化在文学、科学和哲学等方面虽然不及希腊,但在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领域却成绩斐然、令人赞叹。那么灿烂的罗马文化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去探索罗马文明辉煌的秘密。

  罗马人善于广泛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养分,使罗马文化之花开放得分外艳丽。

  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对罗马影响很大。当时人们感叹,征服者反被被征服者所征服,即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希腊征服了,这显示出希腊文化影响着罗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马人使用的文字是拉丁文,它是由居住在台伯河畔的拉丁姆平原上的拉丁人创造出来的字母文字。古典拉丁文有23个字母,其中21个是从埃特鲁里亚人的文字派生出来的。中世纪时,字母I分化为I和J,V分化为UV和W,字母Y和Z原本是希腊字母被借用来书写希腊外来词,这样就产生了26个罗马字母。

  从一枚公元前七世纪的斗篷别针普雷内斯大饰针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最早的拉丁铭文。文字从左到右刻着制作者的名字,马尼乌斯为努美里乌斯制作了我。

  罗马帝国时期,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迅速传播,只有希腊语能勉强与之抗衡,其他民族语言几乎都被拉丁语所取代。后来,拉丁语又随着基督教远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杨共乐)

  “拉丁语在今天虽然很少用作口语,但是它仍然有很多用处。例如,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设计的。另外,拉丁语还是我们现在、现代的药物学和生物学的重要语言工具。我国在1963年、1977年和1985年出版的《药典》当中记载了许多药物,这种药物都注明了拉丁的药名。同时,拉丁语还在近代的国际条约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许多条约都是用拉丁文书写而成的。例如,我国清朝康熙年间和俄罗斯人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是用拉丁、满、汉三种文字写成的。”

  拉丁文的发展也有利于罗马帝国文化在其它方面的发展,在罗马帝国的初期,诗歌艺术得到很大发展,维吉尔是罗马诗坛上的一颗最耀眼的明星。维吉尔歌唱田野、赞美牧场、颂扬元首,他的长达数十万字的民族史诗《埃涅阿斯》歌颂了特洛伊英雄,维吉尔因此而名扬千秋。中世纪的伟大诗人但丁曾对维吉尔感谢万分,他写道“你是我的导师和我的作者,给我赢得荣誉的美丽文风也来自你,你是唯一的源泉。”

  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

  教授

  奥里尔·罗森)“对于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和基础,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法律形式“民法尤胜于刑法”一直都很重要。英国倾向于普通法。但直到现在。罗马法的原则还具有重要影响/”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罗马就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到公元二、三世纪罗马的五位大法学家对罗马的法律进行了系统的编纂与注释,使罗马法形成了宠大系统的体系。

  马尔库斯·奥里略骑马像,原被放在罗马市政广场的中心,现被卡比托山博物馆收藏,而在市政广场摆放着它的复制品,它是古代罗马流传下来的、唯一一尊青铜骑马像,它之所以奇迹般地留传下来,据说是因为在中世纪它一直被误认为是君士坦丁大帝像的缘故。君士坦丁是首先承认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受到后世基督徒的尊敬,正因为如此,这座雕像才幸免于难,完好地保存至今,这座雕像创作于公元二世纪,它不仅在当时是件珍品,而且对以后西

  50


推荐访问:记录片解说词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1-100集)解说词 解说词 纪录片 世界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