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15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15篇

2022-11-09 20:45:06 来源:网友投稿

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15篇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关于南水北调带来的生态问题及防范措施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主要是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15篇,供大家参考。

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15篇

篇一: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关于南水北调带来的生态问题及防范措施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主要是为解决京、津和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而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工程建设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了解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及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带来的破坏采取一定防范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

  什么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1]

  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

  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

  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计划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

  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1]南水北调对局部地区的生态影响三、南水北调带来的影响(一)东线工程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水利部预审。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由于长江径流量大,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2、关于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目前,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仍属补水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3、关于血吸虫病区北移根据现场对北纬33°15′以北地区自然环境中钉螺的生存和繁殖实验以及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实践证明,因气候原因,大规模调水不会将南方的血吸虫病区扩散到北纬38°以北地区。

  (二)中线工程1995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经原国家环保局审查同意。由于加高丹江口大坝,改变了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削减了洪峰流量,对中下游的防洪有利,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评价结论如下:1、移民环境问题由于丹江口水库淹没耕地20万亩和移民22万人(1990年调查),数量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将会加大库区环境压力,除就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还可采取综合措施和外迁移民到新增灌区安置等措施予以妥善解决。2、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调水130—140亿m3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可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3、对中下游航运的影响调水130—140亿m3,河道水位将下降0.6至1.0米,对航运和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响4、对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影响调水130—140亿m3(引水规模500m3/s),对汉江中下游出现

  800—1000m3/s的天数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m3/s的天数减少约100天,对汉江下游河道冲淤和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中线工程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一)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1.有效降低水质污染。水源地的水质污染主要有由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河流沿岸城镇的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水质污染。水源地的造纸厂、化肥厂、冶炼厂,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户,虽然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运行费用昂贵,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致使大量的废水、污水顺流而下汇入丹江口水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例如被当地政府机构内部人士称作“纳税大户”的淅川铝业集团,表面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新建项目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当地民生;排出的污水和碳素老厂的废水汇入丹江支流,对南水北调的水质造成严重的威胁。丹江口水库主要汇水支流老灌河流域的西峡、淅川两县城目前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日趋严重。南水北调的工程实施,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发展生态工业治理,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可以有效治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丹江口水源地的点源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水源地流域属农业主产区,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刹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施用量大,含磷、砷、汞类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造成危害;农牧用水将土壤中的肥料和盐分带入库中,大量畜禽粪便随地表径流流入水库,易造成水源水质富营养化,势必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质量。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将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带动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可有效解决水源地面源污染比较严重问题。2.有利于改善水源地周围的局部小气候。丹江口水库目前水域面积约774km2,大坝加高将使水域面积增加至1050km2,水面将扩大近370km2,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水面及其周围区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热量、水气交换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导致水源地周围局部小范围气候变化。正常蓄水后,水源地陆地表面空气湿度将增加,周围地区夏季日平均气温将降低,冬季日平均气温将增高;水源地水面扩大将使水体蒸发量相应增大,这些都将加快水源地局地小范围水循环过程,将引起水源地周围小范围内降水量增加。3.将有效遏止水土流失。水源地部分山区特别是丘陵地区植被稀疏,土壤凝固力差,加之当地居民大规模垦林开荒,导致地表裸露,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立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根据划定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配

  置治理措施,可以有效遏止水土流失。国家对饮用水源地的水土保护项目的实施,将对坡地退耕还林、干渠两侧造护堤林、重点地区建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产生有力的推动,形成水源区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二)改善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1.保证生态用水。调水将有效缓解受水区灌溉用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紧张局面,引水后由于受水区地面水供应增加,可以防止因超采地下水带来的危害,部分水量将用于地下水回灌及生态用水,阻止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和防止地面沉降对环境的危害。2.对局部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道两侧将各建50米的生态防护林带,在防护林带外侧营造农田林网,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在沿线水库、河道、景区、城镇等重要节点加大污染治理和绿化力度,营建环库、环城生态防护带,建设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园林城镇,形成一道纵贯南北的绿色生态长廊,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局部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3.有利于水污染的治理。为确保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规划与实施方案中制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国家

  和各级政府将会加大对水源地和沿线区域的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力度,这将推进沿线地区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4.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调水工程实施生效后,主要向城市供水,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还当地水源于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使得地下水位上升,消除地下水漏斗,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将得到补水,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水库、湿地会重现生机,修复沿线植被,都会产生生态环境效益。另外,利用南水北调优质水源增加沿线城市供水,可以改善卫生条件美化环境,加大农林牧业灌溉用水,可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变污水灌溉为净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三)生态效益显著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制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对需水量、调水量、工程建设方案、南水北调水的分配方案等规划,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系统产生的的效益是巨大的。一期工程通水后,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3.1万hm2,农田生态系统效益59.59亿元;增加林地面积9.83万hm2、森林生态系统效益30.32亿元。可维持的城市绿地面积3.46万hm2,30.55亿元;湿地面积4530hm2、生态环境效益价值7.26亿元。二、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一)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水库区作为调水的水源,在大坝加高后,水库岸坡稳定性、库周水土流失等将会发生变化。大坝加高后淹没区面积将扩大,减少了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水源地周围大量的植被被淹没而引起植被减少,另外水源地20余万移民安置中开垦荒地、建房等生产生活活动和木材需求可能使森林面积减少,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土地淹没改变了原有的湿地结构系统,野生生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打破了水源区动植物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另外加高大坝后局部库湾处水流变缓,水体交换性能较差,加上被淹土地中营养物质的溶出,可能造成局部库湾水体的富营养化。3.大坝及干渠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填筑、土料场的取土及弃渣等引起的植被破坏,对施工区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施工中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若随意排放,将污染周围地表水环境。(二)对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改变沟谷的原生地貌,破坏植被,增加了沟谷斜坡的不稳定性;渠系的修建损坏了渠道两侧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形成许多新的开挖或填筑的高陡边坡,遇到强降雨,不稳定地段可能产生重力侵蚀。隧洞开挖及渠道挖方工程产生的大量弃渣,因削坡而增加的大量松散物

  质,都将成为泥石流的物质源。中线工程输水总干渠为新开挖渠道,并建有隧洞、管道、暗涵和渡槽等工程设施。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行初期,河道开挖、筑堤、弃土堆置、施工道路修筑、施工企业建设等活动,将占压破坏地表植被、扰动表层土壤结构、改变地形现状,在重力作用和降雨情况下极易引发水土流失。2.中线干线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地段约402km,自流内排段约267km,抽排与自流内排相结合的地段约54km。当内排段地下水位高于干渠渠底,单向自动控制阀门和集水廊道将地下水导入干渠,若干渠附近的工农业污染物和居民生活污染物污染内排段区地下水,这些污染物就可能随地下水进入输水渠道而污染干渠水质。3.中线工程跨四大水系长距离调水,大规模工程建设将在短期内使当地环境产生剧烈变动,部分防洪除涝体系将被大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减少部分土地和森林资源,并对原有水系及植被生态造成影响,还可能造湿地结构的破坏,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4.引水工程将增加受水区农业灌溉水量,使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在土壤含盐碱地区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在低洼地区,还可能引起土壤沼泽化。

  5、第一期调水对环境影响不大中线第一期工程的调水规模为80—90亿m3。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由年调节改善为不完全多年调节,增加调节库容116亿m3。通过合理调度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水位的影响不大,对枯水期的水位还有所改善,可保持现有水电站发电效益。(三)西线工程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三条河的径流量约221亿m3,西线工程初步规划三条河年平均调水量为120~170亿m3,占这三条河总径流量的54~77%,对下游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西线工程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有待进一步明确,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及其相应的减免措施将逐步提出。(四)东、中线工程对长江口的综合影响东线、中线的总调水规模为260—320亿m3,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3%左右,对长江口枯水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适当的避让和调度措施,如东线工程在枯水期利用调蓄工程向北送水,暂仃抽取江水,加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巨大调蓄作用,可保证长江口枯水期流量不小于现状。

  东线应急(第一期)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总调水量为120亿m3左右,仅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25%,对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

  如何消除南水北调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一)编制原则

  1.突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规划将紧紧把握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动因进行重点规划,使工程的综合效益得以充分发挥,负面效应得到重视并提出防范措施。

  2.源于流域规划,高于流域规划

  由工程引发的跨流域流量、流态、流质变化,以及由输水主干渠及其联接的调蓄湖库形成的新的生态系统变化,都是工程活动造成的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需要针对跨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因此,工程生态环境规划既源于流域规划,又高于流域规划。

  3.统一分区、统一目标、统一规划

  规划把东、中、西三线工程所影响的四大流域各区域作为一个整

  体,按调水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影响特点,统一划分为调水区、输水区和受水区,统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范围和时限,统一规划,使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与原有的流域、区域生态保护任务相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保护系统。

  4.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

  规划将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生态保护总方针,对各类生态管理区、水源保护区,规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削减调水不利影响的同时,综合发挥法制、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对工程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

  5.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三阶段并重

  规划将分区域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期等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生态保护要求,以完整地体现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设计理念。

  6.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要力求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从生态系统的变化与调控措施的效果进行方案评估,制定与主体工程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工程立项到实施、运营的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东线调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m3,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量的5%,占枯水期水量的7%,总体对长江口入海水量影响不大,对引水断面以下的水位、水质、河道淤积、长江航运等以及河口地区赤潮发生率、河口拦门沙位置变化等也影响甚微。

  可能对长江口产生一定影响的主要是东线工程调水。但即使当2030年东线抽江规模达到800m3/s时,调水量也仅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6%,影响也不大。但为了减轻在特殊枯水期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可能影响,应在长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于10000m3/s时,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流量。2.西线调水区坝下局部河段流量减少、水位有所下降,但总体影响不大。由于调水区水库处于低污染区,因调水引起的水质变化较小对引水枢纽以下河段的生物种群及局部气候变化基本无影响;因建库诱发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增加,但地震风险不大。另外,对库区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坝址区鼠害隐患,应注意进一步调查并积累背景资料。

  由于调水区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分别占其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5.1%和7.1%,调水对其未来工农业用水基本无影响;库区淹没及移民影响相对较小,且较易采取措施补偿。

  3.中线调水区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30亿m3时,调水量约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加上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在不考虑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的情况下,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m3/s中水流量的天数将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m3/s大水流量的天数将减少约100天,结果可能会造成河道冲淤情况的变化,对防洪有一定不利影响;汉江中下游河道水位下降0.29~0.051m,沿江两岸部分引水灌溉取水口和抽水站需要改建,对中下游航运有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可采用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予以缓解。丹江口库区水质变化不大,而汉江中下游河道的纳污能力会有所下降,但由于丹江口水库的调蓄,加上引江济汉等工程,其影响将得到减缓。水库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季度变化以及现存量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丹江口水库库容大,且坝体设有深孔,泥沙淤积不致影响水库寿命。通过模型模拟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影响,在调水量

  为130亿m3、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华”出现的概率约增加10%~20%,当调水量为95亿m3时,“水华”出现的概率没有增加。

  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库区及总干渠将有永久占地和移民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周边地区。因此,移民问题将是中线调水区关注的一个重点,尤其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区新老移民的安置需妥善解决。

  南水北调的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北方益缺水的严重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水源地库区和沿线区域环境带来显著的改善,总之利大于弊。其不利影响可以通过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及社会综合治理得到减免和消除,从而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发挥巨大的投资效益。

篇二: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生态保护,使得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污染状况、主要污染源及主要的环境问题,并根据调水水质要求提出了总量控制目标和防治对策。关键词: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现状分析;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南水北调工程概况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初期工程,1958年动工,1973年竣工,坝高162米,正常蓄水157米,库容174.5亿立方米,枢纽电站6台机组,总容量90万千瓦。初期工程淹没淅川县362平方公里土地,其中:耕地28.51万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淹没了淅川县城和14个集镇,拆除房屋12.5万间,淹没了大批村庄、道路、学校、电力通讯线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直接损失7.4亿元。先后动迁20.96万人,其中县内自安10.5万人,外迁青海、湖北等地10.2万人。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返迁等因素,目前县内实有移民18.7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水库大坝将加高14.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至170米,增加库容约116亿立方米,达到290.5亿立方米。2.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的现状

  2.1河溪水断流及水环境条件恶化,动植物资源日渐减少,且有灭绝趋势

  经调查,由于小河水经常断流,小河溪中鱼类几乎灭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大都生活在小河溪中,现存数量极少,濒临灭绝。

  大量农药的使用,残毒经过雨水淋溶,大部分进入河道,加上人为药鱼,河中鱼类也有灭绝趋势,河溪自净能力降低,河水受到污染。农村居民长期饮用,将造成积累性及突发性疾病,经调查,灌河流域癌症患者呈上升趋势,且年轻患者增加更快。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河水污染将直接影响南水北调的水质。

  喷洒农药杀死害虫的同时,害虫的天敌,以昆虫及植物叶子为食物的鸟类也大量死亡,生态环境恶化。如通过调查分析,不少靠鸟类传粉的植物果实成果率逐年减少;由于“树木医生”啄木鸟的减少,树木突然死亡;猫头鹰的减少,鼠类增加,危害农作物及植物根系。

  总之,由于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流域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水资源逐渐呈枯竭趋势,人畜饮水困难人数增加,环境恶化,动植物资源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质遭受污染,过去“青山秀水环境幽,庄户座在林里头”的景色不复存在。

  2.2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近年来森林过度采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大量“天然水库”被破坏,森林拦截洪水能力日益衰减,抗灾减灾能力逐渐降低。在相似的降雨量情况下,现在的洪峰

  流量较过去的大,加上泥石流不断发生,河道淤积,行洪断面日渐减少,洪灾损失也较过去严重。

  2.3水资源贫乏,人畜饮水困难山区地下水极其贫乏,人畜饮水基本上全靠地表水,一般是直接从河道引水或引山泉水,由于近年来大量砍伐树木,林木涵养水份能力降低,河水经常断流,过去基本上不存在的人畜饮水困难,现在却成了困扰山区生活的头等大事,且随着树木的不断砍伐,人畜饮饮水困难人数将逐渐增加。3.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现状的分析3.1环境恶化成因环境恶化主要是滥施农药、化肥,造成环境污染。除农作物施用农药、化肥外,近几年来,农村经济支柱山萸肉病虫害严重,需要大量喷洒剧毒农药~1059及施用化肥,毒死了害虫的同时,也毒死了大量的鸟类,对人体健康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产生的恶性循环是害虫泛滥,又不断喷洒剧毒农药,鸟类更少。残毒流入河流,破坏了水体环境,鱼类日渐减少,河水自净能力减弱,群众饮用了河水以后,也影响了人体健康。同时污染了南水北调水源水质。3.2水土流失成因通过调查,森林过度砍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薪炭林砍伐量越来越大,速度远大于树木自然增长速度。近十年来,该流域区内大量种植香菇、木耳等农副产品,砍伐了大量桦栎树等树种,一般树龄为15~20年,砍伐以后,很难恢

  复;上级部门意识到砍伐树木危害性时,要求用树枝桔杆发展袋料种植香菇,但群众栽培袋料时砍伐了大量幼树,结果危害更大;近两年来,灌河区域又开始大量栽培天麻,又砍伐了大量树木,对灌河流域树木进行掠夺性的采伐,又无有效的垦殖措施,山上已出现光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树木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其采伐量是树木生长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到破坏,数量也日益减少。

  4.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现状的防治对策4.1加速生态环境建设。把生态示范县建设作为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列入发展规划,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继续坚持以建设生态、保护环境为第一要务,致力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区域。重点抓好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涵养水源、退耕还林还草和小流域治理工作。从今年开始,组织全县上下大打造林绿化攻坚战,通过3至5年努力,使全县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9.5%提高到40%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3.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基本达标,蓄水率达到40%-50%,保土率达到80%以上,在调水前入库水质达到国标i级标准;25°以下的167平方公里坡耕地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全部治理成水平梯田,使基本农田达到403平方公里,农业人口人均达到0.6亩经济林;利用丹江水库水位提高等有利条件,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观光农业;畜牧业发展要与退耕还林还草、扩大草地覆盖相结合,

  引导发展圈养饲草型畜牧养殖;水产业根据国家具体要求,适当发展坑塘精养及莲鱼混养;龙头加工企业要逐步达到绿色企业标准。

  4.2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和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在污染排放口设立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4.3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在新建项目上,淅川县将坚决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三同时”制度,凡是有污染的新上项目一律不批、不上。在城镇建设上,切实加大对地表水污染的监管力度,对工业污水实行治理排放,防治丹江水库污染,创造条件,积极运作,争取国家在我县高标准设立中线水源地水质监测点,建成四级环境监测站,为控制水库污染、保护源头水质奠定良好基础。4.4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排污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制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对轻微污染企业污水排放指标严格控制,加大治理力度。由县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计划,组织制定辖区内排污总量排污计划,组织辖区内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排污总量分解到每个排污单位,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控制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规定指标。4.5积极做好中线工程开工的配合工作。一是配合长江委做好中线工程所涉及的淅川移民安置工作、企业搬迁和开展丹江水库库区淹没实物指标调查工作。二是开展丹江库

篇三: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对策研究

  张乐群;吴敏;万育生【摘要】水质安全是决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水质安全保障是水库日常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存在污染源类型复杂、面源污染突出、部分支流污染严重、库湾存在富营养化趋势、消落区经济发展与水质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些都是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挑战.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建议从政策制度、管理机制以及工程技术措施等方面建立水质安全保障体系.【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体系【作者】张乐群;吴敏;万育生【作者单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442700,丹江口;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430010,武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442700,丹江口【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

  南水北调工程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其中,中线工程是

  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4省(直辖市)供水。201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截至2017年10月底,已累计供水超过108亿m3,出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Ⅰ~Ⅱ类水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5300多万居民,现已成为京津两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作为饮用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目标是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总氮保持稳定)。丹江口水库水质不仅直接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而且密切关系水源区与受水区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经过“十二五”丹江口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努力,污染源得到进一步控制,水源涵养能力有所增强,库区水功能区划完成,纳入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90%以上。然而,水库水质的保障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如神定河、泗河、老鹳河等入库支流部分河段水质尚未达标或未稳定达标,水体中总氮浓度偏高,库湾存在富营养化风险等。水源区涉及范围广(包括湖北、河南和陕西3省46个县(市、区)),消落带经济发展与水质保护工作矛盾突出,库区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水库水质安全保障风险,亟须从政策制度、管理机制以及工程技术措施等方面建立水库水质安全保障体系。一、研究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干流与其支流丹江的交汇处,由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坝截汉江、丹江形成汉库和丹库两部分。水库横跨湖北和河南2省,河南省境内涉及南阳市淅川县(16个乡镇)和西峡县(17个乡镇);湖北境内涉及十堰市区域内十堰市区(14个乡镇、办事处)、丹江口市(17个乡镇、办事处)、郧县(18个乡镇)和郧西县(16个乡镇)。2.水库特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大坝由原162m加高至176.6m,设计蓄水位

  增加至170m。蓄水位为170m时,相应库容为290.5亿m3,水库面积为1050km2,库岸线长4604km,回水长度汉江194km,丹江93km。水库由年调节水库变为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具有防洪、供水、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功能。3.水库水量与水质丹江口水源区水资源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5—10月径流量占全年70%~80%。流域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主要入库河流约16条,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88亿m3,主要来自汉江干流与其支流丹江。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以Ⅰ~Ⅱ类为主,中营养状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取水口水质稳定并保持Ⅱ类水平,库区总氮浓度不劣于现状水平。二、水质安全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1.部分支流入库断面水质仍难达标入库河流水质直接关系库区水质安全,丹江口水库库周直接入库的河流有16条,控制流域面积9万km2,占整个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区流域面积(9.52万km2)的94.5%。2015年入库河流水质监测指标年均值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丹江口水库入库支流水质状况总体较好,全年优于或者超过Ⅱ类水质标准的监测断面达70%。不同入库支流监测断面间水质状况差异明显,Ⅰ类、Ⅱ类、Ⅲ类、Ⅴ类、劣Ⅴ类水质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全年水质状况为Ⅱ类的监测断面比例最高,达66%,全年水质状况Ⅰ类的监测断面为4%,全年水质状况为Ⅲ类的监测断面也占22%,说明丹江口入库支流水质状况整体良好。然而,部分入库支流局部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入库支流中全年水质状况为Ⅴ类和劣Ⅴ类的监测断面也各占4%,超标频次较高的支流包括神定河、泗河、犟河以及老鹳河等,超标水质参数主要包括总磷、氨氮、CODMn和CODCr等。

  图1入库支流水质类别评价结果(2015年数据)2.局部库湾水体富营养化形势严峻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岸线长达4604km,岸线曲折,形成大量库湾,库湾水体流动性较差,营养盐容易累积,水体具有较高富营养化风险。2015年库湾富营养化监测结果显示丹库库体和汉库库体的营养状态指数(EI)值分别为39和45,水库库湾为48,为中营养状态;汉江和丹江局部库湾为57和50,为轻度富营养状态,且库湾水域富营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15年浮游植物监测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藻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回水末端及库湾区域,该类水域为丹江口库区富营养化及水华发生的高风险区域,影响供水水质安全。丹江口水库库周点源已基本得到控制,但面源污染和随支流而来的污染物对水库水体营养状态构成极大威胁,入库河流总氮浓度在2~10mg/L。此外,受水库蓄水后回水顶托影响,部分库湾污染物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进一步削弱。每年4月中旬—5月下旬春夏交替之际,水温上升到藻类生长繁殖适宜范围时,支流库湾水域发生水华的风险较大。3.消落带污染问题突出消落带是水库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源工程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受周期性水位消涨影响,水库消落带成为库区最为敏感的生态脆弱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运营后,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达到170m时,增加淹没面积为307.7km2。随着季节变换和调度运行安排,库周将形成大量的消落带土地,面积约435km2。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内有大量土地处于淹没和非淹没交替状态,特别是面积近26万亩(1亩=1/15hm2)的农田,化肥使用量188~356kg/hm2,最高达646kg/hm2,化肥利用率仅为15%~35%。当消落带进入淹没状态时,其中吸附的营养物质(氮、磷和有机质等)、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逐渐释放出来,威胁库区水质安全;当其出露时,周边居民受利益驱动利用消落带耕地资源

  进行农业种植活动(枯水期种植玉米、芝麻、青菜等作物),对消落带土壤无序开垦,利用方式和管理模式不当导致库区新增淹没区土壤侵蚀和氮、磷随地表径流流失,以及化肥农药残留物、作物秸秆等在涨水期进入水库,库区水质污染风险增大。三、水质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分析1.入库污染负荷削减困难丹江口汉库库周的十堰市工业发达、城镇人口规模大,丹库库周淅川县以农业经济为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径流等。据统计,2015年水源区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17万t,氨氮2.23万t,总氮5.96万t,其中农业(含农村生活污水和农田废水)对COD、氨氮和总氮的贡献比例分别为49%、43%、74%,已成为水源区主要污染源。水体污染的根本来源不仅是湖库水体本身,更重要的是流域内与土地利用息息相关的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库周县市经济快速发展,但水污染防治水平不能满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需要,各类配套设施仍处于发展阶段,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规模不足,处理标准较低,运营管理水平不足等;此外,随着水源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生活和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物处理量赶不上排放量。2.消落带管理职权不明晰水库消落带是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交替的过渡地带,对面源污染、营养物质循环和水土流失有强烈的缓冲和过滤作用,也是受自然、人为作用干扰的区域。丹江口水库作为饮用水水源地,消落带的管理成效直接关系供水水质安全。依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丹江口库区消落带土地属国家所有,由工程管理单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并在服从水库统一调度和保证工程安全、符合水土保持和水质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当地县级人民政府优先安排给当地农村移民使用。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库区消

  落带范围广,管理任务重,管理难度大,加上缺乏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指导意见,以及政策法规不健全,如管理单位和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人员配置、管理手段和资金来源均无相关办法,导致库区消落带管理工作陷入困境。目前,河南省淅川县成立了库区资产资源管理开发局,统一对库区淅川县消落带进行管理,但其管理职责没有得到明确授权。部分消落带为库区周边居民自发利用,原耕地部分绝大多数仍在进行耕种,由于周边居民对消落带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使消落带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未得到有效发挥,反而破坏了库区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现象的发生。四、水质安全保障对策水质安全保障是丹江口水库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项复杂和高难度的系统工程,亟须从政策制度、管理机制以及工程措施等多方面建立保障体系。1.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针对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的重要地位,结合水库特点,加快水源区保护立法进程,尽快出台“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管理办法”“丹江口库区消落带管理办法”“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等。通过出台法规、条例及管理办法,明确丹江口水库管理单位与地方政府在水质安全保障方面的相关职责。建立消落带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基于谁投入、谁使用、谁收益、谁保护的原则,考虑以类似租赁的形式将消落带交由承包户经营,并将环境保护责任纳入合同条款中,约定造成环境污染事件后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建立合理的政策扶持机制,对有益于消落带保护的利用模式,如林业模式、牧草模式,国家和地方应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促进好的模式得到有效推广。2.制定水质安全保障管理措施(1)加强对支流污染的整治力度

  已经达到水质目标的要保持并持续向好,未达到水质目标的要加大治理力度。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后不达标的废水成为支流水质不达标的原因之一,若要保障库区水质安全,需加强支流污染整治。结合上游水源区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以及优先控制单元治理方案,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逐级分解落实水质保护目标和任务,提高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水平。从政策上加以引导,限制水源区审批新的重污染企业,革新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效率低下的重污染企业果断搬迁或关闭;通过引进、升级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已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及处理能力。以推行河长制为契机,推进尚未达标或未能稳定达标支流的水质改善工作,由地方政府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治理,承担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督在内的主要任务,将河流及沿岸环境治理分片划入所属地方,明确责任人,治理成果纳入政绩考核,提高入库支流水环境治理的行政效率。(2)实施水源区分区分类管理根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基于不同区域对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影响和作用,对水源区进行总体分区,实施差异化管理。水源区总体划分为水源地安全保障区、水质影响控制区、水源涵养生态建设三类区域。①水源地安全保障区涉及丹江口水库水域、水库周边以及老鹳河、淇河、丹江、滔河、天河、犟河、泗河、神定河、剑河、官山河、浪河等流域。该区以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核心,重点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面削减各类污染负荷、治理不达标入库支流,强化水污染风险管控。②水质影响控制区涉及湖北黄龙滩水库以上堵河流域、汉江陕西白河县以上和安康水库以下的汉江流域。该区重点围绕总氮负荷的削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完善改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

  ③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涉及安康以上的汉江流域,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稳定推进重点镇、汉江干流沿岸建制镇及以上行政区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源涵养能力。(3)建立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为保障丹江口水资源监测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应充分利用水源区各部门已有监测站网及工作基础,完善区域布局,适当增加站网密度;调整和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将水源区水环境、水生态、水文、陆域生态、潜在风险源等多种监测对象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监测指标体系,使监测体系能灵敏清晰地反映水源区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的能力和层次。通过建立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确保准确、及时获取水源区水质、排污、生态、水土流失、风险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污染治理工程及措施等多方面数据与信息。综合监测体系将进一步对现有的监测系统进行整合、补充和完善,使监测系统所提供的指标更加全面,数据时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数据的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显著加强。3.水质安全保障工程技术措施目前,丹江口库区水质总体较好,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需要对部分支流、局部库湾开展工程技术整治。从库区污染物产生的源头、传输途径与末端3个环节,采用技术手段削减污染物产生量。在污染产生源头上,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削减农业污染物负荷,通过农村分散污水处理技术控制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源,通过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削减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源,通过工业废水减排技术削减工业污染源。在污染传输过程中,利用人工湿地、人工快渗技术对入库河流河岸带污染实施阻控,结合生态护岸技术与河流生境恢复技术,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维护河岸带的生态效应,减少入库河流对污染物的运输。在传输末端,即丹江口水库库区对污染物实施控制,主要采用的技术包括以库岸水循环系统和库岸阻滞系统为核心的水资源

  保护技术,维持上游水处理的效果并防止二次污染。此外,结合库岸带植被构建与库湾综合治理,将库岸带生态资源最大化利用,保护库岸带生态环境,维持水资源净化效果。综合运用各项水资源保护关键技术,并针对具体情况匹配相应的辅助技术,形成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技术体系,从污染物产生的源头、传输过程以及最终的末端加以控制,实现入库污染物的削减目标。

  【相关文献】

  [1]王文静,高鹏程,李捷,等.丹江口水库典型入库支流水质评价与趋势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6,32(3).[2]汪朝辉,谭勇,李喆,等.丹江口水库典型库湾及支流富营养化评价研究[J].人民长江,2012,43(8).[3]黄文敏,毕永红,胡征宇,等.丹江口水库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37(1).[4]曾祉祥,雷沛,张洪,等.丹江口水库典型消落区土壤氮磷赋存形态及释放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5).[5]张红叶,蔡庆华,孔令惠,等.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18(1).[6]王振华,黄茁,吴敏.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立法及建议[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32(6).[7]朱媛媛,田进军,李红亮,等.丹江口水利水质评价及水污染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35(1).[8]王晓,郝芳华,张璇.丹江口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优选[J].中国环境科学,2013,33(7).

篇四: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屮线工程1995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移民环境问题由于丹江口水库淹没耕地20万亩和移民22万人1990年调查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调水130140流量的22可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3对屮下游航运的影响调水130一140江的引水有一定影响4对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影响调水130140s对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m的天数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n

  关于南水北调带来的生态问题及防范措施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主要是为解决京、津和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而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工程建设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了解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及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带来的破坏采取一定防范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

  什么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1]

  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

  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

  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计划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

  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1]南水北调对局部地区的生态影响三、南水北调带来的影响(一)东线工程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水利部预审。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由于长江径流量大,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2、关于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目前,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仍属补水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3、关于血吸虫病区北移根据现场对北纬33°15′以北地区自然环境中钉螺的生存和繁殖实验以及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实践证明,因气候原因,大规模调水不会将南方的血吸虫病区扩散到北纬38°以北地区。

  (二)中线工程1995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经原国家环保局审查同意。由于加高丹江口大坝,改变了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削减了洪峰流量,对中下游的防洪有利,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评价结论如下:1、移民环境问题由于丹江口水库淹没耕地20万亩和移民22万人(1990年调查),数量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将会加大库区环境压力,除就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还可采取综合措施和外迁移民到新增灌区安置等措施予以妥善解决。2、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调水130—140亿m3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可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3、对中下游航运的影响调水130—140亿m3,河道水位将下降0.6至1.0米,对航运和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响4、对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影响调水130—140亿m3(引水规模500m3/s),对汉江中下游出现

  800—1000m3/s的天数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m3/s的天数减少约100天,对汉江下游河道冲淤和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中线工程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一)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1.有效降低水质污染。水源地的水质污染主要有由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河流沿岸城镇的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水质污染。水源地的造纸厂、化肥厂、冶炼厂,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户,虽然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运行费用昂贵,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致使大量的废水、污水顺流而下汇入丹江口水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例如被当地政府机构内部人士称作“纳税大户”的淅川铝业集团,表面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新建项目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当地民生;排出的污水和碳素老厂的废水汇入丹江支流,对南水北调的水质造成严重的威胁。丹江口水库主要汇水支流老灌河流域的西峡、淅川两县城目前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日趋严重。南水北调的工程实施,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发展生态工业治理,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可以有效治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丹江口水源地的点源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水源地流域属农业主产区,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刹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施用量大,含磷、砷、汞类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造成危害;农牧用水将土壤中的肥料和盐分带入库中,大量畜禽粪便随地表径流流入水库,易造成水源水质富营养化,势必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质量。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将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带动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可有效解决水源地面源污染比较严重问题。2.有利于改善水源地周围的局部小气候。丹江口水库目前水域面积约774km2,大坝加高将使水域面积增加至1050km2,水面将扩大近370km2,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水面及其周围区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热量、水气交换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导致水源地周围局部小范围气候变化。正常蓄水后,水源地陆地表面空气湿度将增加,周围地区夏季日平均气温将降低,冬季日平均气温将增高;水源地水面扩大将使水体蒸发量相应增大,这些都将加快水源地局地小范围水循环过程,将引起水源地周围小范围内降水量增加。3.将有效遏止水土流失。水源地部分山区特别是丘陵地区植被稀疏,土壤凝固力差,加之当地居民大规模垦林开荒,导致地表裸露,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立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根据划定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配

  置治理措施,可以有效遏止水土流失。国家对饮用水源地的水土保护项目的实施,将对坡地退耕还林、干渠两侧造护堤林、重点地区建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产生有力的推动,形成水源区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二)改善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1.保证生态用水。调水将有效缓解受水区灌溉用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紧张局面,引水后由于受水区地面水供应增加,可以防止因超采地下水带来的危害,部分水量将用于地下水回灌及生态用水,阻止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和防止地面沉降对环境的危害。2.对局部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道两侧将各建50米的生态防护林带,在防护林带外侧营造农田林网,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在沿线水库、河道、景区、城镇等重要节点加大污染治理和绿化力度,营建环库、环城生态防护带,建设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园林城镇,形成一道纵贯南北的绿色生态长廊,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局部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3.有利于水污染的治理。为确保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规划与实施方案中制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国家

  和各级政府将会加大对水源地和沿线区域的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力度,这将推进沿线地区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4.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调水工程实施生效后,主要向城市供水,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还当地水源于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使得地下水位上升,消除地下水漏斗,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将得到补水,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水库、湿地会重现生机,修复沿线植被,都会产生生态环境效益。另外,利用南水北调优质水源增加沿线城市供水,可以改善卫生条件美化环境,加大农林牧业灌溉用水,可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变污水灌溉为净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三)生态效益显著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制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对需水量、调水量、工程建设方案、南水北调水的分配方案等规划,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系统产生的的效益是巨大的。一期工程通水后,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3.1万hm2,农田生态系统效益59.59亿元;增加林地面积9.83万hm2、森林生态系统效益30.32亿元。可维持的城市绿地面积3.46万hm2,30.55亿元;湿地面积4530hm2、生态环境效益价值7.26亿元。二、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一)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1.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水库区作为调水的水源,在大坝加高后,水库岸坡稳定性、库周水土流失等将会发生变化。大坝加高后淹没区面积将扩大,减少了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水源地周围大量的植被被淹没而引起植被减少,另外水源地20余万移民安置中开垦荒地、建房等生产生活活动和木材需求可能使森林面积减少,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土地淹没改变了原有的湿地结构系统,野生生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打破了水源区动植物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另外加高大坝后局部库湾处水流变缓,水体交换性能较差,加上被淹土地中营养物质的溶出,可能造成局部库湾水体的富营养化。3.大坝及干渠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填筑、土料场的取土及弃渣等引起的植被破坏,对施工区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施工中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若随意排放,将污染周围地表水环境。(二)对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改变沟谷的原生地貌,破坏植被,增加了沟谷斜坡的不稳定性;渠系的修建损坏了渠道两侧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形成许多新的开挖或填筑的高陡边坡,遇到强降雨,不稳定地段可能产生重力侵蚀。隧洞开挖及渠道挖方工程产生的大量弃渣,因削坡而增加的大量松散物

  质,都将成为泥石流的物质源。中线工程输水总干渠为新开挖渠道,并建有隧洞、管道、暗涵和渡槽等工程设施。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行初期,河道开挖、筑堤、弃土堆置、施工道路修筑、施工企业建设等活动,将占压破坏地表植被、扰动表层土壤结构、改变地形现状,在重力作用和降雨情况下极易引发水土流失。2.中线干线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地段约402km,自流内排段约267km,抽排与自流内排相结合的地段约54km。当内排段地下水位高于干渠渠底,单向自动控制阀门和集水廊道将地下水导入干渠,若干渠附近的工农业污染物和居民生活污染物污染内排段区地下水,这些污染物就可能随地下水进入输水渠道而污染干渠水质。3.中线工程跨四大水系长距离调水,大规模工程建设将在短期内使当地环境产生剧烈变动,部分防洪除涝体系将被大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减少部分土地和森林资源,并对原有水系及植被生态造成影响,还可能造湿地结构的破坏,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4.引水工程将增加受水区农业灌溉水量,使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在土壤含盐碱地区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在低洼地区,还可能引起土壤沼泽化。

  5、第一期调水对环境影响不大中线第一期工程的调水规模为80—90亿m3。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由年调节改善为不完全多年调节,增加调节库容116亿m3。通过合理调度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水位的影响不大,对枯水期的水位还有所改善,可保持现有水电站发电效益。(三)西线工程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三条河的径流量约221亿m3,西线工程初步规划三条河年平均调水量为120~170亿m3,占这三条河总径流量的54~77%,对下游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西线工程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有待进一步明确,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及其相应的减免措施将逐步提出。(四)东、中线工程对长江口的综合影响东线、中线的总调水规模为260—320亿m3,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3%左右,对长江口枯水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适当的避让和调度措施,如东线工程在枯水期利用调蓄工程向北送水,暂仃抽取江水,加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巨大调蓄作用,可保证长江口枯水期流量不小于现状。

  东线应急(第一期)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总调水量为120亿m3左右,仅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25%,对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

  如何消除南水北调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一)编制原则

  1.突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规划将紧紧把握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动因进行重点规划,使工程的综合效益得以充分发挥,负面效应得到重视并提出防范措施。

  2.源于流域规划,高于流域规划

  由工程引发的跨流域流量、流态、流质变化,以及由输水主干渠及其联接的调蓄湖库形成的新的生态系统变化,都是工程活动造成的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需要针对跨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因此,工程生态环境规划既源于流域规划,又高于流域规划。

  3.统一分区、统一目标、统一规划

  规划把东、中、西三线工程所影响的四大流域各区域作为一个整

  体,按调水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影响特点,统一划分为调水区、输水区和受水区,统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范围和时限,统一规划,使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与原有的流域、区域生态保护任务相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保护系统。

  4.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

  规划将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生态保护总方针,对各类生态管理区、水源保护区,规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削减调水不利影响的同时,综合发挥法制、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对工程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

  5.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三阶段并重

  规划将分区域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期等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生态保护要求,以完整地体现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设计理念。

  6.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要力求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从生态系统的变化与调控措施的效果进行方案评估,制定与主体工程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工程立项到实施、运营的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东线调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m3,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量的5%,占枯水期水量的7%,总体对长江口入海水量影响不大,对引水断面以下的水位、水质、河道淤积、长江航运等以及河口地区赤潮发生率、河口拦门沙位置变化等也影响甚微。

  可能对长江口产生一定影响的主要是东线工程调水。但即使当2030年东线抽江规模达到800m3/s时,调水量也仅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6%,影响也不大。但为了减轻在特殊枯水期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可能影响,应在长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于10000m3/s时,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流量。2.西线调水区坝下局部河段流量减少、水位有所下降,但总体影响不大。由于调水区水库处于低污染区,因调水引起的水质变化较小对引水枢纽以下河段的生物种群及局部气候变化基本无影响;因建库诱发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增加,但地震风险不大。另外,对库区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坝址区鼠害隐患,应注意进一步调查并积累背景资料。

  由于调水区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分别占其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5.1%和7.1%,调水对其未来工农业用水基本无影响;库区淹没及移民影响相对较小,且较易采取措施补偿。

  3.中线调水区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30亿m3时,调水量约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加上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在不考虑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的情况下,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m3/s中水流量的天数将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m3/s大水流量的天数将减少约100天,结果可能会造成河道冲淤情况的变化,对防洪有一定不利影响;汉江中下游河道水位下降0.29~0.051m,沿江两岸部分引水灌溉取水口和抽水站需要改建,对中下游航运有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可采用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予以缓解。丹江口库区水质变化不大,而汉江中下游河道的纳污能力会有所下降,但由于丹江口水库的调蓄,加上引江济汉等工程,其影响将得到减缓。水库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季度变化以及现存量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丹江口水库库容大,且坝体设有深孔,泥沙淤积不致影响水库寿命。通过模型模拟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影响,在调水量

  为130亿m3、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华”出现的概率约增加10%~20%,当调水量为95亿m3时,“水华”出现的概率没有增加。

  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库区及总干渠将有永久占地和移民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周边地区。因此,移民问题将是中线调水区关注的一个重点,尤其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区新老移民的安置需妥善解决。

  南水北调的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北方益缺水的严重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水源地库区和沿线区域环境带来显著的改善,总之利大于弊。其不利影响可以通过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及社会综合治理得到减免和消除,从而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发挥巨大的投资效益。

篇五: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论南水北调供水效益充分发挥的制约及对策

  吴海峰;苗洁【期刊名称】《《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2)005【总页数】6页(P5-10)【关键词】南水北调;水资源保障;供水效益;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吴海峰;苗洁【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8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事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优质水资源更成为十分重要的稀缺战略资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京津冀豫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自工程通水以来,水质达标优良稳定,供水范围不断扩大,受水区居民用水品质得到极大改善,为沿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但是,中线工程在资源配置、基础设施、水价机制和水质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工程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高效利用南水北调中线优质水资源,是受水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本文以河南为例,就用好用足南水北调中线优质水源、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谈谈看法,仅供参考。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取得的显著成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工程运行平稳,受水区域不断扩大,受益人口逐步提高,有效保证了居民用水,改善了生态环境,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困局,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水平,对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1.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状况河南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省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的1.42%,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少地方的用水量已接近甚至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南水北调建成通水后成为河南省可靠的重要水源,受水市县用水紧张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城镇供水“单一性、脆弱性”得到有效化解,为河南深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贸区等国家战略规划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受水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能和活力。2.显著提升了居民饮用水品质提升居民用水品质,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前,河南省受水区的供水水源主要来自于黄河水、境内及周边的径流或水库和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硬度大、口感差、水垢多。有的地方水源污染严重,劣质饮水造成癌症高发。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输水水质优良,始终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明显提高了受水区居民用水水质,彻底改变了一些地区长期饮用污染水、高氟水、苦咸水的状况,大大改善了民生保障水平,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增强,普遍反映丹江水味甘甜、口感好、不结垢、益健康,迫切希望不间断使用南水北调水。南水北调已由原来规划的“替补”水源变为城镇不可或缺的“主力”水源。

  3.明显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一是生态补水优化了城市水生态环境。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抓住丹江口水库来水充沛的有利时机,向沿线河湖、水库、湿地进行生态补水,缓解了河道、水库缺水状况,改善了河湖水质。此外,通过水源置换和生态补水,大大提高了供水量,用于河湖水系的生态用水相应增加,有利于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环境。目前许昌市已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郑州、新乡等受水区也在加快生态水系建设。二是压采地下水促进了地下水源涵养和回升。受水区用丹江水置换出超采的地下水,遏制了地下水超采局面,提高了地下水源涵养功能,沿线城市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回升。同时,总干渠水面及两侧的生态廊道也在直接助力沿线生态建设。如,郑州市境内干渠长达129公里,渠道水面达1.5万亩,对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发挥了明显作用。4.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一是水质保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为确保水质安全,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被关停,有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企业也按计划改造或外迁,促进了产业优化布局。同时,水源地和干渠沿线加快调整种养结构,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限制、淘汰高污染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工业,一些地区初步形成了生态产业体系,确保发展增量不增污。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在农业发展方面,工程有效缓解了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矛盾,增强了农业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增收。在工业发展方面,充足的水源为工业项目落地提供了强力保障,优质的水源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南水北调通水后,沿线多地过去受制于水的旅游业被盘活。5.加快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是提高了受水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调水工程输来大量优质水源,大大提高了受水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了沿线城市经济发展,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向附近受水城

  镇转移,形成或壮大以工程为纽带的一批城镇和工业园区。二是提高了沿线城市建设水平。郑州在市区段干渠两侧各200米范围,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总长61.7公里,总面积近25平方公里。许昌依托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打造“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城市景观,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增强了城市发展动力。随着干渠生态带建设和水库、河湖水质改善,市县干渠沿线、水库和河湖周边楼面地价迅速提升,过去以主要街道为轴线的地价模式转变为以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地价模式。这些区域房地产投资和开发加速,环境质量、商住条件、公共服务及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土地增值潜力巨大。二、制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效益充分发挥的主要因素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用水量逐年增加,但各地用水不均,部分受水市县用水情况不理想。就河南来说,消纳调水量少、慢,富余水量指标较多,供水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从调研情况看,影响调水水量消纳、制约工程效益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市发展与规划目标不一致,用水需求不足南水北调受水市县的水量指标是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和需求预测而定的,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近些年来,受水城市发展差别较大,有的地方发展较快,如郑州市的经开区、航空港区、新郑市等,分配水量远不够用。但是,也有部分受水市县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与规划目标不一致,导致用水需求不足,如城区人口规模上不去、产业转型升级较慢、产业集聚区配套水厂没建成等。由于不少受水市县用水需求未达到规划预期,要在短期内完全消纳南水北调分配的水量有难度。2.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进度较慢,有水用不上受水区城镇水厂及管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的终端用户,也是工程发挥效益的关键,其投资、建设和管理由各受水市县负责。受土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市县新增受水水厂及供水管网建设进度较慢,老水厂及旧管道升级改造未完成,成

  为制约当地通水用水的瓶颈。有的水厂虽建成但供水规模没达到规划供水规模。有的水厂虽已建成但因水厂配套供水管网、终端用水户不足等因素影响,仍未供水运行。由于受水水厂建设滞后,导致一些规划受水区仍未实现通水。建成并供水运行的水厂中,实际供水量未达到规划量的要求,受水情况距离规划目标尚有差距。3.受水区地下水利用比重仍大,水源置换不力按照《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实施方案(城区2015-2020年)》,计划全省受水城区地下水压采总量为2.7亿m3,2017年底全省地下水压采任务已完成,但各受水区压采进度不平衡,个别受水市县压采进度较慢。虽然南水北调通水后为受水区压采地下水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与使用南水北调水相比,抽取地下水成本要小得多,加上地下水压采监督的难度又大,不少受水区内还存在大量自备井,地下水在城区供水中所占比仍然较大。此外,一些开发区、工业园区水厂建设及公共供水管网铺设不到位,因为还未得到置换水源,无法封停企业自备井。地下水置换不充分造成南水北调配套水厂供水量较少,无法达到设计供水规模。4.缺少调蓄工程,制约了供水范围扩大南水北调总干渠为单线输水,在水源地枯水年份或遇到突发事件、干渠检修等情况时,难以保证全线通水,尤其是对于那些仅有南水北调水一种水源的水厂影响较大。河南省现有水库调节库容有限,多年平均仍有1.84亿m3的分配水量无法调节利用。原规划“十三五”时期在许昌、郑州、新乡、安阳等地建设6座调蓄工程,由于涉及到征地拆迁、资金投入等问题,各地调蓄工程建设进展不大。因为普遍缺少调蓄工程,无法“存”入必要的调节水,使受水市县应对干渠和管道停水断水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也影响了供水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更无法利用调蓄工程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及通过综合开发带动当地旅游、地产等产业发展。5.供水价格未调整到位,水厂用水不积极当前南水北调供水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城市终端供水价格未调整到位,影响了

  供水效益的发挥。受水水厂主要向所在地城区供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一般由基本水价、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和城市附加费等4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水价是指自来水公司的售水价格。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原水价格主要由抽采地下水成本和水资源费两部分组成,而水资源费由水厂代收代缴,实际征收率低,导致受水水厂实际使用地下水源的原水价格比南水北调供水价格低的多。受利益驱动,水厂更倾向于使用成本较低的地下水或黄河水作为水源,使用丹江水的积极性不高。6.水权交易开展有限,新增用水需求难落实南水北调通水后,水量供给、水质改善、环境优化等效益显著,不少地方对南水北调水的需求日益强烈。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一是受制于工程本身的建设规模标准,包括干渠的断面通水能力、分水口门的布置位置、配套工程泵站和线路的取水输水能力等,难以从工程本身能力上满足新增供水目标区域的供水;二是受制于水量指标分配,没有多余的水量指标,难以保障新增供水目标区域稳定持续的水量供应。虽然水权交易平台已经搭建,但面临着有买方无卖方的被动局面,大部分受水市县担心指标跨区域转让后收不回来,不愿或不敢进行水权交易,使得新增的用水需求指标难以真正落实。7.水源区经济发展落后,水质保障任务艰巨一方面是治污减排任务重。农村面源污染突出,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缺口大、运行费用高。若不能保证垃圾、污水处理项目正常运转,将导致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对水质安全影响较大。工业点源治理、排污口整治、尾矿库治理等项目资金仍无着落,也给污染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是生态建设任务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大部分处于山地或丘陵地带,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宜林荒山面积大。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石漠化面积较多,不进行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会持续扩大。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实施造林绿化尚缺乏资金支持。干渠两侧生态带建设用地问题难解决,严重制约着生态带的建设和维护。

  此外,由于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水源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三、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效益的对策提升用水品质、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增加人民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为了用好用足南水北调水,充分发挥中线工程供水效益,促进沿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优质水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寻找南水北调与当地发展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优质水源,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依据南水北调水资源和当地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按照环保要求实施新建项目准入政策,加快污染企业退出,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和高端化发展。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构建以中高端产品为主导的区域特色产业链。利用南水北调还原挤占的农业用水,重点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大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和干渠两侧生态建设,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建成生态长廊,打造成一条靓丽的绿色精品旅游线,提升旅游业的形象和竞争力。2.依托南水北调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宜业宜居生态城市带水是生态源泉,维系着城市生态系统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是一条重要的城市带。充分利用南水北调调水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把沿线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中原特色的生态城市带,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内容。要增强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振兴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改造河湖水系,发展海绵城镇,努力把南水北调中线建成一条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便捷舒适、环境优美的宜业宜居生态城市带。形成以高新技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拥有蓝天碧水、空气清新、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建成文明昌盛、生活富裕、生态优良、城市洁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的城市带,使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率先跨入全国先进生态文明城市行列,享有和谐的自然生态,达到高效的经济生态,形成文明的社会生态。3.加大地下水压采力度,推进置换为南水北调水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力度。切实将丹江优质水源作为受水区供水的优先水源,加快以丹江水替代超采的地下水,严格禁止开采深层地下水,新建园区一律不允许使用地下水,努力改善地下水源环境。加大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工作、加快公共供水管网范围内自备井关闭步伐,同时,加快推进地下水压采监控计量体系建设,实现对地下水超采情况的动态监控,尤其要加强对双水源水厂的监控。严格实施城区地下水压采年度计划,加快地下水压采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大立法推动置换地下水,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开采地下水的行为,强化受水市县地下水压采考核并采取必要的奖罚措施。积极推进水资源税改革,地下水税额要远高于地表水,超采地区的地下水税额要高于非超采地区,严重超采地区税额要大幅高于非超采地区。4.加快配套受水水厂及管网建设进度,增强消纳南水北调水能力加快南水北调工程配套水厂建设,扩大受水区自来水管网覆盖度,提高供水水量和水质安全的保障能力,有关部门要在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水利、住建和南水北调办等有关部门应积极协调,合力解决受水水厂及管网建设等通水入户的制约因素。鼓励地方广开资金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运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居民吃水、企业用水、地下补水、水库存水、河道冲水等途径,提高消

  纳南水北调水的能力,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供水效益。为避免丰水年工程运行调水能力的闲置,应加大对南水北调工程调蓄水库充库和生态补水的政策支持,并研究建立调蓄水库充库水量损耗补偿和生态补水价格优惠等长效机制。5.尽快建设断水应急工程和调蓄工程,提高输水供水保障水平现实表明,受水区对南水北调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加快断水应急工程和相关调蓄工程建设,是保障受水市县优质水源供水安全、增强工程输水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要积极争取和加快建设南水北调调蓄工程,包括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已建水库的连通工程、新建南水北调总干渠调蓄工程、建设受水城市调蓄池等,有关部门要在征地拆迁、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支持。通过这些工程,能储则储,当储则储,灵活调节供水量和蓄水量,实现南水北调受水区三水联合调度,盘活南水北调和当地水资源,使总干渠与各调蓄工程之间水流进出自如,解决南水北调年度来水不均匀与用水不匹配、渠管检修和单线输水等问题,实现南水北调受水城市跨市域调配,形成完善的丰枯调剂、运行安全、清水绿岸的现代水利设施网络,提高受水区供水保障水平。科学规划并协调推进调蓄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并通过综合开发带动调蓄工程周边地区旅游、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6.合理增加工程供水目标,扩大南水北调受益范围为了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让更多群众共享南水北调建设成果,应合理扩大工程供水范围,有效处置部分地方取用水结余指标,提高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效益。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较大用水户建设直接引水工程,增加引用丹江水直供水量。鼓励有指标节余的受水市县扩大供水范围,加快辖区内新增用水户的规划和建设,推进乡镇管网与城市供水管网衔接。同时推进实施乡村供水集中连片工程建设,创造条件扩大丹江水供水范围,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体系,促进乡村振兴。近期加快实施新增受水地区的相关供水配套工程建设。参照《南水北调中

  线工程补充规划》扩大供水范围,尽早研究远期扩大供水目标及现有受水城市扩大供水规模,尽早制定相应新增受水城市的供水建设规划。7.积极开展水权交易,优化配置调水资源培育水权水市场、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开展南水北调水权交易,是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有效手段,也是充分发挥供水效益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水量交易试点工作,规范南水北调水量交易行为,不断完善水量交易机制、交易流程、交易价格。有效推行水权转让供水模式,针对一方有节余指标不愿交易、一方急需用水却无指标问题,建立对水权转让的激励机制和用水指标的约束机制。通过完善水权收储转让形式,将分散于各市县的结余指标统一收储,然后在南水北调受水区、非受水区之间统筹配置和调度,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需求方缺水问题的同时,缓解受水区地方财政缴纳南水北调基本水费的压力。积极推进水权交易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交易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完善水权确认、水量交易和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创新水权交易机制,优化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消化南水北调富裕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8.建立并完善区域水价体系,促进高效节约用水目前南水北调供水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不仅城市终端供水价格未调整到位,而且运行初期工程水价补偿机制也未建立。要创新区域水价形成机制,把南水北调水纳入区域供水系统共同分摊,统一测算,建立有利于当地水和南水北调水合理配置的水价体系。充分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用水行为,促进高效节约用水、循环用水,优化用水结构。一要合理确定本区域居民和工商业用水价格,实行用水阶梯水价,细化制定价格分年分期调整计划、并稳步落实,对超计划或超定额用水实行加倍征收水费;二要对地下水超采区、严重超采区严格限制或禁止地下水开采,充分利用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政策,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实行差别化的水价格政策;三要加快转变用水方式,减少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利

  用效率;四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和水价形成的基础作用,讲究按水质分层次用水,合理使用丹江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合理配置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保障为居民生活和食品、医药行业提供优质的丹江水。园林和高耗水企业应使用中水,加强工业用水循环利用。丰水年可多用生态水。9.加大环保和生态建设力度,构建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努力修复和改善水生态系统,涵养和提高优质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建立水源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强受水地对水源地的支援及协作,加大南水北调水质保护和生态带建设力度,促进库区干渠两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发展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生态产业集群。加快实施“十三五”治污规划,落实分区域治理责任和分类治理目标,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全方位构建保护和改善调水水质的长效机制,确保调水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向好。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水源区和干渠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力度,为保护水质做出贡献的地区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国家应加大预算和专项资金对南水北调水源区和干渠环保区污染防治及水土保持的支持,出台水源区及干渠沿线污染企业退出、养殖取缔的补偿政策,编制实施丹江口移民后续帮扶发展规划,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和丹江口库区周边的生态带建设,支持水源区绿色农业发展,鼓励利用南水北调水向受水区进行生态补水。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于文静.千里水脉润北方——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成效综述[DB/OL].新华网,2019-02-16.[2]常理.一渠清水润南北[N].经济日报,2016-12-20(13).[3]杨朝兴.绿色发展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经济带建设[J].林业经济,2016,(11).

  [4]吴海峰.南水北调工程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1).[5]吴海峰.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城市带研究[J].中州学刊,2010,(6).

篇六: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统一分区统一目标统一规划规划把东中西三线工程所影响的四大流域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按调水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影响特点统一划分为调水区输水区和受水区统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范围和时限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规划将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生态保护总方针对各类生态管理区水源保护区规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削减调水不利影响的同时综合发挥法制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对工程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

  关于南水北调带来的生态问题及防范措施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摘要:津和华北平原中西部及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主要是为解决京、主要目标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生活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而建设的,工程建设将对区域生态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了解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及工程沿线地区生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对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带来的破坏采取一定防范显得尤为重要。保护生态环境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什么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1]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因长江上

  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京杭大运河利用抽引长江水,扬州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长输水线路。.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近经隧

  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烟威。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中线工丹江口大加高后扩容汉丹江口水调水经陶渠首闸(河南淅川县),沿豫西南唐河流域西侧长江流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黄淮平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黄继续沿京广铁路西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北。中线工程主要河河天北省市沿线2余座城市供水。中线工程已20013日开工计201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年汛期后全线通水西线工:在长江上通天、支流雅砻江大渡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巴颜喀拉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陕晋(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渭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甘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黄河下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205年调水总规模44亿立方米,中东14亿立方米,中13亿立方米,西17亿立方米。整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4417亿立方米,西13亿立方米,中14亿立方米,其中东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1]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南水北调对局部地区的生态影响三、南水北调带来的影响

  (一)东线工程

  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

  过水利部预审。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

  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

  由于长江径流量大,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

  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

  2、关于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

  目前,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累了丰富

  的防治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仍属补水性质,在

  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3、关于血吸虫病区北移

  根据现场对北纬33°15′以北地区自然环境中钉螺的生存和繁

  殖实验以及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实践证明,因气候原因,大规模调

  38°以北地区。水不会将南方的血吸虫病区扩散到北纬

  (二)中线工程

  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1995改

  变了丹江口水库由于加高丹江口大坝,经原国家环保局审查同意。及

  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削减了洪峰流量,对中下游的防洪有利,但也

  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评价结论如下:、移民环境问

  题1,1990年调查)(20万亩和移民22万人由于丹江口水库

  淹没耕地数量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将会加大库区环境压力,

  除就地安还可采取综合措施和外迁移民到新增灌区安置等措置一部

  分移民外,施予以妥善解决。

  2、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

  影响3占汉江流域,1/亿130—140m3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调水%,可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径流量的22、对中下游航运的影响33米,对航运和1.0,河道水位将下降0.6至140调水130—亿m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响、对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影响433,对汉江中下游出现)s/500m(引水规模m亿140—130调水.33/s—3000m的天数1000m1000/s的天数减少约20天,出现—800减少约100天,对汉江下游河道冲淤和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中线工程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一)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1.有效降低水质污染。水源地的水质污染主要有由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河流沿岸城镇的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水质污染。水源地的造纸厂、化肥厂、冶炼厂,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户,虽然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运行费用昂贵,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致使大量的废水、污水顺流而下汇入丹江口水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例如被当地政府机构内部人士称作“纳税大户”的淅川铝业集团,表面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新建项目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当地民生;排出的污水和碳素老厂的废水汇入丹江支流,对南水北调的水质造成严重的威胁。丹江口水库主要汇水支流老灌河流域的西峡、淅川两县城目前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日趋严重。南水北调的工程实施,将加大

  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发展生态工业治理,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可以有效治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丹江口水源地的点源污染。.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水源地流域属农业主产区,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刹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施用量大,含磷、砷、汞类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造成危害;农牧用水将土壤中的肥料和盐分带入库中,大量畜禽粪便随地表径流流入水库,易造成水源水质富营养化,势必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质量。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将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带动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可有效解决水源地面源污染比较严重问题。2.有利于改善水源地周围的局部小气候。丹江口水库目前水域面积约774km2,大坝加高将使水域面积增加至1050km2,水面将扩大近370km2,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水面及其周围区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热量、水气交换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导致水源地周围局部小范围气候变化。正常蓄水后,水源地陆地表面空气湿度将增加,周围地区夏季日平均气温将降低,冬季日平均气温将增高;水源地水面扩大将使水体蒸发量相应增大,这些都将加快水源地局地小范围水循环过程,将引起水源地周围小范围内降水量增加。3.将有效遏止水土流失。水源地部分山区特别是丘陵地区植被稀疏,土壤凝固力差,加之当地居民大规模垦林开荒,导致地表裸露,极易

  造成水土流失。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根据划定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配立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置治理措施,可以有效遏止水土流失。国家对饮用水源地的水土保护项目的实施,将对坡地退耕还林、干渠两侧造护堤林、重点地区建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产生有力的推动,形成水源区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

  (二)改善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1.保证生态用水。调水将有效缓解受水区灌溉用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紧张局面,引水后由于受水区地面水供应增加,可以防止因超采地下水带来的危害,部分水量将用于地下水回灌及生态用水,阻止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和防止地面沉降对环境的危害。2.对局部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道两侧将各建50米的生态防护林带,在防护林带外侧营造农田林网,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在沿线水库、河道、景区、城镇等重要节点加大污染治理和绿化力度,营建环库、环城生态防护带,建设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园林城镇,形成一道纵贯南北的绿色生态长廊,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局部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3.有利于水污染的治理。为确保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规划与实施方案中制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国家.和各级政府将会加大对水源地和沿线区域的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力

  度,这将推进沿线地区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4.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调水工程实施生效后,主要向城市供水,可

  以有效解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还当地水源于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使得地下水位上升,消除地下水漏斗,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将得到补水,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水库、湿地会重现生机,修复沿线植被,都会产生生态环境效益。另外,利用南水北调优质水源增加沿线城市供水,可以改善卫生条件美化环境,加大农林牧业灌溉用水,可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变污水灌溉为净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三)生态效益显著

  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制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对需水量、调水量、工程建设方案、南水北调水的分配方案等规划,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系统产生的的效益是巨大的。一期工程通水后,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3.1万hm2,农田生态系统效益59.59亿元;增加林地面积9.83万hm2、森林生态系统效益30.32亿元。可维持的城市绿地面积3.46万hm2,30.55亿元;湿地面积4530hm2、生态环境效益价值7.26亿元。

  二、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一(1.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水库区作为调水的水源,在大坝加高后,水库岸坡稳定性、库周水土流失等将会发生变化。大坝加高后淹没区面积将扩大,减少了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水源地周围大

  量的植被被淹没而引起植被减少,另外水源地20余万移民安置中开垦荒地、建房等生产生活活动和木材需求可能使森林面积减少,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土地淹没改变了原有的湿地结构系统,野生生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打破了水源区动植物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另外加高大坝后局部库湾处水流变缓,水体交换性能较差,加上被淹土地中营养物质的溶出,可能造成局部库湾水体的富营养化。

  3.大坝及干渠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填筑、土料场的取土及弃渣等引起的植被破坏,对施工区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施工中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若随意排放,将污染周围地表水环境。

  (二)对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改变沟谷的原生地貌,破坏植被,增加了沟谷斜坡的不稳定性;渠系的修建损坏了渠道两侧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形成许多新的开挖或填筑的高陡边坡,遇到强降雨,不稳定地段可能产生重力侵蚀。隧洞开挖及渠道挖方工程产生的大量弃渣,因削坡而增加的大量松散物.质,都将成为泥石流的物质源。中线工程输水总干渠为新开挖渠道,并建有隧洞、管道、暗涵和渡槽等工程设施。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行初期,河道开挖、筑堤、弃土堆置、施工道路修筑、施工企业建设等活动,将占压破坏地表植被、扰动表层土壤结构、改变地形现状,在重力作用和降雨情况下极易引发水土流失。2.中线干线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地段约402km,自流内排段约

  267km,抽排与自流内排相结合的地段约54km。当内排段地下水位高于干渠渠底,单向自动控制阀门和集水廊道将地下水导入干渠,若干渠附近的工农业污染物和居民生活污染物污染内排段区地下水,这些污染物就可能随地下水进入输水渠道而污染干渠水质。

  3.中线工程跨四大水系长距离调水,大规模工程建设将在短期内使当地环境产生剧烈变动,部分防洪除涝体系将被大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减少部分土地和森林资源,并对原有水系及植被生态造成影响,还可能造湿地结构的破坏,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4.引水工程将增加受水区农业灌溉水量,使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在土壤含盐碱地区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在低洼地区,还可能引起土壤沼泽化。

  5、第一期调水对环境影响不大3。m丹江口大坝加高后,80中线第一期工程的调水规模为—90亿丹江口水库由年调节改善为不完全多年调节,增加调节库容116亿3。通过合理调度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水位的影m响不大,对枯水期的水位还有所改善,可保持现有水电站发电效益。

  (三)西线工程3,西线工程m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三条河的径流量约221亿3,占这三条河总径流m170亿初步规划三条河年平均调水量为120~

  量的54~77%,对下游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西线工程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有待进一步明确,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及其相应的减免措施将逐步提出。

  (四)东、中线工程对长江口的综合影响3,占长江口多年平均m—260320亿东线、中线的总调水规模为入海水量的3%左右,对长江口枯水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适当的避让和调度措施,如东线工程在枯水期利用调蓄工程向北送水,暂仃抽取江水,加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巨大调蓄作用,可保证长江口枯水期流量不小于现状。.3m120亿东线应急(第一期)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总调水量为%,对生态环境基本无左右,仅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25影响。如何消除南水北调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一)编制原则

  1.突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规划将紧紧把握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动因进行重点规划,使工程的综合效益得以充分发挥,负面效应得到重视并提出防范措施。

  2.源于流域规划,高于流域规划

  由工程引发的跨流域流量、流态、流质变化,以及由输水主干渠

  及其联接的调蓄湖库形成的新的生态系统变化,都是工程活动造成的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需要针对跨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因此,工程生态环境规划既源于流域规划,又高于流域规划。

  3.统一分区、统一目标、统一规划

  规划把东、中、西三线工程所影响的四大流域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按调水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影响特点,统一划分为调水区、输水区和受水区,统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范围和时限,统一规划,使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与原有的流域、区域生态保护任务相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保护系统。

  4.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

  规划将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生态保护总方针,对各类生态管理区、水源保护区,规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削减调水不利影响的同时,综合发挥法制、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对工程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

  5.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三阶段并重

  规划将分区域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期等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生

  态保护要求,以完整地体现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设计理念。

  6.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生态系统的规划要力求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变化与调控措施的效果进行方案评估,制定与主体工程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工程立项到实施、运营的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东线调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m3,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量的5%,占枯水期水量的7%,总体对长江口入海水量影响不大,对引水断面以下的水位、水质、河道淤积、长江航运等以及河口地区赤潮发生率、河口拦门沙位置变化等也影响甚微。

  可能对长江口产生一定影响的主要是东线工程调水。但即使当2030年东线抽江规模达到800m3/s时,调水量也仅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6%,影响也不大。但为了减轻在特殊枯水期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可能影响,应在长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于10000m3/s时,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流量。2.西线调水区坝下局部河段流量减少、水位有所下降,但总体影响不大。由于调水区水库处于低污染区,因调水引起的水质变化较小

  对引水枢纽以下河段的生物种群及局部气候变化基本无影响;因建库诱发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增加,但地震风险不大。另外,对库区应注意进一步调查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坝址区鼠害隐患,并积累背景资料。

  由于调水区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分别占其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5.1%和7.1%,调水对其未来工农业用水基本无影响;库区淹没及移民影响相对较小,且较易采取措施补偿。

  3.中线调水区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30亿m3时,调水量约占丹江口坝址

  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加上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在不考虑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的情况下,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m3/s中水流量的天数将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m3/s大水流量的天数将减少约100天,结果可能会造成河道冲淤情况的变化,对防洪有一定不利影响;汉江中下游河道水位下降0.29~0.051m,沿江两岸部分引水灌溉取水口和抽水站需要改建,对中下游航运有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可采用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予以缓解。

  丹江口库区水质变化不大,而汉江中下游河道的纳污能力会有所下降,但由于丹江口水库的调蓄,加上引江济汉等工程,其影响将得

  到减缓。水库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季度变化以及现存量不

  会发生明显改变;丹江口水库库容大,且坝体设有深孔,泥沙淤积不致影响水库寿命。通过模型模拟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影

  响,在调水量、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华”出现的概率约增加m3亿为130时,“水华”出现的概率没有增加。95亿m310%~20%,当调水量为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库区及总干渠将有永久占地和移民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周边地区。因此,移民问题将是中线调水区关注的一个重点,尤其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区新老移民的安置需妥善解决。

  南水北调的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

  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北方益缺水的严重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水源地库区和沿线区域环境带来显著的改善,总之利大于弊。其不利影响可以通过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及社会综合治理得到减免和消除,从而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发挥巨大的投资效益。

篇七: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关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议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匮乏与水质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特点所带来的北方缺水态势,造成每年上千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是优化我国水资源空间配置、缓解北方缺水的重大举措,工程建设给核心水源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发展、生态平衡、水质监测、水量保证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产生的主要问题1.核心水源区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困难骤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给核心水源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保证“一库清水向北流”,地处核心水源区的十堰市,否决了一批拟建的黄姜加工项目,关停了一些造纸企业和黄姜加工企业,企业的“关停并转”直接造成财政收入每年减少约3648万元;规划迁建企业121家,迁建期内年减少市、县财政收入2.9亿元;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低污染的新兴产业,每年需增加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约4.89亿元。另外,生态移民投资2003年—2010年为7.89亿元,2011年—2020年为9.85亿元。资金缺口剧增,短期内可能造成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2.核心水源区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尚未到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使北方受水区受益的同时,对水源区和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约束。无论是从社会公平还是生态公平的角度,受水区都应该对水源区进行补偿。然而,根据各地土地淹没面积大小对水源区进行补偿的现行办法,使得十堰市得到的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最小,生态贡献多、生态保护责任大与生态补偿力度小的矛盾日益突出,矛盾的突显将会进一步影响到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转,因此,需要重新构建起更合理的核心水源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使生态补偿切实到位。3.核心水源区水质水量的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对核心水源区水质、水量的监测是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前提,构建科学、优化的核心水源区水质、水量空间立体监测网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础。目前,核心水源区水质、水量的监测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大范围内农业和蔬菜业引起的面源污染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管理缺乏基础支撑,无法确保调水决策的科学性。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流域水质水量空间立体监测网络,并基于监测结果对现有影响水质的产业进行调整,对现有水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这些工作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仅仅依靠当地政府难以解决,需要国家层面从流域综合管理的角度进行协调处理和投入。4.中线工程对调水不确定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对可调水量的分析与规划中,主要依据的是1956年—1998年天然入库水量的历史水文记录资料、按预计的人口及产业增长率和固定额定需水量情况下计算的上游需水量。近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1999年出现了1956年以来的最小年入库水量。因汉江上游来水严重偏少,2006年丹江口水库水位两度降至死水位以下运行。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完成后,陕西、湖北两省在汉江上游规划的梯级开发及调水工程涉及的水量就达数十亿立方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气候变化及上游用水量方面的因素考虑和重视程度不够,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的完成,甚至出现枯水期无水可调的局面。二、建议1.建立“国家级生态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肩负着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及保障库区水质的重大责任。目前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矛盾。因此,在强调核心水源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同时,如何保持其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是南水北调工程稳定运行的前提与保障。在现行经济模式与管理体制下,核心水源区实现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有较大难度,存在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建议国家以核心水源区为地域范围成立“国家级生态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下面简称“试验区”)给予试验区特殊的优惠政策,支持试验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兼顾供水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①探索构建兼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地方政府、管理人员政绩的新的评价体系,

  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②加大中央对试验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支持力度,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偿、长治工程项目、土地开发整理、农村能源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加大中央投资比例,逐步取消地方配套资金,建立中央财政支持的试验区水源保护专项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和生态保护资金;③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南北双赢”的原则,探索建立受水区域城市对口支援试验区县市的机制。围绕试验区特色优势产业,受水区通过项目投资、资金注入、技术支持、人才派遣、市场共建等多种途径,帮助试验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试验区可持续发展,在互惠互利中达到南北双赢的目标。2.建立支撑南水北调运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为保证丹江口水库水质水量,在失去相关产业发展机会的同时,还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为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全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核心水源区的生态建设者和保护者进行合理生态补偿。①优化生态补偿额度的估算方法。在估算生态补偿额度时,建议兼顾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包括水污染防治投入、水土保持投入、生态移民搬迁费用及其他损失费用等;机会成本指十堰市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所放弃的经济发展收益。按新的生态补偿计算方法,十堰市水源区生态补偿的总额在2003年—2010年约为66.8亿元、2011年—2020年约为79亿元。②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建议采取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市场交易为辅的方式进行,建立“以水补水”的良性循环机制。适当提高资源水价和环境水价,明确开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使用费,用于库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建议以核心水源区范围内的区县为单元,根据“谁贡献大,谁多得益”的原则进行分配。③进一步丰富补偿的内涵,除了资金补偿以外,建议将技术、智力支持作为补偿项目,构建“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建设机制。建议在对核心水源区进行资金支付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增强核心水源区自身的造血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核心水源区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的力度,帮助核心水源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支持核心水源区发展对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核心水源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建立保障南水北调安全的水质监控系统。在丹江口库区上游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控制断面增设水质监测站点,使水质监测站点覆盖全流域所有重要支流。在具体站点位置规划中应兼顾行政区划,使监测结果能够反映主要污染区域,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翔实数据。①在现有水环境监测网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工业、生活排污口和农业生产区,通过优化监测网点布局,进一步增强对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监测的能力;②引入高新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实时监测能力和遥感技术的空间大面积同步监测能力,增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的时空监测能力;③在现有水质监测机构和站网的基础上,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环境监测中心,协调流域内现有各单位水质监测站点,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共享,规范水质监测流程,实现流域水质一体化监测,从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可比性;④合理规划污染控制分区,构建污染防治分区责任制,增强水环境管理能力。4.建立降低南水北调水量风险的保障机制。应高度重视库区上游水利工程的水量截留及气候变化对调水水量保证的不确定性影响。通过建立水量保障与预警机制,积极防范影响核心水源区稳定供水的风险,保证中线工程“有水可调,安全调水”。①气候变化使得流域内降水的变幅增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入库流量的稳定性降低,中线工程可调水量的不确定性逐年升高。建立成立相关机构,构建与气象部门有效沟通的平台。在确定年调水量调度方案前,动态分析近年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建立可调水量的气候评估机制,降低调水中的气候变化风险,构建调水运行中的气象风险预警机制。②联合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利部门,建立水资源规划协调机制,合理规划不同区域的水库截留与调度水量,避免水资源开发的无序性。在可调水量难以长期保证的情况下,考虑从区外调水,保证调水工程的长期稳定性。通过对库区上游各水利部门的统一调度,以保证调水的安全性。另外,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由于水库调蓄库容的变化,消落带的位置和范围都会随之发生改变,新的消落带问题需要加强监测,以减少水量变化的生态环境风险。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我国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的一项创世之举,更是新世纪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次重要实践。“一江清水入库”、“一库清水北送”是南水北调工程成功的前提条件,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库区污染治理显然难以持续,关键是要通过政策倾斜,

  增加投入促进核心水源区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管理模式优化,使受水区与供水区实现双赢,促进共同发展,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世纪丰碑。

篇八: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思考南水北调中线调蓄水库运行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摘要:根据南水北调的工程规划来看,完成了中线一期工程的供水计划后,要通过受水区中的调蓄水库将城市占用的生态与农业用水返还回去。为了确保水库能够正常运作,实现有效管理,就要适当改变水库的运行管理方法。鉴于此,本文将对当前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能够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案,进而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推进调蓄水库有序运行,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调蓄水库;运行管理;问题;措施

  从主要目标来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旨在提供充足的工业与生活水源,以满足受水区人们的多重用水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水库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做到统一调配受水区和外调水当中的水资源,进一步提升各个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一、调蓄水库运行管理的常见问题(一)管理单位的收益降低,影响正常运作一般来说,农业用水价格较低,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价格较高,在供水结构出现调整的情况下,水库管理单位的水费收入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当中线一期工程开始进入供水阶段以后,大多数水库的农业用水增多,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下降。这样一来,水库管理单位的水费收入和总收益都会有所降低。例如,东武仕水库的农业用水所占比例为14%,工业用水所占比重为84%。随着中线外调水量的增加,水库当中的地表水使用量将大幅度减少,水库要改变农业与工业的供水比例,将工业的供水减少,并将减少的部分返还给农业。由于该水库管理单位一直是自收自支管理模式,水费收入占总收益的96%。在没有财政性经费的支持下,将工业的供水减少,便致使其水费收入和总收益降低,继而将对管理单位实际运营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即使有财政性经费,通常也只占小部分比例,不足以解决水库管理单位经费紧张的问题。(二)农业用水返还困难,存在较多客观问题首先,水库管理单位的积极性不强。这主要是因为将城市用水返还给农业后,不能够增加管理单位的收益,而且农业用水的收缴率通常不高,水费征收往往会有较大难度。其次,供水方和用水方缺乏统筹协调。现阶段,大部分水库管理单位都没有创建利益分配机制来对供用水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因而很难将农业用水返还工作落到实处。再者,农业灌区的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由于灌溉用水一直被占用,很少真正使用配套设施进行灌溉,许多设施受到破坏后没有及时修理,以至于达不到农业灌溉的要求。(三)水库功能定位不合理,达不到实际要求首先,当前水库都具有公益性职能,但由于财政经费不足,资金没有保障,很难充分发挥这一职能的积极作用。其次,黄壁庄、岗南、白龟山等水库定位是饮用水的重要水源地,由于城市的生活供水量骤减,这些水库的供水任务也随之变少,这样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水源地的保护,进而可能影响定位功能实现。再者,有关资料显示,常庄、尖岗的功能定位有待完善,需要明确其城市供水、水量调蓄和防洪职责[1]。(四)地方准备不足,水库无法实现有序运行现阶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水区依然将工作重点置于压采地下水、建设配套工程等方面。尽管就水资源规划来看,有提及如何分配利用本地水和外调水,但是没有综合分析供水结构及其影响,也没能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没做好充足的准备,很难有效改变运行管理方式,会对水库良性运作产生影响。二、调蓄水库运行管理的改进措施(一)加强统筹规划,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第一,要进行总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包括地下水、本地地表水和外调水等方面。总的来说,为了实现多水源的合理配置,要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和农业用水返还、配套设施等多种方案,并结合受水区具体情况来拟定水资源配置

  方案[2]。这样做有利于调整水资源结构,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第二,要优化配套设施,加大建设与管理力度。这要求有关部门对当前配套工程建设和

  配套设施使用情况等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拟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优化方案。例如,对于破损的农业灌溉设施,要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新;对于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设施,也不能够废弃使用,要定期进行维修;对于城市备用水源,要建设供水设施进行管理,并定期做好运营维护工作。

  (二)优化功能定位,促进水库良性运作第一,要对水库的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评估,从而找准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定位。自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使用以来,许多受水区调蓄水库的功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有些彻底发生了改变。随着中线工程的通水,这些水库的功能必然要再次进行调整。通常,要透彻分析中线工程通水后会给水库运行管理带来哪些好处和不便,并结合水库的功能变化历程、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最原始的设计功能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要对水库的供水、灌溉以及防洪等多重功能进行科学界定,并对这些功能的主次地位进行分析,以充分完善、细化水库的功能定位[3]。第二,要对地表水水源地功能进行深化。在完成中线工程通水计划的情况下,水库既能够发挥调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调节、补偿水资源。此时,即使水库不再供给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也是一种良好的备用和应急水源。因此,不仅不能够降低对水质的要求,还要做好水库基本管理,加强水源保护。(三)科学分类管理,加大管护经费投入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进一步深化,水库管理单位也可以顺应改革形势重新进行分类。水库的功能与管理运行方式都可以作为分类依据。在河南省中有7个水库,这些水库都是财政全额拨款,并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进行财务管理,有较稳定的管护经费来源,要做到合理调整运行管理方案,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如果能够将财政性经费和水费收入的关系妥善解决好,就可以降低对财政拨款和水库运转的影响。在河北省中有6个调蓄水库,其中黄壁庄、岗南以及东武仕水库管理单位的经费来源多为水费收入,因而随着城市供水量减少,总收益也会骤降。而朱庄、西大洋以及岳城水库兼具经营性与公益性两种职能,既要用以支持供水、发电,也要发挥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其经费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财政性拨款,二是水费收入[4]。针对河北省水库管理单位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其一是改变水库管理单位的定位,将其划分到公益一类当中,通过全额财政拨款以及收支两条线的方式完善管理。其二是将管理单位划分到公益二类中,通过财政差额补助的形式进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对经营与公益两种职能做出明确界定。三、结语近几年,随着中线工程通水计划的实施,为了合理配置水资源,沿线受水区水库要充分发挥其调蓄、供水、灌溉等多重功能。由于区域环境和管理现状存在差异,为了转变水库运行管理方式,不仅要加强统筹规划,也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优化功能定位,进行分类管理,以确保运行管理方案切实可行。

篇九: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南水北调中西线工程对水源区水资源影响及对策

  范杰

  【摘要】InordertocontroltheunfavorableimpactsofMiddleRouteProject(MRP)andWesternRouteProject(WRP)of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onwaterresourcesinwatersourceareatoanacceptablelevel,firstly,th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situationofwaterresourcesinwatersourceareaofMRPisintroduced.Theinfluenceofwaterdiversionisdemonstratedintheaspectsofdischargevolume,downstreamwaterlevel,riverregime,floodcontrol,watersupply,environment,powergen-erationandnavigation,etc.,andthecountermeasuresareputforward,includingwaterdiversionfromYangtzeRivertoHanjiangRiver,floodresourcesutilization,watersavingandsewagetreatment,andunifiedwaterresourcesregulation.TheinfluenceofWRPonwaterregime,ecologyandenvironmentandwaterconsumptioninwatersourceareaisdescribed,andthefurtherstudyi-deasareproposed.%为了将南水北调中、西线工程调水对水源区水资源产生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首先介绍了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从下泄流量、下游水位、河势、防洪、供水、环境、发电、航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调水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引江补汉、洪水资源化利用、节水和治污以及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等。阐明了西线工程对水源区水情、生态环境和用水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想法和建议。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5页(P23-26,35)

  【关键词】水源区;水资源;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作者】范杰

  【作者单位】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南水北调东、中、西线,滇中引水,引汉济渭等工程都是从长江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任务十分繁重。由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将补充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条件[1]。1中线工程对水源区水资源影响及对策1.1工程概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调水规模约每年130亿m3,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m3,75%保证率调出水量约86亿m3,特枯年份95%保证率调出水量约61亿m3,预计于2014年建成通水。中线一期工程主要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组成。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正常蓄水位由157m提高到170m,相应库容达到290.5亿m3,增加库容116亿m3,调节库容将达98.2亿~190.5亿m3,由年调节水库变为多年调节水库。输水工程总干渠全长1431.9km,以明渠输水为主,北京、天津段采用管涵输水。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包括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部分闸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4项工程。

  1.2水源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汉江是长江中游最长的支流,全长约1577km,流域面积15.9万km2。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925km,集水面积9.52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60%[1]。按1956~2000年同步期资料统计,全流域年降水量为904.1mm,水资源总量为573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为555亿m3(其中,丹江口以上为384亿m3,约占全流域的69.2%),地下水资源量为162亿m3,两者重复水量为143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30.6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41.6%。对比2001~2010年径流系列,其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2.3亿m3,较1956~2000年径流系列有所减少。但长时间尺度的研究表明,汉江水量的丰枯周期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近年汉江水量的波动在正常范围内。截至2011年底,汉江流域已建水库2971座,总库容518.27亿m3,其中上游1053座,总库容415.92亿m3。引水工程共有1.385万处,设计和现状供水能力分别为54.4亿m3和46.89亿m3,其中上游引水工程有1.334万处,设计和现状供水能力分别为14.78亿m3和12.08亿m3。流域提水工程共有1.284万处,设计和现状供水能力分别为73.33亿m3和41.1亿m3,其中上游有提水工程0.992万处,设计和现状供水能力分别为3.44亿m3和2.56亿m3。2000~2010年,汉江流域年用水量均值为124.89亿m3,其中,农业、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和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量均值分别为73.99亿,35.76亿,6.78亿,8.01亿m3和0.35亿m3,总体呈增长趋势。根据2004~2010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2010年流域人均用水量为375m3,万元GDP用水量为169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46m3,农田亩均用水量为333m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169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

  量为58L/(人·d),均略低于长江流域和全国的平均用水水平。2004~2010年,流域水资源年平均开发利用率为21.54%,高于长江流域的开发利用率20.56%。1.3水源区水资源影响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下泄径流量减少,且年际、年内水量分配过程也有所变化,这些都将引起汉江中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发生变化,并对汉江中下游的河势、防洪、供水、环境、发电、航运等产生一定的影响。1.3.1下泄流量调水后,丹江口水库下泄总水量减少,由于水库的调蓄作用,干流枯水流量有所加大,但中水流量(Q为600~1250m3/s)历时减少,干流流量过程趋于均化。调水前后汉江中下游黄家港、沙洋、仙桃断面的流量变化比较见表1。对枯水年来说,丹江口水库按补偿下泄调度,改善了水情条件。引江济汉工程使兴隆以下河段除汛期流量减小外,其他时段流量普遍增大。1.3.2下游水位调水后,下泄总水量减小,天然河道水位呈下降趋势,兴建兴隆枢纽、引江济汉工程后,兴隆枢纽回水区及其下游河段水位条件较调水前有所改善。对2010水平年调水82亿,97亿m3,2030水平年调水110亿,121亿m3分别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调水后黄家港河段水位多年平均下降0.29~0.45m,襄樊河段水位多年平均下降0.31~0.51m,沙洋河段水位多年平均上升1.63~1.77m(兴隆枢纽回水影响),仙桃河段无引江济汉工程时,多年平均水位下降约0.35m,有引水工程时,水位多年平均上升0.11m。1.3.3河势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水库调蓄作用增强,洪峰流量进一步削减,流量年内变化趋于均衡,河道的比降变小,向单一、稳定、微弯型发展。同时,由于造床流量减小,河槽将朝窄深方向发展,河宽变小。襄阳以上河段,河床冲刷已基本平衡,河岸较

  为固定,调水后河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襄阳以下河段,下切调整还将持续,由于洪峰被削减,河势朝有利稳定的趋势发展。1.3.4防洪丹江口大坝加高,防洪库容增大,遇100a一遇洪水时,皇庄洪峰流量由现状的28730m3/s减少至20555m3/s,沙洋洪峰流量减少至安全流量18400m3/s,沙洋以上将不再启用民垸分洪。遇10a一遇洪水时,沙洋流量由16025m3/s减少至11114m3/s,不再需要启用杜家台分洪工程,为分蓄洪区人民带来更为稳定、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由于洪峰削减,大水侵滩机会大大减少,有利于河势稳定和洲滩利用,汉江下游不致因洪水作用而频发撇弯和切滩,从而使河道形成相对稳定的河势,有利于岸边防护和堤防安全。1.3.5供水调水后的丹江口水库下泄过程充分考虑了下游的用水要求,同时,对于中下游4项治理工程对受影响的取水工程,都考虑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并按调水后条件设计。因此,中下游干流用水范围的农业灌溉、工业、城乡生活的供水保证率都较现状有所提高,特别对于枯水年来说,调水后的用水条件比现状有所改善。表12010水平年汉江中下游代表断面流量比较注:调水97亿m3为可调水量(实际多年平均调水量95亿m3),并考虑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的情况。images/BZ_145_195_2643_2283_2710.png断面位置调水方案/s黄家港1968~1998实际运行457.00357.00262.0097.088.0078.446.2023.9p=90%p=95%p=98%不小于300m3/s不小于490m3/s不小于600m3/s不小于1000m3/s不小于1250m3调水97亿m3490.00490.00400.0099.998.0024.313.0011.5沙洋1968~1998实际运行500.50383.83304.0898.290.7083.954.2035.3

  调水97亿m3505.67505.03427.7799.696.447.819.9016.8仙桃1968~1998实际运行470.41366.5l292.8697.689.0080.847.7025.7调水97亿m3740.13705.53631.2399.999.7098.725.2014.91.3.6环境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约占丹江口天然入库水量的25%,调水将显著减少水库下泄水量,使汉江中下游沿江城市水环境容量降低。其中,对老河口至宜城河段影响较大;对潜江以下县市,由于引江济汉工程运行后水量得到有效补充,水环境容量减小程度相对减弱。同时,枯水年对河段水质影响较大,调水后岸边水域水质污染浓度变化较大,尤其是襄阳江段,岸边水域30m范围内基本都超过Ⅲ类水水质标准,不满足汉江襄阳开发利用区二级区水质目标要求。1.3.7发电丹江口及以下河段规划有丹江口(170m)、王甫洲(88m)、新集(78m)、崔家营(64.5m)、雅口(57m)、碾盘山(51m)、兴隆(38m)共7级控制工程。其中,丹江口、王甫洲、崔家营已经建成发电。与现状相比,丹江口约可提高容量效益150MW,但多年平均发电量损失约5.4亿kW·h;王甫洲水电站保证出力增加0.2MW,年发电量减少1.43亿kW·h。1.3.8航运汉江中下游航运主要受梯级工程建设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其影响有限。总的来说,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枯水流量有所增加,从保证通航基流来看,对航运条件有所改善;调水后汉江河道出现大、中水流量机率大幅减少,枯水历时延长,对于通航大型船舶,河道相应需要较大流量和水深,将影响部分时段航道营运。1.4对策研究为消除和改善调水引起的不利影响,中线一期工程安排实施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

  汉、部分闸站改造及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兴隆水利枢纽抬高中游河段枯水期水位,以满足两岸大型自流灌区引水要求,同时,还可改善70余千米的航道条件。引江济汉工程可以补充兴隆下游干流及东荆河水量,改善下游河道水环境状况,并尽可能恢复中水航运流量。对于其他较分散的闸站,或兴隆及引江济汉工程未解决的闸站,实施局部改造。对调水后受影响的局部航道,实施二次航道整治和局部疏竣工程。随着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加,南水北调中线及引汉济渭调水规模分别扩大至130亿m3及15亿m3。此外,引红济石、引乾济石、清泉沟引水等工程从汉江上游调水,使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超过其水资源承载能力,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1.4.1引江补汉根据汉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研究成果,汉江流域2020,2030水平年允许的最大可调水量分别为124.7亿m3和120.6亿m3。如果2030水平年,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济渭工程调水规模分别增加至130亿m3和15亿m3,总调水量将超过流域允许的最大可调水量,需从长江引水补充汉江。引江补汉主要有大宁河、神龙溪等方案。以大宁河调水方案为例,调水规模为300m3/s,多年平均调水量30.4亿m3,其中,从剪刀峡水库调水6.25亿m3。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可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及引江济渭后期工程调水的需要。1.4.2洪水资源化利用洪水资源化利用是水资源“开源”的重要措施和现实选择。汉江流域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分配变化较大,水资源量的60%~70%为每年7~10月的汛期洪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调节库容将达98.2亿~190.5亿m3,为多年调节水库,上游安康、潘口水库库容也分别达到25.8亿m3和23.4亿m3,具备了相当的调蓄能力。因此,应对汉江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流域洪水资源

  利用潜力,同时将高精度洪水预报与水库调度技术相结合,研究制定分期汛限水位调控和动态汛限水位控制调度方案,在有效控制洪水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洪水的综合效益。1.4.3节水与治污根据汉江流域不同行业节水潜力分析计算结果,多年平均条件下,2020年流域节水量在5.22亿m3(一般节水方案)到27.11亿m3(强节水方案)之间;2030年流域节水量在6.45亿m3(一般节水方案)到31.59亿m3(强节水方案)之间。其中,即使在节水目标实现后,生活和工业用水仍可能超过现有用水量,而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是汉江流域节水的主要方向。做到节水与治污并重,包括:要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控制单位产品取水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严格的排污控制,提高工业废污水处理标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开展农业面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农村对水资源的面源污染。1.4.4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强化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研究制定科学的汉江水量分配方案,确定流域各控制断面最小流量、最低水位、水质和下泄水量控制指标。根据初步成果,多年平均情况下,2020,2030年汉江流域地表水可分配量分别为164.2亿,167.1亿m3;多年平均情况下,2020,2030年皇庄断面年下泄水量分别为346.88亿,304.80亿m3。研究制定汉江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方案,对流域内各省用水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进行统一调度。2西线工程对水源区水资源影响及对策2.1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通过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根据2002年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程分3期,雅砻江、大渡河上游5条支流调水40亿m3(径流61亿m3)为一期工程,雅砻江干流调水50亿m3(径流71亿m3)为二期工程,通天河(金沙江)调水80亿m3(径流124亿m3)为三期工程,多年平均总调水量170亿m3,调水量占引水枢纽处河流径流量的65%~70%,占所在河流径流量的5%~14%。进口死水位3584~3770m,出口水位3442m。项目建议书阶段,将规划的第一、二期工程水源方案合并,仍作为第一期工程,调水80亿m3。2.2水源区水资源影响分析西线工程水源区位于长江上游的江河源区,自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工程对水源区主要影响如下。2.2.1水情西线工程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多年平均年调水量170亿m3,将使引水枢纽下游局部河段径流量明显减少。但在坝下游距引水枢纽4~10km内一般都有支流汇入,河川径流又明显增加。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前后各河流下泄流量比较见表2。表2调水前后河流下泄流量比较序号调水河流坝址坝址径3images/BZ_147_197_2405_1189_2471.png调水后年平均下泄流量占调水前比例/%调水量/360.724228.963.92达曲阿安10.31730.854.33泥曲仁达11.497.534.761.64色曲洛若4.122.539.3075.815杜柯河珠安达14.451030.8055.366玛柯河霍那11.087.532.3078.337阿柯河克柯6.063.542.2081.651雅砻江热巴

  调水后,下游河道流量减少,河段内水深、流速、水面宽、水面面积相应减小。调水对汛期水文过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洪峰流量和频率的减少。随着向下游推移,区间来水量逐渐增多,调水对河流水文过程的影响也逐渐减弱。2.2.2生态环境(1)水质。调水使河流下泄水量减少,河流环境容量也减小,降幅为13%~32%。调水对阿柯河影响较大。以阿柯河阿坝县城为界,县城以上河段水质较不调水时几乎相同;而县城以下河段,不调水时水质已然较差,调水将进一步恶化水质。其余河流水质在调水后仍可满足Ⅱ类水标准,调水前后水质变化不大。(2)生物。主要靠天然降水补给维系水源区地表植被、生物种群等生态系统的水分,因此,径流量及水位的变化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3)森林、湿地。西线一期工程规划修建7座水库,预计淹没林地1651hm2,灌木林地2561hm2。仁达、洛若、霍那、克柯等水库及部分输水工程处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将会对湿地、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外,工程施工中还会造成一定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2.2.3用水经分析预测,2030年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分别占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5.1%和7.1%,调水对当地工农业用水影响不大。2.3建议(1)研究适当减少西线工程调水规模的可行性。水源区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典型气候变化敏感区,考虑到未来气候等变化的不确定性,宜多留环境裕量。(2)开展运行调度研究。重点包括生态调度、洪水资源调度、水源区水资源统一调度以及西线工程调水对长江流域梯级水库群的影响研究等。(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议从资金补偿、工程补偿、参与性补偿等方面考虑,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4)开展环保施工研究。工程区施工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生态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环境污染。3结语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特别是中线、西线工程调水量占取水点河流径流量的比例较大,将对水源区水资源状况产生重大影响。要通过各种工程、非工程措施尽量减小不利影响,为水源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参考文献:[1]贾建伟,范可旭,张晶.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水源区水资源特性分析[J].人民长江,2008,39(17).

篇十: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质量的措施及对策(一)论文关键词:保护水源质量措施及对策南水北调中线论文摘要:从中线水源质量现状出发.分析了水资源保护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水源地的水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从宏观上提出了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切实保证中线水源质量的措施及对策。1地理及自然环境1.1地理位置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分布于湖北、河南两省境内,行政区域隶属于两省6个县市,水域面积750km,其中湖北省境内约占水库面积的50%,其回水长度汉江177km,丹江83km。1.2自然环境丹江口水库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及水产的综合性水库,由汉江和丹江组成,简称汉库和丹库。丹江口水库总的趋势由西北向东面倾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lO00mm,其中5~10月份占70%~80%,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95亿m,正常蓄水位时库容为175亿m,水量较为丰富。2水环境状况2.1水环境质量(1)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为汉江和丹江及主要支流,而汉江来水量占总来水量的75%以上,汉江全长1577km,干百年来给人们提供了丰富

  的优质水资源,根据30多年来水质监测资料的分析,特别是对近10年来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以上)的水质除个别项目个别汀段超过地丧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外,其余都达到了II}类以上标准,I~III类水河长占90.3%,丹江I~III类水河长占93.2%。(2)目前丹江口水库是丹江口市的生活饮用水源以及河南、湖北两省的部分工业、农业灌溉用水。根据近年监测资料进行水质评价,丹江口水库水质达I~II类的监测断面占86%,HI类的监测断面占10%,IV类的监测断面占4%,可以看出总体水质是优良的。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巨大的库容有超强的自净能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理想水源地。2.2水环境监测(1)承担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监测任务的是长江委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动工兴建开始,为了研究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长江委就在汉江中上游的各个江段开展水质监测分析,196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后及时增加了坝上等断面的水质监测分析。为了调查水污染情况,先后多次对水库流域内8个县市进行了污染源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污染源基本资料。另外为了了解水库蓄水后的水质变化和底质情况,进行了3次普查采样分析,从入库站白河至大坝下游老河口,从丹江荆紫关至大坝,在汉江和丹江干流以及污染较大的8条支流进行了监测分析。现如今长江委在丹江口水库内已设置了十八个水质监测断面,分析项目达50余项,由于丹江口水库涉及三个省,又

  开展了省界监测任务。每月向国家提供水环境监测资料,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向国家提供“全国水环境状况通报”信息。(2)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需要,特别是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现状评价以及环保设计工作的需要,近年来,重点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的水环境监测,对水库周边及其支流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水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价工作,并开展了库区的生物监测,从而进一步摸清了水库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几十年来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做了大量的水质调查、监测以及评价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分析积累了详实可靠的水环境资料,为水源地水质保护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3存在的问题(1)点源污染增多,对库区造成潜在的威胁。根据多年来监测资料表明,丹江口水库因其水量丰富、库容量大、稀释自净能力强,多年来水库水质一致处于I~II类标准,但随着近年来地方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不断增多,一些库区支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库区造成了污染的隐患,比如库区支流神定河,其上游即是因汽车工业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十堰市,她是丹江口水库坝上流域最大的工业城市,占库区污染负荷的70%左右,虽然近年工业废水污染问题有所缓解,但根据监测结果,神定河目前的主要污染物氨氮、COD、BOD、粪大肠菌群等超标,这说明生活污水的污染仍严重,市区70%的城市污水由神定河排出流入汉江,成为丹江口

  水库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虽然人库水量比例很小,但其径污比很大,且有污染加重的可能;再比如支流老灌河,在丰水期水量大时,污染较轻,但进入枯期,水质污染明显加重,水质都达到了Ⅳ~V类。地方污染企业超标排放污水,屡禁不止,这与地方利益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丹江口水库上游及周边大多为山区,交通不便,人们环保意识淡薄,致使污染事故经常发生,比如2000年汉江上游旬河及丹江上游铁河的氰化物倾入事故等等,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水资源管理缺乏统一、有效的运行机制。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作为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状况,水库及上游涉及河南、湖北及陕西三个省,水资源管理、监测部门重叠,监测断面重叠,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出现了省与省间的矛盾,地方与地方间的矛盾以及系统与系统间的矛盾,由于没有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协调,发生污染事故时,缺乏应付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化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缺乏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机制。(3)水环境监测布局不合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丹江口水库范围大,面积广,静库面积达750km,有主要支流20余条,现在有一些水域监测是空白,不能满足对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同时对水库全流域进行水资源评价时,则代表性不足,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有一些水域监测又重叠,各地方、部门的监测方法、监测能力差异较大,很难

  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不能对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水事纠纷等问题有效的解决,所以没有真正起到对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作用。3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及对策3.1依法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由于丹江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范围大,各地方、部门着眼于本地区利益,很难顾及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虽然近年来各地方在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水资源保护上认识得到了一些提高,但涉及地方利益时,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经济,重效益,轻环保的思想,光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流域机构,在行使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我国新《水法》已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明确规定了流域机构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强化了流域管理,既然国家已明确了法律地位,流域机构就要承担起责任,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部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使管理工作纳入更具体的、科学的、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统一管理轨道。因此,结合丹江口水库的特点,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制定保护水源区的相关法规,比如制定“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措施,从政策上、行政上来约束影响水环境的行为,制定法规是为了有法可依,所以,流域机构要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并强化法律责任,确保一库清水向北流。

篇十一: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P>  或者因水环境条件的改变其总量因淤积而增加其危害因协同作用而强化长期作用会导致受水地区的水质土壤生物食物和人群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以病毒病菌和微生物流行传播的伤寒疟疾脑膜炎血吸虫病痢疾霍乱等得以蔓延危害人群的身体健康

  班级:14级投资三班姓名:詹喜兴学号:14250504344

  南水北调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因素1、全面缓解北方10多个省市区的水危机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完成后,将全面缓解京、津、冀、豫、鲁及黄河上中游的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10多个省市区的水危机,惠及3亿人口。2、促进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

  通过改善水资源条件来促进潜在生产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3、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汉水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南方输水区而言,有利影响集中体现在汉水中下游饱受洪患之苦的数十万群众将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兴建而受益。加高丹江口大坝至后期规模,是完善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解决汉江中下游和武汉地区防洪问题的最经济、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4、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对于扩大内需,保持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精品文档交流

  二、不利因素1、大量移民的严重影响

  大量的移民的安居问题以及移民以后的乐业问题,又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移民安置一是要安居,即盖房,二是要乐业,即种地,这两项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开发与原有植被破坏,同时人类活动的污染物处理不当也会在库区造成新的面源污染。2、增大了水源地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压力

  调水的实施给水源地带来了更高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压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大部分本来就是国家和省级贫困县,经济发展要求迫切,伴随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用水量和排污量也将有较大增长。3、水体污染、水质下降

  南水北调工程使得区域河道渠网密度加大,从而引起单位水体所承受的污染密度加大,这必然会加重水体的污染过程。再者,由于上游被调水,下游的水量减少,将使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下降,从而使调水过程中水质下降。4、严重影响了汉江中下游两岸的灌溉、航运

  汉江中下游平原历来是湖北的富庶之地,更是国家的大型商品粮基地,大量的汉江水被调往北方后,虽然可解除洪水的威胁,但不可避免地会对汉江中下游两岸带来灌溉、航运方面的不利影响。5、传染病的传播、物种的迁移

  南水北调工程可能会给受水地区引发多种传染病,这是因为在调

  精品文档交流

  水过程中某些有害的物质、化学元素、病毒及微生物,其总量因冲刷而减少、其危害因拮抗作用得以缓解;或者因水环境条件的改变,其总量因淤积而增加、其危害因协同作用而强化,长期作用会导致受水地区的水质、土壤、生物(食物)和人群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以病毒、病菌和微生物流行传播的伤寒、疟疾、脑膜炎、血吸虫病、痢疾、霍乱等得以蔓延,危害人群的身体健康。6、影响了长江口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工程还会对长江口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长江口盐水入侵问题是因潮汐活动所致的、长期存在的自然现象,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长江入海水量关系较大,多发生于12月至次年4月长江的枯水期。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精品文档交流

篇十二: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P>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31•【字号】宛政[2011]67号•【施行日期】2011.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水电

  正文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的意见

  (宛政〔2011〕67号)

  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邓州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

  环保后用水”的工作方针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精神,切实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保护工作,确保调水水质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省政府要求,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调水水质安全为目标,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构建生态屏障为重点,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手段,着力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确保库区水质安全,构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区。

  (二)发展原则---坚持统筹兼顾。服从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大局,以水源保护为重点统筹推进库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坚持环保优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围绕有效保护水环境和改善生态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维护库区及干渠沿线生态安全。---坚持改善民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对口协作。抓住国家对丹江口库区开展对口协作的机遇,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和京、津、冀受水区的衔接,争取支持,以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发展目标到2014年南水北调干渠通水前,丹江口水库南阳水源地水质全面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入丹江口水库河流水质达到规划水质目标,满足调水需要。汇水区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工业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库区及上游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2014年通水后,丹江口水库南阳水源地水质全面稳定在Ⅱ类水质标准以上,所有入丹江口水库河流水质稳定达到规划水质目标,优势产业基本形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库区周边县、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0%以上,安排治理任务的小流域减蚀率达到70%以上,全面完成国家、省相关目标任务。至2020年,在保证调水水质的同时,形成以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完成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和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二、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彻底清理整顿污染源,全面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四)加大工业点源治理力度。各水源区县市要以控制水污染物总量为原则,调整优化水质保护范围内的工业结构和布局,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不断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冶金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光电、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炭经济和循环经济。要依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各控制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严禁超标排放,对废水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整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对不能够稳定达标或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要依法实施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对治污工程不具备稳定达标排放条件和偷排、超排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对所有排放废水的工业污染企业颁发排污许可证,对无证排污或超过许可证总量规定排污的,依法严肃处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禁止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造纸、酿造、印染等项目,所有对水质及生态环境有影响的新、改、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关。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规定标准和水源区水质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水源区矿产资源开发要严格控制,严禁无序开发。要强化尾矿库治理,对已形成的尾矿库和矿渣由各县市政府组织排查,搞好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对临近库区的原有坝体存在安全隐患或库区泄洪能力设计不足、溃坝时可能对下游水质带来重大灾难的尾矿库,要给予重点治理;对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采矿破坏的生态环境要限期予以恢复,对于滥采滥挖的非法采矿要坚决取缔。在库区周围严格审批新建旅游度假村、宾馆饭店等污染项目,已建成的要做到达标排放,不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的要限期搬迁。

  (五)切实加强面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达标的主要因素。库区周边县市要以畜禽养殖、农业种植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为重点,对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整治,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快丹江口水库区域内国家和省级高效经济生态示范区、特殊生态功能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实施库滨退耕还湿工程、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减轻入库水流的面源污染负荷,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残毒农药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制定农药、化肥减量控制计划,减少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村生活和生产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农作物秸秆和农村废弃物无污染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逐步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减少农业废弃物对水源地水质的污染。力争到2015年水源区畜禽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六)加强水环境监测预警。加强丹江口水库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要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主要入库支流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逐步建成水质保护范围内水质监测和生态监控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为调水提供及时、准确的水质监测数据。建设具有水质全分析能力的陶岔渠首应急监测中心,全面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取水口水质情况。中线水源区各监测站要与陶岔渠首应急监测中心之间实现监测数据无缝对接,建立水质监测信息统一发XXX资料共享机制。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制定水污染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水质污染联防和重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和决策机制,防止重大水污染事故发生。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做好库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止地质灾害发生,保护生态环境。

  三、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水源区生态建设屏障(七)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为依据,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坚持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相结合,工程、林

  草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和开发相结合,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营造以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护埂林和种草为主的林草防护体系,采取等高耕作、免耕和生物覆盖等先进农艺技术,形成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科学合理有效配置的综合治理体系。切实改善库周留置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以及丹江口库区线上留滞人口实施生态移民。

  (八)加大水土保护力度。编制和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严格划定禁采、禁伐、禁垦、禁牧区。加强林业、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库区及上游必须严格禁止开垦新的耕地,已有耕地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尽量增加多年生作物和常年生林木比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快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水源保护范围内15度以上坡耕地,必须全部退耕还林,恢复生态功能。对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要严格加以保护,坚持乔木混交、乔灌草、造封飞相结合,改变单一纯林为多层结构的生态混交林,保持枯枝落叶层,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功能退化。以封育保护、舍饲养畜为主要措施,大力推行封山育林、育草,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严格控制采伐天然林、中幼龄林生产食用菌,大力发展在荒山坡上种植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的经济林。

  (九)建设库区生态隔离带。按照《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结合库周土地利用现状,优先选择以环境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植被,建设生态隔离带,美化环境,保护水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城乡统筹,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镇生活污染,提高发展保障水平

  (十)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水源区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配套、管网先行”的原则,厂网必须同步立项、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加强配套污水处理再利用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和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提高污水资源化水平。水源区所有人口较多、濒临库区和主要入库干流的重点乡镇,要全部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对没有污泥处理设施的现有污水处理厂,要尽快解决污泥处置问题,库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和生活垃圾要经过无害化处理,不断完善现有垃圾处理场的渗漏液收集和处置设施。

  (十一)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兴利除害并举,统筹协调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南水北调干渠和受水配套工程、水库、河道及城市生态水系组成的水网体系。积极推进西峡龙湾湖水库、邓州刁河水库、内乡北湾水库等水源工程建设,统筹规划城镇供水和移民点、山区居民人畜饮水设施。探索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十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库区周边及干线沿岸县市要围绕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果、药、茶、菌、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柑橘、猕猴桃、油桃、板栗、食用菌、有机茶、蔬菜等绿色农产品种植,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优品牌。建设山茱萸、丹参、葛根、金银花等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十三)发展集约养殖业。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养殖大户大力发展特色畜禽养殖,实现集约化生产和标准化饲养,产生的粪便和污水实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适度发展淡水养殖业,积极生产无公害、附加值高的水产品,严禁投放饵料的网箱养殖,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十四)发展环保型工业。坚持“环保型、资源型”工业化发展思路,调整工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制造业。加快发展中药材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着力培育一批

  竞争力、带动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特色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和产品认证。

  (十五)做大做强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部门配合、突出特色”的思路,强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吸引国内外游客到南阳观光旅游,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六、保障措施(十六)强化组织领导。各有关县市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案,确保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和生态保护任务。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前期工作和年度投资计划的指导;财政部门要科学合理使用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并负责督促指导项目资金的落实;水利部门要做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住建部门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业、畜牧部门要搞好包括畜禽养殖在内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态农业建设,全面推广科学施肥施药技术,改进耕作方式,防治水土流失和污染;林业部门要加快防护林建设,搞好退耕还林、湿地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旅游部门要做好旅游度假村、宾馆饭店等旅游污染的防治工作;国土资源、安监部门要积极推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强化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的治理整顿,搞好尾矿库治理;环保部门要对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生态环境实施动态监控,加强对重点污染源、主要入库河流断面和丹江口水库水质监测;南水北调办要会同环保、发展改革部门制定各控制断面水质和优先控制单元污染物总量达标考核办法,组织签订水源区水质保护目

  标责任书,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水环境质量的考核,做好水质信息收集整理等工作。(十七)严格督查奖惩。各有关县市要将水源区水质保护纳入目标管理,逐级

  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实行各控制断面水质和控制单元污染物总量达标考核制度,将水源地生态建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具体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问责制,对因渎职、失职造成水源地水质事故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建立高位督查制度,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办法,对水质情况进行督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严厉打击水源地水质保护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八)加大政策支持。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第四次建委会关于“统筹安排和使用各类资金,向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倾斜”的精神,各有关部门要将本部门负责的水污染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改造、农村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公益林补偿、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移民、尾矿库综合治理等中央专项资金,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倾斜。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通过特许经营、转让资产权益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源区水质保护建设。鼓励受水区对水源区环境治理项目进行投资,调动农民参与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十九)强化舆论宣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政治任务。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宣传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的重要意义,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要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水质保护工作,发挥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环境违法行

  为给予公开曝光和批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丹江口水库水源地水质保护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声势。

  二○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篇十三: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P>  调水工程实施生效后主要向城市供水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还当地水源于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使得地下水位上升消除地下水漏斗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将得到补水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水库湿地会重现生机修复沿线植被都会产生生态环境效益

  关于南水北调带来的生态问题及防范措施2

  关于南水北调带来的生态问题及防范措施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主要是为解决京、津和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河南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而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解决沿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工程建设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了解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及工程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保护生态环境,并对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带来的破坏采取一定防范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什么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南水北调工程简介[1]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

  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

  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沿豫西南唐白

  .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计划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

  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

  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1]

  南水北调对局部地区的生态影响三、南水北调带来的影响(一)东线工程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水利部预审。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由于长江径流量大,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2、关于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目前,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仍属补水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3、关于血吸虫病区北移根据现场对北纬33°15′以北地区自然环境中钉螺的生存和繁殖实验以及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实践证明,因气候原因,大规模调水不会将南方的血吸虫病区扩散到北纬38°以北地区。(二)中线工程1995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经

  原国家环保局审查同意。由于加高丹江口大坝,改变了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削减了洪峰流量,对中下游的防洪有利,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评价结论如下:

  1、移民环境问题由于丹江口水库淹没耕地20万亩和移民22万人(1990年调查),数量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将会加大库区环境压力,除就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还可采取综合措施和外迁移民到新增灌区安置等措施予以妥善解决。2、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调水130—140亿m3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可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3、对中下游航运的影响调水130—140亿m3,河道水位将下降0.6至1.0米,对航运和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响4、对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影响调水130—140亿m3(引水规模500m3/s),对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m3/s的天数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m3/s的天数减少约100天,对汉江下游河道冲淤和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中线工程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一)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1.有效降低水质污染。水源地的水质污染主要有由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河流沿岸城镇的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造成水质污染。水源地的造纸厂、化肥厂、冶炼厂,都是排放污水的大户,虽然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运行费用昂贵,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致使大量的废水、污水顺流而下汇入丹江口水库,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例如被当地政府机构内部人士称作“纳税大户”的淅川铝业集团,表面上发展“势头良好”,但新建项目会造成严重

  的大气污染,影响当地民生;排出的污水和碳素老厂的废水汇入丹江支流,对南水北调的水质造成严重的威胁。丹江口水库主要汇水支流老灌河流域的西峡、淅川两县城目前无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日趋严重。南水北调的工程实施,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发展生态工业治理,推进污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可以有效治理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集中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丹江口水源地的点源污染。

  其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和人畜粪便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水源地流域属农业主产区,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刹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施用量大,含磷、砷、汞类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造成危害;农牧用水将土壤中的肥料和盐分带入库中,大量畜禽粪便随地表径流流入水库,易造成水源水质富营养化,势必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质量。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将设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带动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可有效解决水源地面源污染比较严重问题。

  2.有利于改善水源地周围的局部小气候。丹江口水库目前水域面积约774km2,大坝加高将使水域面积增加至1050km2,水面将扩大近370km2,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水面及其周围区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热量、水气交换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导致水源地周围局部小范围气候变化。正常蓄水后,水源地陆地表面空气湿度将增加,周围地区夏季日平均气温将降低,冬季日平均气温将增高;水源地水面扩大将使水体蒸发量相应增大,这些都将加快水源地局地小范围水循环过程,将引起水源地周围小范围内降水量增加。

  3.将有效遏止水土流失。水源地部分山区特别是丘陵地区植被稀疏,土壤凝固力差,加之当地居民大规模垦林开荒,导致地表裸露,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立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根据划定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配

  置治理措施,可以有效遏止水土流失。国家对饮用水源地的水土保护项目的实施,将对坡地退耕还林、干渠两侧造护堤林、重点地区

  建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产生有力的推动,形成水源区水土保持的良好局面。

  (二)改善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1.保证生态用水。调水将有效缓解受水区灌溉用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紧张局面,引水后由于受水区地面水供应增加,可以防止因超采地下水带来的危害,部分水量将用于地下水回灌及生态用水,阻止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和防止地面沉降对环境的危害。2.对局部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道两侧将各建50米的生态防护林带,在防护林带外侧营造农田林网,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在沿线水库、河道、景区、城镇等重要节点加大污染治理和绿化力度,营建环库、环城生态防护带,建设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生态园林城镇,形成一道纵贯南北的绿色生态长廊,对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局部小气候将产生积极影响。3.有利于水污染的治理。为确保输水干线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规划与实施方案中制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国家和各级政府将会加大对水源地和沿线区域的环境治理和环境投资力度,这将推进沿线地区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4.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调水工程实施生效后,主要向城市供水,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还当地水源于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使得地下水位上升,消除地下水漏斗,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将得到补水,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水库、湿地会重现生机,修复沿线植被,都会产生生态环境效益。另外,利用南水北调优质水源增加沿线城市供水,可以改善卫生条件美化环境,加大农林牧业灌溉用水,可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变污水灌溉为净水灌溉,减轻耕地污染及对农副产品的危害。(三)生态效益显著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制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对需水量、调水量、工程建设方案、南水北调水的分配方案等规划,

  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系统产生的的效益是巨大的。一期工程通水后,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3.1万hm2,农田生态系统效益59.59亿元;增加林地面积9.83万hm2、森林生态系统效益30.32亿元。可维持的城市绿地面积3.46万hm2,30.55亿元;湿地面积4530hm2、生态环境效益价值7.26亿元。

  二、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一)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水库区作为调水的水源,在大坝加高后,水库岸坡稳定性、库周水土流失等将会发生变化。大坝加高后淹没区面积将扩大,减少了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水源地周围大量的植被被淹没而引起植被减少,另外水源地20余万移民安置中开垦荒地、建房等生产生活活动和木材需求可能使森林面积减少,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土地淹没改变了原有的湿地结构系统,野生生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打破了水源区动植物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另外加高大坝后局部库湾处水流变缓,水体交换性能较差,加上被淹土地中营养物质的溶出,可能造成局部库湾水体的富营养化。3.大坝及干渠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填筑、土料场的取土及弃渣等引起的植被破坏,对施工区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施工中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若随意排放,将污染周围地表水环境。(二)对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1.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改变沟谷的原生地貌,破坏植被,增加了沟谷斜坡的不稳定性;渠系的修建损坏了渠道两侧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形成许多新的开挖或填筑的高陡边坡,遇到强降雨,不稳定地段可能产生重力侵蚀。隧洞开挖及渠道挖方工程产生的大量弃渣,因削坡而增加的大量松散物质,都将成为泥石流的物质源。中线工程输水总干渠为新开挖渠道,并建有隧洞、管道、暗涵和渡槽等工程设施。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行初期,河道开挖、筑堤、弃土堆置、施工道路修筑、施工企业建设等活动,将占压破坏地表植被、扰动表层土壤结构、改变地形现状,

  在重力作用和降雨情况下极易引发水土流失。2.中线干线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地段约402km,自流内排段约

  267km,抽排与自流内排相结合的地段约54km。当内排段地下水位高于干渠渠底,单向自动控制阀门和集水廊道将地下水导入干渠,若干渠附近的工农业污染物和居民生活污染物污染内排段区地下水,这些污染物就可能随地下水进入输水渠道而污染干渠水质。

  3.中线工程跨四大水系长距离调水,大规模工程建设将在短期内使当地环境产生剧烈变动,部分防洪除涝体系将被大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地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减少部分土地和森林资源,并对原有水系及植被生态造成影响,还可能造湿地结构的破坏,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4.引水工程将增加受水区农业灌溉水量,使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在土壤含盐碱地区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在低洼地区,还可能引起土壤沼泽化。

  5、第一期调水对环境影响不大中线第一期工程的调水规模为80—90亿m3。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由年调节改善为不完全多年调节,增加调节库容116亿m3。通过合理调度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水位的影响不大,对枯水期的水位还有所改善,可保持现有水电站发电效益。(三)西线工程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三条河的径流量约221亿m3,西线工程初步规划三条河年平均调水量为120~170亿m3,占这三条河总径流量的54~77%,对下游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西线工程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有待进一步明确,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及其相应的减免措施将逐步提出。(四)东、中线工程对长江口的综合影响东线、中线的总调水规模为260—320亿m3,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3%左右,对长江口枯水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适

  当的避让和调度措施,如东线工程在枯水期利用调蓄工程向北送水,暂仃抽取江水,加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巨大调蓄作用,可保证长江口枯水期流量不小于现状。

  东线应急(第一期)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总调水量为120亿m3左右,仅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25%,对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

  如何消除南水北调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一)编制原则1.突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规划将紧紧把握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动因进行重点规划,使工程的综合效益得以充分发挥,负面效应得到重视并提出防范措施。2.源于流域规划,高于流域规划由工程引发的跨流域流量、流态、流质变化,以及由输水主干渠及其联接的调蓄湖库形成的新的生态系统变化,都是工程活动造成的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需要针对跨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因此,工程生态环境规划既源于流域规划,又高于流域规划。3.统一分区、统一目标、统一规划规划把东、中、西三线工程所影响的四大流域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按调水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影响特点,统一划分为调水区、输水区和受水区,统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范围和时限,统一规划,使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与原有的流域、区域生态保护任务相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保护系统。4.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规划将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生态保护总方针,对各类生态管理区、水源保护区,规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削减调水不利影响的同时,综合发挥法制、行政和经济手段,实现对工程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5.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三阶段并重规划将分区域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期等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生态保护要求,以完整地体现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设计理念。6.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要力求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从生态系统的变化与调控措施的效果进行方案评估,制定与主体工程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工程立项到实施、运营的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东线调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m3,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量的5%,占枯水期水量的7%,总体对长江口入海水量影响不大,对引水断面以下的水位、水质、河道淤积、长江航运等以及河口地区赤潮发生率、河口拦门沙位置变化等也影响甚微。可能对长江口产生一定影响的主要是东线工程调水。但即使当2030年东线抽江规模达到800m3/s时,调水量也仅占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6%,影响也不大。但为了减轻在特殊枯水期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可能影响,应在长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于10000m3/s时,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流量。2.西线调水区坝下局部河段流量减少、水位有所下降,但总体影响不大。由于调水区水库处于低污染区,因调水引起的水质变化较小对引水枢纽以下河段的生物种群及局部气候变化基本无影响;因建库诱发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增加,但地震风险不大。另外,对库区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坝址区鼠害隐患,应注意进一步调查并积累背景资料。由于调水区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分别占其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3%、5.1%和7.1%,调水对其未来工农业用水基本无影响;库区淹没及移民影响相对较小,且较易采取措施补偿。3.中线调水区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30亿m3时,调水量约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加上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在不考虑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的情况下,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m3/s中水流量的天数将减少约20天,出现

  1000~3000m3/s大水流量的天数将减少约100天,结果可能会造成河道冲淤情况的变化,对防洪有一定不利影响;汉江中下游河道水位下降0.29~0.051m,沿江两岸部分引水灌溉取水口和抽水站需要改建,对中下游航运有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可采用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予以缓解。

  丹江口库区水质变化不大,而汉江中下游河道的纳污能力会有所下降,但由于丹江口水库的调蓄,加上引江济汉等工程,其影响将得到减缓。

  水库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季度变化以及现存量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丹江口水库库容大,且坝体设有深孔,泥沙淤积不致影响水库寿命。

  通过模型模拟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华”影响,在调水量为130亿m3、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华”出现的概率约增加10%~20%,当调水量为95亿m3时,“水华”出现的概率没有增加。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库区及总干渠将有永久占地和移民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周边地区。因此,移民问题将是中线调水区关注的一个重点,尤其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区新老移民的安置需妥善解决。南水北调的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北方益缺水的严重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水源地库区和沿线区域环境带来显著的改善,总之利大于弊。其不利影响可以通过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及社会综合治理得到减免和消除,从而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发挥巨大的投资效益。

篇十四: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P>  第一篇: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质量的措施及对策

  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质量的措施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保护水源质量措施及对策南水北调中线

  论文摘要:从中线水源质量现状出发.分析了水资源保护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水源地的水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从宏观上提出了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切实保证中线水源质量的措施及对策。

  1地理及自然环境

  1.1地理位置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分布于湖北、河南两省境内,行政区域隶属于两省6个县市,水域面积750km,其中湖北省境内约占水库面积的50%,其回水长度汉江177km,丹江83km。

  1.2自然环境

  丹江口水库为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及水产的综合性水库,由汉江和丹江组成,简称汉库和丹库。丹江口水库总的趋势由西北向东面倾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lO00mm,其中5~10月份占70%~80%,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95亿m,正常蓄水位时库容为175亿m,水量较为丰富。

  2水环境状况

  2.1水环境质量

  (1)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水源为汉江和丹江及主要支流,而汉江来水量占总来水量的75%以上,汉江全长1577km,干百年来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水资源,根据30多年来水质监测资料的分析,特别是对近10年来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以上)的水质除个别项目个别汀段超过地丧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标准外,其余都达到了II}类以上标准,I~III类水河长占90.3%,丹江I~III类水河长占93.2%。

  (2)目前丹江口水库是丹江口市的生活饮用水源以及河南、湖北两省的部分工业、农业灌溉用水。根据近年监测资料进行水质评价,丹江口水库水质达I~II类的监测断面占86%,HI类的监测断面占10%,IV类的监测断面占4%,可以看出总体水质是优良的。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巨大的库容有超强的自净能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理想水源地。

  2.2水环境监测

  (1)承担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监测任务的是长江委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动工兴建开始,为了研究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长江委就在汉江中上游的各个江段开展水质监测分析,196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后及时增加了坝上等断面的水质监测分析。为了调查水污染情况,先后多次对水库流域内8个县市进行了污染源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污染源基本资料。另外为了了解水库蓄水后的水质变化和底

  质情况,进行了3次普查采样分析,从入库站白河至大坝下游老河口,从丹江荆紫关至大坝,在汉江和丹江干流以及污染较大的8条支流进行了监测分析。现如今长江委在丹江口水库内已设置了十八个水质监测断面,分析项目达50余项,由于丹江口水库涉及三个省,又开展了省界监测任务。每月向国家提供水环境监测资料,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向国家提供“全国水环境状况通报”信息。

  (2)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需要,特别是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现状评价以及环保设计工作的需要,近年来,重点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的水环境监测,对水库周边及其支流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水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价工作,并开展了库区的生物监测,从而进一步摸清了水库流域的水环境现状。几十年来汉江水环境监测中心做了大量的水质调查、监测以及评价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分析积累了详实可靠的水环境资料,为水源地水质保护及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3存在的问题

  (1)点源污染增多,对库区造成潜在的威胁。

  根据多年来监测资料表明,丹江口水库因其水量丰富、库容量大、稀释自净能力强,多年来水库水质一致处于I~II类标准,但随着近年来地方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不断增多,一些库区支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库区造成了污染的隐患,比如库区支流神定河,其上游即是因汽车工业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十堰市,她是丹江口水库坝上流域最大的工业城市,占库区污染负荷的70%左右,虽然近年工业废水污染问题有所缓解,但根据监测结果,神定河目前的主要污染物氨氮、COD、BOD、粪大肠菌群等超标,这说明生活污水的污染仍严重,市区70%的城市污水由神定河排出流入汉江,成为丹江口水库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虽然人库水量比例很小,但其径污比很大,且有污染加重的可能;再比如支流老灌河,在丰水期水量大时,污染较轻,但进入枯期,水质污染明显加重,水质都达到了Ⅳ~V类。

  地方污染企业超标排放污水,屡禁不止,这与地方利益有着密切关系,由于丹江口水库上游及周边大多为山区,交通不便,人们环保意识淡薄,致使污染事故经常发生,比如2000年汉江上游旬河及丹江上游铁河的氰化物倾入事故等等,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水资源管理缺乏统

  一、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作为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状况,水库及上游涉及河南、湖北及陕西三个省,水资源管理、监测部门重叠,监测断面重叠,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出现了省与省间的矛盾,地方与地方间的矛盾以及系统与系统间的矛盾,由于没有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的协调,发生污染事故时,缺乏应付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化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缺乏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机制。

  (3)水环境监测布局不合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丹江口水库范围大,面积广,静库面积达750km,有主要支流20余条,现在有一些水域监测是空白,不能满足对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同时对水库全流域进行水资源评价时,则代表性不足,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有一些水域监测又重叠,各地方、部门的监测方法、监测能力差异较大,很难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不能对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水事纠纷等问题有效的解决,所以没有真正起到对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作用。

  3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及对策

  3.1依法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篇十五: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P>  南水北调实施后南四湖水资源管理问题与思考

  杨朝晖;温国玉

  【期刊名称】《治淮》

  【年(卷),期】2015(000)012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杨朝晖;温国玉

  【作者单位】淮河水利委员会233001;沂沭河水利管理局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1.南四湖基本情况南四湖地处江苏与山东两省交界地区,由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相连而得名。湖区面积1280km2(上级湖609km2,下级湖671km2),南北长126km,东西宽5~25km,周边长311km。南四湖为浅水型平原湖泊,湖盆浅平,北高南低。南北狭长,形如长带,由西北向东南延伸。湖腰最窄处(昭阳湖中部)的二级坝枢纽将南四湖一分为二,坝北(坝上)为上级湖,坝南(坝下)为下级湖。上级湖包括南阳湖、独山湖及部分昭阳湖,正常蓄水位34.5m(废黄河基面,下同),相应库容8.0亿m3,死水位33.0m,相应库容2.02亿m3,下级湖包括微山湖及部分昭阳湖,正常蓄水位32.5m,相应库容8.06亿m3,死水位31.5m,相应库容3.27亿m3。南四湖汇集南四湖流域53条大小河流来水,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城市供水、养殖、航运及旅游等多种功能,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和北方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也是苏鲁两省约1.27万km2南四湖供水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地。随着国家水资源实

  施最严格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管理措施的落实,尤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南四湖水资源管理难度越来越大。2.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基本情况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向苏北、皖东北、鲁西南、鲁北和山东半岛供水。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66亿m3,调入下级湖29.70亿m3,过黄河4.42亿m3,送到胶东8.83亿m3。工程于2013年建成试运行。1.管理体制和机构依据水利部授权,南四湖全湖及自南四湖取水的河段由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统一管理。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直属的南四湖水利管理局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授权对管辖范围内的主要河道、湖泊、枢纽及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南四湖水利管理局下设6个基层管理局,分别为二级坝水利枢纽管理局、韩庄水利枢纽管理局、韩庄运河水利管理局、上级湖水利管理局、下级湖水利管理局、蔺家坝水利枢纽管理局。2002年,山东省济宁市成立了南四湖湖东大堤管理处(2006年更名为济宁市南四湖水利管理局),负责南四湖水资源的统一开发管理、利用、调度、保护和合理配置。2012年9月,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山东省湖泊保护条例》,将南四湖纳入了山东省湖泊保护名录,并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湖泊的保护和管理工作。2004年,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将微山湖纳入了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并明确江苏省境内的微山湖,除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外,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2014年10月,南水北调办成立了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国务院于2014年2月公布的《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提出“国务院确定的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单

  位具体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和保护工作”。2013年,水利部印发《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方案(试行)》,明确东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由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会同江苏、山东省相关单位具体负责实施,水量监测、水质监测由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会同江苏省、山东省相关单位负责,流域机构主要负责省际间调水计划具体实施情况的监督。2.管理现状南四湖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历来是淮河流域水事矛盾和纠纷较多的区域。经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规划和建设,南四湖地区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洪、排涝和灌溉工程体系,洪水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随着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用水矛盾愈显突出。为了解决用水矛盾,1980年5月原国家农委和水利部提出了对南四湖水量的分配办法,明确南四湖上级湖用水以山东为主;南四湖下级湖用水以江苏为主,两省分水量,上级湖蓄水位34.5m时,江苏可用1.5亿m3;下级湖蓄水位32.5m时,山东可用1.5亿m3,如果达不到这一蓄水位,两省分水量均按比例相应减少。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控制工程和监督手段等原因,该办法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执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四湖用水矛盾逐步由“激烈”向“协商”转变。南四湖地处江苏省与山东省交界地区,地理位置独特、省际矛盾多,且水资源匮乏、水旱灾害频繁。面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水资源管理的新形势,南四湖水资源管理难度越来越大。1.流域管理手段不足南四湖入湖河流53条,现状河口有控制工程的为9条,其中流域直管工程3处;大大小小引水涵洞、提水站200多处,这些引、提水工程均为地方水管单位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每到用水季节,各地市无节制超引湖水,造成水资源浪费,加剧了缺水矛盾,甚至危及湖区生态环境。2014年、2015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

  工程运行后,南四湖在用水高峰时期水位仍长期低于死水位。特别是2014年8月,南四湖上、下级湖水位均为2003年以来同期最低值,低于最低生态水位,部分区域湖底裸露干裂,湖区渔业损失巨大,航运严重受阻,生态濒临危机。2.缺乏必要的水量监测、计量措施南四湖入湖河流多、提引水工程多,如何监控南四湖进出湖水量难度较大。南四湖周边53条入湖河道既能排洪,其中27条也可以取水,周边众多的涵闸和泵站等其他取水口门,均未建立取水监管设施,南四湖周边取水口门175处,绝大多数取水口门没有必要的计量监控设施,水量难以准确计量,取用水监管的难度大。即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配套的“南四湖水资源监测计量工程建设”实施,也仅能控制南四湖进出水量的80%左右。3.多头管理、政令不畅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是多头管理模式,包括水利部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南四湖水利管理局,苏、鲁两省现有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运行管理部门,山东省还设置了南四湖水利管理局等管理部门,且苏鲁两省各地市对南四湖的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看法,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南四湖的水资源管理问题上难以协调统一。另外,苏鲁两省环境保护、航道管理、渔业等部门分别负责各自的环境监测、航运、渔业养殖等。在依法管理中政出多门,导致政令不畅,造成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困难。4.南水北调工程效益难以发挥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存在江水北调、引黄济青、南水北调以及地下水等多种水源,价格差异较大。受多重因素影响,南水北调水价高于当地原有水价,导致各地使用南水北调水不积极。如2013~2014年度南水北调水量调度计划确定的山东省供水量仅为7750万m3,仅占国务院批准多年平均净供水量13.53亿m3的5.7%,供水量过小,致使工程运行效益无法正常发挥。另一方面,南水北调水与南四湖当

  地水难以区分,这也不利于各地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南四湖水资源。1.加快建立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方案体系,推动南四湖水资源管理立法针对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按照来水可以监测、用水可以计量、来用水统一管理调度的原则,编制南四湖水量分配、南四湖水质水量监测、南四湖水量调度及南四湖取水工程管理等方案,构成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方案体系。并根据南四湖水量分配、调度、工程管理等方案的执行情况,适时启动《南四湖管理条例》立法工作,通过立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规范化、制度化,使南四湖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保护、节约、配置等工作有法可依。2.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家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涉及流域管理部门、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和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航道管理部门等。需要理顺事权划分,从水资源统一管理、分区分级负责、分级实施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流域、省管理的相关内容,并建立健全南四湖流域管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作用,统筹协调流域管理中的重大事项。3.加强用水计量与监测,提高流域管理能力南四湖周边入湖河道众多,一方面为南四湖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成为引提湖水的主要通道。由于大部分入湖河道入湖口都没有控制性工程,水资源统一管理难度大。因此,要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有必要在各主要引水河口建设一定的水闸、水量测量措施加以控制。南四湖水利管理局下辖6个基层管理局,水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点多、面广、量大,涉及行业部门多,任务繁重,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

  4.推行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输水通道,为有效管理当地水、跨流域调水,必须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水价问题。一方面可以适当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区别同一区域不同供水水源,通过调整水资源费,特别是增加不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供水水源成本(例如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的生态用水),或者明确给予南水北调水一定政府补贴等方式,平衡不同水源供水价格,以达到优先使用区域外调水,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推行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市或县)实现各类供水水源同一价格,促进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各地市正在推行区域综合水价改革,2015年4月公布的《山东省南水北调条例》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考虑本行政区域内南水北调供水价格与当地地表水、地下水等各种水源的水资源费和供水价格,推行区域综合供水价格。”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输水通道,下级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水量调蓄湖泊之一。为做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保护工作,湖区周边地市在治污、保护生态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建议全方位多层次构建生态补偿政策体系框架,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激励约束机制


推荐访问:南水北调水源地发展困难问题建议 水源地 南水北调 困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