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11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11篇

2022-11-09 20:10:05 来源:网友投稿

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11篇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九隆神话的原型意义  九隆神话,其记录最早见于东汉杨终的《哀牢传》,主要通过文献记载和口头传承流传至今,其中包含的原型主要有沙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11篇,供大家参考。

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11篇

篇一: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九隆神话的原型意义

  九隆神话,其记录最早见于东汉杨终的《哀牢传》,主要通过文献记载和口头传承流传至今,其中包含的原型主要有沙壹、鱼水、感生模式和龙图腾。本文运用原型理论,通过探究九隆神话中的原型,探析神话背后隐含的哀牢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共同心理。

  九隆神话是哀牢民族的始祖神话,一直以来,哀牢民族都从古老的神话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与生机,包括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都广泛流传着九隆神话。面对当今全球多样文化的冲击,传统社会中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心理呈现出弱化的特征。现如今的保山地区曾是古哀牢国的首邑腹地,通过研究九隆神话,可以强化保山人对本民族的集体认知,找到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民族和谐稳定。

  一、九隆神话

  东汉时期杨终的《哀牢传》中记载了九隆神话。当代历史学家方国瑜在其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中写道:在历史文献记载中,也不曾出现比东汉时期更早的神话材料。由此可以得知,九隆神话是云南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民间神话之一。歷代汉族知识分子阶层关注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一现象十分突出。早在2000年以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就参与到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

  九隆神话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神话之一,在被笔录写定而成为文献神话的同时,也一直以口头传承的形式在保山、大理等各个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云南在民间流传时间最长的活形态神话之一。在与哀牢文化、龙文化等诸多文化的相互融合作用下,九隆神话在史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文本内容。

  东汉杨终《哀牢传》记载了这样一段传说: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

  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

  在上文史料记载中的九隆文化,归纳起来为:妇人河边捕鱼,触沉木有感而孕,生十子,九子惊走,龙舔舐小子,取名九隆,十子娶妻,九隆为王,从此九隆代代相伟。无论是文献中记载的九隆神话,还是民间口耳相传的九隆神话,不管神话发生怎样的变异,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已经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潜意识中,龙是始终贯穿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龙的存在和感生的神秘也是构成九隆神话的重要因素。

  二、九隆神话中的原型解释

  九隆神话以艺术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历史记录,其中包含了远古时代的社会规范与变迁,也隐含了哀牢民族真实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在神话这颗参天大树下,盘旋着的根条就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现代人的精神深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仍然扎根其中,这也正是神话成为永恒经典的原因。探究九隆神话的原型及其象征意义,运用原型理论,挖掘九隆神话中的普

  遍规律和大概形式,阐述隐含在神话中的哀牢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心理是很有价值的。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属于个人的,但同时,社会生活也制约着人的心理和意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同时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心理特性,人的个性心理总是会积淀一定的社会文化。

  (一)原型沙壹的象征意义

  沙壹感生而孕,无夫生子,所生下的十个孩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由此可以推测,沙壹作为九隆神话的女主角,很有可能是因为其强大的生育能力受到族人的推崇而成为了哀牢民族的女祖先。女性对整个氏族部落的繁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对女祖先的崇拜在初民的无意识中表现的自我意识也就可以理解了。

  九隆神话反映了哀牢夷的史前文化,沙壹能言“鸟语”,因为在水中捕鱼的时候接触到了沉木,感生而孕,生下了十个孩子。从九隆神话的这一部分中,人们可以发现哀牢民族当时的社会组织状况、生产状况以及婚育状况。哀牢山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南边,地形复杂,有怒江、澜沧江、大盈江等河流,高黎贡山位于怒江与龙川江之间,这里水源充足,物种丰富,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生活。在这其中有许多坝子,面积最大的是保山坝,九隆神话中的沙壹正是居住于该地,优越的地质条件和自然条件为哀牢民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生活环境。

  (二)原型鱼、水的象征意义

  如今保山市内的易罗池传说为沙壹触木而孕的地方,水在九隆神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是生命的源泉,大量民间神话故事中都有水的元素参与其中,水孕育了大自然万物,这一点与女性的生育繁衍功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初民们就自然而然的把水和女性等同,并由此推想人类也是由水所孕育。无独有偶,水崇拜在彝族典籍中还有提到:“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在哈尼族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中也讲述了先祖诞生于水的故事:“先祖的人种在大水里,天晴朗的日子,他们骑着水波到处游荡。”这种水崇拜的心理在其他的古籍中也有所体现,如《管子·水地篇》中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由水崇拜演变而来的还有后期出现的水神崇拜,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帝王和神灵,如黄帝、蚩尤、大禹等,都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这些神灵在民间受到的推崇经久不衰。

  在哈尼族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鱼的习俗,如哈尼族妇女喜欢带有鱼的配饰,姑娘们喜欢戴由银打制而成的小鱼饰品,这些都隐含了保证生育的愿望。闻一多先生认为:“为什么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件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种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

篇二: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白族的龙文化有什么不一样?神奇的白族龙文化!

  本文导读:我们都知道,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神话故事当中,龙是一种能够呼风唤雨的神兽,而且非常的巨大,拥有着蛇的身子、鹰的利爪、鱼的鳞片、鹿角等等,而且还充满着玄幻的色彩,让人看到了就会深深的对它迷恋。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我国少数民族白族的龙文化。

  在高度发达的白族文化体系中,白族龙文化作为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始终贯穿白族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以当事人和见证人的双重身份接受和目睹着白族文化的形成和完善。在它身上体现着白族文化多元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特征。

  就白族龙文化现象而言,其组成因素中既有反映白族先民原始宗教意识的原生型龙文化,又有源于本民族土壤却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次生型龙文化,而且还有本来产生于异质文

  化体系却为白族文化融摄、改造的复合型龙文化。在白族龙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汉族的龙文化、印度、藏传、大乘显密二宗的龙文化等外来文化对其完善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

  就其形成过程而言,远古时期的诸夏部族龙文化及三国时期汉民族龙文化对白族龙文化的影响结果基本上导致了白族龙文化的原生型诞生,而初唐后,印度密教、汉传显密二宗及藏传佛教对其的影响,便是形成了次生态型和复合型龙文化,其中尤以佛教对白族龙文化的影响至为关键且巨大。

  白族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白族先民氐羌族群就已存在拜龙习俗,加之受到诸夏族群的龙文化的影响,渐形成较强的拜龙意识和崇龙思想。白族中存在的纹身习俗即为拜龙思想的历史见证。据调查,直至近代,大理白族中的段、王、张、杨、李、赵、何等姓氏均有纹身习俗。剑川、兰坪、云龙的白族无论男女都喜穿羊皮衣,羊尾巴保留得完好无损。

  白族纹身历史悠久,史籍多有记载,《南诏野史》中,《南诏历代条》云:“哀牢山下,有妇名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弟兄娶之,立为十姓,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皆刻画其身,象龙文,于衣后着尾。”此十姓皆为洱海区域白蛮大姓。

  另据杨正权先生分析,《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所记“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的“种人”不惟指哀牢夷,亦指僰人。此僰人即为白族先民的来源之一。

  自称九隆之后,并纹身以避龙虫之害或求龙蛇庇护,可从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九隆神话》故事内涵窥见一斑。《九隆神话》实质上是感生(贞洁受孕)型民族起源神话与民族始祖神话的融合,并已熏染上了王权色彩,积淀着人类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我国《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均详细记载九隆神话故事,另外,该书还记录了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南中,为夷制图谱事,诸葛亮所作图谱着重强调了龙与夷之始祖关系,这既是对《九隆神话》故事历史积淀层和族源起源的肯定,又反映出汉文化中龙作为灵物崇拜阶段的神龙意识向少数民族龙文化开始有意识地渗透。

  仔细分析《九隆神话》内容,可看出九隆神话产生的最初阶段,乃是原始的感生神话。而事实上,正是由于水的联结作用,感生型民族起源故事才得以与龙神话相溶。可以说,从《九隆神话》开始,逐渐演变、产生的各种龙文化中,其最原初、最深层的历史积淀层内涵正是崇水意识。正是由于崇水意识的深层积淀,白族龙文化才得以生存、发展。

篇三: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今日已难以窥其原始全貌但是它并不妨碍后人从中看到神话故事中精彩纷呈光芒四射的智慧之光其中有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瑰丽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作为人类精神发端的神话它更以最为质朴原始简单的形式在本原意义上奠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结构这也使得神话成为了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之一在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

  浅论上古神话的精神特质与价值

  摘要:一个民族的神话蕴涵着一个民族主体意识的内在规定性,是民族精神最初的也最为质朴的纪录。中国上古神话虽然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仅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庄子》、《列子》、《楚辞》等部分古籍中。但它同样展示了我国上古神话永恒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充分体现了上古神话的现实性、悲剧性和神圣性,这些由神话开刨和莫基的精神特质都曾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并将被一代代传承下去,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普遍认同,进而弘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上古神话;华夏民族;精神特质;意义价值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的追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实体,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更是一个民族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华夏民族的许多神话都零散地保存在古代著作中,从整体上更深地理解神话的精神内涵,就显得非常必要,因为一个民族的神话蕴含着一个民族主体意识的内在规定性,也是民族精神最初的也最为质朴的纪录。

  一、民族精神的源头

  袁珂说:“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话。”因为神话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大多为原始初民的口头创作,反映着原始初民对于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同时,“神话是民族性的反映,各国的神话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民族的特性。中国的神话,自然也在许多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今日已难以窥其原始全貌,但是它并不妨碍后人从中看到神话故事中精彩纷呈、光芒四射的智慧之光,其中有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瑰丽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作为人类精神发端的神话,它更以最为质朴、原始、简单的形式,在本原意义上奠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结构,这也使得神话成为了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之一,在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艰辛足迹,具体表现为一种悲剧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意志与积极奋进的精神。因此,神话作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上古神话的精神特质

  (一)上古神话的现实性

  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三千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森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出没各种毒

  蛇猛兽。因此,原始先民们最先要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挑战。所谓“筚路褴缕,以启山林”,正是对这种面临严峻生存挑战的真实描述。而原始的狩猎难以猎取充足的食物;农耕生活方式使他们的生存和繁衍更多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威胁。因此,原始先民为在深重忧患的生存困境中生存,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现实的生存困境中,神话英雄人物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体现出了一种现实精神。首先,在现实的困境中激发出了不屈不挠、积极奋进的精神。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鲧的行为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鲧死后集其精力生下禹,禹秉承父志,最终使得洪水消退,万物重生。还有小小的精卫,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要以自己微小的身躯和微不足道的力量填平茫茫的大海,这是多么执着的抗争,多么悲壮的场景。蚩尤对战黄帝,其身虽死,但其斗争精神却激烈万分,可歌可泣。这些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和勇于抗争的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万古常新的精神长河中的壮丽一笔。此外,神话中的夸父为着追赶太阳而渴死在路上,这也是夸父为着心中的梦想而追逐不已的信念。巴金先生曾说:“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炀谷。”

  (二)上古神话中的悲剧性

  中国原始悲剧神话主要表现为人在自然与社会中的悲剧性。首先是人与自然的悲剧。华夏民族发祥于黄河流域,东临浩瀚无边的大海,三面环绕险恶的山川,波涛汹涌的江河,在如此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先民们对周遭事物有一种警惕感和神秘感。《山海经》等文献中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和灾难。“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女巫被太阳晒死的场景:“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这些持续的自然灾害威胁着整个族群的安全。随着先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慢慢产生了摆脱对神秘自然的依附和征服自然、改变生存环境的愿望。其次,社会生活神话也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呈现震烁千古的悲剧精神。黄帝与炎帝部族为争中原逐鹿之战。尧、舜、象之间更有说不清的恩怨纷争,“舜逼尧,禹逼舜”、“瞽瞍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杀之”。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古代神话天空中充满了血雨腥风。

  在这种极其具有悲剧气氛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原始先民们以其最为原始的思维方式塑造了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神性英雄。如射日后羿与补天女娲,他们无所不能,其伟业充满理想化色彩,成为神话中的典型。而精卫和夸父的形象则使人产生怜悯和崇敬之心。“精卫填海”,其衔木石以填海不缀的崇高举动,表现出悲怆之力。宏伟高大之夸父,其逐日之壮举就已成就了永恒的崇高和悲壮。神农氏以身试毒,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英雄悲歌。神性英雄们都甘愿默默奉献自己,他们关注的是整个民族、部落的盛衰,这种不屈不挠、为民族、部落集体着想的品格与悲壮的行为,传达出了古代悲剧神话的崇高感,这是一种极可贵的华夏民族精神。

  (三)上古神话中的神圣性

  阎云翔在《神话的真实性和神圣性》中说:社会生活中的神话,是真实而神圣的事件叙述,不是随便说的故事。神圣性,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自然能力的表现。如鲧禹治水:“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这样的叙事是史无前例的,虽在现在看来似乎荒诞不经,但是细细思索便会发现这是一个符合原始先民思维特征的完整故事,怨气不衰,终成正果。神农用“赭鞭”,鞭打百草就能知道其是否有毒:先民们渴求永生,认为“南方有不死之草”(《淮南子·地形训》)。由于神话的神圣叙事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现实的违背和突破,它标示这些故事是神圣的、非尘世的,正如艾兰所说,神话中的形象其存在意义在于打破自然现实的界限,制造出一个存在于正常逻辑之外的形象,这个形象拥有超出自然法则的神力a而中国上古神话故事中的鲧、神农、黄帝就是这样一种有着超越正常逻辑之外的形象,他们无所不能,表现为超出自然法则的神力。

  三、上古神话的价值(一)历史价值与意义

  神话是一种古代的文化遗产,既有文学艺术欣赏的价值,也有进行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或者不如说,一个民族的神话并不决定而是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命运。”这里,恩斯特·卡西尔十分肯定了神话对于民族历史的影响。同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都能看到反映了人类初期的一些意识形态的神话掀起的阵阵波涛,层层涟漪。

  在历史与神话的关系中,神话被证明是初始性的因素,历史是第二位的派生的因素。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它们的关系,无论表现在神话产生、兴起的阶段,抑或反映在神话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之中,都是极其密切的。历史与神话之间的这种关系。尤其发展到上古神话开始衰落和最后消歇的时期,则更由于神话内部历史因素的增长,一部分神话被历史化。这正说明了古代神话的历史化,作为神话发展和演变的一种结果,实在是为神话与历史的内在关系决定的,是一部分神话发展和演变的必然结局。

  众所周知,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一直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的形成时期。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是与氏族社会相适应的。而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只有同一个氏族名称并以血统关系相结合的血缘亲族的总和,“每一个这样的氏族都有一个神话上的祖先,他被认为是氏族名神的始祖和英雄”如我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就是适应着解释氏族形成这种历史的需要,首先以神话的形态被想象为氏族的始祖来创建其氏族历史的。而早在神话产生、形成的初期,有些神话故事本身,就与历史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其为想象和幻想所增加的虚幻因素更多于现实的成分,因而被人们看作是历史的影子:但是另一方面,先民们又把这些神话故事当作真实的历史在氏族和部落中广泛地流传着,后来的人们也就以这些神话的内容作为远古历史的传说而加以承认。如我国历史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氏族的历史,黄帝与炎帝战争的历史,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乃至整个三皇五帝的历史传说,基本都是在这

  种神话的基础上提取和抽象出来而得到认可的。

  (二)现实价值与意义

  毋庸置疑,中国神话故事中这些精神特质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原始神话中,人类从何而来?包容人类和万物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原始人类思考过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它对于今天正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开拓的人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不屈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的威力,幻想通过神力战而胜之,正是神话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神话中所表现的这些人类的先祖与大自然积极抗争的生动情景,至今仍能给人们一定程度的力和美的享受,这或许就是神话至今仍具有某种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一种表现。首先,神话带给现代人一种精神的激励与鼓舞。神话的现实性引导人们直面现实的生存环境;神话的抗争性指引人们勇于挣脱各种各样的束缚,保持一种死而不已的反抗精神:神话又使人们深思自身的存在价值,特别是一直流传下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引导人们面对生存做出种种思考和抗争。其次,神话具有民族团结与凝聚的力量。神话与民族有密切关系,它是民族共同意识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并且是与其他族体相互认同或辨异的标准之一。谢林(FriedrichW-ilhelmJosephVonSchelling1775-1854)说:“一个民族,只有当它能从自己的神话上判断自身为民族时,才能成其为民族。”因为“古代神话,既是一种民族现象,又是一种世界现象。”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都蕴含着一个民族主体方面的内在规定性,承载着本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华夏民族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民族内部共同的归属感。最后,神话故事还是后世乃至当代作家们创作的源泉之一。鲁迅先生的做事新编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不少篇目中,我们都能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地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由神话开创和奠基的精神特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它们都曾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并将被一代代传承下去,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普遍认同,进而弘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只要秉承这些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精神品质,一个崇尚道德、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序)[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

  [2]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4.

  [3]刘安著.淮南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0.

  [5]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20.

  [6]巴金.龙·虎·狗[M].上海:上海文化生活出版杜。1941;6,

  [7]武世珍,再论古代神话的发展和演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04):2.

  [8]李荣庆.山海经[M].马敏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篇四: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袁世硕版

  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大禹治水;厚生爱民意识,如皇帝钻燧生火;反抗精神,如精卫填海、刑天舞干威。

  分类:分创世神话,包括初民对开天辟地和人类诞生的解释流传最广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人类遭受自然灾害及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功绩,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战争神话:指部族族之间的战争,如皇帝站蚩尤。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反映社会斗争:皇帝战蚩尤。

  艺术特色及影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应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毛诗序中将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用,即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多变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比指比方比喻,兴指起兴借自然界事物的描写联想,引出对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复叠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的句式。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在表意和修辞上有很好的效果。

  影响: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篇五: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云南的曲艺有哪些

  云南戏剧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戏剧,主要有:白族的白剧,傣族的傣剧,彝族的彝剧等。总体特点是它们歌唱性较强,唱腔音乐主要来源于本民族民歌或说唱,戏曲程式化弱于汉族戏曲。

  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曲艺?据统计,云南现有曲艺83种,为全国之冠,其中少数民族曲艺56种,汉族曲艺27种。少数民族名曲目(篇、部)1000余件,汉族曲目也有1000余件。已经出版、发表的曲艺理论专著、评论、理论文章……

  民族曲艺

  云南少数

  据统计,云南现有曲艺83种,为全国之冠,其中少数民族曲艺56种,汉族曲艺27种。少数民族名曲目(篇、部)1000余件,汉族曲目也有1000余件。已经出版、发表的曲艺理论专著、评论、理论文章、曲艺作品集(包括“晚霞工程”,共1000余篇(部),350多万字。因此,人

  们又把云南称为“民族曲艺之乡”,“曲艺富省”。

  云南少数民族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少数民族中,民间曲艺的历史十分悠久,积淀非常丰厚。

  彝族在云南少数民族当中,人口最多,居住地域最广,民间说唱艺术最为丰富,各个支系中都有世代流传的曲种。彝族民间和彝文古籍记载的《种荞歌》、《撵山歌》、《盖房歌》等,描绘了彝族先民耕作、狩猎、巢居、穴居、屋居的发展过程,粗犷古朴、十分动人。彝族歌谣据统计有七十二调,大的有“梅葛调”、“青棚调”、“阿色调”、“乐作调”、“阿哩调”。它们与当地彝族

  支系流传的神话、故事结合,说说唱唱,韵味盎然,形成句式规整,结构严谨,善于应用排比夸张的手法和诙谐幽默的格调,叙述状物和塑造人物形象,宣扬本民族的历史、人物、生产、习俗、伦理、道德等,寓教于乐,很有群众基础。

  白族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白族古代先民“人”、“白蛮”,早已创造了各种神话、传说和歌谣。流传在白族地区的古歌《摘果谣》,洱源西山的《白族调》,都是反映古老的采集和农耕的歌谣。《九隆神话》成为白族曲艺“大本曲”的传统曲目《白王的故事》。明清时期,大理地区白族曲艺发展比较成熟,产生了“三腔”(南

  腔、北腔、海东腔)、“九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大哭边板、提水板、小哭板、小哭边板、阴阳板)、“十八调”(祭奠调、道情调、麻花调、螃蟹调、放羊调等)。

  哈尼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红河和澜沧江两江流域,也是云南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全省5个地、州,30多个县。在古代歌谣、神话、故事、祭词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了色彩斑谰的曲艺说唱艺术。哈尼族曲艺种有“哈巴”、“腊苔”、“优历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众中。“哈巴”传统曲目主要有“十二奴局”或“十二窝果”,“奴局”、“窝果”相当于汉族著作的

  “篇”、“章”。每一个奴局又包含若干既有联系又可独立成章的唱段。“十二奴局”内容包含古老的神话、传说、生产、生活、伦理观念等,其篇目有开天辟地、天翻地覆、杀鱼取种、砍树计日、火的起源、三个能人(头人、工匠、贝玛)、建寨定居、生儿育女、祖先迁徙、孝敬父母、觉车赶街、四季生产等。

  傣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在无文字的远古年代,先民就创造了大量的神话故事,人们把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称为“赶木贯”(意为“讲过去的事”)。后来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产生了文字,这些故事大都刻在贝

  叶上,人们把它们称为“贝叶经”。傣族神话传说与古歌谣结合,产生了民间歌手演唱的说唱艺术“章哈”。“章哈”曲目很多,大多与傣族的历史文化有关,因而深受傣族民众喜欢,至今仍然流传演唱。

  纳西族民间歌谣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不断加工和发展丰富,形成了有一定故事内容的说唱艺术“纳西大调”,其中著名曲目有《欢乐调》、《苦情调》、《相会调》等。纳西族信仰原始宗教东巴教,有专门演唱“东巴诵唱”的祭师和歌手,传统的曲目十分丰富,人称“东巴经”,内容多为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反映天地的

  云南土生土长的各民族说唱艺术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艺术表现手段和内容相对成熟完整的民族曲目,他们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风格,歌唱本民族的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生产生活知识、爱情故事、伦理道德等,长期流传民间,并由此产生了一批专业、半专业的歌手、艺人,他们大多数身兼原始宗教祭师,在本民族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受到人们的敬重,通过父子传承和师徒相传的方式,使民族曲种有一套相对稳定的表演技法和习俗,具有一定规范性。由于具备以上的基础特征,云南各民族说唱艺术与全国其他兄弟民

  族说唱艺术一样,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得到人们的公认。

  除了少数民族曲艺,云南由于地处边疆、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故本地的汉族也有与内地不尽相同的各种曲艺表演形式。

篇六: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浅析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

  【内容摘要】;希腊神话,对历史学家而言,是研究和认识古希腊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对作家和艺术家而言,是进行创作的借鉴和源头之一;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知识和素养的标志之一。它有着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阅读它得到的不仅是审美上的愉悦,还能从中对远古希腊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希腊神话在人类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始终光彩夺目,经久不衰,是现代西方艺术的渊薮。【关键词】希腊神话特征

  古老的希腊神话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不仅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也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平现象的义愤。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传说中的英雄都被说成是神与人结合所生的后代,实际是部落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的斗争。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发轫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作为早期的文学形式,它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崇尚力量。希腊神话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经济的、力量的、技术的聚合力。希腊是城邦制文明,而其城邦起源的典型是:先出现一个军事要塞,然后围绕要塞,渐渐出现并形成了市场,最后二者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城市,这个城市既是军事重镇,又是经济中心,但不论是军事性的还是经济性的中心,其目标都在于追求物质力量,而这些只有通过技术才能有效获得,可见“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城邦文化强调从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战胜其他城邦,得以生存和繁荣。因而在整个希腊神话中,崇尚的是透露着强烈的非伦理倾向的奥林匹斯诸神们强大、神奇、分工细致的力量,所赞美的是叱咤风云,能扭转乾坤的有“力”者。这些天神具有超人的神力,而伦理道德水准极低甚至不及凡人,所以希腊神话所体现其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是对“力”的崇拜和追求。希腊体系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于律己的有“德”者,而是能扭转乾坤的有“力”者或技术大师,这些有“力”者或技术大师是代表某些方面的“力”或技术,这使人们关注的是神界故事的完整性、系统性及其内在的联系,这也必定导致人们关注关于“力”或技术的知识探索,而这个探索的过程又使知识系统化,而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是充满哲理性的。其人生价值是探索“力”或技术知识的奥秘,使人成为可与天神匹敌的美妙生灵。所以从希腊神话体系的完整性以及清晰的神界故事中,可以看出希腊神话体现出注重个性和探究

  哲理的精神2、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曾几经变迁.他们的

  神话观念也在这种变迁中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由自然崇拜转向人性崇拜。人们所熟悉的这一时期的希腊神话的基本特点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赋予神以人形、人性.甚至人的社会关系。神和人的基本区别在于神强大,常生不死,生活闲逸快乐;人类弱小,会死,生存艰辛,不得不经常求助于神明,但也常常诅咒神明作恶。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同时赞美人,赞美人的勇敢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批评骄傲、残忍、虚荣、贪婪、暴戾、固执等人的生格弱点,并且认为往往正是这些性格弱点造成人生悲剧。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并不赋予神明过分的崇高性,也不把神明作为道德衡量的标准,而是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折射。古希腊神话正是以这种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函,历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蛙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的材料源泉。神话,起源于生活,通过人类的想象加工而出现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因此,神话中的人物必然会具备人的一些特质。(1).神人同形。所谓“同形”,即天神和人的外部形态,即外表是一样的。曾经有人说过:“希腊的神之所以被崇奉为神,不是由于他道德上的崇高,甚至也不是因为他比人更有智慧,而是因为他比人具有一副更加健美的肉体。因此,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神明,还是希腊传说中的英雄,都具有人的形体,甚至比人更像人。英雄们自不必说了,他们本来就是人,但他们的外貌较之一般人,显得尤其英伟。而男神们都是英武高大,体态健美的,例如宙斯和阿波罗;女神则都是美温婉纤细或美丽智慧,例如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他们都是我们熟知的具有人的外貌的天神,在肉体上和我们人一样,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比我们人更发达、更美。(2).神人同性。所谓“同性”,即希腊天神和人一样,也具备人的喜怒哀伤。希腊神话毕竟是取材于生活,所以天神们也具备了人的情绪。而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之所以栩栩如生,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他们各自的性格。他们像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而且他们也会犯错误。希腊神话中的神经常犯错误,例如天神之首宙斯。他经常会因为多情而犯错误,这使得他的妻子天后赫拉经常产生妒忌。这也是许多希腊神话的起因。例如欧罗巴的故事,它就是源于宙斯的一次出轨,而赫拉也被气得妒忌,才会产生后来的欧罗巴大陆。而天神们多情的结果,则是为人间创造了许多的英雄。而也正是如此,以宙斯赫拉为首的天神们才显得那么亲切,触手可及。

  3、富于哲理、注重个性。希腊诸神可分为几类。最早的一类是提坦巨人,以克洛诺斯为首。最强大的一群是奥林匹斯诸神。希腊的诸神与凡人同形,但被高度理想化了,体态高贵而健美。在情感上,他们也与人类无异,同样有妒忌、爱情和悲伤,同样喜欢维护自己的

  权威,处罚那些胆敢犯上作乱的人。他们的社会和人类的社会一样,其成员也有上下尊卑之别。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也与凡人相似。宙斯和赫拉是夫妻,阿波罗与阿尔忒弥斯是兄妹,整个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就像一个吵吵闹闹的大家庭,由宙斯做家长,调解纠纷。诸神也可以暂时介入凡人世界。他们可能爱上凡人,如阿佛洛迪忒爱上阿多尼斯,宙斯爱上阿尔克墨涅和达那厄。他们也可能杀死激怒他们的凡人。诸神与凡人的差异主要在于诸神长生不老、本领超凡、可以变化,他们的喜怒哀乐远比人类强烈。神话中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希腊神话中诸神尽管享有一切权势,但最终逃脱不了命运对它们的支配,它们往往事先就能预测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如乌朗诺斯预言儿子克洛诺斯要被自己的孩子替代,宙斯事先就知道儿子萨珀冬会死,宙斯和海妖忒提斯意念的结合就知道忒提斯之子命中注定比其父强,俄底甫斯注定杀父娶母等等,充满了早期希腊人的命运论思想。这和东方神话的“天命观”有根本的不同,“天命观”的神话注重神的等级制度,“命运观”注重神的平等关系;“天命”只有一神(人)独有,“命运”人人都有;“天命”依照一定的德行或信仰才能改变,而“命运”生而注定。在希腊人那里,命运虽然生而注定,但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进行抗争,如克洛诺斯、宙斯等对自己父亲的抗争。这种抗争显示了希腊人注重个性的发展,而东方人如中国人非常注重恪守某种德行、某种信仰以达到一致性的伦理观念。由于注重个性的发展、个体的命运,因而希腊人通过神话传递对自己命运根源孜孜不倦的探求理念,如俄底甫斯对命运的深刻思考,这正是东方神话很少能具有的。4、崇尚自由、注重个性。古希腊是海洋文明,他们通过海上活动来攫取财富,谋求发展,长期的海上生活使他们向往自由与个性,这无形中就排挤了伦理道德在其民族精神中占的份额。希腊神话的姿态质朴、风韵然,极富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西方人那种崇尚自由的乐观性格。神话反映了人类初期的一些意识形态,甚至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也是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所以,对神话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发掘原始人类心灵的秘密;佐证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从审美价值的角度看,不少神话能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美感,使人受到精神上的震撼;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因为,人、人性或民族精神是创造人类古代神话或当代文化等人类文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一直并未消失,而这也是我们研究深化的原因所在。古

  希腊神话中最具有哲学意蕴的内容之一,便是神话中贯穿始终的对立和谐之美。这种思想的贯穿,与希腊哲学的发达有直接关系。在希腊早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思想中,对立与和谐是并不矛盾的。“和谐总是来自对立,因为和谐是不同因素的统一,以及是相反的因素的协调。”后来的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万物都是对立的统一。在他看来,战争是万物之父,又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一些人成为自由人。这种对立的斗争以及统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在希腊神话的众神祇及英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希腊神话主要由神和英雄的故事组成,而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战争。“神话指明了和平的出现是战争的结果,要从对立和斗争中去了解自然和社会事变的成因,这是很有哲理的。”在希腊神话中,宙斯并不是最初的至高无上的天神。在神祇的世界里,神有新老之分。所谓老神包括宇宙中最古老的神卡奥斯、地母该亚、苍穹之神乌拉诺斯以及与该亚结合生出的六男六女十二提坦巨神,三个独眼巨怪和三个百手巨怪。在该亚纵容下,克洛诺斯弑父成为第二任神王。然而克洛诺斯并没有成为永久的统治者,他的儿子宙斯及其兄弟姐妹占据了奥林匹斯山顶,与克洛诺斯及众巨人对战十年,最终成为新一代的天神。战争结束了混沌无序的状态,产生了奥林匹斯众神,使神和人的世界和谐统一。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言,生成和毁灭是同一的,一些新的东西生成了,另一些旧的东西毁灭了。这种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无时无刻不存在。当普罗米修斯最初按神的模样造出了人类,人类是幸福的,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黄金时代。在接下来的白银时代、青铜和黑铁时代,矛盾、对立与斗争逐渐出现。到了黑铁时代,罪恶如洪水猛兽一般滋生蔓延于人间,智慧、文明、谦虚和良知荡然无存。人们之间矛盾激化,战事频仍。于是,宙斯决定毁灭已有居民,重立新人。这种对立与斗争一方面使人类丧失了最初的和平与安宁,另一方面却导致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洪水的故事体现了毁灭与生成之相互作用。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皆流,像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一些东西的毁灭,也就是另一些东西的生成。”自然即是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出最美的和谐。“希腊神话不但表现了对自然的性质、规律、原则等的原始的看法,而且也表现了许多关于社会历史现象的哲理。

  5、人本精神的体现。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还体现在神具有同凡人一样的复杂的性格。神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神的情欲就是人的情欲,神就是人自己。神和英雄们为所欲为,恣肆放纵的行为模式隐喻了古希腊人对自身原始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古希腊的神灵大都与凡人虞我诈,争权夺利,虚荣心,嫉妒心和复仇心都很强。荷马史诗描写的希腊与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就充分体一样,现了这一点。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各自为了得到写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字样的金苹果而极力买特洛亚王子帕里斯,

  而帕里斯拒绝了赫拉许诺的统治权和财富,也拒绝了雅典娜许诺的智慧和胜利的光荣,却接受了阿佛洛狄忒让他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为妻的诱惑。后来阿佛洛狄忒帮助帕里斯诱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于是激起了希腊众城邦的愤怒,因此爆发了持续十几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这正是古希腊人自然人性的无拘无束的流露。作为“众神之父”和“万人之王”的宙斯,是一个极为矛盾的神明,即公正无私,又充满七情六欲,既威严又调皮,爱捉弄,惩罚神和人,甚至三番五次想要毁掉人类。他的某些品德有时还不如凡人。英雄阿喀琉斯宁愿走向战场,为建立功勋而英年早亡,却不愿在享受安乐中寿比南山。荣誉对他来说高于一切,因此,当阿伽门农夺走他的女俘,使他的荣誉受侵犯时,他一怒之下退出战争,置民族与集体之危亡于不顾。但当他听说好友珀特洛克罗斯战死疆场他悲痛万分,立刻奔赴战场,为朋友报仇。普罗米修斯,是创造人类和造福人类的伟大的神,他的出现意味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依照神的形象用泥和水创造了人,并赋予人以生命;他盗取天火给人类,并教给人各种技艺。由此可见,希腊人把神看作是从人的生活中来得,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神,所以,从神的本质中可以看到人的特点,可以看到人性的张扬与人性的异化。最后,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对感性的现实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古希腊神话的人本精神。古希腊人注重感性的现实,而灵魂的终极归宿对他们是无足轻重的。他们积极入世的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在他们崇拜的半神半人的英雄身上有着非常普遍而强烈的体现。在荷马的《奥德修斯》中,远征特洛伊归来的奥德修斯途经地府,遇见了已经死去的阿喀琉斯又在地府中“威武地统帅着鬼魂们”于是极力赞赏与安慰,而阿喀琉斯却回答说“我已经死了,你何必安慰我呢?我宁愿活在世上,那样也比统率所有死人的灵魂要好。阿喀琉斯的回答反映了希腊神话的神与英雄具有很强的世俗性,也表达了古希腊人对感性的现实世界极为热爱的感情与态度。同时通过对阿喀琉斯在地府仍然荣耀的描写,古希腊人也表达了他们对待想象中的彼岸生活的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彼岸生活是此岸生活的延伸。

  神话的形神之合,归于意之隐。作为人类的原始思维,神话中存在着抽象思维的那些最基本的特征,正如荣格所认为的那样,原始人的思维具有抽象的内涵,这些包含在神话中的抽象的内涵就是一些严肃思想和普遍性概念的最原始体现。同时,史前艺术也是历史的踪影,也是我们了解那一时代的珍贵资料。希腊人的“与文化、文艺、审美有关的充满人文主义的神话的丰富内涵,不仅促使希腊人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自然观和社会关系观,而且形成了一系列和美学思想有关的素朴观念。进而在自然哲学的影响下,并和自然哲学一起形成和产生美学思想。”作为一种表象性符号体系,希腊神话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不仅为我们研究这

  些素朴的哲学———美学思想提供了审美意象、想象空间和思维模式,而且成为希腊及全人类艺术的创作之源。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1]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

  [2]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第1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3]王勤田.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西方哲学探源之一)[J].外国哲学与哲学史。[4]陶洁.希腊罗马神话一百篇[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篇七: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含义及表现: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1/20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2/20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文学主要是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变异在所难免。(2)变异性形成的外在因素:因为民族、地理,历史等原因造成的民族风情、语言、气候、景物、风俗等方面的变化是促使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因素。同一母题的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主要是由它的集体性和口头传承性带来的。另一种情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历史条件的改变,地域或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变异,故造成往往同—故事异文极多。四、民间文学的传承性1、传承性的涵义以及表现: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正是这些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得以代代相传,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2、传承性形成的原因:

  3/20

  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民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既有古代原始信仰的遗留和传承,也有后世关于伦理、人生态度、善恶是非、生死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历史认同。

  作为一种深层的心理因素,一种集体的文化基因,民众的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1)、从内容上看,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和固定的情节要素,不断出现在不同时代、地区的民作中。

  (2)、从形式上看:民间故事的流传依靠的是大脑的记忆,对于非常庞大的篇章,主要是有程序化的结构或语言,帮助记忆,帮助流传。(3)、从结构上看:有一些固定的深层模式,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集体无意识。五、综合性特征:立体性特征段宝林1981首先提出了立体性的概念,分为六点:1、异文多。多个层面、多个时代的影像都有体现。2、民间文学的表演性使它形成多面的立体。3、民间文学即兴创作的特点形成一种立体性。4、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实用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立体性。5、民间文学的内容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有多种科学价值,是立体的。6、从民间文学的流传途径看,民间文学是立体的。神话

  4/20

  一、神话的定义:不同学科对神话的定义有上百种,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神话”是一种神圣的、真实的、信仰中的幻想故事。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神话就是一种民族的世界观,同时代表著这个民族内部一些不可不遵守的行为规范。每一个民族都会参考自己的民族神话,采取各自独特面对世界的态度二、神话的分类:(一)创世神话:“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是创世神话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天地开辟,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及洪水遗民等方面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1、世界的起源(1)尸化(巨人化生神话)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2)神创;瑶族:xx阿昌族:遮xx遮米麻(3)卵生。2、人类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种,一种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种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1)自然生人:

  5/20

  人是从自然怀抱里孕育、生养出来的。体现出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图腾崇拜”这一原始观念。

  (2)大神造人(3)毁灭-重创: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和重建(二)自然神话:自然神话也被称为解释性神话。它是原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和来历的神话。主要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更替,风雨雷电、山川河流以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的起因和形状的神话解释。(1)日月星辰神话;(2)雷电地震神话;(3)xx神话。(三)、社会生活神话1、文化xx神话:这是原始初民讲述人类最早的创造发明的神话。2、治水神话:最典型的是鲧xx。3、逐日、射日神话。4、盗火神话5、战争英雄神话。汉族部族战争神话以“黄帝蚩尤之战”最有代表性。三、神话的基本特征

  6/20

  1、从艺术本体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神话早在古远的人类史前时期就开创了叙事艺术较为完备的基本形式,而且还创立了一些具有母题功能和原型意义的叙事模式,作为叙事文本,文本结构应包括三个层次,即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而意蕴层又有三个侧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多维性”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直观的艺术表现手段都可以表现神话的思维。。

  2、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xx性。神话由于产生的时期相对久远和封闭,同时涉及到氏族整体的生产、生活、行为、信仰各个方面,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被奉为神圣的真实和具有绝对权威的现实规范。3、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4、从从艺术手段上看,联想是神话构思的核心。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神话创作的本质,是其艺术构思的核心。原始想象主要依靠联想。

  5、从传承主体看,神话具有民族性。神话作为特定群体的文化象征,具有民族性。而神话的神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民族性特征。

  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

  1、神话的文化史价值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魄。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神话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对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资料价值,它对宗教、舞蹈、绘画等领域的借鉴价值等。

  7/20

  2、神话的审美价值第一,庄严虔诚的虚构。第二,奇丽荒诞的幻想。3、神话研究概况:现代神话学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1903-1923)(2)奠基阶段(1923-1937)(3)拓展阶段(1937-1949)(4)低谷阶段(1950-1978)(5)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民间传说一、民间传说的界定1、定义:民间传说是与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或习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2、民间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

  8/20

  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历史性,有真实或为特定群体认定为真实的的历史人物、事件、地方风物作为“传说核”。

  ①民间传说所涉及的人物大多为历史实有,即使是虚构的人物也为历代民众所认可。

  ②民间传说多采取溯源和说明等历史表述形式,使传说带有历史性因素和情感。

  ③民间传说可以作为一种“野史”,充当“正史”的补充。(2)民间传说与历史的区别:①选材:民间传说从艺术创作角度选材。历史的选材则是全面记载事实。②表现方式:民间传说一般都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历史则不允许想像、虚构。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3、民间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两种体裁中的部分作品所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因此它们往往既可以作为神话,也可以作为民间传说看待。但区别明显:(1)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2)神话的主角是神,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说化的结果。4、民间传说与一般故事的区别:(1)内容的特指性;

  9/20

  (2)记忆的具体性;(3)表述形式的多样性。三、xx传说概况1、历史人物传说:(1)政治人物传说;(2)文人传说;(3)工匠传说;(4)宗教及神异人物传说;(5)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传说;2、历史事件传说:主要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去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3、地方风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主要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四、民间传说的特征1、可信性的内容(1)、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都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替换或指代。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四固定”。(2)、传说中的依凭物(“传说核”)真实可信。

  10/20

  (3)、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基础。民间传说中的信仰内质,是其得以创作、流传的心理基础。

  2、传奇性的情节

  传说是将生活素材加以剪裁、集中、虚构、渲染、夸张、幻想,以偶然、巧合及至奇异的情节来表现题旨,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相结合。传奇性是传说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条件,表达民众思想与情感,吸引听众并刺激他们进行传播。

  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鲜明性与单一化特点,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形象。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社会民众很自然地就把与此类性格或品质有关的种种事件堆积到这个人物身上,使之成为聚集同类事件之矢的“箭垛”。“箭垛式”人物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促使人物性格、品质特征的集中和强化,由大肆渲染、极度夸张而终至出神入化。

  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传说的流传有中心点,情节往往发生在固定地点,并和一定地方风物、史事、习俗相联系。

  传说的传播总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传承范围相对固定,流传中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同一类型或相近的各种传说,其传说圈可能交叉、重叠或趋于统一,但绝大部分具有独立的完整性。

  五、民间文学的价值:

  1、重要的历史价值;2、知识教育价值;

  3、较强的实用价值。

  六、xx四大民间传说

  11/20

  xx哭xx牛郎织女xx传说xx(一)、xx哭xx1、故事内容:xx、xx、xx2、故事演变:《左传》、西汉(刘向《说苑》及《列女传》)、唐代(《周贤记》)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3、真实性考证: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4、解读:爱情主题、阶级压迫、艺术构思5、历史遗迹:xxxxxxxx二、牛郎织女1、故事梗概:xx、侄女、牛、xx2、起源发展(1)《诗经·大xx》: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2)东汉《迢迢牵牛星》

  12/20

  (3)南北朝《文选·xx》3、解读文学解读:反抗、爱情、婚姻社会学解读:阶级对抗、底层男子的婚姻4、相关遗迹:xxxxxxxxxxxx三、xx传说1、故事概况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双飞2、承传与解读四个阶段(1)晚唐以前;(2)xx(3)清朝以来。审美意蕴:(1)意义与内容的关系;(2)内容与审美:优美、奇巧。艺术形式:

  13/20

  (1)丰富了故事的内容;(2)增加了故事的审美价(3)扩大了传承范围。3、遗迹考证:xxxx;xxxx;xxxx。4、改编:越剧的《xx》和川剧的《xx》四、xx1、概述白蛇、xx、xx、xx2、起源与流变左思《魏都赋》,连眉女;唐传奇《白蛇传》;北宋;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方成培(清):《xx传奇》。3、审美意蕴(1)xx文化中的核心文化符号分析:“蛇”、“白”、“伞”(2)白蛇文化多维解读民间故事一、界定1、xx的民间故事:

  14/20

  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比较(1)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来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民间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需要安排的。

  (2)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可以说都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尽管有虚构的成分,它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则完全不受历史局限。民间故事也不讲明具体时间、地点,一般只说“很早以前……”

  (3)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叙事风格不同。民间传说由于受传说核制约,幻想和虚构等艺术手段的运用是有限的。民间故事则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限制,可以展开幻想的翅膀,任意驰骋,虚构故事。

  二、民间故事的特点

  (1)贴近生活;(2)泛指性;(3)类型化.三、xx民间故事概论门类:

  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语言、民间笑话。

  一、童话(幻想故事)

  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而以魔法故事为主。

  15/20

  魔法故事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现实内容与魔幻内容的结合是以现实内容为基调,以魔内容为点缀或高潮,故事的情境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神仙、妖魔魔、宝物等神奇因素。

  动物故事是以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动物故事的典型特征是以拟人的方式来塑造角色、展开情节,并以动物的行为城人间生活的情理。

  (一)xx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xx著《xx民间故事类型》1、天鹅处女型故事:(l)一个穷青年在河边见到几个仙女。(2)他把其中一个仙女的衣服拿走,就成了他的妻子。(3)若干年后,她找到了她的衣服,逃回了天界。(4)丈夫去追她。(5)天神下令将他俩永远分开,每年只能会面一次。2、田螺姑娘型故事(l)有个人见到一只田螺,他把她带回了家。(2)田螺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少女,她又做饭,又打扫屋子。(3)几天后他窥见这姑娘,娶她为妻。(4)过了若干时间,妻子拿到被丈夫藏起来的田螺壳,便离家而去。3、灰姑娘型故事:(l)一个长得漂亮的继女受到继母的虐待。(2)她照料着由生身母亲变成的一头牛。

  16/20

  (3)继女把xx骨头收集保存起来。(4)继母和长得很丑的妹妹去参加一个庆祝活动。(5)继女从牛骨头里或者通过牛骨头得到了节日盛装。(6)她也去参加庆祝活动,结识了一位权贵,跟他结了婚。4、狗耕田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1)两兄弟分家,弟弟只分得一条狗。(2)他用狗耕田,因此富了起来。(3)哥哥借狗耕田,结果失败,将狗打死。(4)狗坟上长出一棵树或者一颗竹子,弟弟因此又富起来。(5)xx再一次仿效他,又遭失败。5、蛇郎型故事:动物或精灵跟男人或女人结婚。6、狼外婆型故事;7、怪孩子型故事;8、画中人型故事;9、问活佛型故事(二)童话的艺术特征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2、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二、生活故事

  17/20

  1、含义: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又叫作“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相对于幻想故事而言,它的特征就是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2、xx民间生活故事的常见情节类型(1)巧媳妇故事(2)呆女婿故事;(3)怕老婆故事;(4)机智人物故事。三、民间笑话民间笑话是让人开心的民间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或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现象,凸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强烈的戏剧性是笑话的特色,目的是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1、民间笑话的种类:(1)嘲讽笑话;(2)幽默笑话;(3)诙谐笑话;四、民间寓言:1、定义:是一种带有明显教训寓意的、短小精悍的动物故事威人物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直接说明某种生活经验的教训,具有最实际的动机。

  18/20

  2、寓言的文体特色寓言是一种形象(故事)和理论(寓意)相结合的边缘文体,它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和理智,因而具有较强的说理力量。(1)寓言形象受到原型的自然属性的制约,要聚焦自然属性的某一方面进行形象编织,而不能随意编造。(2)寓意要简明,不能冗长牵强。五、民间故事的特征1、民间故事的内容特征民间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质的时候,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民间故事的内容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与象征性。一般来说,民间故事的生成都带有时代的印记,故事的主题及思想内容都表现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因而民间故事中的幻想及虚构也受其制约,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故事中的幻想性质也有所变化。对生活与人生理想的艺术表述也有所变化。2、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1)、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2)、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具有程式化的特点(3)、民间故事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3、民间故事的传承特征(1)、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2)、民间故事传承的线路:民间故事的传承线路主要是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3)、民间故事的传承人

  19/20

  六、民间故事的价值1、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以及心路历程。2、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民间故事使民众的美好意愿得到满足,由此实现它教育、娱乐、审美愉悦相统一的独特社会功能。3、民间故事具有立足于现实生活又富于幻想的艺术特色,它的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和曲折生动的结构技巧等,都有很大的艺术欣赏价值。4、文化资料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生活与思想的反映,是研究民众生活方式和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

  20/20

篇八: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2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比较1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来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民间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需要安排的

  实用文档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2、变异性的形成:(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文学主要是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变异在所难免。(2)变异性形成的外在因素:因为民族、地理,历史等原因造成的民族风情、语言、气候、景物、风俗等方面的变化是促使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因素。

  同一母题的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主要是由它的集体性和口头传承性带来的。另一种情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历史条件的改变,地域或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变异,故造成往往同—故事异文极多。四、民间文学的传承性1、传承性的涵义以及表现: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正是这些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得以代代相传,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2、传承性形成的原因: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民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既有古代原始信仰的遗留和传承,也有后世关于伦理、人生态度、善恶是非、生死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历史认同。作为一种深层的心理因素,一种集体的文化基因,民众的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1)、从内容上看,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和固定的情节要素,不断出现在不同时代、地区的民作中。(2)、从形式上看:民间故事的流传依靠的是大脑的记忆,对于非常庞大的篇章,主要是有程序化的结构或语言,帮助记忆,帮助流传。(3)、从结构上看:有一些固定的深层模式,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集体无意识。五、综合性特征:立体性特征段宝林1981首先提出了立体性的概念,分为六点:1、异文多。多个层面、多个时代的影像都有体现。2、民间文学的表演性使它形成多面的立体。3、民间文学即兴创作的特点形成一种立体性。4、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实用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立体性。5、民间文学的内容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有多种科学价值,是立体的。6、从民间文学的流传途径看,民间文学是立体的。

  神话

  一、神话的定义:不同学科对神话的定义有上百种,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神话”是一种神圣的、真实的、信仰中的幻想故事。

  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神话就是一种民族的世界观,同时代表著这个民族内部一些不可不遵守的行为规范。每一个民族都会参考自己的民族神话,采取各自独特面对世界的态度二、神话的分类:(一)创世神话:“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是创世神话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天地开辟,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及洪水遗民等方面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1、世界的起源(1)尸化(巨人化生神话)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2)神创;瑶族:密洛陀阿昌族:遮帕麻遮米麻(3)卵生。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2、人类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种,一种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种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1)自然生人:人是从自然怀抱里孕育、生养出来的。体现出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图腾崇拜”这一原始观念。(2)大神造人(3)毁灭-重创: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和重建(二)自然神话:自然神话也被称为解释性神话。它是原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和来历的神话。主要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更替,风雨雷电、山川河流以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的起因和形状的神话解释。(1)日月星辰神话;(2)雷电地震神话;(3)春夏秋冬神话。(三)、社会生活神话1、文化英雄神话:这是原始初民讲述人类最早的创造发明的神话。2、治水神话:最典型的是鲧禹治水。3、逐日、射日神话。4、盗火神话5、战争英雄神话。汉族部族战争神话以“黄帝蚩尤之战”最有代表性。三、神话的基本特征1、从艺术本体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

  神话早在古远的人类史前时期就开创了叙事艺术较为完备的基本形式,而且还创立了一些具有母题功能和原型意义的叙事模式,作为叙事文本,文本结构应包括三个层次,即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而意蕴层又有三个侧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多维性”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直观的艺术表现手段都可以表现神话的思维。。2、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

  神话由于产生的时期相对久远和封闭,同时涉及到氏族整体的生产、生活、行为、信仰各个方面,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被奉为神圣的真实和具有绝对权威的现实规范。3、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4、从从艺术手段上看,联想是神话构思的核心。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神话创作的本质,是其艺术构思的核心。原始想象主要依靠联想。5、从传承主体看,神话具有民族性。神话作为特定群体的文化象征,具有民族性。而神话的神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民族性特征。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1、神话的文化史价值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魄。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神话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对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资料价值,它对宗教、舞蹈、绘画等领域的借鉴价值等。2、神话的审美价值第一,庄严虔诚的虚构。第二,奇丽荒诞的幻想。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3、神话研究概况:现代神话学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1903-1923)(2)奠基阶段(1923-1937)(3)拓展阶段(1937-1949)(4)低谷阶段(1950-1978)(5)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民间传说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1、定义:民间传说是与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或习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2、民间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历史性,有真实或为特定群体认定为真实的的历史人物、事件、地方风物作为“传说核”。①民间传说所涉及的人物大多为历史实有,即使是虚构的人物也为历代民众所认可。②民间传说多采取溯源和说明等历史表述形式,使传说带有历史性因素和情感。③民间传说可以作为一种“野史”,充当“正史”的补充。(2)民间传说与历史的区别:①选材:民间传说从艺术创作角度选材。历史的选材则是全面记载事实。②表现方式:民间传说一般都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历史则不允许想像、虚构。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3、民间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两种体裁中的部分作品所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因此它们往往既可以作为神话,也可以作为民间传说看待。但区别明显:(1)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2)神话的主角是神,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说化的结果。4、民间传说与一般故事的区别:(1)内容的特指性;(2)记忆的具体性;(3)表述形式的多样性。三、中国传说概况1、历史人物传说:(1)政治人物传说;(2)文人传说;(3)工匠传说;(4)宗教及神异人物传说;(5)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传说;2、历史事件传说:主要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去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3、地方风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主要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四、民间传说的特征1、可信性的内容(1)、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都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替换或指代。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四固定”。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2)、传说中的依凭物(“传说核”)真实可信。(3)、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基础。民间传说中的信仰内质,是其得以创作、流传的心理基础。2、传奇性的情节

  传说是将生活素材加以剪裁、集中、虚构、渲染、夸张、幻想,以偶然、巧合及至奇异的情节来表现题旨,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相结合。传奇性是传说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条件,表达民众思想与情感,吸引听众并刺激他们进行传播。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鲜明性与单一化特点,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形象。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社会民众很自然地就把与此类性格或品质有关的种种事件堆积到这个人物身上,使之成为聚集同类事件之矢的“箭垛”。“箭垛式”人物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促使人物性格、品质特征的集中和强化,由大肆渲染、极度夸张而终至出神入化。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传说的流传有中心点,情节往往发生在固定地点,并和一定地方风物、史事、习俗相联系。传说的传播总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传承范围相对固定,流传中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同一类型或相近的各种传说,其传说圈可能交叉、重叠或趋于统一,但绝大部分具有独立的完整性。五、民间文学的价值:

  1、重要的历史价值;2、知识教育价值;3、较强的实用价值。六、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祝传说白蛇传(一)、孟姜女哭长城1、故事内容:孟姜女、万喜良、长城2、故事演变:《左传》、西汉(刘向《说苑》及《列女传》)、唐代(《周贤记》)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3、真实性考证: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4、解读:爱情主题、阶级压迫、艺术构思5、历史遗迹:山海关姜女庙绥中姜女庙二、牛郎织女1、故事梗概:牛郎、侄女、牛、天河2、起源发展(1)《诗经·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2)东汉《迢迢牵牛星》(3)南北朝《文选·洛神赋》3、解读文学解读:反抗、爱情、婚姻社会学解读:阶级对抗、底层男子的婚姻4、相关遗迹:西安斗门镇山东沂源湖北郧西三、梁祝传说1、故事概况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双飞2、承传与解读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四个阶段(1)晚唐以前;(2)宋元明(3)清朝以来。

  审美意蕴:(1)意义与内容的关系;

  (2)内容与审美:优美、奇巧。

  艺术形式:(1)丰富了故事的内容;(2)增加了故事的审美价(3)扩大了传承范围。

  3、遗迹考证:山东济宁;浙江上虞;江苏宜兴。

  4、改编: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

  四、白蛇传

  1、概述白蛇、许仙、法海、雷峰塔

  2、起源与流变

  左思《魏都赋》,连眉女;唐传奇《白蛇传》;北宋;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方成培

  (清):《雷峰塔传奇》。

  3、审美意蕴

  (1)白蛇传文化中的核心文化符号分析:“蛇”、“白”、“伞”

  (2)白蛇文化多维解读

  民间故事

  一、界定1、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2、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比较(1)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来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民间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需要安排的。(2)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可以说都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尽管有虚构的成分,它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则完全不受历史局限。民间故事也不讲明具体时间、地点,一般只说“很早很早以前……”(3)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叙事风格不同。民间传说由于受传说核制约,幻想和虚构等艺术手段的运用是有限的。民间故事则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限制,可以展开幻想的翅膀,任意驰骋,虚构故事。二、民间故事的特点(1)贴近生活;(2)泛指性;(3)类型化.三、中国民间故事概论门类: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语言、民间笑话。一、童话(幻想故事)幻想故事是一种用“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生活,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包括魔法故事与动物故事两种,而以魔法故事为主。魔法故事又叫变形故事,将现实生活内容与神魔仙妖、魔法宝物等“超自然”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神奇变幻的手法展开情节、结构故事、塑造人物。现实内容与魔幻内容的结合是以现实内容为基调,以魔内容为点缀或高潮,故事的情境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神仙、妖魔魔、宝物等神奇因素。动物故事是以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动物故事的典型特征是以拟人的方式来塑造角色、展开情节,并以动物的行为城人间生活的情理。(一)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艾伯华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1、天鹅处女型故事:(l)一个穷青年在河边见到几个仙女。(2)他把其中一个仙女的衣服拿走,就成了他的妻子。(3)若干年后,她找到了她的衣服,逃回了天界。(4)丈夫去追她。(5)天神下令将他俩永远分开,每年只能会面一次。2、田螺姑娘型故事(l)有个人见到一只田螺,他把她带回了家。(2)田螺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少女,她又做饭,又打扫屋子。(3)几天后他窥见这姑娘,娶她为妻。(4)过了若干时间,妻子拿到被丈夫藏起来的田螺壳,便离家而去。3、灰姑娘型故事:(l)一个长得漂亮的继女受到继母的虐待。(2)她照料着由生身母亲变成的一头牛。(3)继女把牛骨头收集保存起来。(4)继母和长得很丑的妹妹去参加一个庆祝活动。(5)继女从牛骨头里或者通过牛骨头得到了节日盛装。(6)她也去参加庆祝活动,结识了一位权贵,跟他结了婚。4、狗耕田型故事(“两兄弟型故事”):(1)两兄弟分家,弟弟只分得一条狗。(2)他用狗耕田,因此富了起来。(3)哥哥借狗耕田,结果失败,将狗打死。(4)狗坟上长出一棵树或者一颗竹子,弟弟因此又富起来。(5)哥哥再一次仿效他,又遭失败。5、蛇郎型故事:动物或精灵跟男人或女人结婚。6、狼外婆型故事;7、怪孩子型故事;8、画中人型故事;9、问活佛型故事(二)童话的艺术特征童话除了一般故事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2、保存着较多的奇异习俗内容二、生活故事1、含义:生活故事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情节与表现手法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故事。又叫作“写实故事”或“世俗故事”。相对于幻想故事而言,它的特征就是其内容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基本上没有或完全没有超自然的幻想。2、中国民间生活故事的常见情节类型(1)巧媳妇故事(2)呆女婿故事;(3)怕老婆故事;(4)机智人物故事。三、民间笑话民间笑话是让人开心的民间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或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现象,凸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强烈的戏剧性是笑话的特色,目的是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1、民间笑话的种类:(1)嘲讽笑话;(2)幽默笑话;(3)诙谐笑话;四、民间寓言:1、定义:是一种带有明显教训寓意的、短小精悍的动物故事威人物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直接说明某种生活经验的教训,具有最实际的动机。2、寓言的文体特色寓言是一种形象(故事)和理论(寓意)相结合的边缘文体,它同时作用于人的感情和理智,因而具有较强的说理力量。(1)寓言形象受到原型的自然属性的制约,要聚焦自然属性的某一方面进行形象编织,而不能随意编造。(2)寓意要简明,不能冗长牵强。五、民间故事的特征1、民间故事的内容特征

  民间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质的时候,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民间故事的内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容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与象征性。一般来说,民间故事的生成都带有时代的印记,故事的主题及思想内容都表现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因而民间故事中的幻想及虚构也受其制约,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故事中的幻想性质也有所变化。对生活与人生理想的艺术表述也有所变化。2、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1)、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2)、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具有程式化的特点(3)、民间故事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3、民间故事的传承特征(1)、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2)、民间故事传承的线路:民间故事的传承线路主要是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3)、民间故事的传承人六、民间故事的价值1、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以及心路历程。2、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民间故事使民众的美好意愿得到满足,由此实现它教育、娱乐、审美愉悦相统一的独特社会功能。3、民间故事具有立足于现实生活又富于幻想的艺术特色,它的简洁精炼的表达方式和曲折生动的结构技巧等,都有很大的艺术欣赏价值。4、文化资料价值:民间故事作为民众生活与思想的反映,是研究民众生活方式和思想状况

  及其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

  文案大全

篇九: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希腊神话的特征及其文化价值希腊神话的根本特征神人同形、同性。所谓“同形”,就是神和我们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肉体,即神的拟人化,这也是人类原始神话特征最主要的表现。希腊的男神之所以为男神,是因为他比男人更具有男性的特点;女神之所以为女神,也是因为她比女人更具有女性的特点。正是因其美,所以人们才将其奉为神灵。“同性”就是说神和人一样,有着人的喜怒哀乐。神之所以为神,之所以美,之所以受到希腊人的景仰,也是因为他有着人的七情六欲,也会像人一样,有肉体的需要,有欲望,而且他也会犯错误。在希腊神话中,众神拟人化,或自然力量人格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特征。希腊神话几乎全部是来自自然现象的众神,不管人们喜爱与否,实际上代表了人类世俗性格的一面。奥利匹斯山诸神组成像人一样的大家庭,宙斯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虽然他们住在奥利匹斯圣山上,却与俗人自由交往。他们还像人一样,具有人的形象、人的长处、人的弱点。在复杂的神灵社会中,众神们无不有七情六欲,有爱美之心、嫉妒之心、复仇之心,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他们不但结婚、生育、宴会、打仗,甚至也常常干出一些荒唐的事情。第二,希腊诸神表现出强烈的本人色彩。在希腊神话中,神性成为人性的的精妙表现。虽然神创造万物,一切却是为了人能在自然界存在与生活。神与人之间还有割舍不断的姻缘关系,他们可以娶漂亮的人间女子为妻子,生育子女,繁殖出无比优秀的英雄人物。第三,希腊神话富裕深刻的哲理性。希腊人既是追求自由幸福的乐观主义者,又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确信人生只有为自我目的而活才具有实际意义,那种把追求死亡当成解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毫无意义的,也是极其愚蠢的。至于死后如何,那是很远的事,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强调诸神愿意帮助人,但有他们所信仰的众神并不像上帝那样万能。第四,希腊神话与东方神话具有鲜明的不同。1、希腊神话与宗教之间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希腊人是泛神论者,信奉多神教。他们在神话中描述的神灵往往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拥有男人和女人具体形象的神,并且还是可以与之平等交往的神,因而根本不具备东方神灵的神秘性,与人类也没有现实差距感,诸神丑化、取笑的现象随处可见。2希腊神话带有原始自然的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由于神话是人类通过幻想征服自然的产物,它必然地带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如苍天、大地、太阳、月亮、河流、山川、森林、风雪雷电等自然现象,都被赋予神性和神的力量。对动物的崇拜,如半马神是人头马身,半牛神是牛头人身,管森林的潘神是人脸、羊角、山羊胡子,还有米诺牛、狮身人面像等,都是图腾崇拜的反映。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希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希腊神话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通过神系的升值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从原始的神混沌到宙斯,绝大多数神都象征着某中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的分化和演进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族中,神才脱离自然而获得了社会性。这种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来说明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过程的神话思维图景,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之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第二,它蕴含着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希腊神王的更迭是通过一直能够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实现的,这种维持神系更新和发展的自我否定机制使希腊神话表现出一种新陈代谢的社会化思想。而在背后决定着诸神的新衰泰否的就是那个不出场的“命运”。这种通过“命运”的“看不见之手”来实现神系的更迭和自然进化的思想,构成了希腊神话中最深刻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否

  定和自我超越的形而上的动力。第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希腊神殿建筑总的风格是庄重典雅,具有和谐、壮丽、崇高的美。雕刻艺术、建筑风格在神话的背景下极度发达。时隔千年,希腊的文化经过希腊化的时代,文艺复兴,乃至今日还对我们产生影响,在许多学科领域,我们还在用希腊的语言来思考和交流,希腊始终是“美”“和谐”的代名、词;希腊,是永恒的世界坐标罗马法体系的建立及其后世影响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而且对后来世界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法律,是罗马人留给人类文明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一、罗马法体系的建立法律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出现完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罗马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结果。(一)罗马法的公民法时代罗马法的公民法时代大约相当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这一时代的特点是公民法在罗马占着统治地位。元前450—前449年颁布的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公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取得的成果,也是罗马法的起源。(二)万民法时代万民法时代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到公元3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万民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了罗马法制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形式。(三)统一法时期从公元212年卡拉卡拉赦令颁布到565年查士丁尼去世,是罗马法的统一法时期,它是罗马法发展的最后阶段。而《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全的法典,它确定了统一无限的私有制概念,提出了私法和公法的划分。它的问世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经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的阶段。二、罗马法的历史影响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世西方文化的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它构成了现代西方大陆法学体系的重要理论,确立了意大利、法国、德国葡萄牙、匈牙利、波兰、拉丁美洲、诸国以及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等地法律的基本内容。罗马法不仅包含具体而细致的法律条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一种法治精神,此外还有一套作为实用法律的形而上学根据的自然法理论。不论大陆法系还是不列颠法系,它们都吸收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以及诉讼原则。正如一个美国法学家所承认的那样:“尽管罗马的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是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体系之下。”罗马国力强盛,幅员之广大,早已成了悠悠往事。然而,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罗马法律的绝大部分内容,却逾千古而犹存,对后世文明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概括的讲,主要表现在:第一、罗马法曾经为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第二、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第三、罗马法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第四、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罗马法则又为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建立提供了为楷模,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所遵循的范本;总之,罗马法所造就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孕育它生长的社会,它不只是罗马人的法律,而是全人类的法律;不只是罗马人的文化遗产,而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篇十: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

  摘要

  神话以其故事情节的浪漫独特、情节结构的怪异离奇、神祇形象的鲜明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自然的解释,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神话,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性、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同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神话,希腊神话情节丰富,神祇形象较为丰满,而中国神话内容零散,但文化内涵较为原始。中国社会是世俗社会,神话的影响主要是精神领域,更多的是深层次的文化影响。

  在神话中描绘了壮烈的自我牺牲,崇高的抱负,坦荡的心胸,坚贞不渝的爱情,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乐观主义精神等,这些精神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尤其是在当今文明社会受到权势和金钱等物欲等抑制下,人类这些美好的品质趋于淡化。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内容、思想和分类,综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背景,然后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历程,最后从民族精神和文学创作两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神话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古代神话文化价值民族精神文学创作

  目录

  1.引言.......................................................11.1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11.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和思想..................................21.3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2

  2.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33.中国古代神话对民族精神的影响...............................4

  3.1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43.2自强不息精神..............................................53.3创造精神..................................................53.4忧患意识..................................................64.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74.1丰富的文学素材............................................74.2情感寄托的载体............................................85.结论.......................................................9参考文献....................................................10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1.引言

  1.1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

  神话,产生于古老的年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浓郁的民族性,历来为文学家、史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等所重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蒙昧时期,人类的意识就已经开始发展,但仅限于简单的思维,面对天地万物和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人们感到神奇莫测,不能理解。诸如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问题和现象,都使人们迷惑惊异。自然界的无穷威力甚至使人们恐惧不已。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出现了冥冥之中有着支配自然力量的模糊观念。人们凭借自身狭隘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按照人们幼稚的思考,造作出神的故事,以解释自然现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这些故事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代代流传,后世称之为神话。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

  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神话不仅以特殊的方式在

  1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展现了远古人民的心灵世界,为探索远古时代的历史奥秘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也为了解远古人民的意识、情感、精神、意志和性格提供了不少形象的资料,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古代神话还以自身的瑰丽壮伟给人们。

  1.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和思想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

  1.3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

  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大多已经流失,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另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义》,《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的记载。另外,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来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有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说关于造人的神话,这本书中的《女娲创造人类》、《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罗米修斯分别是中国、希伯来民族和古希腊的造人神话。有意思的是,它们都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不同的仅是造人的神,在中国,是女娲;希伯来则是他们信奉的耶和华上帝;古希腊神话中则是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是些对人类充满慈爱和关怀的神。为什么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泥土所造的

  2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人戏说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泥污永远都搓不完,仔细一想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

  第二类属于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娲补天》、《仙山的传说》、《精卫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蜘蛛和蜘蛛网》、《爱歌》、《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住在天空》等,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数量最多的是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塑造出具有超出常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

  2.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

  远古人民结群而居,在集体劳动和共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工具、木刻符号、图画文字、原始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创作了原始神话。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并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国早在原始群和血缘公社时期已开始了石器文化的创造。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学会靠人类的活动增加天然产物。考古发现一再证明,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西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都有远古人民活动的遗迹。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则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这种以母系血统维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更发展到全盛时期。因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了不少女性神话人物,如女娲、王母等。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

  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

  3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从一些神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处于狩猎经济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部落,其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当时的人以弓箭刀斧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成为创造和使用这些工具武装起来的能手。

  中国古代神话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主要是逐渐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哲学化和宗教化。中国古代神话原本就有一定的哲学道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当时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在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的宣扬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儒家学者就将其思想与中国古代神话相结合,借助中国古代神话的力量宣传其思想的精华。而在宗教方面,我们知道,中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宗教历史上的地位渐渐加强,而佛教为了能够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就积极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使佛教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神话相结合,以促进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更大的发展。

  3.中国古代神话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3.1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真正决定人类命运的,是那些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战斗,勇于牺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的英雄神。《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分别塑造了远古时代两个大英雄女娲和后羿的形象。女娲面临的一场大灾难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同时,大火熊熊而不灭,大水汪洋而不息,凶禽猛兽到处抓食人。人类几乎到了不能生存的灭绝境地。后羿面对的是几乎相同的另一场灾难,“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

  4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面对天崩地裂,水、火、旱和凶禽猛兽四处为害的这些灾难,两位英雄不畏惧,不退缩,依靠自己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去战胜灾难。女娲的英雄壮举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而后羿则是受尧之命:“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

  从这两则神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灾难是人类当时所面临所有灾难的浓缩,先民们之所以把这些灾难的解除寄于英雄人物身上,实际上是在灾难背后,先民们所憧憬的一种人类必须拥有的共同的民族精神基石,即坚韧不屈,顽强不息的民族自信心和坚毅的民族性格特征。

  3.2自强不息精神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侥幸逃脱了灭顶之灾的先民,尽可能地收集了前一期文明残留下来的遗物,并把记忆中的那点灵性设法记载和传承下来,形成不同形式文献,就是我们说的洪水神话。中国洪水神话中,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揭示先民同大自然做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属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鲸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鲸于羽郊。鲸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段文字算是鲧禹治水最早的一段记录,文字虽简,却把气象宏伟的神话情节勾画出了大概轮廓。鲧为治水,不惜盗取天帝息壤而被杀,由于志向未成又孕育儿子禹来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们的这种舍己为人的博大精神,为民造福的超人胆识和行为,受到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反映了远古人民不屈不挠同自然灾害的斗一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为达理想,自强不息,不怕牺牲。鲧的牺牲精神和禹的治水业绩呈现出一种积极拼搏的人生态度及坚忍不拔的意志,人定胜天的精神。

  3.3创造精神

  生活在原始野蛮状态的先民,他们无时不在探寻着文明的曙光,从来未停止

  5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创造发明的脚步。从盘古的开天辟地,到仓颉的观想造字,我国神话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记述了这种创造发明的故事。这种记述有的是猜想推测,有的是集中概括,有的是经验总结,他们把人们经过长期探索,多少代人不断完善的智慧、技术,通过虚妄的方式,附会在某个神或英雄身上。但透过虚妄的形式神话的形象和人们崇敬的口光,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先民的创造意识。“邃古之初,谁传道之?天地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天问》中会首亘古、仰望长天发出的千古诘问。而这样的问题何尝不是时常折磨着我们思维尚不发达、认识尚属简单的祖先呢!虽然他们无法认识到,但是他们已经接触到最为本初的哲学命题:天地何起?人从何来?于是他们创造了“盘古”的神话,创造了“女娲”的神话。盘古是在“混沌如鸡子”的天地之中,经过了“万千八岁”,最终“天地开辟”(《三五历纪》),女娲则在“开天辟地,未有人民”的情况下,“抟黄土作人”(《风俗通》)。

  天地既开,人类已长,人们仍需要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神农氏“播百谷”发明了劳动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绎史》引);女娲还“作笙簧”(《世本》),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曲”(《楚辞》王逸注),皇帝和他的子孙们还创造了宫室、舟车、衣服、冠冕、律吕等等。这其中无疑会有后人的猜想与附会,但所蕴涵的创造意识则是中华民族自主自强、创造发展的精神动力。

  3.4忧患意识

  忧患,是人类一种自觉的痛苦,人生处处有困境,正是这种具有人类普遍性体验的悲剧性生存困难,才使中国的原始先民以及后来的子民们在与自然灾难和社会丑恶的抗争与奋斗中谱写了诸多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歌。中国上古险恶的自然环境,使原始先民处于重重忧患之中。现实艰难深刻的体验,在先民心灵深处投下了阴影,从而使中国神话萌生出一种民族的忧患意识。从献身的神农、鲧、禹身上,都不难发现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产生的沉重的压抑和忧患。神农被尊为中国的农业神,为了解决“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的矛盾,他教人播种五谷,并发明农业工具,开创农耕时代。神农又是中国的医药神,为救人民“多疾病毒伤之害”,他亲自“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探查民之所去就,一天之内甚至中

  6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毒七十余次,最后因误吃了一种有剧毒的花无药可救而死。在此我们强烈感受到神农氏的忧患意识,以及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尽源泉。神农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把个人的忧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视国家民族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

  4.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4.1丰富的文学素材

  神话题材,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其题材内容和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和各民族史诗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神话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创作手法,为后世作家在艺术虚构、浪漫主义、故事情节等方面的构思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学体裁,很多神话故事直接为文学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和基础。其中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著述中加以记述和引用,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

  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

  7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2情感寄托的载体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臆想出来的神话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与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文艺作品中被引用,加入更多人的情感。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艺术的意义,不仅仅是能够提供丰富的文艺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同时,由《离骚》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于它深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而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在诸多作家的笔下传递。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而是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

  8

  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研究

  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5.结论

  总之,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十分丰富,以其故事情节的浪漫独特、情节结构的怪异离奇、神祇形象的鲜明生动,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人生、自然的解释,广泛地描绘了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为民族文化的神话,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性、鲜明的民族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具有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和文学创作的源泉。尤其是在当今文明社会,受到权势和金钱等物欲等抑制下,人类这些美好的品质趋于淡化。从神话中汲取现代生活与现代文化里所缺乏,但又为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已成为新时代所需。

  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媛媛.试论中西方神话的民族属性与文化内涵[J].辽宁师范大学,2013[2]牧石.中国神话美学思想考[J].青年文学家,2016[3]石玉.中国古代神话中难以实现的"爱情神话"[J].平原大学学报,2016[4]王思程.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J].青海社会科学,2015[5]王文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民族精神[J].西藏大学学报,2016[6]王兴文.土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文化内涵[J].甘肃教育,2015[7]张庆利.中国上古神话的民族精神[J].绥化学院学报,2013[8]张振犁.西王母神话与中原文化的交融[J].民间文化论坛,2010[9]张文安.中国神话研究与文化要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2014[10]周星.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解读[J].理论导刊,2017

  10

篇十一: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P>  神话小说是以虚象幻境作为表现形式的,是社会生活的曲折的反映,也是人们精神的悠远的寄托。显然,它与历史故事之于历史演义、传奇故事之于英雄小说相比,是远距离的,是间接的。因此,作为长篇巨制的神话小说产生在同样是长篇巨制的历史演义、英雄小说以后,是符合发展的逻辑的,也是有他独特的社会、文化、以及小说自身发展的背景的。

  《西游记》大致成书于明代后期的嘉靖晚期,那是一个朝纲混乱、天子失政的时代。整个社会,奢靡淫轶之风大盛,宗教迷信横行。朝野叙床笫之乐,求不死之方。说神弄鬼,演奇记逸。人们对现实生活愈觉迷茫,于是在神幻宗教中寄托虚幻,寻求解脱,这应当是神怪故事盛行的直接土壤。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特别是左派王学的兴起,“率性而行,纯顺自然”,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崇尚个性的自然发展。一种冲决束缚的风尚舒活人心。这应当是《西游记》产生的文化背景。而我国的神鬼故事又源远流长,它滥觞于上古神话,远祧于六朝志怪、唐代传奇,承继了宋元话本的“灵怪”、“妖术”、“神仙”故事,吸取了佛经传说、道家仙话、民间传说,这应当是它自己的轨迹。在此基础之上,终于催生了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

  《西游记》题材的来源、演化及其作者

  《西游记》的题材,也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据的。那就是俗名陈祎法号玄奘的唐代高僧向天竺国取经的故事。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涉戈壁险滩、攀崇山峻岭,冒着极为险恶的自然环境,途径百余国,历时十七载,从天竺国取回梵语经文的故事。这一事件的本身,充满传奇色彩。为日后的演绎为神话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这一历史原型事件,经历了八百多年以后,才最后成了《西游记》,这中间是一步一步的渐进演化的。

  第一部记录玄奘取经的书是《大唐西蜮记》,那是玄奘奉诏口述,由他的门徒辨机辑录的。该书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几个国家以及根据传闻而整理二十几个的国家,此书虽然用宗教的心理去记述传说故事以及奇异的自然现象,从本质说,当属地理书籍的范畴。接着是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就属于人物传记了,但由于弘扬佛法与赞颂师傅的需要,每用夸张神化的笔调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这些故事一经在社会上流传,宗教的神秘性使其越传越神。以致在在唐代末年的笔记《独异志》、《大唐新语》中就已经记载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在南宋则刊刻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见书影)此书虽然只有一万六千余字,却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作为神话故事的框架已经形成,其中已经有了个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角色,这显然是孙悟空形象的前身。诗话中还有沙和尚的雏形人物深沙神。而到了元曲时期,在杨讷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猴行者已经姓孙;深沙神已经更名为沙和尚,成了唐僧的徒弟;还增加了黑猪精猪八戒。这说明了取经故事的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已经定型。明初《永乐大典》所引“梦斩泾河龙”(内容相当于第九

  回)故事;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引“车迟国斗圣”(内容相当于第四十五回)故事均提到出自《西游记评话》,这也应当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正是在前人辗转流传,不断增益的基础上,终于集大成而为如今见到的《西游记》。

  今据嘉靖、万历人周弘祖《古今书刻》的著录,《西游记》曾有“鲁府”、“登州府”刻本,可惜均已亡佚。这就提示《西游记》成书不迟于嘉靖年间。今见最早的刻本为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学术界一般认定为万历二十年(1592)所刻。《西游记》也有繁本与简本的问题,明时有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69则,十余万字;杨致和《西游记传》4卷41则,比朱鼎臣本略少。这两个本子对于百回本说,孰先孰后,学术界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早期版本中都没有唐僧出身的“江流僧”的故事,至清初汪象旭、黄周星的评刻本《西游证道书》,乃云据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改写而成,作为第九回插入,而将原第九、第十、第十一三回改成第十第十一两回。

  《西游记》的最后集大成者为谁,至今仍无定见。明刊百回本均无作者署名;清初刻本《西游证道书》始提出为元时道士丘处机。今知丘处机为元初全真道首领,道号长春真人,其弟子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此书今收于《道藏》,与唐僧取经的《西游记》是两回事。清时学者吴玉搢在乾隆十年(1746)纂修《山阳县志》时,发现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淮贤文目》中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至此,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此说遂得到当时、稍后的淮安学者的响应。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经鲁迅、胡适等人从《西游记》使用淮安方言、吴承恩又作《二郎搜山图歌》、《禹鼎志》等志怪性质的作品印证,此说遂为多数人接受。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人。他的曾祖、祖父在浙江余姚、仁和(杭州)做过学官,父亲是小商人。吴承恩虽少有文名,但中了秀才以后,却屡试不第。四十多岁才补了个岁贡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吴承恩曾入京候选,出任长兴县丞两年;后又曾补荆王府纪善,亦不知是否赴任。晚年曾经到过金陵(南京)、杭州。晚景凄凉,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下面主要介绍《西游记》的情节线索、人物形象与内容题旨。

  《西游记》的叙事构架,以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作参照,是一条线索、三个板块。一条线索即是孙悟空的行动轨迹,贯穿全书百回。从第一回花果山仙石产石猴,即孙悟空出世;到第一百回保佑唐僧取经归来,再复回西天,封为“斗战胜佛”。

  叙事的第一板块是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拜师学道,回到花果山,剿灭欺凌花果山猴群的混世魔王,自称美猴王。为借兵器,大闹龙宫,讨来如意金箍棒。梦游幽冥界,大闹地府,销毁阎王的生死簿。太白金星启奏玉皇大帝,降一道招安圣旨,被骗上天廷,当上了“无品秩”、“未入流”、的“弼马温”的小官。当他知道“弼马温”只是养马的差役,一闹天宫,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遣哪吒父子降服孙悟空,未能取胜。太白金星设计了“有官无禄”的骗局,再把他骗上天庭当一个空头的“齐天大圣”。然而在王母娘娘邀请各路神仙的“蟠桃胜会”上,压根儿想不到请他这只“妖猴”,他在桃园吃完仙桃,又去瑶池吃完“玉液琼浆”、“老君仙丹”,乃二闹天宫,再返花果山。与天兵天将展开大战,最后遭太上老君暗算,被二郎真君擒获,太上老君押他在八卦炉烧炼。四十九天以后,踢翻八卦炉,三闹天宫。最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

  叙事的第二板块是第八回到到十三回,叙述如来佛造出三藏真经普度东土众生,乃遣观世音菩萨去东土寻觅取经之人。其中穿插唐太宗魂游地府,还阳延寿,感戴于善恶因果,接受地府崔判官“千万作一场‘水陆大会’”之托,超度无主孤魂。众大臣推举玄奘为“水陆大会”的坛主,遂被观音觅取,授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的重任。

  叙事的第三板块是第十四回到第一百回,叙述玄奘西行取经途中,先在五行山下救出悟空,并收为徒弟;依次再收下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一路历尽艰险,擒妖捉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的故事。

  《西游记》的外在形式是神话与宗教,由于神话形式的特殊性及宗教的隐秘性,人们对其思想内容的把握以及题旨的归纳是多元的,认识是渐进完善的。在“五四”之前,也即西方新的文化思潮传入中国之前,人们常从宗教、我国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认识这部小说。明人陈元之的《西游记序》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人们早期认识的代表:“其叙以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外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他是这样认识唐僧师徒五人(含白龙马)以及取经路上的妖魔的本质,这在现在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所以,鲁迅对明清之际学者对于《西游记》的认识归纳为“或云劝学,或云谈阐,或云悟道”,(《中国小说史略》)胡适与鲁迅最先从文学的娱乐功能认识这部小说。胡适是说《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西游记考证》)鲁迅也认为“此书实出于游戏”。上一世纪中叶起,人们常常习惯于用社会政治理念解读文学作品,以为孙悟空的“三闹”,即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表明了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和反抗,从而曲折地反映了农民起义;而又有人觉得孙悟空皈依佛教有似《水浒传》的宋江接受招安,这样就使前后主题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提出了前后主题的转化说,即前7回的“反抗说”与后80回的取经中的克服困难说。此外,还有人民斗争说、歌颂市民说、安天医国说、诛奸尚贤说等等。现在为一般人接受的是“人生哲理说”。主此说者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孙悟空人生成

  长,人生斗争历程的英雄传奇,是一部色彩瑰丽奇幻、内容生动深刻的小说。”(孟繁仁《重新认识和评价<西游记>》)

  正确认识《西游记》的主题还得认识孙悟空的形象的本质,而认识孙悟空形象的本质还得了解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孙悟空的形象本质是由他的人生轨迹确定了的。那就是出世、学道、自封美猴王、龙宫借宝、地府销籍、上天接受弼马温、识破欺骗而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再回天宫接受“齐天大圣”虚职、搞乱蟠桃胜会再反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以上为前七回中事)认罪皈依佛教、拜唐僧为师、取经路上降魔伏怪、取经成功封为斗战胜佛。从这一串行为轨迹中,可以清楚看出,即令是在前七回中,也无法印证“反抗说”或“农民起义说”,因为在前七回中,就两度接受招安而任官职!因此,作者在塑造孙悟空时是自觉不自觉地演绎人生的。作为长期在民间、在底层老百姓中累积形成的小说,必然打上底层百姓的人生理念的烙印。成功,是生活着的人们,是人世间的人们最基本的愿望。无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商贾士人,乃至僧尼道士(僧道是另一种成功观,诸如寄希望于来世,受封尊号如孙悟空受封斗战胜佛),概莫例外。在小说《西游记》中,这底层百姓的人生观,就是屡屡受压受挫下的强烈的成功愿望的曲折的潜意识的反映。甚至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儒家的积极入世观的世俗化、底层化。在底层百姓的意识里,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处学会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一种成功,在他自留地(领地)上树起“美猴王”的大旗是一种成功,把龙王、阎王打得伏贴求饶看成成功,把围剿他的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是一种成功,把阻碍他取经的妖魔鬼怪全部降服是一种成功;显然,老百姓把孙悟空受封弼马温、齐天大圣也看作成功,甚至把与最后荣膺“斗战胜佛”等量齐观。底层百姓是不可能看出自树“美猴王”大旗与上天接受弼马温、齐天大圣在逻辑意义上的背谬的。即使一会儿在高喊“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一会儿又高高兴兴地上天作皇帝的臣下弼马温、齐天大圣,在孙悟空身上,仍然是和谐的统一。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是颇能反映底层百姓的逻辑认识的。在《西游记》孙悟空盗人参果一事,是孙悟空要盗,唐僧不许;而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则倒过来,是孙悟空不盗,是唐僧使之去盗!这就本质地反映了百姓的义利观与士人的义利观的区别!因此,孙悟空的形象主要地是底层百姓的义利观,这里主要是逐渐累积起来的对成功的渴望。至于孙悟空的个性特征,他的大智大勇、无私无畏,他的坚忍不拔、争强好胜,他的蔑视礼法、桀骜不驯,他的机敏乖巧、乐观诙谐,都打上孙悟空特有的印记。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既是夸大了的遥远的神猴,又是人们仰慕乃至企及的英雄。作为英雄的孙悟空,也有凡人的缺点,他容易冲动,他爱捉弄人,他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遵循“好男不与女斗”,他有时也使气任性,而惟其如此,神猴就更加人化,也更真实,更得到人们的喜爱。也许,这正是神话最成功的地方。

  孙悟空两个师兄弟的形象是作为映照互足而存在的。猪八戒的形貌与姓,显然是作者有意识的将他置于孙悟空对比而予嘲讽的地位,猴子的机灵好动恰与猪的笨拙懒惰成为鲜明的对照。可以说作者将底层百姓形象的负面成份都赋予了他,那就是懒、馋、贪。猪八戒的懒,懒在不愿意打头阵探路,他总要把大师兄推在前面;他

  常常把师父师兄交待的巡山开路的任务丢在脑后而在草丛树荫下睡起觉来;他甚至在悟空沙僧与妖魔奋力厮杀的时候也躲懒。整个小说中,除了化斋以外,他几乎没有做过一件主动的事。猪八戒的馋,连师父唐僧都说他“一生图口肥”,只知“口福之乐为上乘”,在陈家庄吃饭,一碗一口,连叫“添饭添饭”,“宅僧不饱,不如活埋”。在五庄观吃人参果,囫囵吞下,不及辨味。他有时唯一主动承担的化斋,正是想在吃方面占点便宜。甚至在悟空明明指出食物是妖魔骗人的诱饵,他还想“吃毒止馋”!他的贪,一是贪小便宜,他在犀牛洞搜来宝物,“每样各笼些须在袖”,竟然在取经路上攒下了四分六钱银子藏在左耳眼里!二是贪色,在第二十三回,他自认“和尚是色中饿鬼”;在盘丝洞,因好色而被蜘蛛精用丝罩住,差一点送命;在女儿国,他见女王袅娜,早“好一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了去也”;甚至在第九十五回,已经快到西天了,见了嫦娥,还扯住了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去也。”猪八戒的这些本性,决定了有时还要在师父面前对敢于不留情面地揭露他的孙悟空进一下谗言;还体现在目光短浅,遇到挫折,就要散伙,回到高老庄去。但是,他在师父的教育下,在师兄弟的帮助下,还是能坚持取经的目标;在关键时刻,也能奋力帮助悟空的,诸如遇到悟空不擅长的水战,粗笨的脏活,他还是能奋力向前的。所以,人们是嘲笑八戒,却不厌恶八戒。

  沙和尚这样的人物,与两位师兄相比,更富有人味,更接近常人。他有这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他能以大局为重,任劳任怨。他从不显山露水,甘心琐细烦杂。他是马夫、伙夫、挑夫,他负责守卫师父安全,照看马匹行囊。大师兄与二师兄的磨擦是取经初期经常发生的事,沙僧则调和与缓冲。对八戒,他劝的是“少是非,多干事”;对悟空,他说是“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第二,他有多少能耐,出多少力量。他从不临阵脱逃,即使自知不敌,也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黑水河一役,鼍龙精把唐僧与八戒抓去,悟空见“水色不正”,恐沙僧不能去。沙僧却“脱了褊衫,扎抹了手脚,轮着降妖宝杖,扑的一声,分开水路,钻入波中”。他心地实在纯良,也富侠义心肠。也是一个叫人忘不了的有个性与魅力的形象。

  相比之下,唐僧显得比较平板,有的地方甚至不近情理,但是他那认准了目标,百折不回、九死未悔的精神还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师徒四人的其他三人虽是孙悟空陪衬映照的人物,他们的塑造与通过悟空形象折射的底层百姓的成功意识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一种补充,是一种强化。

  《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但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丝毫不比历史演义、英雄传奇逊色。上文已经说及,孙悟空大闹三界折射着人们在人世间对朝廷官府的反抗。而我们稍作类比思考,很容易得出,玉帝的天廷即是人间皇帝的朝廷,各路神仙就是朝中百官。特别有意思的是,取经路上与唐僧孙悟空作对的妖怪竟然大多是与天上神仙有关的,有的甚至是沾亲带故的。波月洞的老鼠精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干女儿,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司炉童子,太上老君的青牛精两度下界危害百姓,寿翁的鹿、嫦娥的兔也到人间作乱。特别深刻的是,如来造经普

  度东土众生,观音具体找人实施,竟然观音池塘里的金鱼到通天河为怪,如来的护法大鹏鸟也下界为害。这里不说讽刺的深刻,而是说这些是人间裙带关系、以及官员的下属爪牙仗势欺人、为害百姓的反映。至于师徒四人到了西天以后,由于没有给管经的菩萨阿傩、迦叶送礼,这两位菩萨竟以“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以索贿!由于未能满足私欲,竟给唐僧以无字的空本子!当孙悟空告到如来处,如来也竟然说:“……经不可以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其虽有调侃成份,但又何尝不是官府索贿的翻版?《西游记》的认识意义就在于--神间也是人间!

  《西游记》的叙事线索更加明晰,叙事结构更加程式化,表明了长篇小说叙事的内在规律在被作家(集大成的整理者)逐渐认识并自觉运用。小说是以第一主人公孙悟空人生轨迹为线索而贯穿始终的,从而演绎孙悟空追求的一生、抗争的一生、成功的一生。由于是单线条的一个人的一生,所以线索就特别清晰。当然,这样的线索不是长篇小说的唯一的叙事线索,却是最简洁最易于掌握的一种线索。用这样的线索贯穿,就使得叙事更加紧凑完整。

  叙事的程式化,是指把作品的第一主人公作的事串连起来;而有时甚或事件与事件之间有所类同与重复,前后稍加变易与强化。其前者,指在作品的前七回依次把出世、学道、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等串连起来,其中“三闹”与“两招安(弼马温与齐天大圣)”已有类同的意味。而后者,指孙悟空保着唐僧取经经历的八十一难,其中多有程式化的类同。其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原因是凑满“八十一”;而这种手法不以事件的内在的规律叙述,就易于伸长缩短地驾驭叙述。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质言之,是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事物的本身的规律应当是内容决定形式的,而这里,却是预先设定了形式,把内容充塞进去。这种方式自然是不无可取之处的,而遗憾的是,《西游记》的这一程式后来成了几类长篇小说,特别是英雄传奇与神魔小说的叙事的程式。就是一方的递次守关设阵,另一方的递次攻关破阵,而变易仅仅在于“宝贝”神通的不同,以及在“搬兵斗宝”中的请来者道术与“宝贝”相生相克的不同。上文曾经讲过,此种程式是评话的套路。但是作为长篇小说,却是端倪于《水浒传》而完成于《西游记》的。

  奇幻与诙谐是《西游记》的风格特色。《西游记》中的典型环境是虚幻的,人物形象是奇诡的。小说突破天地时空,融合人神鬼物。人物能钻天入地、翻江倒海,可呼风唤雨、赴汤蹈火。或来去无踪,或死生有术;或祭宝斗法,或逞能使计。一把汗毛,满地灵猴;一个筋斗,不知踪影;……在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智一节,比七十二变化,真是变幻莫测;真假猴王辨真一段,使百般能耐,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洞天福地,仙家道长;时而小桥流水,凡夫俗子。可以说,整部小说夸张到极致,奇幻到极致。可是人们长久以来却爱不释手,那是因为真真幻幻,极幻极真,奇寓有实,幻源于真。天宫亦朝廷,神仙即百官;妖魔是恶霸的幻影,取经人秉英雄的本性。因此,《西游记》的奇幻不是荒诞;是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

  胡适的“滑稽”说,鲁迅的“游戏”说,也包含了小说诙谐的艺术风格。小说第一主人公孙悟空的“雷公脸”、“罗圈腿”已是一副滑稽的形象了。他称至高无上的神仙班头玉帝、太上老君为“老儿”,呼那些作为对手的妖魔鬼怪为“孩儿”。他在降妖的过程中,时而扮成妖怪的母亲受妖怪礼拜,时而化为女妖的丈夫而骗取宝扇。猪八戒更是一个喜剧形象,名为“八戒”而难戒“食色”,每为女色所惑、佳肴所诱,丢人现眼,出尽洋相。乌鸡国国王存尸井下,孙悟空哄八戒驮尸;八戒觉得上当,唆使唐僧令悟空医活,否则念紧箍咒;孙悟空反提出条件是八戒要哭丧,八戒则“拈一个纸拈儿,往鼻孔里通了两通,打了个喷嚏”,佯装哭了起来。这简直就是一个滑稽小品。至于猪八戒攒私房钱,念叨散伙回高老庄,人所共知。甚至那庄重典雅的观世音菩萨也颇玩笑解颐,孙悟空请观世音去降红孩儿,观世音用净瓶装了一海的水去灭红海儿的三昧火。孙悟空拿不动,观世音说:“待要你拿了去,你却拿不动;待要善才龙女与你同去,……--你见我龙女貌美,净瓶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功夫寻你?你须是留些东西作当。”孙悟空即说松下紧箍咒作当;观世音菩萨则要孙悟空的一根救命毫毛作当;孙悟空说拔了一根,就拆破群了,不舍得。观世音乃“骂”他“一毛不拔”!岂不令人忍俊不禁?所以说,《西游记》是游戏笔墨,能涉笔成趣。

  下面介绍《西游记》影响下的其他神魔小说。

  《西游记》与此前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相比可谓独树一帜而毫不逊色,尤其其雅俗共赏,遂开出神魔小说这一流派。

  首先是续仿《西游记》的神话小说。《续西游记》是《西游记》成书不久以后的续作,写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以后,一路护经回到长安的故事。明末董说撰有《西游补》,写孙悟空在“三调芭蕉扇”之后,为情妖鲭鱼精所惑,难脱情网,后在空虚主人的棒喝之下,回复真我。全书寓有对“情欲”误人的思考。还有《后西游记》(又名《小西游》),每回书都是一则寓言,它发扬了《西游记》寓意嘲讽的特点。

  另辟题材又刻意模仿的神话小说是《三宝太监西洋记》,该书100回,题二南里人著、闲闲道人编辑,其实作者是罗登懋。书成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题材取自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唐僧是陆游,郑和则为海征。郑和为征西元帅,金碧峰长老为大明国师,张天师为大明天师,从红江口登船出征,周历39个国家,臣服者礼之,不服者征之。征伐斗阵,均赖国师、天师的法术。且多有模仿《西游记》的痕迹,而不及《西游记》多了。

  《封神演义》是继《西游记》以后影响最大的一部神魔小说。该书成书于明代隆庆至万历之时,旧题为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也有人以为是陆西星、李云翔撰或李云翔参与编撰。该书的成书过程也与《西游记》相仿佛,以历史上的武王伐纣的史实

  为影子而稀释演绎,充分利用宋元以来的这一题材的各种评话,如《武王伐纣评话》等,然而整理编撰创作而成的。

  小说以商末纣王失政而引起商周斗争为背景,以姜子牙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叙述了在宗教上斩将封神、政治上有道伐无道的故事,从而折射出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小说塑造的并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多,纣王是一个,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较为立体的暴君形象,他荒淫失政,信奸任妖。他烙忠臣于铜柱,投无辜于虿盆;挖比干之心,剖孕妇之腹,及至诛妻杀子。种种倒行逆施,令人发指。狐狸精妲己也是一个能留下印象的人物,她是妖孽,是邪恶的化身,蛊惑君王,种种罪恶均是她的主意。因此,民间稗史中,她是“女人祸水”的“典范”。塑造得有血有肉的正面人物是哪吒,特别是“哪吒闹海”一节,情节生动,描写细腻,形象鲜明。他的天真顽皮、勇武斗狠颇脍炙人口。但是,作为小说第一主人公的姜子牙却平板呆滞,与相同类型的诸葛亮、吴用相比,相去甚远。这部小说以想象的怪异为特征。人有奇形怪状,异能绝技。雷震子之肉翅能飞,土行孙之入地可行,杨任眼中出手,哪吒莲花化身。最奇是双方打斗,祭宝斗法,令人眼花缭乱。这也是最为底层百姓所最津津乐道的地方。而其情节的雷同与程式化恰是一种重要的缺陷。

  神魔小说发展到清代,又有《钟馗斩鬼传》、《绿野仙踪》、《济公传》等,但影响都不如《封神演义》,更遑论与《西游记》比肩了。

  对于神话小说,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它在文化史上的意义。特别是对底层百姓在文化上所起的影响。神话小说总是与宗教缠夹在一起的,底层百姓享受不到文化教育的权利,却接受着瓦肆勾栏、坊间里曲的神话小说的影响。老百姓的宗教影响主要来自于庙宇道观和神话小说。就神话小说的影响而言,他们对老子、元始天尊、姜子牙、赵公明、道教的认识主要得之于《封神演义》,而对佛教、如来佛、观世音菩萨、阎罗殿,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神谱神系的认识则主要得之于《西游记》。

  1.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5.西游记中内容摘抄


推荐访问:九隆神话解析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解析 特征 神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