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5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5篇

2022-11-03 17: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5篇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学生的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重点,忽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不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5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5篇

篇一: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学生的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重点,忽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不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后,我国逐渐开始对新时代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品格与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笔者为探寻更好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立德树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综合教育转变,对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中笔者从追溯核心素养体系的起源开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研究,并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分析出构建核心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其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另外,通过了解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新畅想。

  一、追溯核心素养的起源

  相较于众多发达国家,我国的核心素养发展起步较晚,在1997年,由经济组织首次提及“keycompetencies”,这便是核心素养的前身。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在十八大中,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也明确了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式,阐述了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的研究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他不仅跨学科,跨领域,更根据国际关系、时事政治等紧密相连,也因其复杂性与丰富性一直被教育工作者所广泛关注,其本质是深入研究我国教育工作的实质。

  随着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入展开,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再次发布关于课改的指导意见,本次发文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涉及的若干重大领域,其中重点强调要研究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将其作为评判教育工作好坏的标尺。至此,“核心素养”一词首次明确出现在课改的文件中,这也意味着我国正式开启以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为重心的新课改正式开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沉积已久的教育弊端。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

  核心素养在1997年,由经济组织首次提及,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解释。美国信奉科技主宰核心素养、日本强调工作能力的重要性,而中国则注重品质的培养,但不论是以技术论长短还是以能力争高低,其本质都是在探寻教育工作的未来方向。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该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在大学生的课改中又该占有怎样的位置?面对众多的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了众多信息,融汇了中西方的观点,发现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明确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品格与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除各国家间的内涵理解不同外,对于国内各学者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部分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可以分层次进行解读,并将其进行结构化剖析,进行追本溯源,寻求真谛。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核心素养的概念需要反复校对,其概念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核心素养的内涵。

  通过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的不同论点,我们可以看出,直至目前为止,研究员们并未给出一个标准化的定义与内涵来很好的阐述核心素养的本质。但众多的言论中,主流思想仍是以明确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品格与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素养的内涵,任何的科学技术与工作能力都无法凌驾于人的品质之上,所以发展符合我国发展规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德育教育,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有全新的见解,灌输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与价值导向

  (一)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近年来,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大力推行下道德与法治教育被提上日程,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将时政教学融入至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以经典案例为依托讲解法律知识,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加深学生记忆,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日常关注时政的习惯。使学生了解我国发展规划,懂得我国目前发展现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符合时政教学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弊端。首先,我国教育体系仍处于传统教学阶段,以教授为主,一味灌输学生书面知识却未曾注重实际应用。其次,有教无类但需差别对待,对于现代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單独的个体,需要教育工作者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学工作应源于生活,而非脱离实际。只有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有较为真切的感受,从而找到学习的目标,若将教育剥离于生活,对学生而言,学习便变成了一种负担。这些弊端不仅滞后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及法治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除此外,科学技术水平带动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市场化的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企业间的不良竞争导致社会受到不良言论的侵袭。大学生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影响,建立扭曲的价值观。此时,道德与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时政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工作重点,针对市场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选择适当案例,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教育,循序渐进的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时代的发展不仅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社会文化与教学理念的提升,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新时代是智能时代,这个时代的开启或许颠覆我们以往的生活模式,所以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新时代所需的人才需要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品格与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也要拥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举措明确了国家时政热点教学常态化的决心,借以课堂教学,传递时政教学的价值理念。时政教学的价值不在于提升学生知识水平或获得高分,而是带领学生建立社会道德感,了解社会政策,培养法律意识,保证正确的思想方向。

  

篇二: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1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主要表现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文化基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文化基础——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3、信息意识

  3

  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社会参与——责任担当1、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2、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3、国际理解

  

篇三: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及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王妍来源:《理论观察》2017年第12期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本文以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解读,并針对如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展开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12—0172—03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在国家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具有时代意义、科学性和民族性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1〕。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1.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需要。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方针〔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后融入教学中,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近年来,我国大力实行素质教育改革,颇有成效,但部分初高中教学课程仍旧以应试教育为基础,无法与素质教育真正接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开发和提升,因此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是创新课程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深化综合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改革成效的必然选择。

  3.是提高我国国际教育竞争力的必然需要。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人才强国战略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可行的方法,在21世纪,我国最不缺的是劳动力资源,但最缺的是高素质、高技术的尖端人才,因此,对如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新鲜血液是适应全球教育改革趋势、提高我国国际教育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2〕。文化是人类存于世的根和灵魂,文化基础强调学习和掌握人文、科技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就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重视人文积淀和审美情趣,注重文化的内在涵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并有效地培养创新、理性、批判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发展〔3〕。自主发展需要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首先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高,在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勤于反思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学生要学会规划人生,拥有一个健康生活发展身心。自主发展是学生发掘自身潜力,认识自我价值和积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从而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参与。人是社会人,任何人都脱离不了与社会的交集,因此处理好与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是重中之重。社会参与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正确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承担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解决问题方面形成创新思维,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还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特点

  1.科学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具有科学

  性,在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规律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研究手段,确保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包容性〔4〕和广泛性。一般来说,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包容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成为核心素养,只有对人的未来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转化为核心素养。从素养的内容来看,素养包含了人们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所有的能力、意志和精神等。

  3.时代性和民族性。学生是社会稳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出时代发展背景下对高素质、高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富有民族性。

  4.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核心素养是从素养中延伸出的一部分,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学校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举措。

  四、当前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薄弱。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小,部分学生缺乏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缺乏自觉意识、自理能力,在成长过程中感恩意识淡薄。同时,社会意识薄弱,缺乏责任担当、奉献社会精神,适应社会能力较弱。

  2.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很多学生在求学期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大学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日复一日的茫然中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变成了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被动式学习,同时对职业期望过高,对自身能力没有明确的认识。

  3.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虽然教师大多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但大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形式仍旧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缺乏创新,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且灌输式的教学使得课堂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压抑僵硬,不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当前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深入关注学情,学生多数被动依赖教师,接受灌输式教学,欠缺主动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自主学习能力较低。

  五、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和途径

  1.打造学术型教师团队。要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有具备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要坚持更新教师育人观念,强化教师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应大力提倡校本研修“课程化”、课题研究“大众化”,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和校本习题,实现教材和习题校本化,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使科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手,形成学校的教研梯队,营造浓郁的学术研讨氛围,打造专家型、学术型教师队伍。

  2.整合多元化课程架构。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应着力构建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学术课程为主体的多元课程体系,强化基础课程对核心素养的浸润,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形成科学的学科价值观念;强化拓展课程对核心素养的深化,在跨学科综合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动手意识和操作能力,让课堂教学从书本走向实践,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强化学术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升华,引导学生树立学术研究观念,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创新品质,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为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基。

  3.变革深度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变,核心在教师。首先要引导教师思考育人本质、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此基础上,应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新型课堂上,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引领,从问题研究的角度带领学生探究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建立学生的问题式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二是变学会为会学、三是变知识传授为问题探究。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質之一,学校要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社会许多不良因素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成就健全、完整的人性人格,这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根本,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前提。同时,学校要正视互联网技术的双刃性,在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正面应对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利用网络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

  6.落实学生发展指导。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是主动认识自我、明确规划人生,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学校要编写教材、开发校本课,注重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与行动能力,为未来发展领航指路。提高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自我管理,正确对待人际交往,塑造健康完善的道德人格,从而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为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六、实验中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

  实验中学建校67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作为省级重点高中,我校集聚了齐市优质生源。学校的层次地位决定了办学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经过反复推敲、深入思考,学校提炼出了“谋学生终身之发展、育中华未来之英才”的办学理念以及“建设具有深厚人文底蕴、严谨科学精神、浓郁研究氛围、强烈创新意识,能够引领黑龙江高中发展,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并据此,提出了实验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实验中学的学生在传承“求是笃行、追求卓越”的实验精神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以“研究、创新”为核心的能力素养,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即价值观念维度、基本素养维度和能力品质维度。其中,最核心的特质是“研究与创新”。

  在价值观念维度,学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理解能力。具体内涵是要热爱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有感恩之心,诚实守信,孝亲敬长,自尊自律,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要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

  在基本素养维度,学生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育与健康素养以及审美情趣。具体内涵是要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要崇尚真知,有严谨的求知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要人格健全、珍爱生命,具备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能力品质维度,学生要具备研究与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规划与管理能力。具体内涵是要勤于实践、勇于批判、敢于创新。要具备群体合作意识,在合作共赢中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要善于规划,统筹,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与他人管理能力。

  实验中学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学校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学生在尊重科学知识、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质疑,敢于批判否定、迎接挑战。实验中学的学生应具有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信念,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要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同时,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以怀疑的态度、大胆的实践去激活智慧、发展知识,以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去追求科学、追求真理。

  在教育教学中,要建立“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深化“自主、互助”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研究与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融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质疑精神、动手实践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充满创新精神与发展意识、极富生机与活力的特色校园。

  基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通过中华文明中富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结合现代教育改革趋势改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新世纪发展条件下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03-07.

  〔2〕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01-02.

  〔3〕夏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课堂评价——基于对10节录像课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04).

  〔4〕骆莎.信息化环境下多样化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教育技术学上海师范大学.2008。

  〔5〕詹德塘.语文学科“研学问题”设计内容的情境创设研究〔J〕.亚太教育,2015,(0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篇四: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教师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篇」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承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下面是收集好的教师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今天在我市xx中学,我参加了xx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名师报告会,聆听了北京的特技教师钱守旺的“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有灵气的学生”的报告,我有些许体会,现将我的不成熟的想法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学生开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的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根本点。核心素养是要准确而详细地答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开展。最终培养出有灵气的学生。即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其次,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开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无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无视

  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承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第三、灵动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开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效劳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讲着讲着学生不见了。而钱守旺老师那么指出,一节好课是要讲着讲着,老师不见了。灵动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提出了翻转课堂。利用微课件课下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放在课下。上课解决疑难问题和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学生内化的过程放在课上。

  虽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通过钱守旺老师的讲解我还是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争取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承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构造转化为学生认知构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详细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开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提醒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开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但凡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但凡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提醒详细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开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那么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教师中国学生开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三】1月9日,听了我们学校校长关于《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达;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详细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开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开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根底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

  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开展打下良好的根底。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根底、自主开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根底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开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安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根底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开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开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安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奉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开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承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到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一个人的素养的上下,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4、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20xx年x月1x日下午,在xx市实验小学观摩教室,刘副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展了详细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方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答复以下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标准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那么,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大声,有条理,层次清楚)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有点,不多),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正面的,积极地)。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方法,少抱怨。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篇五: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精品文档

  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9月14日正式出炉。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2016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教育研究: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解读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18个要点具体的主要内涵和重点到底包括哪些呢?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篇六: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文导写及范文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李岚清)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3.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4.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报》)5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6.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巴斯德)。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材料简析】本次作文属于组合材料作文,其中1、6两句是名人名言。2、3句来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5句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名言警句。第1句是李岚清的讲话,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第2句明确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这两句

  谈教育的本质: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发展核心素养,都要培养国民应具备的品格;第3句谈“人文底蕴”包括的基本要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第4句用假设复句强调“人文精神”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作用,这两句谈人文素养,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第5句揭示科学精神的内涵,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第6句用巴斯德的名言讲科学的重要作用,这两句主要强调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意义。材料提供的六句话从不同侧面都强调当代中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实际上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要求,也是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体现。这六句话具体谈到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这就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应该双向并举,齐头共进,二者不可偏废。

  其中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弄清这些基本内容,写作的方向就清楚了。

  同学在具体作文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指向“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等要求,如果你选2、3、5句,就可谈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底蕴,科

  学和人文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你选2、3、4句,就可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是中学生素养的底色,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若选2、5、6句,就谈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科学精神又是学生探索未来、飞向未来的翅膀,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论如何选择,人文和科学都可谈论,但一定要选好立足点,要扣住材料,不能脱离“中学生需要何等素养”这个中心。【例文点评】

  人有素养国威壮仍记得梁任公先生“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仍记得毛主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激昂,仍记得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在接受并继承先辈荣光的同时更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当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素养,从而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投身到祖国的伟大建设事业中。仰观历史长河,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不具有优秀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之于当代中国学生,之于泱泱大国,其意义之深远,必使每个人铭记于心。若我们每位学子都有“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取功名誓不还”的志气,那么伟大祖国走向复兴的那一天便指日可待。一个国家的人文底蕴是国家和民族历经千年不衰的支柱,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满载着一个又一个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我们经历过开元盛世的荣耀,也蒙受过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日寇铁蹄践踏的屈辱,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并非意味我们懦弱无能,因为我们明白一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永远的屈服,五千年流传的民族之魂是我们反

  抗的信念,中华民族虽暂时沉沦但一定能再次一飞冲天。悠久的人文底蕴是国之脊梁,是当代学子最应拥有的素养。如今世界格局不断变化,国与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的比拼同样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而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我们的素养关系着国势走向。

  古有四大发明流传至今,今有邓稼先、钱学森等众多隐姓埋名的科学家在艰苦的岁月中研制出一个个国之重器,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体现出我们的民族智慧,我们以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作为火把,照亮了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科学不仅仅是民族的财富,更是人类的财富。若将文化底蕴比作民族软实力,那么科学精神便是国家硬实力,它指导国家和民族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也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为了理想而奋斗终身,尽管困难挫折如同荆棘遍布路上,但终点光芒万丈。领袖说,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国家与亲人给予的厚望,更应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努力提高素养,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奋斗,让中华巨龙再次腾飞!

  【点评】本文开篇大气磅礴,引用名人名言表明文化底蕴对历史人物和中华民族的的深远影响,点出“当代中国青年更因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先用“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

  不具有优秀的核心素养”总领一笔,再从软、硬实力两方面论证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是国家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结尾呼应前文,强调当代青年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提高素养,让中华巨龙再次腾飞。全文立足点高,视野宏大,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阐释道理,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分层论述时若能用一个总领句概括全段则更好。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水,可刚可柔。刚,则滴水穿石;柔,则回肠百曲。真正的强大不是仅有斯巴达勇士的勇猛,雄鹰一飞冲天的坚毅,还要有细嗅蔷薇的柔情。

  当代中国学生所需的正是这二者兼具的高素质;面对科学,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并捍卫真理;而在人文底蕴方面则需一定的积淀,情怀和较高的审美情趣,只有当这二者兼具,立体而有活力的当代中国学生的心灵才能被真正塑造起来。

  风华正茂,当心有猛虎。中学生正处于基本人格性格塑造阶段,在求学问知之路上,坚毅的科学精神必不可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事求是、探求真理的精神能让人类在科学进步之路上走得更远。伽利略勇于挑战存在了几个世纪的所谓真理并当众实验,才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哥白尼勇于挑战当时因神学思想而盛行的地心说并忠于事实才有了日心

  说的诞生;哥伦布冒死踏上横跨大西洋之旅,只因相信地圆说……巴斯德说: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无数的科学家们焚膏继晷去点亮这火把,才一步步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作为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个小分子,我们当代中国学生更需要向这些前辈科学家们学习,这样才能接手推进科学前进的任务和工作。

  心有猛虎,也需细嗅蔷薇。放大了来说,一个国家需硬实力、软实力兼具,一个民族万不可仅崇尚刚强。放小了来讲,一个个体不可能只有坚硬的一面和机器般的冷酷无情。文化的力量在一个民族中流传、影响。足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才能完善一个人的心灵塑造,木心曾说:“无审美力是绝症,知识学问救不了。”木心还说:“监狱的墙上不挂画。”干巴巴的生活最终只能像枯死的老树,而温暖的平常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却能滋润干枯的心灵。人文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如水奔流不息,自上古起源,流经千百代华夏儿女的血液直至今天,在当代中国学生的内在中,我们可能并不自知,但必定存在着一些无形的力量。它来自生活,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称之为审美价值观,何为美,何为好,什么值得为之奋斗付出,什么我们不屑于去做,它大致给出一个评判标准。人文底蕴能够助一个人更好地表现所属民族的特质,更好地与世间融合,显出强大活力,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底蕴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学生具有这一核心素养,就是要他们守住国家和民族的根。

  老子以水喻理,基于其亦柔亦刚的本性,当代中国学生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情怀,国家所要求的正是这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素养。

  【点评】心有猛虎,胸怀雄霸四方的阳刚之气;细嗅蔷薇,心有柔情似水的人文情怀。正如同鲁迅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既有“兴风狂啸”“横眉冷对”的金刚怒目,又有“回眸时看”“俯首甘为”的儿女情长。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英雄人物都是这种兼具“侠骨柔情”理想形象,文中指出当代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正是要将这两者完美结合:既有科学精神的刚性,又具人文底蕴的柔情。本文所引名言,恰好将此二者完美结合,准确把握住了命题者的意旨。文章首尾照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表现出较强的架构文章的能力,但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应再做雕琢。

  人文在左,科学在右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没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同时,这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失去了科学精神,它就无法走在世界前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只有二者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对个人而言也是如此。时代如流沙一般迅速更替,一个个日出日没、潮起潮落之间,我们已经走过了无数的变革,不管任何一个时代,只有当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得到重视时,这个时代才是伟大的时代。

  人文精神是促进个人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人文精神,国家民族就似失去了灵魂……欧洲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崛起的人文精神改变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他们摆脱了传统,摆脱了神权的束缚与禁锢,创导自由、解放,提创以人为中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在中国,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更是人文思想的盛宴,华夏民族正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繁衍、发展了千百年,厚重的人文底蕴就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根脉。

  如果能说人文精神就像母亲一般慈祥,那么,科学精神就像父亲一般威严,同样是我们所不可或缺的。

  巴斯德曾说:“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当中国的四大发明走向世界,当地一台蒸汽机推动了机车,当多次工业革命频频出现,科学的曙光便照亮了大地,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步。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史上,牛顿、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执著,袁隆平、屠呦呦对科学的坚持,带来了一项项科研成果,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人类前进的步伐。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二者不可或缺,当他们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之时,就是整个世界辉煌之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高铁、珠港澳大桥等一系列科技含量极高的科研项目相继建成,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被大力宣传,人文素养受到热捧,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召开,在基础教育阶段

  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纳入其中,这些举措使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定能够实现。

  人文在左,科学在右。正如领袖所说,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那就让我们继承优良的人文传统,高举科学精神的大旗,双方并举,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点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有比翼齐飞,并驾齐驱,才能飞高逐远,到达理想的目标。培养核心素养中的这两点,就是要让我们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本文准确地抓住了这个核心,以“人文在左,科学在右”为标题,表现了要双手并举、两轮齐驱的意思,标题本身就体现了写作意图,紧紧扣到了材料上。文章主体部分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表达也比较严密。

  人文铸就人本“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民族和国家是有无数具有相同的精神和意志的个人组成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时代的责任,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下来才形成了今天辉煌的新时代新中国。正因如此,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本、是民族和国家的根基。

  过去的岁月、痛苦的回忆,没有泪水是纯粹的浪漫、没有血泪是虚无的梦幻;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唯有团结和坚韧是最后的吼声:是什么让我们的鲜血筑成长城?是什么让我们的身躯无坚不摧?是什么让我们的努力换来成功?正是团结统一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大无畏和大团结精神令我们奋起反抗,使我们所向披靡!惟有中华民族自己的、从祖祖辈辈的汗水和劳动中凝结成的人文、民族精神助我们与命运抗衡,挺过劫难,使我们的文明生生不息。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而不息的人文精神才成就了我们伟大祖国今天的碧海蓝天。

  当下的时光中,我们的浪漫成了现实——理想中的全面小康、共同富裕已在不远处招手;我们的生活每秒每分都在创新和进步中日新月异;难道我们就可以忘记传统、忘记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吗?我们不能忘,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承载了太多先辈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这些世代传承民族精神,又何谈建设新时代新中国、又何来中华儿女的自称呢?人文底蕴是一个民族发展历史的高度浓缩,是一个民族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不能忘记我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品德、不能忘记我们经世济民、敢为天下先的情怀、不能忘记我们肩负的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没有这些何谈人文?没有人文,何谈为人?没有人文底蕴,何以报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即是为人之本。当代青年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素养,要培养人文精神,要积蓄人文底蕴,只有这样,才能造福社会,才能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生活不能缺少诗和远方,放眼我们的远方——大好河山还待我等新青年去创造,未来属于我们,未来在我们手里,我们决不能偏离轨道,以仁义为伍、勤劳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我们建设新中国的根本,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阅览我们的诗卷,“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塑造自我的不二法门,我们提升自我的关键是提升自我的素养,是唤醒我们心中的人文精神。

  民族未来和国家建设需要我们传承人文的底蕴、弘扬人文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就中华民族,铸就自己的根本。【点评】本文紧扣材料阐释“传承人文底蕴,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才造就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形成了我们今天富强而民主的伟大国家。作为当代学生只有“传承人文底蕴,弘扬人文精神”,我们才能拥有做人之本,才能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文章纵览民族发展的轨迹,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强调今天今天提升人文素养的意义,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全文论述集中,思路清晰,议论性语言运用自如,有较强的说服力。

  

  

篇七: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多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范文六篇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

  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

  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11月5日——11月9日,我有幸随泰山区教育局学习考察团参加了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年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第十五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活动,先后聆听了谢维和、彭凯平、熊丙奇、朱永新、张志勇、张卓玉、窦桂梅、雷夫、俞敏洪、易中天等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名校校长精彩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中学,感受颇深,很有收获。结合个人理解,与大家交流两点体会。

  一、对核心素养的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今年三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引发强烈反响。九月十三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成果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在这次论坛会上,专家们百家争鸣,畅谈了各自论述,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论述了“积极教育的启迪与意义”。张志勇副厅长结合“什么是深度学习”具体分析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张卓玉副厅长把核心素养的核心提炼为“融通、应用、内化”,并详细地进行了阐述: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纵向融通,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在用中催生素养需求,在用中获得素养,在用中体现和评价素养;内化为思维

  习惯,行为习惯,内化为举止修养,内化为胜任力。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结合百年附小的教育理念“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提出学校应把孩子放在中央,她倡导的“成志教育”和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在“1+X课程”创新实践中具体体现,落地生根。北京中学“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经验介绍,也充分让核心素养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得以实践。

  通过学习,我对“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一句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转向,无论教育体质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都要紧紧围绕“人”而为。

  二、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要学会改变。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国家也在改变,改变即创新,创新引领改变,改变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学会改变,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说到底,学会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十多年了,而事实上,有些学校,有些教学,仍沿袭传统不放,注重形式,偏重“成绩”,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有的地方和学校,重课程重教材,轻素质轻学生,口头上喊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育人,而实际做的仍然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行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作为教育部门或教育者,首先要学会改变,就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行实践落实。正如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中提到的:教育变革的趋势: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变革要人性化——不能让大部分人陪着少部

  分学习,大部分人成为失败者,不能把所有人都绑架在学术性标准上,应该更注重生存、做人等发展的基本要求。未来的学校要变成“学习中心”,并与大家交流了未来的教师是否还存在,教师应该怎样做的话题。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在《以用促学,融学于做——探寻核心素养的落实渠道》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的落实要做到教学改革、培训改革、试题改革和督导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立足高考发展与核心素养论述了“变与不变”的话题,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综合专家所述,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我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

  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习题做得太多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讲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学教学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得太多了,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而学生欣赏领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创作的空间太狭窄了。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有关科技制作、创造发明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更缺乏相应的氛围,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与一些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东西失之交臂。诸此种种,

  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尽快改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

  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创新与创造不应仅仅指向新学说、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高级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客观基础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是相对于个人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突破,就是初级创造力的开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今天在我市xx中学,我参加了xx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名师报告会,聆听了来自北京的特技教师钱守旺的“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有灵气的学生”的报告,我有些许体会,现将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的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终培养出有灵气的学生。即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其次,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第三、灵动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

  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讲着讲着学生不见了。而钱守旺老师则指出,一节好课是要讲着讲着,老师不见了。灵动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提出了翻转课堂。利用微课件课下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放在课下。上课解决疑难问题和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学生内化的过程放在课上。

  虽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通过钱守旺老师的讲解我还是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争取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2016年9月13日下午,在xx市实验小学观摩教室,刘副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

  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

  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大声,有条理,层次清楚)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有点,不多),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正面的,积极地)。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大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

  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1月9日,听了我们学校校长关于《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

  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4、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篇八: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体现到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核心素养观”是我国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指向于构建我国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知识、素养与情境、素养与表现、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之关系。

  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

  首先,素养的共同价值基础是民主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其次,素养是一种以创造与责任为核心的高级心智能力。素养当然包括知识和技能因素,但绝不是其简单叠加。恰恰相反,惟有使知识和技能回到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的具体情境中去探究与实践,方有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思考与行动。无论反思性还是心智自主性,均体现出素养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心智能力。这种能力将创造性与责任心化为一体,是一种负责任的创造性,或道德的创造性。再次,素养是后天习得的,而非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素养本身是在有利的学习环境中习得的。”这里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学校环境,还包括家庭、社会、职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校外环境。非但如此,素养的获得在时间上又是一个持续终身的学习过程。最后,素养既是跨领域的,又是多功能的。由此观之,核心素养框架研究起步早、站位高,理论基础雄厚,逻辑体系完整。总之,“迪斯科”计划引领了世界核心素养运动。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可以说,这是牵涉到不仅“知晓什么”,而且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做什么”的问题。换言之,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中,基础的、

  基本的知识“习得”与借助知识技能的“运用”培育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应当视为“飞机的双翼”,同样得到重视。这样,“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这意味着,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各门学科的内容进行思考、判断,并且需要通过记录、概括、说明、论述、讨论之类的语言性活动来进行评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从价值定位而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体现到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篇九: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写及4篇范文点评

  语文月刊03-1917:0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李岚清)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报》)

  5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

  6.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巴斯德)。

  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材料简析】本次作文属于组合材料作文,其中1、6两句是名人名言。2、3句来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5句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名言警句。第1句是李岚清的讲话,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第2句明确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这两句谈教育的本质: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发展核心素养,都要培养国民应具备的品格;第3句谈“人文底蕴”包括的基本要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第4句用假设复句强调“人文精神”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作用,这两句谈人文素养,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第5句揭示科学精神的内涵,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第6句用巴斯德的名言讲科学的重要作用,这两句主要强调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意义。材料提供的六句话从不同侧面都强调当代中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实际上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要求,也是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体现。这六句话具体谈到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这就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应该双向并举,齐头共进,二者不可偏废。

  其中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

  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弄清这些基本内容,写作的方向就清楚了。

  同学在具体作文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指向“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等要求,如果你选2、3、5句,就可谈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底蕴,科学和人文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你选2、3、4句,就可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是中学生素养的底色,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若选2、5、6句,就谈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科学精神又是学生探索未来、飞向未来的翅膀,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论如何选择,人文和科学都可谈论,但一定要选好立足点,要扣住材料,不能脱离“中学生需要何等素养”这个中心。人有素养国威壮

  屈正

  仍记得梁任公先生“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仍记得毛主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激昂,仍记得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在接受并继承先辈荣光的同时更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当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素养,从而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投身到祖国的伟大建设事业中。

  仰观历史长河,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不具有优秀的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之于当代中国学生,之于泱泱大国,其意义之深远,必使每个人铭记于心。若我们每位学子都有“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取功名誓不还”的志气,那么伟大祖国走向复兴的那一天便指日可待。

  一个国家的人文底蕴是国家和民族历经千年不衰的支柱,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满载着一个又一个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我们经历过开元盛世的荣耀,也蒙受过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日寇铁蹄践踏的屈辱,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并非意味我们懦弱无能,因为我们明白一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永远的屈服,五千年流传的民族之魂是我们反抗的信念,中华民族虽暂时沉沦但一定能再次一飞冲天。悠久的人文底蕴是国之脊梁,是当代学子最应拥有的素养。如今世界格局不断变化,国与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的比拼同样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而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我们的素养关系着国势走向。

  古有四大发明流传至今,今有邓稼先、钱学森等众多隐姓埋名的科学家在艰苦的岁月中研制出一个个国之重器,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体现出我们的民族智慧,我们以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作为火把,照亮了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科学不仅仅是民族的财富,更是人类的财富。若将文化底蕴比作民族软实力,那么科学精神便是国家硬实力,它指导国家和民族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也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为了理想而奋斗终身,尽管困难挫折如同荆棘遍布路上,但终点光芒万丈。领袖说,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

  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着国家与亲人给予的厚望,更应当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努力提高素养,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奋斗,让中华巨龙再次腾飞!

  【点评】本文开篇大气磅礴,引用名人名言表明文化底蕴对历史人物和中华民族的的深远影响,点出“当代中国青年更因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先用“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不具有优秀的核心素养”总领一笔,再从软、硬实力两方面论证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是国家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精神支柱,是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结尾呼应前文,强调当代青年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提高素养,让中华巨龙再次腾飞。全文立足点高,视野宏大,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阐释道理,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分层论述时若能用一个总领句概括全段则更好。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贾舒涵

  水,可刚可柔。刚,则滴水穿石;柔,则回肠百曲。真正的强大不是仅有斯巴达勇士的勇猛,雄鹰一飞冲天的坚毅,还要有细嗅蔷薇的柔情。

  当代中国学生所需的正是这二者兼具的高素质;面对科学,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并捍卫真理;而在人文底蕴方面则需一定的积淀,情怀和较高的审美情趣,只有当这二者兼具,立体而有活力的当代中国学生的心灵才能被真正塑造起来。

  风华正茂,当心有猛虎。

  中学生正处于基本人格性格塑造阶段,在求学问知之路上,坚毅的科学精神必不可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事求是、探求真理的精神能让人类在科学进步之路上走得更远。伽利略勇于挑战存在了几个世纪的所谓真理并当众实验,才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哥白尼勇于挑战当时因神学思想而盛行的地心说并忠于事实才有了日心说的诞生;哥伦布冒死踏上横跨大西洋之旅,只因相信地圆说……巴斯德说: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无数的科学家们焚膏继晷去点亮这火把,才一步步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作为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个小分子,我们当代中国学生更需要向这些前辈科学家们学习,这样才能接手推进科学前进的任务和工作。

  心有猛虎,也需细嗅蔷薇。

  放大了来说,一个国家需硬实力、软实力兼具,一个民族万不可仅崇尚刚强。放小了来讲,一个个体不可能只有坚硬的一面和机器般的冷酷无情。文化的力量在一个民族中流传、影响。足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才能完

  善一个人的心灵塑造,木心曾说:“无审美力是绝症,知识学问救不了。”木心还说:“监狱的墙上不挂画。”干巴巴的生活最终只能像枯死的老树,而温暖的平常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却能滋润干枯的心灵。人文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如水奔流不息,自上古起源,流经千百代华夏儿女的血液直至今天,在当代中国学生的内在中,我们可能并不自知,但必定存在着一些无形的力量。它来自生活,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称之为审美价值观,何为美,何为好,什么值得为之奋斗付出,什么我们不屑于去做,它大致给出一个评判标准。人文底蕴能够助一个人更好地表现所属民族的特质,更好地与世间融合,显出强大活力,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底蕴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学生具有这一核心素养,就是要他们守住国家和民族的根。

  老子以水喻理,基于其亦柔亦刚的本性,当代中国学生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情怀,国家所要求的正是这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素养。

  【点评】心有猛虎,胸怀雄霸四方的阳刚之气;细嗅蔷薇,心有柔情似水的人文情怀。正如同鲁迅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既有“兴风狂啸”“横眉冷对”的金刚怒目,又有“回眸时看”“俯首甘为”的儿女情长。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英雄人物都是这种兼具“侠骨柔情”理想形象,文中指出当代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正是要将这两者完美结合:既有科学精神的刚性,又具人文底蕴的柔情。本文所引名言,恰好将此二者完美结合,准确把握住了命题者的意旨。文章首尾照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表现出较强的架构文章的能力,但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应再做雕琢。

  人文在左,科学在右

  张俊晖

  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没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同时,这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失去了科学精神,它就无法走在世界前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只有二者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对个人而言也是如此。

  时代如流沙一般迅速更替,一个个日出日没、潮起潮落之间,我们已经走过了无数的变革,不管任何一个时代,只有当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得到重视时,这个时代才是伟大的时代。

  人文精神是促进个人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人文精神,国家民族就似失去了灵魂……欧洲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崛起的人文精神改变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他们摆脱了传统,摆脱了神权的束缚与禁锢,创导自由、解放,提创以人为中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在中国,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更是人文思想的盛宴,华夏民族正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繁衍、发展了千百年,厚重的人文底蕴就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根脉。

  如果能说人文精神就像母亲一般慈祥,那么,科学精神就像父亲一般威严,同样是我们所不可或缺的。

  巴斯德曾说:“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当中国的四大发明走向世界,当地一台蒸汽机推动了机车,当多次工业革命频频出现,科学的曙光便照亮了大地,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步。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史上,牛顿、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执著,袁隆平、屠呦呦对科学的坚持,带来了一项项科研成果,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人类前进的步伐。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二者不可或缺,当他们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之时,就是整个世界辉煌之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高铁、珠港澳大桥等一系列科技含量极高的科研项目相继建成,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被大力宣传,人文素养受到热捧,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召开,在基础教育阶段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纳入其中,这些举措使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定能够实现。

  人文在左,科学在右。正如领袖所说,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那就让我们继承优良的人文传统,高举科学精神的大旗,双方并举,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点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有比翼齐飞,并驾齐驱,才能飞高逐远,到达理想的目标。培养核心素养中的这两点,就是要让我们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本文准确地抓住了这个核心,以“人文在左,科学在右”为标题,表现了要双手并举、两轮齐驱的意思,标题本身就体现了写作意图,紧紧扣到了材料上。文章主体部分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表达也比较严密。

  人文铸就人本

  冯汉翔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民族和国家是有无数具有相同的精神和意志的个人组成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时代的责任,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下来才形成了今天辉煌的新时代新中国。正因如此,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本、是民族和国家的根基。

  过去的岁月、痛苦的回忆,没有泪水是纯粹的浪漫、没有血泪是虚无的梦幻;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急存亡的时刻,唯有团结和坚韧是最后的吼声:是什么让我们的鲜血筑成长城?是什么让我们的身躯无坚不摧?是什么让我们的努

  力换来成功?正是团结统一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大无畏和大团结精神令我们奋起反抗,使我们所向披靡!惟有中华民族自己的、从祖祖辈辈的汗水和劳动中凝结成的人文、民族精神助我们与命运抗衡,挺过劫难,使我们的文明生生不息。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而不息的人文精神才成就了我们伟大祖国今天的碧海蓝天。

  当下的时光中,我们的浪漫成了现实——理想中的全面小康、共同富裕已在不远处招手;我们的生活每秒每分都在创新和进步中日新月异;难道我们就可以忘记传统、忘记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吗?我们不能忘,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承载了太多先辈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这些世代传承民族精神,又何谈建设新时代新中国、又何来中华儿女的自称呢?人文底蕴是一个民族发展历史的高度浓缩,是一个民族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不能忘记我们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品德、不能忘记我们经世济民、敢为天下先的情怀、不能忘记我们肩负的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没有这些何谈人文?没有人文,何谈为人?没有人文底蕴,何以报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即是为人之本。当代青年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素养,要培养人文精神,要积蓄人文底蕴,只有这样,才能造福社会,才能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生活不能缺少诗和远方,放眼我们的远方——大好河山还待我等新青年去创造,未来属于我们,未来在我们手里,我们决不能偏离轨道,以仁义为伍、勤劳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我们建设新中国的根本,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阅览我们的诗卷,“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塑造自我的不二法门,我们提升自我的关键是提升自我的素养,是唤醒我们心中的人文精神。

  民族未来和国家建设需要我们传承人文的底蕴、弘扬人文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就中华民族,铸就自己的根本。

  【点评】本文紧扣材料阐释“传承人文底蕴,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才造就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形成了我们今天富强而民主的伟大国家。作为当代学生只有“传承人文底蕴,弘扬人文精神”,我们才能拥有做人之本,才能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文章纵览民族发展的轨迹,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强调今天今天提升人文素养的意义,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全文论述集中,思路清晰,议论性语言运用自如,有较强的说服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写在前面——

  作为补充材料,多了解一些知识!红色部分为必读!

  (注:安徽16年中学考过相关材料分析题)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内容

  (一)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二)基本内涵

  维度核心素养基本要点主要表现描述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科学精神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健康生活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

  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创新实践劳动意识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技术应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三、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

  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四、核心素养的研究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五、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

  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

  现。

  20.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2.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所有学生和老师都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

  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

  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

  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篇十: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去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然而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学科课程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就是获取更多的知识,脚步快的学生出类拔萃,跟不上步伐的孩子碌碌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缝隙,要留有闲暇。经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老师意识到还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需关注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家国情怀、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等,从而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这里多数家长外出务工,还有许多单亲家庭,多数学生就成了好几年的“留守儿童”。每每一看到或想到“留守儿童”这个词,心中出现的便是缺乏关爱,性格孤僻等词语,除了要教会他们学习以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成了我们肩上的一大难题,怎样来引导他们呢?我们班上有一名学生,他一天基本上不说话,也不爱笑,作业长期不做也不交,每次去询问他的作业,要么不说话,要么说忘记带了,可以说,我就没有看到过他一次完整的作业。多方面的了解后,才知道他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长期形成了不与外界交流,我行我素的性格。我常常在思考,我应该怎样来培养他的能力与情感态度,合作参与等等呢?查阅了许多书籍以后,才真正的了解该如何来教导学生的学。

  1.首先看孩子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习动机。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其次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而很少有学生是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吗?很难。我想就算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基于浓厚兴趣产生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同时,我校图书室开放以后,许多孩子喜欢在图书室查阅书籍、收集学习资源,而完全听老师讲课的学习方式确一直不受孩子们欢迎。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精品word文档

  .

  2.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预习和复习排第一位,第二是做练习题,第三是查阅资料,第四是阅读图书,这四个作业都是围绕书本而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做得又好又准确。而动手操作、讨论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确很少。所以我们作业布置的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

  3.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大多在研究教学过程,其次是研究教学教法,对孩子的研究确很少。在很多次展评课活动中,说课环节说到学情方面的内容时,对学生的分析更是一句简略带过,因此,教研活动应该让大多数的老师多讲讲孩子的情况,教学时,我们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我认为这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二、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

  对于教师而言,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要明白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能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往怎样的方向发展。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

  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精品word文档

  .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只看分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响应号召--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老师要乐教、学教、善教,教师的教学技能才会有所提高。分数很重要,但是分数不是重点,老师要让孩子喜欢学,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你这个学科,让孩子学会学习,特别学会新时代提出的“核心素养”,这样孩子们不但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这才是真正的教好。

  参考文献:《人民教育》节选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精品word文档

  

  

篇十一: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时代新人

  作者:王献甫来源:《教育家》2018年第34期

  “核心素养”有两个指向,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从各学科核心素养中生成、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的期望成就。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就要研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这既是为即将到来的新高考做准备,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在学科融通中提升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河南省实验中学把培养核心素养作为当前中学教育的基本立足点,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紧紧围绕这两个“核心素养”展开的。

  一是个性课堂。核心素养的培育,主阵地是课堂。我们提出“四环节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自主学习——启发交流——练习反馈——拓展提高”这四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围绕此模式,我们提出了“五有效”的教学要求,即“备课有效、课堂有效、作业有效、自习有效、评价有效”,并制定“河南省实验中学有效教学规范要求”,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指导教师规范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聚焦“核心素养”的个性课堂、有效课堂,增强了教师的教育自信,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组织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校本开发。我校坚决贯彻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探索开发学校自主课程,开足开齐三级课程,力争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有实验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努力实现各课程间的融通。

  校本课程包括三大类型五个模块组成,三大类型指德育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五个模块指立德、启智、育美、增蕴、践行。立德课程以常态德育提升学生素养;启智课程以有效教学促进自主发展;育美课程以特色课程培养高雅品质;增蕴课程以文化融合开拓国际视野;践行课程以实践活动助力成长成才。

  三是综合实践。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城市学校特点,近年来,我们争取政府支持,组织非毕业年级学生到郑州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实践和研学活动,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形成价值认同、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意识,涵养关键能力。

  四是生涯教育。新高考实行3+3科目组合和我省方案中的6选3科目设计,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所选专业的需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所考的科目,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设想。我校依托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这一平台,早走一步,培训了几名生涯指导教师,并在现高一年级先行先试,邀请了国家培训专家到校指导,并举行了市级层面的观摩研讨会,为下一步的生涯规划指导积累经验。

  五是多方位满足社会需求。作为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实验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是我们办学治校的应有之义。为此,我校担负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藏班培养、教育援疆、精准扶贫、革命老区支教、国培及影子校长培训等方面作出大量贡献,赢得了好评。在发挥辐射作用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学生的能力都相应地得到提高。

  新时代赋予基础教育新使命,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回应时代命题,聚焦核心素养,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河南省实验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杨娜

  

  

篇十二: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RevisedonNovember25,2020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去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然而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学科课程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师生争分夺秒,为的就是获取更多的知识,脚步快的学生出类拔萃,跟不上步伐的孩子碌碌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缝隙,要留有闲暇。经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老师意识到还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需关注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家国情怀、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等,从而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这里多数家长外出务工,还有许多单亲家庭,多数学生就成了好几年的“留守儿童”。每每一看到或想到“留守儿童”这个词,心中出现的便是缺乏关爱,性格孤僻等词语,除了要教会他们学习以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成了我们肩上的一大难题,怎样来引导他们呢我们班上有一名学生,他一天基本上不说话,也不爱笑,作业长期不做也不交,每次去询问他的作业,要么不说话,要么说忘记带了,可以说,我就没有看到过他一次完整的作业。多方面的了解后,才知道他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长期形成了不与外界交流,我行我素的性格。我常常在思考,我应该怎样来培养他的能力与情感态度,合作参与等等呢查阅了许多书籍以后,才真正的了解该如何来教导学生的学。

  1.首先看孩子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习动机。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其次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而很少有学生是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吗很难。我想就算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基于浓厚兴趣产生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同时,我校图书室开放以后,许多孩子喜欢在图书室查阅书籍、收集学习资源,而完全听老师讲课的学习方式确一直不受孩子们欢迎。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2.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预习和复习排第一位,第二是做练习题,第三是查阅资料,第四是阅读图书,这四个作业都是围绕书本而安排的,目的是为

  了把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做得又好又准确。而动手操作、讨论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确很少。所以我们作业布置的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

  3.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大多在研究教学过程,其次是研究教学教法,对孩子的研究确很少。在很多次展评课活动中,说课环节说到学情方面的内容时,对学生的分析更是一句简略带过,因此,教研活动应该让大多数的老师多讲讲孩子的情况,教学时,我们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我认为这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二、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

  对于教师而言,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要明白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能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往怎样的方向发展。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

  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只看分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响应号召--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老师要乐教、学教、善教,教师的教学技能才会有所提高。分数很重要,但是分数不是重点,老师要让孩子喜欢学,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你这个学

  科,让孩子学会学习,特别学会新时代提出的“核心素养”,这样孩子们不但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这才是真正的教好。

  参考文献:《人民教育》节选

  

  

篇十三: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受经合组织核心素养发展影响欧盟在2019年确立使用母语使用外语数学素养与基本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等八项核心素养最终版本并分别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做了清晰界定作为与终身学习教育理念并行核心素养理念体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及其培育

  作者:王丹王利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30期

  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OECD)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来,核心素养便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焦点。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美国等国际组织或国家纷纷建构核心素养框架,并陆续开始实践。我国核心素养框架于2016年颁布,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对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分析

  国外研究中典型的核心素养框架有三个。一是经合组织制定的核心素养框架。经合组织在200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未来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中将人的核心素养的内涵分为“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大素养框架,每项核心素养又包括具体的下级指标和详细的描述。在该框架的指导下,PISA测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进而推动了其他国家核心素养框架的研究制定与快速发展。

  二是欧盟制定的核心素养框架。受经合组织“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欧盟在2006年确立使用母语、使用外语、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等八项核心素养最终版本,并分别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做了清晰界定,作为与终身学习教育理念并行的核心素养理念体系。该框架的制定,为欧盟国家教育实践指明了一条清晰明确的道路。

  三是美国的核心素养框架。美国2007年颁布的“21世纪学习框架”最新版本,确立了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11项具体素养要求。美国的“21世纪学习框架”有助于美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美国各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推动了美国教育的发展。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研究教育发展的核心素养指标,认为核心素养是使个人过上其想要的生活和确保社会良好运行所需的素养。并在2013年发布《全球学习领域框架》,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七个一级指标,包括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每个指标下都有详细的说明解释。其关于核心素养的分析与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历程及内涵分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当前,国外相关研究中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已趋于完善,并不断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教学实践中,我国的核心素养发展也紧随世界教育发展大潮流,从提出核心素养到逐渐完善其框架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在国外相关研究提出并完善核心素框架的过程中,我国学术界也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解读与研究,最初主要集中于对国外的核心素养进行介绍与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如钟启泉、张娜、张华、林崇德等人的研究。我国首次以国家文件的形式提出“核心素养”是2014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提升核心素养发展于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战略上。在此之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定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开展。

  2016年初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同年,《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报告指出,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九大素养与在该报告中提出的七大素养基本一致,充分表明我国的核心素养体系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同时又体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素养,进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最终形成。

  之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颁布,明确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表现,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标,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划分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至此,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该框架是在充分借鉴国外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的,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与前沿性。总体看来,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具有两大特点:

  1.兼具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二者有机结合

  一直以来,我国都重视教育对人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任何教育政策都是以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作为依据。我国的核心素养框架便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确定,有效整合了个人和社会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兼顾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观点。个人价值是个人或社会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发现和创造,我国核心素养的选取充分考虑到该素养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

  在实践中,个人素养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情境,脱离社会情境的个人素养是无法正确培育出来的,个人素养应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

  2.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突出关键“少数素养”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外研究看重的核心素养均符合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有的选取的核心素养全面,几乎囊括所有的素养,有的选取的核心素养简约,只涉及几个关键少数的高级素养。如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由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两部分构成。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则只包含跨学科素养,即高级素养;美国的21世纪技能也是相对于基本技能而言的高级技能或素养。核心素养之所以称为“核心素养”,便在于这些素养不是一般性的,而是高级的、核心的素养,是新世纪人人都必须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是知识、技能与态度三者的协调统一。

  对我国学生而言,基本的读、写、算技能比较扎实,更需要的是诸如创新素养、信息素养、民主素养等的高级素养。我国历时三年形成的核心素养框架便充分凸显出了关键少数的核心素养,没有陷入“大而全”的陷阱,而是“少而精”,抓住了少数要点与核心。

  (1)创新素养。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适应这一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拥有创新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普遍认同创新素养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动力。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培养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国之大计,创新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成分”。就我国而言,创造人才相对缺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急需加强,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因而,我国的核心素养框架便充分强调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创新素养的培育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点,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素养是我国核心素养核心之核心。

  (2)信息素养。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等新词令人眼花缭乱,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更是频繁,在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学生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便是寸步难行。各国普遍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如经合组织提出互动地使用新技术、知识和信息,美国重视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等。我国的核心素养框架给予信息素养充分的重视,指出培养信息意识首先要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其次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最后要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3)民主素养。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要求加快政治民主化,对学生的民主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民主素养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国家意识,首先是学生能了解国情历史,认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同国民身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其次是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能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最后是学生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已初具规模,但理论离不开实际的践行,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对其的培育。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学生提供适应终身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变革教育理念,促进“以知识为本”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教育的支柱性理念。我国也应基于核心素养,促进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以人为本”教育观强调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因此需要改变教师、家长和学生普遍关注知识、关注学科、关注分数的现状,把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点从分数转向学生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到育人本位、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理念转变,深刻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深入剖析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内涵,把握新时代学生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2.改善教学方式,促进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的转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要改变以“知识点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强调和保证课堂中的学生主人地位的实现。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体现在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营造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的课堂文化氛围,利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时间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共同探索。

  3.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规划,建构课程体系

  目前,传统的课程标准体系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存在一定的弊端,而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的课程标准体系存在的缺陷。核心素养已不仅仅是课程目标,而且是新型课程观,成为课程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培育核心素养,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必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规划,使核心素养引领课程规划。首先要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是学生认识世界与发展自我的主要途径,对教材编写的重视使得核心素养的培育有了基本保障。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教材编写要增加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把相关内容具体化与细化,并且转为明确的素养与能力要求,融合到各类课程体系中去,最后充分落实到学生身上。其次要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破原有的分学段设计模式,整合从学前至高等教育的各个学段,进行整体设计,加强各个学段之间的联系。同时注意加强学科的横向配合,建构综合课程,进行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最后把核心素养目标是否养成、养成程度高低作为评价课程设计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依据,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设计的决策。

  三、结语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虽已颁布,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核心素养的提出时间迟,推广时间也短,研究有待继续深入,还需要广泛的、系统的教育实践的检验。虽然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拥有良好的大环境,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能确保推广和可持续性。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实践相对薄弱,需要持续加强。

  参考文献:

  [1]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3]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4-7.

  [4]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15(7):93-96.

  

  

篇十四: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

  作者:张小丹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C版》2018年第7期

  摘要: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知识呈现爆炸式发展。每个人都应当思考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答案之一就是成为新型人才,掌握学习的本能。因此,学校应当改变教学策略和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努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打造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核心素养培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1/24-0048-03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类,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说人类的第一次现代化是工业革命,其满足了人们生存、安全及社交的需要,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和科技社会的转变,也就是我们现如今的社会生活,第二次现代化是要满足人们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即人们更关注的生活质量与自我实现,力求实现幸福的最大化。

  现如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培养适应知识社会的新型人才成为了教育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2012年3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高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十个核心技能:思维方式,即创新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工作方式,即沟通与合作能力;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生活技能,即公民、变化的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和社会责任。

  2016年6月,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所联合出版了《未来全球经验研究报告:二十一世纪核心素养教育》。报告发现,经济和国际组织最重视的七大成就是交流与合作、创造力和解决问题、信息素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批判性思维、学习和终生学习、公民和社会参与。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该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建立在科学、时代和民族这一基本原则之上的,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以培养“全人类”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综上阐述,21世纪的人才必定是综合素养和知识技能相结合、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融合、社会发展与自我实现和谐发展的综合人才。我国的教育改革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纵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从“素质教育”到“以人为本”,再到“核心素养”都体现了我国教育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然而改革需要过程,教育更是需要耐心,在当今大环境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底蕴的培养

  我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有过辉煌的影响力,整个亚洲乃至欧洲地区都有中华文化元素的身影。近代中国,外敌入侵,满目疮痍,经济和文化停滞不前;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正在复兴之路上前进。然而,在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当人们在抱怨

  国民素质与经济环境不相匹配时,试想我们的文化去哪里了?我们的传统去哪了?我们的信仰去哪了?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这其中包含着对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无论外部物质世界如何纷繁复杂,当所处其中的人保有理性的认识,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就不会随波逐流,如果整个社会的主体是如此,那么国家、社会就不会浮躁,不会被外界的思潮所腐蚀,拥有发展的独立和尊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屹立、社会和谐,重要的是发展教育,教育涉及到学生,学生涉及到家庭,家庭波及到整个社会,学生学在当下,影响当下,更决定未来,这是教育的力量。

  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缺乏思考,人就没有了灵魂。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我们时刻都在接受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大到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是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还是提出质疑?批判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科学理性地分析问题,辩证地看待问题,做到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从而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

  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事物的认识保有疑问,在探究事物时持有追根溯源的精神,了解过去,感知现在,批判性地接受,从而创造未来。如牛顿定律、瓦特蒸汽机等都是因为发现了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才产生了伟大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社会。学会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分析复杂事物中的信息特点,进而分类整合,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能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批判性思考,进而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智慧,敢于决策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担当,也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体现。

  三、表达沟通能力

  墨子曰:闻知、说知、亲知。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到的知识才真正属于自己。其中“说知”是其重要的一环,中国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强,学习新知识刻苦而认真,然而信息不等于知识,当知识经过自己的内化吸收后,学生能表达出来,就表明学生真正掌握与理解。而表达需要思考,沟通需要技巧,这是一个深层次学习的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接受静态的知识到内化成自己动态知识的过程,也是活跃思维促进思考的过程。

  语言是表达沟通的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下,掌握一门外语是沟通的基础。但有了语言不等于有了沟通能力,沟通是思想层面的,语言只是其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中国学生到国外求学,当外国学生在课堂上激烈讨论、发表观点时,中国学生却无法跟上节奏,不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表达、强调课堂纪律、不许乱说话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表达的因素,最终使学生只有信息输入,没有信息输出。

  

篇十五: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之南宫帮珍创作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高阳中心校贤者小学

  王晓玲

  开学初,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专题学习,通过学习,我对核心素养有全新的认识和体会.现

  将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如下:

  首先,我明白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的课程标准.

  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六年夜要素,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研制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终培养出有灵气的学生.即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华、有人气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其次,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教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晦气于具有立异思维和立异能力的缔造型人材的生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晦气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教授对象,是外部安慰的主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守旧的、封闭的.

  第三、灵动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讲着讲着学生不见了.而我认为,一节好课是要讲着讲着,老师不见了.灵动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沛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年夜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提出了翻转课堂.利用微课件课下学习,把教授知识的过程放在课下.上课解决疑难问题和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学生内化的过程放在课上.

  虽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可是通过学习,我还是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固然,好的教学方法是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争取运用科学的、合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理的教育教学方法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布满活力,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全面的提高.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推荐访问: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新时代 素养 核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