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16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16篇

2022-11-03 13:35:04 来源:网友投稿

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16篇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立德树人的  重要作用  作者:苟嵩峰来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16篇,供大家参考。

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16篇

篇一: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立德树人的

  重要作用

  作者:苟嵩峰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8期

  【摘;要】学校是系统化教育活动进行的重要地点,近些年新课改的推进使学校教学效果愈发受到各方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依托于校园教学环境,它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需要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本文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主题,探讨其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作用

  近年来,在信息冲击的作用下,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较快,其性格形成中所出现的问题表现出了新特点。为了将这些问题进行恰当地解决,我国初中政治教学表现出了新形势,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立德树人的作用发挥得愈加明显。本文聚焦于人教版教材使用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对其作用的发挥形式进行具体讨论。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现状及原因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教育水平差距也很大。部分农村的青少年受地域条件和生长环境的限制,不能充分接收到较先进的教育成果,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过程也面临挫折,阻碍了我国新兴人口质量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对农村学生进行教学时,更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其生活实践相联系。实践性原则是指导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原则,现阶段我国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信念,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德育和情感需要,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枷锁,使学生明确并掌握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方法,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立场,达到立德树人的理想效果。造成我国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分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校、社会、家庭的作用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德育培养状况。例如我国农村地区道德与法治教学所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就是因为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和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坚持“考试第一”的理念,认为只有中考分数高才是优秀、才是出人头地。这种观念使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更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不能将学生的个人理想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能通过授课触发学生心中的敏感点。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讲解时,要注意利用青少年学生思维跳跃度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理想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使立德树人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具体方式

  (一)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理念的确立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融合促进作用,以培养全面的建设性人才为根本教育目标,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理念。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得到发展。德行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在思想指导作用下产生的,思想教学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容,一旦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就会带动他的行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在立德树人理念教学的指导下,应重视学生思想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二)以课堂为教学主阵地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先进理念的主要发出者,应该以身作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行动传播立德树人的理念,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方法传递公平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传递公平公正的意识,让学生不以个人喜好对事物妄加评价,体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尊重。诚信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凸显事物客观性的重要方法,想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就要使他们能感受诚信带来的好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诚信这一问题确立奖惩机制,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为了使这些变革理念得到落实和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将这些教育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观念的熏陶。

  (三)加强品德修养教育

  青少年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强烈,这些特点使其极容易发生道德观念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发挥其塑造学生三观的主要作用,对学生进行身体力行的引导,利用学生可塑性较强的优势,努力让有利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同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完善的探索,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浏览网页、观赏微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其个人品德修养。

  (四)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支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在这三个领域都展开有效的活动,以此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功能,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丰富学生的道德理念,并有效布置相关的实践任务。家庭应该支持学生实践工作的开展,构建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结语道德與法治教学本身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不应该被局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为使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筛选,并推动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1]董爱华.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3(8).(责任编辑;林娟)

  

  

篇二: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落实立德树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实践探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的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改革,更有益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从如何更好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方法和策略研究的分析。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教学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起始阶段,教师教学中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得以落实。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方法

  (一)教师言传身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同其他情感一样都是相互的、真挚的。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讲,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对教师的偏好喜爱都有很大的关系。活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彼此是朋友,学生在对教师关爱的影响下,在课堂上尊重教师,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

  (二)多渠道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概念性强,故而课堂气氛格外重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深刻贯彻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积极引进丰富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同其他学科而比有许多的不同。首先,《道德与法治》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为目

  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教室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从课程拓展为课外,通过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有意义的地方,让学生的身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感触,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作用,更有益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

  (三)教师全方位指导巩固教学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学生收集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相关的内容,为授课做好准备。课堂上,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多引用学生实际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分析,同时将课内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每日不胜其烦的其进行指正,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在学习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感受老师的关怀,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做到真正的交心互动,真心指导,逐步形成深厚的情感并且深化共识。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

  (一)积极构建《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育网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渗透。《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就囊括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对于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养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很大的帮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教师从自身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以“德”作为出发点进行教育。所以,教师要积极结合小学生普遍特质,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建立一个科学德立德树人教育网络。该网络的构建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家长、社会都有责任提供帮助,共同为促进小学生的德育培养贡献力量。小学生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就是家长,所以于小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家庭教育格外重要。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上要积极创建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家长能够及时的反应学生在家的情况,对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情况有个预判,进而更有益于全面对学生落实思想道德培养[2]。

  (二)教师不断约束自身提升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更是从自身的谈吐气质及自身不经意散发出来的能量,都在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学生。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更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并要努力的提升自己,努力的去成为一名具有高尚的品格的人,时刻的要注重自己的谈吐修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氛围,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生,指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还要奖罚分明善于发现学生不同的特点,再委与不同的责任与使命,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及使命感。教师还要用基本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并且不要局限于一科一门,要勇于涉猎多种学科知识,这样对待发现的问题就可以多角度的看待。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勇于实践,并且要树立自身的学习理想信念,并要与时俱进,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框架,勇于的面对社会上的诸多挑战,站在学识的前沿引领学生前进。

  (三)改善教育方式,强化学生主体

  无论教育如何的进行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以人为本,为了能够全面的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更好的摄入知识理论、运用知识能力为主要的思想观念。一贯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教师上课为主,学生就是参与者,故而,普遍课堂模式就是教师讲授、教师板书,学生仅仅听讲抄写的模式。这样老派的教学模式让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学氛围也不够活跃较。为了能够更好的改善这样的教育现状,并且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让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要重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课前准备、课中反馈、课后拓展延伸进行实践,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自己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首先要积极结合小学生普遍特质,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建立一个科学的立德树人教育网络。其次,要教师要不断约束自身,提升综合素质。最后,教师要积极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多创设体验活动,真正让学生身心得到提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钱友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0(Z5).

  [2]马瑞伟.彰显责任担当更好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C]//荆楚学术(2020年2月).2020.

  [3]林官鸣.立德树人育人为先——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9(21).

  

  

篇三: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理念的确立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融合促进作用,以培养全面的建设性人才为根本教育目标,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理念。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得到发展。

  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得到发展。德行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在思想指导作用下产生的,思想教学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容,一旦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就会带动他的行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在立德树人理念教学的指导下,应重视学生思想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先进理念的主要发出者,应该以身作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行动传播立德树人的理念,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方法传递公平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传递公平公正的意识,让学生不以个人喜好对事物妄加评价,体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尊重

  诚信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凸显事物客观性的重要方法,想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就要使他们能感受诚信带来的好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诚信这一问题确立奖惩机制,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

  为了使这些变革理念得到落实和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教师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将这些教育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观念的熏陶。青少年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强烈。这些特点使其极容易发生道德观念变化。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发挥其塑造学生三观的主要作用,对学生进行身体力行的引导,利用学生可塑性较强的优势,努力让有利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同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完善的探索,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浏览网页、观赏微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其个人品德修养。

  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支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在这三个领域都展开有效的活动,以此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功能,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丰富学生的道德理念,并有效布置相关的实践任务。家庭应该支持学生实践工作的开展,构建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

  教学本身是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不应该被局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为使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筛选,并推动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

  

  

篇四: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不断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无良老人讹人女子干扰公交车司机致使整车人丧命这些历历在目的事件促使社会和国家共同要求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全面开展及时弥补社会的道德风气让正直诚信友善忠义的美德再次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立德树人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祖国不断强大,让一部分人忘记当年的耻辱,出现了许多卖国求荣的国贼。究其根本原因,是在相关教育阶段没有开展应有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未能让那些背叛者学会“忠孝礼仪”。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德”的教育,寻找合适的方法将中国的传统美德传授给学生。基于此,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与应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引经据典;结合现实前言中国的教育观念是“育人先育德”,将立德树人放在教学最前沿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国家极为需要的。于小学的法治课堂开展教学,需要教会学生何为忠、何为孝、何为诚,唯有让学生在思想道德上过关,之后所以的教学才算有一定根基,否则学生就会如“水中浮萍”,无根无源,对中华大地没有一丝一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达到在课堂上立德树人的目的,本文将浅谈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思考与实践。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中国经过艰难的抗争,在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害中建立起来新中国,为国家赢得了71年的和平,国家也在一点点的强大起来。可正是这样的不断强大,让一部分人忘记当年的耻辱,出现了许多卖国求荣的国贼。究其根本原因,是在相关教育阶段没有开展应有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未能让那些背叛者学会“忠孝礼仪”。和平年代的人,渐渐淡忘中国的传统美德,忘记国家过去所遭受到的苦难。这个时代的人急需要塑造信念和道德,而最佳的时间就是在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处于纯洁无暇的状态,未来是忠于国家和民族,还是选择背叛祖国,其极大部分取决于小学阶段如何立德树人。不断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无良老人讹人”,“女子干扰公交车司机,致使整车人丧命”,这些历历在目的事件,促使社会和国家共同要求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全面开展,及时弥补社会的道德风气,让正直、诚信、友善、忠义的美德再次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1]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实践(一)言传身教,传授学生忠孝之理教师作为“传业授道解惑者”,必须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保证自己言行举止能够合乎礼仪,不能将自身的坏习惯传给学生。教师要言传身教,让学生能学到“忠孝礼仪廉耻”。例如,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和蔼交流,让学生明白“师者可以亦是友者”,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学习中国的忠孝礼仪。当然,最好的教材在于生活之中。教师在生活中,面对长者要敬重,面对幼者要爱护,面对可怜者要同情,面对恶者要厌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教师以身传教,才能让学生做到有样学样,学习教师善良上进的品质。言传身教中,身教优先,言传其次,教师只有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和崇拜,这就是“粉丝效应”,应用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学生塑造成爱祖国、敬父母的社会栋梁之才。[2](二)结合现实,应用于现实生活道德与法治教课书上虽讲述详细,但都是书面语言,并不能很好完成“以德树人”的教学目的。而书本内容来源于现实,只有再将书本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将“德”学到手上。例如,当上完拾金不昧的道德观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尝试,别人的一句“谢谢”将会比得到这笔“横财”更令人高

  兴。学生只有深刻体会到这其中的美妙之处,才会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秉持着“拾金不昧”道德观念。当上到法治篇章之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法治的公平公正性,告知学生违法的后果,让学生能敬畏司法,遵守法律法规。讲到孝敬父母长辈的篇章之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做一下家务劳动,说一句“感谢爸爸妈妈”,让学生对父母的辛勤付出充满感恩之情。告诉学生,在父母说教时要细心聆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学生能将教课书上学到的知识点运用于现实生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任务才算真正完成。[3]

  (三)引经据典,传授优良美德教师在传授美德时,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传播工具,道德与法治这本教课书的出现让其有了传播媒介。现在还需要有力的证据去证明教课书上所说是确实存在,此时就需要教师能引经据典,来说明相关礼仪的来源和发展。如,讲到互相谦让的美德时,教师可以引用“孔融让梨”、“三尺巷”这些历史上谦让的例子;学到保家卫国、忧国忧民的美德时,教师可以将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爱国爱民的例子介绍给这群孩子,让其以这些先辈为榜样,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中国是一个善于讲故事,也是故事极多的一个文明古国,教师在树立学生“道德”之时,必须要将中国故事用好讲好,这是最佳的榜样和例子,只有学生对经典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产生崇拜之感,教师以德树人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才算大功告成。结束语道德是小学学生最先要学的一个“知识点”,唯有学生美德合格,这个人的综合素质才算合格。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始终要记住一点:有才有德是优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教师要先将“德”教给学生,才能将其他知识传授给学生,否则只能培养出背叛祖国的“白眼狼”,危险祖国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育人先育德”应是全体小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参考文献:[1]张荣军汤云晴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观[N].贵州日报,2020-10-06(003).[2]彭吉军贵州财经大学.进一步提升高校党的政治建设[N].贵州日报,2020-1006(003).[3]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小学校长房萍.立德树人的三个着力点[N].中国教师报,2020-09-30(013).

  

  

篇五: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

  探究

  作者:杨宁来源:《家长·中》2021年第02期

  【摘要】我国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重新修订人才培育目标与学科发展战略,将立德树人设置为课堂教学与基础性技能训练活动的首要目标,以塑造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观与世界观为核心任务,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必要性,并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渗透路径与教学方案。

  【关键词】德育;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5-0040-02

  【Abstract】Moralityandruleoflaweducationinjuniorhighschoolsinmycountryshouldrevisethegoaloftalentcultivationanddisciplinedevelopmentstrategy,setLideShurenastheprimarygoalofclassroomteachingandbasicskillstrainingactivities,andshapethemoralandworldoutlook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asthecoretask,Encouragestudentstopracticethecorevaluesofsocialism.Thisarticlemainlyanalyzesthenecessityofimplementingtheconceptof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inmoralandlegaleducation,andsummarizeseffectivepenetrationpathsandteachingprograms.

  【Keywords】Moraleducation;Moralandruleoflaweducation;Penetrationpath

  一、以立德树人为纲领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能够强化课堂教育活动的激励效果与道德价值观塑造效果,以富有正能量的阳光教育来引导当代初中学生群体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从不同方面减轻当代初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与学习负担。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科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我国社会的道德文化传统,整合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德育资源,创设以文化理念感召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极大地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道德品质培育效率。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可从不同途径持续提高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与学科实践能力发展水平,任课教师能够在学生的道德观初步养成的初中阶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上指导与规训,对初中学生群体道德认知方式的转变、道德理念的形成施加正面的影响,保障初中学生群体树立健康、积极的个人生活价值取向与职业理想。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纲领开展高水平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促进初中学生群体在自我控制能力与认知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发展与成熟,初中学生群体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与干涉下学会主动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并对生活環境中发生的复杂事件做出精准有效的判断,接受创新型德育的初中学生群体有能力结合现阶段的社会背景分析、研究教材中各类知识点的应用意义,结合自身所参加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下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学科基础性原理的思想内涵,并体会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之间存在的内在客观联系。全新的德育模式可为我国当代初中学生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体验,将社会主流的行业道德准则内化为初中学生群体设计自身日常行为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重构道德与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秉承的教育准则分析

  (一)鼓励初中学生进行反思

  为完成道德价值取向培育、训练任务,任课教师应当帮助初中学生群体立足于过去的学习活动,总结个人化的独特学习经验与教训,对曾经犯过的错误做出深刻的反思,并通过比较自身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与能力进步程度,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任课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扮演诱导初中学生进行持续性反思的引导者角色,使初中学生群体在课上空闲时间或课后定期进行自主性反思与自我批评,并每天撰写学习日记,记录学生自身在不同时期的学习状态与所秉承的思想观点,任课教师应审阅初中学生所撰写的日志或学习笔记,并通过做出批注引导初中学生对基础性的学科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与研究,在潜移默化的德育过程中引导初中学生建立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道德价值观,使初中学生群体掌握自我规划与自我观察的基本技巧与策略,促进初中学生群体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蕴含的道德理念产生认同感与信任感。

  (二)引入多层次的课堂主题活动形式

  在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中,任课教师必须将复杂深奥的课本理论知识打散到各类趣味性的主题活动中进行讲解,避免集中讲解过多的脱离社会实践的课本知识。持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从持续演变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汲取富有教育价值与道德理念塑造效果的教学素材,并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开展有一定实践指导效果与思想深度的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应当选取拥有较高探究价值、可激发多数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特殊活动主题与游戏形式,使初中学生群体在多样性的动态课堂环境变化中深入体会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的社会价值。

  (三)为学生树立可模仿的道德榜样

  任课教师必须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我国现代初中学生群体做出值得仿效的道德榜样,在课上以不同形式的激励手段与策略鼓励初中学生群体模仿、学习切身可见的道德品质榜样,以此使初中学生群体获得良好的仿效性课堂学习体验,高效率地提高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水

  平,初中学生群体可在模仿任课教师、社会劳动模范、同班的其他优秀学生的过程中感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为初中学生提供道德领域的可模仿榜样,有助于促进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以道德模范的榜样形象影响初中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具体方向。

  三、践行立德树人思想、强化德育效果的可行措施研究

  (一)进行贴近真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任课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选择全新的以社会实践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与能力培育方案,通过挖掘、利用社会化的德育资源为初中学生群体创设更为真实的生活化能力训练情境,激励初中学生群体在集体化实践活动中努力践行课本中的道德理念与行为准则。任课教师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组织资源,动员学生参加富有道德感召力与影响力的无偿志愿者服务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有计划地在多种类型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初中学生群体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指导教师在讲解《守护生命》这一部分的学科内容时,可在向学生讲解浅显的保护身体、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与知识后,组织多数初中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医院进行观摩,并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教育与训导,学习各类保护自身身体健康与安全的自救自护方法,使學生认识到爱护生命的重要性。这一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可保证具体的教学效果,使初中学生群体对学科基础知识与内在原理有所感悟。

  (二)改进现有的教学策略与课堂指导方法

  任课教师应当根据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选定具备价值引领效果的教学形式与指导路径,在德育教育活动中锻炼、培育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思辨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使初中学生群体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复杂的道德问题,教师必须为初中学生群体提供拥有较强启发效果的道德文化教育,使初中学生在不断思考学科基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明确、坚实的道德价值理念与持续遵守的正确行为准则。例如在详细讲解《亲情之爱》这一单元的德育知识时,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前向学生提出“家庭关系有哪些类型?”“家的道德内涵与文化内涵是什么?”等问题,并鼓励初中学生群体在初步阅读完教材课文之后告知任课教师自身是怎样理解家庭关系的,以此拓展初中学生群体分析、思考学科主要内容的路径。这一问答型的教学模式可引导初中学生群体按部就班地逐步分析德育的思想内涵,使初中学生群体学会怎样处理自我与家庭、集体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应当顺应教育改革潮流,结合社会实践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与能力均衡进步的课堂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贯彻以立德树人思想的为基准的教育理念,将各个领域能够用于德育的素材与案例进行系统性整合与编辑,创设富有教育意义与启发性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此促进我国当代初中学生群体道德意识与文明素养的发展与不断提升,使初中学生养成正确的集体观念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1]赵洪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J].文教资料,2019(11).[2]卢明家.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9(19).[3]黄富强.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2).(责编侯芳)

  

  

篇六: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浅谈如何做一名立德树人的教师

  一、树立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育者的灵魂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鉴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既有对教育者——教师的要求,也有对被教育者——学生的要求。具体来说,“立德”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师德,“立德”对学生的要求是立学德。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师德”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却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爱岗敬业、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者师之魂。”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和学习。教师必须“立德树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认为要做一名好老师,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资本,是将学生培养成才的必备条件,是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实际上就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立的“师德”。

  二、热爱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对教育的爱的理解;著名教育艺术家李燕杰教授曾深有感触地说:“一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的挚爱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在学生的监督之下,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爱是教育的动力。爱学生能激励教师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去实现自我的人生追求。教师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教师职业道德的升华。三、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课讲得好,学生就能学得好,其实不然。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感知敏锐,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即让我们每一位老师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激情,做好花的事业,少生气,少抱怨,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眼睛向内,敬业奉献,提高素质,超越自我。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教学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若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需要,不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不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而是一味指责,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影响双方的教学活动。只有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其交

  心谈心,才能让他们接受你的教育,获得教育的成功。教师要尊重学生,不使用粗暴的态度,不随意呵斥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学生的精神上没有了束缚,必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或者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失去了耐心和对学生的信赖,我们出口伤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尽管我们事后恢复了正常,但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可能无法恢复,师生间的关系可能无法再恢复如初了。如果我们信赖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氛围,就可以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方能使师者乐教,学者乐学。但如果我们缺乏可信度,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和我们对着干,自然难易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不要做出伤害学生的举动,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和学生们相互信赖。

  四、一视同仁,善于赞美童第周说过:“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一定能做到”!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特长,都有闪光点,都可以取得成功。一个学生有不足,并不意味着他没有长处,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长激彼短,争取迎头赶上。成功的教师尤其理解赞美的力量。作为教师,花时间寻找问题、指出错误、盯着过失实在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成功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发现学生的正确行为,知道如何赞美他们,促使他们做正确的事情。平等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使他们的内心都萌发出追求成功的欲望,从而转化为追求成功的信念,绝不

  因过去的错误而否认今天的进步,要适时、适地、适度地予以褒奖,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让激励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大度包容,润物无声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可能会犯错误。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呢?有些教师可能是不问青红皂白,一阵疾风骤雨,他们不允许学生有任何的异常行为,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在这些教师的心目中,自己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有无条件地服从,如果听到或看到有不同的声音或行为,那都视为错误,都是不应该发生的,都是应该严厉制止的。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简单粗暴地“教育”,学生从心底是不会接受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上课既要学生们迅速进入状态,又让他们感觉不刺耳,对于不只是一个同学有问题时,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缺点也不让别人说,你一说他就毛,有一次在历史课上程涛在跟同桌说话,当时我说了他几句,他就坐在位上小声嘟囔着,一百个不情愿表现在脸上,我走他跟前让他到教室外面去,让他冷静了一会就问他,是不是我批错了,他说没后,就问他那你为什么有一幅要把老师抱起来从楼上扔下去的架式啊,他一听这话笑了,说当时你一批我,我心理接受不了,所以会那样。然后我跟他讲了应该勇于接受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消极的抱怨。一件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公平公正地处理班中的每件工作,让学生们信你服你。在每年的三好学生、这样公平学生们从没怨言,这样做学生们能不爱戴你吗?让学生们信任你爱戴你这也是家长尊敬你的前提,学生们如

  

篇七: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

  用

  摘要:在初中的学科体系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渗透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基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现状,阐述了以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以德树人;道德与法治学科;应用策略

  引言

  立德树人理念作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老师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要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以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减少学生犯错误的几率,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重视对于课本死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于道德观念的渗透。由于初中的阶段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同时,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老师在课上给学生渗透的知识是非常浓缩的。老师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有一部分老师总是认为道德观念这部分知识不需要在课上过多的给学生渗透,学生会在日常生活当中慢慢的去感受,但是这样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学生的领悟能力还远远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以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日新月异地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通常我们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有趣的新闻”。但是,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了解生活中的情节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很多坏消息。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青春期阶段,网络信息认知度不足,网上不良信息容易对初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辨别事物的好坏。在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中,新事物不仅被旧事物替代,而且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方面,在过去的发展中留下和继承对新事物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这是道德和法治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的,利用唯物辩证主义否定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又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现代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毕竟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落实和发展。道德和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首先要巩固初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厚重爱国主义感情,让学生以高志锻炼奋斗精神,使人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教育要从学生自身开始,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修饰道德,成为爱大德、爱大德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以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策略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想在初中德育与法治课程中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一个充分的表达,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必须要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实现课程价值表达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一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对于立德树人理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那么课程价值必然难以得到一个有效的表达,两者之间是一个因与果的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现课程价值表达时,自身要先对立德

  树人的思想理念进行理解,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立德树人理念得到一个良好的表达。

  (二)从课本出发,分析教材案例

  学生阅读课本可以发现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会有相关的社会案例,这些社会案例都是生活当中真实出现过的,非常有借鉴意义,也非常值得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教师在讲解完课本理论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社会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学生要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和老师同学进行密切交流,抒发自己对于不同案例的观点和看法,老师在听取完学生意见和建议之后,要对学生想法进行评价,侧面渗透一些道德理念,帮助学生不断成长。

  树立学习榜样,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用语言教学,潜在地影响学生。教师以身作则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的服装,教师每天盯着几十个人的眼睛,最先看到的就是教师的服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要穿奇装异服,服装要整洁,根据自己的职业,用朴素高雅整齐的服装训练学生。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充分发挥典范作用,教师不迟到,不乱扔垃圾,不吐痰,对学生的教育态度谦逊,自然而庄严。这种言行深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构成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动力。“人民有信心,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爱国主义电影,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美好生活的到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法治观念的人。为此,教师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树立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郭金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J].好家长,2018(15).

  [2]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J].黄好福.新校园(中旬)2016(06)

  [3]郑翠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改革的特色和应用[J].文学教育,2017,0(18)

  

  

篇八: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

  究

  摘要:初中教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的关键时期。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进步,规范学生的言行。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之下,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进,彰显出立德树人教育准则之后,不断地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师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引领学生进步和成长。不断的打造适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体系之下,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重要力量和实际价值。最终,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引领全方位的保证初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前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教师遵循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不断的升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入手,教师不断的释放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相应魅力和色彩。在有效的激活课堂教学内容之下,能够有效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学准则,教师不断的释放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能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增添亮丽的光彩。教师以全面整合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冲击力的过程中,拥有自我良好规划和成长空间。所以,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一、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彰显出重要意义和价值。学生会提高学习的兴趣,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魅力和乐趣。同时,教师通过合理性的案例引导,让学生对所学习内容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另外,还可以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成长空间,带领学生进步和发展。总之,会更好的释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力量,全面促进学生成长。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落实生本教育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树立生本教育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实施中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也会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学习之中。在理解课堂学习内容之下领略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并进行积极思考。

  比如,教师在进行《珍视生命》这一课堂教学时,可以列举生活之中的案例,很多人因为一些原因放弃自己生命。呈现出这些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这些案例,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内涵。教师让学生拥有正确的生命观,也将其有效的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

  (二)完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为主。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教学等形式,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找寻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更好的带领学生学习进步。教师转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更好的理解所学习内容。比如,针对《维护公平正义》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播放关于公平正义的相应故事视频。然后,带领学生共同解读视频的内容,学生可以从典型的案例之中分析并了解公平正义的作用,加强学生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也让学生在今后生活之中规范自身的言行。这样的情况下,也全面的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之中。

  (三)走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性比较强,这让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扎实,也会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立德树人理念贯彻落实之中,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还应该联系实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实际生活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然后,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有效的落实学生发展。在《我与社会》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出班级,组织游学活动,让学生观察,记录自己在观察中的所闻所感。让学生能够对自己准确定位,充分的发挥

  出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紧紧立足于“环境保护”这个主题,学生发挥出自己主人翁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相应的努力。这不仅符合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也对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产生很大的推动价值。

  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教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时,要拥有良好的教育规划,以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为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作为重要的引领,让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和相应的色彩。教师不断的整合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之下,也让学生逐渐的感受到知识的实际价值。最终,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之中,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全面和高效。

  参考文献:

  [1]袁长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分享[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98.

  [2]王元清.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宪法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法制博览,2020(22):225-226.

  [3]周华选.基于情景教学法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68.

  

  

篇九: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浅谈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策略

  摘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

  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引言: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不易服从管教。因此,教师要从日常教学的小事入手,逐渐让其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提升道德品质。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

  简要阐述。

  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具体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存在内容过多的现象,且有大量道德与法治重难点内容。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节省课时,会省略一些不是考试重点的内容,尤其是德育方面的知识点。这就会导致很多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德育知识并不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教学思想。首先,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且全方面地解读教材,无论是考试的内容,还是对初中生品质有益的内容,都要做出正确判断,保证初中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方面的提升。其次,很多传统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都较老旧,与当今社会关系不大。这就会影响到初中生对德育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当今社会背景,有效地调整授课内容,提升初中生学习道德与

  法治课程的积极性。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引导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充分理解德育知识,如到社区打扫卫生或参加社区活动等。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初中生将更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讲解有关“资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快递行业,引导他们观察资源的流转,还能让他们了解到快递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在快递配送较慢时,能理解并体谅快递员。

  2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显著的个性差异,容易受到误导。如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他们就很有可能走上歧途。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加工。比如,针对家庭结构并不完整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增加与这类学生的互动频率,有效转移初中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身处校园的温暖与教师对自己的帮助、鼓励;针对班级内较调皮的学生,教师应在课上讲解各类校园犯罪事实,让他们了解初中生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帮助他们学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和谐相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以便纠正与表扬,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教学“价值观”这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时候,对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从贫困群体的实际生活状态入手,帮助这类学生纠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播放《我心永恒》这首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评价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人们的表现。这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能有效增强初中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观念的高效渗透。

  3注重生态体验,实现自我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运用目前较常用的情境教学手段,具体地强化初中生的教育体验,在此基础上,凸显初中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更高效地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积极构建有关生态文明的立德树人

  教学情境,帮助他们从自身实际体验出发,深入理解课上所学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而培养更坚定的生态保护理念与道德品质,逐渐在实践体验中实现生态行为的内化,提升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初中生参加有关“亲近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眼目睹城市里的汽车尾气等污染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有效增强初中生的生态体验,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与法治学习习惯,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4立足于传统,培养学生爱国和精神方面的创新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较重视对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希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立志为国家做贡献,使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了解更深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讲解课本内容,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学生知道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用英雄的鲜血换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授“公民基本权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结合互联网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了缩短学生和理想道德教育之间的距离,教师要选择近期学生身边出现的模范人物,引导学生应用创新思想感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团结奋进、勇往直前的传统美德教育,展开革命传统教育,依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个人特点,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5立足于情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显著提高,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热门事件,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过提问,学生会同实际生活联系,自主思考。他们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学习热情将被激发。由此,他们就

  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强化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伟亮.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方法的探讨[J].学周刊,2020(5):17.

  2.李明利.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20(6):68.

  3.虞晓波.新课改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5(1).

  

  

篇十: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充分发挥立德

  树人的作用

  摘要:“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阶段,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教育;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情操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叛逆期,很容易在面对问题时钻牛角尖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真正的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简单阐述了“立德树人”的意义以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1.“立德树人”的意义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德育教育为主,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而“立人”所代表的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往好的方向改变、塑造、发展学生。“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工作的标准,而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初期,因此教师更需要帮助他们明白“立德树人”的意义。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需要从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展开,让学生明白如何尊重理解他人,如何做一个明辨是非不危害社会的人,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1]。

  1.

  如何更好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1.需要更深层次挖掘课程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且其中有许多较为难懂的内容。因此许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为了能够节省一些课时会省略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在学生看来,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不重要,从而忽略自身行为道德修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进行转变。教师需要知道,不管是重点内容还是考核较少的道德教育内容都需要去给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积极性[2]。

  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中,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敬老院当一日志愿者,到社区进行公益打扫等,通过这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责任的意义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总结时,引入其他行业人员,告知学生们各行业人员的辛苦,让学生学会体谅。

  1.选择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开展小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当中,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在授课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预习并总结出预习中产生的疑惑,课程中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解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性发言。课程后期教师可以组建学生讨论群,在群组内发布一些相关的课程与视频,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们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

  例如:在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程中,关于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提前进行预习,了解国家目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在课堂中,根据学生们所提的问题教师予以解答。课程后,教师可以结合事实在学习谈论群组中

  给学生们发一些相关的视频等,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意识,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义。

  1.课程内容要与实际生活有所关联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是比较强的[3]。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认为这门课程中似乎没有什么重点的内容。实际上,这门课程需要学生积极地去进行实践,搭建起课程与实际生活的桥梁,才能更好地去进行学习。这门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根本意义,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教师可以就亲情之爱,让学生们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互动。可以让学生们每人写出一件和家人之间有意思或者感动的事情,在课堂让学生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相关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亲人的含义以及家人的意义。

  1.“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情景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教师可以开展情景教学,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向学生展示社会真善美的一面[4]。在举反面例子的时候,需要遵循适度原则,如果过多地引用反面案例进行教学,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需要告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用一种辩证的方式来认识社会。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公民。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列举一些违法犯罪的案例,再告知学生这些罪犯最终都被进行了相应的处罚。让学生们明白,国家对于涉嫌犯罪的人员是绝不姑息的,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虽然这种案例是反面的,但是最终的结果体现了正义与社会的进步。

  1.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需要注意的两点内容

  1.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发展。因此,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从而真正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加全面地发展。

  1.教学结束后的反思总结

  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之前课程中的不足与优势,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方式不仅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根本目标。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往往忽略了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传统的应试鉴于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言香.“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7(22):147+149.

  [2]赵学栋.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59.

  [3]李武婧.略谈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突出立德树人工作[J].才智,2019(17):3.

  [4]王新祥.让道德与法治课凸显立德树人本色的路径探讨[J].华夏教师,2020(10):66-67.

  

  

篇十一: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中的探究

  摘要:教育之旨当在立德树人,教育之功亦在立德树人。尤其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而言,“立德树人”理念更是不可更改的初衷和准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在向学生努力传输一种正确的认识世界、看待社会的视角和态度。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继续深化课本教材的这种正向引导功能,并且以此为根基不断去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将学生培养成德行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理念;初中教学探究;道德与法治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德育责任,然而不少教师已经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丢失了这样的教育本心。他们错误地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看成了一门简单的知识教育课程,而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所需完成的德育任务和应当承担的德育功能。所以,这些教师往往会把课程讲授变成以成绩为追求的知识圈点,一些本应展开论述的重要德育内容也只能变成划上重点标注符号的枯燥理论。

  一、课堂教学融入德育,灌输价值观道德观

  初中德育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其实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但是很多教师却错误地将这些德育素材只当做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的武器。如此一来,学生的德行成长就可能会和社会期望之间形成脱节。所以,教师必须要去主动围绕课本知识体系进行延伸和拓展,在每一节课中都主动向学生灌输健康积极的思想和三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

  例如,七年级上学期的几单元内容都是围绕学生的思想塑造所展开。其中既包含着对学生学习观的引导和对自我认知的引导,也有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友谊和师生情谊的内容,更有对生命意义的考问和对生命价值的强调。教师可以在这一

  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按照课本的顺序逐一向学生展开讲解自我认知的方法和对待他人情感的态度等内容,并且营造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德育情境,带领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去感知生命、认识自我、强化情感联系。

  二、法治教学敲响警钟,划明行为规范红线

  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并不止于对错误行为的纠正和处罚,更在于对人们作出某些行为之前所形成的警示和提醒。而针对学生所开展的一些法治教育也可以起到类似的警醒作用,提示和告诫学生哪些行为不被允许甚至严禁触碰。所以,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也需要用严肃的法律制度去警示学生,给学生的脑海中树立起一门警钟,让这门警钟时刻提醒学生,从而预防学生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例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课本中,就明确指出了“法不可违”这一重要内容。在讲述这一课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投影设备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犯罪案例,用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教师所选的案例可以是一些青少年犯罪被判刑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典型的争吵斗殴致人死亡的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学生可能触碰到的行为底线,预先就在学生心中敲响了警钟,能够有效转变学生的一些偏激思想和错误观念。

  三、讲述道德模范故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共情能力可以让我们无需多言就能从一些故事中体会到思想情感,也可以感染我们向着榜样学习和前进。在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道路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积极发挥共情能力的作用,用一些道德模范值得赞颂的故事去营造德育感染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增强崇敬之情,甚至是在学生心中扎下学习和追寻之根。教师可以从课本中的模范先锋入手,将这些人身上的故事详细讲述给学生,以此引领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

  例如,课本中提到了陆之方、陆兰廷、陆兰军父子三人代代传承、坚守岗哨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陆之方父子三人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奉献,而且也将扎根于国人心底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向学生们生动讲述这父子三人在坚守岗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以这些故事来进一步深化

  这父子三人身上的优良道德品质。而这样的故事讲述也能够营造出德育氛围和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的思想。

  四、加强家校共育联合,营造家校德育环境

  家长是思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初中教师想要塑造学生的思德品行时,也需发挥出家校联合的重要作用,通过家校共创来营造出对学生全方位覆盖的德育教育环境。教师可以与家长之间保持着定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且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劝导以防止学生误入思想歧途。同时,在开展一些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和家长积极联合,由家长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知识。

  例如,不少初中学生都可能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青春期,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变化还会引发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动荡。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负责在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但是受限于场合和性别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却可能并不适合对学生进行生理方面疑惑的解答。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请求家长代替教师去告诉学生一些应该知晓的青春期知识,让家长以包容和鼓励的态度去和学生相处,从而抹平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动荡以及不安情绪。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若想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就要在课本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持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三观,而且还要以严肃的法治教学内容去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以德育的引导功能和法治的劝诫功能去塑造学生的德行思想。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树立起应当学习和参照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以榜样人物为目标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在家校共育的联合防线中促进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宝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4):119-120.

  [2]张金月.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助力“拔节孕穗”时期——“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巧妙渗透[J].学苑教育,2021(21):13-14.

  

  

篇十二: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

  作者:杨二月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25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而随着这项重要战略的实施,法治教育也成为青少年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已经在初中全面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在2016年教育部全面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后,不仅对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整体实施有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阶段性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立德树人是要求学校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让学生先立德,再树人,一个人可以学识平庸,但却绝不允许道德败坏,这对于他人、对社会有非常大的危害。所以,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可采用相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引导、熏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初中德育与法治课程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养成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让学生拥有应用法律在解决问题的想法,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推动的基础工作。初中阶段的道德和法治课程,是学生养成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在教育中,基础教育是初中生成长的一大因素,将道德与法治加入教育中,是初中阶段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的重要条件。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国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并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定位、原则、要求、内容、实施方面进行明确。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通过道德法治课程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义务和权利,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则。通过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逐步建立法律意识,养生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养生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树立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为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法制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起法治信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由此可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因素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教育部所颁布的教学刚要中明确指出,在教育中应设置专门的课程,让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或设置专门的教学单元、或几种在某一

  时间段进行专项教学内容,以保证初中阶段学生的法治教育时间。在课程中要想实现高效课堂,对于教学方案要进行合理规划,针對此,首先,学校应结合课程实质来对教学方案进行设置,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可按照道德品质教育的教学标准,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将一些法律知识简扩充在初中课堂中,并严按照学生的教学需求开展教学。其次,关于教师方面应接受相应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充分把我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特点和观念,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标准和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对法治教育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努力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需求。根据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需求,在进行教材编写方面,需要将我国宪法作为主体脉络,在内容选择上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会比较高。最后,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是保证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施的前提条件。合理的利用教材,同时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途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的开展能够在初中阶段得到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的德育与法制教育进行结合,为实现法治育人的教学重点打下基础,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做好准备。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规律要有一个全面了解,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可以采用实践、体验、参与等教学形式,让教学课程与法治相关的实例、案件、常见问题等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参与,并进行思考,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有良好的互动,实现教学创新,以此来提升法治教育的课堂效率。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创造课堂交流话题,关于某一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探讨,这样的教学内容将会更有趣,也更贴近学生。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加入课堂之中,如很多家长会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让学生参加各种兴趣活动、补习班等,或学生的艺术课程转变为其他课程,关于这两个话题选择其中一个,让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能够让学生养成在小事中寻找法律援助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用法律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养成法律思维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具有开创性的课程形式,针对教学资源教师需进行合理研究,从中寻找出适合学生生活状况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并针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便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海燕.立德树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0(2):111-112.[2]蔡增文.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课程价值表达[J].神州,2019(36):215.[3]伍仁容.立德树人以法育心: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建议[J].软件,2020(1):186.[4]杨帆.立德树人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0(3):5-8.作者简介:杨二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石嘴山市第二中学。

  

  

篇十三: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践行德育立德树人——浅谈《道德与法

  治》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几点策略

  摘要:在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终极育人目标,整合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资源,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在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坚持正确的人生三观,塑造完善的人格,主动学习知识并实现活学活用。教师需要以德育元素的有效渗透为基础,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进程以及学科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思路,坚持站在学生的视角,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确保立德树人理念的全面践行以及有效贯穿,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指明道路和方向。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落实策略

  引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反复提起,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教师需要深化自身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认知。以德育元素的合理渗透为依据,在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策略,选择契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眼球,保障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全身新投入。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说,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不容忽略,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采取现代化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开拓学生的思维,保障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自信和积极。

  1.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将这一工作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积极贯彻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建言献策。教师需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工作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始终坚持站在学生的视角,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及创新。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的引导以及教育,将研究学生作为学科教学的首要环节,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在传授经验教训的同时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有效创新,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及帮助。教学实践的逐步强化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教学之间的有效联系,找准德育元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更好的凸显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导作用。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自我提升,朝双师型教师看齐,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自身对学生的有效影响。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渊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偏差行为举止上的纠正,保障学生既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够实现自主创新、独立思考。教师对学生的理论点拨以及技巧讲解传授非常关键,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兢兢业业,热爱教育事业并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

  最后,教师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注重对程序化内容的有效分析,有条不紊的落实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工作、课后总结反思工作,确保教育教学工作井井有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化发展。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成果,逐步丰富教学模式。更好的契合学生的主体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变得更加主动,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1.强化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

  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确保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最为关键,教师需要以此为中心目标,着眼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以及核心,了解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实现两者的紧密联系。

  首先,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以及教材的分析以及研究,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时,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定位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更好的实现对症下药。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导致学生直接被忽视,教师需要摒弃这一负面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分析为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环节,主动缓解个人与学生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分析提升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要求及策略,保障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这一点对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教师需要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以能力目标为基础以及核心,关注对学科价值追求的进一步优化,了解三维目标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来鼓励学生自由发展。避免简单直白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指导下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技巧和策略,这一点有助于全面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最后,教师需要坚持做好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了解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将教师的简单讲解,学生的自主实践和个性化学习融为一体。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科概念的分析,另一方面需要给予学生自主操作上的指导,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习惯和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分析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理顺个人的思路,实现自主总结和探索。

  1.积极落实教学反思和总结环节

  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有助于规避同一个问题,避免教师以及学生在典型问题上反复犯错,提升学生的再认识再思考能力,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打造品质课

  堂精彩课堂。教师需要注重横向分析和纵向对比,了解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教师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抓住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的流程,真正确保教学反思工作落实到位,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指明道路及方向。除此之外,教师需要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确保教学反思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前后照应和环环相扣,实现高效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个人的社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教师需要以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为基础,保障学生能够参与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接受外部的考验及检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包含的社会活动比较复杂,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素质以及品格修养。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想象,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及顿悟。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容忽略,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立德树人育人教育原则的指导下丰富教育内容,合理渗透教育元素,鼓励学生自由发散。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变得更加主动。

  参考文献

  1.林官鸣.立德树人育人为先——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9.

  2.

  吴海森.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2020.作者简介:刘邦志(1983年7月),男,汉族,山东济南市人,2006年6月在大学入党,同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9月参加工作。

  

  

篇十四: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浅谈道德与法治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春林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51期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的载体,是聚焦儿童成长中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引导儿童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法”,培养儿童明法理,懂规矩,从而构建有道德的生活,陪伴儿童实现道德成长,促进儿童知法、守法的习惯养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道德成长

  2019年秋季,道德与法治课本走进小学生的课堂,作为任课教师系统地浏览了教材内容,详细阅读了《教师教学用书》后,深深感到时代赋予教师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如何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这个载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明白法律的重要性,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明法理,懂规矩,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将生活化的法律抛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规矩意识。如,六年级上册以宪法为主线,让学生了解宪法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宪法是其他法律的依据,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法律及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在学习了“感知生活中的法律”后,学生明白了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回忆我们开展那些活动时,听“宪法”讲座,办“宪法”手抄报等脱口而出,从而记住了12月4日是我国宪法日。如果生活中没有交通规则,各种交通工具会给生活带来多么可怕的麻烦;如果学校没有规章制度,学生就无法进行有序学习;如果公共场合没有规则约束,那将会出现混乱的情景等。这些实例由学生亲自假想,从中体会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自己遵守纪律是为了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法律赋予我们权利,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履行义务和职责。

  二、知权利,明义务,促进尊法守法习惯的养成

  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设计的活动中结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自主探究、发现、实践,从而获取经验性知识,促成遵法、守法习惯的养成。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每一课都由课题、二级课题、正文、栏目、主持人、范例等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是编者精心为师生的教与学设计的。比如,通过教材栏目中的“知识窗、活动园、阅读角、相关链接”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举证好多场合对未成年人有特殊的待遇,比如凭学生证乘车半价,1.2米以下儿童进入景点免收门票等。通过对“公民意味着什么”的学习,清楚自己在学校是学生,在家里是孩子,在不同场合身份会发生变化,但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

  ——公民。权利和义务是同时存在的。学生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有努力学习的义务。在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义务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学生能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通过亲身体验感知责任和义务的重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三、诵经典,读守则,提升核心素养从娃娃抓起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通过教师的引领、扶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究,回家后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了解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的且为人民服务,同时,他们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等,引导学生从小学会助人,懂得感恩。

  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每天安排了晨诵课,利用清晨诵读古诗文,在诵读中感悟提升,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成长。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每天课前读《中小学生守则》,回家途中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在坚持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自觉学习,主动进取,明法理,知规则的优良品质。

  四、升国旗,唱国歌,培养爱国爱校爱家园的优良品质

  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道德与法治教材将法律生活化,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法律知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初步了解到这部法律是国家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而制定的法律。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校对应开展活动让“爱国爱校爱家园”在孩子心中扎根并生长。如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全体师生站在国旗下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当国歌响起,师生齐唱国歌,仰望迎风飘扬的国旗,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每年国庆节前学校开展各种歌颂祖国的活动,使学生明白,没有富强的祖国就没有快乐幸福的家园、校园。

  教育要与时俱进,在依法治国的今天,道德与法治教材巧妙地将道德寓于法治意识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教育以德为先,德是首要也是根本。而系统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最直接、最高效地实现道德成长的途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融“道德与法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成长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建设者夯实思想基础。

  

  

篇十五: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侯东杰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2期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德育教育的优势。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不应该仅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应该以这些知识和日常的教学为平台进行德育渗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立德树人

  育人先育德,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立德树人里理念倍受关注。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渗透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不仅仅是课程改革对日常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应该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性格,发展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品德。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讨论。

  一、展现人格魅力,实现德育熏陶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和行为的塑造,具有直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老师就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诚恳热情的为人处世原则影响学生。

  没有一位学生不喜欢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热情真诚的老师,学生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总是爱针对一些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当学生们提出问题,老师能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就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佩服老师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说话要温和,眼神要诚恳,做到有理有据,用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将老师的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践于行动,真正将老师的行为作为学生品德行为的源泉,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二、挖掘教材内容,实现德育渗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材是老师们教学的依托,更是教学的基础。为了真正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老师应该从教材中挖掘各种德育信息,将教材成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更能够将课堂成为学生德育发展塑造品质的主要阵地。

  例如:在《学习伴成长》的学习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的正确意识,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成长,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认真学习,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在《深深浅浅话友谊》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友谊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只有拥有挚友,人生才能够更加完美,让学生用真诚、用热情、用爱心、用耐心对待自己的每一位朋友,以诚相待,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师生交往》的学习中,让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亲近老师、信赖老师,明白老师的难处和良苦用心,培养他们尊重师长、敬爱师长的良好风范;在《生命可以永恒吗》的学习中,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感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意义是无限,从而教育学生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体现个人价值,活出个人的精彩。

  在《我与集体共成长》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集体是生活的环境,集体是一个人发展的环境,只有与集体同心同在,才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实现集体发展,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在《社会生活讲道德》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将这些德育因素转化为自己的德育思想,外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诚恳相待;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学习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是中国的一员,中国的兴旺和发达需要自己用绵薄之力去奉献、去贡献;在《中华一家亲》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在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维护民族的团结,拥护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个人道德的体现。

  三、创设合理情境,融入德育启示

  新的教育时期,教学情境的创设备受关注,在课堂上除了要给学生利用教学情境创设知识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还要创设一定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德育的影响,并能够真正的融入到德育情境中,提高德育认知,在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相互连接中,增强学生的德育共鸣。

  在《网络改变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们展开以“网络是把双刃剑”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学会全面分析事物。

  四、结束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应该立足于日常的教学,将学科教学作為品德教育的载体和渠道,落实自身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作用,挖掘多种德育因素,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感受道德素养,提高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将来更好生活、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秀平.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J].中国新通信,2020,22(05):195.

  [2]李武婧.略谈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突出立德树人工作[J].才智,2019(17):3.

  [3]陈莉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J].求知导刊,2020(06):90-91.

  

  

篇十六: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五关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及教学中几个重要内容的把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国最突出的优势也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土壤中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提纲

  先谈谈我参加国家级教材培训的感受:感受有二:1.国家对“三科”教材的重视前所未有。统编“三科”教材,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方面的意志和意图。因此,作为“三科”教师,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2.最大的挑战:如何从教材转化为真实的教学。比如说,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坚守教育的正确性,也就是如何把握政治的正确性和知识的正确性;如何落实从“直接德育课程”向“间接德育”功能的转换;如何把握法律在课程中的度以及法律如何到达儿童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我个人认为,要达成这一系列的目标,真正把教材转化为教学,其关键,就是要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我们中小学德育课的宗旨和归宿。接下来跟大家分享我的认知和收获:通过培训,我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些粗浅的认识和了解:一、关于课程名称的变化法治教育的由来:在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其中,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

  1

  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在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关于课程名称的变化,通过培训,我有两个层面的理解:1.把《道德与法治》作为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统一的名称,是为

  了更好地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一体化。2.《道德与法治》更体现出我们当前德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它与《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如果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课改为了推动德育回归生活、贴近生活才这样命名,那么《道德与法治》则是从课程的目的、目标来进行的一个尝试。所以,课程名称虽然改为《道德与法治》,但是,课标要求没有变,课程依然沿袭着课改的道德回归生活,在儿童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理念。

  二、关于教材教材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用好教材,是课程改革中具有实质意义的环节。使用教材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其关键是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师处在教材和学生之间,不仅是个“中间人”,更重要的是个“介入者”和教材的再度开发者。《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深度建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编者编写教材,还是教师使用教材,都有个根本的方向和任务:立德树人。我们说要用好教材,这个“好”,好就好在让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从价值立意上说,就是探索并建构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现方式。三、关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是这样思考的:

  2

  教学过程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就要时刻谨记,把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作为我们教学的价值方向引领。这就要求我们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是课程改革、整个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任务,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

  第二,立德树人首先是“树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并实现教育、教学的重大转向,我们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转到人的发展上来。

  第三,立德树人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必须努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也就是明确中国学生要发展成什么样的人。

  第四,立德树人还要明确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中得以落实。

  第五,确保立德这一根本方向和重要途径,要真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又是社会、国家之大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寻找课程、教学中的“最大公约数”,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核心价值观统领教材与教学。四、关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道德和法治的关系以及法律如何到达儿童1.《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定位道德与法治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制度化的道德,道德是生长于人的内心的。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支撑道德。

  3

  2.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合理的结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双向渗透,道德教育中要渗透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中也要渗透道德教育。这样的双向渗透,道德教育才会有力度,法治教育也才会有境界,才会更有温度,让人们生活更美好。除了相互渗透外,鉴于法治教育长期以来薄弱的状况,必须进一步加强,因此设置法治专册。六上的法治专册,强化系统性,强化法治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儿童的视角,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了解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逻辑简洁、清晰。二是主要讲授宪法,且讲授宪法的基础知识,把握基本问题——我们是公民,公民意味着什么,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我们的国家机构,包括人大代表以及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三是突出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比如法治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年龄节点。四是努力确保法治教育的权威性、专业性和教育的正面性。五是语言文字的可读性。比如,法律如同指南针、如同尺子、如同武器等。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小学涉及了34部法律法规。3.法治教育离不开基本知识的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增强意识。高段课本上的“阅读角”、“活动园”、“知识链接”等栏目也很重要,不可忽视。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好“阅读角”,在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加深感悟。二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好“活动园”。比如了解宪法日的主题,在讨论中探究,在探究中把握基本含义。比如,宪法中的部分条款和一些生活中的场景,用连线的方式把对应的内容连起来。三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四是让学生介入到法治的学习中去,成为参与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亲身的体验,产生道德与法治的想象。在小学进行法治教育,我们这里说的法治不是制度的“制”,我们的法

  4

  治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法治精神的培育。在一下教材中就体现了这一点,教材绝不是靠加一些法律的条文,让学生背诵一些法律知识来达成所谓的法治教育,而是在儿童的生活中、在他们生活的时时处处建立那样一种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法治意识的培养,强调的是一种意识的养成。

  五、关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及教学中几个重要内容的把握1.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国最突出的优势,也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土壤中。总的要求:(1)要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深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有魂、有根、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2)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安排与思路。采取分散渗透与集中专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在五上第四单元,从三个方面展开:“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是一个整体,前后相互衔接,层层深入,教学中要让学生有个结构化的框架,防止碎片化、孤立化。在“美丽文字”部分,特别把握好以下原则: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除汉字外,还有藏文、蒙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几十种文字。但文字使用有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汉字不是唯一的,要尊重、保护其他文字,又要依法推行规范汉字。在“传统美德”部分,突出三个方面美德: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已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3)要重视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节日感、仪式感。其中,决不能把春节置于一般的“过新年中”而被轻视,以至忽略,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具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气息的节日。(4)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5

  正如20世纪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方法,“照着讲”就是传承,“接着讲”就是要创新。创造性转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弘扬。

  2.关于《道德与法治》中历史、地理内容的教学原来的《品德与社会》中有历史、地理教学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中仍要保留,同时还是优化、加强。但要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质和独特任务出发,转变视角,转变重点,服从于并服务于道德与法治教育。一是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讲历史知识。如突出“我们的国土”“神圣的国土”。关于国土面积用“海陆兼备”的表述。二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讲地理知识。台湾问题,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坚决反对“台独”。三是从文化的角度讲历史、地理,提倡文化的健康生态是多样性,尤其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容的选用。四是从地理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一方水土一方生活养一方人。总之,“道德与法治”中的地理内容教学,不是简单地教知识、背知识要点,而是天地合一的理念教育,是一种文化的集体记忆,一种立场的基本确立。尤其要注意的是关于历史内容的教学。教材中的核心视角是:不是铺陈知识,而是确立历史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既让学生勿忘国耻,又不沉浸在苦难的回忆中。(2)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化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中国有了共产党,古田会议、井岗山会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习、继承长征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4)抗战胜利、民族解放。勿忘国耻,众志成城、中流砥柱的抗战精神——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5)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新纪元、重返联合国。(6)共同走向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我的梦,一带一路的世界

  6

  梦与中国梦。从历史和精神发展的脉络来讲其中的历史内容。关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要从中国看世界,更要从世界看中国,明晰中

  国在世界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责任。3.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教学少数民族问题十分敏感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主要是贯彻、落实好党

  的少数民族政策,其核心思想与精神是:互相尊重、守望相助;谁也离不开谁,一个也不能少;要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住在一起。在阐释汉族文化、生活中,不能忘掉少数民族,比如节日、风俗、建筑、艺术等。

  4.关于公共生活与规则教学公共意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教材中,公共生活的意识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教材中从三个方面设计:公物——公共场地卫生——公共秩序。然后又在五年级下学期较为集中地进行教育。认识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就在身边——建设有序的生活,参与公共生活建设,服务社区。核心思想是公共生活的共建共享,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关于规则教育。公共生活离不开生活的规则,有规则的公共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精神。教材中将小学生的规则初步结构化:从“约定”到规则,从小学生守则到班级规则;四年级又扩展到班规,在后续教材中拓展到网络世界中的规则,同时还从规则提升到提升到责任。这一教材思路是基于规则发展内在逻辑的。此外,增加了规则的思辨性:规则是否合理,班规可否改进。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质上是儿童的道德学习。要以儿童为主体,引导儿童进行道德实践。1.教学的核心是学会学习

  7

  陶行知100年前的批评:论起名字来叫学校,讲起实质来,学校又变成了“教校”。教学,不是教和学,而是教学生学会学。让“学”走在“教”的前面。“教”就是为了“不教”。

  2.“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质是儿童的道德学习要充分尊重儿童、相信儿童,以儿童为学习的主体,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进而成为道德的创造者。3.儿童道德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在挑战性思维中得到发展。教材呈开放状态,教学也应向四面八方打开。部编教材中增加了思维的含量,尤其是挑战性思维,引导儿童在两难问题中探究、体验、发现、发展。4.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是教师要学会改变,改善师生关系。如陶行知的《教师之歌》,体现出儿童对教师的呼唤。5.关于生活教育的准确把握与呈现问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落实在儿童生活中,学生核心素养是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培育、发展起来的,也离不开生活;《道德与法治》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过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生活,因此,生活德育的理念必须坚持。但是,在教学中应进一步把握好以下问题:(1)生活德育,不是生活+德育,而是在生活中展开德育,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2)生活德育,不能只有生活而无德育,必须从生活中开发德育的元素。找春天、小制作、小观察等,不能变成劳作课、科技课,本质上还是德育课,是法治教育课。(3)生活德育,在德育的呈现方式上隐性呈现与显性呈现相结合,隐性呈现不能将德育元素“隐”掉,应适当加强显性呈现。(4)显性呈现是一种价值呈现,单元题、课文题不能中性化,不能只注重儿童化,而忽略题目中的价值揭示与呈现。(5)在注重价值揭示与呈现的同时,要进一步注重儿童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到落小、落细、落实。教材中诸如“我能行”主题下的表述就

  8

  很有意蕴:“你在这点行,我还在那点行;今天行,明天还能行;相信自己行,我才可能行;不能只说行,努力才能行”。

  以上只是我通过培训从宏观框架方向上的领悟,至于对每册教材的具体解析,我们还是要听专家们的讲座。

  最后,让我们共同为德育课程而努力!

  9

  

  

推荐访问: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现 树人 法治 学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