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市场现状12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劳动就业市场现状12篇

2022-11-03 12: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劳动就业市场现状12篇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当下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的现状  作者:赵宪浩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就业市场现状12篇,供大家参考。

劳动就业市场现状12篇

篇一: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当下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的现状

  作者:赵宪浩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5年第02期

  摘要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力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这种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中得传统组成部分和重要结构,其结构组成会发生新的变动。面对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用工荒"以及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的就业现状,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的话题,引起了热议。关键词劳动力结构就业难转变思想观念宏观调控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及我国的就业问题,2014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财经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增加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又引起了全国的高度关注。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引起世界瞩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率逐渐减缓,而且我国出现了"用工荒"和大学生失业同时大量存在的不良经济现象。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劳动力结构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是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政策目标。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困难的问题,还要坚持发展,而且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多方面着手,推动我国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一、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力的状况分析(一)我国劳动人口众多我国是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就意味着我国有大量的劳动力可以供给全国经济建设,也意味着我国可以在长期拥有发达国家已经消失的"人口红利"。与此并存的是我国如此众多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失业与"人口红利"并行存在。而且,庞大的劳动人群,可能会导致我国劳动力质量的地下,因为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市场上处于"买方市场",进而影响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虽然我国加大了对劳动力素质培养的财力、政策投入力度,但是符合工人单位要求的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供不应求,劳动力就业能力低下使我国短期内仍将维持着这种结构性矛盾。(二)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不断减缓,我国经济增长率已经连续几年都是低于8%,根据现行的经济形势和我国的经济政策可以估计,我国经济未来有可能维持于7%左右的水平,尽管对于我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来说已经不容易,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影响很大。经济形势是和就业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发展状况好,就业形势就会变好,反之,经济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展状况变缓,就业形势也会跟着变缓。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由于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世界市场相对疲软,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政策,限制进口,所以我国之前靠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有效的拉动或扩大国内就业。相对于普通民工就业形势,更严峻的是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这些年,尽管我国通过扩大大学生的招生名额,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劳动力的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突出了。所以,整体上看,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三)工资上涨影响劳动力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增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将促使工人工资水平的上涨。而且在现在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会处于"刘易斯拐点"的经济发展阶段,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结构将会慢慢地由"二元结构"转向"一元结构",工资的上涨是必然趋势。这对依靠低劳动分配率来吸引外商投资和支撑高出口率的我国来是很大的冲击。工资上涨,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就会想尽办法,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用工的数量,也就是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企业会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对于一些跨国公司来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它们会逐渐将设立在我国的企业,转向东南亚或者非洲等劳动价格低廉的国家,比如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影响我国劳动力就业数量。二、增加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建议(一)调整产业结构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就业数量和就业人群的吸纳是不同的。我国产业结构很不合理,整体来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传统产业结构的特点是劳动力需求量较小、工资底下、学历要求低等。不利于增加我国就业。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如动漫产业、物流产业、金融产业等,对吸纳我国劳动力数量、增加我国经济量都有重大作用。而今,我国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对服务业需求量越来越大,大力发展服务业,满足了大学生对"白领"、高工资的需求,有助于缓解我国大学生为代表的新型就业。(二)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投入力度教育的投入与劳动收入成正比,对于普通的农民工而言,没有足够的教育水平,没有一定的学历,很难获取较高的劳动收入。当下,我国对劳动的教育投入力度在逐渐增加,但是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劳动力的素能投入还是较小,因此,我国应该着重于劳动力教育问题。一方面,通过国家法律制度树立职业教育的地位,使其在生源配置与公共资源上享有同高等教育相等的待遇,对各个类别的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扩大职业教育供给,鼓励企业为保证所需技能人才来源的稳定。另一方面,建立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如高专高职和技工学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为指导,职业培训机构要定向就业和单位订单为指导,企业办的技能培训应以提高产率为指导。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1]余秀江,王浩等."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基于劳动力供需双方知觉的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02).[2]王亚柯,罗楚亮.经济转轨背景下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03).[3]兆雄.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是解决我国当前劳动力供需失衡的重要措施[J].经济问题探索,1996(04).(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篇二: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本科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与对策分析院系:专业:学号:__指导撰写学年:

  1/12

  目录

  引言3

  摘要4关键词4

  一、劳动力市场概述5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5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5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6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尚未消除6<三>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规范6<四>工会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7

  三、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7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导致劳动关系中的强资本、弱劳工状况7<二>工会角色不到位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形成约束7<三>劳动力市场分割使"农民工"的劳动关系问题突出8<四>劳动力市场秩序不规范致使劳动争议频繁发生8

  四、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措施8

  <一>改善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状况91.降低劳动力参与率92.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9

  <二>充分发挥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9<三>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10〔四〕完善劳动力市场秩序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2/12

  引言

  劳动力市场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而且素质不高,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制度性分割,社会保险和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劳动就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等,然而这些问题给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形成了障碍.

  因此,正视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12

  摘要:当代世界各国的劳动力市场迅速发展,各有其特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

  劳动力市场相对滞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压力决定着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正视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对策

  4/12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与对策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概述

  所谓劳动力市场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都要由市场作基础性的配置,这包括土地、资金、原材料、技术、劳动力等,而在这些生产要素中,其他都是物的要素,只有劳动力是人自身具有的要素,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所以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市场体系中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独立完整的市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矛盾突出

  1.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1月6日,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人<不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省>,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2004末,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83.3%,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因此,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7年就业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显示,2007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全年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1400万人.同时,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考虑到每

  5/12

  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所以就业总量矛盾突出,中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

  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情况:大专与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高中教育水平的占13.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表明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同比世界平均水平为11年>.事实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世界银行基于2003年国统计局城市家计调查的统计:受教育程度小学毕业的,失业率为15.2%,初中13.3%,高中9.7%,大学与以上为3.2%.

  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现象:即严重的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2005年第二季度全国10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证明,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人数均远远大于供给人数,缺口总人数分别为45769人、23854人、8943人.所以劳动力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

  

篇三: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目录四劳动力市场法律系统不健全导致劳动者的权益屡屡受到侵害五劳动力市场保障体系和宏观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四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的原因一机制不健全基础建设落后二市场分隔影响了市场效率三企业改革滞后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下降四缺乏整体规划及必要的宏观调控五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对策一大力提高人民素质二进一步完善工资机制三打破劳动力市场分隔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四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扩大失业保险金的覆盖范围和功能正文四劳动力市场法律系统不健全导致劳动者的权益屡屡受到侵害中国现处于市场经济初期整个社会在剧烈变革中就业矛盾非常突出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少数企业仍然无视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郭增光来源:《经营者》2016年第11期

  摘要劳动力市场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压力决定着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介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正视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建设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劳动力市场也称为“人才市场”,指的是劳工供求的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而且素质不高,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制度性分隔,社会保险和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劳动就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给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造成了阻碍。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根据国家的人口统计,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15~65岁的适龄劳动人口就占70%。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通过调查,可以总结一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第一,我国的劳动数量多,劳动参与率大。

  第二,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劳动平均素质低。

  第三,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第四,人才地域还是呈现东强西弱的趋势。

  第五,非公有制的就业人员急剧增加。

  第六,人员流动幅度较大。

  第七,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不完善、不统一。

  第八,就业率增长很快。

  第九,农村劳动剩余量多。

  第十,新生劳动力增长快,供大于求矛盾突出。

  第十一,劳动力使用成本偏低。

  第十二,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中国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在于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在于如何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效率,以便在国际上具有劳务竞争优势。然而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整顿、调整和完善。正视现有问题,提高我国对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建设,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但是总体素质低下,交易成本过高,劳动交易不方便,市场供求信息不及时不充分不对称,并且劳资双方地位不均等,这些都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表现。另外,我国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宏观管理和监督力不够,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完善,劳动力市场还不够规范,还没有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总之,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于其整体规划,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一)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机制不完善导致市场工资率差别过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提供真实、相对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信息——相关劳动力的市场通行工资率水平,帮助劳动力供需双方进行明智的市场决策,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种重要功能。但中国目前劳动力市场这种功能表现却并不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隔离导致劳动力流动不十分通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不顺畅,对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搜集以及发布的专业机构太少。尽管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已经开始正式发布劳动力市场价位的指导数字,但由于这些调查往往不系统、操作也不是很科学,因而无法成为企业薪酬决策的重要依据,结果导致同种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信号往往差别很大。

  (二)劳动力市场城乡分隔严重导致竞争有失公平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又分为不完全竞争和完全竞争两个市场。城市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是城镇就业岗位中不向农民工开放的那部分市场,属于主要劳动力市场。城市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是城镇工作岗位中向农民工开放的那部分市场,属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则是完全竞争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后难以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求职而只能转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失去了与城镇劳动力公平竞争的机会。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劳动力交易价格不断压低。当劳动力价格长期低于劳动力价值时,劳动力必然会退出该行业或地区,因而导致了区域性结构性的民工匮乏。

  (三)劳动力市场建设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市场建设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以致引起市场秩序混乱。近几年,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发展,涌现出各种职业介绍机构,为了尽早地占领市场,各种职业介绍机构各自为营,彼此之间沟通很少,有的甚至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搞不正当竞争。而对于那些非法的职业介绍机构就更不用说了,私招滥招、收取高额中介费等。目前我国起步不久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才使得市场秩序混乱。

  (四)劳动力市场法律系统不健全导致劳动者的权益屡屡受到侵害

  中国现处于市场经济初期,整个社会在剧烈变革中,就业矛盾非常突出,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少数企业仍然无视《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有些不良雇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恶意拖欠工资、提供恶劣的工作条件等,其原因首先在于我国劳动法立法时间不长,劳动法律体系不完善,难免会存在各种漏洞和不足,其次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还未上升到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的时候,劳动执法部门的执行权力显然是无法得到保证的。

  (五)劳动力市场保障体系和宏观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呈现二元结构。城市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尽管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经济水平低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镇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会保障也存在部门和人群差异。首先,国企、较规范的私企和外企等正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社保制度,其他的非正规企业则没有完全建立。其次,在正规企业的就业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较稳定,劳动侵权现象较少;而在非正规企业的就业者,劳动用工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很普遍。此外,在农民与企业的关系上,反映最强烈的是工资拖欠问题,虽然劳动部门每年都有追缴拖欠款、整顿劳动力市场的行动,但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长效机制,健全劳动力市场保障体系和宏观监督机制,加大执行力度。

  四、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的原因

  (一)机制不健全,基础建设落后

  从城乡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现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看,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得更为紧迫。我国现行劳动力市场总体上呈现出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程度低的状态。市场的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手段不健全,致使市场辐射范围窄、信息迟滞,严重影响着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服务功能。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经济的影响,各地劳动力市场发展也不平衡。

  (二)市场分隔影响了市场效率

  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配置高效率的重要保证。这不仅使劳动力就业范围得到扩大,而且使劳动力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隔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城乡二元经济及由此产生的一些制度性分隔。在以传统的国有经济部门为代表的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工资体制仍带有低工资、高福利的特点。而在同一经济部门的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对工资的影响较大,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也较为有效。由于市场上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的态势,工资水平低,体制内工人能享受的高福利,体制外的工人却无法享受。这样一来,就工资和福利而言,体制内外的劳动者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阻碍了企业产权重组、就业重组、减员增效的改革。

  (三)企业改革滞后,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下降

  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不仅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能真正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主体,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使企业由原来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和劳动用工主体。虽然我国近些年来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远没有达到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劳动用工主体的地步。此外,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下降加剧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劳动力供过于求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点,而农村劳动力供求的矛盾更为突出。

  (四)缺乏整体规划及必要的宏观调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国家保证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调控劳动力供需总量,调控劳动力的流向和流量,克服市场机制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引导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然而目前我国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很不健全,宏观调控乏力,从总体上看,还没有找到调控和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运行的调控方式。

  五、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对策

  (一)大力提高人民素质

  人民素质与其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素质越高,它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就越高。提高人民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现在中国的各级政府、企业及不少家庭已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人力资本投资数量连年较快增长。同时,要不断扩大教育的规模,积极发展各种教育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

  (二)进一步完善工资机制

  完善工资机制,使工资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决定。确保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信号”正常发挥作用。利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的调节功能,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需进行灵活的调节,是解决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所在。改革工资制度,主要改革劳动工资形成机制,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着力于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使工资制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打破劳动力市场分隔,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有关“农民工”劳动关系问题的根源是劳动力的市场分隔。所以,要想彻底解决有关“农民工”劳动关系问题,就要彻底打破劳动力的市场分隔。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式。劳动力的流动不仅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而且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最大障碍可能还是户籍制度,为了促进劳动力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真正体现劳动者和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地位,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

  (四)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是扩大失业保险金的覆盖范围和功能。将失业保险范围由国有企业扩大到城镇多种所有制的全部职工,将失业保险的功能由目前以救助为主,逐步扩大到对失业人员的救助与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两种功能。二是改革失业保险金的筹集渠道和方法,尽快落实国家已确定的保险金收缴比例和办法。三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各种收费行为。把目前单独设立的各项有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基金同失业保险金捆起来统一使用,使其与职业介绍、专业训练和生产自救等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服务措施更好地结合起来。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财政预算,并接受财政审计监督。

  (五)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立法、严格劳动力市场执法以完善劳动力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使侵权行为得到应有的惩处,可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和处理规范化。通过劳动管理机构和群众自我维护权利两方面的力量,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加强劳动力市场立法、执法方面的管理。

  (六)调整产业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研究产业结构时,我们应吸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先进经验。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的阶段性调整是需要较长的过程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所占的比重由相对下降到绝对下降。伴随着农业进一步下降的发展过程,为第三产业创造机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结构上协调合理,这对于实现总量平衡、扩大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六、结语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有了初步发展,但还很不完善,尚处于起步阶段。劳动力市场运行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诸多问题影响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和谐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完善迫在眉睫,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工资机制,打破劳动力市场分隔,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加强劳动力市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等。努力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从而进一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有条不紊地健康迅速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大唐国际海勃湾水利枢纽开发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郭增光(1981—),男,河北保定人,本科,2004年6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电子专业,工程师,高级人力资源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0.

  [2]胡学勤,李肖夫.劳动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孙志毅.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3(07):158-160.[4]孟海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5]郝一光.中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6]张车伟.失业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J].世界经济,2003(5).[7]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8]胡家勇.转型、发展与政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宋晓梧.中国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徐庆云.影响我国劳动就业的五大因素[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9).

  

  

篇四: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精品文档体的专项服务

  关于促进XX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现在农村劳动力388518人,经济活动人口为37311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5408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男性为197049人,占52.81%;女性为176061人,占47.19%。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8/100。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年龄在16-35周岁的劳动力140610人,占37.68%;36-45周岁的劳动力124249人,占33.3%;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108251人,占29.02%。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780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4.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8264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66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9%。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技能劳动者17115人占技能劳动者23.66%。二、存在问题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二是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三、对策措施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一)推行农村发展“双轨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新市、葛兰等六个镇建成镇工业区,形成农民创业、就业基地,XX湖镇形成旅游产业,14个镇按小城市标准抓紧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二)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下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小型灵活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人力

  ofrualdinkgwtesc,pbyhm

  资源供求信息发布,探索建立需求预测机制。二是设立四个就业服务中心和18个街镇社保所招聘点,

  打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半小时就业服务圈”。依托就业服务平台,全面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台帐,对农村劳动力家庭状况、就业愿望、培训要求、技能水平、就业去向、享受政策、社会保险关系基本情况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做到“十清”。着力抓好西永信息产业园、XX经开区、街镇工业走廊和“农业三园”的用工需求调查、统计和预测工作,掌握中长期用工需求,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培训信息和组织招聘会,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

  三是培育和壮大育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组织,努力形成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就业新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劳务中介和劳务经纪人在协助市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农民工回引和农民工转移就业等方面桥梁作用。

  (三)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保持就业政策的连续性,将现行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助)和就业补贴等政策予以延续,同时结合创业型城市的创建,大力扶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建设“一极、一带、两翼”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梯级发展”模式。巩固已建成市级返乡农民

  ofrualdinkgwtesc,pbyhm

  工返乡园、返乡农民工创业街和返乡示范村建设。着力打造长垫线“特色创业街”,重点发展家居、现代畜牧及深加工等产业。创建以XX湖和大洪湖为核心,辐射东南翼、西北翼的山区村镇“创业示范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水产养殖、林木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二是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率。落实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采取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措施,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促进就业创业中的作用,为微型企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开展“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微型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

  (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加快建设梯次技能人才队伍。结合西永信息产业园、XX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对有培训意愿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全方位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1年左右的短期技能培训或3年以内的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人才储备库。对征地农转非、“农转城”的中青年人员开展3-6个月的岗位技能培训,抓紧培养化工、机械、电子等园区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对妇女和大龄人员开展月嫂、保姆、养老护理、园林绿化等实用技能培训,以适应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稳定就业。提高就业

  ofrualdinkgwtesc,pbyhm

  质量,实现城乡劳动者体面劳动,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一要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二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着力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全面实施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增强劳动者就业稳定性。三要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突出维护农民工权益,联合有关部门重点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执法检查。加大劳动保障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建立现场督办和案件跟踪回访制度。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逐步实现机构标准化、执法规范化、人员专业化。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五: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的excel7xls文件在总成绩对应的单元格内点插入点函数在对话框中选择求和函数sum在对话中number1内点右侧的按钮将出现另外一个对话框在文件中选择需要求和的单元格然后点该对话框的右侧按钮点确定如果有多个总成绩项完成一个总成绩求和后利用填充柄完成其他的总成绩求和或者重复上面的顺序在平均成绩对应的单元格内点插入点函数选择算术平均值函数average出现对话框后采用求和时的相同方法完成操作选中平均成绩对应的单元格点右键点设臵单元格点数字点数值设小数位为2确定保存文件本题完成1打开当前试题目录下文件excel16xls

  --

  浙江省劳动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002年浙江省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入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在“就业优先原则”的前提下,基本上形成了就业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态势,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面对取得的成绩,客观、公正而又冷静地分析浙江省劳动就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做好浙江省2003年及今后更远时期的劳动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浙江省劳动就业面临的形势

  1、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为我省就业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根本的条件。

  (1)我省GDP的快速增长,对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横向上看,我省GDP增长为2002年上半年列全国前茅。据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2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长为7.8%,北京市GDP增长9.1%,广东省GDP增长10.7%,上海市GDP增长10%,江苏省GDP增长11.2%。浙江省GDP增长为1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2个百分点,且高于经济经济发展较快的上述省、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较快增长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需求。1998年全省从业人数为2612.54万人,到2001年为2796.65万人,年平均增长2.3%。近三年来,我省在企业改制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中,虽然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平均每年减少44万人,但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和其他各种经济从业人员却平均每年增加65万人。

  (2)投资、出口、消费需求拉动了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消费需求上,2002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工12.3%,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在出口上,2002年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直接影响全省劳动力需求的提高及其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1998年到2001年全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42.4:32.7:24.9调整到35.4:32.2:32.4,城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308万人增加到363万人,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仅由238万人增加到256万人。

  (3)财政收支增长较快,百姓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财政收入在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的增长。2002年上半年,全省政府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582.9亿元和28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4%和20.9%。居民工收入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200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28元,同比实际增长19.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960元,同比实际增长8.8%。与此同时,劳动力需求明显上升。2002年上半年劳动力景气指数达110.4,为1998年来的最高点,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提高7.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2年5月末从业人员增长8.7%。

  2、就业模式得到根本转变,劳动力市场逐步成熟,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影响我省劳动力平等就业的种种壁垒开始打破。一是户籍制度壁垒的消除进一步打破了劳动力的城乡二元分割和地域分割。户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大大促进了劳动力在我省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择业权在空间上得到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择业机会大大

  --

  --

  增加,城镇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劳动者依法享受的平等就业权进一步得以实现。据统计,目前外省流入我省就业的劳动力近370万人,浙江省流到省外的劳动力有280多万人,我省劳动力在省内不同地区间流动的达680余万人。二是社会保险的全面实施畅通了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劳动力流动。2002年我省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和《劳动法》的执法力度,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社会保险逐步向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延伸,截至2002年9月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由1998年的378万人增加到目前的668万人,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为375万人,全省已有73个统筹地区启动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达到407万人。同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不断健全。三是劳动者的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彻底打破,劳动力流动的身份壁垒逐步消失。一方面,劳动合同制的全面实施,企业内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被彻底打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全部签订劳动合同,在企业统称为员工。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得到较好实施。从农村劳动力的使用上看,机关、事业单位已不再把劳动力拒之门外。

  (2)市场化就业机制进一步得到确立。一是单位用人和劳动者求职找市场的氛围逐步形成。一方面市场主体的发育不断成熟。从用人单位上看,“用工市场化、失业显现化”已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业找市场”的择业观已深入人心,“一职定终身”既不为企业所赞成,更不为劳动者所接受。就业无贵贱,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就是实现价值的观念已经形成。二是劳动力市场价格引导机制得到进一步确立并不断完善。从总的情况看,目前我省除丽水市外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机制都已建立。其中宁波市从工种、专业技术等级、登记注册类型、学历等4个不同角度公布了2002年市属企业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经济越发达的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指导性越强,分类越细化,覆盖的范围越广。从劳动力市场上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除了反映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外,更反映了劳动力的资本存量与劳动报酬的关系,呈现劳动报酬与劳动力资本存量的正相关关系。一方面专业技术等级越高,劳动报酬越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学历越高劳动报酬越高。三是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的复杂化以及就业观念的更新,就业形式呈现日趋灵活多样化。人才柔性流动是一种充分发挥优秀劳动力共享的就业形式。各类人才通过“柔性流动”的方式,可以不迁户口、不转劳动人事关系,但劳动报酬、住房、职称晋升、子女教育等各方面与在职职工和常住户口人员享受同等待遇。2001年我省通过“柔性流动”引进各类人才15381名。人才租赁为一些企业用人单位提供了方便。据统计,目前我省登记注册从事人才租赁的中介机构有70多家。农村劳动力阶梯性转移已成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阶梯性转移的表现形式为偏远山区的农民到集镇落户,集镇上的农民到市区发展就业。独立于单位就业之外的就业形式蓬勃发展。其中包括自主型就业,如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服务型就业,如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和其他类型的打零工者;自雇型就业,如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者。

  (3)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成本,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动态灵活性。就业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不断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的节奏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的社会化程度。目前全省已有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1762家,1998年到2001年,累计为694万名城乡求职者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其中有441万人走上了就业岗位,职业介绍成功率达64%。与市场化相适应,近年来,我省努力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

  --

  --

  保险制度并轨,根据浙江实际,规定从2001年开始,企业新的减员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截至2002年9月底,全省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已从1998年底最高峰时的30.4万人下降到0.53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从15.4万人下降到0.47万人;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由3422个减少到96个。到2002年底,我省所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基本停止运作。

  3、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

  (1)从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上看,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我省个体经济户数从1995年的1543449户上升到2001年的1580315户,从业人员从1995年的541275人上升到2001年的2773251人,总产值从1995年的2324.78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5748.87亿元。私营经济户数从1995年的71556户上升到2001年的208826户,从业人员从1995年的1053253人上升到2001年的3471061人,总产值从1995年的1134.78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5828.88亿元。

  (2)从全社会从业人员上看,以个私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从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看,个私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快速增强。国有经济的从业人员比例从1990年的11.0%下降到2001年的6.6%,城镇集体经济从业人员的比例从1990年的7.4%下降到2001年的1.5%,而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比例从1990年的1.2%上升到2001年的8.4%。从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趋向上看,个私经济成为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主渠道。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去向1990年国有经济单位为12.57万人,到2001年下降到1.92万人,而城镇个私经济1990年为2.81万人,到2001年迅速上升到27.94万人。

  (3)从不同产业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扩大就业主方向。我省第三产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经营方式灵活、吸纳劳动力强的优点得到迅速发展。2002年上半年,全省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9%,其中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0%、14.8%和12%。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看,第三产业从1990年的433.79万人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905.92万人,其比例从17.0%迅速上升到32.4%;第三产业城镇从业人员从1990年的224.47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363.09万人,其比例从44.4%上升到58.3%。

  (4)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的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有益岗位。

  我省乡镇企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异军突起后,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元产权、多业并举”的发展方针指引下,进行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了乡镇企业产权流动重组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引进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大促进了企业产品调整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从乡镇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上看,近3年来,全省乡镇企业提高新增职工115.8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8.6万人,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最多的时期。据统计,目前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员工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比重已达到42.83%,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于乡镇企业,在20-40岁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务工经商的达78%左右。同时,我省乡镇企业通过创办工业园区充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目前全省已有900个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入园企业24571家,创造就业岗位120多万个。如我省市场经济活跃的义乌市相继建成7个工业园区,不仅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化进程,而且创造了10万个就业

  --

  --

  岗位。另外,还有乡镇企业在县城以上城市开办的专卖店、连锁店、经营服务部及科研开发中心超过20万个,合资或独资兴建的星级宾馆、饭店30多所。目前全省乡镇企业从事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饮食及其他服务业的职工达85.4万人。

  二、浙江省就业存在的问题

  1、我省劳动力资源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较为突出

  从我省劳动力的供给上看,目前劳动力资源供给压力主要来源于四条“洪流”的汇聚:一是下岗失业流。从下岗人员情况看,随着我省下岗职工出中心和失业保险并轨步伐的加快,到2002年9月末,全省城镇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总量继续减少,但失业人员迅速增加,到2002年9月底,我省求职人员中属于就业转失业人数为112081人,新成长失业青年45903人,其他失业人员25598人。据测算,“十五”期间我省城镇每年结转失业和当年转失业的人数为50万人左右。失业人员的增加以及就业人员的稳定性下降导致“下岗失业流”,对我省劳动力供给的压力加大。

  二是我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流”。从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看,每年转移的人数处于一个较大的规模。1995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为228.82万人,1998年为268.05万人,2001年为346.36万人。据预测,到2010年,浙江省未来8年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数累计将达到437.46万人。平均每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达54.68万人。扣除外出流动人员等因素,我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且具有就业能力的和意愿的人员每年达20万人左右。

  三是进入劳动年龄的新生劳动力流。据浙江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年龄人口情况显示,2002年城镇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为27.15万人,按80%的比例计算2002年有近21.72万人成为城镇新生劳动力。据预测,我省未来5年城镇共有142.80万人进入劳动年龄,近114.24万人成为新生劳动力。

  四是劳动力大流通带来的外省劳动力抢滩省内劳动就业岗位的外来流。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近370万外省劳动力流入我省务工。扣除我省流入其他省(市)务工人员280万人,省外净流入的劳动力90万人左右。据预测,“十五”期间,每年省外净流入我省的劳动力达15万左右。外来劳动力的进入,加大了我省劳动就业的供给矛盾。综上所述,“十五”期间,我省城镇每年新成长劳动力20万人左右,结转失业和当年转失业50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0万人左右,省外净流入劳动力15万人左右,平均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劳动力总供给量为105万人左右。

  从需求上看,我省劳动力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GDP增长对就业拉动效应减弱,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趋缓,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从近几年劳动力的供需情况看,劳动力总需求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的供给过快增长。2002年,我省城镇劳动力的需求:一是经济增长创造的城镇就业岗位净增50万个。二是离退休人员退出的就业岗位20万个。共计70万个。这样,我省劳动力供需仍相差35万人左右。显然,我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依然突出。

  --

  --

  2、就业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

  一方面是技术工人短缺。据我省劳动力市场2002年上半年提供的资料显示,所有工种的技术工人都是需大供小,其中维修电工的供需缺口为1:2,机构设备装配工的供需缺口为1:7,焊工、机修钳工的供需缺口为1:8,而数控铣工的供需缺口高达1:21。高级技工的缺口不仅集中在机械、建筑、印刷等传统行业,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缺口将更为严重。如杭州汽轮机厂等10多家企业在参加杭州及周边城市10余场招聘会中,虽然技工月薪一提再提,最后数控技工月薪达到6000元却还是招不到人。仅杭州汽办机厂数控技工的缺口就达260人。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员,总体而言就业竞争力偏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2002年9月底,我省26.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中,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40周岁以上(简称“4050”人员)的占3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2%。虽然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不少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岗位,但却面临着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

  3、城市化进程给我省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城市化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加大了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了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对于我省的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直接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就业问题凸现。2001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2%,2002达到44%。按我省每年城市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有45万农民转为城市人口计算,2002年农村转城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50万人左右。按照我省城市化的发展计划,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接近50%,2010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5%。也就是说,我省“十五”时期后三年城市化水平将从2001年的42%上升到2005年的50%。按每年城市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计算,我省每年将有5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镇劳动力。农转城镇人员不仅存在就业问题,而且他们的养老、医疗问题也需引起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视。

  4、就业困难群体对象有扩大的趋势,再就业难度较大。

  目前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一是在失业人数上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到2002年6月底,全省登记失业人员达74.57万人,其中有2/3从事临时性就业,扣除临时性就业人员,我省城镇登记失业人中赕25.52万人。2002年失业率在4.5%左右。就业困难群体的扩大还表现在失业人员的“年青化”。从我省2002年度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人数分别为57535人、44741人和45903人,新成长失业青年占求职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3.79%、15.65%、14.09%。二是失业人员失业时间延长。据统计,在全省2002年上半年的25.52万名失业人员中,6个月以上的长期失业者达14.6万人,占57.21%;而失业1年以上的达7.66万人,占32%,其中女性失业者有11.5万人,占45.1%。另一方面失业人员再就业后的职业性不高。我省2002年第一、二、三季度就业转失业人员分别为56457人、85610人、112081人,就业转失业人员在求职人员中的比例分别为23.34%、29.95%、34.41%,绝对量和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同时失业人员中的年龄结构偏大、劳动力资本存量的低下导致其再就业能力的不足。在我省的失业人员中,以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市场就业能力弱为特征的“4050”人占1/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

  --

  --

  三、浙江省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若干建议

  1、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近年来,我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减弱问题,反映出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增加就业需求的深层次矛盾。因此,从我省人口与资源的省情出发,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发展就业型经济应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优先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所谓“就业优先”,一是劳动力市场发展要优先于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二是劳动者利益要适度优先于资本利益,三是降低失业率的调控政策要优先于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四是有利于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政策,要优先于其他财政支出予以安排,五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就业岗位的增加要优先于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政府的决策具有决定性意义。

  2、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就业。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十五”期间,我省城镇每年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在105万人左右,而每年达到劳动退休年龄和就业转失业率因素等可能退出劳动岗位的仅有20万个左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就业岗位。按照“十五”规划,我省GDP平均增幅大致在9%,“十五”后三年,若GDP每年能保持9%的平均增长幅度,依据近年来我省GDP就业弹性系数0.25计算,则每年半净增60多万个就业岗位。据有关专家预测,我省在未来几年只有保证每年能净增50万个就业岗位以上,才可能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因此,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解决我省就业和再就业的关键。

  3、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广开就业门路。一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全省要根据不同地、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政策,实行分类指导,促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要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就业。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服务,向社会要岗位。把扩大就业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在我省,社区服务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省人均收入较高,经济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城镇家庭对社区服务业的需求也相应较大,社区就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全省诮组织地开发了10.7万个各类社区服务和非正规就业岗位。三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制造业面临难得的机遇。我省纺织、服装、鞋类、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一定的基础,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时要充分做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规划。四是配合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个私非公经济十分发达,“轻、小、加”,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特色经济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这个优势要进一步发挥。五是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通过促进乡镇产业优化和升级,特别是以创办工业园区为载体,不断拓展就业新领域。

  4、大力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有效供给。针对我省劳动力供给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一是必须在坚定不移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鼓励发展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从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入手,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二是对未能进入高中、大学的新生劳动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进行为期1-3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1-2门实用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再走上工作岗位。三是要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内

  --

  --

  容。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再就业培训,掌握1-2门市场所需的专业技术,将大大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要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对一些有创业意向的下岗失业人员,有关部门应该搞好创业培训方面的服务工作,培养一批能自主创业的“小老板”,切实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四是在完善现有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

  5、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政府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促进市场就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要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级各类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财政投入,切实解决目前一些县以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基层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人员与经费不足的问题。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尽快建立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再就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要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行为,加大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察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积极开创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当前,各级政府应因势利导,进一步提倡、鼓励劳动者到非正规部门就业和灵活就业,并在税收、信贷、财政等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优待灵活就业劳动者;从劳动条件、工资福利、休息休假、就业服务、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对灵活就业进行保护,以激发、增强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制定一些直接开创灵活就业岗位、激励雇主灵活用工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发展。

  6、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实行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既要妥善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被征用土地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也要努力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同时,要突出重点,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是,应做好劳动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原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青年失业者、长期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实行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比如税费减免政策、小额贷款政策、社保补贴政策、免费职业培训政策、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等。对已毕业未能就业的“青年失业者”可免费组织开展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以提高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对长期失业者,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长期失业者应根据其本人的再就业愿望,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充分的职业咨询,并进行有效的培训和实施必要的就业援助。

  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织密社保安全网。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重要配套措施。当前,在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中我们更应关注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要根据不同就业困难对象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办法。对下岗失业人员,要完善他们的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办法,如下岗失业人员离开企业时,其过去的社会保险年限和个人帐户应继续保留。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就业的,可由社区接续其社会保险关系,无单位依托的,可委托公共就业介绍机构为其提供社会保障委托代理。要研究解决“青年失业人员”、“长期失业人员”和“农村失土转为城镇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他们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要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搞好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衔接办法,充分发挥“三条保障线”的重要作用。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陈诗达陆海深贺佩华)

  --

  

  

篇六: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一、经济景气波动与就业压力90年代的中国劳动力就业遇到了新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带来大量职

  业下岗,这一过程又伴随着城市化加速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国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压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就业“冲击波”(图一)文,

  语文试卷,计算机卖家通过自己高中语文,语文试卷,计算机店获得了成功,

  在城市失业大量发生的情形下反而发生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且产生向城市的持久移民倾向,这是一个与刘易斯著名的二元就业模型(Lewis,1954)相违背的问题。因为该模型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当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时,由于传统部门不按照边际产品原则定价,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两部门的边际产出并不相等。在刘易斯看来,经济发展就是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部门“剩余劳动”蓄水池全部吸干。这就是说,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劳动剩余,而现代部门里不存在。段整理,得出小组里各

  段人数;(3)小组内校对,统一准确的数据。全

  这一问题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Model,1970)中可以找到答案。他们指出,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城市流入。这里,城市工资有政府法令规定而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预期工资就可能对农村移民有刺激力。件第二个问题:资金问题课件尽管上创业有成本少高中语文,语文试卷,计算机优

  图二直观地描述上述几个模型的思想。横轴OO’表示一个经济中给定的劳动力总量。农村劳动力从原点O向右,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由曲线MPRL表达。城市就业从O’点向左计算,曲线MPUL代表城市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如果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两部

  门劳动边际产出相等,均衡工资就是Wc。在均衡工资条件下,总劳动力中的OL部分配置给农村,LO’配置给城市,全社会没有剩余劳动。但是,如果城市标准工资(Wu)定的高于均衡工资水平,即Wu>Wc,城市就业就会减少,城市出现公开或隐蔽的失业(LL);但此时城市期望工资(W),即标准工资与城市就业概率的乘积,仍然高于农村均衡工资,因此农村就业量还仍然按照XX’曲线向城市流动,形成农村劳动力供给价格提高,农村就业减少,而城市公开或隐蔽的失业进一步增加,从LL增加到LL。什么也就不一样)说明:有联系的条件不同,提出的问题就可能不一

  样。只

  以上模型假定农村劳动力可以自由向城市部门流动。但是如果存在着禁锢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情形又会不同。在部门间劳动流动被隔绝的条件下,城乡之间可能持久保持工资水平的显著差异而没有发生相应的劳动力流动。“两元模型”无从分析这样的情形,因为“两元”之间的隔绝,使得每个部门都近乎孤立地决定其内部劳动力的供求和定价。这正是改革前中国的情况。正如我们将在后文中看到的,只有当城乡隔绝的体制松动后,哈里斯—托罗达模型才可能重新作为一种有用分析工具。,语文试卷,计算机,小编为大家整理高中语文,语文试卷,计算机关于互联

  显然,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的这一双向进程中,关键因素是城乡的工资差别,不同性质的劳动力对于城市期望工资的预期差异对于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就业形势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我们将会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来详细阐述这一问题。进行络创业,对于这些言论我们应更多高中语文,语文试卷,计算机,抱着一种愤

  1、城镇下岗与失业1992年以来,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步上升,自1996年达到3.0%时,1997、1998年两年保持在3.1%的水平上。但是中国的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和新增从业人员

  始终分别在1.3%左右和1.2%左右的水平上保持着。了解日常生活情况、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在

  可能性的判断中体

  如果把下岗职工考虑在内,中国1997年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9.36%,就业压力将会更为突

  出(孟庆红等,1999)。1992年中国的城镇失业人中、下岗人数分别为420万人和300万人,

  而到199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变为620万人和1435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929万)

  (胡鞍钢,1999A);1998年进一步变为892万人和571万人(陈淮,1999B)。显然,中国的城镇的失业问题越来越多地通过职工下岗这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据原劳动部的一项调查分析,至1999年6月底,下岗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为11.2%,而全国下岗职工总人数为711万人

  (原劳动部培训就业司,1999)。而杨宜勇估计,1999年全国下岗未就业人口为600万人,登

  记失业人口为620万人,企业新下岗300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274万人,机构改革预计分流

  300万人,农转非估计有300万人,绝对数总计达到2394万人,比1998年多出460万人,即

  1999年就业压力将比1998年增加23.7%(刘诗白,1999)。而且,杨宜勇等人估计表明,在

  1999到2001年三年间,中国劳动力总供给中,农转非的人口约为1000万人,其中需要就业的

  劳动力600万人;城镇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新下岗850万人,扣除当年再就业的70%,将会有255

  万人等待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分流82万人,1998年年底结转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的

  下岗职工614万人,这样仅仅因为劳动力总量的调整就将会为城镇增加1551万人的就业压力(国

  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1999)。。二、混合运算顺序1.回顾内容。引导:这学期学习了三步计算整数混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国有企业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走出困境,减员增效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率的放慢意味着经济对就业的吸收作用减小;但是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新增就业人员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加,这样整个经济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岗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那些本就因为自身技能较差而被调整下来的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的可能性变得更为渺茫。由于城镇职工的下岗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双重特征,经济疲软和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对就业构成的压力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的就业压力更为严重。并且拥

  

篇七: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按行业分组农林牧渔业320xx7人采掘业3327人制造业19475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04人建筑业10379人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11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598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3116人金融保险业954人房地产业125社会服务业2646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86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6450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4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747人其他行业1522人

  就业问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因此,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对于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一、当前就业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方面,世界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开始衰退,gdp由1999年的5.0%降至XX年的4.0%。特别是美国的“9.11”事件后,全球经济更是大幅下滑,世界gdpXX年降至2.2%,目前一直在3%以下波动。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世界各国的失业率也日益上升。如总量占世界gdp达65%的三个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和日本,其XX年的失业率已分别达到6%、7.6%和5.3%,均创九十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美国的失业率较XX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日本的失业率比1997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据XX年6月第九届国际劳工组织年度报告提供的数字,目前全球已有约10亿多人失业或就业不足。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国内方面,我国目前有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1460万城镇下岗职工,城乡每年还有约800—1200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大军。再考虑目前的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与深化改革,以及加入wto后国外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大军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1996年上升了整整1个百分点,且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的速度在逐年加快。排除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年龄、户口以及不包括下岗职工等方面的限制,根据第五次

  全国人口普查测算,目前我国的城镇实际失业率大约为8.3%,其中男性为7.7%,女性为9.0%。而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放缓,gdp增长速度由1995年的17.4%下降到XX年的8%,预计今年的gdp增长速度大概只有7%左右,在目前我国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约为0.1的情况下,预计今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800万个左右,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二、目前##县劳动力就业的现状与问题(一)人口情况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县户籍人口71.8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0.27%,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居第5位,比1990年“四普”增加35304人,平均每年增加341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9‰。户籍人口中,常住本乡镇半年以上人口67.2万人,占总人口的93.64%;外出本乡镇半年以上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6.29%,其中:离开本县半年以上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4.93%;常住本地户口待定人口491人,占总人口的0.07%。##县常住人口68.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86%,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居第6位,其中非农人口6.7万人,占总人口的9.79%。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17.2万人,在全市各县(市)中居第5位,占总人口的25.01%,比重超出全市1.11个百分点,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居第2位,仅次于邵阳县;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46.2万人,在全市各县(市)中居第6位,占总人口的67.27%,比重低于全市1.47个百分点,比相邻县邵阳县高0.93个百分点,低于邵东、隆回1.6和1.87个百分点,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排在倒数第2位;65岁及以上的人

  口5.3万人,在全市各县(市)中居第6位,占总人口的7.72%,比重超出全市0.36个百分点,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居第3位,仅次于武冈市和新宁县。人口总抚养比(即0—14岁以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居全市第二位,仅次于邵阳县,劳动适龄人口生活负担重。(二)就业现状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县现有各类从业人员391241人,占总人口的56.96%,比全市58.66%低1.7个百分点,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列第9位,在各县(市)中排在倒数第1位。各类从业人员中,男性211150人,占54%,女性180091人,占46%。按行业分组,农林牧渔业320177人,采掘业3327人,制造业19475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04人,建筑业10379人,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11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598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3116人,金融保险业954人,房地产业125人,社会服务业2646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86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6450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4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747人,其他行业1522人。其中,第一产业32017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1.84%;第二产业3388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66%;第三产业3717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50%。从业人员中,15—19岁的22087人,占5.65%;20—24岁的29332人,占7.50%;25—29岁的45616人,占11.66%;30—34岁的57903人,占14.80%;35—39岁的52146人,占13.33%;40—44岁的36668人,占9.37%;45—49岁的44288人,占11.32%;50—54岁的34828人,占8.90%;55—59岁的23472人,

  占6.0%;60—64岁的20770人,占5.31%;65岁及以上的24131人,占6.16%。未工作人口11.16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22.19%,占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的24.15%。未工作人口中,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5485人,占5%,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3225人,占3%。据XX年度统计,XX年末##县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共计XX6人。其中:企业7744人,事业8763人,机关3529人,分别占38.65%、43.74%和17.61%。第一产业634人,占3.17%,第二产业4761人,占23.76%,第三产业14641人,占73.07%。XX年末农村劳动者33.11万人,其中农业劳动者22.29万人,占67.32%,非农业劳动者10.82万人,占32.68%。(三)主要问题1、就业水平低。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县虽然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实际就业水平很低。首先,人口就业率不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XX年##县总人口就业率仅为56.96%,比全市58.66%低1.7个百分点,居邵阳市九县(市)中倒数第1位。其次,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较低。根据XX年度统计资料,XX年末我县从业人员为35.41万人,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即从业人员占劳动力资源总量比例)为68.76%,而国家、省、市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分别为74.82%、73.22%和76.80%,高出我县6.06、4.46和8.04个百分点。再次,未工作人口比重高。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县未工作人口有11.2万人,占劳动力资

  源总数的22%,比全市高0.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县每5个劳动力资源中就有1个未工作。另外,根据XX年的最新统计结果,

  我县XX年末城镇人口有100684人,而城镇从业人员只有23016人,城镇未工作人口比重高达77.14%,这就是说,##县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城镇人口处于无业或待业状态。这个比例超出全市水平6.39个百分点,比相邻县邵东、邵阳和隆回分别高27.1、9.34和26.73个百分点,居全市九县(市)首位,参见表二。超出XX年全国50.19%的比例26.95个百分点和全省63.02%的比例14.12个百分点。2、就业结构严重落后。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县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为81.84:8.66:9.50,就业结构严重落后,仍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不仅远远落后于国家50.1:23.0:26.9的产业就业结构,与我省60.4:14.6:25.0的就业结构仍有相当差距。就业结构的落后,一方面与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经济仍是主导经济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县近年来工业萎缩,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是一个不断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由农业为主导、农业的产值和就业占很大比重,逐渐向非农业为主导、非农业的产值和就业占很大比重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二、三产业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最终成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主导产业。譬如,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99年《劳工统计年鉴》提供的数字,美国1998年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为2.67:23.86:73.47,日本为5.27:32.04:62.69,德国为2.86:33.83:63.31,经济与就业结构都处于发达的高级阶段。国内,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县市如江苏江阴和常熟,其三产业就业结构比分别为19.31:52.19:28.50和

  24.6:47.3:28.1,也已进入经济发展与就业的中级阶段。比较之下,我县的就业结构显然还处在相当落后的初级阶段。3、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下岗职工日趋增多。XX年末我县实有耕地面积411704亩,乡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仅1.24亩,相当于湖南平均水平1.41亩的87.9%和全国平均水平2.77亩的44.8%,人多地少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如果按全国通用标准,农村劳动力人均耕作4亩地,我县只需农业劳动力10.29万人。这样,我县农村约有22.82万人需转移就业,除去已经转移到非农行业的10.82万人,还有12万人将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而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退耕还林力度的加大,以及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这些剩余劳动力继续留在土地上的边际收益为零,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土地去非农行业就业,另谋生路。与此同时,随着近年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及其他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的下岗职工也日益增多。XX年末我县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达到9195人,其中下岗职工8410人,分别比1998年增加1614人和1838人,增长21.29%和27.97%。下岗职工和内退职工与在岗职工之比达到1:2.07,就是说,我县已累计有三分之一的职工下岗。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XX年全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只有26.2%,且继续呈下降趋势。因此,绝大部分下岗职工仍将处于失业状态。4、劳动力人口素质偏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县6岁及6岁以上的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占1.28%,

  接受中专和高中教育的占9.69%,接受初中教育的占36.08%,接受小学教育的占44.83%。其中,受大专以上教育、高中(中专)教育和初中教育的比例比全市低0.57、1.06和2.15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84、2.15和1.87个百分点。与我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沙县比,我县受大专以上教育的比例比其低1.89个百分点,受高中(中专)教育的比例比其低2.93个百分点,受初中教育的比例比其低5.65个百分点。与沿海经济发达县市的差距更大,全国百强县排名首位的广东顺德,其大专以上教育、高中(中专)教育和初中教育的比例比我县分别高2.19、6.33和7.91个百分点。此外,我县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8.71%,而全市为7.29%,全省为5.99%,全国为6.72%,分别比我县低1.42、2.72和1.99个百分点。长沙县的文盲率更低,仅为2.03%,比我县低6.6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县劳动力人口的整体素质在邵阳、全省和全国都处于落后位置,而与经济发达县市的差距更大。三、解决我县劳动力就业的出路面对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就业形势和我县的落后现状,如何有效地解决我县的就业问题,我们认为:(一)转变战略思想,实行就业优先的战略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失业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货币收支并列为衡量经济发展与运行状况的四大主要指标,成为国民对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与评价指标。为了重视就业问题,美国于1946年专门制定了《就业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必须争取“最大的就业、产出和购买力水平”。随后,承诺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

  法国、荷兰、新西兰和挪威等国。我国由于建国后长时期实行低收入、高就业的计划经济,就业问题因此一直不是各级政府的调控、施政与考核指标。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经济转轨时期,下岗失业人员日益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转变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的战略思想,实行就业优先的战略,对于进一步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业增长,在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资本与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与知识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经济日益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与信息密集的方向发展,高增长高失业率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存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经济转型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也并不一定同步,例如爱沙尼亚,其1996年的失业率上升了0.3个百分点,但gdp仍然增长了3.9%。因此,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增长,相反,就业增长却往往能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稳定的就业率与低失业率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通常是消费者信心的基础与源泉。只有维持稳定的就业率、不断降低失业率,才能确保市场需求的旺盛与平稳发展,扩大

  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也才能得以奏效。(二)大力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工业企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特点。虽然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小企业在面对国外冲击时竞争力不强,其对gdp的贡献也显然没有大型企业和规模企业明显,但其经营上较强的

  灵活性与应变能力,却让中小企业更具有生存性与生命力。对政府而言,发展中小企业从短期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似乎没有大企业明显和迅速,但在遭受来自外部的竞争与冲击时,其对地方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影响显然也比大企业要小得多。如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同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所受的影响要小,而韩国则深受其害,失业率巨增,经济大幅下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台湾经济以中小企业为支撑,而韩国则以大型企业集团为经济命脉。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从国家层面上看,虽然需要一些大型企业和高精尖的世界一流企业来增强国际竞争力,抵抗外部冲击。但对于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而言,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还是从促进就业的角度,从长远来看,大型企业与规模企业不是首要的选择。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更能促进就业与经济的协调、稳定增长,也更符合我县这样落后地区的实际。当前世界制造中心正在逐渐向中国转移,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这种大环境对我县大力发展民营工业是一个极好的契机。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工业结构正在快速升级、换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开始向内地转移。在这种形势下,我县应像江西一样,充分发挥毗邻广东的二线梯级地理位置,抓住机遇,利用本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加工制造工业。这既是解决我县就业问题的一大举措,同时也是我县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县的民营企业数量较少,据工商部门统计,XX年末我县私营企业才103家,吸纳从业人员2609人,注册资金仅4631万元。而相邻的

  邵东县XX年末私营企业有353家,吸纳从业人员6195人,注册资金30584万元,分别是我县的3.43、2.37和6.6倍。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如广东顺德,其民营企业达1XX多家,江苏江阴,其民营企业有10145家,分别是我县的116.5倍和98.5倍。因此,我县须积极努力,加大力度,大力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在解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促进我县经济的发展。(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终途径,同时也是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县的城镇化水平比较低,XX年我县的城镇化水平为8.87%,居全市倒数第一。XX年我县的城镇人口有所增加,达10.07万人,占总人口的13.82%,但与我省的经济强县长沙县比,城镇化水平仍低16.21个百分点。而沿海经济发达的县市,如广东南海和顺德,其城镇化水平已分别达到71.84%和69.38%,高出我县58.02和55.5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落后,是影响我县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县城镇从业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5%,远远低于全省19.62%和全国29.77%的水平。因此,目前我县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只有在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解决我县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这是因为:第一,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大。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06,第二产业为0.34,第三产业为0.57,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大。据有关专家测算,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

  业是1000个;在相同的投入下,第二产业安置一个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可以安置2—3个劳动力。因此,发展第三产业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就业吸纳力,增加就业岗位。第二,第三产业最具发展潜力。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60—75%,从业人员占总数的60—80%。而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34%,沿海经济发达县市也只有40%左右,我县XX年为37%,第三产业发展都不充分,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第三产业是我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当前,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日渐减弱;而二产业我县已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具比较优势,无法与之竞争,更无法赶超沿海发达县市;只有第三产业,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为落后地区找准突破口,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例如印度,其九十年代以前经济还相当落后,工业也极不发达,但九十年代以后,印度抓住了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it产业,从而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五个国家之一,其软件出口仅次于美国,出口综合指数(包括出口规模、质量等)更居世界第一位。第四,我县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目前,我县境内有佛教圣地“白云岩”、历史知名文物“大名禅院”和“文仙观”,以及省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洞”、省级森林公园“龙山”等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加上我县毗邻邵阳市区,交通极为便利的区域位置,这对我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极为有利。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投资最少、见效最快、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朝阳

  产业”,其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前面的“表一”我们可以看出,我市旅游业发展较好的新宁、城步、武冈和隆回,其人口就业率也是最高的,垄断了我市前四位。(四)积极发展劳务输出目前我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在当前城镇化进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不快的情况下,要就地消化那么多的剩余劳动力显然困难较大,因此,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不失为当前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劳务输出对落后地区来说,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增加地方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一项一举两得、两利双收的事业。据省统计局组织的有关调查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较高的年份,gdp增长也较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较低,甚至还出现一定程度回流的年份,gdp增长也较慢。另据有关部门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约有15—20%的经济增长是劳动力部门转移的贡献,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功不可没。墨西哥是一个由政府出面,大力发展劳务输

  出的国家,据墨西哥政府公布的数字,墨西哥总人口约8000万人,其中在国外务工的人数每年达800万人,也就是说,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在国外务工,比例高居世界各国首位,这些国外务工人员每年为墨西哥挣回至少160亿美元。可见,劳务输出是一项双利的事业。目前我县的劳务输出发展相对滞后,规模不大,且多属自发性,缺乏组织。据XX年人口普查,我县常年(6个月以上)在外务工和创业的人口为3.5万人,仅占总人口的5%。XX年出国务工的人数也只有30—40人,都属自发组织。因此,建议政府成立一个专门的劳务输出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劳务输出。(五)鼓励发展非正规就业和灵

  活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就是指自谋就业、家庭就业、组织就业、临时就业、社区就业、小时就业、阶段就业等等。在当前正规部门的正规就业正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国家将从制度上为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和其它行业劳动者一样,享受社会保障等各项合法权益。目前,我县的非正规就业刚开始起步,XX年7月我县成立的首家家政中心——福利家政中心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至今已有54个下岗失业人员在福利家政中心实现了就业,其业务亦开展得红红火火。(六)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劳动者素质是就业之本,世界各国政府都把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素质作为促进就业战略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县的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盲人口。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全县全面彻底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推广十二年教育,提高我县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我县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再次,鼓励发展社会培训事业,积极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对返乡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培训以及对自主创业小业主的市场培训。

  

  

篇八: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过去就业只是为找个饭碗而且现在就业则较多考虑到个人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的爱好工作环境报酬高低等多种条件因素一方面苦脏累工种招不到人加之城乡判别在一定时期仍然存在引发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拾遗补缺

  劳动力市场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是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一个成熟、理想的劳动力市场能够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市场中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到合理、效益比较好的部门、行业和环节中去,达到“人”和“事”的匹配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活力。而当劳动力市场没能及时、准确的传递这种信息,就会出现空缺岗位与剩余劳动力之间形成断裂从而造成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一、劳动力市场现状据统计,2018年北安市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93家企业、总用工人数6000余人,用工单位多集中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用工年龄集中在25岁到40岁之间,男女用工比例基本各占50%。专业技术人员占10%。文化程度初、高中占85%,高学历比例较低.底薪1500元至2000元占80%,2000元至4000元15%、4000元以上占5%。虽然用工需求量较大,但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仍然存在着招工难、就业难的问题。二、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1、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较大,劳动技能相对单一,缺乏较高专业技术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市场竞争意识,就业困难。2、不愿在本地就业。部分劳动力(尤其大专院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对用人单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加之外出打拼心理,选择外出就业,造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增多。3、对信息知晓度低。部分劳动力对用工信息专栏和信息平台不关注,导致很大部分外出返乡人员和本地待就业人员对用工信息知晓度不高。4、维权意识不够。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遭遇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予办理购买社保、拖欠工资等侵权行为时,维权意识淡薄,无法找到合理的处置方法。5、成功创业有困难。劳动力一方面面临项目、技术、资金缺乏的障碍,另一方面对市场需求、风险预测等难以准确把握,单凭创业热情和苦干精神难以成功创业。三、劳动力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1、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国有、集体企业在容纳劳动力方面,均趋于饱和状态,加之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困难,失业、下岗职工群体成批增加。2、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企业片面强调用工自主权,大量使用廉价农村劳

  动力,冲击了城镇劳动力的就业,一方面企业内部下岗职工大量存在,一方面又用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3、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且择业要求过高。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就业只是为找个饭碗,而且现在就业则较多考虑到个人的爱好、工作环境、报酬高低等多种条件因素,一方面苦、脏、累工种招不到人,加之城乡判别在一定时期仍然存在,引发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拾遗补缺;另一方面,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更高,而求职者缺乏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中,显现为用工单位想招的人招不到,求职者想去的单位去不成,即形成“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结构性失业。

  4、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低,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动力进入市场,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形成完备的市场保护机制,人们对社会保险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和城市农民工仍以土地发挥保险职能。劳动者个体在流动和转换工作岗位时,要由自己承担风险,使劳动者在参于市场竞争就业时顾虑重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速度。

  5、社会分配不均衡,直接影响劳动力的配置。工资水平是劳动者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垄断行业中职工收入偏高,使劳动力市场中作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对劳动力供求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另外,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全市劳务中介组织中,除市职业介绍所有服务场地外,其余的多数是临时租用房屋,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远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几点思考1、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积极收集用工信息,开展求职登记、组织劳务洽谈,为用工单位及求职者双向选择提供服务。通过为企业招工、介绍家庭各类服务、开展技术工人交流、劳动力余缺调剂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劳动者的指导,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利用培训会、招聘会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树立正确的用工、择业观念,在充分满足企业用工的同时,不断提高就业率,促进人力资源供求双方的有效平衡。2、市工商联、女企业家协会与劳动力市场建立用工平台。女企业家发挥领头军作用引导雇佣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鼓励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分类型整合同行业就业人员,形成一个收集信息、统一分配的就业链条,增加就业渠道。加强引导,促进就近就业。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办事处,加大对北安经济发展成果和发展思路的宣传,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就业。并利用春节长假的机会,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在车站设立宣传

  点发放宣传单,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为建设美丽北安贡献力量。3、构建全覆盖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就业者职能转变能力。(1)种

  植养殖技能培训。聘请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面对面种植、养殖技能培训,提高农业适用技能。(2)创业培训。对部分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开展以市场需求、投资预测、风险评估等为内容创业培训,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能力。(3)在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新进员工进行在岗培训,对工作一段时间的员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4)订单培训。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委托专门培训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订单培训。(5)法规培训。对企业人事干部、管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法律意识。推行企业在聘用新劳动力时,只有参加过相应技能培训的才能签定用工合同,使就业人员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而促进职业转变能力,以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

  4、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基层就业平台建设,促进就业信息的互连互通。在保持传统媒体宣传如就业金钥匙、社区海报宣传的基础上向现代媒体转化,建立微信公众号,从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专场招聘等方面入手,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的均等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加大政策的宣讲,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开设专门的劳动者维权培训班,通过对劳动者宣讲《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加大对创业人员的支持,提高创业成功率。对返乡民工、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有自主创业意愿的群体,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篇九: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最新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3篇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

  出人员的42.4%;在省外务工的人员主要集中在中部与东部地区。4、农夫工从事行业较为集中,主要从事其次产业。据

  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呈现出以下态势。1、机关事业单位招录。2、三支一扶录用。3、高校生村官。4、县内用人单位及其他形式敏捷就业。通过县内自谋职业、自

  主创业、公益,岗位招录等形式实现敏捷就业。5、县外多渠道就业。(三)县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状况1、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坚持把公益性岗位作为安置困难

  群体就业的主渠道,加大开发城乡保洁、绿化管理、环卫协管、交通协管、城市协管、劳动保障、灾后复原重建等公益性岗位,尽最大努力满意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岗位需求,扶植下岗失业人员和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各级将公益性岗位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动态管理,并实行社区举荐,社区公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法招用人员,并报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备案,用人单位按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

  2、落实实惠政策促进就业。近年来,我县充分发挥就业扶持实惠政策在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重要作用,在用足、用活实惠政策上狠下功夫,扩大政策覆盖范围,逐步提高政策标准。一是激励企业吸纳安置。刚好出台激励企业吸纳安置就业的政策性文件,提高了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主动性,解决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困难群体就业稳定性。二是扶持自主创业和敏捷就业。主动组织有

  

  创业愿望和创业实力人员,对其集中进行创业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扶植制定创业安排,论证创业项目可行性,同时进行开业指导、协调办理营业执照等扶植实现自主创业。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夫工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偏低。据

  口普查数据显示,外出从业中与雇主签定劳动合同的有26427人,占外出人员的3.3%;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5644人,占外出人员的19.29%;参加医疗保险的有26545人,占外出人员的32.7%:参加失业保险的有4919人,占外出人员的6.1%;参加生育保险的有5632人,占外出人员的6.9%;参加工伤保险的有12072人,占外出人员的14.9%;农夫工大都从事高强度高危急的工作,但缴纳保险的寥寥无几,在事故发生时,农夫工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四)公益性岗位开发不足,工资待遇较低。公益性岗位开发不足,有的是有社会需求的领域未能开发,有的是缺乏资金不能供应岗位。已开发的部分公益性岗位加班多、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而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有所提高,公益性岗位的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额不断提高,公益性岗位工资却始终未相应提高,导致收入偏低,家庭生活困难。

  (五)城镇困难群体多,就业冲突突出。我县属于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滞后,被征地失业农夫、零就业家庭和城市低收人家庭群体数量大。特殊是近年来,我县推动实施大交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被征地失业农夫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可供开发安置就业困难群体的公益性岗位和适合困难群体就业的岗位数量较少。这种困难群体多,可供岗位少的现状,导致就业冲突突出。

  (六)资金保障缺口大,受惠范围较小。由于我县城镇困难群体浩大,地方财力和上级就业专项资金补助有限,用于帮扶救济困难群体就业资金受限,一方面敏捷就业人员社保补贴难以全面兑现。另一方

  

  面由于资金缺口大,政府购买岗位实力减弱,使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就业的渠道变得狭窄。

  三、将来就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一)加强就业服务,为农夫工供应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加强劳动力输入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信息收集,建立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联系,通过协作,有组织的进行劳务输出。(二)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促进农夫工就近就业。政府加大对本地企业的扶持,从而为农夫工供应本地就业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本地农夫工的社会保障机制,改善农夫工的就业环境,提高本地就业对农夫工的吸引力。(三)组织农夫工技能培训,提升农夫工的综合素养。职业技能不足极大的限制了农夫工就业的选择范围,多渠道多层次的组织农夫工职业技能培训,让农夫工从单纯的无技巧体力劳动转变为技术型劳动。同时,加强对农夫工的法制教化。(四)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从实际状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激励和引导高校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变更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高校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五)完善就业救济长效机制,强化就业救济制度保障。就业救济制度是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制度保障,只有建立起就业救济的长

  

  效机制才能确保对就业困难群体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就业救济。(七)强势宣扬主动就业政策,强化政策扶持支撑作用。就业救济

  对象大部分都是年龄大、学问少、接受信息实力弱的人员,他们接受就业救济主要是靠上门服务,他们在获得就业救济上大多处于被动地位,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介对就业救济政策进行宣扬,同时要发动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员进农村、进社区,开展就业救济政策宣扬,让就业困难群体充分了解国家的就业救济政策,真正实现就业救济政策人人知晓,深人人心。

  (八)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强化就业资金保障功能。就业资金充裕是开展就业救济工作、扩大救济范围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全县就业困难群体大,就业困难对象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资金需求量大,只有加大对就业救济工作的资金投入,才能确保就业救济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才能解决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后顾之忧,促进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

  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中学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

  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其中,从事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现状分析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拓展,农村人口大量转变为城镇人口。2001-2004年,全省人口城市化率分别上升了1.1个、2.1个、2.1个和1.41个百分点,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相应地,农村人口大量削减,劳动适龄人口也相应削减。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江苏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人口特殊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因而农村劳动力大量削减。

  性占49.20%,上升1.16个百分点,性别比为103.24(女=100),下降4.90。特殊是在20-39岁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少,性别比在80-90之间。这主要是这部分人口中,男性青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而女性到了婚育年龄(20岁左右),外出的多数返回原籍结婚生育,使得性别比下降到最低点。

  三、劳动者受教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素养依旧较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九年制义务教化得到进一步普及,成人教化得到广泛开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全省人口的文化素养。2004年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接受高校教化的占1.23%,接受中学教化的占12.06%,分别比2000年上升0.40个、0.91个百分点,相应地,接受初中教化的占52.06%,下降0.11个百分点,接受小学及以下教化的占34.65%,下降1.20个百分点。尽管受教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依旧较低,一半以上的人口只接受了基础教化,三分之一强的人口未完成基础教化,大量的人口未接受中学及以上的教化,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化年限仅高于8年,不足初中毕业的水平。就业人口中,文化结构仍旧偏低。2004年江苏省农村就业人口中,接受小学及以下教化的占42.75%,接受初中教化的占48.63%,接受中学教化的占7.82%,接受大专及以上教化的占0.80%。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受教化程度的差距较大。法国7%以上的农夫具有高校文凭,60%的青年农夫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夫具有高校文凭,53%的农夫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夫中高校毕业的占

  

  5.9%,中学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江苏农村就业人口中,接着教化的人口并不多,劳动技能也

  不高。即使是初中、中学毕业生,也因岗前职业培训机会较少,难以获得相应的专业学问和技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江苏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比重为21%,比2000年上升7个百分点。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据有关资料,调查前一年内参与过培训的比例,芬兰为46%(1990年),美国为38%(1991年),瑞士为38%(1993年),挪威为37%(1991年),瑞典为36%(1993年),加拿大为30%(1991年),法国为27%(1992年),德国为27%(1991年)。

  科技素养水平较低,制约创业、创新实力的发展。农夫不仅文化素养较低,而且普遍缺乏职业技能,2004年农村就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10%。绝大多数农夫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实力不高,不能有效地驾驭科学学问和技能。有些新技术,由于农夫科技素养不高、驾驭不了技术要领而难以全面推广,新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掘。

  四、就业人数依旧浩大,产业结构仍为传统型2004年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就业人口占87.58%,比2000年下降5.84个百分点。各年龄组就业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6-19岁和20-24岁的就业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31.30和8.67个百分点,其它各年龄组下降幅度在1个百分点左右。这主要是两方面的缘由造成的:一是农村教化不断的发展,在普及九年义务教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中学阶段教化,学龄

  

  人口入学率逐步提高,享受文化教化的人口增加,就业比重相应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造成农村劳动适龄人口构成发生改变,经济活动人口由于外出而大量削减,非经济活动人口并未削减,从而使得农村就业人口比重下降。

  事实上,农村人口就业水平依旧处在较高的位置,25岁及以上人口就业比重均在94%以上,有的年龄组接近97%。因此,江苏省农村就业人口总量浩大,2004年为2520.63万人,比2000年削减242.80万人,就业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65.44%。农村就业人口占全省就业人口的56.23%,比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高4.41个百分点。

  就业人口产业结构仍为传统类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年轻有技能、有特长的劳动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种植农作物或从事林牧渔业,所以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旧表现为:

  与发展中国家,

  地区妇女生育水平较高,生育孩子较多,人口增长较快;而苏南地区安排生育工作抓得早、抓得好,妇女生育水平较低,诞生的孩子较少。

  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人所皆知,解决的方法,多数提出而且也是正在实施的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这种方法,的确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然而,对江苏省来说,这并非唯一途径,也并非都能取得最佳效果。

  农村劳动力转移向何处去?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如: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苏北向苏南转移。江苏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江苏农村劳动力向何处转移?一是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目前城镇已经存在肯定数量的失业人口,须要解决就业问题,当然可以创建更多的就业岗位来支配就业。二是由苏北向苏南转移,苏南地区能否容纳数百万的劳动力,唯恐难以承受。三是由省内向省外转移,当然可以,但在转移的同时,也流失了相当一部分人才。这是其一。

  其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流入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流出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却带来肯定影响。若将广东与西部一些省份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上世纪80年头前,广东的经济水平远低于江苏,现如今,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超过了江苏。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就是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许多省份劳动力大量外出,尽管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但这些省份经济并未相应得到较快增长。

  因此,在农村劳动力问题上,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

  

  单纯地一转了之。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财宝,科学合理地开发运用,既要有安排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要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变为资源优势,并与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相结合,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地创建社会财宝,促进江苏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确保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是要把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夫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江苏要实现两个领先,在2021年左右领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其中重要内容,包括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肥化、良种化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需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相配套。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必需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战略规划,来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另外,从实现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动身,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将来的几十年间,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推动农村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促使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要实施包括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内的人才开发培育战略,要有长期、中期、短期的战略目标,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人才数量、结构等人才培育战略目标。

  二是要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化,提高劳动者综合素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就业空间的扩张,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在非农领域的充分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

  

  力本身的素养和就业实力的凹凸。换言之,足够的人力资本是获得充分就业岗位的必要前提。当前农村劳动力素养不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更这种现状已燃眉之急。

  首先,整合教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由于人口增长的有效限制,将来接受基础教化的人口规模相应缩小,现有教化资源将会逐步富余,而农村职业技术教化则比较薄弱,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功能转换,增加农村职业技术教化力气。同时,要充分挖掘劳动、教化部门以及社会的师资、技术和设施,形成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养和竞争就业岗位的实力。通过职业技术教化,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

  其次,明确方向,注意实效。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化要面对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夫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培育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等各类人才;加强农夫教化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养和就业技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夫,提高外出民工的职业技能素养和竞争就业岗位的实力。同时,还要使现有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新学问和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养,为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夫收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供应智力和人才保证。使得高、中、低种类人才培育相结合,特殊是要培育创业、创新型人才。

  三是要发展新兴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解决农村劳动就业相结合。农村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资源,而最稀缺的资源是资本资源,

  

  构成了一对最丰富资源与最稀缺资源之间的冲突。应依据这一基本国情,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丰富资源,充分节约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在产业发展取向上,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选择地发展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特殊是

  

  

篇十: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原因应归结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唯一的办法便是始终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国策常抓不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应鼓励社会和个人集调整产业结构使一二三产业得以协调发研究产业结构时我们应吸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先进经验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的阶段性调整是需要较长的过程的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94年底,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达82500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占人口总数68.8%,当年进入劳动年龄的达1750万人。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领域难以完全吸收不断增长的劳动力,虽然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8%速度增长,但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仍然超过社会经济的吸收能力,因此,失业现象呈现增长趋势。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有饭大家吃,有工大家做”的就业政策;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工资政策,实行城镇劳动力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分配政策,从表现看,中国己消灭失业,但许多机关、企业人浮于事、存在大量富余人员,实际上是以全体劳动者的不充分就业掩盖部分劳动者失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就业逐渐市场化,隐性失业随之而来,当前失业有四种表现形式:1.结构它是由于劳动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合理形成的失业。2.隐性失业。它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下实行充分就业政策,在改革中暴露出来。3.自愿由于劳动者主动工参与劳动市场形成的失业。4.非自愿它是由于现行工资下,想找工作而找不到形成的失业。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3亿人,加上城镇失业人口,劳动力总供给量达到2亿多人,而需求量只有3500万人,供给已远远地大于需求。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率已达21.3%左右。

  二、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每年以2%的速度进行。由于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2.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3.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5.经济转型,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过去国企的隐性失业显性化。6.在企业改革中,释放出大量富余劳动力。7.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更使劳动力市场在朝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中荆棘丛生。8.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断变动,因而对劳动者技术要求不断变化,在现有劳动者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适应企业的要求而从就业岗位上被替换下来。9.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有效需求不足。10.中国劳动力市场,还面临国外人才的竞争。

  彩精走越路道便醒提中活和作工后以在会将破突所望渴识认步进了有生己自对书这。人个终最要重此如是竟完时按并划计份惯习好良、态的达豁心用种,丈万情豪我让》败成定决节细《本一

  三、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对策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原因应归结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唯一的办法便是始终坚持计划生育这项国策,常抓不懈。与过高人口直接对应的便是国民素质的普遍偏低,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应鼓励社会和个人集资,多层次、多渠道办学。2.实行劳动预备制。即在城乡同时实行对当年的应届中学毕业生实行1—3年的培训,在他们掌握了必需的劳动技能之后才允许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项政策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可以在短期内缓解新增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压力。(2).另一方面,它对提高劳动力素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15—19岁青年人口就业比重过高,如果该年龄段劳动力参与率降低一半的话,全国劳动力就业供给量可减少2300万人,其中城镇可减少5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就业压力。3.实行劳动力的限制区域流动政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培育是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正确的做法应是先让劳动力在规定区域内流动,如西部的劳动力只能在西部省区内流动,力求在区域内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此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供大于求。这种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平衡,由输入地与输出地劳动力市场的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总结劳动力市场的规律,培育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逐渐从无序向有序过渡,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才能形成。当前占失业大军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某些领域劳动力数量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满为患。市场是无序的,要想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必须适时地发挥作用。当然,实行限制劳动力区域流动,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刀切”政策,有些省区可能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本区域又囤积了大量的人才,为了防止人才闲置,此时就应适当地体现政策的灵活性,即国家可以规定,学历在硕士研究生以上,或职称在副高级以上的人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不受户籍限制,以确保人才的分配与高效使用。4.鼓励外出民工回乡进行“第二次创业”和创建“农民城”。外出的民工,在外地和国外兴办二、三产业,学习和掌握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技能,成为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企业家,为使自己家乡更快富裕起来,带着资金返乡创业,称之为“第二次创业”。它顺应了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快速的步伐,弥补了过去封闭的“失误”,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另一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措施便是创建“农民城”,即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依托,采取由农民投资的办法发展城镇建设。5.国家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国家可以采取的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国家通过对公共设施进行投资,利用投资的乘数效应,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带动经济的复苏,以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2).国家通过减免税和降低税率的办法,这项措施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企业来说,税率的降低可能减轻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就可以提供更多的产品,这也意味着就业的增加;另一方面对于家庭来说,消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的消费,这将引起总需求增加。(3).扩大信用消费的范围和规模,以将来的资金刺激当前需求市场的启动,用来增加就业机会。

  2

  彩精走越路道便醒提中活和作工后以在会将破突所望渴识认步进了有生己自对书这。人个终最要重此如是竟完时按并划计份惯习好良、态的达豁心用种,丈万情豪我让》败成定决节细《本一

  6,广开就业门路。我们要坚决落实“在国家统筹规划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广开就业门路,从当前情况看,国有企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非国有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因此,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要从政策上给以扶持。7,建立就业服务体系。我国劳动力市场刚刚出现,还不健全,需要大力建立和发展各种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力流动和就业提供条件,到1995年底,我国已成立职业介绍机构29930所,这些就业服务机构,需要大力发展。8,实施再就业工程。重点帮助破产企业职工、失业半年以上职工和生活困难的企业富余职工再就业。9.加强劳动力市场立法。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唯一依据是1991年制定的政府规章,仅凭一个政府规章难以规范劳动力市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也无法到位。目前劳动力市场,立法条件已经成熟,亟须立法,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对扰乱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一个健康、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才能建成。按我国劳动就业有关规定,凡已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领导干部、业务骨干(指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高级专家应实行退休离休制度,除特殊情况之外,不予延长退休时间。少数高级干部和专家已超过退休年龄时,如工作需要,在办理退休手续后,由单位按照政策规定予以聘用,但不列入在编人员。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比重过高,与新增劳动就业人口形成竞争关系,人为扩大了劳动力供给量。如严格执行劳动法,凡超过劳动工作年龄且在正规部门从事就业者,一律实行离退休制度,减少老年人占有青年人的就业岗位,仅今后三年全国城镇可增加工作空缺约1200多万个,可极大地缓解就业供需矛盾。10.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采用高新科技,走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化道路,正确处理好“两型”关系。高科技的投入对解决失业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益处:(1).对于利用高科技的企业来说,科技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产品,繁荣了市场经济,间接地了也促进了劳动市场的发展。(2).对于未采用高科技的企业来说,如果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的支出大于多雇佣劳动力的支出,这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雇佣劳动力的生产方式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也就扩大了。(3).科技的发展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如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电脑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能在急速地增加。当然,为了顺应高科技发展的潮流,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当务之急的头等要事。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较少,所以我们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化道路。同时,合理的“两型关系”对于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量大的特点,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适用。保持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适度比例,这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如以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有效地吸纳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水

  3

  彩精走越路道便醒提中活和作工后以在会将破突所望渴识认步进了有生己自对书这。人个终最要重此如是竟完时按并划计份惯习好良、态的达豁心用种,丈万情豪我让》败成定决节细《本一

  利设施建设大大滞后于农业生产发展。因此,今后开展植树造林,兴修水利设施,大兴农田基本建设,国土整治和修建乡村道路,既可以改善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11.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保护强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保护弱者、向低收入者倾斜而有利于企业的竞争。不然,那些破产、倒闭及其他各种原因下岗的劳动力就会失去生活来源,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1).对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后,企业辞退职工的后顾之忧就没有了,企业要用的人能招得进来,不要的人能出得出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上来,从而也就带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2).对劳动者个人来说,过去的各项社会保险都是企业行为,各单位的劳动者可能由于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受保障程度有天壤之别。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择业时也就顾虑重重,劳动力的流动几乎就成了一句空话了。目前我国己在全国600多座城市实行社会保险一体化计划,但由于受资金限制,这个计划仅能保证失业者一、二年内的基本生活,无力负担其长期生活,更无力解决其再就业问题,降低失业风险,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努力。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至少有两个方面功能,一是社会稳定功能,涉及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无工作岗位时的收入补偿问题,以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恢复企业活力功能,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助于减轻国有企业负担,合理分摊成本,恢复国企竞争能力。12,建立失业预警和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一定的失业率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由于劳动力成长需要相当长时间,一定失业人口的存在,可以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也可以形成就业竞争,提高在职工的素质。但是,失业率必须适度,超过适度的界限,就会出现负效应,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为了保持适度失业率,必须建立一整套监测体系和预警体系,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情况,作出决策,调节劳动力供求,把失业率控制在警戒线以内。13.调整产业结构,使一、二、三产业得以协调发展。研究产业结构时,我们应吸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先进经验,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的阶段性调整是需要较长的过程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所占的比重由相对下降到绝对下降。伴随着农业进一步下降的发展过程,为第三产业创造机会;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经历了由增加到停止再到减少的过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很多,最根本是原因是,工业、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力的极大增长和由此产生的生产与消费服务的社会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结构上协调合理,对于实现总量平衡,扩大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产业结构的配置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农业阶段: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开始萌芽,第三产业主要提供消费性服务。(2).前工业化经济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开始明显下降,但仍占很高比重,工业所占比重上升,但工业未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仍处于消费性服务领域。(3).基本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上升到主导地位,比重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先进的科技还薄弱,第三产业比重还低于第二产业。(4).后工业化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第一产业比重很小,工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一、二产业比重之和,国民经济出现第三产业化趋势。

  4

  彩精走越路道便醒提中活和作工后以在会将破突所望渴识认步进了有生己自对书这。人个终最要重此如是竟完时按并划计份惯习好良、态的达豁心用种,丈万情豪我让》败成定决节细《本一

  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我国应处于二、三阶段之间,为了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农业应发展多种经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农的政策;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2).工业应加速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技术密集型企业为龙头,保持适度的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比例。(3).第三产业中,应逐步提高科技的含量,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沿着信息服务和咨询业为主导的轨道进行。14.加强国际交流,扩大劳务输出。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之前,我国的劳务输出工作主要涉及领域是医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基本上采取的是无偿输出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务输出的主要形式是有偿的工程承包的形式。1979—1992年间,对外累计承包合同总金额达265亿美元,输出了70万人次,输出地区遍及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这是主要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低两大优势。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工作还是相当落后的:累计70万人次的劳务输出不到总劳动力的1%,总人口的0.2%,不及印度的一个州输出的劳动力,这说明凭借我们自身的优势,劳务输出还大有可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为扩大劳务的输出做贡献。

  5

  彩精走越路道便醒提中活和作工后以在会将破突所望渴识认步进了有生己自对书这。人个终最要重此如是竟完时按并划计份惯习好良、态的达豁心用种,丈万情豪我让》败成定决节细《本一

  

  

篇十一: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在将来30年中假设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程度大致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奉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2]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在未来30年中,如果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致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以这种方式推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物质投入,只需对城乡就业结构作出调整。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1965-1977年是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的重要时期。1965年日本每个农民年收入为14.6万日元,1978年,每1万名农民拥有的汽车量达到了65.7辆。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日本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生活城市化和电气化。在中国,1994年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纯收入为1826元,兼业者为4160元,非农业劳动者则为5200元,三者之比是1:2.28:2.85。以劳动日收入计,每个纯农业劳动力每日的纯收入平均为8元,约等

  于每个非农业劳动力每日纯收入的53%。200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6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元。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3]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至2004年底偿付比例为

  98.4%)。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作者认为,应当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农村的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但是,伴随这种正反馈机制的形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只有当中、西部地区有自己强大的产业聚集,实现东、中、西部产业趋同,地区差距才可能缩小。[4]因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地区,要认真研究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足够发展后,会向下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因此,做好产业承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区域内转移,这既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加速本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是,产业转移除受比较优势的因素影响外,制度、市场等因素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地区虽有比较优势,但是制度成本高,市场发育滞后,产业转移也会受阻。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便捷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比不上东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城市化,要不断加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还要看到,多数农民是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二、三产业,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离家很远的大、中城市的条件。小城镇具有与农村联系紧

  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水利、道路、环保、农电和通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旧居住在村里,让那些在村外工作的人每天往返上班,比单纯将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新建的小城市和城镇更加便捷、有效。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体现特色,注重质量,逐步完善,把扩大就业需求,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优先目标。为此,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根据小城镇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产业为依托,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小城镇发展,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在保护耕地和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进城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发展的阻碍和限制。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为它们提供小额贷款。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逐步形成创业培训、项目管理、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相结合的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推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采取国家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首先,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消除就业歧视,使农民享受市民待遇,打破城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身份、户籍、住房、培训、医疗卫生等待遇的制度限制,使农民进城就业者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其次,要建立劳动力供求预警机制。过去我们比较多地关注劳动力需求不足,对劳动力供给关注较少。面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新形势,尤其是劳动力供给的局部短缺,政府和企业应提高劳动力供求预测意识,及时根据劳动力供求变化,掌握更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制定相应对策,维护劳动力市场供求稳定。再次,以改善劳动力供给为目标,努力完善收入政策。一是以工资指导线为宏观手段,按照企业名义工资率逐年增长水平应等于全国平均长期劳动增长率的要求,引导工资合理增长。同时,加强工资和价格的控制,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于法律或行政手段对工资、价格实行管制,如对价格和工资进行冻结;另一方面,推行以激励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对工资增长率超过工资指导线的企业课以重税,对工资增长率低于工资指导线的企业予以减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裁员与减薪替代经验,以减薪的办法减轻简单裁员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震荡。如一些西方大的跨国公司开始注重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他们在需要裁员时,先与

  职工代表商议用降低10%的工薪福利的办法替代10%的裁员计划,如果1年以后公司业绩仍没有好转,才考虑实施裁员计划。最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通过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加强宣传力度,严肃劳动保障执法,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严格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强化企业劳动保护和劳动者自我防患意识,完善劳动者对侵权案件的投诉举报与受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足够的经费用于普通劳动者培训,使财政政策真正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同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起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以提高农村进城就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篇十二: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然而随着商业实践的发展意向书的应用已不限于此它可以以建议书会议纪要谅解备忘录协议要点预约本约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若采用狭义的意向书概念当事人双方或多方之间在某项事物正式签订条约达成协议之前表达初步设想的意向性文书未免太过狭隘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目前,我县“五类”企业认定5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6人。(三)强化服务,促进再就业。一是大力开展“五送”服务,帮助“4050”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组织形式多样的政策咨询活动,举办了专业技术培训班5期,到目前为止,全县623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25人。二是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再就业。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近几年来,我县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661人次;搜集、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到目前为止,2476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培训、职介,实现了再就业。(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向外输出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为了巩固和组织好向沿海地区的劳务输出,县委、政府在重点地区设立了办事处,全程为劳务人员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业扩大就业容量。本文来自.gongwen123.重点支持茶业、菌业、米业等产业的发展。二、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理顺劳动关系进度的加快、下岗失业人员呈

  

  上升趋势,我县国有企业和供销合作企业72家,目前,已改制25家,3154名职工置换了身份;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的调度,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2、实施再就业的一些政策难以落实。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地也根据国家规定和本地实际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但实际工作中,政策难落实、资金难到位、工作难操作。主要表现:

  一是因地方财力的限制,很难落实到位。二是这些优惠政策涉及的多家部门自成体系,缺乏统筹和协调。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了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社会保险制度存在覆盖面窄、社会保障程度低的问题,许多私营企业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这种状况使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对进入非国有企业和自谋职业存在后顾之忧。4、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就业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县劳动力市场等中介组织经审核登记的只有2家,且规模小、服务项目少,主要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劳务输出和信息的收集发布,求职登记、档案托管、劳务代理等业务规模有效开展。尚未形成多层面的网络化管理,对失业职工情况掌握不充分、不准确;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收集、发布不顺畅,往往进行的是非市场化运作。5、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迟缓,制约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同时也是服务集聚的过程,而我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工业经济薄弱,城市化进程缓慢,

  6、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从总体上看,下岗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术素质较差,导致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急剧增加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急需的技术工人紧缺。

  三、推进就业工作的对策措施(一)切实把创造就业岗位摆到突出位置上来。实践证明,加快发展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不断推进经济快速增长,才能增加就业总量,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1、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途径。一方面要继续做强、做大米业、茶业、菌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要强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的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县转移,扩大就业渠道。2、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滤机滤布

  4、搞好劳务输出工作。实现劳务输出由自发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创建劳务派遣实体,使其成为吸纳、储备、分流劳动力的“蓄水池”。

  (二)努力构建就业服务体系。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就业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业的下岗职工,在就业观念上、就业能力上一时还难以适应,这一客观现实,要求我们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1、加快劳务管理网络建设。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延伸到各行政村、形成三级管理网络,为调查落实居民就业状况、就业供求信息、就业预备等工作提供畅通渠道。

  2、发展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渠道,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职业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的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规范运作,滤布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搞好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解决失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把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全面落实劳动预备制,大力加强再就业培训,根据就业需求,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搞好创业培训,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促进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三)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而且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程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使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覆盖到非国有企业,从城镇覆盖到农村的全体公民,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靠”,切实

  

  解除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当全体公民都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受益者时,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才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可以说,完善的社会制度具有稳定社会和增加就业的双重效应。

  (四)加大劳动监察和社会监督力度。采取有力的措施,落实现有的各项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政策法规。充实劳动监察力度,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协调,齐心协力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再就业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职能部门是难以全面实施的,因此,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应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附送:

  就业意向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就业意向书有没有法律效力《法制与社会》201X年

  王颖洁,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X)07-065-03一、意向书的含义意向书通常是一种单方的意思表示,印制于一方交易主体的企业信笺上,以通信形式发送交易相对方获得其签字认可。然而随着商业实践的发展,意向书的应用已不限于此,它可以以建议书、会议纪要、谅解备忘录、协议要点、预约、本约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若采用狭义的意向书概念——“当事人双方或多方之间,在某项事物正式签订条约、达成协议之前,表达初步设想的意向性文书”未免太过狭隘。因此采用广义的意向书概念——“泛指合同双方在缔结正式协议前,就协商程序本身或就未来合同的内容所达成的各种约定”。二、意向书的类型及法律效力(一)意向书的类型划分为简化对意向书法律效力的探讨,学界有诸多的研究方式。有的学者试图从意向书条款的法律性质来讨论意向书的法律效力,将意向书的条款划分为程序性法律条款和实体性法律条款;有的学者则试图将意向书的含义进一步细化来讨论意向书的法律效力,根据表意人的主观意愿和意向书的客观内容的不同将意向书的类型划分为不具任何法律约束力的初步意见、预约以及本约。笔者比较倾向后一种观点,将广义的意向书划分出不同类型,有助于加深对意向书概念的理解,利于完善合同法理论体系,也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广义意向书概念的设定实际上是对正式合同的先合

  

  同义务进行的规范,使先合同义务以意向书这种具体文书形式呈现,加强对当事人双方的约束力。

  

  

  

推荐访问:劳动就业市场现状 就业市场 现状 劳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