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地区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地区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2022-10-31 2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太仓市作为典型的苏南地区县级市,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到建成以德企与港城为特色的全国十强县市,再到建设以人为核心、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标志的新型化城镇的苏南县域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太仓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之路,追求公平和谐的教育之路,追求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教育之路,追求超前规划的未来教育之路。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苏南地区;县域教育发展;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27-05

一、太仓市新型城镇化背景及发展特征

太仓市作为典型的苏南地区县级市,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到建成以德企与港城为特色的全国十强县市,再到建设以人为核心、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标志的新型化城镇的苏南县域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太仓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走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优化布局、统筹城乡,依托经济、交通带动,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具有太仓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太仓现代新型城市样本。太仓的新型城镇化体现了以下特征:

一是以人为本、公平分享。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社会民生事业领域,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让老百姓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劳有厚得,公平分享社会公共资源。

二是优化布局、统筹城乡。太仓市城镇空间布局总体分“一市双城三片区”,一市即太仓市,双城即主城与港城,三片区即沙溪镇、浏河镇与璜泾镇。这样的空间布局,解决了太仓建设空间相对分散的问题,促成了城乡空间集聚发展、功能优化。城镇与乡村建设要以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保证城市居民和广大乡村居民共享健康生活,从而做到城乡普惠均等,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三是依托经济、交通带动。依托太仓乡镇企业的发展优势、邻接上海的区位优势、“中国德企之乡”欧美企业集聚的优势、港口等交通建设的优势,在乡镇企业带动的城镇化基础上,加快太仓对接上海、接轨国际的步伐,打造太仓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硬实力和卫生教育、居民生活软文化。

四是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太仓是娄东文化发祥地,也是环境优美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突出“江南水乡、娄东文化”城市发展特色,以挖掘娄东文化资源为基础,将文化特色注入城市发展内涵,利用文化底蕴塑造城乡特色空间,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现代田园城市。

二、太仓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策略

1.新型城镇化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之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投射到教育层面是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应该更加关注教育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这决定了我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首先要探索师生发展之路。

如何提高县域教师的整体水平,形成县域培养各级各类教师的有效机制,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师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针对我市骨干教师特别是名教师、名校长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城乡间分布不够均衡的现状,我市大力构建和推进“娄东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造就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教育家、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此,我市以校长研修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名师工作室为载体,采用“内生与外包结合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行政与市场并行合理公共资源配置”的多样化培养策略,研究建立了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机制。我市利用接轨上海、南京等人才高地这一区位优势,借鉴企业“输出管理”经验,通过有效利用公共教育支出购买教育专业服务,以外包服务的形式,提高高端教师培训的专业学术水平,培养在一定范围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与名校长,使他们成为太仓教育的标杆。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措施,带动本地名师与骨干教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和薄弱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培植县域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教师专业均衡发展。为了提升我市各个层面教师的教学能力,我市教师发展中心开设了针对性强的分层与全员培训班,以满足不同层面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兼顾全市教师总体水平的提高。在“点”的层面上,通过开设青年教师发展培训班、见习教师上岗培训班、待岗教师诊断培训班等,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在“线”的层面上,通过开设各学科新课程培训班、中层干部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专职管理员培训班,有效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管理人员的任职水平与履职能力。在“面”的层面上,利用远程视频直播培训平台和“教、学、研一体化”的校本培训系统,开展全员培训。点线面结合立体式区域师资培训体系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机制,使我市教师队伍基本素质、各个部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之路使我市教师发展既重点突出,又照顾全面,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我市因此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

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我市以“以生为本,学会学习”为主题,广泛开展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课改实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新型城镇化追求公平和谐的教育之路

教育是老百姓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太仓市新型城镇化致力于民生领域营造公平分享的社会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势必成为我市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

一是打造公办学校的公平入学环境。我市通过规范招生政策,使学校生源实现均衡,通过规范办学行为,使学校的课程设置实现均衡,从而使城乡学校的发展都站在了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排除了人为形成的教育不公现象。太仓市为营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从2010年秋季开始打破了前期改革中形成的存在招生不公的公办民营等办学机制,取消公办民营转制学校小班教学,同时对优秀教师相对集中的公办民营转制学校师资人员进行力度较大的合理流动。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和政策,严格控制公办学校择校比例,引导和鼓励学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同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规范全市中小学校办学行为,要求各校开齐开足义务教育课程,坚持均衡分班,无重点班、特色班现象。这一系列举措为太仓市民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教育平台。

二是建立公办学校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制度。从2004年起,我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了所有乡镇公办学校,鼓励公办学校积极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并让他们享受本地学生的同城待遇。为规范入学程序,我市出台了《太仓市来太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就读暂行规定》,要求公办中小学校根据学位数的余缺,对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予以最大程度的吸纳。并在制度层面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公开、公正、公平。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小学吸纳率为73%,公办初中吸纳率为100%。这一举措一方面使本市的公办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的目标。

三是规范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建设。我市公办小学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尚无全部吸纳的能力。目前,我市共有8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小学,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规范化建设成为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2008年,我市颁布了《来太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从布局科学化、建设标准化、管理一体化和校车公交化四个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进行建设。组织实施了政府实事工程——“太仓市来太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在加快乡镇中小学改扩建、加大吸纳力度的同时,继续深化公办和民办学校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学科教学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以提升全市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为了有效落实《实施意见》中的“四化”建设,我市在组织、人事、管理、评估、财政、服务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加强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教育行政指导与管理,教培研中心业务指导、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测,教育督导室综合督导与评估。市教育局还统一部署每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与距离其最近的公办学校实施结对管理,选派公办学校现任或曾经担任过中层干部以上的教师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担任业务副校长,负责教育、教学、后勤等常规管理工作;选派骨干教师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进行“组团式”支教;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师的业务进修、继续教育、评先评优与本市公办教师实行一体化管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实行代评代管。在公共服务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安全管理压力较大,其中道路交通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为此,市财政投入2300万元专项资金,购置了46辆标准化校车,接送近6000名学生上下学,其中90%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学生。

3.新型城镇化追求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教育之路

人文荟萃的太仓市以文化建设引导城市化发展,太仓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城乡文化的融合、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融合、中外文化的融合等多层面的社会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充分利用太仓的文化资源,打造太仓教育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与特色文化等内涵建设问题,需要通过提升太仓教育的软实力来提高太仓教育内在质量。

一是融合中外文化,探寻多元化办学之路。我市职业教育利用德资企业集群发展的地方优势,积极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走国际教育经验本土化的发展之路。2001年,自新区管委会、太仓中专以及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慧鱼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个“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以来,我市职业教育依托“德企之乡”的独特优势和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两个中高职发展平台,成功培育、实践“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教育”,太仓职业教育走上了“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探索之路,实现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赢,成为职业教育的“太仓样板”。2008年,我市被国家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联合授予中德企业合作示范基地。“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年来,市政府又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和太仓中专扩建工程,为打造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和国际化步伐继续加快,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3所普高均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学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特别是太仓高级中学设立了“美国大学直通车”项目,为太仓的学生直接申请进入国际名校建构了良好的平台。

二是整合城乡文化,探寻特色化办学之路。为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良好发展,带动城乡学校特色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我市以教育部重点课题“构建城乡一体化校外教育运行机制的实践与研究”为依托,市教育局、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全市近20所中小学就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校外教育等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和研究。市教育局通过奖励制度、复评制度,每年投入105万元预算内、外资金用于学校特色实践基地的创建,促使这些“特色实践基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已基本形成特色各异、功能较配套、设施较完备的特色学校20多所,正式出版并在区域内推广了18本校本特色教材,开发、建立和完善了各类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基地)100多个,全市“一校一品”特色学校比例超过了80%,形成了多层次、板块状、特色化的县域教育文化与学校特色文化,出现了不少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如太仓高级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明德高级中学的机器人研制、沙溪高级中学的桥牌、浏家港中学的航模、双凤中学的少年邮局、实验中学与新区三小的“楹联文化”、南郊小学的“硬笔书法”和木兰拳、荣文学校的“江南丝竹”民乐教育、金仓湖小学的“田园风筝文化”、沙溪二小的武术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等,已成为我市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和亮点,一些项目在全国乃至海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市被中国教科院授予“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荣誉称号。

三是包容外来文化,探寻文化融合的办学之路。我市大部分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都吸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占比很大,少则50%,多则70%以上。流动人口尤其是民工子女的地域文化、成长环境、教育内容与进度,与我市都有很大差异,加上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不确定、管理难等原因,使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流入地教育的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吸纳学校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带有补习性、适应性及灵活性的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籍管理、课程教学、家长工作新模式。同时,我市学校又引进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如何才能让这些来自不同区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学生纳入统一的学校管理中?如何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团结在一起?这是我市这些公办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办学情况,我市用“包容”的心态和理念来引领学校发展,以开放的办学胸怀、融通的办学行为摸索出了一条文化融合的教育路径。太仓市新区二小共有36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超过75%。学校提出了以“怀远、博见”为核心理念的“百川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实现多元文化融合的办学策略,让外来孩子和本地孩子一起共享优质教育。为了培植“百川文化”,学校营建具有百川特质的校园环境,让大气而不失儒雅的环境布置营造出百川校园的格调;设计具有百川内涵的学生形象——水娃,开展“水娃小讲坛”、“水娃梦想舞台”、“水娃家乡地图”等特色平台,让其“占据”校园的角角落落,使“百川”深入人心;策划“百川讲坛”、“百川论坛”、“百川沙龙”、“百川故事会”、“百川电影课”等百川系列特色活动,扩大“百川文化”的影响。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多元文化在“百川平台”上交汇、碰撞、融合,营造了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今,新区二小的“百川文化”已享誉苏州教坛。太仓新区中学7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们以来自湖北的学生张毅的生活经历,拍摄了短片《阳光下的蒲公英》,讲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坚强不息的求知事迹,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短片获得了2012年全国第九届校园影视金奖。学校的做法也得到了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的充分肯定。

4.新型城镇化追求超前规划的未来教育之路

未来也要根据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我市教育进行前瞻的超前规划,以实现我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做好未来15年的教育布局规划。适应我市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依据《太仓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我市重新制订《太仓市教育布局规划(2014—2030年)》。以此刚性规定来科学统筹全市未来15年的教育布点建设,以满足未来15年新型城镇化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根据已出台的《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布点建设规划意见》,加快推进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以缓解入学矛盾。教育布点规划结合太仓实际,原则上每1~1.5万人设置一所4~6轨幼儿园,每1.5-2万人设置一所4~6轨小学。根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城市道路交通压力等因素,学校建设应按照就近、方便原则,幼儿园辐射半径不超过1公里,小学辐射半径不超过2公里,中学辐射半径不超过3公里,以满足群众入园、入学需求。新型城镇化重点是推进中小城镇建设,规划新建的98所学校中,包括幼儿园51所、小学29所、初中13所、高中3所、职校2所,主要分布在新区、港区、城区、科教新城及主要乡镇,以满足我市新型城镇化所规划的“一市双城三片区”对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是做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水平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市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当前我市走在智慧校园建设前列,100%学校配备百兆出口带宽,100%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和互动电子白板,已在5所中学和7所小学建设了自动录播系统和未来教室。与此同时,推广最新的魔灯、白板、网上阅卷、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并把微课与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方式纳入我市学科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已基本形成了基于教育城域网的分布式大规模资源库群,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面向全市教师的远程继续教育平台,面向全市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开展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直播活动,使全市师生足不出学校和家门就能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先行,使我市把握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奠定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为我市教育率先步入信息化时代创设先机。

太仓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我们将在未来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创新思路,寻找到适应太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教育改革之路。

责任编辑:杨孝如


推荐访问:苏南 之路 均衡 县域 城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