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民间艺术引入课堂美术教学策略探讨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西和民间艺术引入课堂美术教学策略探讨

2022-10-31 17: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强调想象力,自由表现、感情抒发是民间艺术的特色,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认识本土传统文化、把当地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与教学结合起来,成为当地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西和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乞巧节巧娘娘的制作、巧芽的生发、面花油炸果果、剪纸、蚂蚱笼的制作等都可以以不同形式进入课堂,本文探讨如何将西和民间艺术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创意教学联系起来。

关键词:西和民间美术;创意课堂;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教材中加入地方民间美术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理解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将传统的民艺引入到美术教学课堂,近年来有大量文章和著作都有论述,很多地方美术教育工作者都有实践性的教学研究。要更好的把民间艺术引入课堂,首先要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的美术教育要树立大美术的观念。对于地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还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有特色民间艺术,对衣食住行、节日庆典等多方面进行总结,设计出具有西和特色的民间艺术课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创造力加以提升,把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 树立大美术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弘扬民族艺术、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动力,是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源泉,在挪威,国家规定一个学生15岁前必须掌握一个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内源发展战略中说“为了确保真正的发展,就必须恢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恢复这种特性最具有代表性,最深刻、最真实的所有组成部分,借以作为价值上‘求本溯源’的手段,作为发挥创造力和活力的催化剂,实现内源的和真正人类的发展。”1民间艺术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本土语言的缺失会让地方文化乃至中国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二 深入了解历史文化,把握民间艺术的精髓

西和作为西北甘肃陇南的小县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西和北部是秦人生活和发源的地方,在西和南部仇池山,氐人曾建立过仇池国,西和也曾是汉代魏晋时期连接甘肃与四川的要塞。汉唐以后,政治中心东移,都城南迁,这里不再成为入蜀的主要通道,西和变成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一些民间文化艺术被保存下来。西和民间美术包括了剪纸、刺绣、绘画、编织、麻纸、建筑及其装饰等,“巧娘娘乞巧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官”说春、大桥的羊皮扇鼓舞、麻纸的制作,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长道的蚂蚱笼的制作、节日供奉的面花油炸果果都是非常有特色的。

三 结合西和民间艺术,创意课堂的开发

1.“巧娘娘乞巧节”的纸扎造型课

让学生事先了解“乞巧”风俗,“乞巧节”是秦文化的遗产,是古代七夕节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其中纸偶造像“巧娘娘”制作工艺独特,造型别致,体现出陇南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和民情的淳朴。当地的“巧娘娘”造像制作工艺一直流传,其将泥塑、纸塑、纸扎等工艺融为一体的特殊工艺,以及纸偶造型的程式化语言,显示出地域民间美术独特的魅力 。“巧娘娘”纸扎有民间的传承人,可以请传承人介绍巧娘娘制作过程工艺。

巧娘娘乞巧节纸扎造型的模拟制作,可以利用纸黏土、蛋壳或者软陶来制作头部,找各种不同颜色与材质的纸张,衣服用纸艺制作,通过网络学习汉服文化,对各个时代传统服饰有所研究了解,组织学习小组,可以分组制作不同时期服饰的纸扎巧娘娘。还可以衍生自由表现的各种“巧娘娘”制作造型。

课程既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民俗的“乞巧节”,又能够了解传统服饰文化,将历史文化和工艺和民间美术很好的结合。

2.巧芽的生发,巧芽盆景制作

巧芽是“乞巧节”节日用的物品,将扁豆、小麦、豌豆等放在瓦盆或瓮里倒上水生发,生好后移到盘子里,绑上几道彩带,“照瓣卜巧”的时候用。课程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先让学生与生物老师沟通交流,通过生物学了解种子的类型,种子生成的形状与颜色,温度与光线各种因素下巧芽的生长变化。同学们通过控制种子种类与形状的排布,生发时间的长短,光线照明的时长,设计出独特的巧芽盆景。

课程与生物课结合,既能丰富生物学知识,又能与美学结合,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3、节日供奉的面花油炸果果

在西和,老一輩的人们在过节的时候总是做面花油炸果果,简单的有死面与发面结合做成蝴蝶等动物图案的食用油果果,也有在寺庙供奉的复杂的梅兰竹菊等组合形状的油果果。老人们在这方面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家里,和长辈奶奶们一起,制作面花油炸果果,了解民俗往事,动手创意,看能不能制作出有独特美观的创意面花油炸果果。

课程能让学生和长辈很好的沟通,又能了解传统饮食文化、节日祭祀等活动。

4、蚂蚱笼的制作

长道的蚂蚱笼简单的有麦秆制作的三角笼,竹篾做的小方笼,复杂的有细竹做的各种如形状的有如宝塔宫殿的,还有袖珍的‘花瓶笼’、‘葫芦笼’等等。可以让学生先收集蚂蚱笼的图片资料,了解麦秆编、竹编手工艺的制作。竹编手工艺较为复杂,需要的工具多,过程对学生来讲较为危险,麦秆安全又容易获得,在麦子丰收的季节,收集麦秆,制作各种形状的麦秆蚂蚱笼,麦秆工艺品。

课程既融入了西和本地的乡村日常生活,乡里娃小时候都逮过蚂蚱,编过笼笼,又对草编竹编手工艺艺术有所了解,有助于审美文化的陶冶。

在《全口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品质"。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既要学习传统,又要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还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发展独立的思考想象力、应用实践的能力。教育保护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中另一种重要的保护形式。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美术(第三版) 易心 肖翱子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5

张井 中国民间美术教材[M] 海洋出版社,2014.7

巩平 美术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注:

该论文为“天水师范学院2014校内项目 苏丽霞 陇南民间美术艺术特征及活态传承研究 项目编号 TSA1423”。

作者简介:

苏丽霞(1981.6),女,汉族籍贯,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笔画研究。


推荐访问:西和 民间艺术 引入 课堂 探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