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生活德育研究回顾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二十年生活德育研究回顾

2022-10-30 10:15:06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v7m|׿u]|m4_}i]^^mm}]vMM{vMM{]tM6m5^:^8M<M=M6m4]v^o~9iMuou^5i^_5ivѨky学习道德,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21]“生活德育即是给生活以道德教育,用生活来进行道德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进行道德教育。”[22]有学者从对传统教育批判的角度论述生活德育。如,刘铁芳认为生活德育有三层基本内涵,其一,生活德育是对传统无“人”德育的批判和矫正,它从对宏大德育主题的关注转向对个体生活的关注,凸现儿童道德发展的主体地位;其二,生活德育是对传统空泛的道德教育目标模式的矫正,主张德育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伦理世界,引导个体在追求可能生活中提升自身德性品质;第三,生活德育批判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方法,力求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生活、感悟生活。[23]还有研究者从多学科视角对生活德育进行了多维解读。如冯文全分别从哲学、教育学、德育社会学的视角对生活德育进行研究,他认为从哲学方面来看,生活德育论的提法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生活德育论否定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违背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就德育社会学而言,生活德育论是一种非理性的德育主张。[24]

从上述观点可看出,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活德育进行了研究,虽然他们关于生活德育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为了生活是他们共同强调的。

(三)“生活”与“德育”关系之研究

关于生活与德育的关系,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性的关系。冯建军认为,生活与德育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活是德育的根本,生活之于德育具有本体意义。具体体现在道德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生活,生活的维系和发展需要生活,个体的德性在生活中形成三个方面。其次,德育建构“可能生活”。再次,德育建构“道德生活”,德育整合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25]胡金木认为,“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26]刘超良认为,生活与德育具有内在联系。从德育的本质来看,道德在生活中存在,德育引导人的生活;从德育的功能来看,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发展需要德育。我们需要的生活德育是能培养人适应现实生活的道德品质,并且关注人的全面生活的德育。[27]还有学者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进行论述,如唐汉卫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德育与生活本为一体;从逻辑的层面看,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道德教育的生活化选择;从社会生活现实的角度看,道德教育生活化是现实生活的需求;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看,生活道德教育体现了人本化的观念。[28]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生活与德育都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生活与德育的这种内在联系要求学校德育要立足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学生的品性,从而促使个体更好地生活。

四、生活德育的实施路径

如何实施生活德育,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主要从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的生活化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

(一)德育内容生活化

钱同舟指出德育内容应侧重于学生基础性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养,应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中进行辨析式教育。[29]赵惜群等认为在选择德育内容时,要重视生活世界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道德情境。[30]冯文全认为,德育内容的选择不应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而应遵循“儿童周边的现实生活—扩展的人类社会生活—面向未来的可能生活的”的次序。[31]刘铁芳认为,实施生活德育要从学生生活出发,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德育主题,创设有意义的教育情景,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32]王现军等对于德育内容贴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策略。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以及接受能力;其次,了解学生道德基础生成的现实生活背景;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行为保持较高的敏感性。[33]总之,德育内容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的德育主题,同时也要遵循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

(二)德育过程生活化

冯文全认为,学生道德的接受需要经验事实、情感信念以及理论思想等方面的支撑,而且这三方面支撑实效性的产生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以乐观的情怀面对学生和生活。[34]高德胜指出,德育过程要由“搬砖式”失去自我的德育向过“有道德”的生活转变,使德育主体在“有道德”的生活中,认识社会与道德,体验生活及道德。[35]刘济良认为,在德育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6]尚靖君指出,德育过程是主客体交互影响的双向过程,在实施德育时应重视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主体的认同以及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37]冯建军强调,“过”是一个动态、体验的过程,要让儿童在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经历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冲突,建构和生成生活主体的德性。[38]从以上诸观点可以看出,德育过程生活化是一个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生道德认同得以激发的过程。

(三)德育方法生活化

2004年,国务院出台文件指出,在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时,应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39]这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实施指明了方向。赵惜群等指出,德育方法生活化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积极探索贴近生活的德育新手段,开拓网络道德教育新方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活德育。[40]马凤龙等指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鼓励学生参与生活,通过行动感知道德经验;第二,注重对话,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第三,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第四,自主管理,使学生从被动受管理状态中解脱出来。[41]张海荣认为,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践履法、身体力行法等体验式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触动心灵的情感体验。[42]由此可看出,德育方法生活化要求教师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机结合,同时也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总之,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对生活德育进行了大量研究:有的学者从理论的视角对生活德育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丰富了我国生活德育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的学者立足于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期望从生活德育理论中找出未来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路径。虽然关于生活德育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但生活德育的研究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德育理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使生活德育能够更好地走进生活、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贤德,唐汉卫.生活德育理论十五年: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7(7):86-91.

[2]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8.

[3][18]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 2006(10):95.

[4]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5-31.

[5]黄建军.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3):28-30.

[6][28]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理论论证:对“道德教育—生活”关系的几重审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13-117.

[7]包利民.生命与罗格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74.

[8]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3-8.

[9]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47-51.

[10][25]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32-139.

[11]姚俊.浅探杜威的德育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 2009(2):70-71.

[12][21]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1-5.

[13]陈善卿.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J].道德与文明,2002(4):63-65.

[14]刘超良.试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34-37.

[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428.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61.

[17][35]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97.

[19][20]唐汉卫.对生活道德教育的几点追问[J].全球教育展望,2004(8):19-23.

[22]成尚荣.生活德育的坚守与困境的摆脱[J].中国德育,2012(19):14-18.

[23][32]刘铁芳.面向生活 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8):48-51.

[24][31][34]冯文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研究,2009(11):92-96.

[26]胡金木.生活是德育的基石[J].中国德育,2012(19):19-22.

[27]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 50-52.

[29]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重建德育模式[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0-61.

[30][40]趙惜群,邓淦之.生活: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0-113.

[33]王现军,冯建军.走向生活化的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3):14-17.

[36]刘济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 2001(2):46-48.

[37]尚靖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45.

[38]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16-18.

[3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4-2-26.http:///jyb_sjzl/moe_364/moe_1172/moe_1201/tnull_20055.html.

[41]马凤龙,张丽娟.实施生活德育的原则和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2):50-52.

[42]张海荣.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困境与出路[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3:33.

【刘梦华,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师;高文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格格


推荐访问:二十年 德育 回顾 研究 生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