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歌的特征与演唱技巧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赫哲族民歌的特征与演唱技巧

2022-10-29 20: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体系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深挖保护。赫哲族从古至今生活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位于三江合流之处。水流充沛,自然条件优越,但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如今的赫哲族人已经少之又少,且分布比较分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专门性工作进展缓慢,因此赫哲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关键词:民歌;赫哲族;民俗;技巧;艺术

民歌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生存发展、继承壮大的艺术记载形式。歌中不仅表达了民俗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宗教信仰、播撒耕种、战胜自然等繁衍生息的艺术化描写和情感表达。赫哲族民歌的节奏风格及唱歌技巧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反复推敲和研究,方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一、赫哲族民歌的形成条件及来源追溯

赫哲族是拥有自身独立语言系统的一个民族,但因为没有文字系统的形成,因此很多文化艺术未经书面记载和传承。因民族的地理位置处于中俄边境处,民族融合现象明显,这种民歌正是在这样一个风俗习性下形成的一种口头艺术。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耕种与奋斗,以其独特的生活为背景,经世代赫哲族人的代代相传,承袭至今。这种民歌的风格音调因《乌苏里船歌》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使人们了解了这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曲调[1]。在赫哲族民歌中除船歌外,还有较为流行的情歌,被人久久传唱。

从我国地域来看,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比较集中,除满族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聚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再加上古代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各族的先辈在游牧和渔猎等生活方式上比较突出。这种与自然环境斗争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东北民族豪爽、粗犷、勇猛的民族品性。同时也是赫哲族民歌的最重要题材来源,曲调、节奏以及情感的表达都与之息息相关。

二、赫哲族民歌的特征

(一)民族语言中的音调对民歌旋律的影响

东北方言在音调和旋律上和普通话相近,这种语言风格决定了赫哲族民歌自然流畅的曲调风格。此外东北话感染力强,情感表达明显夸张,语音比较沉重,使得民歌民调的表达在吟唱中流露出比较夸张的情感色彩。在平稳中也有波折和陡升的语调,如《乌苏里船歌》中的衬腔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用法。

(二)赫哲族民歌中的两种不同类别的特征

1.以民间说唱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依玛堪”。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表演,从民歌内容到表演方式,都遵循一条完整的延长规则。多以史诗情节和英雄事迹为主要描写对象,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英雄事迹的追忆和思念,以及对美丑善恶的明确立场。这种风格的民歌没有乐器的参与,依靠表演者自身的硬性条件和对观众的感染力来完成。

2.形式多样,情感真挚的嫁令阔艺术表演。这类歌曲的种类较为繁多,也更贴近日常生活的种种经历。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的动作行为,以及微妙情感的转变都可以做为歌曲的内容来源。有悲有喜,有快有慢,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其中表达的感情及寄予的希望真挚感人,使听着有鲜明的画面补充。《乌苏里船歌》就是其中的代表,听者从船歌中了解赫哲族的民俗风情,以及他们与河水之间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3]。

(三)赫哲族民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

1.在赫哲族民歌中,修辞手法的使用比较常见。首先是反复手法的使用,歌词的重叠反复加深了听着的印象,通俗易懂,便于流传和普及。其二,反复的使用手法加强了歌曲的音乐性,在词与调的配合上达到了完美的平衡,绵长委婉,百转千回。最后,反复的使用相同歌词在情感上有加重的作用,使其更为深切触动人心。

2.比喻手法在赫哲族民歌中的占比也比较高,这种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性,也可以使歌曲的风格更为活泼。首先,它将民众要表达的感情及生活描写的更为生动,抛开生硬的词曲手法,比喻的添加一定程度上润色了歌词。再者,我们能够从形象的比喻中看出意象本身之外的东西。此外,比喻的使用对感情的表达也更为形象优美,增添文学艺术性[4]。

三、赫哲族民歌的演唱技巧

(一)演唱者要把握音乐风格和掌握演唱技巧是歌曲演绎的基础

一种方言下衍生出的音乐风格是别具一格的,而这种别具一格的风格就是音乐演唱的灵魂。若不能很好把握,其中的感情和意象之外的表达就无法表现,也没有走进观众心灵的钥匙。所以演唱者对民歌的风格和历史来源要有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用心演唱。另外,专业的演唱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演唱技巧的高低直接决定一部作品的表达是否能达到预期成效,这种技巧的学习既来自于学习和模仿,也来自于长久练习的经验教训。这二者缺一不可,需同步进行才能产生共鸣[2]。

(二)在演唱歌曲时对字词的发音技巧

赫哲族民歌的字词发音也是歌曲传神演奏的前提条件,要吐字清晰,学习传统的唱法及咬字、呼吸的节奏感,旋律的连续和跳跃,以及需要情感逆转时的用声,真假音的转换和高低等等一系列的专门发音,这些发音技巧的使用对演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回归本真的一个重要前提。

四、结论

在国家大力支持和保护下,赫哲族民歌的记载与传承已经在逐步进行。在种种条件的驱使下,民歌的发展与承袭也有了初步的体系,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些民俗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自成体系,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杨润.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与赫哲族民歌的衍变[J].艺术科技,2017(05).

[2] 刘清明.赫哲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及发展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17(06).

[3] 郭玲玲,刘国峰.关于赫哲族民歌的艺术内涵及文化经济研究[J].经济师,2018(03).

[4] 牟乔.谈赫哲族民歌与创作歌曲的音乐特点[J].艺术科技,2016(12).

作者简介:

邢铁红(1970年—),女,汉族,黑龙江富锦人,文学学士,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赫哲族音乐。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黑龙江省文化廳重点课题《赫哲族语言与其民歌演唱的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7A004)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赫哲族 民歌 特征 演唱 技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