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2-10-28 20:5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重要的耕作模式,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今后发展对策。关键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doi:10.14031/j.cnki.njwx.2018.05.061吉林省是我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省区内包括了松辽平原大部分地区,是世界闻名的黑土地带。2014年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就已经达到700亿公斤,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但是在高产量的背后却存着较为明显的土壤退化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空气污染问题。有调查表明,东北平原耕地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 cm下降到20~30 cm,每年流失的黑土层厚度为1 cm左右,而形成这一厚度的黑土大约需要三四百年时间,流失速度数百倍于成土速度。如果再不加以有效防治,大部分黑土层将会消失。为此,国家提出了在旱作农业区大力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被农业部列入重点推广的50项农业技术之一。近年来,各级农机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开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1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近几年在我国不少地区已得到一定的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在土壤不翻耕,而且地表要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免耕播种。近几年在我国不少地区已得到一定的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主要技术之一。该技术不但能有效地蓄水保墒,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减少秸秆焚烧,保护改善环境,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构建形成现代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新模式。2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的影响2.1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1)减少雨水径流。传统耕作地表裸露,形成一个很薄的封水层,减慢了降水渗入土壤的速度,造成了大部分降水流失的现象。而保护性耕作地表由作物残茬覆盖,雨水会由作物残茬缓慢渗入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流失量减少。

(2)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水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保护性耕作不仅有蓄水保墒作用,还有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据美国内布拉斯加不同耕作法土壤蒸发测定,常规翻耕蒸发282 mm,蒸发损失88%,保护性耕作蒸发182 mm,蒸发损失57%。2.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环境污染(1)减少风沙侵蚀,提高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中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在秋、冬、春三季实施秸秆覆盖地表,有效降低土壤风沙侵蚀,并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是保护黑土地的最有效措施。(2)解决秸杆焚烧问题。农民在精耕细作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为了省事,常将秸秆一把火烧掉,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秸秆焚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对人畜健康造成危害;二氧化碳增加了大气的温室效应;大量的烟雾,严重影响交通及航空运输安全,甚至会引起火灾,给人民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保护性耕作需用秸秆覆盖地表,是解决秸秆焚烧和浪费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3)减少化肥的使用。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化肥的使用时间虽不太长,但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等却起了很大作用。随着化肥产量的不断增加及盲目使用,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化肥的大量使用,会消耗掉土壤中大量的有机质和腐殖质,时间长了,会造成有机质的缺乏,并且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化肥中的有毒物抑制或毒害土壤有益微生物及蚯蚓等土壤生物,加速土壤中一些矿质元素的损失,使土壤步入了板结的恶性循环。过量施入农田中的化肥,一部分随土壤重力水下渗溶到地下水体中,一部分随农田地表径流带入江、河、湖、海中,造成地下水、地表水普遍污染。有关资源表明,饮用水中有害成分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农田大量施用的氮肥。化肥的大量使用,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及身体健康。

(4)减少塑料地膜的使用。近年来,大面积推广的地膜覆盖技术在保水、增温保墒、提高产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因地膜本身的缺点和回收技术的限制,使土壤受到了二次污染。在土壤中,地膜的自然降解需200年以上,多年使用此技术后,土壤中将留有数量可观的残膜,不但会严重影响耕作及作物根系生长,而且在大风之时,随风而飘,影响环境卫生。保护性耕作虽不能提高地温,但可起到地膜覆盖保水、保墒的作用,能部分替代地膜覆盖,从而减少白色污染。2.3增产效果明显

汪清县连续两年承担了保护性耕作对比试验监测任务。对玉米生产所有节点相关数据进行了认真观测记录和数据采集。通过两年来的试验区对比,保护性耕作地块经济效益明显比常规种植高,主要表现在抗旱性强,保苗性好,有效果穗多,玉米籽粒饱满,玉米单位总产量平均提高10%;作业环节减少,直接减少了生产支出。保护性耕作地块生态效益比常规种植的耕地有机质、水肥流失等主要指标提升不明显,需要长期监测。总体上充分表明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可持续生产、節本增效的农业生产技术。两年的监测数据为全面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依据。3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现状3.1免耕播种机

在留根茬和秸秆覆盖的农田进行免耕播种,是实现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的关键手段。约翰迪尔1590型免耕播种机,采用90系列开沟器,能高效切透残茬,通过电子播量控制装置能实现精准播种,能根据土质的软硬调整作业压力。

国内的免耕播种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典型产品有中机美诺公司生产的6115/6119/6124型系列免耕播种机、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BMG系列免耕施肥播种机及中国一拖集团生产的2BMF-7/14型多功能免耕施肥播种机。目前,国内的免耕播种机大多都安装有播种监控装置,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国内的免耕播种机虽品种较多,但其质量和品质还有待改进和完善。3.2深松机

深松机作业深度是30~45cm,可打破多年形成的犁底层,只松动土壤不扰乱土层。深松机有凿式铲深松机、翼式铲深松机、震动深松机及全方位深松机。美国和西欧等国的深松机具研究设计起步较早,已相当成熟和完善,且实现了序列化。

3.3秸秆根茬处理机具

国内研制的秸秆根茬处理机具正向复合多功能作业机具的方向发展,主要涉及深旋耕及播种和施肥等。代表的机具有南昌旋耕机厂研制的1GQQN-180型双轴灭茬旋耕起垄复式作业机、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生产的1JHG-180型双轴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连云港元天农机研究所研制的SGTN-180型双轴灭茬旋耕起垄复式作业机等。4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今后发展对策(1)加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补贴力度。把开展保护性耕作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绿色生态发展,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以利于保护性耕作的健康发展。2017年长春市对采取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作业补贴,主要补贴搂草归行和免耕播种两个环节,补贴标准为每亩25元。补贴对象为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300亩(含300亩)以上的农机作业者。(2)农民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体,要让农民认识这项技术,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各种现场会、展示会、宣传资料等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农民逐步从认识、接受到自觉应用该项技术。目前吉林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较为成熟,而且在吉林省各地都设立了示范区,可以利用作业时段组织农民参观示范区作业,也可在农闲时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农民可以利用这些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3)保护性耕作技术要大面积推广,要加强土地流转,加大土地规模性经营。统一种植结构,统一田间机械作业、统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田间管理,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创造条件。(4)生产厂家、科研单位要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提高作业机械的使用性能。在机械化作业季节,各级农机部门要深入乡村第一线进行技术服务,为农民安装、调试、维修机具,进行技术咨询及技术培训,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5结束语

机械化保護性耕作减少了土肥流失,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及有机质含量,提高了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利用率,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增收,实现了良性循环,达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技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推荐访问:耕作 机械化 可持续发展 农业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