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不同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

2022-10-23 09: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开始从不同理论视角和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战略变革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对企业战略变革的不同视角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战略变革的理性视角、学习视角、认知视角、演化视角、制度视角、复杂科学视角和共同演化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企业战略变革理论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战略变革;视角;演化;共同演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116(2006)04-59-05

战略变革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对组织行为理论的研究,后来成为组织变革和企业变革研究的一部分,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起管理学家的重视。正如Hoskissonetal.(1999)所言,战略问题的性质决定了其很难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式中进行研究,战略管理必然是一个多范式的学科,需要各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作为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得到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多种研究视角。

一、纳捷葛帕楞和斯瑞则(1997)三种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

RajagopalanandSpreitzer(1997)在对1980—1994年期间的战略变革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回顾时,将以往战略变革理论研究范式归结成三种模式:基于理性观点的战略变革(单纯战略内容的改变)、基于学习观点的战略变革(战略内容和组织环境的组合)和基于认知观点的战略变革(管理者认知和知识结构上的改变)。

1.理性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

根据理性的观点(the rationallensperspective),企业战略变革是在先前定义好的企业目标基础上,对界定清晰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进行顺序式的和计划式的搜寻过程。理性的管理者会通过战略愿景(strategicvision)的创造和执行来建立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匹配,以优化企业绩效。在理性视角下,战略变革被定义成一个一元化概念(unitaryconcept),并通过企业的业务层面、公司层面和集体层面(collective)战略的离散变化进行测量。业务层面的变化意味着企业单个业务单元竞争力的提升;公司层面的变化阐述了公司之伞下的业务多样化;集体层面的变化则显示出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企业建立关系的优势。因此,理性视角所考察的主要是企业战略内容所发生的变化。理性视角的企业战略变革实证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变革的可能性、变革的方向以及变革的规模或程度。

在理性视角下,环境被假定是客观决定的,并被描述成机会和威胁的源泉。作为不受管理者行为影响的要素,环境被认为会通过战略选择的精心分析而直接影响战略内容变革。理性视角集中考察了环境的宽松性、不确定性和诸如放松管制等特殊转变对战略变革的影响,得到许多不一致的结论。理性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模型还重点考察了企业规模、年龄、先前的绩效、先前的战略、高层管理者特点和治理结构等组织因素对战略变革的影响,得出的结构也很不一致。在理性视角下,对战略变革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财务业绩方面如运营效率、资产收益率、增长、生产率等或研究组织生存的有关问题。

2.学习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

与理性视角相反,企业战略变革的学习性观点(thelearninglensperspective)将战略变革看作一个反复的过程(iterativeprocess)。管理人员通过一系列用于探查环境和组织的相对较小步骤而影响变革,而这些“学习”步骤则可能对企业的战略内容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影响。学习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观点将管理行为置于战略变革过程中的中心地位。RajagopalanandSpreitzer(1997)认为,学习视角与理性视角对企业战略变革的主张有以下三方面明显区别:

第一,根据学习的观点,战略变革是战略内容(与理性视角相似)变革和由变革过程中管理行为所引起的环境和组织要素变化的组合。这里的管理行为是指战略主体和行为方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行为者与环境、组织和战略内容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因此,学习视角对战略变革采取了一种更具整体性(holistic)的定义。

第二,环境要素和组织要素不再假设为是客观给定的,而是不确定的和动态的。环境是信息不确定性和因果关系模糊的源泉,管理者试图通过一系列重复的行为(如信息收集)来理解模糊的环境,这些行为不仅仅用来了解外部要素,而且对其施加先应式的(proactively)影响。相似地,组织被看作一个政治情境(politicalcontext),它不但影响了战略变革的需求,而且影响着战略变革的障碍。组织要素的变化(如绩效下降)会激发管理行为去了解机会和威胁的程度,同时这种机会和威胁也会为战略主体的学习以及能动作用所塑造。因此,环境要素和组织要素也不再是直接作用于战略变革,而是伴随着组织和环境中的变化,通过影响一系列的战略行为以及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从而使得战略内容发生变化。

第三,战略变革不再被视作是一种线性的过程,而是看作是一种管理者通过从经验和战略行为中学习而往复进行的过程。并且,与理性视角不同的是,战略变化的产出结果不仅直接来自于战略内容变化,而且也直接来自于战略行为。根据战略变革的学习观,战略变革通常被描述成连续的(演进的或渐进的)或者间断的(激进的或转型的)。渐进式变革强化了公司已有的战略和内部组织要素,而激进式变革则意味者与原有战略的重大变化和组织内部的显著变化。

3.认知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

企业战略变革的认知视角(thecognitivelensperspec-tive)清晰地描述了管理者认知在战略变革过程中的角色,其中管理者认知分别被定义成知识结构(Lnowledgestruc-tures)、核心理念(COYebeliefs)、事业地图(causemaps)和心理图式(schemas)(Walsh,1995)。认知视角强调了管理者通过阐释过程(mterprehveprocesses)扮演环境和组织情境或要素。认知视角采取了与学习视角相同的战略变革定义,认为战略变革是战略内容变化与相伴随的环境和组织要素变化的组合,但它将认知与管理行为联系起来,并且认为战略变革是从管理行为中推断(inferred)出来的。认知视角还区分了演进变革和转型变革,认为当战略变革没有引起深层次知识结构的变化(shift),那么它就是演进的;当伴随着战略变革会引起组织意识形态和事业地图的重大变化时,则它就是转型的。

认知视角的一个关键性假设是将环境看作不是客观决定的,而是由管理者所扮演并通过认知表现出来。相似地,组织情境也被假设为影响认知内容和认知结构的信息来

源。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和控制系统形成一更宽泛的组织意识形态体系,而对变革需求和障碍的管理认知则嵌入于组织意识形态体系;除非认知在管理行为中被表现出来,否则它们对战略变革没有什么影响。同时,知识结构可能会通过那些追求对变革需求的共同认知管理行为而得以改变,并且管理行为也会影响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结构和体系以及战略内容变革。

在认知视角下,战略变革的关键结果同时包括经济变量和非经济变量。其中认知研究者特别感兴趣的是组织信念结构的持续(endunng)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来自于管理行为,而且更直接来自于战略内容的变革。基于学习性观点,战略中出现的变化和组织结果会在一个连续的变革过程中最终重新塑造(reshape)管理知识结构。

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

演化理论(evolutionarytheory)最:j产生于生物学,后被引入社会学、经济理论和企业理论。演化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的发展和生物的发展之间存在可类比性。演化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的有限与竞争,产业生态中不断发生变异、选择、留存的过程,适者生存,而产生新的产业与组织(Harman and Freeman,1977)。

TushmanandRielly(1996)以生态学的研究观点,认为组织系统犹如生物的演变过程,变革是组织演化过程中必然遭遇的现象。战略变革的演化视角认为,战略变革是信念、行为和学习的重复过程,以实现战略调整与环境要素匹配。FloydandLane(2000)以演化理论为基础,将战略变革定义为:通过提升、适应和利用新知识和创新行为以引起组织核心能力变化、产品市场领域变化的演进过程。根据种群生态理论(populaionecology),几乎所有成功的组织都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渐进变革,并经过环境的转移与革命性变革间断,战略变革是一个逻辑渐进主义(10gicincremental-ism)。与此相对应,战略变革的演化视角强调企业组织所积累形成的隐含知识和惯例对企业战略行为的影响和作用(王益民,2004)。演化理论框架主要从组织、个体(战略决策者)以及两者互动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战略行为,侧重于描述企业结构惯性的形成、保持,以及管理者通过平衡资源配置和创新打破惯性的战略选择和行为过程。

显然,以上的演进理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Dar-winianGradualism),是一种“渐进演化论”。实际上,演化理论的另一个分支——跳跃式均衡理论(PunctuatedEquilib-FlUmTheory)也开始大量运用于企业战略变革理论研究。跳跃式均衡理论最初是由自然历史学者Niles El&edges&StephenGould于1972年从生物学领域发现的,该理论认为同血源物种(lineages)长期间稳定均衡状态,会间断性的突变而产生新的物种。该理论所揭示的生物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跳跃的和不连续的演化论。根据跳跃式均衡理论,企业战略变革的过程表现为一种长时期的渐进式变化,其间产生短暂的、剧烈的,表现为革命性和破坏性的转变。

三、制度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

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规则,并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和相互关系(魏江,1999)。根据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theory),企业是在准则、价值、以及关于“什么组成了合适的、可接受的经济行为”等想当然的假定条件约束下运作的(Oliver,1997)。经济行为的选择不但受技术、信息和资源等因素影响,还受社会性结构规制的影响。制度理论认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优化受到社会规范和义务等条件的制约,对社会期望的认同有助于组织的成功和生存。

制度理论分析研究了在组织行为过程中社会认同(包括经济活动中的规则、标准、信仰等)的影响和压力对组织的作用(Wicks,2001),认为制度化活动是组织内个体、组织本体和组织之间三个层面相互作用与联结的结果;它强调在环境的变化力量面前组织的强迫性、标准性和拟态性行为(Flieretal,2003),以组织社会学的观点说明制度环境是如何冲击和影响企业内部价值系统的形成,以及如何促使企业主动进行改变己成型的旧有价值体系。制度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企业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主导性准则、传统、社会习惯的认同倾向,导致了不同企业组织在结构和活动等方面的“同质性”(魏江,1999)。成功的企业是那些为社会规范所认同的,并获得社会支持、具有合法性的组织。

根据制度理论的观点,战略变革过程实质上就是组织中各种不同的主体在内外部情境脉络交互作用中,不断地协同修正其共同信念,并进而建构和赋予意义的过程(王益民,2004)。制度理论为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的收敛性和战略固性提供了理论解释。战略变革的制度视角认为,组织嵌入自身的制度情境是抵制战略变革的根本原因,组织越是被嵌入某个处于高度结构化制度情境中的流行组织构型(template),那么它所面对的变革阻力越大,对急剧变化环境的反应程度越激进(Flieretsl、2003)。王益民(2004)认为,制度分析视角揭示了在战略变革过程中“制度性隔绝机制(institutionalisolatingmechanisms)”的重要作用,即在组织层面,战略行动和资源决策的社会情境(脉络)会对资源运用、获取和行动的最优化产生作用,从而影响组织战略变化的步调和路径。

四、复杂科学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

Stacey(1995)认为,对于战略变革是演进过程还是转型过程的解释,无论是理性战略选择观点,还是生态演化观点,都对系统动态性作了相同的假设,即:成功的系统(个体组织和整体种群)是由负反馈系统驱动而趋向适应环境的可预测状态,所以成功的动态性被假设为倾向于均衡、稳定、规则和可预测。然而,这一假设的基础——牛顿物理学和达尔文进化论越来越受到复杂性科学(thescience ofcomplexity)的冲击。

“复杂性科学”主要是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与管理的结合是复杂性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复杂性科学关注非线性网络反馈系统的动态属性,揭示了系统变化的基本原理:为了产生创造性的、革新性的和持续性的变化行为,系统必须在远离均衡状态运行,因为系统在均衡点受到负反馈和正反馈的驱动而处于稳定与不稳定、可预测与不可预测的矛盾状态(Stacey,1995)。根据复杂科学观点,转型过程是系统各行为者之间内部、自发的自组织过程(spontaneousself-organization),它受到不稳定的触发而潜在地倾向于突现秩序(emergentorder);演进过程是一个竞争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清除了所有不能自发变化的系统。

因此,成功的动态性与是否远离均衡,是否处于非稳定、非规则和不可预测性的状态相关。

复杂科学视角着重考查厂组织战略变革的三个方面议题:“系统属性”、“选择论与宿命论(determinism)”和“意图论(intention)与突现论”。在“系统属性”方面,复杂科学视角将企业组织看成一个非线性网络反馈系统,并重点研究了组织如何通过远离均衡的悖论(这一点上系统同时是稳定和不稳定的)实现变革。在组织系统中,人们通过自组织方式自发地、随机地建立起非正式网络,而远离均衡的混沌(chaotic)行为则处于这个非正式网络中,并由于网络中联系模式足够丰富而得到激发(Stacey,1995)。因此,非正式网络可能成为探寻组织可能发展空间的动力,由此激发企业组织的战略变革。在战略变革的“选择论与宿命论”方面,复杂科学视角重点考察了末端开口(open-ended)选择的可能性。组织系统的混沌动态性为行为人提供了这种选择的可能性,相反,系统的反馈结构却对这种选择予以限制。战略选择存在的可能性并不是因为有限数量的可预测均衡点,而是即使系统结构是确定的,但就结果而言系统仍是末端开口的。限制确实来源于惯性的倾向性,但却未必重视如此:真正重要的限制是人们之间建立起来的自组织反馈结构(Stacey,1995)。在战略变革的“意图论与突现论”方面,复杂科学视角认为演进过程和转型过程采取自组织网络活动的形式,这些活动是由混乱、冲突和不协调而激发的。在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外部专家和有特权的内部人知道战略变革的最终结果和方向,所以没有人能够控制。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能够选择、规划和控制下一次的干预行为,但他们不能选择、规划和控制干预的长期结果,因为长期结果是从自组织过程中突然出现的(Stacey,1995)。因此,战略变革过程会产生突现的结果而非有意图的结果。

五、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

共同演化(co-evolution)的思想最初产生于生态学,它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于蝴蝶与花草类植物之间进化关系的研究。生态学中将共同演化定义为:一种物种的进化改变是对与其产生生态互动关系的其他物种变化的一种反应。近年来,共同演化的思想开始逐步运用于组织科学领域。共同演化的分析思想实际上是集演化理论、生态学理论、复杂科学理论、突现理论等众多研究领域思想的精华(王晓东,2004)。

LewinandVolberda(1999)将共同演化定义为“管理意图性、环境和制度作用的共同结果”。共同演化视角(co-evolutionaryperspective)将组织、种群和环境看成管理行为、制度影响和制度外(extra-institutional)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Lewinetal.,1999)。共同演化可以从不同分析层次上进行研究:BaumandSingh(1994)认为变革可能在所有相互作用的组织或种群中发生,而McKelvey(1997)则区分厂微观共同演化和宏观共同演化,其中前者是发生在企业组织内的共同演化,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内资源、动态能力以及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后者则是发生在企业与其零基(niche)之间的共同演化,关注的是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同分析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是共同演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Flieretal.,2003)。LewinandVolberda(1999)认为这种效果是相互的、同时的、滞后的和嵌套的,并由于反馈环(~edbackloops)的存在而可能不是线性的,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counterintuitive)结果。

根据共同演化的观点,企业和环境之间呈现一种互动的关系,企业是环境系统中的一个作用体,企业的行为会通过和环境中其他企业的互动关系而影响环境的变化,进而为自己的行为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而环境反过来又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迫使企业发生变化并适应其他企业的变化(王晓东,2004)。因此,企业的适应性变化和环境的选择性活动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力量,而是从根本上相互联系的。王晓东(2004)认为,在共同演化视角下,战略变革可以被定义成一个企业从事的用来改变它的路径依赖的活动。企业战略变革与不同层面的制度变迁演化构成一个持续不断的相互交织、互动的往复嵌入过程,包括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结构、文化等微观要素的互动过程,以及与产业机构、在结构等宏观要素的互动过程。

六、企业战略变革理论研究的趋势

通过以上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不同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了战略变革理论的多个流派和视角,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战略变革实践的理解。从以上的综述也可以看出,近年来企业战略变革理论研究开始发生明显的、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变化,其变化的主导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1.对企业战略变革动因和障碍的研究重点由外部环境转向企业内部。学习视角将“战略学习”作为战略变革的动力;认知视角把“管理认知”作为战略变革启动的基础;演化视角阐述了组织的隐含知识和惯例对战略变革的推动和阻碍作用;制度视角强调了组织内部政治性和文化性制度情境对战略变革过程的影响;复杂科学视角则将组织看成一个自适应系统,并通过自组织方式进行变革;共同演化视角隐含认为企业内部要素之间的共同演化是战略变革的重要动力。

2.对战略变革内容和过程的研究由单纯的“个体”角度开始转向“群体”角度。战略变革的制度视角将制度化活动看作组织内个体、组织本体和组织之间三个层面相互作用与联结的结果,并强调在环境的变化力量面前组织的强迫性、标准性和拟态性行为(Flieretal.,2003),进而研究不同企业战略变革的异同;共同演化视角更是区分了微观共同演化和宏观共同演化,并把企业战略变革看作企业、种群和环境共同演化的过程。

3.对企业战略变革的研究由以简单、静态而确定的环境为研究背景转向以动态复杂的环境为研究背景。在理性视角中,环境被视为先天决定的客观要素,其状况成为影响战略变革内容与有效性的直接因素,因此理性视角隐含地假设了环境的简单性和确定性。但复杂科学视角和共同演化视角却完全不同,它们都隐含地假设环境是动态的、复杂的,且这种环境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战略变革。

4.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多学科研究有走向融合的趋势。共同演化的分析思想实际上是集演化理论、生态学理论、复杂科学理论、突现理论等众多研究领域思想的精华。从共同演化视角对企业战略变革进行研究,有望将其他学科对战略变革的研究成果纳入其中,并进行整合。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角注,表格,注解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视角 企业战略 变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