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2022-10-21 18: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符合我国国情;深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立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等建议,为科学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 现代医学模式; 医疗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R19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2-0153-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人口状况、生态环境、居民行为生活方式、疾病谱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在疾病模式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完全的疾病模式转变”,这突出表现在城乡疾病模式的差异上,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完成疾病模式的转变,但大部分农村人口依然处在传统疾病模式阶段[1]。同时,我国仍未完全摆脱传染病的侵袭,正面临着旧传染病死灰复燃、新传染病出现和传入的困扰。针对我国疾病模式的转变以及日益老龄化的趋势,我国卫生政策也进行了相应地调整。然而,从总体状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卫生事业发展仍深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仍未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视角探析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具体如下。

1 现代医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1.1 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研究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的方法论和总体观[2]。自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全部良好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虚弱,各国学者均致力于健康与致病因素的研究。针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和局限性,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看成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完整统一体,它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相结合的医学模式,要求对健康与疾病从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向度综合考察并解决[3]。现代医学模式是建立在医学理论、医疗技术、疾病谱和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医学系统,对医疗服务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

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是: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4]。“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全部疾病均能得到治疗,而是指人们将运用比现在更好的方法去预防疾病,去减轻不可避免的疾病和伤残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实践现代医学模式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的基础,因此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1.3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疗服务体系的要求

医疗服务体系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多层次需求而在一定区域设置的各种医疗服务机构组成的网状系统。按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同情况,可分为:门诊、住院、急救、保健医疗服务网络[5]。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疾病模式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服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了以患者为中心;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并将预防保健的思想贯穿于生命的整个过程;从针对个体转向了针对个人、家庭、与社区;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给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医疗卫生服务赋予了新的内涵。

2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体系为改革目标以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与经济制度改革一起走向了市场化、商业化的道路,从而导致在医疗服务的提供与需求方面的矛盾日益严重化,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卫生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目前卫生事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二是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不协调,医疗保障发展滞后,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较重。三是城乡、区域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与城市、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可及性差距加大。四是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需求不协调,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五是公平与效率不协调,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忽视维护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注重提高服务效率,忽视维护医疗卫生公平[6]。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定位不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恶性竞争、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落后等。

3 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制约和影响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应实践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才能促进全民健康的最终目标实现。

3.1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

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础。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经济发达程度有别,因此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既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还要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国情是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不发达,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阻碍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应加大卫生投入,加强宏观调控,利用财税、价格、投融资等手段,调整布局,合理分层,将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市场不足的地方和市场失灵的领域,还要全面放宽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管制,为所有的医疗机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从而引导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均衡地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3.2 深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机构改革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两者相互促进[7]。尽管现代医学模式已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同,但目前在医疗实践中,还存在着医学模式转变相对滞后的问题。因此应深化医疗机构改革,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首先,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内涵。在医疗机构内加强现代医学模式的教育,推行“大卫生观”,使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能以患者为中心,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患者提供医疗、心理、社会等多层次的卫生服务。其次,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医疗卫生机构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医务人员认识到以医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已经过时,自觉为患者提供医患互动的服务,要把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深化医疗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增加医疗质量服务管理工作透明度,接受舆论监督。最后,尽快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患者合理分流。在城市,逐步把过去市、区、街道三级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二级的结构,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职能,正确处理医疗中心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要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以办好乡镇卫生院为重点,使之逐步能够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

3.3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现代医学模式对人们健康保健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要求人们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积极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8]。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健康目标的基础,是现代医学模式最完整的实践形式。近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财政预算投入;基层政府、卫生部门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足;社区全科人才资源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仍以医疗为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工作开展较少;服务层面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缺乏提供心理、社会的预防与治疗,不能从多方面满足居民的需求[9]。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完善经济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提高社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适用型全科人才。还应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使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从单一的医疗向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

3.4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

双向转诊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性、连续性的具体体现,是规范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患者有序流动的管理制度[10]。双向转诊有利于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分工合理的医疗服务格局的形成,实践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目的和要求。但目前我国双向转诊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制度尚未成型[11]。因此,应建立互信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加强监督管理;扩大医保的覆盖范围,并适当拉大不同级别医院的收费差距,确定医药费用不同的自付比例;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还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设和资源配置优化调整。社区首诊制度是指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需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接受全科医生诊疗的一种制度,是有效实现双向转诊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12]。因此条件成熟时应逐步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充当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琳琳,胡鞍钢.从不公平到更加公平的卫生发展:中国城乡疾病模式差距分析与建议[J].管理世界,2003,19(1):78-87.

[2]董伯森,张炎.医学模式转变对疾病预防控工作的影响和作用[J].医学动物防制,2009,25(5):390-391.

[3]冯毅翀.现代医学模式与医院组织变革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赵林海,江启成,汤质如.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7):27-29.

[5]王小合.关于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4,7(5):213-215.

[6]卫生部卫生政策法规司[EB/OL].[2010-4-25].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zcfgs/s9664/200904/40031.htm.

[7]张洪芹,李兆松,张怀斌.论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机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1(5):42-44.

[8]曹永福,陈晓阳,王云岭.对“医疗服务商品和市场”存在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理性思考兼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5,26(10):23-26.

[9]顾昕.政府转型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取向[J].学海,2009,20(2):38-46.

[10]黄存瑞,陈金华,彭晓明,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5):290-291.

[11]李芹.浅谈社区医疗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149-150.

[12]马亚楠,何钦成.社区全科医生首诊制是实现双向转诊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3):27-29.

(收稿日期:2014-07-31) (编辑:欧丽)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医疗服务 现代医学 启示 模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