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务品质建设宜居之都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提升服务品质建设宜居之都

2022-10-21 1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生活性服务业是与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那些为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市场化服务的行业,包括客运服务、零售服务、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诸多领域。兴旺发达和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优化城市功能体系,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应当把生活性服务业作为一个关键领域,统筹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和治理城市病的要求,大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

我市生活性服务业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较快,深化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为生活性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活力持续增强,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生活性服务业在促进消费、吸纳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市场经营主体达到63.3万个,从业人员总数达到351.7万人(尚不包括几十万非正规就业的家政服务人员),占全市二、三产业经营主体总数的51.6 %,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8.6 %。其中,法人单位17.7万个,从业人员259.2万人;个体工商户45.6万个,从业人员92.5万人。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单位数量较快增长,与人口分布高度相关。2013年,全市生活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比2008年增长1.1倍,从业人员比2008年增长47.8%。部分新兴行业发展迅猛,比如快递业2013年业务量比2008年增加5倍,年均增速高达38%;从业人员6.4万人,比2008年增长1.3倍,年均增速近18%。从空间分布看,生活性服务业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又比人口分布更加集中。2013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常住人口分别占全市的10.5 %和48.8 %;与此相应,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生活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分别占全市的 14.8%和58.4 %,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21.8%和57.1%。

收入总量增长有限,盈利水平相对较低。2013年,全市生活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实现收入、实现利润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0.6%、29.1%、15.3%和5.2%,比2008年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中,单位数量占比达30%的生活性服务业法人单位,仅创造了15.2%的收入和5.2%的利润。生活性服务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收入有限,利润较薄。

经营规模总体较小,吸纳较多外来人员。总体上看,生活性服务业中小单位居多,个体工商户云集,以外来从业人员为主。2013年,全市生活性服务业法人单位中,规模以下单位16.5万个,占比为93.3%。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下单位占比为97.1%。其中居民服务业规模以下法人单位占比高达98.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生活性服务业以外来从业人员为主,其中居民服务业外来从业人员比重超过7成,快递业达68%,均高于第三产业46%的平均水平。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点多、面广、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迫切任务,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过去比较粗放、自发发展所引发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生活性服务业的现状不仅与人民群众对安全、品质的新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也与首都城市人口、环境、社会等现代化治理目标相脱节,存在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准入门槛低,缺乏标准规范。生活性服务业准入门槛低、缺乏标准及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服务品质,也不利于消费市场健康发展。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生活性服务业实行许可制度,或有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比如法国规定看护小孩或者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需有省长颁发的服务许可证。新加坡要求餐饮住宿、家庭服务、美容美发、洗浴、洗染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具备从业资格才可上岗。日本为规范美容行业,颁布了《美容法》,对开业条件、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和考试等作出严格规定,使美容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除必备的健康条件外,我市对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资格还缺少较为专业的规定。

从我市生活性服务业行业标准和规范建设看,现有质量标准系统性不强、颗粒度不均衡、碎片化现象较为突出。不少行业质量标准数量少、覆盖率低;部分行业特别是新兴行业质量标准仍是空白。居民服务业和修理业15个行业种类中,只有洗染、理发及美容服务等6个行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家政服务、家用电子产品修理等行业质量标准尚不完备;代驾服务、宠物服务、家具和相关物品修理等行业尚未建立质量标准。物业管理和房屋中介已具有一定规模,但质量标准建设滞后。

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生活性服务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众多,组织规模偏小。2013年,全市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中,微型企业有15.4万个,占87.6%。微型企业户均收入71.5万元,户均从业人员3.4人。全市生活性服务业个体工商户为45.6万个,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和餐饮业,户均从业人员仅为2人。从组织化程度看,我市生活性服务业仍以单个企业经营为主,企业连锁化程度较低,给品质提升带来困难。仅以零售和餐饮业为例,上海连锁企业占比达到33.4%,而我市仅为25.7%。

两极化现象明显。一段时间以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有两极化趋势,或者一味瞄准高消费,走“高大上”路线;或在“小散乱”的低端模式中大量聚集,面向大众、价格适中、安全卫生的经营主体发展偏慢。比如餐饮、住宿等不乏高端会所,美容美发、洗浴等有很多高端服务,再生资源回收也有品牌连锁企业,但与此同时不规范、不合法场所仍不断滋生蔓延。以住宿业为例,2013年我市五星级酒店多达60家,在全国居于首位;小微住宿企业(年收入不到200 万元,从业人员不到100 人)多达3800家,不少小旅馆、招待所分散经营、管理滞后,三甲医院、学校附近出租床位和地下室的现象大量存在。家政行业90%以上的公司仍采用“中介式家政服务”模式,进入门槛低,资本要求不高,没有严格的组织要求,一旦出现纠纷,马上关门消失,很不利于相关市场的健康发展。

监管难度大,与人口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生活性服务业范围广、主体多、分布散,监管起来成本高、难度大,已经不单纯是产业问题、经济问题,它与人口、社会等诸多问题相互交织影响,逐渐成为诸多乱象的重要源头和主要症结。目前我市小餐馆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使用劣质原材料、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等问题屡见不鲜,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一些美容美发、美体健身企业广告欺诈、价格欺诈问题时有发生。不少快递网点占道经营、野蛮装卸,一些生鲜市场垃圾乱放、污水横流,市区市场周边交通拥堵成为常态。2014年我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显示,被访者对食品、交通安全关注度分别由2012年的24.3%和37.1%,上升到2014年的27.2%和44.2%。71.9%的被访者遭遇过“商品与实物描述不符”的经历,54.6%的被访者遭遇过“商品以次充好”的经历。生活性服务业品质问题已经影响了首都的城市形象。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的建议

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应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始终把更好地满足市民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统筹人口、环境和社会治理的新要求,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完善支撑体系、健全规范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实现生活性服务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1.创新经营模式

发展社区服务综合体。调查显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60%以上的消费都在社区完成。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应以新建的居住小区为重点,发展集中管理和集约经营的社区生活服务,通过规划建设功能完善、规模适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整合相关服务,规范经营行为,集约利用空间,“一站式”满足居民买菜、洗衣、理发、维修、废旧回收等多种消费需求。鼓励连锁企业、品牌商业进驻社区服务综合体,设立便利店、菜店、快餐店、理发店等各类便民网点。

促进连锁经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规范化经营的大型品牌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加盟、托管等方式,对现有的个体便利店等生活服务网点进行改造升级,实施连锁经营,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目前,西城区通过引进连锁品牌“好邻居”,对老旧小区便利店等进行整合,提升社区商业服务品质的案例非常值得推广。

推广电子商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生活性服务业应大力发展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渠道,使消费者获得更加便利的商品和服务。除团购网站、点评网和58在线等分类信息网站外,可在家政、洗染、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鼓励企业开展O2O业务,弥补社区商业分布不均衡以及空间资源的不足。例如,我市规模较大的洗衣连锁品牌荣昌最近推出了“荣昌e袋洗”业务,通过上门送取衣服、集中清洗的方式,解决了门店覆盖有限、网点资源不足的问题。

2.健全服务支撑体系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制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意见和整体规划。应把生活性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加快研究制定比较系统完整的政策意见,解决现有生活性服务业政策分散、系统性不强、相关部门缺乏统筹协调的问题,更好地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二是积极实施引导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对生活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便民服务示范项目、建立安全可追溯系统的企业、采用节能减排设备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经营实行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鼓励企业培育品牌、开展特色经营和提高服务水平,对信用较好、服务满意度较高的优质企业加强信贷和融资支持。三是完善用地规划和保障。落实生活性服务业用地比例政策,保障社区商业和便民服务规划用地,在保障用地总量的情况下,对社区商业中心项目的容积率允许适当放宽,引导其按照科学开发理念整合公共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造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和便民服务圈。四是适时调整工商登记经营范围目录。适应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发展趋势,清理过时的生活性服务行业管理条款,消除企业扩大经营范围服务的政策障碍。譬如允许便利店搭载缴纳燃气水电费、代收快递、餐饮及配送、干洗衣物收取等业务。

发展城市共同配送体系。随着网络购物以及O2O等模式的快速发展,物流体系成为支撑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基础。目前物流企业各自为战,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增加了成本、浪费了资源。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和发展共同配送体系是提升城市配送能级、降低物流成本和缓解交通拥堵、缓解污染的有效方式。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和完善城市配送网络节点布局,优化中心城区城市配送的交通组织和管理,加强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建设和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和推动物流企业对各类配送中心等设施资源进行开放性改造,促进相关资源的共享共用,建立和发展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作高效的城市共同配送物流体系。

3.完善标准加强监管

建立健全生活性服务业标准体系。一是健全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加大经营许可和认证认可的工作力度,结合特大型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方面实施强制性地方标准,不具备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严格限制进入市场,确保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进一步加强生活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大标准实施和推广力度,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培育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标准化意识,促进企业规范运营,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尽快建立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评价体系,借助O2O模式、生活性服务业消费信息平台等,建立消费者评价平台,使消费者对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实现社会对企业的监督。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治理功能。生活性服务业点多面广、监管难度较大,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需要研究探索新的监管治理模式。台湾等地提出“人必归业,业必归会”,行业协会在引导企业发展、协调相关事项和对企业行为监督等方面作用非常明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行业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应把行业协会作为现代治理体系的一部分,进一步完善餐饮、沐浴、美容美发、家政、洗染等生活性服务业行业协会职能,推进行业协会职业化、规范化发展,通过设立行业准入门槛、评定执业资格、制定技术标准等方式,强化行业自律,实现自我管理。

(作者: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

责任编辑:谭 丁


推荐访问:之都 提升 品质 建设 服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