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仓院所藏伎乐面钩沉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日本正仓院所藏伎乐面钩沉

2022-10-20 10: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书记载,1979年有人在新疆伊犁新源县巩乃斯河大桥桥墩基础施工’处发掘到“宋元石假面”,现存于新疆考古研究所。据张玉忠撰文介绍:“石面具长23.5厘米,宽17.2厘米,厚6厘米,细砂岩质,雕刻生动,打磨光洁。睑型,上宽下窄,圆目内陷,瞳孔穿透,鼻梁隆起,鼻尖微翘,唇部张启,留有口缝,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的特征。面具边缘有一周凹槽,两耳和前额的凹槽上各钻有两个直径约4毫米的透孔,当是用做系缚绳索的。”根据上述假面形象特征,顾朴光认为它“属于某种舞蹈或民俗面具,后来被其主人遗弃,散落在巩乃斯河畔……据此可以断定,巩乃斯河畔出土的石面具,系佩戴于活人面部的假面,而不是覆盖于死人脸部的面罩。”此分析应该说有相当的依据与可信度。

根据舞蹈史学家董锡玖在日本正仓院法隆寺等处考察所获悉,此处保存与展出的共5种假面具多与印度和西域乐舞戏剧有关,她认为“印度经新疆传人中原再传人日本的有:金刚、迦楼罗、昆仑、力士、波罗门、治道等”。另外还有“醉胡王、醉胡从,这种面具显然具有中亚新疆一带人面型的特点,深目高鼻,面赤”。从上述考古发现,日本伎乐面与西域面具有直接的关系。

从“伎乐面·太孤父”中的尖顶帽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先秦中亚西亚的文化。在楼兰鄯善史前时期主要遗址中,包括古墓沟墓地、铁板河墓地、小河5号遗址、扎滚鲁克墓地以及斯坦因所发现的墓地,都出土了毡质或毛布质的尖顶帽。从这些尖顶帽的年代、分布及形制中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距今3800年前及其以后的一个较长时期里,在罗布淖尔周边活动着一些戴尖顶帽的远古民族。

有关尖顶帽的史料,在中亚和西亚多有发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前522-前486)的贝希斯登铭文和波利期铭文、苏萨铭文、纳克泽,罗斯塔等铭文中,一再提到“萨迦(Saka Havmaverga,Saka Tigakhamda)”,并称之为“戴尖帽的”萨迦族人。贝希斯敦铭文上方浮雕中表现的被俘的萨迦人及波斯波利斯浮雕中描绘的向阿赫门王朝朝贡的萨迦人,牵骆驼的巴克特里亚人及南俄库尔奥巴(刻赤)和沃罗涅日发现的金银合金瓶画中的斯基泰人,都是戴着护盖两耳的尖帽子。

萨迦人与中国史籍所称之“塞种”有关,萨迦人和斯基泰人在种族和语言方面基本一致,希罗多德认为,波斯人是把所有的斯基泰人都称为萨迦人。他在《历史》中曾有以下记述:属于斯奇提亚(斯基泰)人的撒卡依(萨迦)人戴着一种高帽子,帽子又直又硬,顶头的地方是尖的。他们穿着裤子,带着他们本国自制的弓和短剑,此外还有他们称之为撒伽利司的战斧。这些人虽是阿米尔吉欧伊。斯奇提亚人,都被称为撒卡依人,因为波斯人是把所有斯奇提亚人都称为撒卡依人的。

一些学者认为,在史前时期活动于西域各地的戴尖顶帽的民族应属塞种(斯基泰人);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在且末和罗布淖尔地区(包括古墓沟墓地等)所发现的距今三千多年的原始印欧人群的遗存,应为吐火罗人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向东发展的结果。然而,塞人与吐火罗人在种族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吐火罗人与塞人之间又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这亦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限于目前的研究状况,我们还很难确认在史前时期活动于楼兰鄯善地区的戴尖顶帽人的具体族属。但是,从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来看,这些戴尖顶帽的楼兰人其种族属性应为欧罗巴人种,其艺术面貌与塞种文化和吐火罗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上述考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戏剧中的伎乐面来自中国,而且,受到西域乃至中亚西亚文化的深远影响。


推荐访问:钩沉 日本 院所 藏伎乐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