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加快推进黄桥老区发展实践与思考会员分享(完整)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思考】加快推进黄桥老区发展实践与思考会员分享(完整)

2023-05-31 17:10:15 来源:网友投稿

加快推进黄桥老区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泰兴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加快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通过完善帮扶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强化项目帮扶等举措,持续加大黄桥老区扶贫帮困力度,切实提高老区群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考】加快推进黄桥老区发展实践与思考会员分享(完整),供大家参考。

【思考】加快推进黄桥老区发展实践与思考会员分享(完整)

加快推进黄桥老区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泰兴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加快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通过完善帮扶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强化项目帮扶等举措,持续加大黄桥老区扶贫帮困力度,切实提高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力有效地推动了黄桥老区“富民强镇、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近期,笔者利用赴泰兴“三解三促”、驻点调研的机会,就加快黄桥老区脱贫攻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现状与特点

泰兴市现有16乡镇(街道)、331个行政村(居)、6860个村民小组、30.67万农户,总人口达120万。其中属于黄桥老区有12个乡镇、 233个行政村居、 22.27万农户、73.38万人,分别占全市乡镇(街道)数的75%、村数的70.2%、总户数的72.63%、总人口的61.2%。纵观黄桥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括起来大致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老区乡镇经济虽有发展,但差异较大2014年泰兴市乡镇实现工商税收收入63.9亿元,其中老区乡镇完成14.18亿元,占全市的22%。其中,分界镇不足4000万元,新街镇只有1500万元。2014年全市工业国税开票销售1002亿元,其中老区乡镇工业国税开票销售232.97亿元,占全市的23.25%

(二)老区村级集体收入虽有增长,但债务较重。截至2014年底,泰兴市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9232.84万元,村平27.89万元;老区乡镇2014年底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868.99万元,村平20.99万元,比全市平均数少6.9万元。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有156个,其中,老区乡镇20万元以下的村有115个,占全市的74%。全市村组债务总额4.73亿元,其中,老区乡镇村组债务总额3.49亿元,占全市村组债务总额的73.8%,村平150万元。

(三)老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虽有增加,但贫困依较严重。泰兴市2014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5718元,老区乡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707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11元,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广陵镇只有12598元,低于全市均值的19.85%。按照省委省政府新一轮“脱贫攻坚、扶贫开发”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标准的低收入农户,全市有21198户、36584人,其中老区乡镇17619户、30427人,分别占全市的83%83.2%

二、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泰兴市委、市政府将黄桥老区的脱贫攻坚、跨越发展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再打一场助推老区加快崛起的新时期“黄桥决战”,进一步加大老区乡镇扶贫帮困力度,推动老区发展实现跨越赶超。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建立挂钩帮扶机制,形成帮扶工作合力。为加快黄桥老区“富民强镇、全面小康”步伐,泰兴市制定了《关于加快黄桥老区“推进富民强镇、建设全面小康”的意见》和《黄桥老区东部乡镇“脱贫攻坚奔小康”挂钩帮扶工作办法》,建立了黄桥老区镇村挂钩帮扶工作机制,实行“市领导挂钩帮扶到镇,部门和园区、街道(企业)挂钩帮扶到村,党员干部挂钩帮扶到户,全社会动员参与”的办法,做到“脱贫脱钩、不脱贫不脱钩”。全市组织81个市级部门、单位挂钩帮扶152个经济薄弱村,2014年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为帮扶村建设农村公路120多公里、新建桥梁40座,疏浚河道40条、建设泵站64座、硬渠70多公里。开展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帮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项目,资助孤儿和困难老党员。截至2014年底,全市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脱贫人口32012人,累计脱贫率达87.5%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薄弱村经济发展。一是建立财政支持机制。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村级增收项目。至2014年底,享受市财政补贴的13个乡镇实施村级增收项目168个,112村增收项目已建成,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净增1200多万元。其中,黄桥、古溪、新街、珊瑚等乡镇实行“整镇推进”模式实施村级增收,增收成效明显。二是建立税收奖补机制。村级组织招商引资到市、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工业和三产聚集区的项目,企业新增税收的乡镇(街道)留成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由乡镇(街道)奖补到村,2014年村级税收返还收入139万元。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利用闲置资源开展全民创业,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植税源经济,从而获得更多的税收分成,增加集体收入。三是建立规费减免机制。凡村级建设标准厂房,涉及市级及以下所有规费一律减免。土地出让收益部分,作为村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资金,全额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复垦开发,优先列入占补平衡项目库,市级实行定额补助,除实施成本外,全额留给村级使用;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优先列入增减挂钩项目库,乡镇(街道)留用的30%指标部分,置换至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或集镇所在地,用于工业项目建设或集镇商业开发,土地收益部分对村级实行定额补助,每亩补助2万元。截至2014年底,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175个,其中,在30万元以上的村79个。

(三)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老区发展环境。近年来,泰兴市注重整合项目资源,重点向老区乡镇倾斜,加强老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新334省道城区至黄桥段建成,规划实施北、中、南等一批老区干线公路以及部分乡镇与市级干道的连接工程,进一步缩短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断头路”建设,更加方便老区人民出行。二是完善老区乡镇、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老区集镇及黄桥园区的道路、桥梁、绿化、水、电、气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提升集镇辐射和服务功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争老区乡镇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镇。三是推进农水工程建设,加快泰兴东部地区的重点河道整治,改善老区水环境;优先实施城黄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等工程,改善老区农田水利条件;全面更新改造老区镇村供水管网,提升安全饮水水平。

(四)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泰兴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积极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培育创业精神,充分发挥就业创业主渠道作用,2013年以来,全市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6.95万人次,农业职业技能培训8729人,农民创业培训3110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419人,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培训1692人,为农民有序转移、有效增收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拓展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合理布局,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泰兴远大家俱在全市各乡镇设立编藤加工点61家,吸纳农村剩余人员2500人,2008年以来共发放加工人员工资3.86亿元。同时,远大家俱利用村级增收项目所建标房在宣堡镇设立分厂,2014年国税开票销售达6000万元,今年拟在古溪、新街、珊瑚3个乡镇新设分厂,厂房已在建设之中。

三、问题与瓶颈

近年来,泰兴在推进老区经济发展、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上思路清、方向明、力度大、举措实,实际效果也比较明显,但也存在一些发展的问题与瓶颈,突出表现在:

一是村级增收项目土地指标难落实。市委、市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发展物业经济,但农村可利用的国有土地有限,通过土地复垦开发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取得增减挂钩的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农村集体建设需要,土地资源配置问题严重制约增收项目的发展。

二是老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改善,但老区乡镇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据统计,全市仅老区乡镇急需建设的农村道路有1000多公里,需改造的农村险危桥1065座,需疏浚整治的中小河流和村庄河道600条,需改造的农村泵站900多座。

三是老区优势产业尚未形成。由于老区乡镇地处通南高沙土地区,土地贫瘠,产出率低下,尚未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优势产业发展思路,缺乏做大做强的特色产业,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虽然工业经济有了明显进步,但仍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富民的拉动效应尚未显现。

四是老区乡镇村组债务较重。老区行政村居村组债务平均150多万元,高出全市均值5.63%、泰州均值12.7%、苏中地区均值8.7%,沉重的债务包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桥老区村级集体经济的跨越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四、对策与建议

加快黄桥老区发展,事关泰兴“全面领先苏中、加快融入苏南”,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下一步,泰兴市委、市政府将按照省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扎实推进老区富民强村行动计划,全面提升黄桥老区发展水平,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构建三大体系,增强老区发展承载能力。一是加大产业体系建设。以黄桥工业园区和新竹农产品加工园为载体,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承载能力,打造引领老区发展的动力引擎。二是加大城镇体系建设。把黄桥小城市纳入全市城建总体规划,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建成18平方公里、12万人口小城市的基础上,有序推进5平方公里黄桥新城建设,全面增强黄桥区域中心的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和公共服务功能。三是加大交通体系建设。在建成新334省道城区至黄桥段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334省道黄桥至如皋段建设,同步实施珊瑚、古溪等老区腹地乡镇与新334省道的连接线,缩短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同时,畅通老区交通的“毛细血管”,扎实推进老区通村公路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农村公路桥梁、乡村连接道路等,全面提升老区交通畅通水平。

(二)积极实施富民强村行动计划,增强老区增收致富能力。按照省《黄桥茅山革命老区富民强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泰兴实际,制定全市老区乡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市201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15万元的重点经济薄弱村174个,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重点经济薄弱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水平全部达到或超过新一轮省定扶贫标准。实施过程中坚持提升能力的原则,侧重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坚持整镇推进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实施村级集体增收项目;坚持统筹使用的原则,将省和泰州两级财政扶持资金和企业、社会组织捐赠资金统筹使用,专项用于村级增收项目和低收入农户帮扶项目,确保扶持对象直接收益。村集体增收项目采取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的办法,2015年计划实施90个村,2016年计划实施58个村,2017年计划实施26个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一年实施到位。实施项目主要为乡镇在工业集聚区或市级园区统一建设购买产权属于村级集体的标准厂房及其他物业经济项目,市财政实行分类补助。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采取项目和就业用工补助。对发展种养等增收项目的扶贫户根据项目规模给予一次性帮扶资金补助,补助金额最多不超过20000元;对参加合作组织、企业就业和公益岗位就业的扶贫人口每人每年给予工资补助2000元;对困难老军烈属和老党员帮扶标准每年每人3000元。通过精准扶贫,切实增强老区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

(三)强化政策扶持,优化乡镇经济发展环境。乡镇经济是强镇经济、富民经济,今后泰兴市委、市政府将乡镇经济发展摆上重要位置,调整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优化发展环境,明确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放宽乡镇用地政策。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有效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出台有关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优惠政策和考核办法;调整土地指标分配政策,通过增减挂钩置换出的指标全部用于本乡镇。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取消相关地方规费,合理确定服务业“营改增”后税收返还比例,调动其发展的积极性。对新建企业免收工商登记费、变更登记费、年度检验费等收费项目。三是创新融资担保服务。积极探索乡镇融资平台建设,解决融资和承兑汇票贴现问题。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放贷,增加对乡镇工商企业的信贷投入。四是改革财税分成机制。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适当调增乡镇超收分成比例。

(四)完善帮扶机制,凝聚黄桥老区发展合力。着力完善“市领导挂钩帮扶到镇,部门和园区、街道(企业)挂钩帮扶到村,党员干部挂钩帮扶到户,全社会动员参与”的帮扶机制。一是建立市领导挂钩帮扶到镇。每个乡镇安排一名市领导挂钩联系,负责 脱贫攻坚奔小康”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帮助乡镇和负责挂扶的部门、单位、园区、街道理清思路、明确任务、解决难题,整体推进帮扶工作目标如期实现。二是建立部门和园区、街道(企业)挂钩帮扶到村。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主要解决村级“造血”功能,帮助落实村级增收项目,发展主导产业。同时,倡导市级部门在农村道路交通、农桥、供水、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优先安排老区乡镇。三是建立党员干部挂钩帮扶到户。深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对于老区乡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实施增收致富项目及资金救助,确保低收入年可支配收入在省定贫困标准以上。四是全社会动员参与。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社会能人以多种形式帮扶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大力倡导扶贫光荣、济困慈善的社会风尚,弘扬传统美德,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的大扶贫格局。

(五)多措并举,促进农村经济“双增收”。根据经济薄弱村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点,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大力培育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异地发展型、休闲观光型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努力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黄桥茅山革命老区组织实施富民强村行动计划的意见精神,采取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的办法,按照“规划申报、市级审核、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的程序,积极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确保建成一个,成熟一个,收益一个。力争到2017年老区乡镇各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30万元。同时积极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组织实施十大富民工程,加快形成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创新帮扶思路,坚持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最大限度地提高帮扶成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帮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对不具备转移就业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帮助发展畜禽养殖等高效农业项目,引导和支持加入能带动农户增收的种养业合作组织,齐心协力促进增收致富。

(作者:江苏省泰兴市委农工办)


推荐访问:思考 老区 加快推进 【思考】加快推进黄桥老区发展实践与思考会员分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