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总结】2008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精选推荐】
位置: 首页 >工作总结 > 文章内容

【农业总结】2008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精选推荐】

2023-05-12 12:20:45 来源:网友投稿

2008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200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一号文件要求,拓展“三农”工作领域,创新“三农”发展举措,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总结】2008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农业总结】2008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精选推荐】



2008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2008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一号文件要求,拓展“三农”工作领域,创新“三农”发展举措,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450元,增长13.9%,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2.2191缩小到2.21012007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5.4%,比全省平均高出4.3个百分点;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得分79.1分,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处于整体协调阶段。

一、2008年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主要特点

(一)以惠民利民为宗旨,新农村建设理念得到再加强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保障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环节加以突破。年初,市委出台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增财力的7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要求。5月份,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贯彻省委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决定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富民”、“育民”、“惠民”、“便民”、“健民”、“安民”六大工程。11月份,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部署,后两年将投入200亿元用于改善农村民生,重点推进卫生、教育、文体、养老等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向农村的延伸覆盖。

(二)以共建共享为目标,新农村建设合力得到再凝聚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联动推进机制。农口部门放眼全局跳出“三农”抓“三农”,其他部门明确重点跳进“三农”抓统筹,形成各级各部门合力、合拍抓“三农”的可喜局面。各级各部门以“联镇带村”为平台,积极参与、合力共建,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帮扶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三年来,共完成帮扶项目200多个,到位资金5000多万元。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积极创新村企结对方式,引导工商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村企联动、互利双赢、长效共建的良好局面。村企结对三年来,实现行政村企业结对全覆盖,累计协议出资6.69亿元,实际到位4.85亿元。

(三)以深化提升为主线,新农村建设内涵得到再拓展

2008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深化提升为主线,着力在发展农业经济,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不断加大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在产业基地建设、特色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以加快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至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4.6万亩,占全市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50.6%,规模经营面积为13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3.5%。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市建设80万亩功能区,全面提高我市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加强区域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编制完成了《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象山港区域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四明山区域城镇和村庄体系规划》,梁弄、周巷、莼湖等17个镇(街道),编制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划。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努力把一批中心村率先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

(四)以改革发展为主题,新农村建设机制得到再创新

2008年是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又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以此为契机,我市做好“全面回顾”和“提升拓展”两篇文章。各地各部门通过读书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全面回顾总结宁波30年农村改革的特色、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1219日,市委召开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讨论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提出“一个基础”、“两个重点”、“三个突破”、“四个保证”,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启动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7个重点领域推进改革,力求3年内取得成效,为我市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2008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工作成效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步伐加快

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加快,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63.3亿元,其中农业120.3亿元,林业7.7亿元,畜牧业49.1亿元,渔业81.7亿元。2008年全市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粮食种植面积220万亩,增长8.9%,总产量86万吨,比上年增产14.9%。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已建成和在建产业基地达到63个,总投资4.3亿元,面积56.04万亩;累计启动建设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个,核心区面积3.8万亩,入园企业138家。继续实施“强龙工程”,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技改扶持,2008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总数达到218家,完成技改投入3.24亿元,完成产值(交易额)35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收购各类农产品520.75万吨,吸纳农民就业9.32万人。有65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全市已有6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61万个,带动农户30.22万户。借助杭州湾大桥开通的有利时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实现逆势增长。全市新增农家乐特色村(示范点)22个,其中农家乐特色村6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16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总数达到18个,休闲旅游示范点总数达到38个。2008年全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4万人次,营业收入4.85亿元,解决农民就业10802人。

(二)深入实施新一轮“百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意见》,按照“全面惠及、深化提升、走在前列”的要求,做好“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院”的“三化”文章,农村大环境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全年建成全面小康村47个、环境整治村319个,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庄50个,累计建成全面小康村269个、环境整治村1836个。加大整镇、整乡、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的力度,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工作要求,各地继续加大对“三沿四带五区”整治,每个县(市)区都确定12条线(片区)整体推进。2008年全市又有10镇乡(街道)通过成片连线考核验收,累计有15镇乡(街道)通过验收。农村新社区建设成效显著,以中心村、全面小康村为重点,编制完善农村新社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并按规划加快建设,完善功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和探索。全市已创建251个农村新社区,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左右。

(三)继续加强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继续深入推进“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民培训实现“四个转变”(农村劳动力培训从适应性向战略性、数量型向质量型、以低技能为主向高技能为主、单一技能型向多种技能型转变)的要求,健全组织网络,制定培训规划,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建设培训就业对接服务平台,农民培训工作呈现出“标准更高、针对性更强、特色更明显”的特点。在加强农民转岗培训的同时,还开展了优秀农民进高校培训,全年选拔278名优秀农民进宁波大学等4所高校和市农科院培训,累计有1500人进高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劳动竞赛的平台,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村劳动者学技能、创事业的积极性,也为用工单位和农村劳动力对接提供了平台。全年全市共投入培训经费7574.96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7017.31万元,共培训农民16.46万人次,完成计划的146.96%,其中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5258人,农民学历和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2841人次,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6.0万人次。受训后转移就业4.79万人,转移就业率为86.67%

(四)农村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农村民生事业稳步发展

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民生工程,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全年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改善及解困34万人,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民饮用水工程全覆盖。农村垃圾处理网络进一步健全,垃圾集中处理率96.5%。建成农村联网公路384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村率99.8%。完成清水河道建设340公里,村级河道整治380公里。有线电视通村率99.9%,电和电话通村均达100%。继续加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初升高比例、15年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全年免除学杂费和课本作业本费受惠学生64.5万人,涉及经费2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完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意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2008年全市参合人数348.6万人,参合率达96.3%,人均筹资水平已达到193元,居全省首位。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其中江北、镇海、北仑、余姚、慈溪、奉化等地已先行实施,共有8.5万人参保,8.2万人已享受待遇,宁海、象山、鄞州等地的新农保政策从20091月开始实施。农村低保成果进一步巩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到180260//人之间,农村低保覆盖43309户、59651人,人均补差为125.6元,补助水平居全省前列。全面启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全市37751户(低保户和五保户除外)低收入农户,减少12288户,减少率为33%。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办法,繁荣了农村文化。全市共有省、市两级“东海文化明珠”97个,建成村落文化宫1184个。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下农村活动,全年为农村放映电影43900多场、演出戏剧3000多场,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目标。积极发展民生体育,开展“农村小康体育工程”,投入500万元,建成100个小康体育村。

(五)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坚持把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积极探索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调研起草了《关于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落实村级发展留用地制度、加大财政投入、采取税费优惠和重点村扶持等方面进一步明确政策措施。全市三分之二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扎实推进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以城中村、园中村和集体年净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2008年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36个村,全市累计完成402个村(社区)。江东、海曙区已全面完成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并在股权流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了深化探索。稳步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市试点总数达到13个,规划总建筑面积156.8万平方米,2008年完成竣工面积8.6万平方米。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着力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民间金融并存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农村小额信贷和适合“三农”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在试点的基础上规范发展。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年承保户数45510户,保险金额54114万元,保费收入2164万元,总赔付额1260万元。建立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制度,全市参保农户为136.7万户,参保率达99.7%

(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农村民主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两推一选”办法,夯实基层组织基础。2008年全市稳步有序推进农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行农村事务“三会”决策制度,健全村级民主管理,实现村务财务公开内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全面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年底全市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完成率分别达到99.8%99.4%97.5%。深入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2008年全市共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3148名,科技特派员91名,做到“村村都有农村工作指导员,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 全市129个涉农镇乡(街道),已有97个建立专职指导员制度,占75.2%

三、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受宏观环境和自然灾害、物价上涨、工业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的“三农”工作经受了考验。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用工成本提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个体工商户增速明显低于工业企业的增速,影响了农民在第二产业的增收。物价指数居高不下,给农民增收高位增长增加了难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多涨幅较高,直接吞噬了中央和地方给种粮农民的利益补贴,缩减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由于企业景气指数下降,企业增本减利因素不断增加,对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农村中小企业影响更加突出,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和通过村企结对支持新农村的力度减弱,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回流。同时,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影响税收,各级财政收入将趋紧,加上宏观调控导致土地征用出让金减少,还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受到影响,造成各级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财务投入受到制约。

(三)农村民生条件改善依然滞后尽管这些年我市城乡统筹工作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农村民生改善取得明显成效。但全市而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公共事业和社会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倾斜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仍有差距,对农业农村的补偿严重不足,农民看病贵、养老难、子女读书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改善农村民生条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四)农村改革的创新和突破还显不足农村改革成效显著,但农村发展受要素制约十分明显,尤其是土地制约和金融信贷支持不足;我们的思想与形势发展相比还不够解放,改革力度与广大农民期望相比还不够大,实际措施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不够有力,当前迫切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

四、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打算

2009年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精神,着力在六个方面求突破。

一是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市为重点,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新突破。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 2009年确保完成16万亩建设任务。围绕“一区四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基地、科技示范园区、循环农业示范项目等建设,2009年新启动20个产业基地,2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继续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加工开发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对农民带动作用大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二是以推动农民就业创业为重点,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有新突破。拓展农民就业创业领域,做强做大特色块状经济,带动更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参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推进连锁配送流通服务、农村社区服务、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农村新型业态建设。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增强其集聚和辐射能力,为农民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围绕提升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致富能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

三是以推进“百千工程”为重点,在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新突破。把实施新一轮 “百千工程”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农村的龙头工程来抓,2009年全市计划再建成全面小康村35个、环境整治村300个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50个。继续开展“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院”等“三化”活动,着力推进整乡整镇成片连线的村庄整治建设。按照到2012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60%以上目标,抓紧实施世行贷款污水处理项目。加大农村新社区建设推进力度。

四是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新突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基础上,研究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要探索建立与农民收入增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筹资增长机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学校布局的调整优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校际之间均衡配置。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实施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继续推进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百镇千村种文化”等活动。

五是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有新突破。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健全乡镇(街道)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试点,探索农户宅基地异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研究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政策措施,促进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着力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并存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开展农村小额信贷和适应“三农”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规范发展。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有序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2009年力争各县(市)区都能启动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项目。

六是以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为重点,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有突破。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深化新一轮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推进“先锋工程”建设,建设一支守信用、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多渠道选拔村干部,拓展村干部来源,优化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广泛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活动,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大力推进财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以“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平安企业”创建为载体,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推荐访问:宁波市 农业 工作总结 【农业总结】2008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