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农业局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要点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我局努力克服去冬今春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不利影响,全面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总结】南昌县农业局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要点【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南昌县农业局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要点
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我局努力克服去冬今春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不利影响,全面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强力推进涉农民生工程。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率先建立县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全县农业生产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180.2万亩,平均亩产达448.9公斤,稻谷总产达80.9万吨,比上年增加0.6万吨,提供商品粮65.6万吨,商品率达81%。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26.6万亩,总产量达67.7万吨。绿色食品产品116个,新增23个,无公害产品56个,新增12个。全县有效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标志企业12家,建立绿色食品基地15个,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35.3万亩。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5个,新增8个。截止目前,新建1380户沼气池,基本完成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任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任务1000人。迎接农业部对我县农产品质量抽检28批次,省人大执法组及省检测中心抽检共35批次,合格率均为100%。到目前为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了223家,其中规范运作的有56家。预计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25元,比上年增加600元,增长11.5%。2008年我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绿色食品十强县。
1、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县财政安排支农专项资金5355万元,同比增长25.85%。其中设立了1200万元农村创业专项基金和21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稳定、完善、加强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政策,特别是将国家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十项重要措施印制成《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在全县广泛印发,并通过科技进村入户宣传车巡回宣传、宣传板报等形式,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补贴资金管理上,全部规范实行“一本通”发放,确保惠农补贴落实到户。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开展了以粮补资金发放、减轻农民负担、土地承包与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强农惠农政策督查落实工作,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户。
2、大力实施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完成省市下达的粮食生产计划,我局及时下发《关于印发南昌县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农[2008]7号),把创建活动作为今年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按照“县有万亩示范片、乡有千亩示范方,村有百亩示范户”要求,县重点在塘南、泾口、蒋巷建立了3个万亩示范片,总面积达32250亩,同时,通过县乡(镇)村联动示范辐射,全县共创建水稻高产面积达80余万亩。高产创建严格按照“十个一”要求组织实施,三个万亩示范片双季稻平均亩产达981.7公斤,比非示范片亩增产102.7公斤,增11.7%。全县各乡镇、村均建立了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创建活动立足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以实施粮食生产集成技术为主,组织实施了“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超级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良种良法技术配套。通过高产创建示范点的建立,做给农民看,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明、问得清、学得透”,引导农民自觉应用先进科技,实现科技进村入户到位率达98%以上。
3、争取农业基础建设项目,夯实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发展的瓶颈是投入问题。一是争取实施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2008年实施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中央累计投入1800万元。二是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发展项目资金500万元,于今冬明春前全部实施完成。三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今年争取到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中央投资总额达170万元,争取到大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400万元;四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率先启动今年争取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县级重点站建设项目,国家投入4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县级检测站。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我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全县农民持续增收。
4、深入开展打假护农活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围绕加强农资监管,服务“三农”的宗旨,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全年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72起,其中查处化肥标签不规范案件9起,化肥存在质量问题案件1起,种子案件14起,农药案件48起,其中标签严重不规范的农药1箱,涉嫌假冒的农药40余桶。迎接农业部对我县农产品质量抽检28批次,省人大执法组及省检测中心抽检共35批次,合格率均为100%。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菜。一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实行市场准入制。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开展经常性的执法行动和不定期的抽查,进行拉网式巡查,从源头上确保我县农资质量。二是热情接访维权。耐心接待群众来电、来访330余人次,调解各种因气候及操作不当引起的种子纠纷32起,累计为农户挽回损失共计人民币229100元。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培训。共印发21000份资料普及识假辨假知识,直接发放5000份印有“打假、维权”电话的宣传资料到农户手中。四是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县站对各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及菜场的新鲜蔬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一年来共抽检48次,菜样数508批次,经农残速测仪检测,合格率为100%。全年共接受农业部抽检菜样28批次,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抽检菜样35批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抽检菜样26批次,合格率均为100%。
5、强力推进涉农民生工程,着力拓展助农为民服务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2007年中央安排了134.1万元国债资金用于我县农村1500只户用沼气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设沼气池1380户,占项目任务的92%。二是认真做好全县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县17个乡镇(园)共普查农业户5598户。其中种植业共普查对象数1021户;畜禽养殖业共普查对象数1981户(其中:规模化养殖场228户,养殖专业户1753户);水产养殖业共有普查对象数2596户(其中:淡水养殖场27户,淡水养殖专业户2569户)。三是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成阳光工程任务1000人。对新型农民培训集中上课129次,现场指导约220余次,新增25个科技书屋,不定期播放农业科技光盘300余次。四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服务。全县实际完成测土配方施肥62.81万亩,覆盖村庄255个,涉及农户51362户,发放施肥建议卡52300份。制定肥料配方2个,推广施用配方肥4987.5吨,配方肥施用面积达23.64万亩。实现项目区总增产0.82万吨,总减不合理施肥量(纯量)1.43万吨,总增产节支1812万元。主要作物水稻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1.51万亩,亩均增产量13.06公斤,亩均增幅2.93%,亩均增产节支30.17元。五是开展科技助农服务。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13次。接待咨询4000人次,免费发放技术资料11万份。免费发送农技服务短信4万条。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并在南新和塔城建立了2个信息服务中心。
6、组建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切实推进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工作依法规范化,转变工作方式,我局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南昌县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免费为全县农民提供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服务。在开展强农惠农政策工作期间,新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农户7335户,新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7335份,依法解决多留机动地面积800亩,纠正违法调整土地的村组数4个,纠正违法收回承包地问题13宗,纠正违法调整(收回)承包地面积78亩,查处土地承包违法违规案件1件,涉案土地面积0.95亩。目前全县签订土地承包合同130603户,占全县承包耕地农户88%,已发证128732户,占应发81%,在同时加强了全县乡账代管工作的指导、以农业生产性费用收取为重点农民负担的监管、以及全县粮食生产面积核报等工作。全县17个乡镇,各乡镇均开展了“村账乡代管”工作。全县255个村委会,已实行“村账乡代管”的行政村为249个,占97.6%;自行做账的行政村为6个,占2.4%。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了223家,其中:规范运作的有56家。已推荐10家参加市先进合作社评比,推荐8家参加省先进合作社评比。
7、加强部门自身建设,提高农业服务功能
一是大力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全面树立农业部门服务一心为农的良好形象,切实做到让农民满意。二是健全机关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章办事。重点完善岗位工作责任制、项目负责制等。三是加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做好机关党组、纪检、财务、审计、工青妇、计生、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年,为着力培植我县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实现基地生产、品牌上市,努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提出2009年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着力培植农业支柱产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打造农产品质量品牌,大力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加强农村富余劳力转岗培训,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强化农经管理和政策督查,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
二、目标任务:
1、粮食生产。粮食播面稳定在180万亩左右,亩单产提高5公斤,总产力争稳定在16亿斤以上;
2、蔬菜生产。新增规模蔬菜基地5000亩,蔬菜播面28万亩以上,比2008年增长5%,总产72万吨以上,增长6%;
3、争创品牌。新增无公害、绿色品牌2个,新增产品数9个;
4、农村沼气。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751户,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点5个,推广秸秆沼气新技术35户;
5、阳光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新增1000人;
6、农村政策法规。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有关惠农政策和相关涉农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
三、主要措施
1、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做强现代粮食产业。一是2009年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粮食单产,优化粮食品种,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推广绿色大米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推广绿色大米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安全水平,打造粮食绿色品牌,提升粮食生产核心竞争力。按照农业部、省、市部署安排,实施种植产业发展行动,大力创建粮食优质高产万亩示范片。三是夯实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强乡村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
2、建设蔬菜基地,推行品牌战略。一是推进银三角种植产业带建设。着力推行“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基地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生产。二是大力发展蔬菜农民专业村合作社,带动蔬菜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方向发展。三是以蔬菜产业化龙头公司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组织申报一批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
3、做实民心工程,助推农村和谐。一是大力开展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751户,大力发展“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果”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1000人,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的一条龙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农村青年开展自主创业。
4、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强化农经管理。进一步强化县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拓宽土地流转服务功能。尽快依托乡镇农经站成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市场,负责接受辖区内承包方的委托,登记需转出的土地面积、方位、等级、意向和价格;调查、收集、对外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引导、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相关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根据合同法、土地承包法等规定,统一制定土地流转合同文本,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和鉴证制度,切实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
同时进一步强化农民负担监管,开展农负专项检查,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实现财务公开,使民主理财,财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5、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抽检、抽查力度,在严查农资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不规范的农资标签整治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经营使用,逐步规范农资市场,保护广大农户及市民的合法权益。大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蔬菜基地即将上市的蔬菜进行抽检的频度和力度,并归档上报“放心菜”领导小组,同时积极配合农业部、省、市对我县蔬菜基地的抽检工作,确保我县蔬菜基地抽检合格率达100%,上市蔬菜抽检合格率在99%以上。督促各蔬菜生产基地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并按要求建立生产销售档案,做到产品可追溯制,真正做到从“菜园——餐桌”的放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6、加强自身建设,强化体系功能。一是健全机关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法行政依章办事。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检测检验体系,大力开展土壤肥料、品种鉴定、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三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执法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优势,适时组织农业综合执法行动,增强农业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力度。四是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树立农业部门新形象,切实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做好机关党组、纪检、财务、审计、工青妇、计生、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