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6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文章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6篇)

2022-11-17 09: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6篇)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及对策  摘要:如何协调好村庄中各要素关系是村庄规划能否充分发挥应有效力的关键。国土空间规划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6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6篇)

篇一: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及对策

  摘要:如何协调好村庄中各要素关系是村庄规划能否充分发挥应有效力的关键。国土空间规划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维系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措施。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主要从全国、省、市、县、乡镇5个层面进行设计。合理保护空间资源和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实行、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探索“多规融合”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对策

  引言

  总的来看,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国土空间开发程度比较低,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来看,美国的这一比例是8%,也就是说美国国土有8%的面积是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比较高;日本的这一比例是28%,当然日本是因为国家面积相对较小,人口也比较密集,因此国土建设用地开发密度比较高。2008年,中国国土开发强度达到3.4%,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当然,这也体现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的空间非常大。

  1目标体系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城市都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改造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可以保证城市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也可以做到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提前规划工作项目的方式,尽可能减少改造过程中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举措,帮助减少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污染现象。同时,国土空

  间规划也能做到提高城市改造的效率,通过对空间规划使用帮助提升城市改造计划的设计,提升计划的科学性,为改造工程的实际施工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提高改造速度和质量。当前我国城市人口较多,城市结构也日趋复杂,进行城市改造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优化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重大,因此其实施方法必须得到足够的优化,进而促进城市改造水平的提升。总体目标是由“一个7%、两个70%”构成的。“一个7%”是指国土开发强度(建设用地占比)占7%。“两个70%”,一是工业化率达到70%,这里的工业化率主要是指服务业,包括工业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生产要素性服务业等;二是城镇化率达到70%。全面现代化是对高度城镇化的要求,西方国家城镇化率一般都在80%以上而且仍在提高,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是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2.1地域特色不明显

  有些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充分了解当地资源特点,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容易导致制定的规划内容不贴切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多数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不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空间规划实施有很大难度,实施基础较弱,保障能力不强。国土空间规划未能满足乡村建设的多方面需求。

  2.2编写和制定缺乏标准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写与制定的过程中,各级部门未能从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过程缺乏标准性和系统性,且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导致人力、物力的多重浪费。在规划的实施中存在矛盾与障碍,使得空间规划的执行效率变低。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对策

  3.1做好顶层设计

  相关部门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改造的最高要求,并在此要求下保证各项工作的协调性,从大局上保证国土空间规划的质量。有关部

  门要坚持“普适性”原则,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保障规划方案能够满足多种需求,尽可能扩大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可应用面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改造工程中的指导性作用。有关部门也要做好规划过程中各个项目主次关系的安排与协调,例如,如果在规划过程中发现该城市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就要把国土空间规划中改善环境的工作项目作为主要工作项目,适当加强该项目的工作和管理强度。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进行范围,做好不同工作项目的范围划分,尽可能避免部分范围职权交叉的同时部分范围无人负责的情况,保证国土空间划分工作的高效性。顶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框架作用,是该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上层保障,因此,顶层设计的强化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制定城市改造指标

  城市改造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因此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首先要设置好城市改造的指标,帮助城市改造工程宏观调控的实现。首先,在设置城市改造指标时要以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为基础,根据国家要求预估城市改造工程的上限,在上限内进行指标的确定。其次,要明确当前的城市土地使用情况,根据不同区域土地基础设施、建筑的数量等条件判断城市改造的难度,将改造指标制定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最后,要做好各类用地指标的分别设计,保证指标要求符合该类用地的发展特点,例如,在进行城市工业用地的改造时,就要考虑城市的工业化程度,对于工业程度较强的工业用地则要对其实施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改造,避免过快改造影响城市工业的发展进程。

  3.3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挖掘存量用地空间

  要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研究制订优化配置“增量”、深入挖掘盘活“存量”,加大周转“流量”,盘活批而未用土地,推进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挖潜城市低效用地,减量规划,以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超指标的问题。结合扶贫攻坚工作,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易地搬迁等工作,控制农村宅基地规模,对废弃工矿用地进行及时复垦、复绿或复耕工作。

  3.4适应城市治理需要,推动城市更新规划从“空间规划”向“治理规划”转型

  城市更新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途径,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城市更新规划有效适应城市更新的实际需求,充分融入城市治理体系,合理拓展规划统筹和协调的范畴,积极探索城市治理机制创新路径,系统谋划城市更新中的内生动力培育、财政和资金引导、基层治理体系改革、长效管理维护机制建设、配套政策支持等,以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格局构建。城市更新作为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必经过程,是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急需探索提炼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实施性的基础框架,为不同城市提供城市更新规划的经验总结和关键技术工具,形成基本共识,有效推动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建立城乡统筹和以人为本的空间规划体系,早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乡村建设的好坏,反过来,乡村建设的完整性也间接影响着乡村空间规划的实施。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可以为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基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国土利用率。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布局,可以增加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交流沟通,缩小城乡差距,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让中国乡村更有活力、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水清.乡村振兴背景下空间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智能城市,2020,6(5):148-149.

  [2]任佳前.浅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展及国外空间规划的经验[J].城市建筑,2019,16(32):20-21.

篇二: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现状及规划策略初探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乡村战略背景下的智慧农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促使智慧农业向着可持续化和高效率化的方向实施延伸。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山于地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和历史资源都不尽相同。想要从本质上实施乡村战略计划,不仅需要结合自身的政策与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当地特色,因地制宜,不断的与时俱进。乡村战略的实施,不仅是为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也是为了解决乡村文明等社会问题,以此来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现状;规划策略一、问题的提出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乡村战略的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乡村规划的发展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国情,根据地方性的特色,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儿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人口外流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乡村的青年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进程务工或者是求学。人口的流失导致耕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出现了一定的阻碍。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在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乡村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城乡差距较大。从H前的现状看,乡村发展没有出现集中供水的现象的比例占据20%,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占据80%的比例[1]。另外,还存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道路比较硕化的问题。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造成了乡村人口外流的问题。第三,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的问题。乡村产业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属于第一产业,工作稳定性偏低,收入不理想,竞争较大。第四,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保护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适宜环境的要求也上升了一个重要的档次。不少乡村的农户,为了省事,过度的依赖农药或者是化肥。这样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土壤的有机成分降低,其至出现水体和空气污染的状况。另外,还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盲目的建设工业,卫生状况较差,污染了土壤也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面对以上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地方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现状及规划策略

  (-)新型城镇化战略必要性第一,基本国情。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我国属于人口数量较多的农业大国,在这

  样一个庞大的队伍当中,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在2019年的年底,我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想要真正的养起这么多的人口,那么就需要满足较大的农产品供给。从H前的现状看,我国属于一个农产品的大国,出口农产品可以提高税务。在2018年年底的时候,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2168.1亿美元,同比增长7.7%[3]o2019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0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4%。这些数据都充分展现了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其他进口产品的亏损状态,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地区的正规贸易往来。第二,思乡的问题。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延伸,大量的农村人口原有的家庭观念消失,但是在他们的情感需求当中,还存在故乡的基础,在思乡的基础上,让大家有了情感的寄托。第三,空间的载体。在不完全统计数据当中,2018年的镇化率是58.52%,比上一年提高了1.17%。那么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4]o

  (二)乡村未来发展战略

  第一,需要提高人才的培养。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想要从本质上强化乡村振兴战略,那么就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吸引更多的人才。我国乡村战略的基础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智慧“三农〃的发展的需求下,大力发展农村人力资源服务业,挖掘和培养“一懂两爱〃的农村人力资源。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科技人才,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素养。掌握智慧农业云平台的操作技术,实现农业的智能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另外,也可以发展新型的业态形式,如乡村旅游、休闲等产业。提高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第二,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乡村战略的背景下,在政府的主导下,增强资金的扶持力度,增加创业的补助,农业的补贴。另外,还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农业产业的生机,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提升乡村的竞争力[5]。第二,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换句话说,我国农业产业率偏低,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强化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路径。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科学技术手段和农业技术手段相互结合起来。推动〃互联网/的新型合作路径,使用网络化的手段,增强农业的生产率和岀售率。第四,需要不断的调整产业的结构。从农村的角度看,大部分属于一产的结构,现代化的程度较低。只有积极的引进农业技术,这样才可以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挖掘乡村特色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资源,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技术。并向着二三产业的方向实施延伸。例如:休闲旅游度假村、园林采摘等生态空间的建立。第五,需要加大基础建设。也就是说,想要从本质上做到“生态宜居〃,那么就需要减小城市差距,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从本质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这个时候,乡村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从上到下,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强乡村基础建设,合理的优化配置。从第一产业,向着二三产业的方向实施延伸。另外,还需要结合自身的现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制属于自身特色的乡村战略发展计•划。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噺"乡村建设计划的实施,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篇三: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农户副业企业计划新村工厂计划以及农村工业园区计划也都是政府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建的重要举措第三培育和发展互助合作型的农协通过对各类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指导以此促进城乡实现共赢

  1、因地制宜型:日本造村运动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提升社会发展的速度,实行了一套城市偏向政策,注重发展城市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求快速推动整个国家的繁荣。在这种策略引导下,势必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农村发展的落后。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造村运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为世人称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首先,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地形特点、自然条件状况,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譬如水产品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牛产业基地等。其次,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采取对农、林、牧、副、鱼产品实行一次性深加工的策略。再次,充分发挥日本综合农协的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产业链,促进产品的顺利交易。接着,通过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知识。最后,政府对农业生产给予大量补贴和投入,支持农村发展。造村运动振兴了日本农村经济,促进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日本经验总结: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非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找到适用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2、自主协同类型:韩国新村运动自主协同型模式是以创造低成本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努力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相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代表。和日本造村运动的背景相似,韩国新村运动也是在国内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壮大城市发展,由此导致了城乡两极分化、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下开展的。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改善城乡关系、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决定在全国实行“勤勉、自助、协同”的新村运动。自主协同型的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具有科学的发展策略。第一,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破旧的现状,政府在乡村积极兴建公共道路、地下水管道、乡村交通、河道桥梁,以此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第二,通过改变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水稻新品种,增种经济类作物,建设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农户副业企业”计划、“新村工厂”计划以及“农村工业园区”计划也都是政府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建的重要举措第三,培育和发展互助合作型的农协,通过对各类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指导,以此促进城乡实现共赢。第四,在各个乡镇和农村建立村民会馆,用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第五,政府在农村中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活动,提高乡民的知识文化创造性地让农民自己管理乡村和建设农村。新村运动的实施改变了韩国落后的农业国面貌,重新焕发了乡村的活

  力,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韩国经验总结:自主协同型模式是在城乡差距十分大的国家或地区非常实用的一种乡

  村治理模式。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对农村进行整治和改造;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贫困处境的农民,也非常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落后的现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增加经济收入。

  3、循序渐进型:德国村庄更新循序渐进型模式是将乡村治理看做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这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调整,对农村改革进行规范和引导,逐渐地将乡村推向发展与繁荣,以德国的村庄更新为典型。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36年,政府通过实施《帝国土地改革法》,由此开始对乡村的农地建设、生产用地以及荒废地进行合理规划。1954年,村庄更新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在《土地整理法》中政府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在此之后,德国的巴登威滕堡州、巴伐利亚州都陆续出台了村庄更新的发展计划。1976年,德国在总结原有村庄更新经验的基础上,不仅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到修订的《土地整理法》,而且试图保持村庄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优势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顿完善。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庄更新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德国村庄更新的周期虽然漫长,但是所发挥的价值和起到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乡村治理来说,这种对村庄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更能使农村保持活力和特色。德国经验总结:循序渐进型模式是针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不断调适现行的乡村治理目标、方式和手段,以求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循序渐进型的乡村治理模式下,政府通过宏观上的规划制定和综合管理,依靠制度文本和法律框架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4、精简集约型:荷兰农地整理精简集约型模式是指在国土面积不大、乡村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通过整合现有农村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荷兰的农地整理为代表。荷兰的国土面积仅为4万多平方公里,却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这样的成就和荷兰乡村实行的精简集约型的农地整理模式是密切相关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政府就颁布实行了《土地整理法》,明确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各项职责和乡村发展的基本策略。在此之后通过的《空间规划法》对乡村社会的农地整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乡村的每一块土地使用都必须符合法案条文。1970年以后,荷兰政府重新审视了农地整理的目标,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避免和减少农地利用的碎片化现象,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和完整性。从荷兰农地整理推行的发展方向来看,政府已经改变了过去单方面只强调农业发展的单一路径,而转向多目标体系的乡村建设。譬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提高自然环境景观的质量;合法规划农地利用,推进乡村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需求等。通过农地整理,荷兰的乡村不仅环境良好、景观美丽,而且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日益优越。

  荷兰经验总结:精简集约型模式是国家在农村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通过对乡村的精耕细作、多重精简利用的方式,达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精简集约型模式运作下,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村庄城市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5、生态环境型:瑞士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型模式是指政府在乡村建设中,通过营造优美的环境、特色的乡村风光以及便利的交通设施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增值发展,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其中瑞士的乡村建设最为典型。随着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瑞士的农村和农民不断减少,但是瑞士政府依旧将乡村发展作为推动国家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乡村社会的繁荣。从瑞士政府对于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上来看,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美化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瑞士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农业发放资金补助,向农民提供商业贷款,帮助其改善农村环境。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自筹资金的方式,政府为乡村建设学校、医院、活动场所以及修建天然气管道、增设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此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政府对乡村的持续性改造下,使得村庄风景优美,生机盎然;乡村静谧,环境舒适宜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并且交通便利。现阶段,瑞士的乡村将农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以环境优美著称,有着独具特色的田野风光,因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和户外旅行的好去处。瑞士经验总结:生态环境型模式是以绿色、环保理念为依托,强调将乡村社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价值、旅游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相结合,从而改善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发展需求。生态环境型模式在工业6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以及乡村建设已经达到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比较适用,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样板。6、综合发展型:法国农村改革综合发展型模式是指以满足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为核心,通过农村建设的集中化、专业化以及大型化方式,推动乡村的综合发展,以法国的农村改革为典型。法国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是一个工业强国,又是一个农业富国。法国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主要是缘于法国政府采取了适宜的发展策略,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改革。法国农村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发展一体化农业”+开展领土整治。所谓“一体化农业”,就是在生产专业化和协调基础上,由工商业资本家与农场主通过控股或缔结合同等形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方式,把农业与同农业相关的工业、商业、运输、信贷等部门结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一体化农业”能够将农业和其余相关部门集合起来,通过其他部门和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带动农业建设,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在发展“一体化农业”的同时开展领土整治,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加快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法国在进行农业一体化改革和开展领土整治工作中,政府都非常强调应用财政扶持、技术保障以及教育培训等综合的方式来支持乡村建设,助推乡村社会的善治。这些措施最终能够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速度、经济水平和预期目标趋于平衡。法国经验总结:综合发展型模式是在国家整体规划和科学指导的精神下,通过有效协同的方式,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好地整合了社会中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使其共同致力于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综合发展型模式非常强调完善的合作机制,以融合和互促的手段建设利益共同体,形成工农共同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实现。

  7、城乡共生型: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乡共生型模式以遵循城乡互惠共生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面,以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为典型。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非常推崇通过小城镇建设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20世纪初,美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中心过度拥挤,导致许多中产阶级向城市郊区迁移,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再加上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小城镇功能设施的齐全以及自然环境的优越,进一步助推了小城镇的成长和发展。美国小城镇的发展与政府推行的小城镇建设政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60年,美国推行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大城市的人口分流来推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在小城镇的建设上,美国政府非常强调富有个性化功能的打造,结合区位优势和地区特色,注重生活环境和休闲旅游的多重目标。小城镇有着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能够对全镇的经济社会进行统筹监管,保证小城镇发展的有序与稳定。由于美国城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形成,因此,美国小城镇建设能够很好地带动乡村的发展。美国经验总结:城乡共生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多见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以农村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发达的城乡交通条件为基础,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在城乡共生模式下,政府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乡村生态、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8、伙伴协做型:加拿大农村计划伙伴协作型模式是指在互相交流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跨部门之间的协商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最终共同致力于乡村善治目标的实现,以加拿大的农村计划最为典型。加拿大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也存在着城乡之间贫富分化的情况。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提升乡村社会的活力,加拿大政府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治理以及村民的就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加拿大伙伴型乡村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农村工作小组支持和解决乡村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第二,建立农村对话机制,定期举办农村会议、交流学习、在线讨论等活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为民众排忧解难;第三,构建农村透镜机制,使各级政府部门官员站在村民立场上,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四,推动和组织不同主题的农村项目,激发企业和个人到农村创业的激情;第五,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站,为村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专家指导建议。通过农村协作计划的实行,政府成了维护村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好伙伴,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加拿经验总结:伙伴协作型模式改变了以往政府高高在上的形象,政府通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与村民形成了新型的合作伙伴,积极帮助农民改善生活,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实现。伙伴协作型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平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至今已形成了八种乡村治理模式。这些乡村治理模式尽管类型多样(有些是自上而下产生的,有些是上下结合驱动的)、特点各异(有些是外生的,有些是内生的),但是其都发挥了政府部门、农民协会、

  乡村精英、普通村民、城市、企业、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的功能作用和内在价值,充分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思路,从而实现了乡村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

篇四: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

  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

  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四是治理有效方面。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

  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

  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

  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篇五: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及对策

  摘要:在乡村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国土空间规划要尽快构建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空间规划,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而村庄的整体性又直接地影响着乡村的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制订,为乡村工业结构的优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布局,能够增强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城乡交往、缩小城乡差距、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理念,使中国乡村更具活力、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主要从国家、省、市、县、乡五个层次进行。如何合理地保护和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制定、实施、管理、监督等方面,对“多规融合”进行深入的探讨。

  1分析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1.1我国城市空间规划观念陈旧,法律法规不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规划机制尚在摸索中,不能为相关工作提供精确的参考和法律依据,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法律法规滞后,法律法规滞后,缺乏法律支撑。部分地方政府的空间规划理念比较滞后,法律法规不统一、标准化、健全,缺少相应的政策和制约机制。与此同时,由于空间规划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力度的不断深入,使得行政审批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的实

  施效果,也与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思想背道而驰,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抵触。

  1.2对当地资源特征了解不详细,不能适应乡村建设多元化的需要

  一些规划设计人员对当地的资源特征不够全面,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往往会造成与地方实际不符的规划内容。乡村的自然生态条件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低、空间规划难以落实、实施基础薄弱、保障功能薄弱等问题。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不能适应乡村建设多元化的需要。

  1.3对规划了解不够,对规划工作的参与程度不够积极

  在乡村空间规划中,村民是最主要的观众群体。国土空间规划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乡村空间规划工作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村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规划的认识不够透彻,对规划工作的参与度、积极性都比较低。村民在空间规划中缺乏主动的参与。由于村民的利益与规划体系之间的矛盾,会对规划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4乡村“空心化”,人口流失众多

  当前,我国乡村“空心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有效的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的死亡病例达到了80例。截止到2019年末,城镇常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过60%,此后继续保持着较快的速度。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发展,城市居民逐步向城市流动,导致了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和“空心化”。对于这种现象,至今还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来处理。乡村空心化是一个耗资时间长、效果缓慢的动态过程,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强化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以达到乡村自治的目的。

  1.5民族特色的消失,被迫进行城市化

  实现乡村复兴,也要解决民族特色的消失。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农民进城打工、经商、参加城镇化,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中的居民由于缺乏乡村特征而被迫进行城市化,

  丧失了其原有的乡村特征。另外,由于人口的不断流动,部分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村落也逐渐沦为“空心村”,丧失了原有的光彩。

  1.6内生动力不足,政策执行不力

  乡村发展是实施国家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内生动力,缺乏有效的政策实施,导致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匮乏和教育水平的低下。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在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另外,要加强政策落实。

  1.7部门之间协调性、关联度低、侧重点不一致

  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存在着职能模糊、职能不明确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各部门间缺乏协调性、关联度低、侧重点各异。5级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着重复、规划盲区等问题。

  1.8资金收回不及时,影响项目的进度

  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政策、资金支持等问题。其中,政府专项资金与涉农资金的整合是我国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资金来源。前期的综合整治项目,需要政府垫付,若不能及时收回,就会导致政策与资金的不匹配,不仅会拖累项目的进度,还会增加政府的资金压力。

  1.9空间规划的执行因种种矛盾与障碍而导致执行效率低下

  在编制和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由于没有考虑到规划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实施中缺少规范、系统、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了资源、人力资源的多重浪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各种冲突和障碍,导致了空间规划的执行效率低下。

  2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策略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制度建设。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的组织结构,明确相关职能,保证各级政府之间的

  密切沟通和合作。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方案,使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路径相协调,形成相对完整、完整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条件,进行空间开发计划的编制。各级政府要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执行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完善各级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

  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将听证会等制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对规划实施和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采纳,以增强公众的参与。从整体管理的视角,强调横向和纵向层次的规划,明确领导机构的主体,规范各级部门的工作,传递国土空间规划的思维。

  国土空间规划的设计理念要与科学的发展观相一致。在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时,各级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树立科学的规划观念,吸取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增强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3结束语

  综上述,根据目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实际情况,从区域经济作为中国稳定发展的唯一亮点,国土空间开发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已经形成,国土空间规划是其基础内容和保证。国土空间规划要符合“稳增长、促协调”的目标,符合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城乡融合”的目标。通过对国内外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实践的总结,提出了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国土空间规划的优化,可以根据规划地区的具体国情,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制度,改革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行政体系,树立科学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观念。

  参考文献

  [1]常鹏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研究[J].冶金管理,2021(11):167-168.

  [2]杜娜.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14):180-181.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4.084.

  [3]汪素平.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城市住宅,2020,27(06):139-140.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小城镇地下空间规划思考[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2018:633-643.

篇六: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农村阶段发展及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1引言及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发展问题备受关注,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措施相继实施,涌现出许多优秀并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积累了丰富的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经验。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农村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涉及城乡融合、产业振兴、环境保护、农业产出效率提升等。美国是全球现代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并在乡村建设上结合自身条件,走出了一条阶段发展、步步为营的道路,因此剖析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历程和经验,对比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可以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近年来,中国学者对美国农村的发展经验进行了诸多分析。芦千文和姜长云总结了美国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历程,认为美国农业农村政策关注重点包括建设宜居宜业的农村居住社区、培育连接市场的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兴旺持续的农村多元经济、创新协同发展的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等[1]。杰罗姆·鲍威尔和陈曦认为教育和劳动力发展、

  1

  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以及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是美国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2]。杨娟等回顾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农业农村发展历史,认为美国政府通过帮扶小企业、教育机会均等化、消费税区域差异化等政策,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3]。徐美银总结了美国乡村振兴的经验,认为美国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民的财政补贴、加强农业保护、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推动了乡村的振兴[4]。杨鑫梳理了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认为美国乡村通过完善的农业政策和立法保护,维护和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素养,乡村治理上以城乡一体化、城乡利益共构为主旨,重视小城镇的政治、经济、文化节点建设,进而带动了周边贫困落后的乡村发展[5]。冯丹萌和孙鸣凤从国际视角探讨美国农村的发展,认为美国城乡之间总体上享有公平均等的公共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也基本无差别[6]。

  总的来看,已有文献对美国农村发展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可以为中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但是,相关研究对美国农业农村演进的阶段特点、经验措施等未必形成一一对应,只能窥豹一斑,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比较有限。因此,美国的农村发展作为一个逐渐演化的历史过程,可以进一步按照时间轴对其不同阶段、驱动因素、成功经验

  2

  等进行深入剖析,并强化中国相同阶段的做法比较,以形成对中国乡村振兴更为有益的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价值。

  2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阶段特点和主要成就2.1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阶段特点美国农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并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7]。2.1.1美国农村发展初始阶段: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建国之初以农业立国,农业是美国最主要的经济部门,随着西进运动的持续扩散,农业生产不断从东部向西部扩展,大量农民向西迁徙从印第安人手里掠夺土地,成为独立的自耕农。19世纪初,美国城市主要集中于东海岸沿线地区,其他大多数地区为农村地区,农业农村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城市人口比例很低。1860年美国3144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0%左右,农业劳动力则占了总劳动力的58%左右[8]。19世纪中期,面对越来越多的农耕土地,美国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交通运输技术也发生质的飞跃,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形成对农业农村的拉动作用,美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1862年美国成立联邦农业部,主要目的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数据统计,以适应当时农业领域急需的技术推广和科学管理。19世纪后期,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后,

  3

  废除了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农奴制度,工业化大生产逐渐铺开,道路运输和商业贸易更加便捷,逐渐形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美国内陆地区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这一阶段,可以认为是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商品化驱动农村发展的阶段。

  2.1.2美国农村发展加速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大萧条时期,农产品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大量农场主破产。为应对经济大萧条,美国采用凯恩斯主义,一方面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对农产品实行价格管制,利用土地休耕、价格保护等促进农业增收。1936年,美国颁布了《农村电气化法》,为农村电气化设施建设提供低息贷款,建设和完善农村电气化设施,促进农村电气化水平向城市看齐,被认为是美国当代农村发展政策的开端。这项法律的实施加快了美国乡村地区的电气化进程,也大大降低了美国农村农业的劳动强度。这一阶段,即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生产力开始恢复等困难时期,美国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也持续保持增长,电气化、机械化程度急剧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美国农村的加速发展[9]。

  4

  2.1.3美国农村发展法治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完成了战后经济社会的恢复建设后,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农村非农化速度加快,人口外流加速,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农业在GDP中的占比快速下降,城乡结构开始出现失衡态势。为应对这种新的局面,国会频频立法,出台相关政策全面支持农村发展。1972年,美国出台《农村发展法》,这是美国第一个专门关注农村发展的法律,开启了农村政策制度化时代,明确了农业部在农村发展政策中的领导地位和中心职能,大大突破了农业部以往以面上管理为主的职能,1980年的《农村发展政策法》,又进一步赋予农业部更多管理农村发展的职能。同时期,1973年的《农业与消费者保护法》、1977年的《食品与农业法》等法案接连出台,关注领域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贷、农村供水和农村研究等多个方面,相关法律制度日趋完善。这一阶段,美国农村发展主要受惠于法治化的持续推进。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振兴 乡村 现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