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格言3篇(范例推荐)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文章内容

古代教育格言3篇(范例推荐)

2023-01-12 15:40:04 来源:网友投稿

古代教育格言1  1、盖世功勋,多是老成建来。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哀。  5、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教育格言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古代教育格言3篇(范例推荐)

古代教育格言1

  1、盖世功勋,多是老成建来。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哀。

  5、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1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6、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17、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1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9、略尝辛苦方为福,不作聪明便是才。

  2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1、见者易,学者难。


古代教育格言3篇扩展阅读


古代教育格言3篇(扩展1)

——古代教育格言经典名言3篇

古代教育格言经典名言1

  1) 于不贤者犹有所取者,观己所问何事,欲问耕则君子不如农夫,问织则君子不如妇人,问夷狄不如问夷人,问财利不如问商贾,但临时己所问学者,举一隅必数隅反。《经学理窟》

  2) 求养之道,心只求是而已。盖心弘则是,不弘则不是,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悟后心常弘,触理皆在吾术内,睹一物又敲点着此心,临一事又记念着此心,常不为物所牵引去。视灯烛亦足以警道。大率因一事长一智,只为持得术博,凡物常不能出博大之中。《经学理窟》

  3)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立本处以易简为是,接物处以时中为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时中则要博学素备。《经学理窟》

  4)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踰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经学理窟》

  5)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经学理窟》

  6) 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经学理窟》

  7) 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如养犬者,不欲其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从。虽日挞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养异类且尔,况人乎。《经学理窟》

  8) 人要明理,若止一物上明之,亦未济事,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二程集》

  9) 或问:“进修之术何先?”曰:“莫先于正心诚意。……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集》

  10) 学原于思。《二程集》

  11) 孔于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而不得,然后为他说便好。初学者, 须是且为他说,不然, 非独佗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二程集》

  12)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童蒙须知》

  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15)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16) 右修身之要。

  17)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18) 右处事之要。

  1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古代教育格言(热门篇)

  1) 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也,况习是之胜非乎?於戏,学者审其是而已矣!或曰:“焉知是而习之?”曰:“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法言》

  2)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睎骥之马,亦骥之乘也。睎颜之人,亦颜之徒也。或曰:“颜徒易乎?”曰: “睎之则是。”曰:“昔颜尝睎夫子矣,正考甫尝睎尹吉甫矣,公子奚斯尝睎尹吉甫矣。不欲睎则已矣,如欲睎孰御焉?”《法言》

  3) 或曰:“耕不获,猎不飨,耕猎乎?”曰:“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是获飨已。吾不睹参辰之相比也,是以君子贵迁善。迁善者,圣人之徒与?”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法言》

  4)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著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也。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朮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夫通览者,世间比有;着文者,历世希然。近世刘子政父子扬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其余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论衡》

  5)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论衡》

  6)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论衡》

  7)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颜氏家训》

  8)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颜氏家训》

  9)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巳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颜氏家训》

  10)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嫩,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颜氏家训》

  11)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12)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氏家训》

  13)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颜氏家训》

  14)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闲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 “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闲焉。《颜氏家训》

  15)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构,非所以得名也。《颜氏家训》

  16)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种树郭橐驼传》

  17)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苟》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8) 善教者藏其用,民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不善教者反此。民知所以教之之源,而不诚化上之意。《原教》

  19) 善教者浃于民心,而耳目无闻焉,以道扰民者也。不善教者施于民之耳目,而求浃于心,以道强民者也。扰之为言,犹山薮之扰毛羽,川泽之扰鳞介也,岂有制哉?自然然耳。强之为言,其犹囿毛羽沼鳞介乎!一失其制,脱然逝矣。噫!古之所以为古,无异焉,由前而已矣;今之所以不为古,无异焉,由后而已矣。或曰:“法令诰戒不足以为教乎?”曰:法令诰戒,文也。吾云尔者,本也。失其本而求之文,吾不知其可也。《原教》

  20)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或谓:“圣人无知,则当不问之时,其犹木石乎?”曰:“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故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也。圣人无私无我,故功高天下而无一介累于其心,盖有一介存焉,未免乎私己也。”张子曰:孟子于圣人,犹是麄者。《正蒙》

古代教育格言经典名言2

  1)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礼记?学记》

  2)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礼记?学记》

  3) 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於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於学,则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师不能令於徒。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吕氏春秋?诬徒》

  4)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於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於己者,誉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吕氏春秋?诬徒》

  5)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於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吕氏春秋?用众》

  6)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於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吕氏春秋?用众》

  7)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闇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

  8) 义者,谓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称义,故言义者,合我与宜以为一言,以此操之,义之为言我也,故曰:有为而得义者,谓之自得,有为而失义者,谓之自失;人好义者,谓之自好,人不好义者,谓之不自好;以此参之,义我也明矣。是义与仁殊,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

  9) 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人事,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10) 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当其未觉,可谓有善质,而未可谓善,与目之瞑而觉,一概之比也。静心徐察之,其言可见矣。性而瞑之未觉,天所为也;效天所为,为之起号,故谓之民。民之为言,固犹瞑也,随其名号,以入其理,则得之矣。是正名号者于天地,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善,累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穷论者无时受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11)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春秋繁露》

  12)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春秋繁露》

  13) 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春秋繁露》

  14) 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言之而无敢哗,立之而不可废,取之而不可舍,前后不相悖,终始有类,思之而有复,及之而不可厌,其言寡而足,约而喻,简而达,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损,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之智。《春秋繁露》

  15) 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新书?保傅》

  16)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

  17)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法言》

  18) 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砻诸,有玉者错诸,不砻不错,焉攸用?砻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法言》

  19)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法言》

  20)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


古代教育格言3篇(扩展2)

——古代格言3篇

古代格言1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之恶,不*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28、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3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3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33、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3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3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3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7、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3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3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4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4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4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45、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4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8、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4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50、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古代格言2

  ●百病从口入,百祸从口出。

  ●片言九鼎,一公百服。

  ●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不肯种福田,舍财如割肉。临时空手去,徒向阎君哭。

  ●积产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读。

  ●莫把真心空计较,惟有大德享百福。

  ●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 耐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患;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则盛德人新;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自笃。

  ●学须静,才要学。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行义要强,受谏要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闲时不烧香,急时报佛脚。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

  ●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

  ●富贵如刀兵戈矛,稍放纵便销膏靡骨而不知;贫贱如针砭药石,一忧勤即砥节砺行而不觉。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为富兼为仁,愿生不愿死。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壁有缝,墙有耳。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之子不称服,奉身好华侈, 虽得市童怜,还为识者鄙。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不痴不聋,不做阿姑阿翁;得亲顺亲,方可为人为子。

  ●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当家庭之衰,宜惕励不宜委靡。

  ●是日一过,命亦随减。

  ●务下学而上达,毋舍近而求远。

  ●量入为出,积少成多; 溪壑易填,人心难满。

  ●仕宦方规清、慎、勤, 饮食要诀缓、暖、软。

  ●用人于教人,二者却相反, 用人取其长,教人责其短。

  ●打人莫伤脸,骂人莫揭短。

  ●水暖水寒鱼自知,花开花谢春不管。

  ●蜗牛角上较雌雄,石火光中争长短。

  ●留心学到古人难,立脚怕随流俗转。

  ●凡是自是,便少一是;有短护短,更添一短。

  ●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天下无难处之事,只消两个如之何;天下无难处之人,只要三个必自反。

  ●凡事要好,必问三老。

  ●好事则裕,自用则小。

  ●勿营华屋,勿作淫巧。

  ●若争小可,必失大道。

  ●但能依本份,终须无烦恼。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吃得亏,做一堆;要想好,大作小。

  ●志宜高而心宜下,胆欲大而心欲小。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篙如草。

  ●出家如初,成佛有馀。

  ●三心一静,四相俱无。

  ●著意于无,即是有根未斩;留心于静,便为动芽未锄。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人而无信,百业俱虚。

  ●言称圣贤,心似穿窬。

  ●学不上实行,马牛而襟裾。

  ●欲求生富贵,必下苦工夫。

  ●既耕亦已种,时还独我书。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杯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作事惟求心可以,待人先看我何如。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白酒饮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总不如。

  ●炮凤烹龙,放箸时与盐齑无异;悬金配玉,成灰处于瓦砾何殊。

  ●先达笑弹冠,休向侯门轻束带;相知犹按剑,莫从世路暗投珠。

  ●厚时说尽知心,恐防薄后发泄。

  ●少年不节食欲,每每中道崩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妻财之念重,兄弟之情疏。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馀。

  ●认真还自在,做假费功夫。

  ●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久住另人贱,频来亲也疏。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人情丝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百年成之不足,一朝坏事有馀。

  ●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库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仪疏。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

  ●要好儿孙须积德,欲高门第快读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积金千两,不如一解经书。

  ●静中观物动,闲处看人忙, 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忙处会偷闲,闲中能取静, 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子教婴孩,妇教初来。

  ●内要伶俐,外要痴呆。

  ●聪明逞尽,惹祸招灾。

  ●能让终有益,忍气免伤财。

  ●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暗中休使箭,乖里放些呆。创业固难,守业不易

  ●创业固难,守业不易。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

  ●趋炎虽暖,暖后更觉寒增;食蔗能甘,甘后更觉苦趣。

  ●争名利,要审自己分量,休眼热别个,辄生嫉妒之心;撑门户,要算自己来路,莫步趋他人,妄起挪扯之计。

  ●家庭和睦,疏食尽有馀欢;骨肉乖违,佳肴亦减其味。

  ●观过知仁,投鼠忌器。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喜;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晴空看鸟飞,流水观鱼跃,识宇宙活泼之机;霜天闻鹤叫,雪夜闻鸡啼,得乾坤清纯之气。

  ●先学耐烦,切莫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

  ●举世好承奉,承奉非佳意,不知承奉者,以尔为玩戏。

  ●得时莫夸能,不遇休妒世。

  ●物盛则必衰,有隆还有替。

  ●路径仄处,留一步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爱。

  ●为人要学大莫学小,志气一卑污了,品格难乎其高;持家要学小莫学大,门面一开阔了,后来难乎其继。

  ●争斗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无限杀机;寒微路上,用一片炽热心肠,遂培植许多生意。

古代格言3

  ●速效莫求,小利莫争。

  ●名高妒起,宠极谤生。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物极必反,器满则倾。

  ●欲知三叉路,须问过来人。

  ●三十年前人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人。

  ●大福由命,小福由勤。

  ●自恨枝无叶,莫说日无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择婿观头角,娶女访幽贞。

  ●大抵取他根骨好,富贵贫贱非所论。

  ●无限朱门生恶棍,几多白屋出公卿。

  ●凌云甲第更新主,胜概名圆非旧人。

  ●众口难辩,孤掌难鸣。

  ●当场不战,过后兴兵。

  ●一肥遮百丑,四两拨千金。

  ●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

  ●岂能竟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雨露不滋无本草,混财不富命穷人。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河狭水急,人急计生。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飞蛾扑灯甘就火,春蚕作茧自缠身。

  ●江湖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来如风雨,去如微尘。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莺花犹怕风光老,岂可叫人枉度春。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昨日开花今日谢,百年人有万年心。

  ●北氓荒冢无贫富,玉垒浮云变古今。

  ●幸名无德非佳兆,乱世多财是祸根。

  ●世事茫茫难预料,清风明月冷看人。

  ●劝君莫做守财奴,死去何曾带一文。

  ●血肉身躯且归泡影,何论影外之影;

  山河大地尚属微尘,而论尘中之尘。


古代教育格言3篇(扩展3)

——古代家庭教育格言3篇

古代家庭教育格言1

  1. 孔子曰:有教无类。 -- 孔子

  2.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 马慧连

  3. 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 孔子

  4.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孔子

  5. 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孔子

  6.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 孔子

  7.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

  8.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孔子

  9.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

  10. 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 -- 张梅玲

  11. 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 申涵煜

  12.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13. 孔子曰:因材施教。 -- 孔子

  14.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

  15.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

  16.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

  17. 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

  18. 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 徐惟诚

  19. 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孔子

  20. 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 -- 卢梭

  21.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22.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

  23.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孔子

  24. 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 叶圣陶

  25.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 孔子

  26.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 程鸿勋

  27.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 陶行知

  28. 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

  29.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

  30. 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 -- 乌申斯基

  3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孔子

  32. 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33. 立志在坚不在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34. 成功教育从培养好习惯开始。

  35.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

  36.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37.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38.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39.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40.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41.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2. 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

  43.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4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45. 人之所以*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46.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47. 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48. 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49. 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遇,而终于愚矣。

  50. 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51.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5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3.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54. 好的父亲可能会有坏的儿子。

  55.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56.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57. 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58.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59. 投入海中鱼子,并不都长成鱼。

  60.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61. 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62. 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63.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64. 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65. 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砻诸,有玉者错诸,不砻不错,焉攸用?砻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

  66.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踰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

  67. 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68. 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69. 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70. 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与前两种完全背道而驰。

  71.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立本处以易简为是,接物处以时中为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时中则要博学素备。

  72.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73.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古代教育格言3篇(扩展4)

——古代亲子教育故事3篇

古代亲子教育故事1

  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古代亲子教育故事2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古代亲子教育故事3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古代教育格言3篇(扩展5)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3篇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1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中华古代启蒙教育故事2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古代教育格言3篇(扩展6)

——古代教育名言3篇

古代教育名言1

  1、盖世功勋,多是老成建来。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哀。

  5、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1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6、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17、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1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9、略尝辛苦方为福,不作聪明便是才。

  2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古代教育名言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耻近乎勇。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以五十步笑百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三思而后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之精爽,负于血气,其发露于五官者安得皆正?不得明师良友剖剥,如何得去其浮伪而归于真实?又如何得能自省、自觉、自剥落?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教小儿,须发其自重之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荐访问:格言 古代 教育 古代教育格言3篇 古代教育格言1 古代教育格言1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