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纪念馆观后感3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文章内容

红岩纪念馆观后感3篇

2023-04-28 10:55:07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红岩纪念馆观后感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遥想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我们心潮澎湃,心头涌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就如工作人员所言:“红

  红岩纪念馆观后感1岩精神,最需要的就是你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去传承,去发扬光

  生在重庆这座有着丰富革命历史文化内涵的山城,我们从小就对大”。

  “红岩”二字印象深刻。

  红岩纪念馆观后感2学校时,大家人手一本《红岩》,里面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们,Thebirthofthemountaincitywithrichrevolutionary江竹筠、小萝卜头、许云峰……一个个名字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historicalandculturalconnotationsinChongqing,weare并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

  impressivefromtheredrock.

  红岩,一贯是重庆最为洪亮的“名片”,这两年更是吸引了一大批

  Attheelementaryschool,everyonehandedaredrock,the全国各地的群众前来瞻仰、学习。

  storyinsidedeeplyinfectedus,Jiangzhu,smallradishhead,

  几经沧桑,小院照旧。寒假中,我们循着先辈的踪迹再次来到这里,*uYunfeng...anamedeeplybrandedinourmindandinspired感知那永久存留在这些楼里每寸空间的红岩精神。尽管是接近春节的严ustomakeprogress.冬,慕名而来的访客照旧骆驿不绝。

  Hongruihasalwaysbeenthemostloudbusinesscardin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在小孙子的搀扶下,颤抖着抚摩墙上的照片,Chongqing.Inthesetwoyears,ithasattractedalargenumber依稀可见他干皱的眼眶中噙着泪水,让年轻的我们深受感动。

  红岩纪念馆观后感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ofpeoplefromalloverthecountrytocometopaytribute,learn.

  Severalvicissitudes,thesmallcourtisstill.Inthewintervacation,wehavecomehereinthefootprintsoftheancestors,anditisperceivedthattheredrockspiritwillalwaysstayinthesebuildings.AlthoughitisastrictwinterneartheSpringFestival,thevisitorcominginthenameisstillinaconstantstream.

  Anoldmaninthepasteighthyear,inthehelpofthesmallgrandson,tremblewiththephotosonthewall,andthenseeinghisdrywrinkledeyelids,sothatweareverytouched.

  VisittheHongyanRevolutionMemorial,theheroicdeedsoftherevolutionaryancestors,ourhearts,thehearthasanunprecedentedsenseofresponsibility,mission,justlikethestaff:RedRockspirit,themostneededisyournewerayouthThestudentsgototheinherit,andtheywillcarryforward.

篇二:红岩纪念馆观后感

  

  红岩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历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红岩革命纪念馆作为一座纪念中国革命历史的博物馆,是重庆市的一块文化名片,自2004年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无数参观者。在本次观展中,我也有幸参观了红岩革命纪念馆,深深被其所展示的历史沿革和英雄人物的故事所感动。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江北嘉陵江畔,毗邻重庆市中心。从外观上看,整座纪念馆静谧而庄重,更加体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在进入展馆后,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寄语:红岩革命纪念馆献给革命先烈,敬请青年学习革命历史,增加革命知识,弘扬革命精神。

  展馆内分为珍贵史料、主题展、美术展和革命遗址等多个部分,以前卫的手段和视觉艺术所展示的丰富资料和各种实物,全面地呈现了重庆革命历史的发展和各种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进入珍贵史料室,我们看到了众多珍贵的图片、档案和文献资料,各种重要人物历史文物的模型还争相展示。这些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时期的沧桑巨变,让我们感到中国革命历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迹,更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主题展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再现,比如梁医生拿起水桶为红军死亡战士盛水、川军部队的倒戈、八路军进入重庆开会、十万大山里的土改运动等等,这些场景让我们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草根的乡村革命和浓郁的抗战岁月中。我们不仅听到这些革命领袖的坚定信念和铮铮誓言,也看到了那些以血肉筑起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人物,深刻地感受到了他

  们为了中国民族的光明未来付出的巨大牺牲。

  美术展现场彰显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革命决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术展场的壁画,那些壁画具有呼之欲出的力量,它们让我们从静止的图像中看到我们历史上的英雄和他们背后的故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我还注意到,美术展现场的工作人员和参观者发着和谐的氛围,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本次展览、对故事和英雄人物的情感力量。

  红岩革命纪念馆最让我震撼的是对英雄人物的纪念和赞美。无论是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而英勇抗战的将士,还是那些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而献身的群众工作者,纪念馆都给予了他们最高的赞美和崇高的尊重。这也激励着我们将学习到的精神理念和行动方案尽可能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为推动我们的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总之,这次观展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重庆市的丰富历史和各种英雄和壮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历史沿革和英雄事迹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业,而是千千万万志同道合的人们为之拼搏、牺牲的奋斗足迹。我相信,这些英雄的精神、信仰和不屈不挠的坚持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底,在今后的生活中时刻鼓励着我们,让我们坚定地推挤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努力迎接一个更加美好、充满机会和希望的未来。

篇三:红岩纪念馆观后感

  

  观红岩纪念馆感想

  第一篇:观红岩纪念馆感想

  红色的心、岩石的志——体会红岩精神

  2012年1月7日清晨,连绵不绝的阴雨让整个歌乐山陷入了霏微,怀着悲恸的心情,顶着深冬的寒意,我们一行4人踏着泥泞的小道,走上探寻红岩精神的道路。宽阔的红岩魂广场中央竖立着笔直的旗杆,红旗在凛冽的风中飘扬,亦如曾经在这里抗争的革命烈士的英魂。时光荏茬,重庆年复一年的瓢泼大雨,却冲不散那一股无畏的豪气;一波接一波的寒潮,却冷不淡那一腔炽热的爱国心。纪念馆前,红旗下,我们低头默哀,心中已是沉重而又饱含敬意。踏入馆门,赫然一副铜墙映入眼帘,镌刻着的便是革命志士泣血而成的生命之歌:“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字字铿锵,句句有力,道出铮铮铁骨。面对纪念馆墙上悬挂的照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许多多年轻俊秀的面貌——微笑中蕴含着坚毅,眉宇间微透着英气,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希望的曙光,可惜的是,这些灿烂的生命在敌人的蹂躏下都过早地凋谢。不过却深刻地让人记住曾经的他们是那样绚丽地开放过——为了新中国他们与黑暗抗争,用鲜血铺就一条光明大道!那是共产党人光辉不朽的崇高精神,先烈们的早已远逝的呐喊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馆内人群涌动,有青年学生,也有老者;有家长携子而来,也有组团游历红色路线而来。随机访问了几位参观者和工作人员,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对烈士们的崇高敬意——也许那段历史只能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但通过一张张的老照片和被岁月雕琢的建筑与实物,后人们却能够牢牢记住它。这些老照片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填补了对那段黑暗时期的认识,他们用牺牲生命换来如今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精神永驻,鼓舞着后人的前行——这也是众多参观者的最大感受。告别了纪念馆,我们继续上山,先后参观了“白公馆”、“渣滓洞”。一路上寒雨不绝,阴霾的天空似乎在控诉着当年的血腥,飒飒风声也为烈士哀鸣。

  眼前映入的是先烈们在即将迎来新中国的曙光时绣的红旗,脑海浮想的是他们身处狼穴但仍旧抗争的革命乐观精神;听着宣传影片里11?27惨案的枪声,仿佛看到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两百多名革命志士恨饮枪弹,倒在了重庆解放前夕,整个歌乐山仰天长啸,悲声壮绝!

  抚摸凹凸不平的石墙,锈迹斑斑的铁门——这是曾被魔鬼统治的地方,但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岩石,乃至每一株小草,都记载着烈士们不屈的痕迹。在黑暗的囚牢里,我发现这么一句用利器刻下的话:“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顿时,眼眶变得湿润,心中早是崇敬不已。出生在二十世纪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纪的他们,为了拯救更多的人民,为了反抗强权和暴力,处处都表现出了最英勇、最果毅的精神。

  身为重庆人,从小便受到红岩精神的熏陶,也会经常参观纪念馆烈士墓,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对红岩精神却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我现在再次站在牢房面前,闭上眼,重新回顾那个血雨腥风的夜晚时,内心颇受触动。而这种心灵的震撼却是刻骨铭心的,永生难忘的。

  第二篇:参观红岩历史纪念馆感想

  参观红岩渣滓洞·白公馆感想

  2011年9月19日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所有研究生参观了重庆革命圣地—红岩革命纪念馆。让我们新时期的研究生党员不仅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深刻领会了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来到渣滓洞,因为曾经遭遇一场后山下来的泥石流,大部分房子被破坏,现仅开放少部分,我们只能看到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时几十名党员逃出去时留下的围墙洞和当时两百多名共产党员被屠杀的所在地—一栋两层男监狱的一楼。国民党为了尽快逃跑,在1949年11月27日那天,他们把200多名共产党员分别集中关在一楼的几个房间里用机枪进行扫射,真是惨绝人寰。

  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女牢。这里面积很小,没有《红岩》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宽阔。几百号人被关押在这里,可以想象环境的恶劣。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

  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等标语。渣滓洞外院墙上有一段很特殊的标语,是训示特务的。

  ——“领导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领导看到、想到、听到、做到”。远观渣滓洞,实实在在的很平凡,和小说里的阴森气氛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往往最黑暗的地方反而最不起眼。

  渣滓洞关押的主要是革命大众,白公馆则主要关押政治犯。监狱的大楼比渣滓洞要高大。带有浓厚的民国建筑风格。特别是那个青天白日的党徽格外的刺眼。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罗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小说《红岩》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也许只有我们来到这里才能深刻体会到烈士们当年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在歌乐山上,除了这两座大监狱,风景倒是很美,青山绿水的所在。只是漫步其中,无数的遗址却会提醒你,这里不是天堂。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用生命与热血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根基。“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出了红岩英烈从容淡定、大义凛然的革命情怀,唱出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执着追求的不朽足迹。

  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江姐;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陈然;天真瘦弱、机智顽强的小萝卜头??在五星红旗升起的苍穹之上是一位位革命烈士的遗像,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为了黑暗中的那一线光明,用自己孱弱的身躯、不挠的意志,坚持不懈地与敌人周旋。“你们的刑具是用竹子做的,我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江姐的声音振聋发聩,正是那份坚守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理想的革命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铸成的红岩精神才最终战胜冰冷的脚镣、手铐、烙铁、皮鞭、老虎凳,让星

  星之火变作夺目的辉煌,让低沉的啜泣变作幸福的笑声,让昔日的东亚病夫变作今日的经济强国。

  身陷囹圄的先烈们冒着生命危险缝制的象征着革命胜利的“狱中红旗”,随时可能牺牲的地下工作者刻在硬币背后的“最后一次党费”,江姐教育儿子的“继父母之遗志,踏革命之道路,建设祖国”却“粗茶淡饭足矣”;

  小萝卜头追问妈妈的“棺材是什么”和妈妈告诉他的“进了棺材,便彻底自由了”??红岩,那一个个难忘的名字,一段段熟悉的故事,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悲壮史诗,更是当代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十九年,足以让老虎凳上的血腥味被阵阵花香湮没;五十九年,足以让历史沉淀为纪念馆中的片片黄纸;五十九年,足以让记忆遗忘、让仇恨消退,却不能够让侵略者用一纸教科书蒙昧年轻的生命,不能够让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跌倒在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里。烈士们早已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这里,精神还在这里。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觉得我们都需要这一种红岩精神: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屈不挠的奋斗。

  我们纪念先烈,我们感受坚贞。

  第三篇:红岩感想

  雨中红岩行

  学生时代,曾看过《红岩》这本书,至今使我记忆犹新,《烈火中永生》这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也曾经看过几遍,感受颇为深刻,江姐、许云峰、华子良等英雄形象至今仍留在我的脑海。我一直渴望着有机会能够去重庆红岩革命圣地观赏一番,感悟那流传千古的“红岩”精神。2013年5月24日,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终于有幸随党委前往参观。天空下着小雨,我们跟随导游认真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后,看到这些烈士们曾经战斗和生活的地方,壮士们英勇就义的刑场,那浩气长存的烈士群雕,栩栩如生的烈士塑像,气势磅礴的大型浮雕,那精美的大型壁画,英雄的烈士们的诗文碑林——这一切,又把我们带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我们的灵魂又接受了一次洗礼,思想又得到了一次升华。而对“渣滓洞”、“白公馆”的所见所闻,更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两个地方

  曾经关押着几百个革命志士。他们虽然在这里遭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和迫害,但是始终坚持以爱国、奋斗、团结、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与敌人进行斗争。如今,这些低矮、阴森的牢房,似乎还透着革命志士们坚毅的目光。面对纪念馆中作为《红岩》小说原型的烈士们以及更多不曾知晓的烈士们的事迹介绍,我们感受到了革命成功的艰辛和先辈们为1祖国解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参观革命先辈曾经战斗的地方,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荡气回肠的英雄年代。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深深地振撼了我们的心灵,并深感今天美好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这次重庆之行,确实是受益非浅,在艰苦的环境中,革命先烈们坚持斗争,建立党支部在狱内开展绝食、策反等斗争,争取政治犯的正当权力,保护革命同志。还通过秘密孔道传递外界消息,被称为“狱中挺进报”。同时他们还保持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狱中坚持学习,组织诗社,用“失败膏黄土,成功寄苍生”,“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这样豪迈的诗句来抒发自己对党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甚至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举行春节联欢会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狱中斗士们激动万分,赶制了一面五星红旗来庆祝新中国的诞生。他们并不是钢筋铁骨,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并不是不识人间烟火,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女、丈夫、妻子、母亲。在他们留给家人、朋友的信件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人的缕缕温情。但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他们宁愿牺牲自己小家的美满来换取大家的幸福。在这场特殊的斗争中,革命者用自己的血和肉无情地嘲笑了敌人的疯狂和愚蠢,表现了他们对共产主义执著的追求。正是这种坚定的信

  念、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使他们视死如归,从容就义。这就是红岩精神。

  对我们来说,红岩之旅不是一般意义的参观学习,无数革命先烈用血汗谱写的历史,我们更应该了解它,一座座历史遗址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历史

  风貌,以及自然风光,都会对我们产生永久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深感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之艰巨,承担的工作责任之重大。我坚信,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先烈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时刻牢记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发扬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立足岗位、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工作,努力向党靠近,争当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第四篇:红岩革命纪念馆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红岩革命纪念馆。

  红岩村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在此居住,更使它闻名天下。红岩村位于重庆市郊化龙桥附近的“大有农场”内。这里的地质结构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边的山嘴,因此又叫红岩嘴。这里原是爱国知识妇女饶国模经营的一片花果农场。

  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成立,周恩来任书记,董必武、叶剑英、秦邦宪、凯丰、吴克坚等为常委。因为国民党不允许中共党组织公开活动,所以南方局是秘密的,设在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最初在机房街70号。

  1939年5月初,日机大轰炸,机房街70号被炸毁,董必武、博古等率领南方局和办事处大部分同志迁往红岩,散住在农场工人宿舍和堆放柴草杂物的几处茅草房里。是年秋天,由办事处同志自己设计并修建的办公住宿大楼峻工,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部迁此办公。地方当局将这里的门牌号编为红岩嘴13号(1945年改为红岩村13号)。从此,红岩村这片红色的土地就成为革命的象征。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办公大楼座落在“大有农场”西北坡上。是一幢外看二层、实际三层的深灰色大楼,占地800平方米。整幢楼房为土木穿逗结构,两楼一底,有大小房间54间。底层是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皖南事变前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也在此办公)。二楼是南方局机关和领导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是南方局负责同志常开会、作出重大决策的地方。二楼最大的一间屋,是南方局

  和办事处的图书室。三楼是南方局、办事处的机要科和秘密电台,主要负责与延安及各地有关电台的联系及机要文件的传送。

  红岩村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指挥中心。当时周恩来等领导同志或以中共代表、或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进行活动,与国民党当局谈判,进行统一战线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莅临红岩四十日。重庆谈判、上党战役,毛泽东坐镇红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红岩的历史增添了最为光辉的一页。

  1958年,以此楼为主体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建立并对外开放。1963年3月,国务院公布此楼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篇:红岩革命纪念馆

  2011年9月19日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所有研究生参观了重庆革命圣地—红岩革命纪念馆。让我们新时期的研究生党员不仅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深刻领会了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包括红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桂园、《新华日报》旧址等。它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因业绩卓著,故设馆加以纪念.走进红岩魂广场我们就感觉到一股严肃庄重的气息,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烈士精神命名的广场,在纪念“11·27”革命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在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的基地上修建而成。稍作停留拍摄了几张相片做纪念后,我们便步入了陈列馆。步入陈列馆,那种恢弘、浩然之气油然而生,馆里的气氛让人顿时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邓小平爷爷的题字,将烈士们的丰功伟绩给予绝对肯定和高度赞扬。那遒劲有力的字迹、深情怀念的语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烈士们那视死如归、不畏强权的凛然气概,我想,他们在天堂看到共产党对他们英勇事迹如此客观和真诚的评价一定感到很欣慰吧!陈列馆里那面鲜红的用被单衣物绣成的五星红旗格外显眼,那是一种多么兴奋的期盼的表现呀!我们至今仍可以想见,当狱外传来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即将成立这样的消息时,那些为祖国献出自由和乃至生命的都在所不惜

  的伟大共产党人心中将是何其自豪与振奋,他们含着热泪为祖国绣出的那面五星红旗,正是他们革命信念的最最真切和感人的诠释啊!

  陈列馆里,真实地重现了当年这些共产党人被关押的监狱的状况。大量的照片和文物向世人宣告着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先烈的惨无人道的镇压和迫害。牺牲的革命者里,年龄最小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牺牲时仅九岁,与此类似地,多数烈士都是在极为年轻的时候被杀害,在那个黑色的1949年11月27日。他们怀揣着对于革命的忠诚与信仰,无悔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召唤,这就是对于伟大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任,这就是摆脱贫困落后、告别专制独裁、追求人民幸福、国家安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彰显。

  岁月飘逝,荡涤着人生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久违的历史似乎又在眼前重映,一幕幕,一桩桩,打动人的肺腑,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先烈的事迹给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们以当头棒喝。

  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在中外反动敌人联合的绞杀下,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斗争。在监狱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优秀的共产党人始终高扬着党的旗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正义之歌。

  苟利国家生死许,岂因祸福避趋之。共产党人以许晓轩,陈然,江姐等为核心,同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下,松林坡刑场都洒下了烈士们的斑斑碧血。

  红岩精神是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瑰宝。今天我们应感先烈之功业,励后人之壮举。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革命烈士的精神是我们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支柱,他们对于共产主义信念的执著追求,对于真理的无悔坚持,对于党的秘密的严格保守,对于艰难困境的坦然面对,对于献身祖国和人民的大无畏气概,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作为一名积极要求加入共产党的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生

  活,以革命先烈们为榜样,在新时期的建设中,做一个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甘于吃苦、勇于实践的新青年!

  来到渣滓洞,因为曾经遭遇一场后山下来的泥石流,大部分房子被破坏,现仅开放少部分,我们只能看到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时几十名党员逃出去时留下的围墙洞和当时两百多名共产党员被屠杀的所在地—一栋两层男监狱的一楼。国民党为了尽快逃跑,在1949年11月27日那天,他们把200多名共产党员分别集中关在一楼的几个房间里用机枪进行扫射,真是惨绝人寰。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女牢。这里面积很小,没有《红岩》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宽阔。几百号人被关押在这里,可以想象环境的恶劣。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等标语。渣滓洞外院墙上有一段很特殊的标语,是训示特务的。——“领导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领导看到、想到、听到、做到”。远观渣滓洞,实实在在的很平凡,和小说里的阴森气氛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往往最黑暗的地方反而最不起眼。

  渣滓洞关押的主要是革命大众,白公馆则主要关押政治犯。监狱的大楼比渣滓洞要高大。带有浓厚的民国建筑风格。特别是那个青天白日的党徽格外的刺眼。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罗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小说《红岩》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也许只有我们来到这里才能深刻体会到烈士们当年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在歌乐山上,除了这两座大监狱,风景倒是很美,青山绿水的所在。只是漫步其中,无数的遗址却会提醒你,这里不是天堂。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用生命与热血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

  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根基。“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出了红岩英烈从容淡定、大义凛然的革命情怀,唱出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执着追求的不朽足迹。

  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江姐;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陈然;天真瘦弱、机智顽强的小萝卜头??在五星红旗升起的苍穹之上是一位位革命烈士的遗像,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为了黑暗中的那一线光明,用自己孱弱的身躯、不挠的意志,坚持不懈地与敌人周旋。“你们的刑具是用竹子做的,我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江姐的声音振聋发聩,正是那份坚守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理想的革命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铸成的红岩精神才最终战胜冰冷的脚镣、手铐、烙铁、皮鞭、老虎凳,让星星之火变作夺目的辉煌,让低沉的啜泣变作幸福的笑声,让昔日的东亚病夫变作今日的经济强国

  身陷囹圄的先烈们冒着生命危险缝制的象征着革命胜利的“狱中红旗”,随时可能牺牲的地下工作者刻在硬币背后的“最后一次党费”,江姐教育儿子的“继父母之遗志,踏革命之道路,建设祖国”却“粗茶淡饭足矣”;

  小萝卜头追问妈妈的“棺材是什么”和妈妈告诉他的“进了棺材,便彻底自由了”??红岩,那一个个难忘的名字,一段段熟悉的故事,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悲壮史诗,更是当代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十九年,足以让老虎凳上的血腥味被阵阵花香湮没;五十九年,足以让历史沉淀为纪念馆中的片片黄纸;五十九年,足以让记忆遗忘、让仇恨消退,却不能够让侵略者用一纸教科书蒙昧年轻的生命,不能够让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跌倒在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里。

  烈士们早已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这里,精神还在这里。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觉得我们都需要这一种红岩精神: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屈不挠的奋斗。

  我们纪念先烈,我们感受坚贞。


推荐访问: 红岩纪念馆观后感 红岩 观后感 纪念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