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8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文章内容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8篇

2022-11-16 09: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8篇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一)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镇店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8篇,供大家参考。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8篇

篇一: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一)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镇店之宝。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这次调了其中几个片段,来谈一下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在战争期间物资供应紧张,所以美国人在这段时间里也实行了配给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来看一下吧。人们在实行配给制的过程中对糖、黄油、肉、香烟这些东西短缺尚可以忍受,毕竟战场上的部队和大量的人民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这些东西短缺却是大惑不解,这难道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人民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大惑不解,以为其中可能是存在大量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不知那些动辄就说中国赶超美国的人怎么看这个现象?不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宏大叙事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也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儿来展示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其实这里真正的原因则是全国性的大动员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1.22亿,都需

  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洛杉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当地记者菲尔顿立刻赶到案发现场,确定受害者已经死亡,他就立刻前往受害者的住处。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房东摇摇头说:"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系统越复杂,越不能依靠简单的计划行事。所以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是绝对不会倒退的,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二)史学的回归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论文。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很难说有任何的定论。就我本人而言,对历史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最近一两年里,通过读书,我从钱穆、黄仁宇、余英时还有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只言片语。因此,对于这篇读书笔记,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笔。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

  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数史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才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读过很多批判美国和资本主义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大都叙述简单粗暴、结论武断、批判色彩过于明显,等我们慢慢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会对这种教育和书籍产生极大的反感。我自己就发誓再也不读这种书,坚决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面。现在想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保证万世不变的。与其用那些预设目的的片面材料,还不如读读这本美国人的现身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光荣与梦想》主要讲的也是美国的失败和问题,而不是美国的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优越,这也是符合美国记者的一贯风格。

  《光荣与梦想》依靠大量原始历史资料、通过平实的叙述来讲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美国及其社会。通过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对美国及美国人的看法将更趋于理性和平实。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美国既不是

  天堂更不是地狱,美国其实跟我们自己国家一样,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美国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拼搏。我们从许多研究型的书籍里也能够读到对美国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归纳。那些抽象的概括虽然不能说错,但也很难百分之一百正确,介乎一种"似是而非"的层面。读过本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发,来看待美国和美国人。

  当然,《光荣与梦想》也不可能穷尽那段时期美国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所谓的全面,在书写历史时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一部国家史和社会史,它往往只能选取期间典型的,能够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脉络或趋势的那些事件。同样,所谓的客观,对于历史来说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写历史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爱憎。同时,记述历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许多其他的目的在里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光荣与梦想》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现在陷入低潮的历史学来说,这本书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机会。

  我国历史学的衰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实衰微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包括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只有经济学一枝独秀,但近年来也饱受诟病。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在国家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科一时间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已经改变的胃口和社会大众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惯性、以及我们国家本身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些"滞后"问题绝非一日之功。然而危机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机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历史学来说,今

  天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出现。这一缕光明来自于我们从西方学者(包括华裔历史学者)那里借来的火种,重新点燃了那堆余烬,让它重新焕发千年的辉煌和骄傲。

  要说我们的历史学,本不该是这样的,更不能摊上"先天失调"毛病。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最强。中国的历史资料也最丰富。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还有其他汗牛充栋般的史籍、野史、传记、笔记等等。甚至祖先祭祀时使用的那些骨骼、龟甲都雕刻着一个遥远时代的历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我们追溯史迹、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想想可怜的印度人吧!他们虽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却因为不重视文字相传,现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中国典籍了解自己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人简直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衰微缘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极端反动。这些盲目否定历史和传统的运动最终摧毁了传统史学(包括其精神和文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割断了它流传的脉络,使那些优秀的传统由于被抛弃的时间过长而逐渐被人遗忘。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学一概以西方为标准、以西方比附东方、言必称希腊,完全忽视了中西方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建国以后,更是一切唯马列主义为马首是瞻。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那些缘于西方(俄国)历史的原则、标准、判断,成为裁断我们历史"剪刀":这一段是原始社会,这一段是封建社会;这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是反动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的生产力,这是腐朽的封建上层建筑,如此等等。这种变相"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割断了我们的历史传统、肢解了我们历史的整体、混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史学片面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我国史学走入一条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我国传统史学并非没有缺陷可言。建国以来的史学研究也并非一无所成。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以官修史学为主轴、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史原则的传统史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的大问题。遗憾的是,建国后的"马克思化"并没有为史学转型带来多少积极的成就和经验。传统史学一向被人贬为"王朝的家谱",而马克思化的史学也没有走向大众、反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其结果是导致史学在改革时代急速边缘化和国民历史素质的降低。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上历史材料最丰富、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关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无史可读、无史可治的境况。

  我国史学的转机始于新世纪。掀起这次史学革新帷幕的是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代表的海外华裔史学著作在国内的流行。《万历十五年》在国内的成功是空前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开天辟地式的。随后,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学热。到后来,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现象。《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学者们可以得出无数条原因。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阅读享受。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这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万历十五年》的铺垫,再去读《光荣与梦想》,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已经削弱了很多。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光荣与梦想》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种崭新体验和可能选择。目前国内繁荣的史学热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这也许暗示着一个新的方向。不过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内心的苍白和空虚,仅仅靠西方的影响是不够,必须把这种影响内化为我们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传统融合在一起,以西方唤醒东方,以东方整合西方,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坚实的、长久的道路来。中国史学的未来必须构建

  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必须融合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精华,从而开辟一条新路。这条路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努力,包括学者乃至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这条路还需要时间和试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但是,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够让史学真正回归。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三)谢寒波各位书友好,我是石牛寨镇谢寒波,今天我分享的书籍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似乎从一出生就与"山姆大叔"有着无法割舍的爱恨情仇,我们既羡慕、赞叹美国的科技发达、生活富裕,也喜欢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新奥尔良烤翅,又对美国独霸一方而"耿耿于怀",在我们身边也充斥着"东风"与"西风"的对比较量,最近的一次阅兵似乎又将美国推到了"不可原谅"的境地。美国不是我的国,但似乎是我不得不了解的国。《光荣与梦想》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时代,它浓缩了美国1932至1972年40年的社会发展历程,涵盖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人权运动、种族隔离制度、空间竞赛、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等,从我所熟知的历史来看,这似乎就是美国历史的一大半,也正是这40年,美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飞跃,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开启美国时代。本书一共四卷,151.5万字,垒起来和四大名著差不多厚,是个大块头,一个月下来才看完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大半,所以此刻只能提半桶子水来见大家了,非常惭愧。幸好,看完的部分正好涵盖了罗斯福执政的前后,所以我就分享这一段较完整历史的读后感吧。据说本书自1974年面世以来,就广受读者热捧,估计在书友中我算是初生牛犊了,不当之处,请各位书友多多指

  点。对于所读的1932-1950年的美国历史,我有以下三点主要感悟:一是苦难铸就辉煌。本书历史自1932年开启,正值美国经历经济

  大萧条。那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工厂破产,农场产品堆积,成千上万的人饥肠饿肚,四处游荡,又惨遭各州警察驱离,就连那些曾经为国献身的"一战"老兵也得不到任何救助,针对大型公司的游行、罢工此起彼伏,流血冲突不断,国会山被流民"占领",以致需要麦克阿瑟将军动用军队来镇压贫民,政府忙于自救而无暇顾及世界大战正在进行。1932年,日本攻占锦州,中国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中国也正遭受着磨难。美国比我们幸运,历史选择了罗斯福,这个坡脚但睿智、坚韧的老人。他实施了"百日新政",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一系列改革法案,拯救产业,增加就业,开始"炉边谈话",告诉绝望的美国"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带领美国人民找回自信。但罗斯福并非一番风顺,法官平均年龄达78岁的最高法院,思想保守,随时都可以推翻新政,事实也是如此,到后来,拯救危机的关键举措《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控违宪而宣告终止,《社会保险法》也被渲染成《共产党宣言》的翻版,罗斯福则被诬告为"赤色分子",反罗斯福阵营十分庞大。改革与对抗不断交织,但美国在罗斯福的带领下最终走出了危机低谷,工人开始工作,商店有了生意,游荡的人可以租得起房子。美国人重拾信心,无比团结,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可以说,大萧条是美国失落的低谷,也是振兴的开始。

  二是大国始于担当。在过去宣传中,美国是好战的、野蛮的,善于发战争财,似乎是个讨人厌恶的黑心商人。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起初的美国,并不热衷于霸权,而且奉行的是"中立主义",此前的《中立法》规定美国不能向交战国出售军火,美国公民不允许乘坐交战国

  的船只,否则后果自负,美国也曾拒绝与英国联名谴责日本侵华的行为,很多美国人甚至认为根本无需保留军队。但中立的美国再强大也是无法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也无法领导世界。纳粹的进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罗斯福已感觉到美国不可能免受灾难,开始援助英法等国,日本轰炸美国珍珠港,美国正式卷入战争,并逐步担当起反法西斯的重任。在欧洲战场,美国与英法阻击疯狂的希特勒,并成为欧洲反攻的中坚力量,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与日本开始了海上争锋相对,消耗了日本大部分舰队、战机,夺取了日本在东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最后两枚名叫"小男孩""胖子"的原子弹彻底击碎了日本负隅顽抗的武士道心墙,日本被迫接受"无条件投降".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并未遭受国土侵犯,也并不强大,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不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战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那时罗斯福连同丘吉尔、斯大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而不可否认罗斯福正式带领美国成为世界权力中心的中心。二战中,美国军事工业、科技创新都实现了跨越发展,美国经济也摆脱了萧条,美国外交开始触及世界。假如美国继续奉行"中立主义",没有参与二战,那今日之美国,今日之世界又会怎样?历史似乎是偶然,也是必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似乎还有很多路要走。自己喧嚣的强大或许并不是世界认可的强大。

  三是变革强过偏见。印象中的美国是怎么样的?不少人会说自由、民主、开放、高度文明等等,并借此批评我国现行的政策,指责我们的人权,也有很多人说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太快等等,劝我们要等待、要包容、要拥护。但反观美国70年前的历史,或许我们该放下偏执、偏见。危机中的美国并不光明,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失业、流浪而得不到救助,甚至被州政府无情驱离,必要时还以"维护国家安全

  "之名动用军队镇压;罗斯福时代也并不民主,一段时间内罗斯福似乎等同于了法律,议员们只是履行了"举手"的义务;战时的美国也曾实行配给制,物资极度匮乏,营养不良影响了几代人;现今美国大片里的露骨镜头,在那时的广播电视几乎不可能出现,审查相当严格,人们也不可能公开谈"性";那时的美国人权同样糟糕,黑人依然不能享有同等的投票权,依然被上流社会所提防,工人们被压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等等。在1932-1972这40年,美国也经历了无数大变革,无数次重新洗刷自己,有黑暗、有动荡、有保守、有愚弄,但美国的优势在于包容,能顺应潮流,又善于创新,在困难面前选择变革,在变革来临时选择顺应。我们或许无需一定要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对比出个一二,然后说这个好那个不可以,或许我们也无需要盯着自己的伤疤然后不断重复回忆过去的苦痛,或许我们也无需炫耀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快,国家之强大,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问题,然后全力去解决它,至于什么道路,什么技术,或许只有成功后才有最终的定论,而且会是不错的定论。

  鉴于本人阅读的还只是本书的部分,所见识的也很浅显,暂时只能分享这几点不成熟的读书感悟。不过,《光荣与梦想》这本书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大作,经典,值得推荐。该书采用了蒙太奇式的记述手法,像是展开了一部历史大剧,每段历史都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趣味性较强,同时又专注于细节,展示了美国40年的点点滴滴,内容十分丰富,既厚重又气势磅礴,与作者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融合,让历史变得立体可感,轻松愉悦。后段我会继续读完《光荣与梦想》第三第四卷,同时结合书友推荐的《纸牌屋》《民有政府》作为了解美国的启蒙读物,希望对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有所帮助,也希望能有机会与兴趣相投的书友们一起交流分享。

篇二: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

  2021电视剧荣耀与梦想观后感精选五篇

  荣耀与梦想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展战略转移、英勇抗日、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壮举,以及建国初期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毛泽东决然决定出兵朝鲜,最后战胜敌人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电视剧荣耀与梦想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荣耀与梦想观后感一篇

  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荣耀与梦想》》以历史的角度对美国从1932罢工潮的补偿金大军至1972年水门事件及其余波的这40年的国家、社会乃至个人进展了详尽的描写。从罢工潮到呼拉圈风行美国、从参与二战到可口可乐在西方世界的兴衰、从冷战到猫王、梦露们的崭露头角,引领风气,在作者的嬉笑怒骂之间,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遥远的穿越,在美国探究、改革、前行的路上,感受着星条旗下属于他们的荣光,在与梦想相依相偎。从1932至1972年,在这短短40年间,我们不得不惊讶,大洋此岸的那个国度走过了多么传奇性的40年。即便是此时此刻,这40年的喧哗、狂热、幽默、恐惧与彷徨都还余澜未了即便是此刻,美国仍然正准备着水门事件的40周年反思。同样,今朝此刻,当代人同样普遍认为,当下成为了对罢工潮、朝鲜战争等等大事反思的契机。在反思了种种国家、社会层面的大事之后,纵览这载着荣耀与梦想的40年,我们得以略窥那始终高高飘扬着的漫漫美国梦,以及美国人追梦的身影。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步伐急剧扩大的时代。而美国梦,也正在此时不断地

  1/10

  发芽,生长。正如作者所说,这个时代,英国人昂首阔步,仿佛他们就是世界的主人;而美国人自由散漫,似乎毫不在乎地球谁属。然而,在看似潇洒的身影背后,却是凤凰涅盘般的不懈的追寻。而支撑起这高歌猛进的传奇时代的,正是那一如既往的美国梦。是的,太阳不用证明它明天会升起,可为了表达它对大地的爱,却总在嘴上挂满了星星。怀着这个梦,美国人将对民主、平等、和平、科学乃至荣耀与梦想的渴望内化至心底,化作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幕永久。从埃莉诺那总统夫人光环之下毫不褪色的慈善形象,到默罗站在伦敦电视塔上直面马耳他十字的英勇背影,再到斯波克即使被侮辱为漂泊汉也仍然坚决反战的执着背影,美国人的特立独行为20世纪的人类历史抹上了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充满未知的年代里,人们都有出人头地的时机,而且这只与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先辈的所为有关。只要愿意冒险,愿意创新,愿意考虑,自己的价值终有被成认的一刻。而对自由的考虑,对真理的渴求,让每个人不惮于口说我心,更无惧于外部世界的种种困难,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尽力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这一切,都是美国梦的见证。当然,在火与钢碰撞的火花背后,同样也有不可免的黑暗与阴影。正如南北战争的双方信仰着同一个上帝,某些人对美国梦的歪曲和误解也有可能导致逆流的出现。就在罢工潮时,面对着补偿金大军的麦克阿瑟曾说过:假如谁说笔杆子比枪杆子更犀利的话,那他肯定没遭遇过自动武器,小乔治巴顿在这个时候也曾用剑鞘击伤了救命恩人的头部,矛盾剧烈运动时,像麦卡锡那样的政客们无视了常人的悲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让人们的

  2/10

  心中留下了阴影。更遑论二战后那猜疑的年代,冷战时的勾心斗角,不顾常识的力量,执意地阶级斗争,执意地争夺利益,给全人类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然而,我们应当明白,这并不值得懊悔,毕竟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经历的曲折。关键就在于,我们也要清楚,因为美国梦,因为美国梦所倡导的精神,星条旗下的社会具有了强大的自我修复才能,从大萧条时的《《社会保障法》》、柏林危机时西柏林上空的雄鹰到后来护卫黑人上学上班的军队,这些不和谐的音符被人们一一关注、消除。于是,岁月流转,时过境迁,美国社会的进步从未停顿,美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也因此从未分开过真正的巅峰。何为美国人的荣耀与梦想?也许,这本书就给了我们最正确的答案:荣耀来自于伟大的传统,梦想源于对自由的渴求。怀着美国梦,他们不仅瞻仰着先贤们竭力维护自由民主的身影,也尊重由内心散发出来的不可遏止的良知和灵感。在新时代、新天地之下,美国人日益发奋,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可以说:这梦想,不休不止。纵览全书,我们看见了那坎坷途上的心怀漫漫美国梦人儿,也看见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与梦想,为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以史为鉴,也许我们能在对大洋此岸国度的反思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荣耀之路,书写属于自己的现时梦想与将来荣光。荣耀与梦想观后感2

  中国共产党,一个用不屈不挠抵抗魔爪的坚强的党。

  3/10

  中国共产党,一个用热血换取新中国的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一个用行动温暖老百姓的崇高的党。

  生活在当今的我们是最幸福的。因为我们成长在这片老一辈党员用鲜血为我们换来的土地,生活在这个神圣的党的光芒中。身为100后的我并没有饱受饥寒,更没有经历枪淋弹雨,我们这一代的幸福是老一辈用生命换来的。每当想到这里,我不禁对党产生深深地敬仰之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更没有如今如此幸福的我们。说到对党产生浓烈的敬仰感情,要从我小时候开场。记得小时候,家里总有一位常客,他是一名退伍的老爷爷。他经常讲过去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谈解放军在敌人面前的无所畏惧。那时候,我心中深深地刻着,这些英勇的人是爱祖国的好人,我长大了也要向他们学习,把那些坏人统统给消灭了。小时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我也跟他们一样都很喜欢看那些革命影片,影片中奋不顾身冲向前线和敌人作战的战士,在地道中把鬼子杀个措手不及的红军深深地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渐渐地,我长大了,步入了校园。记得戴上鲜艳的红领巾,紧握拳头,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宣誓的我,心中的冲动在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时候我终于知道我们的国旗和红领巾为什么是红色的,那鲜艳的颜色是我们伟大的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飘扬的国旗上记录着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光芒历史和重大使命。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接触了更多关于党员们的感人事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雷锋用行动感动了无数人,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值

篇三: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

  《光荣与梦想》读书笔记高中时代,读的是文科,其中文综最烂,历史更是烂中最烂。但还偏偏还就爱读史。帝王将相、绿林草莽,我偏爱人物传记。草草看了这本《光荣与梦想》,感慨于历史的波澜壮阔,叹息于人世的桑田沧海,也惊讶于一个国家与她的历代伟人的苦乐酸甜。这段历史,短短40年,可美利坚合众国浩浩荡荡230余载,又有几个40年,能如她般令风云色变,可与她相提并论?40年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被刺、“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越南战争、尼克松访华、水门事件。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单独成书,但是却被威廉·曼切斯特杂糅在一起。于是,不得不惊叹于威廉·曼切斯特所显现的对史实的娴熟和现实的洞察,及驾驭历史的能力。这段历史距离我们这一代确实很遥远,但这些事实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并不陌生,这些事很大程度上左右了20世纪的历史走向。说到历史,恩格斯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有时候,总觉得历史很遥远,可实际上,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差别只在于贡献与作用的大小与多少。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聪明的古人早已洞悉“历史”的重要性。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龚自珍也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古人以各种形式记录着历史,历尽岁月沧桑,成为不朽名著。在我的定义中,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原因除去能驾驭众多的人物,描写的时间跨度大以外,还应该是一本百科全书。

  1

  就如同这本《光荣与梦想》,大到当时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历届政府内部和两党之间的斗争、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乱,小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大的,不用说自然是历史课上讲过、背过的。小的则是闲七杂八书上、电视上听说过的。而今这一本书就完全概括了。这就是名著的魅力——一叶知秋,一书而知天下。有句话说得好: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就是说年轻时不要看《水浒传》,因为会学的鲁莽、冲动;老年时不看《三国演义》,因为会变的狡诈、变成老油条。而我却是反着理解,年轻时一定要看三国,会学的稳重、理

  有句话说得好: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就是说年轻时不要看《水浒传》,因为会学的鲁莽、冲动;老年时不看《三国演义》,因为会变的狡诈、变成“老油条”。而我却是反着理解,年轻时一定要看三国,会学的稳重、理性,凡事多思量,了解世事艰险。而年老时反而要读水浒,回归淳朴,事事随性而为,老夫聊发少年狂啊!

  其实,在很多方面,《光荣与梦想》和《三国演义》都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细腻地刻画了许多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平庸无能的胡佛、天才传奇式的罗斯福、虽然勤勉却仍然一副小丑模样的杜鲁门、稚嫩的肯尼迪及其倍受争议的夫人杰奎琳、平淡却彪炳千秋的艾森豪威尔、可敬可怜的尼克松、可耻的麦卡锡参议员、自大狂麦克阿瑟、勇敢又粗鲁的巴顿……而这些人物中,四十年间的美国历任总统无疑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尽”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总统。胡佛任职的第4年,是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一年。所以,胡佛也就是书里涉及的第一个总统了。在经济危机面前胡佛束手无策,当然也认为是处变不惊,总之就是毫无作为,任由经济不断的恶劣下去,高唱“使每个家庭都有鸡吃,有汽车开”,到最后却成为一纸空文。

  混乱又饥饿的年代,天才式人物罗斯福开始了他的传奇。成为总统前罗斯福已经是一颗非常闪耀的政治明星,他的当选是众望所归,当时几乎是整个美国都

  2

  将他当作救世主来看待,希望他能够力挽狂澜。无疑,他在总统这个职位上干的相当不错。拯救了陷入崩溃的经济,赢得了二次世界大战,在他的手中美国从一个二流国家成为了一个世界的霸主。不知在罗斯福5岁时说出“祈求上帝永远不要让你当美国总统”的当时总统克利夫兰若在天有知会作何感想。

  有意思的是,罗斯福和希特勒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国会给予他们几乎相同的权力,然而十年以后,一个成了世界英雄,一个却成了20世纪的罪人。难道真如有人说的:一个德国人总是严肃而不苟言笑的,可是一群德国人聚在一起便疯狂了,两次世界大战不都他们搞起来的么?不过罗斯福当年如果真想搞独裁,简直易如反掌。但他最终将美国带上了民主自由的道路。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威廉·曼切斯特要将这本书取名为《光荣与梦想》——光荣来自于伟大的传统,梦想源于对自由的渴求。

  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只有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接下来尽管有大量美国青年战死沙场,但是美国却着实获得了现实的战争红利,而杜鲁门正是幸运的接过了这份红利,但是也“不幸”的接过了罗斯福光辉时期给他留下的阴影。杜鲁门和罗斯福相比,无论出生还是才能都显得非常平庸,如果罗斯福是个伟人,杜鲁门则是个彻底的凡人。在书中描述着杜鲁门刚上台时,人们对他有所猜疑,他也对人们常常拿他与罗斯福比较倍感恼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还开启了冷战时代,也算是“拼尽老命”了。时势造就英雄在艾森豪威尔身上彻底体现。二次世界大战,战前艾森豪威尔只是一个靠在机关里面默默打拼,熬出来的两星少将,战后是欧洲盟军的总司令,欧洲的大救星,美军五星上将!他的所有政治资本几乎全部都是在二

  “时势造就英雄”在艾森豪威尔身上彻底体现。二次世界大战,战前艾森豪威尔只是一个靠在机关里面默默打拼,熬出来的两星少将,战后是欧洲盟军的总司令,欧洲的大救星,美军五星上将!他的所有政治资本几乎全部都是在二战中获得的,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民主党对白宫的长期“占领”,同时带领美国进入一个“全速而稳健地进行”的时期,那段时期,美苏两国在太空的“星球大战”拉开了帷幕。

  接下来,美国历史另一位传奇总统——肯尼迪上台,在我看来他的传奇并

  3

  不在于他与美国名总统林肯前后相隔100年近乎诡异的相似的被暗杀,而在于他在任的时期确实是段动荡而洋溢激情的时期。“猪湾事件”,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给我更深印象的是肯尼迪对黑人运动的坚定支持,那场出动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的场景足以和马丁仿返路金的《我有个梦想》的演讲场景相媲美。

  约翰逊在肯尼迪上台后的处境和杜鲁门颇为相象,在这段历史中,约翰逊似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总统,似乎也只有在如“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总统”这样的叙述中出现他的名字。

  终于,尼克松登场,据说很多人都想不到中美建交会在这个昔日的“反共斗士”人身上实现,而这也正反映了政治的多变性和现实性。在他执政时主动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改变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格局。也许不是巧合,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国家战略从干预世界转向了国家利益;而在同时,中国也将国家战略从世界革命转向了国家利益。这印证了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现今正逢中国改革开放30年,比照中国30年来的历史,竟发现她与美国的这40年颇有些“形似”,甚至于“神似”。两段历史同样开启于动荡,拯救两段历史的同样是天才式的传奇人物,这两段历史同样成为这两个国家往后道路上的关键……有意思的是美国这40年源于一场1929经济危机,而中国这30年结束于一场经济危机。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巍巍中华是否有能力将这30年辉煌继续?继续属于她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但看历史迈着她的步伐继续,前行……

  4

篇四: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一)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镇店之宝。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这次调了其中几个片段,来谈一下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在战争期间物资供应紧张,所以美国人在这段时间里也实行了配给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来看一下吧。人们在实行配给制的过程中对糖、黄油、肉、香烟这些东西短缺尚可以忍受,毕竟战场上的部

  队和大量的人民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这些东西短缺却是大惑不解,这难道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人民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大惑不解,以为其中可能是存在大量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

  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

  人不可思议。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不知那些动辄就说中国赶超美国的人怎么看这个现象?不

  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宏大叙事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也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儿来展示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其实这里真正的原因则是全国性的

  大动员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1.22亿,都需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洛杉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当地记者菲尔顿立刻赶到案发现场,确定受害者已经死亡,他就立刻前往受害者的住处。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房东摇摇头说:"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系统越复杂,越不能依靠简单的计划行事。所以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是绝对不会倒退的,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二)

  史学的回归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论文。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很难说有任何的定论。就我本人而言,对历史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最近一两年里,通过读书,我从钱穆、黄仁宇、余英时还有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只言片语。因此,对于这篇读书笔记,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笔。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

  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数史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才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读过很多批判美国和资本主义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大都叙述简单粗暴、结论武断、批判色彩过于明显,等我们慢慢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会对这种教育和书籍产生极大的反感。我自己就发誓再也不读这种书,坚决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面。现在想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

  保证万世不变的。与其用那些预设目的的片面材料,还不如读读这本美国人的现身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光荣与梦想》主要讲的也是美国的失败和问题,而不是美国的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优越,这也是符合美国记者的一贯风格。

  《光荣与梦想》依靠大量原始历史资料、通过平实的叙述来讲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美国及其社会。通过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对美国及美国人的看法将更趋于理性和平实。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美国既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美国其实跟我们自己国家一样,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美国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拼搏。我们从许多研究型的书籍里也能够读到对美国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归纳。那些抽象的概括虽然不能说错,但也很难百分之一百正确,介乎一种"似是而非"的层面。读过本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发,来看待美国和美国人。

  当然,《光荣与梦想》也不可能穷尽那段时期美国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所谓的全面,在书写历

  史时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一部国家史和社会史,它往往只能选取期间典型的,能够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脉络或趋势的那些事件。同样,所谓的客观,对于历史来说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写历史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爱憎。同时,记述历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许多其他的目的在里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光荣与梦想》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现在陷入低潮的历史学来说,这本书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机会。

  我国历史学的衰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实衰微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包括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只有经济学一枝独秀,但近年来也饱受诟病。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在国家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科一时间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已经改变的胃口和社会大众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惯性、以及我们国家本身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些"滞后"问题绝非一日之功。然而危机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机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历史学来说,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出现。这一缕光明来自于我们从西方学者(包括华裔历史学者)那里

  借来的火种,重新点燃了那堆余烬,让它重新焕发千年的辉煌和骄傲。

  要说我们的历史学,本不该是这样的,更不能摊上"先天失调"毛病。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最强。中国的历史资料也最丰富。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还有其他汗牛充栋般的史籍、野史、传记、笔记等等。甚至祖先祭祀时使用的那些骨骼、龟甲都雕刻着一个遥远时代的历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我们追溯史迹、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想想可怜的印度人吧!他们虽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却因为不重视文字相传,现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中国典籍了解自己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人简直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衰微缘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的

  极端反动。这些盲目否定历史和传统的运动最终摧毁了传统史学(包括其精神和文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割断了它流传的脉络,使那些优秀的传统由于被抛弃的时间过长而逐渐被人遗忘。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学一概以西方为标准、

  以西方比附东方、言必称希腊,完全忽视了中西方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建国以后,更是一切唯马列主义为马首是瞻。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那些缘于西方(俄国)历史的原则、标准、判断,成为裁断我们历史"剪刀":这一段是原始社会,这一段是封建社会;这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是反动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的生产力,这是腐朽的封建上层建筑,如此等等。这种变相"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割断了我们的历史传统、肢解了我们历史的整体、混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史学片面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我国史学走入一条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我国传统史学并非没有缺陷可言。建国以来的史学研究也并非一无所成。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以官修史学为主轴、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史原则的传统史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的大问题。遗憾的是,建国后的"马克思化"并没有为史学转型带来多少积极的成

  就和经验。传统史学一向被人贬为"王朝的家谱",而马克思

  化的史学也没有走向大众、反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其结果是导致史学在改革时代急速边缘化和国民历史素质的降低。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上历史材料最丰富、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关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

  无史可读、无史可治的境况。

  我国史学的转机始于新世纪。掀起这次史学革新帷幕的是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代表的海外华裔史学著作在国内的流行。《万历十五年》在国内的成功是空前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开天辟地式的。随后,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学热。()到后来,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现象。《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学者们可以得出无数条原因。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阅读享受。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这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万历十五年》的铺垫,再去读《光荣与梦想》,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已经削弱了很多。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光荣与梦想》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种崭新体验和可能选择。目前国内繁荣的史学热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这也许暗示着一个新的方向。不过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内心的苍白和空虚,仅仅靠西方的影响是不够,必须把这种影响内化为我们自己精神的一

  部分,和自己的传统融合在一起,以西方唤醒东方,以东方整合西方,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坚实的、长久的道路来。中国史学的未来必须构建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必须融合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精华,从而开辟一条新路。这条路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努力,包括学者乃至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这条路还需要时间和试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但是,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够让史学真正回归。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三)

  谢寒波

  各位书友好,我是石牛寨镇谢寒波,今天我分享的书籍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

  生活在中国的我们,似乎从一出生就与"山姆大叔"有着无法割舍的爱恨情仇,我们既羡慕、赞叹美国的科技发达、生活富裕,也喜欢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新奥尔良烤翅,又对

  美国独霸一方而"耿耿于怀",在我们身边也充斥着"东风"与"西风"的对比较量,最近的一次阅兵似乎又将美国推到了"

  不可原谅"的境地。美国不是我的国,但似乎是我不得不了

  解的国。

  《光荣与梦想》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时代,它浓缩了美国1932至1972年40年的社会发展历程,涵盖

  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人权运动、种族隔离制度、空间竞赛、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等,从我所熟知的历史来看,这似乎就是美国历史的一大半,也正是这40年,美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飞跃,正式登上世

  界舞台,开启美国时代。本书一共四卷,151.5万字,垒起

  来和四大名著差不多厚,是个大块头,一个月下来才看完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大半,所以此刻只能提半桶子水来见大家了,非常惭愧。幸好,看完的部分正好涵盖了罗斯福执政的前后,所以我就分享这一段较完整历史的读后感吧。据说本书自1974年面世以来,就广受读者热捧,估计在书友中我算是初生牛犊了,不当之处,请各位书友多多指点。

  对于所读的1932-1950年的美国历史,我有以下三点主

  要感悟:

  一是苦难铸就辉煌。本书历史自1932年开启,正值美国经历经济大萧条。那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工厂破产,农场产品堆积,成千上万的人饥肠饿肚,四处游荡,又惨遭各州警察驱离,就连那些曾经为国献身的"一战"老兵也得不到任何救助,针对大型公司的游行、罢工此起彼伏,流血冲突不断,国会山被流民"占领",以致需要麦克阿瑟将军动用军队来镇压贫民,政府忙于自救而无暇顾及世界大战正在进行。1932年,日本攻占锦州,中国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中国也正遭受着磨难。美国比我们幸运,历史选择了罗斯福,这个坡脚但睿智、坚韧的老人。他实施了"百日新政",通过了《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一系列改革法案,拯救产业,增加就业,开始"炉边谈话",告诉绝望的美国"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带领美国人民找回自信。但罗斯福并非一番风顺,法官平均年龄达78岁的最高法院,思想保守,随时都可以推翻新政,事实也是如此,到后来,拯救危机的关键举措《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控违宪而宣告终止,《社会保险法》也被渲染成《共产党宣言》的翻版,罗斯福则被诬告为"赤色分子",反罗斯福阵营十分庞大。改革与对抗不断交织,但美国在罗斯福的带领下最终走出了危机低谷,工人

  开始工作,商店有了生意,游荡的人可以租得起房子。美国人重拾信心,无比团结,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可以说,大萧条是美国失落的低谷,也是振兴的开始。

  二是大国始于担当。在过去宣传中,美国是好战的、野蛮的,善于发战争财,似乎是个讨人厌恶的黑心商人。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起初的美国,并不热衷于霸权,而且奉行的是"中立主义",此前的《中立法》规定美国不能向交战国出售军火,美国公民不允许乘坐交战国的船只,否则后果自负,美国也曾拒绝与英国联名谴责日本侵华的行为,很多美国人甚至认为根本无需保留军队。但中立的美国再强大也是无法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也无法领导世界。纳粹的进攻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罗斯福已感觉到美国不可能免受灾难,开始援助英法等国,日本轰炸美国珍珠港,美国正式卷入战争,并逐步担当起反法西斯的重任。在欧洲战场,美国与英法阻击疯狂的希特勒,并成为欧洲反攻的中坚力量,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与日本开始了海上争锋相对,消耗了日本大部分舰队、战机,夺取了日本在东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最后两枚名叫"小男孩""胖子"的原子弹彻底击碎了日本负隅顽抗的

  武士道心墙,日本被迫接受"无条件投降".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并未遭受国土侵犯,也并不强大,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贡献不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战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那时罗斯福连同丘吉尔、斯大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而不可否认罗斯福正式带领美国成为世界权力中心的中心。二战中,美国军事工业、科技创新都实现了跨越发展,美国经济也摆脱了萧条,美国外交开始触及世界。假如美国继续奉行"中立主义",没有参与二战,那今日之美国,今日之世界又会怎样?历史似乎是偶然,也是必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似乎还有很多路要走。自己喧嚣的强大或许并不是世界认可的强大。

  三是变革强过偏见。印象中的美国是怎么样的?不少人会说自由、民主、开放、高度文明等等,并借此批评我国现行的政策,指责我们的人权,也有很多人说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太快等等,劝我们要等待、要包容、要拥护。但反观美国70年前的历史,或许我们该放下偏执、偏见。危机中的美国并不光明,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失业、流浪而得不到救助,甚至被州政府无情驱离,必要时还以"维护国家安全"之名动用军队镇压;罗斯福时代也并不民主,一段时间内罗斯福似乎等同于了法律,议员们只是履行了"举手"的义务;战时的美国也曾实行配给制,物资极度匮乏,营养不良影响了几代人;现今美国大片里的露骨镜头,在那时的广播

  电视几乎不可能出现,审查相当严格,人们也不可能公开谈"性";那时的美国人权同样糟糕,黑人依然不能享有同等的

  投票权,依然被上流社会所提防,工人们被压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等等。在1932-1972这40年,美国也经历了无

  数大变革,无数次重新洗刷自己,有黑暗、有动荡、有保守、有愚弄,但美国的优势在于包容,能顺应潮流,又善于创新,在困难面前选择变革,在变革来临时选择顺应。我们或许无需一定要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对比出个一二,然后说这个好那个不可以,或许我们也无需要盯着自己的伤疤然后不断重复回忆过去的苦痛,或许我们也无需炫耀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快,国家之强大,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问题,然后全力去解决它,至于什么道路,什么技术,或许只有成功后才有最终的定论,而且会是不错的定论。

  鉴于本人阅读的还只是本书的部分,所见识的也很浅显,暂时只能分享这几点不成熟的读书感悟。不过,《光荣与梦想》这本书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大作,经典,值得推荐。该书采用了蒙太奇式的记述手法,像是展开了一部历史大剧,每段历史都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趣味性较强,同时又专注于细节,展示了美国40年的点点滴滴,内容十分丰富,

  既厚重又气势磅礴,与作者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融合,让历

  史变得立体可感,轻松愉悦。后段我会继续读完《光荣与梦想》第三第四卷,同时结合书友推荐的《纸牌屋》《民有政府》作为了解美国的启蒙读物,希望对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有所帮助,也希望能有机会与兴趣相投的书友们一起交流分享。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篇五: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

  光荣与梦想观后感500字

  荣耀与梦想观后感500字

  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荣耀与梦想》以历史的角度对美国从1932罢工潮的"补偿金大军'至1972年水门事件及其余波的这40年的国家、社会乃至个人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从罢工潮到呼拉圈风靡美国、从参加二战到可口可乐在西方世界的兴衰、从冷战到猫王、梦露们的崭露头角,引领风气,在的嬉笑怒骂之间,我们仿佛经受了一次遥远的穿越,在美国探究、改革、前行的路上,感受着星条旗下属于他们的荣光,在与梦想相依相偎。

  从1932至1972年,在这短短40年间,我们不得不惊异,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度走过了多么传奇性的40年。即便是此时此刻,这40年的喧哗、狂热、幽默、恐惧与彷徨都还余澜未了--即便是此刻,美国依旧正预备着水门事件的40周年反思。同样,今朝此刻,当代人同样普遍认为,当下成为了对罢工潮、朝鲜战争等等大事反思的契机。在反思了种种国家、社会层面的大事之后,纵览这载着荣耀与梦想的40年,我们得以略窥那始终高高飘扬着的漫漫美国梦,以及美国人追梦的身影。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步伐急剧扩大的时代。而美国梦,也正在此时不断地发芽,生长。正如所说,这个时代,"英国人仰头阔步,仿佛他们就是世界的主人;而美国人自由散漫,好像毫不在乎地球谁

  属'。然而,在看似潇洒的身影背后,却是凤凰涅盘般的不懈的追寻。而支撑起这高歌猛进的传奇时代的,正是那一如既往的美国梦。

  是的,太阳不用证明它明天会升起,可为了表达它对大地的爱,却总在嘴上挂满了星星。怀着这个梦,美国人将对民主、平等、和平、科学乃至荣耀与梦想的渴望内化至心底,化作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幕永久。从埃莉诺那"总统夫人'光环之下毫不褪色的慈善形象,到默罗站在伦敦电视塔上直面马耳他十字的英勇背影,再到斯波克即使被羞辱为"流浪汉'也依旧坚决反战的执着背影,美国人的特立独行为20世纪的人类历史抹上了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充满未知的年月里,人们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且这只与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先辈的所为有关。只要情愿冒险,情愿创新,情愿思索,自己的价值终有被承认的一刻。而对自由的思索,对真理的渴求,让每个人不惮于口说我心,更无惧于外部世界的种种困难,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尽力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这一切,都是美国梦的见证。

  当然,在火与钢碰撞的火花背后,同样也有不行免的黑暗与阴影。正如南北战争的双方信仰着同一个上帝,某些人对"美国梦'的歪曲和误会也有可能导致逆流的出现。就在罢工潮时,面对着"补偿金大军'的麦克阿瑟曾说过:"假如谁说笔杆子比枪杆子更犀利的话,那他确定没遭受过自动武器',小乔治巴顿在这个时候也曾用剑鞘击伤了救命恩人的头部,矛盾剧烈运动时,像麦卡锡那样的政客们无视了常人的悲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让人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更遑论二战后那"猜疑的年月',冷战时的勾心斗角,不顾常识的力量,

  执意地阶级斗争,执意地争夺利益,给全人类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然而,我们应当明白,这并不值得懊悔,毕竟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定要经受的曲折。关键就在于,我们也要清晰,因为美国梦,因为美国梦所提倡的精神,星条旗下的社会具有了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从大萧条时的《社会保障法》、柏林危机时西柏林上空的雄鹰到后来护卫黑人上学上班的军队,这些不和谐的音符被人们一一关注、消除。于是,岁月流转,时过境迁,美国社会的进步从未停止,美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也因此从未离开过真正的巅峰。

  何为美国人的荣耀与梦想?或许,这本书就给了我们最正确的答案:荣耀来自于伟大的传统,梦想源于对自由的渴求。怀着美国梦,他们不仅瞻仰着先贤们竭力维护自由民主的身影,也敬重由内心散发出来的不行遏止的良知和灵感。在新时代、新天地之下,美国人日益奋发,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可以说:这梦想,不休不止。

  纵览全书,我们观察了那坎坷途上的心怀漫漫美国梦人儿,也观察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与梦想,为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以史为鉴,或许我们能在对大洋彼岸国度的反思之中查找属于自己的荣耀之路,书写属于自己的现时梦想与将来荣光。

  荣耀与梦想观后感500字千难万险,百折不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电视剧《荣耀与梦想》最终一集的这句旁白,是全剧剧情内容的高度概括。战胜各种险阻、力量由微而巨,全部热血豪情、激荡人心的故事,全都包含如此的内容。而《荣耀与梦想》将这样的内容表现至极致。这种"极致'

  自然与整部剧的制作精细匠心正相关;而更重要的是,其所呈现的内容,即我党的诞生和成长,这本身就是一个热血豪情、激荡人心到极致的过程。

  初看此剧片名,"荣耀与梦想',用词宏阔,诗意盎然,但总担忧其难于落在实处。及至完好看完,顾虑消除。整部剧,40集巨大篇幅,正是起始于"梦想',结束于"荣耀'。荣耀、梦想,两个宏阔的词语,首尾照应,真实不虚。剧集结尾处,革命先辈们登高望远,一起回忆梦想起处、荣耀历程,画面闪过,令人心潮起伏,令观众恍然犹如随先辈们一起行走远道。每个人心中的缅怀仰慕、梦想荣耀也都随着剧中所表达的"荣耀与梦想'喷薄奔涌,充盈胸怀。

  《荣耀与梦想》剧情内容跨越时间长、展示事件多、各种人物纷繁登场,确实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厚重史诗感的巨作,此类影视作品,尤其是电视剧作品,在这些年来已经极为少见。因为拍摄这样一部作品,是需要足够的士气和功力的。刘江导演的剧组团队无疑具有这样的士气和功力。

  这一类史诗作品,最忌排列年月、堆砌大事、浮光掠影,如此一来,创自然也算完成任务,但对于观众而言,却如走马观花,难以入心,难以沉醉其中。《荣耀与梦想》在保存史诗气质的同时,却也能够以一种带有设计巧思的节奏感,在宏大的叙事图景中,嵌入一个一个有情感、有心情、好玩味、有表达的小段落、小场景,给各种人以关注和展示,让他们在剧中都有表达的机会。

  比方抗美援朝部分,《荣耀与梦想》在战场兵团交锋、伟人运筹

篇六: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_读书心得与感悟范文

  《光荣与梦想》是美国的一部社会纪实作品,作者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光荣与梦想》以历史的角度对美国从1932罢工潮的“补偿金大军”至1972年水及其余波的这40年的国家、社会乃至个人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从罢工潮到呼拉圈风靡美国、从参与二战到可口可乐在西方世界的兴衰、从冷战到猫王、梦露们的崭露头角,引领风尚,在作者的嬉笑怒骂之间,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遥远的穿越,在美国探索、改革、前行的路上,感受着星条旗下属于他们的荣光,在与梦想相依相偎。

  从1932至1972年,在这短短40年间,我们不得不惊讶,大洋彼岸的那个国度走过了多么传奇性的40年。即便是此时此刻,这40年的喧哗、狂热、幽默、恐惧与彷徨都还余澜未了——即便是此刻,美国依然正准备着水的40周年反思。同样,今朝此刻,当代人同样普遍认为,当下成为了对罢工潮、朝鲜战争等等大事反思的契机。在反思了种种国家、社会层面的大事之后,纵览这载着光荣与梦想的40年,我们得以略窥那始终高高飘扬着的漫漫美国梦,以及美国人追梦的身影。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步伐急剧扩大的时代。而美国梦,也正在此时不断地发芽,生长。正如作者所说,这个时代,“英国人昂首阔步,仿佛他们就是世界的主人;而美国人自由散漫,似乎毫不在乎地球谁属”。然而,在看似潇洒的身影背后,却是凤凰涅盘般的不懈的追寻。而支撑起这高歌猛进的传奇时代的,正是那一如既往的美国梦。

  是的,太阳不用证明它明天会升起,可为了表达它对大地的爱,却总在嘴上挂满了星星。怀着这个梦,美国人将对民主、平等、和平、科学乃至光荣与梦想的渴望内化至心底,化作令世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幕永恒。从埃莉诺那“总统夫人”光环之下毫不褪色的慈善形象,到默罗站在伦敦电视塔上直面马耳他十字的勇敢背影,再到斯波克即使被侮辱为“流浪汉”也依然坚决反战的执着背影,美国人的特立独行为20世纪的人类历史抹上了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充满未知的年代里,人们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且这只与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先辈的所为有关。只要愿意冒险,愿意创新,愿意思考,自己的价值终有被承认的一刻。而对自由的思考,对真理的渴求,让每个人不惮于口说我心,更无惧于外部世界的种种困难,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尽力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这一切,都是美国梦的见证。

  当然,在火与钢碰撞的火花背后,同样也有不可免的黑暗与阴影。正如南北战争的双方信仰着同一个上帝,某些人对“美国梦”的歪曲和误解也有可能导致逆流的出现。就在罢工潮时,面对着“补偿金大军”的麦克阿瑟曾说过:“如果谁说笔杆子比枪杆子更犀利的话,

  那他肯定没遭遇过自动武器”,小乔治巴顿在这个时候也曾用剑鞘击伤了救命恩人的头部,矛盾剧烈运动时,像麦卡锡那样的政客们无视了常人的悲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让人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更遑论二战后那“猜疑的年代”,冷战时的勾心斗角,不顾常识的力量,执意地阶级斗争,执意地争夺利益,给全人类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然而,我们应当明白,这并不值得后悔,毕竟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经历的曲折。关键就在于,我们也要清楚,因为美国梦,因为美国梦所倡导的精神,星条旗下的社会具有了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从大萧条时的《社会保障法》、柏林危机时西柏林上空的雄鹰到后来护卫黑人上学上班的军队,这些不和谐的音符被人们一一关注、消除。于是,岁月流转,时过境迁,美国社会的进步从未停止,美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也因而从未离开过真正的巅峰。

  何为美国人的光荣与梦想?也许,这本书就给了我们最佳的答案:光荣来自于伟大的传统,梦想源于对自由的渴求。怀着美国梦,他们不仅瞻仰着先贤们竭力维护自由民主的身影,也尊重由内心散发出来的不可遏止的良知和灵感。在新时代、新天地之下,美国人日益奋发,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可以说:这梦想,不休不止。

  纵览全书,我们看见了那坎坷途上的心怀漫漫美国梦人儿,也看见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为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以史为鉴,也许我们能在对大洋彼岸国度的反思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荣之路,书写属于自己的现时梦想与未来荣光。

  在我几年前读西方人的新闻时,哪怕经历了翻译可能带来的失真,仍觉得它与国内的新闻有很大不同。国内的新闻总是平铺直叙的叙述一个新闻事件,而西方新闻往往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类表现手法使得新闻有趣,充满了可读性,其中如经常的夸张、比喻等手法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表达的内容。近几年,国内的新闻也变的有趣起来,比如当时我读到《经济观察报》的主笔许知远的文章,特别长篇专题文章时就明显感觉了一种西方新闻的味道。

  后来,我知道了,中国新一代新闻人很多都受到了一位美国记者、作家的影响,他叫威廉。曼彻斯特,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那本横跨1932年到1972年四十年美国历史的名作《光荣与梦想》。终于,每天下班回去,翻看一个小时,慢慢的看完了这本大部头,领略了四十年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这部作品很厚实,但是阅读的体验并不艰深或是沉闷,如果真是这样,想必本书的写作方式也不会被这么多记者模仿了。尽管这部书从多角度表现了整个美国社会那段时期的社会生活,但是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美国总统,从胡佛直到尼克松,中间有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这几位美国总统也经历着美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巨变的时代。

  尽管美国政治相对更加大众化一些,但是毕竟站在舞台前端的总是那些风雨人物,所以以美国总统的更迭阐述美国政策的更迭,进而表现社会风气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成功的写作策略。本书还有一大特点,便是把美国社会放在当时整个世界的背景下看待,所以,每一章的最后总会有一段同时期世界的局势阐述,与美国历史对比,制造一种“风起云涌”的效果,很有感染力。而本书最具煽情-色彩,也是被中国记者们吸收的手

  法便是,在一个时间段上,说说后来的风云人物当时的情况,如还只有N岁,如还在某某学校念书,如还在干着某某显得不那么“风云”的小事。如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就是本曼彻斯特痕迹浓重的作品,当然,这里不是想抹杀《激荡三十年》的出色之处,毕竟,写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作品,《光荣与梦想》确实是很好的参考和框架。

  在曼彻斯特笔下的四十年美国史确实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以大萧条时期的惨境和“补偿金大军”事件开始,在那个“山穷水颈的夏天,胡佛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不太光彩的总统,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罗斯福着开始了他的时代。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只有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接下来尽管有大量美国青年战死沙场,但是美国却着实获得了现实的战争红利,而杜鲁门正是幸运的接过了这份红利,但是也“不幸”的接过了罗斯福光辉的时期给他留下的阴影。在书中描述着杜鲁门刚上台时,人们对他的猜疑和他对人们常常拿他与罗斯福比较的恼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还开启了冷战时代,而国内,臭名昭着的麦卡锡也开始了美国内政的黑暗年代,另一名“反供斗士”尼克松似乎是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却显得没麦卡锡那么强硬。

  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民-主党对白宫的长期“占领”,同时带领美国进入一个“全速而稳健地进行”的时期,那段时期,美苏两国在太空的竞争开始,书中对当苏联在初期处于领先地位时,国内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着生动的描绘。接下来,美国历史另一位传奇总统,肯尼迪上台,在我看来他的传奇并不在于他后来的被暗杀,而在于他在任的时期确实是段动荡而洋溢激-情的时期。“猪湾事件”,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给我更深印象的是肯尼迪对黑人运动的坚定支持,那场出动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的场景足以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个梦想》的演讲场景相媲美。约翰逊在肯尼迪上台后的处境和杜鲁门颇为相象,在这段历史中,约翰逊似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总统,似乎也只有在如“肯尼迪遇刺,约翰逊接任总统”这样的叙述中出现他的名字。在本书中,我们可以对约翰逊有更多的了解。终于,尼克松登场,据说很多人都想不到中美建交会在这个昔日的“反供斗士”任上实现,而这也正反映了政治的多变性和现实性。

  本书以水及其余波结束,也让我结束了一段畅快的阅读体验。尽管本书以美国总统的更迭牵起了主线,但是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对各个时期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侧面的细致和生动的表现。而经常引用当时媒体的很有个性的表达,也让今天再看别有一番趣味。而比照中国的当下现实,竟也发现中国现在的很多现象与当时的美国颇有些“形似”,至于是否“神似”,那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文版难得的翻译的很不错,至少读着感觉很流畅,我已经不知多少次目睹一本好书被糟糕的翻译糟蹋了,所以,对国外优秀作品来说,好原着还得配好翻译。对于想了解那段美国历史,也不愿了解的那么“本质”,那么“学术”的人来说,我强烈推荐本书,每天翻翻,在愉快的阅读中畅游一段异国光荣与梦想交织的年代,比照现实,或许会给我们些力量。

  《光荣与梦想》是一套四部组成,描写美国1932年-1972年四十年间社会最动荡时期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纵览这四十年间,经历了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等历史性重大事件,随着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一位位政坛风云人物闪亮登场又嫣然远去,历史仿佛一个巨大的滚轮,不断向前飞速前进。

  时代的节奏如此之快,每一代美国公民,每一位政坛领袖,每一次游行与运动,都包含着弱小个体的心中怀揣的小小梦想。他们或许偏激,狭隘,自私;或许过于理想化,或许茫目摇摆,但小小的梦想与光荣的使命感让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大浪潮下翻腾,这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年代。

  惨烈的太平洋战争奠定了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以血和泪交织的黑人民权运动改变了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泥潭中越陷越深的越南战争牺牲了上万的美国大兵,从原子弹的诞生到氢弹的诞生,核武器的不断升级在预示着国力强盛的同时又为无辜的平民带来了残忍的核污染核辐射以及无穷的后患。如果说历史是场轮回,那么我们就是这无数轮回中最微不足道的渺小个体。但个体的思想,愿望,行动的力量不断汇聚爆发,又带来了历史的新篇章。

  和平共处或许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因为只要有国界种族的划分,有资源能源的争夺,有人性的贪婪就永远有战争存在。然而每一次战争,又会被一股更强大的渴望和平的力量湮没,在这充满梦想与渴望荣光的时代,正义和平是永远的主旋律!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拿罗振宇的话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镇店之宝。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这次调了其中几个片段,来谈一下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在战争期间物资供应紧张,所以美国人在这段时间里也实行了配给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来看一下吧。人们在实行配给制的过程中对糖、黄油、肉、香烟这些东西短缺尚可以忍受,毕竟战场上的部队和大量的人民需要这些东西。但是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这些东西短缺却是大惑不解,这难道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人民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大惑不解,以为其中可能是存在大量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不知那些动辄就说中国赶超美国的人怎么看这个现象?不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宏大叙事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也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儿来展示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其实这里真正的原因则是全国性的大动员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1.22亿,都需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洛杉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当地记者菲尔顿立刻赶到案发现场,确定受害者已经死亡,他就立刻前往受害者的住处。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房东摇摇头说:"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系统越复杂,越不能依靠简单的计划行事。所以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是绝对不会倒退的,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论文。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很难说有任何的定论。就我本人而言,对历史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最近一两年里,通过读书,我从钱穆、黄仁宇、余英时还有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只言片语。因此,对于这篇读书笔记,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笔。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数史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才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读过很多批判美国和资本主义的书和文章。这些书大都叙述简单粗暴、结论武断、批判色彩过于明显,等我们慢慢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会对这种教育和书籍产生极大的反感。我自己就发誓再也不读这种书,坚决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面。现在想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

  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保证万世不变的。与其用那些预设目的的片面材料,还不如读读这本美国人的现身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光荣与梦想》主要讲的也是美国的失败和问题,而不是美国的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优越,这也是符合美国记者的一贯风格。

  《光荣与梦想》依靠大量原始历史资料、通过平实的叙述来讲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美国及其社会。通过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对美国及美国人的看法将更趋于理性和平实。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美国既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美国其实跟我们自己国家一样,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美国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拼搏。我们从许多研究型的书籍里也能够读到对美国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归纳。那些抽象的概括虽然不能说错,但也很难百分之一百正确,介乎一种"似是而非"的层面。读过本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发,来看待美国和美国人。

  当然,《光荣与梦想》也不可能穷尽那段时期美国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所谓的全面,在书写历史时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一部国家史和社会史,它往往只能选取期间典型的,能够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脉络或趋势的那些事件。同样,所谓的客观,对于历史来说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写历史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爱憎。同时,记述历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许多其他的目的在里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光荣与梦想》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现在陷入低潮的历史学来说,这本书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机会。

  我国历史学的衰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其实衰微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包括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只有经济学一枝独秀,但近年来也饱受诟病。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在国家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科一时间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已经改变的胃口和社会大众的需要。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惯性、以及我们国家本身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些"滞后"问题绝非一日之功。然而危机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机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历史学来说,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出现。这一缕光明来自于我们从西方学者(包括华裔历史学者)那里借来的火种,重新点燃了那堆余烬,让它重新焕发千年的辉煌和骄傲。

  要说我们的历史学,本不该是这样的,更不能摊上"先天失调"毛病。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最强。中国的历史资料也最丰富。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还有其他汗牛充栋般的史籍、野史、传记、笔记等等。甚至祖先祭祀时使用的那些骨骼、龟甲都雕刻着一个遥远时代的历史。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我们追溯史迹、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想想可怜的印度人吧!他们虽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却因为不重视文字相传,现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中国典籍了解自己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人简直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衰微缘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极端反动。这些盲目否定历史和传统的运动最终摧毁了传统史学(包括其精神和文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割断了它流传的脉络,使那些优秀的传统由于被抛弃的时间过长而逐渐被人遗忘。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学一概以西方为标准、以西方比附东方、言必称希腊,完全忽视了中西方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和特色。建国以后,更是一切唯马列主义为马首是瞻。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那些缘于西方(俄国)历史的原则、标准、判断,成为裁断我们历史"剪刀":这一段是原始社会,这一段是封建社会;这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是反动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的生产力,这是腐朽的封建上层建筑,如此等等。这种变相"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割断了我们的历史传统、肢解了我们历史的整体、混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史学片面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我国史学走入一条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我国传统史学并非没有缺陷可言。建国以来的史学研究也并非一无所成。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以官修史学为主轴、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史原则的传统史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的大问题。遗憾的是,建国后的"马克思化"并没有为史学转型带来多少积极的成就和经验。传统史学一向被人贬为"王朝的家谱",而马克思化的史学也没有走向大众、反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其结果是导致史学在改革时代急速边缘化和国民历史素质的降低。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上历史材料最丰富、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关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无史可读、无史可治的境况。

  我国史学的转机始于新世纪。掀起这次史学革新帷幕的是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代表的海外华裔史学著作在国内的流行。《万历十五年》在国内的成功是空前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开天辟地式的。随后,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学热。到后来,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现象。《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学者们可以得出无数条原因。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阅读享受。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这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万历十五年》的铺垫,再去读《光荣与梦想》,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已经削弱了很多。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光荣与梦想》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种崭新体验和可能选择。目前国内繁荣的史学热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这也许暗示着一个新的方向。不过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内心的苍白和空虚,仅仅靠西方的影响是不够,必须把这种影响内化为我们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传统融合在一起,以西方唤醒东方,以东方整合西方,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坚实的、长久的道路来。中国史学的未来必须构建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心理基础,必须融合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的精华,从而开辟一条新路。这条路需要许许多多人的努力,包括学者乃至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这条路还需要时间和试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但是,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够让史学真正回归。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相关文章:

篇七: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观看光荣与梦想观后感作文范例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____年将播出近百部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电视剧,《光荣与梦想》是其中一部电视剧,那么大家看完《光荣与梦想》有什么感想吗?不妨把你的感想写下来。以下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摘选的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精选五篇),希望大家喜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1943年曹火星创作的一首歌,从题目就能看出只有共产党才会有新中国,看来,共产党成立对我们中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共产党。共产党成立于19____年7月23日,由马克思组织成立的,共产党的成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善。就先说说我家吧。从乡下迁来了高淳,家里就多了许多现代化的家电,如以前的一台电视到了今天的两台,乡下没有电脑,到这来了就买了一台,向下用的是木头桌子,到了这里是玻璃茶几、餐桌等许许多多的现代家电。有时我问爷爷这是为什么,爷爷说:我们这是享了共产党的福。我不明白,又问:我们有了现代化的家具跟共产党有什么关系啊。关系可大了爷爷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听了爷爷的话,我很好奇,想:为什么爷爷说我们有了现代化的家具和共产党有关系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不去管它了。又有一次,我在;伴池园;公园里散步,看见许多老人在公园里下棋、聊天、打牌。跳舞等,很悠闲自在。我向一个在看打牌的老人走了过去,坐在他身旁,我问他道: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怎么样?老人笑着对我说:现在的生活过得好啊,以前这个公园还用围墙围了起来,现在就是开放式的了,又升级后没事就来这边坐坐聊聊天、下下棋,很悠闲自在。;听了老人的话,我又问:那这样是为什么呢?我们这是享了共产党的福啊!老人说。听了老人的话,我想起了爷爷上次对我说的话,我还是没有明白。直到一次语文课,我才明白为什么爷爷和老人说我们是享了共产党。那堂语文课,我们在上共产党好,有一位同学问老师:老师,为什么这篇文章要叫《共产党好》呢?共产倒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啊?老师说:这位同学问的好,这篇文章叫《共产党好》是因为马思克成立了共产党才有了我们的新中国,人人都说共产党好啊,共产党是人们的希望啊,所以才叫《共产党好》的。至于共产党带给我们什么,那可多了,你看我们学校大门前的伴池园,以前还是全封闭的,

  现在都成了开放式的,老人和小孩都喜欢去那里散步你说这不是共产党的功劳吗?还有啊,你们家不是大部分用的都是家电吗,这不是也是共产党的功劳吗。听了老师的话,我我恍然大悟,终终于明白爷爷和老人为什么说我们是享了共产党的福了,也终于明白共产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了

  啊,共产党,亲爱的共产党,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光阴似箭,__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100岁的生日。回忆一百多年前,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东方古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华夏大地上的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在人们翘首,以盼的等待中,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喜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成立了。从此,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华民族点亮了指路灯,带来了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打倒了北洋军阀,把侵犯中国的日寇从神洲大地上赶了出去;推翻了_反人民的蒋家王朝。终于,1949年10月1日,这个伟大而又神圣的日子,人民的领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光阴荏苒,时光飞逝,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从前那个腐朽,落后的中国了,再也不是被他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无疑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南北两极早已插上了鲜艳的五星给旗;神5、神6也已成功发射;__年奥运会,__年世博会都是在我国举行;我国已加入wto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出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这些都与中国共产党有密切联系。正是因为党的正确方针引导中国走向社会主义,中国才会有今天的局面。向歌词唱得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引领人民创立了新中国,又提出改革开放,使中国在____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政党,是一个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政党,是一个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她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每个周一的早晨,伴随着一阵雄壮的国歌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初升的太阳缓缓升起。每当这个时刻,我心中总觉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一股无形的力量把我带进了清晰的记忆长河。

  那是去年的寒冬时节,细雨迷蒙,在这个清冷的小山村里更显得几分孤单和无助。我一个人撑着雨伞,背着书包,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学校的方向奋勇前行,泥水溅在裤腿上粘在身上,寒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但这并没有阻止我继续前行,因为求知的欲望压倒了面前的一切困难。可是,就在我不顾一切往前冲的时候,忽然脚底一滑,摔了个结结实实,全身泥水,完全认不出人样来。怎么办呢?此时,离上课的时间已经不远了,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来到学校后班主任孔老师立即拿出她的衣服给我换上,仔细地问我摔伤了没有,并叮嘱我以后上学时要千万小心,注意安全。穿上老师的衣服,虽然不是很合身,但是却感觉到一阵阵清香,更感觉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可在我放学回家的时候却发现,坑坑洼洼的路面不见了,而是用细沙铺得平平整整,行走在上面平稳又安全。后来才知道是孔老师得知我摔了以后立即联系了学校的领导以及村干部,一起筹钱买来2车细沙把路面铺平了,此时我的心中有无数的感慨。

  很小很小的时候,常听爷爷奶奶讲,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好生活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当时,我只是模糊地记得中国共产党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她是何人,今天,我终于感觉到了。她时刻生活在我们身边,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刻准备着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服务。而我更感觉到她在我心中,时刻给我前行的力量,使我部迷失,不停留。

  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党是我心中的一首激亢的红歌,唱响了中国生生不息的历史涌流;当国歌又在我心头响起的时候,党是放飞在蓝天的一只和平之鸽,牵连了同一片天空下渴望和平的心;当历史的碎片拼成一幅幅画面时,党是记录着中国成长与进步的绘笔。

  党在我心中,每一个生命都以坚强不息的姿势在华夏大地上狂烈的燃烧着。在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中,我看到抗日战争的号角响遍中国大江南北,在战争的硝烟中,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曾恶毒的杀害了多少中国同胞!那血染沙场,无一

  生还的南京大屠杀中,我听到中国共产党撕心裂肺的呐喊:中国人民别怕!我看到南京大屠杀中所有遇难的同胞以一种誓死不屈的精神昂扬倒下。杀了王小二,死了刘胡兰,可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灭亡,我党以顽强的斗志血搏了应该胜利的战争,让中国人民的生命在这片热土上更加热烈着,狂舞着。

  党在我心中,所有的伤痛只会成为历史的见证。雪灾、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无情的自然灾害向人类屡屡证明着它有多么强大,让人类在自然面前痛恨自己多么渺小无力。但灾害无穷,人有情,人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毅力筑起一座座生命的城墙,坚不可摧,牢不可残。在那些充满泪水的苦难岁月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灾救援、不知疲惫的身影,我看到__亲临灾区,掩面而泣、决心建起新生家园、竭尽全力挽救每一个生命的感动画面,中国共产党经历种.种磨难是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痕迹,他会成为中国人民一起走过的感动岁月中最美丽的画面,成为成长与发展道路上的一种动力。党在我心中,我要与党并肩同行。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要有爱党之心,跟随党的脚步一起进步飞翔。我党每一次的跌倒与爬起、进步与发展都会牵动中国每一个人民的心,是党哺育了我们,也是党成长了我们。热爱和平,热爱国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是作为学生的我们爱党的表现之一,让我们一起努力,跟党走!党在我心中,一首唱不厌的歌,一条川流不息的河!党在我心中,党旗,永不落幕的青春史!提到党这个字眼,我们对它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我们与它接触的机会很少:熟悉的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都会和当有关。但在我的印象中,它就像一位年迈的老者,无私、公正、严肃、但又和蔼可亲。它为我们奉献了很多,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幸福与快乐。所以,我可以向蓝天大声地说一声:党,在我心中!党就像水一样,在我心中默默地浇灌着我那颗幼小的嫩芽,直至它长成参天大树;党就像蜡烛一样,在我心中默默地燃烧着发出火焰,让我更加不必害怕那漆黑的大路;党就想钥匙一样,在我心中默默地开启那智慧的大门,引领我走向成功。中国共产党已有100多岁了。在1____年前,有许许多多的勇士为中国共产党的

  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们为了党,可以牺牲生命;为了党,他们会赴汤蹈火地做一些事情,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因为,党在他们的心中,像他们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感激他们。因为要不是他们在所不辞的做这些事情时,又怎么会有我们现在这个味道的共产党,又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幸福呢?也许,他们并不希望我们如何感激他们,只是要我们树立一个信念:党,永远在我心中!

  生活中,我们也要时时刻刻地记着:党,在我心中。党会教会我们做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情。有一次,放学后的我一边骑车一边哼着小曲,忽然看见前面围了一群人,好奇的我插入了人群中,看见一个老爷爷横躺在马路中间,嘴里传来阵阵的呻吟声,为什么没有人送他去医院呢?我问道。旁边的一位阿姨说:谁敢啊,万一送到医院,说是被你撞的,那你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啦!唉,怎么能这样啊我想着,于是搀起老爷爷往最近的一家医院走去,这时,我隐隐约约的听见背后有人在夸奖我,而路边的人也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事后,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怕,我只是微笑的对他们说:因为党时刻在我心中。

  他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是啊,因为党让我学会助人为乐,让我学会了在别人困难时候拉别人一把。只要我们始终铭记着党在我心中,你就会毫不犹豫的去做一件善事。

  因为有党,所以我们快乐;因为有党,所以我们幸福;因为有党,所以我们过上好日子。所以为了党给予我们那么多的财富,我们要始终铭记:党在我们心中。有党才有我们,有党才有生活,有党才有幸福的家庭,时刻铭记着这句话会让我们走向光明的一条大路。党虽然成立100周年,但它在我心中会永存到海枯石烂。

  党永远在我心中!

篇八: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

  2021年观看光荣与梦想观后感

  2021年观看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一近日,新华社发布沐浴真理之光、汇聚复兴力量党的十九大以

  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纪实一文。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欧洲,却在遥远的东方生根发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成立至今,以近百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理论建设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引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指路明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努力奋进、拥有强大理想信念的民族,而马克思主义中阐述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种理论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内涵相差无几,它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和认同,除了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理想也为其作出了重要的铺垫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更好适应了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顺应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指导武器。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追求崇高理想的科学依据。张

  载满怀壮志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忧患于家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中阐述的担当意识并无二致。马克思曾言道,为人类工作,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人类,解放人类。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进行了融和,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内涵。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以及防汛战场中,共产党人冲锋在前、不畏生死:有在脱贫攻坚中舍小家、为大家,有在灾情面前用生命去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共产党人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做法践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成为人民群众的可以信任依赖的勤务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忠于实干兴国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注重实干的民族,从来不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古贤荀子曾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真正有用的学问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马克思建立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他特别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从人的实践活动来认知世界、解释世界。习总书记也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没

  有强大的实践力量就不会出现中国如此飞速的发展成就。我党向来重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让实践精神落实在每一处土地,是我们干事创业、力求复兴的根本依据。2021年观看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二

  研究生毕业,走出大学校门,走进组织部门,许多新事物等着我去学习、去实践。一出一进之间,作为菜鸟的我,有着自己的体会感想。

  一出一进之间,要坚决服从分配,积极转变角色。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事,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地从相对简单的校园环境中走出来,迅速调整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及时调整心态,把握角色定位,努力应对新的挑战。过去的荣誉都是过眼云烟,重要的是着眼于当前,做一名俯的下身、弯的下腰、听的进耳的学习者,尽快进入角色,履行好岗位职责。

  一出一进之间,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虽然我们在学校接受了高等教育,但缺乏相关经验。而且组织工作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对于一名刚刚从事组织工作的新人而言,任何事情都要从零做起。提高个人素质,是每一个新人的必修课。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学习业务知识,

  向身边的领导和有经验的同事学习。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把握机遇做一个乐于学习的人,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发扬不怕苦不畏难的吃苦精神,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理论与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匹配岗位要求。

  一出一进之间,要脚踏实地,做到爱岗敬业。组织工作不仅肩负的责任大,而且工作量大,很多时候需要加班加点,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古人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每个组工人必须牢固树立组织工作无小事的观念,时刻都要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到有耐心、要细心、不烦心。每一个程序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每一个步骤都要严谨有致,自觉养成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习惯,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努力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走出大学门,变身组工人,压力与动力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坚信,组织部是另一个象牙塔,在这里有上级领导的关怀照顾,有老同志的传经送宝,在这里我将不断汲取知识、增长才干、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努力练好组织工作所需要的内功,牢记新要求,找准新目标,踏上新征程,面对新时代,完成从大学生到组工人的角色转变,早日成为一名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本领过硬的合格组工人!2021年观看光荣与梦想观后感篇三

  曾经,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对即将奔赴抗战一线的学员提出要树立第一,当学生;第二,当先生;第三,当战争领导者的理念。今天,作为一名深入基层一线的选调生来说,更应该带着使命下基层,怀揣梦想做选调生。

  选调生要善于当学生,持之以恒学知识。想要获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成就,我们就不能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只有将自己的梦想转化成有价值的热情,我们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发展和成功。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基层乡镇的情况纷繁复杂,选调生如果只是硬搬书本理论只会处处碰壁。因此,身为一名基层选调生,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坚持不断学习。一方面,我们要虚心学习基层经验,掌握乡村理论技能,另一方面,要自觉提出再教育、再培训的要求,切实增强信息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推荐访问:光荣与梦想观后感200字 观后感 光荣 梦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