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总10篇)(精选文档)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文章内容

202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总10篇)(精选文档)

2023-09-16 09:49: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总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总10篇)(精选文档)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观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一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忙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必须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期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职责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就应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二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里面内容非常感人。

在这个感人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她当上了代课老师,以前那位老师姓高,临走前高老师跟代课老师说:“这28个人我交给你了,要一个都不能少。”小魏老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代课老师姓魏,由于那是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在这里有四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读书,而且教室很窄,老师连粉笔头都节约,比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差距多大呀!

魏老师细心地照顾着这28个人,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孩子叫张慧科,是个小男孩,他家太穷,就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连忙凑钱去城里。于是她领着同学们搬砖攒够钱,跟剩下的27个孩子告别了,她自己靠走路去城里连着2天2夜都没睡觉,她的耳边又想起高老师的那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连夜赶路,终于到了城里,并且连忙写了好几张寻人启事,写了一晚上粘到各处,后来她知道可以从电视台找人,而且更快,在电视台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那个小男孩——张慧科。

魏老师对学生负责,虽然穷,但是魏老师依然牢记着这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真让人敬佩!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三

到底是什么东西一个也不能少呢?怀着这样的疑惑,我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随着情节的展开,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住了。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五十元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确实,我们国家现在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地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但即便是在这些穷乡僻壤,也还十分重视教育,尽最大的力最来普及教育。

乡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党和政府同样也重视教育问题。前几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特殊教育学校喜迁新址,新校舍窗明几净,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智残疾儿童的关心。不仅如此,当学校得知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提出退学时,学校领导果断地做出了补贴交通费的决定,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学。那位校长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不失学,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又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电视屏幕上出现那些弱智残疾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礼仪,学技能的镜头,当看到孩子们在欢快地歌舞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会到师爱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实在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实在没有理由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我一定珍惜今天,努力学习,为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四

记不清是第几次看《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每一次都有一种莫名的震撼。今天,当我百无聊赖的打开电脑,轻轻的点击着鼠标,这部影片,又再一次印入眼帘,我感到心里一阵阵的酸痛,在今天这个表面奢华的社会,谁又知道,有多少悲剧在一次次的发生呢?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些孩子在承受着巨大的无奈。

"毕节事件”过去了一段时间,带给我们到底是怎样的启示,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老师,或许,他们压根就没有好好反思过。在今天这个极尽奢华的物质社会,竟有这般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

如果不是媒体的曝光,很多发生了的事就真的永远停在那里,我们根本无从知晓,而偌大的社会,又有多少的悲剧为世人所无知?靠媒体来揭露阴暗,来主持正义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人心的天平在哪儿?人性的良知都去了哪里呢?我们是否都习惯了麻木?看着今日教育之现状,看着我们今天条件下竟还有如此令人发指的事情发生,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一个都不能少》,影片中的魏敏之,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却懂得用她单薄的力量守护着孩子们,而我们中的老师们,领着国家的工资却都在做什么?我不否认个别教师尽心尽力,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尽职尽责?恐怕我们自己都害羞啊!

这几年的乡村教学工作,让我有机会见证了织金教育糟糕的一面,有幸在城关最差的化垮小学一呆就是四年,这段灰暗的”革命”生涯,让我难以启齿,我在这无组织无纪律无上进的环境中完成了——退化。这些以丑为美的团体,能将一个完整的人变得一无是处,这里是邪恶轴心,个个都是猛将,但却毫无用处,都是废才。

现实的差距总是太大,看着影片,不禁黯然泪下,记得当年立志到边远的地区从事教育,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让他们有朝一日借助知识的翅膀飞向更加广阔的蓝天,而今,我感觉到我们教育生态是多么的脆弱,我们很多的老师已经不喜欢他们职业,不愿意把精力奉献在这个三尺的讲台,他们选择了麻木,他们对眼前的事端熟视无睹,横眉冷对,这就难怪织金的教育如此落后了。

《一个都不能少》,少一个就会产生无穷的后患,她/他也许是一个杰出的人才,我们却在摇篮中,在萌芽的状态扼杀了,我们在孩子们成长的时候不加以辅助、扶正,孩子们又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未来?很多的老师,因为孩子成绩不好不想接受他,因为孩子这样那样的毛病不喜欢他,怕会影响绩效考核,这种自私和偏见会深深的影响一代人,或者说人的一生,你负责不起!看影片故事,剖析社会人生,我们从影片中得到什么,也许,是良心的觉醒,是对未来的深思。

还清楚记得,20xx年陈老师特意安排我们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很多年后,我才明白老师的深意,回想高中那段日子,那是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临近毕业,很多同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他希望我们都能成才啊,现在看来,陈老师的一番苦心看到回报,我们一百多人,都考上本科,毕业后,大家都在国家单位服务,有的甚至特别出色。

20xx年,在我即将离开我就读四年的大学的时候,我们的教授又一次让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老师希望我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做事,他常对我们说,你们是贵州省第二届小学教育最正规的专业教师,你们的科研能力,教学工作能力,都将会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这一次,我可能让导师失望了。

来织金工作了四年,就好像做了一个很长的恶梦,我时常在梦里挣扎,醒后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的火坑中, 前几天和一个老乡聊天,他是我们天柱第二批被派往支援毕节地区知识青年,曾担任织金县人民医院的院长,这些年退休后还不忘发挥革命的余热,目前还在县保健站支持医疗工作。据他所说,自20世纪50、60年代我们天柱派了几十批知识青年来支援毕节地区建设,当年有人曾到织金教育局担任局长一职,谈到当前织金所取得的成就,老人们流露出当年支边工作的艰辛。当前我们的社会在全面的进步,教育担当着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的重大任务,我们教师不正视社会发展的`宏观现实,企图逃避,后果将是面临淘汰。织金的教育还需要很大的提高才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织金人不主动担当重任,不去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只是一味的沉默、逃避,你们对不起自己的家乡,对不起父老乡亲,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更对不起手中的饭碗!

这便是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后想到的,真希望老师们都积极的行动起来,将热血青春豪洒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慢慢的改变我们的教育,使之一步一步走向进步!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五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就应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就应。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忙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必须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期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职责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就应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正因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礼貌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方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能够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六

最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和代课老师的艰辛工作。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感人泪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因受老教师的托付,发奋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的故事。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男学生。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28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承担。可见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直到病倒了,还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多么尽业的教师。尽心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在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完美的前程发奋,计划着自己的未来蓝图……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去花比别人艰辛几十倍的汗水,却只能拿到几十块钱的工资。

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都不止28个同学。山区小学那样貌的读书机会,是何等的少。看着他们的教学环境,回想我从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学校,那个差距,心里真不是味道。虽然我们的祖国比以前强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贫穷,连吃饱饭都谈不上,能上学校读书,对山区的小孩子来说,那更是一种奢望。

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正因家庭的贫困而选取辍学,离开家乡,离开学校,踏上了打工挣钱的路。正因老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正因“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看着她为了能买上乘车去城里的车票,和学生们一齐去为砖厂搬砖挣钱时,一种心酸由然而生。就正因贫穷,做什么事都会受到限制,连一张车票的钱,都要花上时刻去发奋挣来。

发奋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代课老师打消找回辍学学生的念头。她选取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刻。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这像是我们的祖国,在发奋寻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领土。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念只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历尽艰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课的老师找回了辍学的男学生。

代课老师寻找辍学学生的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看到那里,我思绪万千。我们的国家此刻已经很富强了,但是富的总是那些官,他们有住不完的别墅,有随时移民的机会,有上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但却从为基层的老百姓着想。随着新闻的不断爆出丑闻,他们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怜的还是老百姓,吃的任何东西都是有毒的,连药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学生的营养餐要抠到孩子吃不饱,这些种种的问题都是谁的错,又有谁能来承担职责?他们宁可为别的国家捐献上百万的物资却不愿意多造一座期望小学,总是到了出问题的时候才来严打,那之前这些部门都在做什么?真的要呼吁全社会,就应团结起来,为了自己也好,为了亲朋也罢,严厉打击那些“坏人”!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忙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必须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期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职责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就应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七

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那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

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期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明白,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期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

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能够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教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齐。……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可是我们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很多存在于边远山区。

教育是促进社会提高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仅有城乡教育一齐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我尚还是女孩的小教师应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我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充满期望的暖意,于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与一群小演员们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落足如此真挚动人。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八

上周,教师利用晚自习给我们播放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仅有28个学生,学校的环境十分简陋,课桌椅都破烂不堪,教师和留校的女同学还得挤在一张床上。男同学则是把几张课桌拼在一齐做床,所幸的是这些孩子都成长得健康可爱。学校里仅有一个教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教师。一天,高教师的母亲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于是,村长就找了个名叫魏敏芝的教师暂时顶替高教师。高教师走的时候,再三嘱咐小魏教师,在他回来的时候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张慧科,因为家里十分缺钱,就辍学到城里打工,魏教师为了找他回来上学,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在电视台的帮忙下找回了他。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一个情景是,小魏教师瘦小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她一声接一声地询问:“你是台长吗?”这分明是告诉所有观众,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难,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个都不会少。小魏教师很犟,犟的让人拍案叫绝,犟的让人心服口服。

这部电影十分优秀,不仅仅因为动人的情节,还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丰满。小魏教师的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历历在目;同学们的天真无邪,活泼淘气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每个场景与人物都是那么真实感人。

农村教育的现状,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一幕幕都呈此刻电影之中,让观众感到要深思反省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九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程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的春天。而在这个春天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春天有足够的甘露为他们浇灌知识与快乐!这是我在20xx年6月6日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最深的体会

影片中的魏敏芝,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承担了照顾其他孩子的重担。她总是喜欢坐在那个破旧的屋檐下,在同学们的怨恨声、吵闹声中安静地注视着沉默的空间里闪闪浮动的光粒子,一边坚定地守护着自己责任,一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自己到底是为挣得那50元钱,还是真正地爱上了这份差事。她说:“班里一个都不能少。”正因为这个对自己的承诺,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像风一样飞速追着汽车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疯窜;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毅然决然在没钱坐车而被撵下客车,抛弃在马路上时坚持靠双腿,一步,一步向城里走去。

有时,我们会和魏敏芝一样,做事没有目的,只因一种责任。就像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的“我们可以从这里离开,却不能从这里逃离,有的东西哪怕你远走天涯也是无法从中逃离的。”守信、责任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逃离不了的。一个人的人生归根结底只能是那个人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能代替谁负起责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十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推荐访问:观后感 不能少 汇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总10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总10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800字4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