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11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11篇)

2022-11-18 1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11篇)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  下面xx的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下精准扶贫工作案例,欢迎阅读!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篇一  摘要:西藏地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11篇),供大家参考。

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11篇)

篇一: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

  下面xx的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下精准扶贫工作案例,欢迎阅读!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篇一

  摘要: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和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唯一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本文通过分析以保脱贫的西藏精准扶贫模式的典型案例,发现我区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救济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藏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政策启发。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西藏多维贫困、精准扶贫与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创新扶貧开发模式,推行精准扶贫,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97亿元,年均减贫10余万人。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平台。同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3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9.04%下降到13.60%,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21年西藏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2021年,西藏实现了14.7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退出、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申请国家考核验收5个县(区),被中央确定为脱贫攻坚

  1/11

  综合评价好的全国8个省区之一。2021年,西藏实现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从2021年起自治区扶贫部门将把日喀则、昌都、那曲三个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总人口74.39%的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计划通过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以及驻村扶持等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本文立足于西藏自治区采取的以保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医疗援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医疗援助以保脱贫

  (一)背景导读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河谷东部,相当数量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高山等地区。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人居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截至2021年底,西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近6万人,而这些人须依靠医疗援助来助力脱贫。

  面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2021年以来墨竹工卡县实施了医疗费兜底的民生工程,对本县籍农牧民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全额报销,两年多来已经报销7330人,累计6719.10万元。同时,由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创立的格桑花开爱心基金,也对身患重病的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孤寡老人等该县贫病群体给予了救助。2021年底,格桑花开爱心基金共投入约384.65万元爱心帮扶资金,受惠农牧民、学生、贫困残疾人422人。

  2/11

  经过22年来八批援藏工作组的努力,不断加大援助工作力度,深入推进了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同时借助苏拉远程会诊项目,实现了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与南京市各大医院专家直接连线会诊,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

  (二)案例呈现

  家住西藏墨竹工卡县唐家乡拉东村的德吉卓嘎,马上要升高二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幸的是,2013年1月因角膜炎致右眼模糊不清花去治疗费用8万元。家庭陷入困境。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医生建议德吉卓嘎到内地医院治疗,但医疗费让这个家庭无力负担。了解情况后,县团委向格桑花开爱心基金申请救助,德吉卓嘎获得5万元的医疗救助款。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学习。

  (三)案例启示

  医疗援助的实施,使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居民的就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救助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墨竹工卡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区医疗保障一般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基金-民政救助-其他救助的流程,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脱贫,没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然而西藏目前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仍高达34%,单纯依靠政府救济,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当地财政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多方力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缩短救助资金下发周期较长,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我区其他地区也应充分

  3/11

  发挥社会救助力量,使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起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方能真正实现以保脱贫,建议其他地区可推广之。

  二、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以格桑花开医疗援助工程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墨竹工卡县政府牵头领导下,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缩短了救助流程,节省了救助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对于西藏那些拥有对口支援省市资源的县区都可以进行推广,医疗援助工程对于环境等自然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但远程会诊需要电力及网络覆盖,所以在全区已完成主电网覆盖的74个县和主要乡镇以及实现移动通信盲区全部消除的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基础上可以酌情进行推广。

  (二)对策建议

  政府、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

  现阶段西藏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巨大,单纯依靠政府救济脱贫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应该利用好援藏资源,发挥好对口援藏县的脱贫能量,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救助资金来源,加大对这部分贫

  4/11

  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脱贫水平。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起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全社会动员起来才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

  地方政府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救助措施,简化救助程序,提升医疗救助效率,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生相伴,共同促进救助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救难的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精准扶贫工作案例篇二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

  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山峦起伏,偏僻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三瓜公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电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项目成立一年来,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和稳步增长。

  一、推进合作社+农户,唤醒农民致富情

  5/11

  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四大产业合作社。

  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使产品产量、价格得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参与性也更加热情高涨。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实施精准扶贫,目前,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

  二、推进互联网+三农,激活乡村发展情

  让农村更美好。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加大对村庄道路交通整改,埋设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农业更合理。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式农业,使土地利用更科学,生产要素与市场对接更紧密,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让农民更富裕。

  三瓜公社致力于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给留守贫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21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

  三、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小康路上有激情

  6/11

  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回来了。三瓜公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近年来的整治,村庄道路畅通,环境整洁,青山绿水,村容村貌重新焕发出活力。农民增收欢乐多。

  三瓜公社有效地将农民的闲置土地得以释放,闲散时间得以利用,引导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当中,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氛围浓厚。

  实施五大工程推进文化扶贫篇三湖北竹溪县地处秦头楚尾,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之称。我们实施五

  大工程全力推动文化扶贫,确保群众精神脱贫和经济脱贫同步。

  一、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上精准导航

  7/11

  大力培育家风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地域文化四种文化品牌,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内修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道德讲堂、科技讲堂、法制讲堂、健康讲堂,打造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xxx台。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开展整理族规族训、书写家训牌匾、收集家风故事、传唱家风歌曲系列活动和竹溪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让家风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传家风、带政风、净民风、育新风,营造了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精准供给

  一是健全县级设施。整合资金1.4亿元,先后新建可容纳万人的县广场公园、2万多平米的塑胶天然草坪运动场;投资近8000万元,开建占地50亩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二是构筑乡镇文化服务堡垒。新建文化站10个、维修改造4个;所有文化站单门独院,并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三是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村建有标准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新建文化广场180多个。同时,建立以乡村少年宫、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多层次网络,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娱乐、健身、充电。

  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文化产品提供上精准生产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一是以文化扶贫进乡村活动为载体,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队深入边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主题文艺创作。近两年,先后创作宣传精准扶贫等内容的文艺节目20多个。以带着公公出嫁的农村妇女王大芝为原型,创作山二黄现代剧目《改嫁》,将其

  8/11

  打造成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典型。三是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如迎新年万人长跑比赛、春节传统民俗大展演、耕读传家书香竹溪广场诵读等,使消极腐朽没落文化无处生根。

  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精准定位

  一是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组织编撰《竹溪县地名文化拾趣》、《竹溪寨堡文化探秘》等系列丛书。二是推动文旅融合。依托古遗址、古寨堡、古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楠木寨、曾家寨、秦楚古长城等景点10余处,举办楠木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推进非遗项目市场开发。打造竹溪蒸盆旗舰店,兴建向坝民歌楼,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购物。

  五、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多种路径,在文化队伍建设上精准施策

  建立人员统一调配、资产统一管理,经费集中核销、工资全额预算的管理运行机制,近两年公开招聘、选派17名文化能人充实到文化站;配齐了村文化管理员。新发展民间文艺团队59支、草根明星1200多名。多次出资委托市艺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山二黄戏曲培训班;2021年又选拔30名学员到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定向委培,为拯救濒危剧种打下基础。

  做好文化加法助推精准扶贫篇四

  9/11

  寻乌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罗霄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中宣部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精准扶贫,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做好加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一、做好硬件+,扶设施建平台

  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这一现状,在中宣部和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为契机,做好文化设施的加法,打造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面宣传展示墙、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活动器材的七个一建设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已率先在贫困村建成文化广场32个,受益群众达到5万余人,使广大农村群众文化休闲有场所、运动健身有去处。

  二、做好活动+,扶精神添动力

  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群众精神生活单调等现象,我县采用下乡种文化的方式,提振群众精气神。一是搭建百姓舞台唱大戏。积极扶持群众创作编排本土特色文艺节目,由群众选出喜爱的节目参加全县百姓舞台汇演。去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百姓舞台文化活动12期,参演群众600余人次,观众8万余人次。二是开展文化下乡育新风。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把脱贫致富带头人、身边好人等典型事例编成歌舞、小品等节目,在乡村巡演,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中提升素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培育社会新风。去年以来,全县送戏下乡200多场。三是举办百村百节聚合力。通过加强艺术指导,政府资金补助,全县已扶持南桥镇民间汉调乐队、晨光镇民间器乐队、澄江镇汉剧团、寻乌山歌队

  10/11

  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52个,带动了全县100多个村每年举办一场以上民俗文化活动,凝聚了民心民力。

  三、做好资源+,扶产业促脱贫

  针对农家书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县在农村选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基础上,探索了农家书屋+电商的建设模式。一是增添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农家书屋场地、书籍、书架、电脑等资源,增添电子显示屏、电信缴费终端等设备,增加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等功能。二是巩固文化阵地。农家书屋聚才也聚财,目前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电商村级示范点15个,农家书屋平均每月借阅书籍人数增长3倍以上。三是实现产业扶贫。在农家书屋+电商的带动下,我县农村电商产业蓬勃发展,仅2021年全县通过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脐橙20多万斤,参与电商的农民达到1.5万人,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3700多人,实现脱贫395户。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在文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出实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打造新风貌又培育新风尚,推动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步走、互促进、双丰收,积极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提供有力支撑!

  11/11

篇二: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精准扶贫典型案例7则

  精准扶贫典型案例7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

  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创造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交流各地精准扶贫经验,小编收集整理的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来自基层,并接受过实践检验,对指导各地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1扶贫小额信贷2014年底,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印发《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身定制一款信贷产品。这种扶贫小额信贷的特点是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探索出有效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的新途径。到20XX年底,全国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833亿元,贫困户获贷率由2014年的2%提高到20XX年底的26.7%。全国共有740万贫困户受益。以宁夏盐池县为例,20XX年贷款总额5.4亿元,贫困户获贷率达86%,共支持8181户贫困户发展滩羊养殖、黄花菜种植等扶贫产业,户均增收1.2万元。扶贫小额信贷瞄准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薄弱环节,将

  金融活水引入贫困地区,调动了贫困户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其市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意识,激活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增加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也存在着地区间推进不平衡、贫困户获贷率低等问题。工作推进最快的省放贷412亿元,贫困户获贷率61%;推进较慢的省放贷则不足8亿元,贫困户获贷率不足6%。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将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精准扶贫到户的重要抓手,加强指导和监测评估,解决已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高贫困农户获贷率,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2电商扶贫陇南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丰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难以转化为群众收入。2015年初,陇南市经批准成为全国电商扶贫首个试点市。两年来,该市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通过网店带动、电商产业带动、电商创业带动、电商就业带动和电商入股带动,促进电商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到20XX年底,全市共发展网店超万家,两年网络销售农产品64亿元,718万人实现就业。其中,7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980家,带动15万贫困人口增收。陇南电商扶贫的主要做法。一是强化政策扶持。设立电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贫困村网店建设、网货开发、教

  育培训。二是建立网店带贫机制。通过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方式,以保护价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网上代购等服务。三是加强电商技能培训。组织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等进村入户,帮助村民学电商、开电商、用电商,让贫困农户享受到新技术发展成果。四是完善电商发展产业链。加快完善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营销等产业链,提高电商运营效率,吸纳贫困农民就业。五是培育农特产品网销品牌。许多做电商的农民开始注册商标,对产品开展食品安全QS认证,提升了当地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六是完善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实现硬化通村公路一万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9.7°%,全市行政村宽带覆盖率80.8%。

  陇南电商扶贫的主要成效。一是基本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两年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45元增长到6108元,增长了40%,电商对增长的贡献率为43.4%。贫困人口通过电商2015年人均增收430元,20XX年人均增收620元。二是提升了减贫成效。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64.4万人下降为20XX年的36.9万人,减少42.7%。贫困发生率由26.04%下降为14.86%,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转变,提高了他们的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和品牌意识。四是促进了双创。学网、触网、用网成为农村的新时尚,返乡青年、回乡大

  学生、农村致富能人等竞相创业开办网店。由于电商扶贫成效显著,陇南市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20XX年10月被授予电商扶贫示范市称号。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电商扶贫带贫作用,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XX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15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明确今后3年对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全覆盖。

  3旅游扶贫河北省涞水县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几年来,该县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许多群众脱贫致富。但景区周边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并没有分享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为带动这些群众脱贫,20XX年涞水县采取了专门办法。一是精准分类。将野三坡景区33个贫困村按区位分成三类:景区核心村1个,景区周边村18个,景区辐射村14个。33个村的贫困人口分为三种类型:没有劳动能力的(1328人)、具备劳动能力但缺乏就业技能的(835人)、有就业技能且有意回乡创业的。二是精准施策。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县政府从旅游扶贫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投入景区建设。旅游公司每年从收入中提取1000万元作为资产收益,对扶贫对象进行帮扶。对具备劳动能力的贫

  困人口,各村成立旅游合作社,政府统筹使用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帮助每个村统一规划建设扶贫农业观光园、扶贫生态停车场、扶贫经营一条街,安排贫困村民就近就业,每人月收入2000元左右。对回乡创业的贫困人口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其回乡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有159名贫困人员回乡创业,也带动了其他贫困群众增收。

  野三坡旅游扶贫,建立了把贫困人口带起来的外力机制和让贫困人口动起来的内力机制。20XX年,33个试点村60%以上的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

  十三五期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将在全国2.26万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做到景区带动贫困村、能人带动贫困户,推广涞水县旅游扶贫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把贫困户带动起来、把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来、把文化特色弘扬起来两带四起来经验,让旅游发展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众。

  4扶贫车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地处黄河滩区,全县有贫困村129个,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大量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当地群众一直有从事发制品、条柳编、纺线等手工业加工的传统。前几年,有些厂家为降低生产成本,将一些对技能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村里,搭起小窝棚招揽群众务工。2015年起,菏泽市因势利导,对这

  种小窝棚进行改造提升,将其建成扶贫车间。截至去年12月,全市共建成扶贫车间1803个,有383家企业入驻,直接安置和带动191341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使57685名群众脱贫,其中妇女49724人、残疾人519人、60岁以上老人8653人(含80岁以上的69人)。

  鄄城县扶贫车间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力推,多方援建。鄄城县通过县财政扶持、第一书记和县直部门援建、重点企业捐建等方式,利用闲置民房、小学旧址、村级活动场所旧址等,在每个行政村都新建或改建了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扶贫车间。二是明确四项要求。即:扶贫车间内贫困人口用工占比不低于30%;车间离村公路不超过200米;靠近村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等公共场所;实行弹性工作制,务工贫困群众送完孩子、伺候完老人、干完农活后,再去车间打工挣钱。三是对经营扶贫车间吸纳安置贫困人口较多的企业,给予用电、租金等方面的优惠,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并由金融机构对其量身定做贷款支持方案。

  鄄城发展扶贫车间,群众在村里接单搞加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小,还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困难,探索出一条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新路子。一是消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依赖心理,增强了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二是留守妇女有了工作,专心生产、

  增加收入的多了,串门聊天、玩扑克打麻将的少了。三是扶贫车间成为村民交流重要场所,拓宽了社情民意了解渠道。四是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节约了建设成本,降低了用工成本,实现了群众就业增收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双赢。

  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将发挥东西扶贫协作制度优势,引导一批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西部贫困地区,在交通便利、有独特资源禀赋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分布式扶贫就业车间,更多地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5构树扶贫

  2015年,浙江金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贵州省务川县参与构树扶贫试点,投入资金3700万元,建成年产4000万株杂交构树育苗基地、年产3万吨构树饲料加工厂、5000只构树羊示范养殖场各1个,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两年来出售种苗4000万株,生产饲料3万吨,出栏构树羊3000多只,实现利润1600多万元。目前,务川县已有3家企业参与构树扶贫,种植杂交构树2万多亩,组建了53个农民构树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农户1721户6845人,户均增收1800元。截至20XX年底,贵州、安徽等11个省区市的35个县开展了构树扶贫工程,构树种植面积15万亩,带动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构树是我国原生树种,早在《山海经》和《诗经》中就有记载,蔡伦造纸用的主要原料就是构树皮。目前全国推

  广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杂交构树新品种。杂交构树有三个特点:一是生长快,产量高。种植当年

  就可收割,第二年起进入丰产期,每年能收割35茬,亩产鲜叶及嫩枝8吨左右,可连续收割1520年。二是粗蛋白含量高,用途广泛。构树叶粗蛋白含量达26%,粗脂肪达5.2%,高于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19%,粗脂肪2.6%)。构树叶、树皮、果实可以开发利用,用于饲料、造纸、饮品、制药等。三是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杂交构树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抗污染和病虫害,在荒山荒坡和石漠化、盐渍化区域都能生长。

  杂交构树有三大作用:一是能够解决粗蛋白饲料。杂交构树经发酵加工后,是养殖猪牛羊鸡鸭鹅鱼等畜禽和水产品的优质粗蛋白饲料,适口性好、转化率高、产出的肉蛋奶品质优。每亩构树饲料可分别饲养2头牛、6头猪、10只羊。我国是粗蛋白饲料进口大国,大豆、鱼粉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80%和70%,紫花苜蓿进口量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构树饲料是进口蛋白饲料的理想替代品。二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杂交构树在跑水、跑土、跑肥严重的石漠化区域种植,绿化效果明显。目前,全国仍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涉及贵州、云南等8省(区、市),十三五期间,国家确定了200个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其中有140个县是贫困县。构树扶贫工程是脱贫攻坚与石漠化

  治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三是产业扶贫的好形式。种植杂交构树当年就有收益,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高于全株青贮玉米1435元/亩、紫花苜蓿1800元/亩,可稳定收入15至20年。贫困农户还可以通过养殖、务工等方式从构树扶贫工程中获利增收。

  6金鸡帮扶项目2015年11月,河北威县与蛋鸡企业德青源公司合作,开工建设一个年饲养蛋鸡240万只、产蛋5.5亿枚的现代化蛋鸡场,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这个金鸡帮扶项目,由威县政府流转出540亩农业设施用地,并筹资2.5亿元(其中整合涉农财政资金1.25亿元、农发行贷款1.25亿元)用于场平土建和设备设施;德青源公司投资1.25亿元,用于生物资产和流动资金。该项目由德青源公司租赁运营,租期15年。德青源每年按照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向威县支付租金,即每年2500万元,15年共支付3.75亿元。合同期满后,德清源按照项目净残值一次性回购所有资产。金鸡帮扶项目的扶贫效应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项目租金扣除还本付息和纳税后的部分全部用于精准扶贫。其中,4424名入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分红1000元,用于提高兜底收入;48个重点贫困村,每村每年分红10万元,各村用这笔钱共设立288个村内公益岗位,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问题。二是德青源蛋鸡产业园区提供800个就业岗

  位。150个低技能要求岗位,定向接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月工资2000元左右;650个技术岗位面向社会招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录用,月工资3000元至4000元。三是贫困乡镇组建六个蛋鸡养殖合作社,吸收贫困人口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整体参与德青源的养殖项目,德青源每年向合作社提供2000万元的劳务和采购订单。这些订单以前都是市场化采购的,现在都到贫困人口入股的合作社定向采购。四是从每一枚品牌鸡蛋中提取一分钱,设立金鸡产业扶贫基金,用于组织和扶持蛋农,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共同富裕

  德青源金鸡帮扶项目2015年11月开工,20XX年6月进鸡,只用了半年就投产运营。目前已有4424名贫困人口通过德青源支付的400万元租赁费,每人已分红300元,48个重点村每村已获集体收入2万元。今年9月满产后,预计可年产鸡蛋5.5亿枚,总产值6.2亿元,每年可创税2268万元。

  这个帮扶项目好在四个方面。一是采用公私合营的PPP模式,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充分调动了政、企、农三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将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提升到蛋鸡养殖、蛋品加工、物流和电商等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的现代农业,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实施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养鸡,将贫困地区打造成

  了生态鸡蛋供应基地,形成了一个好产业。四是将农村的畜禽粪便、秸秆两大废弃物转化为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既解决了讎养殖场难以克服的面源污染问题,也带动了贫困地区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威县已将德青源金鸡帮扶模式复制到肉鸡、奶牛、梨果、生物肥等4个项目,推动实现贫困人口产业精准扶贫全覆盖。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协调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下,德青源公司已与河北、西藏、河南、贵州、安徽、山西、陕西、重庆、湖北、内蒙、云南、广西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个贫困县达成合作协议。目前已有2个县的项目建成投入运营,5个县的项目已开工8个县的项目正开展前期准备。

  7三有村易地扶贫搬迁20XX年3月,西藏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动工。按照有房子、有产业、有健康的三有要求,统一规划,配套建设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了奶牛和藏鸡养殖、药材种植等产业。20XX年7月,来自曲水县3个乡10个村的184户712名贫困群众,陆续搬进了三有村新家,产业项目也同步投产,10月开始盈利。三有村这个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有三个特点。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每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万元,投

  入政府专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4272万元,用于房屋和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援藏和涉农资金3287万元,用于村委会、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产业资金1887万元用于产业项目。二是住房、公共设施、产业项目同步建设。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在建设184户住宅的同时,配套建设32间商铺用于出租。建设藏鸡、奶牛养殖基地300亩,规划养殖藏鸡5万只、奶牛500头,现已养殖藏鸡1万只、奶牛200头。建成中藏药材、饲草作物种植基地365亩。设立公益岗位、园区就业岗位,提供给326个贫困人口。三是产业项目实行股份合作制形式运营。按照合作社+贫困户股份合作形式,管理运营奶牛养殖合作社、藏鸡养殖合作社、特种种植合作社,全村712人全部入股并参与分红。合作社将利润的30%留作流动运营资金,10%用于公众事业,剩下的60°%用于贫困户集体分红。这样,既可保证合作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又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有近1000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需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贫困。三有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的做法,为其它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篇三: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谈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跟踪审计操作

  谈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跟踪审计操作摘要: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跟踪审计工作可以从资金安全、政策落实、项目绩效3个方面着手。以T县精准扶贫产业项目中芒果产业项目为案例,对其进行模拟跟踪审计,研究其审计操作方法,设计具体的审计步骤,促使扶贫产业项目顺利进行。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跟踪审计;操作研究2019年11月19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1136亿元,约占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61亿元的90%。财政部督促各地继续深入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以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投入保障。2020年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各级部门是否提前编制好预算,切实管好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确保资金精确高效使用极其重要。贫困县采取连片种植的方式,采用“农户+合作社+基地”的种植模式,多方筹措资金,采购扶贫芒果苗木发到种植户手中,做到“种一株管好一株,种一亩管好一亩,种百亩管好一片”,通过精心管护,获得了成功。芒果产业已成为一些贫困县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以T县精准扶贫产业项目中芒果产业项目为例,对其进行模拟跟踪审计,对其审计操作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具体审计步骤并进行总结。1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跟踪审计案例构建1.1产业项目名称T县2019年芒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1.2建设任务种植1000hm2芒果苗;加强对现有芒果种植区和原种植芒果区域的管护,力争2019年新增挂果面积1333.33hm2,全县芒果挂果面积超3333.33hm2,助推贫困户创业增收。1.3建设地点以“二流域”“两沿线”为重点发展区域(即驮娘江流域、红水河流域,汕昆

  1

  高速公路沿线、省道321公路沿线),该区域内的乡(镇)重点发展芒果产业,鼓励其他适宜发展芒果的乡(镇)发展芒果产业,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4项目责任单位T县芒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1.5资金安排2019年新种芒果1000hm2,总投入1636万元。其中,财政性资金投入380万元,企业及农户自筹1256万元。1.6补助标准统筹县财政资金,统一购买芒果苗木,对2019年新种植芒果的农户给予苗木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芒果的,除得到苗木补助外,符合产业“以奖代补”申报条件的,可同时申报“以奖代补”补助。1.7时间进度准备阶段为2019年1月10日至2019年1月31日,宣传发动和培训阶段为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实施阶段为2019年3月1日至11月30日,验收阶段为2019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精准扶贫芒果产业项目审计的操作方法研究2.1芒果苗木项目前期的跟踪审计芒果苗木项目前期的跟踪审计为芒果苗木项目的主要督查环节,对项目是否立项、设计,是否环评、规划,是否评审、招投标,是否有实施方案,是否完工,是否验收等环节进行跟踪审计。芒果苗木项目前期的审计主要对项目立项论证过程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加强对项目主要环节管理的督查,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决策失误、盲目立项[1-3]。实施的方法有审计分析书面资料、查询法和分析法、抽查法等。分析审查决策程序的民主性,决策方案的合理性,决策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项目建议书的合规性,立项目标的明确性与必要性,建设标准的合理性,可行性报告的充分性、准确性,资金筹措方案的合理性,投资估算的合理、合规性,经济评价的准确、可靠性等。对评审、招投标文件、过程清单、过程进行审核,明确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关注招标人的招标能力和招标方式等。对合同的业务内容、范围、服务条款、计费依据、时效进行审查[4-6]。2.2芒果苗木项目现场的跟踪审计

  2

  在种植芒果苗阶段,审计人员主要对芒果苗进场、栽植、养护、价格等方面进行跟踪审计,及时抽审芒果苗,对不符合项目要求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促进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项目管理[7]。实施的方法有实地调查法和抽查法。从土壤土质、挖坑、基肥、种植、修剪、浇水等方面熟悉种植芒果苗木的工序,现场审计人员熟悉、了解现场情况,及时做好相关的跟踪记录。对芒果苗木的相关规格参数进行相应的审查,例如测量并记录芒果苗木的品种、数量、规格、冠幅、高度等。芒果苗载重时,要对苗木的密度、支撑、绕绳、遮阴等情况进行实地测量及记录。在芒果苗木的养护审计中,要对苗木的修剪整形、去除枯枝、清理死树、浇水施肥、整地除草、防治病虫害及排水等情况进行审计记录[8]。

  2.3芒果苗木项目结算审计在芒果苗木项目的结算审计阶段,要对项目量进行审计。用现场的芒果苗木数量与方案量进行比对核实。审计项目的费用和项目财务决算,即对苗木项目从立项、执行到完成全过程中的全部费用进行审计。实施的方法有实地调查法、分析法、抽查法等。选定合适的时间,对芒果苗木的数目、高度、规格、密度、成活情况等进行现场核实。对于价格费用,要核实清单内容与实际情况,明确投标合同的合理性及竞争性。对于财务决算,归集整理芒果苗木项目的档案资料,核查清楚账务处理、财产清查、债权债务的清偿情况,审查苗木项目的资金来源及分配管理情况、项目的审批程序、工程投资的真实性和项目的运营及效益[9]。3精准扶贫芒果产业项目审计的具体实施步骤根据芒果苗木项目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现场跟踪方案。一是成立跟踪审计小组,配备农业、计算机、财务等专业人员。二是编制详细并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要特别研究针对芒果苗木的种植经营周期、种植特点、苗木维护、开花挂果等特点而形成的计算方式及审查方式的特点,并做好现场审计工作及相应的记录,形成审计日记。三是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纸质或电子材料,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复核。四是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测量仪器、照相机等辅助工具,收集比对前期的数据。3.1收集资料阶段项目开始后,立即收集项目的计划书、可研性报告、方案、图纸、会审记录、方案变更、苗木采购及运输合同、审批材料、补充协议、相关技术资料及会议纪

  3

  要等材料。随着项目的推进,收集后续相关材料,做好项目记录。3.2跟踪审计阶段通过“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比对受益群众的贫困户信息,并采取入户调查

  的方法,确保项目对象的精准性。“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全面采集贫困人口、贫困村等基础数据,实现了扶贫系统数据的大集中,其子平台的应用模块能够实现与扶贫业务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成为脱贫攻坚的数据支撑。跟踪审计人员取得的芒果种植指导性任务分解表,入驻芒果苗木项目中的贫困村,并对种植任务(亩)、技术指导责任人、新覆盖贫困户(户)、乡村责任人等情况进行核查,随时收集相关资料,解决现场遇到的问题,并做好跟踪记录。熟悉芒果苗木选取、采购、分配、种植、养护、挂花、结果、采摘、销售的全过程,根据种植特点变换审计方式。重点审核“扶贫果苗”调运发放工作。把好“三关”,即严把苗木调运质量关(苗木出圃前严格检查,保证合格苗木出圃);严把苗木发放程序关(核准乡(镇)上报调苗数量和种植面积);严把苗木审核关(验收造册登记,杜绝多领苗木现象)。保证“扶贫果苗”及时到位,加快扩大新种芒果的面积。

  3.3结算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按照标准对芒果苗木项目进行结算审计,对苗木补助、聘专家及技术培训、种植乡镇工作经费、奖励资金等进行财务核算,并对实际项目完成量进行初步计算,经审计局审核后,会审定案,最终形成以资金为主线,以政策落实为导向,实现绩效评价的审计报告。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抽审时存在的问题,并出具审计意见,督促建设单位加强管理,及时整改。建设单位采取清退、重新定价、继续栽植等处理方式,审计人员要及时监督落实情况。4结束语对精准扶贫产业项目中的芒果苗木项目的跟踪审计操作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构建出跟踪审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提高审计在推进扶贫产业项目中的推动力。跟踪审计人员平时应学习农业产业项目的常识及特点,提高审计实操能力。参考文献:[1]宋小忠,李森.如何更好发挥跟踪审计过程管控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

  4

  2019(8):74-76.[2]王帆,谢志华.政策跟踪审计理论框架研究[J].审计研究,2019(3):3-10.[3]赵明华,朱智鸿.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研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8(4):14-16.[4]张建宁.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审计的几点思考[J].西部财会,2017(7):76-78.[5]孙华莉.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项目审计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7.[6]王德元.我国公共投资项目政府审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7]戴娇迪.X县审计局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8.[8]李一鸣.海南省陵水县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D].海口:海南大学,2016.[9]范经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5

篇四: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实践总结与思考

  作者:剧杰庄碧琛来源:《会计之友》2019年第24期

  【摘要】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脱贫目标以来,审计机关高度重视扶贫审计工作,大力推行政策跟踪审计开展以促进各项政策落实。文章基于2016—2018年审计署《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中对国家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结果,整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披露的信息,并采用Python提取中文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从审计内容、审计深入程度和审计整改信息披露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政策跟踪审计;扶贫政策;审计结果公告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9)24-0119-05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不同于传统的资金扶贫这一“输血式”的扶贫政策,我国的扶贫政策目前包括特色产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等多角度全方面的扶贫措施,因而传统的以资金为主要审计对象的常规审计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的审计评价;另一方面,与“简政放权”“污染防治”等其他重大政策跟踪审计相比,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开展难度更大。原因有三:其一,扶贫政策体系庞大,涉及农业、交通、教育、医疗、旅游、就业等不同领域;其二,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接触的对象广泛,既涉及到政府各部门,又涉及到项目实施单位,以及各贫困户口、贫困个体;其三,在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各地区实情不一,可能存在各不相同的配套措施,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可以说,扶贫政策跟踪审计体现了政策跟踪审计的典型特点,又有独特之处。审计署在“十三五”发展规划[1]中提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发挥审计的保障作用,民生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成为近年国家审计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结合2016—2018年审计署政策跟踪审计公告,从广度、深度和时间维度探究扶贫政策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开展提出建议,推动扶贫政策的落实到位和顺利进行。

  二、文献综述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发展史,我国经历了1978—1985年的救济式扶贫阶段,1986—2015年的开发式扶贫阶段,2016年至今的脱贫攻坚阶段。这种转变,说明我国扶贫事业将“输血式”的扶贫,慢慢转变到“造血式”的扶贫[2]。救济式扶贫主要针对的是五保对象、受

  自然灾害侵袭的群体以及城乡低保对象,这种救助不追求回报。而开发式扶贫,则是通过资金、通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建设,用产业化扶贫、异地安置、对口帮扶等手段培养贫困地区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精准扶贫则强调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在扶贫过程中注重对症下药、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减少扶贫资源的帮扶偏差[3]。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4]的总体要求中指出,“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审计机关由此被赋予推动政策贯彻落实的新职责,关于政策跟踪审计的研究近年也丰富起来。在理论方面,不少文献探讨了政策跟踪审计的概念界定、审计内容、审计特征等。由于審计目的决定审计内容,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开展政策跟踪审计是为了贯彻政策落实的“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关于审计内容,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更侧重于对政策执行情况和执行绩效的评价与监督[5-6]。但在政策的试点阶段,应关注政策本身和配套措施的制定[7]。朱智鸿[8]认为新的扶贫开发趋势为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健康扶贫等,以资金为主要审计对象的审计模式难以满足现实状况,审计潜力尚待挖掘,进一步在审计内容上,既要着力监督扶贫资金绩效情况,也要着力检查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扶贫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着力揭示反映机制、体制等制度性问题。关于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胡东兰[9]将其总结为“四轻一薄弱”,分别是轻社会效益评价、轻生态效益评价、轻中小项目的评价、轻政策评价、扶贫项目组织管理薄弱。刘静[10]认为扶贫开发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资金使用情况,而目前的审计对资金使用绩效、使用过程的监督不够,审计成果利用不足。殷正馨[11]认为跟踪审计评价指标不应仅考量短期的经济绩效,还应该从社会效益、管理效益、生态效益、人民群众满意度等角度进行考察。徐向真等[12]通过针对跟踪审计实施单位的问卷调查发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落实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总体来说,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如何提升审计效果与审计成果运用上,对于审计实践的开展主要通过审计结果公告的解读与分析,但在分析方法上相对单一。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利用Python这一数据分析工具来分析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实践状况。

  三、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一)分析思路的构建

  审计结果公告是对审计信息的披露。目前,审计署《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披露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好做法好经验,二是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三是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由于审计结果公告公开信息内容的有限,本文未能从审计组织管理、审计资源、审计技术等角度分析审计公告,而是从审计结果入手,就审计内容、审计深入程度、审计后续跟踪三个方面对公告进行分析。

  (二)分析方法

  审计署官方公布的2016—2018年三年的审计公告中,2016年第一季度的审计公告只涉及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布,所以未将其纳入参考范围。为了将审计公告披露的内容直观地呈现,本文采用Python语言对公告内容进行数据化处理。用Python提取其中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查找特征,并将其数据化、可视化。尽管采用的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如没有考虑到实际的语境,句子词与词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仍能够有助于对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现状有直观了解。首先基于TextRank原理提取了审计结果公告中脱贫攻坚模块的关键词,再对报告中出现的各词进行统计分析。TestRank计算权重的优点在于,它考虑了文本的全局信息与整体结构。权重越高,说明这个词语重要性可能会越高,提供了一定的分析价值。但这种重要性是可能,并不绝对。比如中文中“我们”“你们”这种词汇是常见词,但承载的内容少。同样的道理,分析时,对诸如“扶贫”“项目”“问题”和“使用”“推进”“截止”等动词以及一些区域名称进行了剔除,因为这类词汇承载的信息参考价值有限。表1列出了按年份提取关键词后的结果。

篇五: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三)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下面的就给大家分享下精准扶贫工作案例,欢迎阅读!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篇一摘要: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和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唯一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本文通过分析以保脱贫的西藏精准扶贫模式的典型案例,发现我区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救济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藏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政策启发。基金项目:20XX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西藏多维贫困、精准扶贫与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成果一、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创新扶貧开发模式,推行精准扶贫,自20__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97亿元,年均减贫10余万人。20__年,西藏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平台。同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3万,贫困发生率由20__年

  底的19.04%下降到13.60%,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__年西藏继续大力推

  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20XX年,西藏实现了14.7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退出、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申请国家考核验收5个县(区),被中央确定为脱贫攻坚综合评价好的全国8个省区之一。20XX年,西藏实现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从20XX年起自治区扶贫部门将把日喀则、昌都、那曲三个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总人口74.39%的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计划通过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以及驻村扶持等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本文立足于西藏自治区采取的以保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医疗援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医疗援助以保脱贫(一)背景导读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河谷东部,相当数量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高山等地区。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人居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截至20XX年底,西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

  立卡贫困人口接近6万人,而这些人须依靠医疗援助来助力脱贫。

  面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20__年以来墨竹工卡县实施了医疗费兜底的民生工程,对本县籍农牧民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全额报销,两年多来已经报销7330人,累计6719.10万元。同时,由江苏省

  开爱心基金申请救助,德吉卓嘎获得5万元的医疗救助款。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学习。

  (三)案例启示医疗援助的实施,使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居民的就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救助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墨竹工卡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区医疗保障一般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基金-民政救助-其他救助的流程,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脱贫,没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然而西藏目前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仍高达34%,单纯依靠政府救济,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当地财政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多方力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缩短救助资金下发周期较长,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我区其他地区也应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力量,使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起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方能真正实现以保脱贫,建议其他地区可推广之。二、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一)主要结论以格桑花开医疗援助工程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墨竹工卡县政府牵头领导下,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缩短了救助流程,节省了救助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的几率。对于西藏那些拥有对口支援省市资源的县区都可以进行推广,医疗援助工程对于环境等自然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但远程会诊需要电力及网络覆盖,所以在全区已完成主电网覆盖的74个县和主要乡镇以及实现移动通信盲区全部消除的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基础上可以酌情进行推广。

  (二)对策建议政府、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现阶段西藏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巨大,单纯依靠政府救济脱贫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应该利用好援藏资源,发挥好对口援藏县的脱贫能量,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救助资金来源,加大对这部分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脱贫水平。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起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全社会动员起来才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地方政府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救助措施,简化救助程序,提升医疗救助效率,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生相伴,共同促进救助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救难的作用。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精准扶贫工作案例篇二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山峦起伏,偏僻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三瓜公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电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项目成立一年来,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和稳步增长。一、推进合作社+农户,唤醒农民致富情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四大产业合作社。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使产品产量、价格得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参与性也更加热情高涨。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实施精准扶贫,目前,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二、推进互联网+三农,激活乡村发展情

  让农村更美好。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加大对村庄道路交通整改,埋设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农业更合理。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式农业,使土地利用更科学,生产要素与市场对接更紧密,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让农民更富裕。

  三瓜公社致力于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给留守贫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

  岗位。20__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

  三、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小康路上有激情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通过近年来的建设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回来了。三瓜公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近年来的整治,村

  庄道路畅通,环境整洁,青山绿水,村容村貌重新焕发出活力。农民增收欢乐多。

  三瓜公社有效地将农民的闲置土地得以释放,闲散时间得以利用,引导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当中,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氛围浓厚。

  实施五大工程推进文化扶贫篇三湖北竹溪县地处秦头楚尾,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之称。我们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动文化扶贫,确保群众精神脱贫和经济脱贫同步。一、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上精准导航大力培育家风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地域文化四种文化品牌,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内修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道德讲堂、科技讲堂、法制讲堂、健康讲堂,打造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xxx台。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开展整理族规族训、书写家训牌匾、收集家风故事、传唱家风歌曲系列活动和竹溪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让家风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传家风、带

  政风、净民风、育新风,营造了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精准供给

  一是健全县级设施。整合资金1.4亿元,先后新建可容纳万人的县广场公园、2万多平米的塑胶天然草坪运动场;投资近8000万元,开建占地50亩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二是构筑乡镇文化服务堡垒。新建文化站10个、维修改造4个;所有文化站单门独院,并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三是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村建有标准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新建文化广场180多个。同时,建立以乡村少年宫、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多层次网络,贫困

  群众实现家门口娱乐、健身、充电。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文化产品提供上精准生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一是以文化扶贫进乡村活动为载体,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队深入边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主题文艺创作。近两年,先后创作宣传精准扶贫等内容的文艺节目20多个。以带着公公出嫁的农村妇女王大芝为原型,创作山二黄现代剧目《改嫁》,将其打造成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典型。三是组织开

  展特色活动,如迎新年万人长跑比赛、春节传统民俗大展演、耕读传家书香竹溪广场诵读等,使消极腐朽没落文化无处生根。

  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精准定位

  一是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组织编撰《竹溪县地名文化拾趣》、《竹溪寨堡文化探秘》等系列丛书。二是推动文旅融合。依托古遗址、古寨堡、古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楠木寨、曾家寨、秦楚古长城等景点10余处,举办楠木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推进非遗项目市场开发。打造竹溪蒸盆旗舰店,兴建向坝民歌楼,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购物。

  五、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多种路径,在文化队伍建设上精准施策建立人员统一调配、资产统一管理,经费集中核销、工资全额预算的管理运行机制,近两年公开招聘、选派17名文化能人充实到文化站;配齐了村文化管理员。新发展民间文艺团队59支、草根明星1200多名。多次出资委托市艺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山二黄戏曲培训班;20__年又选拔30名学员到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定向委培,为拯救濒危剧种打下基础。做好文化加法助推精准扶贫篇四

  寻乌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罗霄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中宣部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精准扶贫,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做好加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一、做好硬件+,扶设施建平台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这一现状,在中宣部和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为契机,做好文化设施的加法,打造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面宣传展示墙、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活动器材的七个一建设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已率先在贫困村建成文化广场32个,受益群众达到5万余人,使广大农村群众文化休闲有场所、运动健身有去处。二、做好活动+,扶精神添动力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群众精神生活单调等现象,我县采用下乡种文化的方式,提振群众精气神。一是搭建百姓舞台唱大戏。积极扶持群众创作编排本土特色文艺节目,由群众选出喜爱的节目参加全县百姓舞台汇演。去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百姓舞台文化活动12期,参演群众600余人次,观众8万余人次。二是开展文化下乡育新风。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把脱贫致富带头人、身边好人等典型事例编成歌舞、小品等节目,

  在乡村巡演,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中提升素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培育社会新风。去年以来,全县送戏下乡200多场。三是举办百村百节聚合力。通过加强艺术指导,政府资金补助,全县已扶持南桥镇民间汉调乐队、晨光镇民间器乐队、澄江镇汉剧团、寻乌山歌队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52个,带动了全县100多个村每年举办一场以上民俗文化活动,凝聚了民心民力。

  三、做好资源+,扶产业促脱贫针对农家书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县在农村选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基础上,探索了农家书屋+电商的建设模式。一是增添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农家书屋场地、书籍、书架、电脑等资源,增添电子显示屏、电信缴费终端等设备,增加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等功能。二是巩固文化阵地。农家书屋聚才也聚财,目前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电商村级示范点15个,农家书屋平均每月借阅书籍人数增长3倍以上。三是实现产业扶贫。在农家书屋+电商的带动下,我县农村电商产业蓬勃发展,仅20__年全县通过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脐橙20多万斤,参与电商的农民达到1.5万人,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3700多人,实现脱贫395户。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在文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出实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打造

  新风貌又培育新风尚,推动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步走、互促进、双丰收,积极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提供有力支撑!

篇六: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到2012年全县已实施差别式扶贫项目的贫困村年全县已实施差别式扶贫项目的贫困村90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0多万元扶贫到户项目涉及生产发展多万元扶贫到户项目涉及生产发展一建三改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资助等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资助等5个大类子项目165个受益农户个受益农户2110户其中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1300户约占全县登记建档贫困户的三分之一户约占全县登记建档贫困户的三分之一80以上的农户建立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家庭生活环境得到改善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精准扶贫典型案例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扶贫开发典型案例”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县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天柱鸭业有限公司分别新申报了市、省级龙头企业。丘陵,油茶挂果累累。截止目前,全县已新建50亩以上成片油茶基地6.5万亩,已兑现奖补资金近1600万元。该县注重良种繁育和推广,加快繁育推广省认定的“皖潜1号”和“皖潜2号”油茶新品种,确保高品质油茶基地建设。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全县油茶基地达万亩以上乡镇3个,千亩以上村10个,全县涌现油茶基地建设大户220余户,其中有千亩以上承包大户7个,已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15个,2012年全县共完成油茶新造林11000亩,完成县级技术培训200人次,发放培训材料2000册。1圩区,瓜蒌架下话丰收。瓜蒌俗称野葫芦,潜山一带民间早有将瓜蒌籽炒制招待客人的习俗,但真正作为食品摆上桌面还是近十多年的事情。上世纪,,年代中期,该县农民李德祥等大胆提出了瓜蒌籽的食用性研究,在科研部门的支持下,该县对瓜蒌开发利用进行科技攻关,初步掌握了育种、栽培方法,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开辟了瓜蒌产业的新天地。为发展瓜蒌种植,促进山乡致富,该县拿出百万元财政资金扶持种植大户,并相继建立了,,多个瓜蒌示范片。农业科技部门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大力开展种苗繁育,推广换垄轮作、间作,土壤消毒技术,推广高密度栽培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县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新路子,不断打造瓜蒌产业链。各瓜蒌公司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与瓜蒌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与超市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产学研、产加销一条龙。全县现有标准化生产基地近5万亩。瓜蒌产业农民经纪人百

  余人,农民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痘姆新农生态农业合作社以瓜蒌种植为主,社员有200人,2011年被评为安庆市示范合作社。有2家企业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证书。天柱山牌、传文牌瓜蒌籽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近年来该县与南京野生植物利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培育出的“瓜蒌新品种“皖蒌6号”获县政府科技一等奖、获安徽省科技三等奖,

  22012年潜山县施行的瓜蒌种植保险,为保护农民利益筑起了一道防火墙。至目前,有半数种植户投保。食用菌打开致富门。潜山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重点扶持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各项激励政策推动下,目前,全县新增食用菌生产农户150户,新发展食用菌面积800亩(其中竹荪230亩)。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近600户,食用菌种植面积达600余亩。预计全年食用菌产值2600万元,菇农纯收入12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该县对新发展食用菌基地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对种植香菇5亩以上的给予重点扶持,种植竹荪50亩以上给予每亩100元补助。对通过绿色认证或QS认证的龙头企业也给予适当奖励。目前,全县规模化基地18个,食用菌公司4家,合作社10家。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完善产供销服务体系,建立保鲜库收购。如水吼天宜菌业公司向农户提供菌棒和生产技术,并负责以保护价回收,有效规避了种植户的市场风险。为提高食用菌种植效益,该县不断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经过近几年试验,利用竹屑、稻壳生产竹荪,利用废弃桑枝生产香菇,在夏季生产反季节香菇等技术已成熟,今年,各地3

  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节本增效。槎水镇建立了5个废弃桑枝发展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仅万全村就发展反季节香菇27万棒。全县建立竹荪生产基地4个,新发展竹荪200余亩,亩产137斤。

  三、主要成效一是扶持对象得实惠。“对症式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上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项目的成功率和实施后的效益明显提高。这种“极贫重扶”的扶贫思路,真正让贫困人口成为扶贫主体,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二是项目扶持结硕果。“对症式扶贫模式”使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得到了实质性扶持,真正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不同标准的扶持政策,减少了贫困户实施项目的自筹资金量,贫困户既能够把项目建成,又能够把项目建好,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效果。到2012年,全县已实施差别式扶贫项目的贫困村90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0多万元,扶贫到户项目涉及生产发展、“一建三改”、“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资助等5个大类,子项目165个,受益农户2110户,其中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1300户,约占全县登记建档贫困户的三分之一,80%以上的农户建立了稳定4增收的致富项目,家庭生活环境得到改善,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三是干群关系更和谐。以前部分贫困户因多种原因没有得到项目扶持,在心理上很不平衡,对村干部和得到项目的农户有强烈的抵触和怨恨情绪,村干部威信较低。“对症式扶贫”使多数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扶贫项目,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真心实意地进行传、帮、教、带,为贫困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缺资金、技术、信息、劳力等困难,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对症式

  扶贫”进一步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化解了诸多农村社会矛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四、主要启示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搞规模经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扶贫政策对农户的“平均化”扶持,既让不同程度的贫困对象合理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扶贫资源,破解了“扶贫到户”难题,又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实现了低碳扶贫和可持续扶贫的结合,创新了扶贫政策对贫困对象的“瞄准”机制,有效避免了“脱靶”现5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生动实践。启示之一:政府引导是“中流砥柱”。产业扶贫,实现了可持续扶贫。潜山县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自立,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必要扶持下,更加注重"授人以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施连片开发,构建产业支撑。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的布局实施连片开发项目,推进当家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构建产业支撑。扶贫部门在扶贫开发中不可能包打天下,联合各部门集中打造扶贫工作的新平台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三年来,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协调,扶贫部门主动与涉农部门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扶贫村的项目建设。在扶贫村联合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化项目,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渠道。启示之二:资金整合是关键。

  6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多方力量,组织多方资金,集中向扶贫村投入,实现扶贫开发的社会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农户。潜山县把水利部门的人畜饮水项目、农委的农业开发项目、发改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局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集中向扶贫村投放,形成了多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的新格局,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三年来,全县各部门共投入各种项目资金万元,使扶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7

篇七: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发挥审计机关特有优势在精准扶贫中作好五篇文章

  作者:卫满占曹华来源:《理财·市场版》2017年第9期

  201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要按照中央更有力、更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各项工作的要求,持续组织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河南省审计厅2017年4月至7月,在全省开展了扶贫交叉审计,洛阳市审计局赴驻马店市确山县扶贫审计组准确领会上级精神,严格执行审计方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发挥审计机关独特优势,着力做好五篇文章,深入扎实地推动了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受到上级的肯定和当地的认可。

  一、发挥审计机关理论创新优势,做好转变观念文章

  《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区分”开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运用该审计理论创新成果,《审计署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审计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的意见》要求,严格遵循扶贫相关法律法规,以是否符合中央决定精神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实事求是地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做到“三个区分”,审慎作出结论和处理。审计过程中,他们大胆解放思想,立足服务脱贫攻坚,正确把握被审计单位出现失误的度,对于出于公心的,未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和损失的,没有为自己和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当面指出,总结教训,避免再犯,不建议追究当事人责任。审计发现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中,将5户不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对象纳入范围,涉及资金3.9万元;发现教育局在发放高中贫困学生2016年秋季助学金时,有40人次应发未发。而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是贫困户信息还未共享。问题指出后,该县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立即收回违规发放的危房改造资金3.9万元,第一时间将40名贫困学生助学金发放到位,并制定了《确山县贫困人口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实施方案》,审计组并未建议对责任人进行处理。而对于明令禁止依然我行我素,损害群众利益的,坚决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审计组先后对提供虚假村干部名单套取工资52.23万元问题和扶贫道路工程质量不合格问题移交当地政府处理,给予2名领导干部行政警告处分,3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诫勉谈话。

  二、发挥审计机关信息资源优势,做好精准识别文章

  “六个精准”之首就是“扶持对象精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应扶尽扶、应保尽保”的要求就落实不了。审计机关拥有信息资源,贫困户、财政、公安、人社、住建、税务、工商、民政、农机、残联等多部门信息均在审计组掌握之中,经过信息比对发现,该县财政为精准扶贫对象购买的大病保险中,有6110人无基本医保信息,但又有1509人是非精准扶贫对象。问题指出后,该县医保中心集中力量,组成20人突击队昼夜进行核对,为提高核对效率,他们又合作编写了SQL查询语句,最终确认173人没有基本医保信息,96人为非精准扶贫对象,审计组责令该县立即为这173人办理了基本医保,将96人退出贫困户名单。审计还发现该县贫困户信息基础数据不够精准,涉及信息错误6440条,这也是造成精准扶贫对象信息错误的根本原因,于是建议该县制订贫困人口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方案,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共享贫困户信息,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发挥审计机关专业技术优势,做好“三个确保”文章

  河南省审计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省扶贫交叉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要以扶贫资金审计为核心,对扶贫资金要一笔一笔审核,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扶贫资金审计100%

  全覆盖;确保凡是审计过且没有问题的扶贫资金,任何人、任何时候再检查、再审计,也不会发现问题;确保凡是审计发现问题的扶贫资金全部如实报告,全面督促整改,推进“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目标的实现。

  围绕以上目标,审计组设计了“三单一表一台账”,即《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详单》,一次性告知被审计单位需要提供的详细资料;《审计资料移交清单》,谁使用、谁查收、谁签名、谁保管、谁负责,做到交接手续齐备,避免推诿扯皮;《审计任务清单》,将审计任务分解成若干项,分配到有关审计人员头上,分解任务的同时也划分责任;《扶贫资金统计表》,按照该县提供的资料,将每一份涉及扶贫资金的文件及其中涉及的每一笔资金,按文件编号和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录入EXCEL表格中,计算出扶贫资金总额,并一笔笔查下去,直至最末端,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问题台账》,查出的问题,随时向审计组组长汇报,一律记入《问题台账》,每周向省厅报告。审计期间,对该县2016年18644.58万元扶贫资金进行了全面核查,覆盖率达100%,查出各类问题41个。做到了“三个确保”,尽到了审计机关的本职。

  四、发挥审计机关鉴证职能优势,做好解决棘手问题文章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遇到一些问题也比较难解决,扶贫审计组牢固树立为民而审的思想,在监督中服务,在制约中促进。该县实施的竹沟镇肖庄村水泥路建设项目,2016年11月5日开工,2016年12月19日竣工并验收,结论为合格。但其中280米道路不久就出现较严重的破损,群众意见较大,而工程款已付95%,质保金不足以弥补损失。审计组通过现场查看取证,请示省审计厅批准,进行了移送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了行政警告处分和诫勉谈话,280米路面随即重新铺设,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审计发现该县财政局一笔10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挂账长达19年之久未清理,而层层检查组都因种种原因未触碰该问题,审计人员经实地查看,考虑当地财力,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该县财政局作出了由新安店镇每年还款5万元,逐步还清的决定,为这一长期挂账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

  审计期间,发现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不到位1525.11万元,滞留财政专项资金823.70万元,违规将县级扶贫整合资金用于非扶贫领域502万元,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缓慢问题,涉及资金5952.5万元,发现一些工程未按照约定标准施工、未按规定设立项目永久性标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篇八: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三维逻辑框架的构建

  作者:李晓冬来源:《财会月刊·上半月》2020年第02期

  【摘要】政策落實跟踪审计是监督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一种政策纠偏和反馈机制,是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进而实现国家善治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我国扶贫领域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针对实践中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未能做到全覆盖这一事实,借鉴公共管理学中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形式、事实和价值”三个维度,构建基于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三维逻辑框架,提出一种全流程跟踪覆盖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观,以期为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全覆盖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借鉴。

  【关键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精准扶贫;全覆盖;公共政策;国家治理【中图分类号】F23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94(2020)03-0113-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风险导向式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71572118);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B067);甘

  肃省知识产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8ZC1LA01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高质量发展阶段成本习性分析模型中成本与成本动因的重构”;兰州财经大学重大招标项目(项目编号:Lzufe2017A-01)

  一、引言

  当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随着扶贫深度的逐渐加大,我国的扶贫攻坚投入也逐年增加,但是面对扶贫资金、扶贫指标等稀缺的扶贫资源,在精准扶贫政策贯彻落实中还存在类似“援助困境”“精英捕获”和“跑冒滴漏”等腐败现象。国家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为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1],国家审计能够预防精准扶贫政策贯彻落实风险,揭示阻碍精准扶贫政策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弊端和政策缺陷,抵御精准扶贫政策贯彻执行中的腐败。因此,基于精准扶贫政策应该按照政策预期贯彻落实的现实需要,国家审计凭借其特有的权威性、独立性和专业性特质,对治理扶贫领域乱象有着其他经济监督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由于公共政策具有动态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审计也必然具有动态性,即必须采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方法来解决由公共政策的动态变化所导致的“审计反馈的滞后效应”[2]。精准扶贫政策是现阶段我国在扶贫领域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实施重点,这种政策的动态性决定了国家审计必须采用跟踪审计的形式来解决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不同阶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确保精准扶贫政策在实际贯彻落实中能够严格按照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来执行,国家审计机关有必要对其落实情况展开跟踪审计,加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现实需要。此外,现实中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既得利益偏好和不可预测事件等的存在,可能导致具有良好初衷的公共政策在贯彻过程中因曲解、滥用等而无法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3]。因此,为保证精准扶贫政策的良好初衷不变质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地,在审计实践中必须加强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跟踪审计。

  二、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相关文献发现,从总体上看,由于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等的不同,相较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研究较为活跃,研究视角也较为多元。笔者几乎没有检索到与国内研究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同口径、可比较的相关国外文献,而国内学者从审计视角研究精准扶贫政策的文献更多地聚焦于精准扶贫资金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4],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并未成为我国扶贫资金审计的重点[5],并且扶贫政策与国家审计的结合力度也并不大,对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研究较为匮乏,研究视角较为多元,但并未形成系统完备的逻辑体系。

  颜盛男等[6]基于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现实背景和要求,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内涵及价值取向,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主体、目标和客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扶贫治理问责体系,同时对提高问责体系效率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胥毅[7]认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积极推进财政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和失能人员医保救助制度建设,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体制机制。

  朱智鸿[4]、赵明华等[8]深入分析了我国扶贫政策审计现状,发现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扶贫政策审计的对策建议,他们认为扶贫政策审计应该遵循“五个转变”“四个着眼于”和“四个结合”的原则和工作定位,并从五个方面对扶贫政策审计的监督维度进行了阐述。

  王帆等[9]以政策跟踪审计评价指标与评价流程为起点,创造性地将政策跟踪审计的项目评估与审计机关的事后绩效评价相结合,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政策跟踪审计的评价机制,并以精准扶贫政策为例,在实践层面构建了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审计机关开展精准扶贫审计评价提供思路。

  吕劲松等[10]在分析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制度背景及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西南四省及直辖市国定贫困县的扶贫及扶贫审计数据,实证检验了精准扶贫政策及其跟踪审计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扶贫跟踪审计对改善扶贫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该研究对今后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一是要加强对精准扶贫政策前期制定过程的有效监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预防性功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滞后”性;二是现有审计大多以事后审计为主,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审计的揭示功能发挥不足,审计全覆盖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审计为视角对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及其绩效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综观已有的精准扶贫政策审计文献,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研究内容不够完整。现有文献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传统扶贫资金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计,而对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和国家各项扶贫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审计的研究较为匮乏。二是理论基础较为单一。目前关于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研究中缺乏相应经济理论和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理论对扶贫绩效精准量化的指导,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精准扶贫政策效果。三是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对象评价维度的研究较为匮乏,实践中难以做到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对象的全覆盖。

  鉴于此,本文拟借鉴公共管理学中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形式、事实和价值”三个维度,构建基于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三维逻辑框架,以期为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全覆盖提供可能的理论基础与参考借鉴。

  三、形式、事实和价值: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全覆盖的三个维度

  公共政策审计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审计类型,它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结果和影响,从形式、事实和价值三个维度进行的监督、评价、建议咨询等的审计活动[11]。这一观点源自我国的公共政策审计实践,是对我国国家审计实践的归纳与总结,具有开创性[12]。但是,虽然王姝[11]在公共政策审计的定义中提到了“形式、事实和价值”这三个维度,但她并未就这三个维度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实践中如何操作等問题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形式”“事实”和“价值”并非审计和会计学理论中的概念,而是源自公共管理学中的公共政策评估。张润泽[13]认为,要实现政策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体系应至少包含上述三个维度。同样,要实现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全覆盖,首先要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全覆盖的维度进行界定。由于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与公共政策评估不仅在目标(维护公共利益)和功能(反馈评价机制)上高度契合,而且在实现手段上优势互补[14],因此,笔者尝试借鉴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形式、事实和价值”这三个维度,基于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视角,构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三维逻辑框架,见下图。

  1.“形式”维度:考核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部署情况及扶贫资金分配情况。对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形式”维度的审计属于事前审计,即源头审计,它强调对某项公共政策在区域内是否落地及对公共资金分配情况的审查,即公共政策由中央文本落实到地方文本的问题。各个地区的致贫原因因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差异以及经济政策适合度的不同而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而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程度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中央负责精准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但在政策落地时则应充分结合各地实际,使其更具个性,不应期望也不可能用同一个模式来解决全国不同地区的贫困问题。

  对精准扶贫这一公共政策的“形式”维度,应着重审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各地政府是否出台了与精准扶贫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该配套政策措施是否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与当地致贫因素的契合程度如何;扶贫攻坚任务的年度和中长期计划的制定情况如何;各地政府是否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是否制定了扶贫资金专项管理办法;各地是否制定了扶贫工作制度、扶贫责任主体落实制度、脱贫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将脱贫成效和脱贫质量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治升迁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等。

  2.“事实”维度:考核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进程及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对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事实”维度的审计属于事中审计,强调对某项公共政策实施进程及对公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查,即公共政策由文本走向实践的问题。

  对精准扶贫这一公共政策的“事实”维度,应着重审查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进程及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对精准扶贫政策“事实”维度的考核通常以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为载体,具体包括:评估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执行、扭曲执行和执行不畅等问题;扶贫项目申报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或市场需求、项目质量是否达标、项目实施进度是否按期进行、项目运转效率及后期维护情况如何等;扶贫资金的投入情况、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扶贫资金流向信息公开和公示情况以及扶贫资金监管责任落实情况如何等。

  3.“价值”维度:考核精准扶贫涉农资金的绩效及政策目标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对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价值”维度的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即结果审计,强调对某项公共政策执行结果及执行绩效的审查,公共政策投入产生的各类效果均为“价值”维度的审计评价内容。精准扶贫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进而实现财富的积累。同时,精准扶贫政策并非只求贫困户一时的脱贫,帮助其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根本目的。此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此理念下,对精准扶贫的考核必须考察其政策目标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实现程度。

  对精准扶贫这一公共政策“价值”维度的审查具体包括:评估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效果是否与政策的预期目标相符及相符程度、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扶贫资金绩效审计除关注扶贫资金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合规性外,还要关注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是否加强了对扶贫资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审计,并重点揭示扶贫资金申报、分

  配、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虚假申报、虚报冒领、资金闲置、挤占挪用、贪污截留等问题;对精准扶贫政策社会效益的审查是否主要考察了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情况;精准帮扶措施中产业扶贫和异地搬迁扶贫项目等是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否在达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生态效益的提高等。

  综上,从“形式、事实和价值”这三个维度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审计和考量,有利于区分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层次,更好地把握各层次政策审计的重点,增强政策审计的针对性,进而有利于实现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全覆盖。本文从精准扶贫政策的事前(对应“形式”维度)、事中(对应“事实”维度)和事后(对应“价值”维度)的完整链条出发,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贯穿政策执行始终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三维逻辑框架。“形式、事实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既相互依存、相互衔接,又相互区别,不能混淆。由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完善是一个各方互动反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5],因此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形式”“事实”和“价值”这三个维度间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逻辑上升的循环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涵盖政策生命周期全流程的逻辑闭环,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

  鉴于此,本文拟借鉴公共管理学中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形式、事实和价值”三个维度,构建基于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三维逻辑框架,以期为审计机关在审计实践中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全覆盖提供可能的理论基础与参考借鉴。

  三、形式、事实和价值: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全覆盖的三个维度

  公共政策审计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审计类型,它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结果和影响,从形式、事实和价值三个维度进行的监督、评价、建议咨询等的审计活动[11]。这一观点源自我国的公共政策审计实践,是对我国国家审计实践的归纳与总结,具有开创性[12]。但是,虽然王姝[11]在公共政策审计的定义中提到了“形式、事实和价值”这三个维度,但她并未就这三个维度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实践中如何操作等问题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形式”“事实”和“价值”并非审计和会计学理论中的概念,而是源自公共管理学中的公共政策评估。张润泽[13]认为,要实现政策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体系应至少包含上述三个维度。同样,要实现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全覆盖,首先要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全覆盖的维度进行界定。由于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与公共政策评估不仅在目标(维护公共利益)和功能(反馈评价机制)上高度契合,而且在实现手段上优势互补[14],因此,笔者尝试借鉴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形式、事实和价值”这三个维度,基于公共政策评估标准的视角,构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三维逻辑框架,见下图。

  1.“形式”维度:考核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部署情况及扶贫资金分配情况。对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形式”维度的审计属于事前审计,即源头审计,它强调对某项公共政策在区域内是否落地及对公共资金分配情况的审查,即公共政策由中央文本落实到地方文本的问题。各个地区的致贫原因因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差异以及经济政策适合度的不同而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而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程度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中央负责精准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但在政策落地时则应充分结合各地实际,使其更具个性,不应期望也不可能用同一个模式来解决全国不同地区的贫困问题。

  对精准扶贫这一公共政策的“形式”维度,应着重审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各地政府是否出台了与精准扶贫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该配套政策措施是否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与当地致贫因素的契合程度如何;扶贫攻坚任务的年度和中长期计划的制定情况如何;各地政府是否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是否制定了扶贫资金专项管理办法;各地是否制定了扶贫工作制度、扶贫责任主体落实制度、脱贫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将脱贫成效和脱贫质量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治升迁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等。

  2.“事实”维度:考核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进程及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对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事实”维度的审计属于事中审计,强调对某项公共政策实施进程及对公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查,即公共政策由文本走向实践的问题。

  对精准扶贫这一公共政策的“事实”维度,应着重审查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进程及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对精准扶贫政策“事实”维度的考核通常以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为载体,具体包

  括:评估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执行、扭曲执行和执行不畅等问题;扶贫项目申报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或市场需求、项目质量是否达标、项目实施进度是否按期进行、项目运转效率及后期维护情况如何等;扶贫资金的投入情况、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扶贫资金流向信息公开和公示情况以及扶贫资金监管责任落实情况如何等。

  3.“价值”维度:考核精准扶贫涉农资金的绩效及政策目标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对公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价值”维度的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即结果审计,强调对某项公共政策执行结果及执行绩效的审查,公共政策投入产生的各类效果均为“价值”维度的审计评价内容。精准扶贫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进而实现财富的积累。同时,精准扶贫政策并非只求贫困户一时的脱贫,帮助其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根本目的。此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此理念下,对精准扶贫的考核必须考察其政策目标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实现程度。

  对精准扶贫这一公共政策“价值”维度的审查具体包括:评估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效果是否与政策的预期目标相符及相符程度、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扶贫资金绩效审计除关注扶贫资金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合规性外,还要关注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是否加强了对扶贫资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审计,并重点揭示扶贫资金申报、分配、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虚假申报、虚报冒领、资金闲置、挤占挪用、贪污截留等问题;对精准扶贫政策社会效益的审查是否主要考察了贫困村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情况;精准帮扶措施中产业扶贫和异地搬迁扶贫项目等是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否在达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生态效益的提高等。

  综上,从“形式、事实和价值”这三个维度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审计和考量,有利于区分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层次,更好地把握各层次政策审计的重点,增强政策审计的針对性,进而有利于实现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全覆盖。本文从精准扶贫政策的事前(对应“形式”维度)、事中(对应“事实”维度)和事后(对应“价值”维度)的完整链条出发,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贯穿政策执行始终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三维逻辑框架。“形式、事实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既相互依存、相互衔接,又相互区别,不能混淆。由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完善是一个各方互动反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5],因此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形式”“事实”和“价值”这三个维度间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逻辑上升的循环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涵盖政策生命周期全流程的逻辑闭环,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

篇九: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探析

  朱智鸿【摘要】扶贫专项审计开展一段时间来,在促进扶贫资源管理使用的公平正义、查处扶贫领域贪腐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五多五少”问题.本文结合问题分析,提出扶贫政策审计要做到“五个转变”、“四个着眼于”、“四个结合”.同时要重点关注扶贫政策措施与扶贫对象的精准匹配度、各类扶贫资源对实现脱贫目标的保障度、扶贫政策内部各环节配合的契合度、扶贫职能发挥对扶贫效果的支撑度、脱贫对象对扶贫跟踪的满意度等五个监督维度,借此分类提出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期刊名称】《中国注册会计师》【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扶贫;政策;精准;绩效;审计【作者】朱智鸿【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高度重视扶贫审计监督工作,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的阳光化管理,在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精准资助和精细化管理方面,发挥了应有的预防、监督和促进作用。同时,伴随扶贫力度逐年加大,脱贫速度减缓、扶贫资金边际效用递减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在提高财政扶贫

  资金绩效上寻找新的出路。以扶贫资金为主要审计对象的常规审计模式已经难以应对诸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电商扶贫、文化扶贫等多种形式的新型扶贫开发形势。审计实务也还停留在一般性的资金业务层面上,未能将扶贫审计工作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筹安排,审计监督潜力未能充分发掘出来,这势必影响到审计监督效果。通过对扶贫审计研究文献的检索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文献将扶贫资金作为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与抓手,着重从审计业务层面对审计主体、客体、内容、方法以及操作路径进行了归纳梳理。而对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扶贫机制的契合性、精准扶贫效果的绩效审计,以及如何将扶贫审计统筹内嵌于国家审计监督体系、如何有效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整体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秦巴连片贫困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地审计调研,试图摸清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扶贫审计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把推动扶贫政策落实、规范扶贫资金管理、维护扶贫资金安全、提高扶贫资金绩效作为审计工作的着力点,探究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任务、有效可行的审计新模式、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保障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中的重要作用。1.贫困贫困,是一个含义驳杂、内涵丰富的动态概念。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匮乏,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1989年对贫困的定义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所需。本文认为,贫困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理解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

  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本文具体指吃、穿、基本教育、医疗和住房都不能满足的生存状态,即达不到温饱型的绝对贫困。通过对贫困的界定,有助于准确把握贫困标准,精准识别贫困人口。2.扶贫扶贫,即以贫困人口为主体,通过外部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实质是社会凭借外部物质资源干预贫困区域或人口的经济生活、改善其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公共援助行为。政府是扶贫工作的责任主体,辅以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扶贫对象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面向建档立卡的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的贫困户。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3.扶贫政策扶贫政策是将带有临时性应急特征的帮扶行为导入制度性轨道的政府再分配制度的体现,其实质是将国家对部分人减贫的社会责任转化到由所有人共同承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狭义上讲,扶贫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帮扶贫困人口改变吃、穿、住、教育、医疗等基本生存状态,而设计的在货币资金、生存技能、生态环境、健康医疗等方面的若干工作计划与措施安排。主要包括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种政策类型,大致有易地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转移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环保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金融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等政策形式。4.扶贫政策审计扶贫是将社会公共资源定向分配给贫困人口以履行政府减贫责任的经济活动。显然,

  政府调用公共财政资金或其他社会资源开展减贫效果的优劣,按照受托经济责任观,理应向委托管理使用扶贫资源的所有者报告。用好扶贫资金、帮扶困难群众是政府重要的公共受托责任。审计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全面性和专业性等优势,必然也必须担当起客观、公正评价扶贫绩效的重任,向各有关帮扶主体中肯恰当地披露扶贫资源使用的效益性和精准性。这既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审计职业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扶贫攻坚投入逐年加大,面对与日俱增的扶贫资金、扶贫物品、扶贫指标等扶贫资源,在广大基层农村还存在着“精英捕获”、“援助困境”、跑冒滴漏等腐败现象。基于现实需求,审计监督以其规范的执业行为、坐实的证据链条、敏锐的专业研判、精准的业务手段、完备的制度体系和超脱的介入视角,对治理扶贫领域的乱象有着其他监督形式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因此,做好扶贫审计监督也是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现实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审计实践,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在督查脱贫工作责任制落实、扶贫相关项目实施以及扶贫资金统筹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折射出“五多五少”问题,亟待完善和改进。(一)资金监管审计多,政策落实全流程审计少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逐年加大,诸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信息化、职业农民培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土保持、农村生态环保等涉农资金数额不菲。把资金流向全过程作为审计监管的重点,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和约束作用。但仅仅关注货币资金这一数量化的观测点,可能在审计实践中容易放大资金表象的数字符号,而忽视深层次的决策背景和内在经济涵义。比如面对大额的涉农产业扶贫开发资金,沿着资金走向依托财务账簿凭证和有关原始资料,运用审计查账复核手段,形成常规的生硬数字化审计结论,对审计信息的需求者来说可能过于枯燥和平面化,对前期评估与后期决策的作用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该

  批涉农产业开发资金为何要投放到某个贫困县区,投放后与该县区的生态禀赋与贫困现状是否契合,如何将该批资金有序对接到相关优势农业产业上,如何依托产业项目上马,通过什么渠道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以及贫困群众对脱贫效果的直观感受等问题,都未能从以资金为线索的审计过程中得到反映,而这恰恰是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各方最关心的。因此,审资金多而审政策少的现状,是当下扶贫政策审计思路急需调整的问题。(二)经济扶贫项目审计多,其他扶贫政策类型审计少近年来,由于各地贫困程度、贫困缘由不尽相同,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组合扶贫政策,诸如经济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移民搬迁、社会兜底扶贫等,旨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在对不同贫困人口进行细分后,由于以量化的经济扶贫资源较直观地反映出扶贫效果,因此在审计实践中往往更多地凭借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来评判经济活动,便于操作,客观度较高。而其他的扶贫类型,比如教育扶贫主要关注因贫失(辍)学学生资助情况、基本办学条件等情况,生态环保扶贫关注退耕还林、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基础设施扶贫主要关注水、电、路、网络通达情况,健康扶贫主要关注贫困地区基本医疗报销保障水平、卫生预防服务能力等,社会兜底扶贫主要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以及救济救助等。这些扶贫政策的审计监督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也无法偏废任何一项扶贫手段来评价其效果优劣。但这些扶贫政策组合拳发挥的整体脱贫效益是隐形的、潜在的、持久的,远比经济扶贫对贫困群众的生活影响更深远。要做好此类政策的扶贫审计,除了具备基本的审计专业素养,对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宏观视野也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正是因此,现实中对该类扶贫类型的审计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某个贫困地区多策并举脱贫效果的总体评价。(三)扶贫资金合规性审计多,扶贫绩效评价和精准性审计少在扶贫资金的审计中,通过真实、合规维度来集中整治和查处贪腐等现象,发挥了

  显著作用。这些审计结论基于财务账簿和书面记录形式上的合规真实性的判断,回答了资金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而对资金为什么从这里来、来多少资金、为何花到那里去、投入效果如何等扶贫经济绩效问题,较少涉猎,生态绩效、社会效益等就更无从谈起。同时,针对扶贫对象识别、资金立项分配、政策措施实施以及相关行业扶贫衔接机制的精准性判断,也较少涉猎。这些都影响了扶贫审计的质量和权威性。比如,针对生态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如若不结合贫困人口数量结构,摸清就地扶贫的经济投入盘子,盲目修路架桥接水通电,则投入与受益人口的经济绩效比过高,得不偿失。再比如,针对贫困建档立卡库的贫困人口的精准资金帮扶,若仅从贫困库里筛查名单,用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以及个人签字进行比对,再结合账簿发放资料,得出结论准确无误,但最大的风险就在于入库本人的贫困资料是否与其真实贫困状态相符,如若出现虚假就是最大的不精准,对所有的扶贫效果都是彻底的颠覆。(四)宏观扶贫项目审计多,微观民生项目审计少在诸多扶贫政策类型中,有的侧重于解决生态、交通、产业等偏宏观方面的问题,这些扶贫政策具有资金量大、直观印象显著、易于被政府有关部门或媒体关注的特点,但对贫困群众的受益度是间接的,精准对应性较弱。有的侧重于解决卫生健康、饮水安全、教育扶智等偏微观方面的问题,这些扶贫政策具有资金量少、效果隐形缓慢、不易于被社会各界关注的特点,但对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确是直接的。可能由于政绩观使然,面对上述“高大上”项目和“接地气”项目,无论是扶贫攻坚的责任主体还是审计监督的对象,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前者。特别是在审计实践中,“高大上”项目发现问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大,易于形成显性的审计成果,便于工作考核。而“接地气”的民生项目,无论金额、人数还是感受度都分量较弱,受众对象大多是农村弱势群体,他们对扶贫的满意度声音甚微。而恰恰是这些群体的脱贫获得感,才是检验扶贫工作优劣、有无违纪违规的最大试金石,才是扶贫攻坚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扶贫项目各自为政审计多,统筹安排项目审计少做好扶贫政策落实工作,涉及谁来扶、扶谁、怎么扶等诸多问题,这些既涵盖资金、实物等扶贫资源的分配管理问题,也涉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还涉及扶贫对象的识别、帮扶的精准性等问题,是一个社会管理的系统工程。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审计的内部工作架构主要以业务类型进行分工,比如农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事业、财政、社保等科室的审计业务各自为政,扶贫政策审计大多交由农业科室负责组织。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财政口会涉及涉农资金的审计,社保口会涉及贫困建档人口的兜底保障业务,投资口会涉及产业扶贫诸如交通、饮水、移民搬迁等大型基础投资方面的审计,信息口会涉及贫困建档入库人口因扶尽扶的海量数据比对。上述分工审计形成的审计成果与结论,显然是无法全景客观披露县区扶贫整体效果,以及存在问题的内在关联与背景情况的。出现这种审计监督效果不佳的主要症结,还是扶贫项目的审计安排不能充分考量扶贫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深刻洞悉扶贫政策措施自身发力的内在耦合性机理,不能统筹政府审计各业务科室的专业优势和协调配合的潜力,进而不能发挥扶贫审计的监管合力,影响该项工作的监督效果。做好扶贫政策跟踪审计,要充分利用审计专业优势和相对独立的监督地位,吃透扶贫政策精神实质,摸清扶贫工作的内在逻辑脉络,从政策层面、资金层面、绩效层面、守规守纪层面进行深入监督,牢牢把握政策与脱贫对象的契合度、措施与脱贫效果的支撑度、相关部门配合的默契度以及脱贫对象的最终满意度等,按照扶贫政策类型自身特点,分类精准审计。(一)目标原则与工作定位1.扶贫政策审计的内容要做到“五个转变”。即由原来单纯审计扶贫资金转变到审计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由原来单纯审计扶贫资金合规性、真实性转变到审计扶贫绩

  效评价方面,由原来单纯审计经济扶贫转变到审计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等多种形式的扶贫类型,由原来单纯由政府审计主导的扶贫审计转变为多元审计主体参与,由原来关注大型扶贫项目转变到涉及贫困群众切身利益项目上来。2.扶贫政策审计的抓手要调整为“四个着眼于”。即要着眼于监督扶贫政策全流程的贯彻落实,着眼于为不同类型扶贫政策的立项决策提供专业咨询和智力支撑,着眼于监管扶贫政策中涉及资金、信息、资源分配执行中的权力高效廉洁运行,着眼于做好各类扶贫政策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绩效评价。3.扶贫政策审计的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即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同片区脱贫攻坚规划相结合,同贫困地区生态禀赋、贫困人口脱贫主观意愿相结合,同精准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二)应重点关注的监督维度1.扶贫政策措施与扶贫对象的精准匹配度近年来,通过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大多分布在山大沟深、生态资源匮乏、气候恶劣、交通不畅的地方。这些地方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各自自然禀赋、社情民俗、历史积淀、开明开化程度各不相同,即便是同村同院各家人口素养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政府宏观扶贫政策措施在同贫困农户对接时,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户施策。显然,扶贫政策与扶贫对象在多大程度上精准匹配,就直接决定了扶贫效果。因此,在对扶贫政策审计过程中,首先应关注二者的符合度问题,研判其精准情况是进一步做好具体扶贫审计监督的要务。2.各类扶贫资源对实现脱贫目标的保障度在充分研判扶贫政策与对象的精准衔接后,各类扶贫资源是否能够实现扶贫目标的保障程度就是审计监督的具体着眼点。比如,针对因病伤残的弱势群体,就应关注当地兜底社保的覆盖面和救助力度;针对具备农业产业开发优势的贫困对象,就应关注招商引资的项目储备和支农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情况;针对移民搬迁的贫困群

  众,就应关注拟搬迁地的土地容量和当地可安置人口的社会接纳情况;针对失学辍学的教育扶贫对象,就应关注就近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和教育资助情况;针对健康扶贫的对象,就应关注当地医疗资源和全科医生数量以及卫生院的布点等情况。总之要通过关注各类资金、实物资源和帮扶对象的需求保障情况的审计,来评判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3.扶贫政策内部各环节配合的契合度在政策精准、扶贫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具体贯彻落实扶贫政策的各个流程环节之间的吻合程度,直接影响扶贫效果。比如,针对产业扶贫项目,如果项目论证可行受益面广,那么资金的及时跟进就是决定因素;针对教育扶智对象,当地学校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及时补充等环节的配合,才能促成扶贫;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及时规划、拨付资金、招投标、争抢工期等,就能实现扶贫效果;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质管材采购、定期水质监测、严谨的水源地保护以及后期持续维护等配合,就能使贫困群众长期喝上安全水;针对电商扶贫项目,当地信息化建设、网络覆盖以及电商业务技能培训地及时跟进,才能促使扶贫效果显现。总之通过关注扶贫政策措施微观执行链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的相互配合的审计,才能深度评价扶贫政策真正贯彻落实情况。4.扶贫职能发挥对扶贫效果的支撑度在每项扶贫政策的实施中,必然牵涉若干职能部门的工作。财政部门的资金统筹管理职能,发改部门的项目遴选孵化职能,农业部门的涉农产业、农资、农技规划发展职能,教育部门的扶贫助学、招生倾斜、控辍保学、师资定向培养等职能,社保部门的精准识别、差异化扶持、救济救助职能,建设、水利、交通部门的基础设施组织施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布点建设职能,卫生部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职能,金融部门的依托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发挥的杠杆放大效应,以上职能发挥情况对扶贫效果工作合力的支撑度,是评价考核有关部门勤而有为、追赶超

  越的重要指标。5.脱贫对象对扶贫跟踪的满意度扶贫政策落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脱贫对象的满意度。满意度是一个主观感受,在精准描述时需要运用客观的量化经济指标进行纵向比对,也需要结合脱贫对象本身的主观意愿,借此来全面做好满意度的调查。要用看得见的物质保障资源的满足程度和看不见的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来进行满意度的审计评价。(三)选准审计内容分类施策1.着力跟踪检查扶贫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持续关注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产业扶贫、生态保护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社会扶贫、社保兜底扶贫等政策措施的进展和效果,着力揭露和查处责任不落实、机制不完善、方法不恰当,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问题,推动整改问责,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不断完善和发挥实效。2.着力揭露和查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严格区分公与私,坚决查处虚报冒领、骗取套取、截留侵占、贪污私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等问题,坚决杜绝将扶贫资金用于吃喝接待、公款旅游、奖金福利,以及利用职权优亲厚友、违规分配扶贫资金等问题,切实维护贫困群众利益。严肃查处借统筹整合之名,搞楼堂馆所、“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问题,切实保障统筹整合过程中的资金安全和绩效。既要揭示一些部门和地方“情况不明决心大”乱花钱造成浪费的问题,也要披露“前怕狼后怕虎”不敢花钱,贻误脱贫攻坚战机等问题。3.着力监督检查扶贫资金绩效情况要将绩效理念贯穿扶贫审计始终,循着资金流向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

  一直追踪到项目和个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要重点关注是不是按照中央要求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是不是按照规范程序调整资金用途。要督查引领贫困县区以脱贫攻坚规划为指导,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切实推动各级主管部门将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贫困县,从想方设法“要到钱”转变到下工夫“花好钱”上来。4.着力监督检查扶贫项目建设运营情况要加大对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建设、通村道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教育卫生等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营效果的审计力度,重点揭露脱离实际、盲目决策,以及后续管护缺失等原因导致扶贫项目建成后废弃闲置,造成重大损失浪费、重大环境污染、资源毁损以及脱贫后又返贫等突出问题,促进扶贫重点项目发挥带动效应。5.着力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等制度性问题要密切关注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揭示和反映阻碍政策措施落实、制约资金整合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精准定位审计监督与扶贫主责的关系,在促进扶贫社会资源公平、公正管理分配方面,积极提出对策建议。以资金流、实物流、政策信息流为具体抓手,建构精准扶贫领域的腐败预防机制,营造监督无处不在的威慑氛围和清朗高效的工作生态。综上,做好扶贫政策审计就是要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统筹规划下,针对政府、社会、受助群众以及利益相关者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继续发挥好审计在维护扶贫领域经济秩序、查错纠弊方面的作用,精准监督、客观披露、公允评价,使之成为实现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不可或缺的一支中坚力量。

  【相关文献】

  1.郑瑞强.扶贫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阶段性特征、逻辑框架与发展保障.求实.2017(1)2.莫光辉.精准反腐:脱贫攻坚战的政治生态保障.行政论坛.2017(1)3.郑宝华,晏铃.精准扶贫需要高度重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农村经济.2017(1)4.刘静.完善扶贫资金审计的对策研究.审计研究.2016(5)5.胡东兰.新常态下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研究.财政监督.2016(22)6.邢成举.搬迁扶贫与移民生计重塑:陕西省证据.改革.2016(11)7.付娆.浅析精准扶贫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农村经济.2016(11)8.郭晓鸣,高杰.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四大重要关系.天府新论.2016(4)9.寇永红,吕博.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审计研究.2014(4)10.王善平,谢妙,唐红.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监管的“无影灯效应”改进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11.高波,王善平.财政扶贫资金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14(5)12.王善平.财政扶贫开发资金审计监管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篇十: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篇一

  摘要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和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唯一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本文通过分析以保脱贫的西藏精准扶贫模式的典型案例,发现我区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救济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藏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政策启发。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西藏多维贫困、精准扶贫与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创新扶貧开发模式,推行精准扶贫,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97亿元,年均减贫10余万人。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平台。同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3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04%下降到160%,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15年西藏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2016年,西藏实现了17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退出、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申请国家考核验收5个县(区),被中央确定为脱贫攻坚“综合评价好”的全国8个省区之一。2017年,西藏实现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从2016年起自治区扶贫部门将把日喀则、昌都、那曲三个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总人口739%的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计划通过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以及驻村扶持等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本文立足于西藏自治区采取的以保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医疗援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医疗援助——以保脱贫

  (一)背景导读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河谷东部,相当数量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高山等地区。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人居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截至2016年底,西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近6万人,而这些人须依靠医疗援助来助力脱贫。

  面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2015年以来墨竹工卡县实施了医疗费兜底的民生工程,对本县籍农牧民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全额报销,两年多来已经报销7330人,累计67110万元。同时,由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创立的“格桑花开爱心基金”,也对身患重病的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孤寡老人等该县贫病群体给予了

  救助。2017年底,“格桑花开”爱心基金共投入约3865万元爱心帮扶资金,受惠农牧民、学生、贫困残疾人422人。

  经过22年来八批援藏工作组的努力,不断加大援助工作力度,深入推进了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同时借助苏拉远程会诊项目,实现了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与南京市各大医院专家直接连线会诊,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

  (二)案例呈现

  家住西藏墨竹工卡县唐家乡拉东村的德吉卓嘎,马上要升高二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幸的是,2013年1月因角膜炎致右眼模糊不清花去治疗费用8万元。家庭陷入困境。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医生建议德吉卓嘎到内地医院治疗,但医疗费让这个家庭无力负担。了解情况后,县团委向“格桑花开爱心基金”申请救助,德吉卓嘎获得5万元的医疗救助款。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学习。

  (三)案例启示

  医疗援助的实施,使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居民的就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救助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墨竹工卡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区医疗保障一般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基金民政救助-其他救助的流程,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脱贫,没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然而西藏目前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仍高达34%,单纯依靠政府救济,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当地财政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多方力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缩短救助资金下发周期较长,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我区其他地区也应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力量,使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起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方能真正实现以保脱贫,建议其他地区可推广之。

  二、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以“格桑花开”医疗援助工程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墨竹工卡县政府牵头领导下,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缩短了救助流程,节省了救助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对于西藏那些拥有对口支援省市资源的县区都可以进行推广,医疗援助工程对于环境等自然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但远程会诊需要电力及网络覆盖,所以在全区已完成主电网覆盖的74个县和主要乡镇以及实现移动通信盲区全部消除的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基础上可以酌情进行推广。

  (二)对策建议

  政府、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

  地方政府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救助措施,简化救助程序,提升医疗救助效率,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生相伴,共同促进救助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救难的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精准扶贫工作案例篇二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山峦起伏,偏僻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三瓜公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电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项目成立一年来,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和稳步增长。

  一、推进“合作社+农户”,唤醒农民致富情

  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四大产业合作社。

  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使产品产量、价格得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参与性也更加热情高涨。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实施精准扶贫,目前,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

  二、推进“互联网+三农”,激活乡村发展情

  让农村更美好。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加大对村庄道路交通整改,埋设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农业更合理。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式农业,使土地利用更科学,生产要素与市场对接更紧密,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让农民更富裕。

  三瓜公社致力于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给留守贫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

  三、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小康路上有激情

  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

  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回来了。三瓜公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近年来的整治,村庄道路畅通,环境整洁,青山绿水,村容村貌重新焕发出活力。农民增收欢乐多。

  三瓜公社有效地将农民的闲置土地得以释放,闲散时间得以利用,引导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当中,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氛围浓厚。

  实施“五大工程”推进文化扶贫篇三

  湖北竹溪县地处秦头楚尾,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之称。我们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动文化扶贫,确保群众精神脱贫和经济脱贫同步。

  一、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上精准导航

  大力培育家风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地域文化“四种文化”品牌,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内修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道德讲堂、科技讲堂、法制讲堂、健康讲堂,打造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xxx台。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开展整理族规族训、书写家训牌匾、收集家风故事、传唱家风歌曲系列活动和“竹溪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让家风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传家风、带政风、净民风、育新风,营造了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精准供给

  一是健全县级设施。整合资金4亿元,先后新建可容纳万人的县广场公园、2万多平米的塑胶天然草坪运动场;投资近8000万元,开建占地50亩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二是构筑乡镇文化服务堡垒。新建文化站10个、维修改造4个;所有文化站单门独院,并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三是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村建有标准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新建文化广场180多个。同时,建立以乡村少年宫、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多层次网络,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娱乐、健身、“充电”。

  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文化产品提供上精准生产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一是以“文化扶贫进乡村”活动为载体,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队深入边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主题文艺创作。近两年,先后创作宣传精准扶贫等内容的文艺节目20多个。以带着公公出嫁的农村妇女王大芝为原型,创作山二黄现代剧目《改嫁》,将其打造成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典型。三是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如迎新年万人长跑比赛、春节传统民俗大展演、“耕读传家·书香竹溪”广场诵读等,使消极腐朽没落文化无处生根。

  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精准定位

  一是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组织编撰《竹溪县地名文化拾趣》、《竹溪寨堡文化探秘》等系列丛书。二是推动文旅融合。依托古遗址、古寨堡、古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楠木寨、曾家寨、秦楚古长城等景点10余处,举办楠木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推进非遗项目市场开发。打造竹溪蒸盆旗舰店,兴建向坝民歌楼,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购物。

  五、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多种路径,在文化队伍建设上精准施策

  建立“人员统一调配、资产统一管理,经费集中核销、工资全额预算”的管理运行机制,近两年公开招聘、选派17名文化能人充实到文化站;配齐了村文化管理员。新发展民间文艺团队59支、草根明星1200多名。多次出资委托市艺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山二黄戏曲培训班;2015年又选拔30名学员到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定向委培,为拯救濒危剧种打下基础。

  做好文化加法助推精准扶贫篇四

  寻乌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罗霄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中宣部对口支援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精准扶贫,整合资源、健全机制、做好加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一、做好“硬件+”,扶设施建平台

  针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这一现状,在中宣部和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以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为契机,做好文化设施的加法,打造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面宣传展示墙、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活动器材”的“七个一”建设模式。截止目前,全县已率先在贫困村建成文化广场32个,受益群众达到5万余人,使广大农村群众文化休闲有场所、运动健身有去处。

  二、做好“活动+”,扶精神添动力

  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匮乏、群众精神生活单调等现象,我县采用下乡“种文化”的方式,提振群众精气神。一是搭建“百姓舞台”唱大戏。积极扶持群众创作编排本土特色文艺节目,由群众选出喜爱的节目参加全县“百姓舞台”汇演。去年以来,我县共举办“百姓舞台”文化活动12期,参演群众600余人次,观众8万余人次。二是开展“文化下乡”育新风。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把脱贫致富带头人、“身边好人”等典型事例编成歌舞、小品等节目,在乡村巡演,使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中提升素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培育社会新风。去年以来,全县送戏下乡200多场。三是举办“百村百节”聚合力。通过加强艺术指导,政府资金补助,全县已扶持南桥镇民间汉调乐队、晨光镇民间器乐队、澄江镇汉剧团、寻乌山歌队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52个,带动了全县100多个村每年举办一场以上民俗文化活动,凝聚了民心民力。

  三、做好“资源+”,扶产业促脱贫

  针对农家书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县在农村选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基础上,探索了“农家书屋+电商”的建设模式。一是增添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农家书屋场地、书籍、书架、电脑等资源,增添电子显示屏、电信缴费终端等设备,增加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等功能。二是巩固文化阵地。农家书屋聚“才”也聚“财”,目前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电商”村级示范点15个,农家书屋平均每月借阅书籍人数增长3倍以上。三是实现产业扶贫。在“农家书屋+电商”的带动下,我县农村电商产业蓬勃发展,仅2015年全县通过村级电商服务站销售脐橙20多万斤,参与电商的农民达到5万人,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3700多人,实现脱贫395户。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在文化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出实招,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打造新风貌又培育新风尚,推动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步走、互促进、双丰收,积极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提供有力支撑!

篇十一: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P>  扶贫典型案例XX村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__村精准扶贫典型案例__村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地处__县西部,毗邻__市,距县城16公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村。全村有耕地面积5304.3亩,下辖16个自然村,2510人,其中:贫困户119户336人。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了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如何突破这一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村两委班子可谓是煞费苦心。201_年年初,__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创新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文件,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紧抓机遇,率先在全县范围内成立了首个莲子专业合作社,开展精准扶贫试点,取得了成功。201_年,__村投资70多万元种植莲子面积382亩,参与农户149户681人,其中贫困户107户432人,覆盖__、__、__、__、__五个自然村,并于当年取得实效。全年共收获莲子20多万斤,按市价8元/斤算,产值达160多万元,实现户均增收3000多元,有89名贫困户当年成功脱贫。__村在精准扶贫方面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好做法:一、找准定位,鼓动人心“一亩田,七分涝”是__村耕地的真实写照。由于大部分耕地是低洼易涝低产田,迫于生计,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病残幼留守村庄。如何利用好低产田,同时又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便成了村两委班子的头疼事。201_年春节,一次不经意的闲聊,让__村村支书__找到了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原来,村里一户人家的女婿在莲子之乡——__发了“莲子”财。恰逢春节,_老板回到村里过年。听说这个消息后,___立即找到_老板了解莲子种植、销售及经济效益情况。在实地察看了本村一片紧邻_河的低洼地后,_老板觉得自然条件、环境均十分适宜莲子种植。村两委班子当机立断,多次召开群众代表、党员大会,并请_老板现身说法,让群众了解莲子种植,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情况,鼓动群众

  思想,统一认识。春节刚过,村委就组织群众代表、村小组干部一行十多人,前往__实地考察,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

  二、创新模式,搞好经营__之行,对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触动很大。村委会随即在全村展开了如何发展莲子产业的大讨论,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在借鉴__经验的基础上,村委会根据群众讨论的意见、建议,结合本村实际,对如何搞好莲子产业经营,提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模式。首先,村支书___等人带头注册成立了__乡__村莲子专业合作社,参社户数149户681人,其中贫困户107户432人,覆盖基地附近五个自然村。其次,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种植莲子的产业基地。对采取土地入股的农户除按每年每亩400元的价格给付租金,所获利润还对半分成,彻底打消农户顾虑;再次,规范合作社经营模式,采取“四”统一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即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配。三、三级联动,做好帮扶一是人员帮扶到位。201_年初,__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意见,明确了县、乡、村三级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提出了“县领导包乡、县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1+1”结对帮扶模式,__村作为全县精准扶贫的试验点。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委派了一名县委常委负责挂点,并安排了县扶贫办、县农业局、县石油公司、县房管局、县市管局等单位挂点帮扶。乡党委书记作为__村莲子产业发展的

  三是技术帮扶到位。为彻底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县扶贫办专门从__聘请了一名技术顾问,负责技术指导。县农业局专门安排一名懂业务的副局长负责,2名业务能力强、有责任的技术员常驻基地,现场解疑解惑。

  通过一年的运转,荷浦乡__村莲子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在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__村莲子基地,取得了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好成绩,基地共产新鲜莲子20余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60余万元,剔除成本,人均增收20_以上。

  二是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基地有长期雇工30名,采摘旺季多达60-70人,带动了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就地赚钱。比如,__村付__、付_、阮_三名年逾六旬的贫困户,去年仅在莲子基地打工,每人收入就达1万多元。

  __村莲子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不仅改变了贫困村群众的以往单一的耕作模式,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也为在全县推开精准扶贫工作,积累了好的经验,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推荐访问:精准扶贫跟踪审计案例 精准 扶贫 审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