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9篇)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9篇)

2022-11-17 13: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9篇)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我国党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9篇),供大家参考。

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9篇)

篇一: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我国党的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党的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真理,是绝对真理,是活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

  在思想领域,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有借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虚化中国***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

  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势也向多样化、深层次拓展。他们不再限于兜售西方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生活价值观,而是向政治、哲学价值观发展。布热津斯基攻击共产主义学说的“大简化理论”,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公然挑战。这些社会思潮极具迷惑性,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貌似客观的历史事实,赢得人们的信服和认同,从而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篇二: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论波斯彼洛夫的“意识形态

  本性论”】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文学本质方面的基本问题,钱中文、童庆炳等人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的讨论,而波斯彼洛夫的“意识形态论”对于我们了解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他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在对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中,在文学认识生活的过程中详细论述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本性,并且超越了庸俗社会学的机械反映论的局限,对于我国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艺术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一种“内在形式”从普遍意义上来说,艺术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两方面是相互分裂的。波斯彼洛夫也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出发,但将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统一,提出了艺术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将内容与形式共同服务于艺术的意识形态本性。作者认为内容与形式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概念,也是哲学概念。每一个个别的社会现象在其历史的发展中都有其各自的内部组成原则,这种发展规律就是形式,这种内部组成原则就是现象的“内在形式”。他从黑格尔哲学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形式就是内容,并且按照其发展了的规律性来说,形式就是现象的规律。接着,作者针对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意识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内在形式’”,而艺术的“外在形式”就是体现内容的“内在形式”的外部结构,也就是艺术的形象性。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本质特性体现于某一个性,这种构成个性的特殊性的体现,乃是作为一种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的语言艺术的独特的‘内在形式’”。简单来说,艺术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表现个体的特殊性,来达到认识生活的意识形态本质的目地,这种个体的特殊性构成艺术

  的“内在形式”,个体的表现方式构成艺术的“外在形式”。但是,波斯彼洛夫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单一的庸俗社会学观点上,

  没有将艺术仅仅作为揭示社会本质的手段,而是在艺术的认识功能上加入主观的成分,将艺术看成一种能动的认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在通过个性的表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时,同时也通过对形象细节的选择和结合,表达自己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和感情评价。这种统一就完成了内容上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统一。他认为,“语言艺术作品,其他艺术作品也一样,只有当它们的独特的艺术内容在生动而又形象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完美的表现时,才具有她的特有的美。使作品的内容得以充分展示的形式的完美是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没有完美的形式,内容不可能充分展现,只有充实的内容才能决定完美的形式。”这就既肯定的了艺术内容的本质地位,又没有忽视形式在认识本质中的重要性,使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形成辩证的统一。

  二、艺术起源于意识形态的高级阶段作者在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本质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我们知道,社会意识形态的划分并不是历来就存在的,而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较晚时期,即从原始氏族制度向国家制度转变时期才产生的。那处于意识形态分化之前的原始社会中的作品是不是艺术哪?在作者看来,原始社会的艺术创作并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仅仅作为“前艺术”或“艺术的前身”存在。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发生于周围环境的中的很多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不能理解,表现出对未知力量的恐惧,神话与巫术在人们的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人们集体创作的绘画、舞蹈、雕塑等作品,内容多表现为原始人关于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生活,关于宇宙形成的空幻的想象,也表现为关于某些人种起源的想象,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氏族和部落的一些事件的传说,还有关于自己来源于图腾的蒙昧的自我意识等等。在这些创作中,虽然也是借用形象化的方式对生活进行再现,但是原始人类并不会进行自觉的抽象思维,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些现象

  的本质,而是在其形象再现中把人们的“宗教想象、哲学世界观的胚胎、本氏族的历史以及审美体系的萌芽”等种种混杂的思维意识统统包罗在作品内。人们认为这些作品乃是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的再现,对其中描绘的一切都信以为真。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没有对生活现象进行典型化的选择,没有进行想象性的虚构,也没有加入作者个人的感情评价,所以在作者看来,这些具有艺术的某些特征(形象性,审美性)的作品只能作为艺术的“前身”存在。

  那么真正的艺术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哪?在作者看来,艺术是伴随着劳动分工,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法律,政治,宗教,道德,的分工以及理论上的系统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意识形态得到系统化的发展,这使艺术得到了推动力。虽然人们继续创造着新的故事和歌曲、舞蹈、绘画和雕塑等作品,但创造形象的目的已经是为了把在意识形态上“对世界的感受”的内容加以系统化,以揭示出认识的普遍意义。作者以古希腊的叙事作品和戏剧作品为例,认为古希腊的“悲剧”最初是作为一种礼仪性的酒神日神的祭祀活动存在的,后来在社会意识的发展中,转化为一种社会性、道德性“悲剧”,再现生活并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所以在作者看来,艺术应起源于这种社会意识的高级阶段,伴随着意识形态体系的成熟而发展起来。

  三、艺术内容来源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感受的世界观”在对艺术的起源与艺术的性质进行意识形态上的界定后,作者又在艺术内容上探讨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认为意识形态是艺术内容的来源。我们知道,意识形态多是依靠抽象的概念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并形成观念上的理论体系,但艺术的表现却要依靠具体可感的形象思维,如何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理解艺术的内容?在这里,作者提出了“具体感受的世界观”的概念。波斯彼洛夫认为:“艺术家的世界观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理论观点,它通常包括艺术家对生活的一般的概念;二是他的意识形态的具体感受的世界观,它比较具体,因为它产生于艺术家对‘周围事物’的深切‘关注’。”而且世界观的两个方面总是互相影响的。艺术总是先产

  生于艺术家“具体感受的世界观”,同时作者在这种具体,形象的对世界的感受中又包含着对生活的某些社会历史特性的兴趣,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的思想认识。艺术家所掌握的某种理论观点的体系经常对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篇三: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

  好,今天很高兴跟同志们来交流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知道这个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在现实,新的形势下,随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我们这个意识形态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简单的来交流一下。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第二个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哪些新情况新问题。第三个就是说我们的一个路径问题,就是说,怎样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地提升我们这个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课程前言:意识形态的含义第一个我们来简单的,来交流一下意识形态,它的一个含义是什么。大家都对意识形态这个词,很熟悉。但是它有哪些含义呢?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西方有一个很著名的哲学家叫黑格尔,他有一句名言是什么,就是熟知并非真知。就是某个东西,某个现象可能我们天天听到,看到很熟悉,但是对他的本质,对他的概念,不一定真正知道,所以意识形态可能就是一个熟知而非真知的这么一个东西。首先意识形态指什么,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这叫什么意思呢,意识形态,它是对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政治关系的一个反应。所以,意识形态他不是与脱离经济基础而政治上的建筑,它是对经济基础政治建筑上的一个反应。所以,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意识形态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呢,就一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跟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更与接近一点,而哲学、艺术、道德、宗教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更为远一点。但是他们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第三个意识形态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怎么讲?就意识形态它反映了一定政当政派党派以及一定阶级的,它的一个思想观念、利益主张。所以意识形态它是脱离不了一定的党派跟阶级的,它是对特定阶级的一种利益的主张的反应。所以意识形态的含义,需要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它是反应经济基础,政治,这种制度的实际上体系。第二个是它有哪

  些具体的表现。第三个是它的本质是它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马克思有一段名言,它是这样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

  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这就反映了任何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他都是阶级的一个利益的反应,所以意识形态,它有本质上它是有一定的阶级性的,阶级属性的。比如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你自然阶级在经济层面上,经济生产方面,在所有质方面你是统治阶级,同样,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的这种思想体系当中,你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且你是反应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关系的一种体系,所以它反应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我们把握意识工作首先要把握的,就是说意识形态到底它的含义是什么,意识形态工作它的一个具体的界定是什么。

  看这样一段话,所谓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政党通过自己意识形态的构建、构建比如说内容上构建,一种理论创新,理论整合,这是构建。传播在现实当中传播,向民众,向社会的一种推广,传播和在实践当中的表现,具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具体的行为一种表现,来贯彻自己的意图和宗旨的一切活动;意识形态工作,也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自己的政党的意图,主张现实化,将现实推进,贯彻。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保证代表和反映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思想、观念、文化、道德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要占一个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共产党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将我们党的,这种政治主张,理想观点,价值观,要在现实当中体现出来,通过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让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社会思潮当中,要占一个主导地位,要引领其他社会思潮,这是意识形态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接下来我们讲三个大方面的内容。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第一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第一是组织动员的功能.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思想观念,你要组织动员一定的群众,一定的这种部门。首先是什么,首先是思想观念的一种传播,人们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去调动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行为。所以,思想观念的传播,首先是组织动员的首要环节,你没有了思想观念的传播,没有意识形态的传播,你无法动员大众,因为,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支配的,你要去影响一定的人们的意识形态的行为,首先是通过思想观念去影响大家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组织力量凝聚的基础。你这个思想观念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但是如果人们大家

  的对一个现象,对一个事物的看法,认识,是不同的。你这样子,人们的行为的统一心,一致性就无法达到,大家对于不同的自己的想法,也就没法让大家凝聚起来,所以,意识形态的这种一致性,思想观念的一致性,是组织力量一个凝聚的基础,所以,你没有了这种意思观念,认同的一致性的话,你这个组织力量就无法,这个凝聚起来。

  第三个方面就是组织动员活动持久的一个条件。你这个没有思想观念的一种稳定性的思想观念,你这个组织动员活动的一种持久的,条件就不具备了。你需要通过一定的理想信念,一种价值观的去整合人们的行为,这样子组织动员的活动,他才有持续性,这是意识形态的组织动员功能,通过意识形态去组织动员。

  第二是引导功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一种引导功能,毛主席曾经说过,他说主义譬如是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能有所指望,才能知所趋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这个主义是一面旗帜,你有了这个旗帜,才能引导大家走向何处,所以,这个就反应了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引导功能,引导这大家往哪个方向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代我们所主张的一种旗帜,他将我们引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就是中国梦,中国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他也有一种引导的功能,将大家整合起来,凝聚起来,将大家的行为,大家的事业,引向什么,引向中国梦的,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所以,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一种引导功能。第三是政治认同功能,现代社会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一个根本的一个来源是什么,就是民众的认同,老百姓认同你的,你这个政党执政才具有合法性,老百姓不认同你的,你这个政党就没有这个执政的合法性,所以民众认同是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的基础,所以一旦丧失了民众认同,你的执政的合法性就没有了。而民众认同作为一种政治认同的话,它是内容是很多方面,但是他最重要的,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意识形态的认同,就意识形态能不能认同你,能不能认同你的价值观,认同你的理想信念的问题,认同你的这种政党的政策问题,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所以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就是让老百姓民众认同执政党及其它的政策,价值观,所以意识形态具有一个政治认同的功能,所以意识形态工作做不好,就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导致老百姓对你的认同弱化,老百姓对你的认同弱化,你的执政的根基就会动摇,所以意识形态他这种政治认同功能,它对一个政党的执政合法性,这种意义非常大。第四就是利益的整合功能。什么叫整合功能呢,就是一定的政党通过意识形态去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的利益诉

  求,因为统治阶级利益,它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的利益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去发挥这种意识形态的这种功能,去整合大家的利益,将大家利益的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第二层就是处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统治阶级跟被统治阶级之间根本上是利益冲突的,但是为了使得整个社会达成一种形式上的和谐,保证一层社会不至于分裂,在这个情况下,统治阶级就需要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利益的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让他激化,所以这是利益功能的两层含义,一个是内部利益之间的整合,第二个是统治阶级跟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一种整合。

  所以通过利益整合的功能,所以意识形态它是能够引导社会利益诉求,他可以把人们对利益诉求往某个方向去强化,跟某个方向相切割,它是一种利益的一种,引导功能,第二个是也能够改变民众对社会利益关系的理解(利益的层次性)。什么意识呢,老百姓的利益,它是由层次性的,对这个利益,对那个利益,它是一个不同的结构性的,在一定情况下,这种利益的理解的这种侧重是不同的,所以,意识形态能够改变,民众对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种理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比如说,一定的社会时期人们对经济利益这种诉求很大,大家都来追求这个经济利益的话,会导致这种大规模的冲突,在这个情况下,执政党统治阶级,它通过利益的这种,这种引导,整合功能,将一部分人对经济利益的这种诉求,他转移到政治利益,或者文化利益,这样子,就缓和了这种利益之间的这种冲突,或者说引导民众,认为在这个时期政治利益或者文化利益比经济利益可能更为重要,所以这个是他最有改变民众对利益关系的一种理解,这也是他的一个利益的一个整合的功能。

  第五就是批判与辩护的功能。在马克思那里面,意识形态是一个批判性的概念。意识形态是批判敌人或者敌手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也是在与敌手交锋当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性、获得民心的重要一种手段。所以通过意识形态,去批判这种对立方的一种工具,比如说,中国跟西方在话语权过程当中的,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表现为对西方意识形态虚假意识的一种批判,揭示他们的背后的这种政治意图,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讲西方普遍话语,他普遍话语,他背后是有它的特殊的利益的,所以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跟他们进行话语意识形态之间竞争的过程当中,甚至斗争的过程当中,揭示它的背后的一个西方的意图,批判他的来维护我们的自己话语,自己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这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功能,就是批判和辩护的功能,批判对方的,维护自己的,这是我们讲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一个功能来入手,这个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它是具有巨大的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搞好意识形态工

  作。二、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党的工作任务转变带来意识形态内容变化接下来我们讲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说,当前这个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一些新的情况

  新的问题。第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党的工作任务的转变带来的意识形态内容的变化,任何政党的意

  识形态都是围绕了党的,围绕了执政党的工作的任务来构建的,党的工作任务变化,意识形态也是变化的,以改革开放前后为界,我们发现党的工作任务,这个,他是从党的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党的工作任务的一个重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从八大到十八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当中的一些词的出现的频率,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变化,你看从八大到十八大,阶级,阶级斗争,斗争这些词汇,它是基本上成一种下降的趋势,而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这种现代化的话语,它是基本上从八大到十八大他呈现什么,呈现一种上升的一种增长的一种态势,所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所以从简单的这种社会学的统计,我们就发现,这我们党这个阶级斗争,越来越转化为或者让位于经济建设,这反映了,从这个一种简单的这种社会的这种报告当中的这种,这种词汇的出现频率的统计,我们就发现这个党的工作任务的转移,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一种转移。

  所以工作任务转移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内容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过去我们的意识形态更多的强调阶级,阶级斗争,两条挡路之间的斗争、革命,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工作任务的确立,我们的意识形态可能更要注重,这种发展,这种民主、法治、和谐、以人为本等要素。这些东西跟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契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这种内容的这个调整,需要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

  当然也有一个难点,就是说,传统的任何一个政党它需要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意识形态的连续性,所以过去我们的这种革命的话语,强调阶级斗争的话语跟现代建设话语,强调现代化建设的话语,这两个话语体系要结合起来,所以这个是我们在意识形态内容,创建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难点,怎样将“革命话语”与“建设话语”整合起来。

  (二)发展中的问题和理论宣传的差距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第二个是发展中的问题跟理论宣传的差距影响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意识形态工作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没有纯粹的这种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惯例的一种灌

  输,人们总是根据对现实现象的认知,来对你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传播进行一种判断,进而进行一种选择,所以我们发展过程当中一些问题,一些理论上面的一些现象,他也会影响到民众,对你所宣传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一种选择性的处理,比如说党内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老百姓对党的性质与宗旨,这种意识形态的这种理念的一种认同;这两种矛盾影响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工作强调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理念,但是现实情况下又存在不正之风跟腐败现象,所以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影响了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种效果。第三个我们党一贯强调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强调共同富裕。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不公的现象,所以这也影响了老百姓对我们这些公平正与原则的接收。第三个比如说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一些主流的宣传媒体去宣传,宣传的是高大全的东西,但是现实又存在很多负面的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两种矛盾影响了老百姓对主流宣传这种媒体宣传内容的一种认同,很多情况下,老百姓对主流宣传,宣传的媒体这种宣传的内容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不相信你说的,为什么不相信你说的,因为社会存在着很大的负面的现象,所以这种不相信,也导致了我们意识形态工作这个效果有待提高,这是第二个方面。就是说现实发展中的问题以及我们理论宣传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到什么呢,影响到我们工作效果。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第三个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全球化对我们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提出了一些挑战,西方有一个学者叫阿里夫·德里克,它是这么说的,“如果不考虑到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胜利,就无法理解全球化,什么意思呢,他把全球化理解为资本在全球的一种扩张,接下来他讲,文化冲突现在比过去更明显地体现在一种意识形态和机构的领域里,而这恰恰是欧洲中心主义的现代化的一个产物。”全球化导致了,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而德里克认为,这是欧洲主义现代化的一种产物,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西方的这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一种冲击,在这种冲击过程当中,西方的意识形态进行了一种顺的,所以经济全球化,各个民族融入到这种经济的一体化,这种全球发展的链条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西方的文化霸权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问题,它产生的一种冲击。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叫亨廷顿,他写的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全球化将人们带入到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当中,但是不同的文化之间冲突,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跟民族文化之间的这种冲突就产生了,而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去抵制文化霸权,对我们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种冲击,所以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

  的一种影响,给我们传统的这种民族认同,国际认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是第三个方面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

  (四)利益多样化带来的挑战第四个方面就是利益的多样化带来的挑战。江泽民在一次会议当中它是这么说的,他说“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这段话就反应了市场经济一方面它具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的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消极的作用就是它导致了人们所这种利益的追求,它是多样化的,产生了很多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一些思想观念,利益的多样化,带来的就是,对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之间的利益,是比较统一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通过国家,强调这种集体利益,去整合人们的利益诉求,而到了市场经济以后,这个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政策上它是合法化的,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成为市场的一个利益主体,利益的主体多元化,就导致了不同利益的分散,分化,甚至一种冲突,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作为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宣传,它就会遇到利益分化的一种冲击。过去我们经常讲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统一,但是当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跟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牺牲的是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维护的是国家利益,所以在集体利益跟个人利益两个大的利益,系统上面,我们过去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这是计划经济的一种整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宣传,价值观的一种引领,而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党集体利益跟跟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人不是维护集体利益,而是追求个人利益,甚至是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了他人的利益,甚至集体的利益。所以市场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以及出现的一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它对我们传统的这种意识形态的宣传,立柱与集体利益的这种意识形态构建,形成了最大的一种冲击甚至是抵制,所以我们过去讲,学习雷锋精神,学习雷锋精神最核心的一个东西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在很多人那里面,它是没有号召力的,从雷锋精神在现实的一个社会的一种遇到的困境,就反应了这种意识形态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它是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挑战,利益,人们的利益是凸显出来的,这种利益主题的差距性是凸显出来的,以及加大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整个的

  一种难度,这是我们讲的利益多样化带来的挑战。(五)文化多样化带来的挑战第五个方面就是文化多样化带来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的一种交流,随着市场

  经济自身的激发出各种的文化思潮,在这个过程当中,多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这就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划经济各种思想观点,还是比较少的,所以主流意识形态它的整合意识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说我们是三千年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体现在文化方面就是我们的文化领域,这种风起云涌,各种文化都出来了,各种文化背后,都影响着一大批的这种民众,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引领的这种难度加深,加大了。哪些社会思潮呢,哪些文化呢,比如说,老左派,新左派,新儒家,民族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这些社会思潮都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历史形态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习总书记在8·91讲话当中,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在讲到苏共垮台的时候,他认为苏共垮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苏联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思潮,出现了否定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社会主义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对苏共的跨国,苏共的这种瓦解,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的意识形态工作,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去引领社会思潮,特别是要抵制这种,旗帜鲜明的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所以这也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新的难点。

  (六)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挑战第六个方面就是说,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一个挑战问题。福山是一个美国著名的学者,他是日裔的,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历史学家将把这段时期,什么时期呢,就是从1990年开始的到现在的这段时期,称为一个‘信息革命时代’。”福山认为从1990年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什么时代,就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信息革命的时代很多方式都要发生转变,整个社会走向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对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怎样去掌握网上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传统的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在这种现实社会当中,主要是通过这种报刊,这种主流的纸质的媒体,宣传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现在一个新的课题就是说,怎样做好虚拟社会意识形态工作。这是我们一个新的课题。所以掌握网上意识形态领导权,成为意识形态工作新的任务,这是我们讲的六个方面,六个方面表现了我们当前,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遇到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而这对这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作出调整,需要不断地提高我们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三、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内容的创新与转型所以接下来我们讲一下怎样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第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的推进意识形态内容的一个创新和转型。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党的工作任务也是不断变化的,这意味着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需要不断地创新和转型,我们党为什么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根据时代发展新的潮流,不断地推进我们党的理念的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时代化,任何理念一旦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它就没有说服力,所以意识形态你必须要正确解释和说明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还是停留在革命的时代的一些说教方面,脱离了现实发展的这种现象,那么我们的这种理论,我们的这种形态,就成为一种教条,没有任何的说服力,所以你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要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比如说,过去传统社会当中,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强调这种国家利益,这的确是对的,现实当中,我们也要强调国家利益,但是,我们在过去的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在国家意义上去理解社会主义,去理解这种利益关系,甚至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这个为借口去侵害个人利益。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公民权利、公民意识的凸显,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形态,一方面要强调这个集体主义这种利益的价值的引导,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一个体现思维,这个体现思维是什么,我们不能以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作为一种借口呢去个人的利益,所以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意识形态的工作,还要落脚的对个人利益的保障上面,我们过去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个很高的道德的可靠,他的确有这种引领性,的确在整个社会上进行一种推广,但是我们不能以他为借口,去侵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以这个作为要求所有人的一种道德准则,这就反映了我们的意识形态,要根据现实,特别现实利益的结构的调整,去做出一个判断。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说,如何将改革开放现今的出现的理念,融入到我们意识形态内容创新当中,比如说实践、发展阶段、生产力、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本价值纳入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里面当中。过去我们讲,阶级斗争这种话语体系,现在我们更应该强调这种建设话语体系的建设,在价值观层面上强调一个以人为本的一种价值理念,过去我们是过多的去强调阶级,阶级利益,强调这种阶级的整体利益,现在要落实到对个人利益,所以以人为本要落实到对个人的保障上面,这是我们讲的要根据现实的发展,特别是利益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推进意识形态的创新跟转型。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推动意识形态的创新,主要有五个阶段,第一个是“实践标准论”、通过实践标准去创新我们的意

  识形态,针对的什么问题,就破除两个凡是的一种传统的意识形态,破除了一种阶级斗争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个是“初级阶段论”,初级阶段理论它的意识形态创新的意义就是说,我们党的理论要根据我们的国情去推进意识形态的建设,推进我们的事业,而不能仅仅地是依赖,或者是教条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有很多设想,比如说,公有制,比如说揭瓦经济,是吧,他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就是提出了,初级阶段,所以初级阶段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代党的理论创新,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内容,意识形态内容的创新,要立足于什么,要立足与中国这个初级阶段,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三个代表论”,通过三个代表去推进我们的意识形态创新,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三个代表对我们党的理论,意识形态创新的重大意义,过去我们是强调的我们党,主要代表的是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还有这个农民阶级,这是我们共同建设我们的经济基础,当三个代表他提出来一个党社会基础,要扩大一种党的社会基础,我们党既要代表工农阶级,又要代表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一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利益,所以,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之间的统一,两个先锋队思想提出,这也是对我们意识形态这种内容的创新。

  第四个“和谐社会论”的提出,过去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过多的强化阶级斗争,科学社会就指出我们这种所要追求的是和谐社会,人跟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强调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是对我们意识形态内容的一种创新。

  第五个阶段就是我们最近中央一直强调的就是核心价值论”。怎样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去,推进我们意识形态的创新。

  (二)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第二个方面是怎样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我们的确要巩固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的地位,当然,强调一元主导并不意味这我们要建构一种封闭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我们的应该具有一种广泛的包容性,开放性,在包容性和开放性过程当中,我们要引领其他的社会思潮,我们不能简单地,是吧,强调这个议员主导,强调对其他的,这种社会思潮的这种坚决的抵制斗争,这是一种封闭的、不包容的心态,我们一种包容的心态,就是说我们要,一方面强化我们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这种价值的引导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其他的社会思潮进行一种引导,甚至把一些其他社会思潮,好的东西吸收过来,进行一种科学的分析,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而不能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把其他

  的一种社会思潮,都消泯掉,是吧,这是强化议员主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文化多样化条件下,不可能只有一种观点发出声音,很多观点都要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社会思潮多样化,并不是问题关键,问题的关键就是说在不同的声音当中,要有一个主流的声音,我们并不是简单的不让其他人发出声音,而是说我们要争抢我们的包容性,在多种声音当中,我们要有我们的主流声音,我们对其他声音进行引导,对其他声音合理的东西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这样子,我们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才会更强。

  (三)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个方面就是说,我们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刚才我们提到,由于这个现实发展过程当中的矛盾,跟我们理论宣传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我们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提高意识形态的科学化水平,需要我们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说第一点、要区分工作对象的层次性,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有些很高的这种意识形态要求,可能是仅仅适合于这种党员干部的,有些事适合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要把这种区分开来,你不能用一种单一的,用这种单一的话语,单一的价值观要求所有的人,我们知道,人跟人之间它是由于阶层不同,由于文化层次不同,它的一种,这种对价值观的这种认同它是有层次性的。第二个就是要防止工作中的盲目性,克服形式主义。客观的讲,中的一些,我们很多过程当中的一些,现实过程当中的一些宣传工作也好,这种理论教育活动也好,很大层次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用一种形式主义,去反对另一种形式主义,用形式主义去开展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个是我们要客服的一点,就是防止意识形态宣传当中的一种盲目性。第三个就是要克服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现象,发挥意识形态的渗透工作和潜移默化这种工作的作用。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的要求,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要素,它对人们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它是需要一种潜移默化的一种方式去拓展,并不是,我们好像今天讲一堂课,做一次讲座,给老百姓发一本意识形态领域的书,就能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个是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方式,所以我们这个意识形态工作,某种意义上要向西方的一种宗教,它的工作学习,我们发现宗教领域,它的一些工作,它就是一些潜移默化的一种工作,强调一种人跟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情感的交流,这种理性的一种对话,而并不简单的一种表面化的一种宣传方式。第四个方面就是我们要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实际,防止“两张皮”。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很多的一些理论宣传,这个意识形态工作跟老百姓的生活是脱节的,是两张皮,宣传工作没有针对性,没有结合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去宣传我们的意

  识形态,宣传我们党的这种政策问题,在现实过程中,这种两张皮的现象特别严重,所以,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去争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问题。

  (四)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怎样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去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刚才我们提到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种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展开的,所以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做出调整,就你这个意识形态工作,你要做好,你必须随着这种信息时代的到来做出一些调整,最近很多人,在聊一个话题,叫大数据,有些学者认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大数据的时代,进入了一种网络时代,在这个过程当中,大数据时代,你的意识形态工作,你要做出成效,你要有实效性,你必须要利用,先进的这种信息技术手段,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传统方式,比如说在信息时代,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这些载体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的载体。如果我们把这些载体让步出去,我们的意识形态很大的一个领地就让步出去了,所以这些重要载体也都是我们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方式、新手段。传统的纸质的媒体,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也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所以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条件可许的情况下,都可以写博客,发微博、微信,发帖和跟帖;通过这些新的宣传手段,来宣传党的政策、主流意识形态。现在是一个智媒体的的,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信息发布中心,所以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可以通过这种,智媒体的这种载体,主动去宣传我们党的一些意识形态,宣传我们党的价值观念,所以要这种掌握网上,这种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必须利用先进的这种信息技术的一些手段和载体。好,今天我讲的内容就是这些方面,简单的小结一下就是说,第一个就是我们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重要的意义表现为,它的几大的一些功能,比如说它的引导功能,比如说它的这种政治认同的功能,这是对意识形态重要性的一个论述。第二个方面就是说,现代社会,特别是当前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遇到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比如说工作任务的转移问题,经济全球化,信息的这种到来,信息的到来,包括文化的多样化,利益的多元化,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第三个就是说我们要针对这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要不断的提升我们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的这种科学化水平,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四: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方面、范畴、范围内的精神层次的概念,属上层建筑,重点在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中文名:意识形态领域核心内容:价值观范围:意识形态方面、范畴属:上层建筑

  1概念内涵2当前问题3解决方法4精神需求

  概念内涵

  目录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君主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

  (moral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出某种政治与文化计画作为参考的社会运动、机构、阶级或大团体,他们的整体观念、原则、教条、迷思或符号。它也可以是通常用来界定某个政党及其政策的一整个政治思想结构。通常是某些道德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当前问题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努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整个意识形态工作。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攻与防”,坚持在主动进攻中坚守阵地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面对国内一系列复杂深刻的变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一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便捷,更显“短兵相接”,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这说明,我国在网上对世界的影响还十分微弱。二是国内“四个多样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的心态普遍显得烦躁不安,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大范围、远距离、长时间的人员流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断层”、“盲区”增多;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择业标准发生裂变,一些人的敬业精神开始淡化,甚至因下岗失业而产生怨气,形成怒气,导致泄气。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主动出击中坚守阵地,在增强马克思主义“攻击”能力的同时增强“防御”能力。“防”是为了“攻”,“攻”是更好地“防”,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是绝不能搞“国际接轨”的。我们一定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意识形态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意识形态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通过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控制力和导向力。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要搞“思想专制”,而是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否定思想的多样性存在,而是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要搞意识形态至上,而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2、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切实组织实施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工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要加强对重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能经世致用的研究成果,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实践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使我们的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并内化为处世、行世、立世的实际行动。

  3、通过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在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问题上,一是要“守住”,二是要“占领”。要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宣传阵地建设,形成以党报党刊为重点,包括新闻出版、社科理论、社会文化等在内的、覆盖城乡各个层面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网络。要通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管理,决不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二、科学引导思想观念的“统与放”,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引导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是新形势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紧迫任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是一个内在协调、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解放思想是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统一思想是必然结果和主要归宿。解放思想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思想是为了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武装思想的任务,一定要准确把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辩证关系,坚持科学的“统”与“放”,正确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向前发展,做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解决方法

  要破除“紧箍咒”。“紧箍咒”怎么破,我看要“三破”。一是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紧箍咒”,克服过时的理论观点、传统的思想观念这个解放思想的最大阻力。二是要破除规定做法上的“紧箍咒”,进一步改变政策不公与政策歧视等问题。三是要破除体制机制上的“紧箍咒”,进一步解决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战线过长、分布过广、垄断经营,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把思想解放贯穿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发展的全过程。

  要把好“方向盘”。转换脑筋但不随心所欲,打破常规但不逾越规矩。思想无禁区但宣传有纪律。解放思想不能搞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能搞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也不能搞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一句话,就是不能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还要统一思想。思想大统一,就会实现大团结;有了大团结,就能成就大事业。怎样统一思想?我认为既不能在保守中统一,也不能在迷茫中统一,更不能在错误中统一,而必须在开放中统一,在清醒中统一,在真理中统一。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回答解决好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方面,要着眼于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回答有碍于思想统一的重大理论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干部群众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正确看待党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回答有碍于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重大实际问题,正确回答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正确回答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要找准“坐标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关键是要明确把思想从哪里解放出来,

  解放到哪里去;用什么来统一思想,把思想统一到什么地方去。这里,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都有一个以什么作“坐标系”的问题。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坐标系”来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既要把好“向”防止误入歧途,又要把好“度”避免过犹不及。真正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统一行动。要防止“两边倒”,坚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反“左”、反右,防止以“左”反右、以右反“左”。要防止“一阵风”,不能把解放思想庸俗化,不能把统一思想简单化。要防止“走极端”,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全盘否定,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意识形态“统”与“放”上走两个极端,必然导致不是统死了,就是放乱了。苏共党亡政息在这方面的教训就很深刻,值得我们深思。三、准确把握先进文化建设的“破与立”,坚持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前进的号角。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方针,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要弘扬主流文化,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源头。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弘扬主流文化就是弘扬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熔铸着中华民族精神、情感、意志和优秀品格的主旋律文化,自觉地摒弃那些腐朽落后、低级庸俗的文化,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要创新本土文化。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本土的区域的中华的文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无论世界文化交流如何扩大,我们的文化都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创新本土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开拓、创造和更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析、过滤、选择。

  要借鉴外来文化。先进文化的建设和繁荣离不开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中国的先进文化要得到发展,决不能离开世界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要反对夜郎自大的排外主义,又要抵制生吞活剥的全盘西化。“以我为主”,就是在外来文化的引进中,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接受主体,以民族文化能否认同为前提,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意识形态不能与国际接轨,接轨就必然“出鬼”。“为我所用”就是引进外来文化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我们的宣传文化工作者,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去了解和吸收各国的先进文化,尽快实现我们的“文化自觉”。

  精神需求

  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应当对马克思的一段话非常熟悉: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群众

  对理论的需求程度,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我理解,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其一,理论能不能为群众所接受,要看群众需不需要这种理论;其二,群众需不需要理论,要看这种理论科学不科学;其三,只要群众需要并自觉接受理论,理论武装工作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精神变物质。理论工作是如此,意识形态的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每做一件事,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注重科学性,都要符合群众的需要,这样才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重温马克思的教诲,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从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每一位同志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认真研究干部群众的精神需求,把满足和提升群众的精神需求摆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第一,以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信号。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群众。我们的工作要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可,我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对群众的精神需求了然于胸,尽量使宣传工作与群众的需求“正相关”,做到“正中下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释群众之所疑、办群众之所需,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在“大众化”的前提下“化大众”,做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唯有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赢得群众信赖、拥有群众基础,才能枝繁叶茂、根深果丰。

  第二,以挖掘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选择。我们经常讲宣传思想工作要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怎样才能主动?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研究和开发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我们把这作为第一选择,事先掌握了群众的需求,并根据这种需要来做工作,那么,我们就真正掌握了主动权。正如促进物质生产要启动消费者的物质需要一样,促进精神生产也必须启动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当前,人们的精神需求还大有潜力可挖。有关经济学专家预言,中国13亿人口潜在的精神消费能力约在5500亿元以上,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既对宣传工作的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又为宣传工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宣传思想工作者要首先选择抓住挖掘群众精神需求而作为,抓紧研究群众精神需求的走向,把握其内在规律,在承担好历史使命的同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力争事业产业双丰收。

  第三,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目标。群众的呼声是群众需求的集中体现,也代表着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宣传工作的生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需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对于群众的需求,只要是正常的、合理的,都应该尽量地去满足,一时满足不了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地加以满足。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方面,要努力做到三点:一要坚持“三贴近”。群众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市场的最终评判者。文化工作者、文化单位创造生产的产品要转变成群众的消费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但这个转变是不容易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堪称“惊险的一跃”,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要面向群众,符合群众的需求,否则,就不能进入和占领市场。二要讲究辩证法。既要满足多数人的精神需求,又要关注少数人的精神需求;既要重视高层需求,又要维护普通需求;既要满足正面的、积极的需求,又要引导负面的、消极的需求。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时,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杜绝片面性。三要注重个性化。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群众的精神需求往往呈现出个性化、差异性、参与性、多样化等特征。宣传思想

  工作要尊重和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满足不同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以引导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责任。宣传思想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其重要职责就是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以革命的人生观、以奉献的价值观引导人。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得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简单,人们进行价值抉择的自主性越来越大,价值抉择的结果也越来越复杂。对干部群众正面的、积极的、合理的精神需求,我们固然要努力满足,但对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合理的精神需求,也要理直气壮地引导,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加以矫正,自觉坚持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两手抓”。五、严格区分文化产业的“管与办”,坚持在科学管理中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纠缠于宣传文化究竟姓“事”还是姓“产”的争论,也无须去论证文化产业要不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加速发展、如何协调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发展文化产业事由谁来管、业由谁来办、钱从哪里来等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1、实现文化产业的调控方式由管办一体向管办分离转变。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打破政府既管文化又办文化的格局,把文化事业和产业区分开来,政府自觉地转换角色,转变职能,重新定位,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来,主要管事业;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培植一批能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把那些可以进入市场的产业放手交给企业去办,实现管办分离。这对政府是一种解脱,对企业是一种机遇,对文化产业是一种支持。西方在总结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时,认为政府“最大的供给就是不供给”,也就是说政府要放手让权,不要过多地干预企业。我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政府由直接办文化产业转向间接管文化产业,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就无所作为,更不说明政府可以推卸发展文化产业的责任。今后,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手段,促使各类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二是制定法规政策,规范文化企业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三是为文化企业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服务,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特别要保护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四是通过经济杠杆导向文化产业的布局和结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五是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的自律。只要发挥好了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文化产业必将发展得更健康、更顺利。

  2、实现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由散兵游勇向做大做强转变。现在我们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紧随其后的是文化的全球化。不管你自觉不自觉,只要你把自己排斥在全球化和世界之外,那么,世界也会无情地、残酷地把你排斥在外。因此,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视野要更加开阔,尽可能地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实现经营规模的做大做强。在当前世界,文化产业领域的控制权、话语权被众多实力雄厚的文化跨国公司所垄断。集团化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向,人们把文化产业的世界性竞争性形象地称为“巨人之战”。所谓巨人,实质上就是垄断性集团。为什么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必然导致集团化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集团经过多次的兼并和重组,综合了资金、技术、人力、经营和品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完全可能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适应“入世”和全

  球化的新形势,我们的文化企业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如果还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还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还是互相拆台、恶性竞争,还是彼此分割、不成气候,恐怕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了。发展文化产业,市县一级考虑到还刚刚起步,可以从实际出发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而省级文化产业就应有远大的胸怀,应具世界的眼光,埋头苦干,背水一战,来一个“第二次创业”,抢占制高点,尽快做大做强。

  3、实现文化产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文化产业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产,对所需资源也有较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文化产业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不能走盲目扩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之路,而要在生产规模不变,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实现集约型经营,关键要抓住两条:首先,要依靠科技,加快科技文化创新,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来推动全省文化产业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要大胆地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产业技术设备和制作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地打击各种形式的盗版和侵权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其次要调整结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往往能引起文化产业质的变化。要按照合理原则、优先原则、竞争原则适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4、实现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只能是企业而不能是政府。美国的硅谷就是政府只给政策,依赖社会资本兴办起来的,其结果是硅谷越办越红火,享誉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社会化、市场化,要多渠道、多体制、多层次地办文化,形成国有、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兴办文化产业的格局。各级政府在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文化产业时,要始终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构建引导有效的投资机制,让投资者消除心理压力,感到投资安全可靠,有利可图。要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建立起民营、外资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闲置资金来发展我省文化产业,使我们的文化产业领域呈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生动局面。

篇五: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精品

  四种意识形态-四个意识体会

  学校领导集体的四个意识

  学校领导集体的四个意识

  首先说说学校领导班子工作开展情况。努力构建一支具有和谐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的领导集体。

  1、学习意识

  为了谋求学校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洗脑,再充电,无疑是一捷径。工作中,万校长亲自组织班子成员进行深入细致地集体学、自学与交流。做到了每周三页自学,间周一次集体学,时时交流学习体会,增长经验。学校为了提升我们的管理理念,还邀请了付东樱主任给我们做专题讲座,充分发掘网络资源优势,观看全国专家的报告。同时还经常创造机会派领导参加省市区的各类培训会。几年来,我们先后到过大连桃源,沈阳实验,北戴河,重庆,锦州,丹东等地学习,广泛吸取外地的经验。回校后,有的放矢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在班子内、教师中,形成了深厚的学习氛围。

  2、创新意识

  这学期,学校在教学备课上又进行了改革创新,改变过去的单人单学科孤军奋斗的局面,在我校一至五年班主任教师中特别推出了“A+X+1+Y”形式的备课实验。实验中,我们“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效果”。“备新课标、备教学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备教法、备作业”。“说目标,说过程,说教材,说重点,说板书设计、说新课标在本节课的体现”。即“五定”、“七备”、“六说”。集备中,由一名教师主讲,并做出评价,同年组领导教师进行讨论,研究、评议、修改,最后形成较为合理、完善的教案。这样分年组教师合作,学校所有班子成员全部下潜到各年组,组织参加与集体研究。当然,引领别人,必然要求自己首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氛围也必然要求自己胸怀博大的和谐人文之修养,而且这种理念和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学习与否、创新与否的标准,是衡量一位管理者的魅力所在。班子成员在参与集备前,也要有个人预案,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自己先将教材挖深,挖透,才能带领引导教师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吃透教材。教师再亲临课堂,直观感受体味新理念,让新课标在课堂中得以落实。使每节课准备充分,上得精,学生接受快。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真正有精力在培养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项实验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一定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也请各位领导多多指正,过程中我们

  会加强深思,使其日臻完善,真正让新课程理念扎根于教师心中,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兴趣、习惯及综合能力真正得以培养、锻炼、形成。

  3、服务意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在学习新理念,新管理模式的同时,万校长还不失时机的对班子成员加强了思想教育,让我们明确了身为领导,不是享受,而是一种荣誉、一种责任,意味着要比教师吃更多的苦,做更多的事,教育我们领导工作应“源于教师而高于教师”。她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领会教学的终极目标,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品性,工作中,她带领我们转变角色,变教学管理者为教学引领者、参与者、帮助者、研究者。深入班级,深入课堂、深入学生,俯下身来和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并与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究,共同深思,共同提高,从中观察发现老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具体的帮助、指导和纠正。第一位地为教师的成长、发展创设一种人文而民主、彰显个性而满足各种成长需要的和谐发展、自主成长的空间,给他们搭台子,架梯子,铺路子,最大能量地积极创造、引领。实验人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聪明、聪明中工作的良好人文氛围中,工作得精彩,生活得鲜亮,实现了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这使教师们真正理解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良好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她带领我们全体班子成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学习与教师一起深思。我们曾在教师面前作出承诺,要求教师做到的我们班子成员首先做到,真正成为师生的榜样楷模。

  4、和谐意识

  学校的人文化管理,使全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间形成了一种朋友间的默契,充满了亲情和友情,我们倡导学校师生每天都带着一颗快乐而感恩的心去工作和学习,我们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当教师在工作和思想上出现困惑时,我们会静下来,心平气和地与之交流,帮其查找不足和原因,并劝慰他凡事应依心性而行,我们的天职是服务,凡事该作则作,不该作则止,将全校教职工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先师生之忧而忧,后师生之乐而乐,形成了“人人爱教育,人人爱教学,人人爱学生”的良好敬业氛围,给学校的名师工程打下了良好的人文基础。领导真诚的帮助和感人的话语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使教师有困难,有问题敢于和我们交流。教师的心结打开了,学校工作虽

  然紧张,忙碌,辛苦,但我要说他们是累并快乐着的。这样,在工作中,各部门分工合作,积极配合,相互促进,最终达到进步、提升和超越。过程中,我们即讲原则,更重感情,部门工作求实,求新,相互融合,不计较任何代价,出主意,想办法,尽力使学校各项工作达到尽善尽美。辛勤的汗水、智慧的结晶,终于让我们学校成功地召开了庆“六、一”专场演出,并在铁岭市电视台全程播放以及去年11月中下旬的全方位教育教学开放活动。期末,区教育局对我校的综合评估检查,市教育学院干训工作检查,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成功召开,对我校班子及学校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当然,实验小学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源于在座各位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意识形态就是把人唤作主体_评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四个规定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意识形态就是把人唤作主体

  ———评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四个规定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王晓升

  摘要: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但是其功能都是一样的,这就是

  使人对世界产生虚幻意识。这种虚幻意识是由人的生存状况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不仅作为一种虚幻意识在人的思维中存在着,而且成为日常生活的实践。在这种实践中,我们似乎是主体,但是实际上我们都受到了生存状态的制约。

篇六: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领域

  Company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方面、范畴、范围内的精神层次的概念,属上层建筑,重点在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中文名:意识形态领域核心内容:价值观范围:意识形态方面、范畴属:上层建筑

  目录

  1234

  概念内涵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liberalism)、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君主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social-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moral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

  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出某种政治与文化计画作为参考的社会运动、机构、阶级或大团体,他们的整体观念、原则、教条、迷思或符号。它也可以是通常用来界定某个政党及其政策的一整个政治思想结构。通常是某些道德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当前问题

  高举”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努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整个意识形态工作。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攻与防”,坚持在主动进攻中坚守阵地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面对国内一系列复杂深刻的变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一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便捷,更显“短兵相接”,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这说明,我国在网上对世界的影响还十分微弱。二是国内“四个多样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的心态普遍显得烦躁不安,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大范围、远距离、长时间的人员流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断层”、“盲区”增多;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择业标准发生裂变,一些人的敬业精神开始淡化,甚至因下岗失业而产生怨气,形成怒气,导致泄气。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主动出击中坚守阵地,在增强马克思主义“攻击”能力的同时增强“防御”能力。“防”是为了“攻”,“攻”是更好地“防”,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是绝不能搞“国际接轨”的。我们一定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意识形态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意识形态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通过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控制力和导向力。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要搞“思想专制”,而是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否定思想的多样性存在,而是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要搞意识形态至上,而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2、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切实组织实施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工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要加强对重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能经世致用的研究成果,科学回答实践提出的、

  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使我们的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并内化为处世、行世、立世的实际行动。

  3、通过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在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问题上,一是要“守住”,二是要“占领”。要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宣传阵地建设,形成以党报党刊为重点,包括新闻出版、社科理论、社会文化等在内的、覆盖城乡各个层面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网络。要通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管理,决不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二、科学引导思想观念的“统与放”,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引导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是新形势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紧迫任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是一个内在协调、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解放思想是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统一思想是必然结果和主要归宿。解放思想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思想是为了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武装思想的任务,一定要准确把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辩证关系,坚持科学的“统”与“放”,正确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向前发展,做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解决方法

  要破除“紧箍咒”。“紧箍咒”怎么破,我看要“三破”。一是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紧箍咒”,克服过时的理论观点、传统的思想观念这个解放思想的最大阻力。二是要破除规定做法上的“紧箍咒”,进一步改变政策不公与政策歧视等问题。三是要破除体制机制上的“紧箍咒”,进一步解决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战线过长、分布过广、垄断经营,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把思想解放贯穿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发展的全过程。

  要把好“方向盘”。转换脑筋但不随心所欲,打破常规但不逾越规矩。思想无禁区但宣传有纪律。解放思想不能搞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能搞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也不能搞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一句话,就是不能偏离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还要统一思想。思想大统一,就会实现大团结;有了大团结,就能成就大事业。怎样统一思想我认为既不能在保守中统一,也不能在迷茫中统一,更不能在错误中统一,而必须在开放中统一,在清醒中统一,在真理中统一。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回答解决好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方面,要着眼于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回答有碍于思想统一的重大理论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干部群众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正确看待党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回答有碍于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重大实际问题,正确回答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正确回答面临的重大问题。

  要找准“坐标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关键是要明确把思想从哪里解放出来,解放到哪里去;用什么来统一思想,把思想统一到什么地方去。这里,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都有一个以什么作“坐标系”的问题。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坐标系”来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既要把好“向”防止误入歧途,又要把好“度”避免过犹不及。真正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统一行动。要防止“两边倒”,坚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反“左”、反右,防止以“左”反右、以右反“左”。要防止“一阵风”,不能把解放思想庸俗化,不能把统一思想简单化。要防止“走极端”,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全盘否定,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意识形态“统”与“放”上走两个极端,必然导致不是统死了,就是放乱了。苏共党亡政息在这方面的教训就很深刻,值得我们深思。三、准确把握先进文化建设的“破与立”,坚持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前进的号角。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方针,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要弘扬主流文化,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源头。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弘扬主流文化就是弘扬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熔铸着、情感、意志和优秀品格的主旋律文化,自觉地摒弃那些腐朽落后、低级庸俗的文化,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要创新本土文化。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本土的区域的中华的文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无论世界文化交流如何扩大,我们的文化都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创新本土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开拓、创造和更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析、过滤、选择。

  要借鉴外来文化。先进文化的建设和繁荣离不开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中国的先进文化要得到发展,决不能离开世界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要反对夜郎自大的排外主义,又要抵制生吞活剥的全盘西化。“以我为主”,就是在外来文化的引进中,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接受主体,以民族文化能否认同为前提,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意识形态不能与国际接轨,接轨就必然“出鬼”。“为我所用”就是引进外来文化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我们的宣传文化工作者,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去了解和吸收各国的先进文化,尽快实现我们的“文化自觉”。

  精神需求

  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应当对马克思的一段话非常熟悉: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群众对理论的需求程度,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我理解,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其一,理论能不能为群众所接受,要看群众需不需要这种理论;其二,群众需不需要理论,要看这种理论科学不科学;其三,只要群众需要并自觉接受理论,理论武装工作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精神变物质。理论工作是如此,意识形态的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每做一件事,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注重科学性,都要符合群众的需要,这样才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重温马克思的教诲,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从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每一位同志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认真研究干部群众的精神需求,把满足和提升群众的精神需求摆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第一,以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信号。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群众。我们的工作要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可,我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对群众的精神需求了然于胸,尽量使宣传工作与群众的需求“正相关”,做到“正中下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释群众之所疑、办群众之所需,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在“大众化”的前提下“化大众”,做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唯有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赢得群众信赖、拥有群众基础,才能枝繁叶茂、根深果丰。

  第二,以挖掘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选择。我们经常讲宣传思想工作要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怎样才能主动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研究和开发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我们把这作为第一选择,事先掌握了群众的需求,并根据这种需要来做工作,那么,我们就真正掌握了主动权。正如促进物质生产要启动消费者的物质需要一样,促进精神生产也必须启动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当前,人们的精神需求还大有潜力可挖。有关经济学专家预言,中国13亿人口潜在的精神消费能力约在5500亿元以上,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既对宣传工作的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又为宣传工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宣传思想工作者要首先选择抓住挖掘群众精神需求而作为,抓紧研究群众精神需求的走向,把握其内在规律,在承担好历史使命的同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力争事业产业双丰收。

  第三,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目标。群众的呼声是群众需求的集中体现,也代表着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宣传工作的生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需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对于群众的需求,只要是正常的、合理的,都应该尽量地去满足,一时满足不了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地加以满足。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方面,要努力做到三点:一要坚持“”。群众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市场的最终评判者。文化工作者、文化单位创造生产的产品要转变成群众的消费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但这个转变是不容易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堪称“惊险的一跃”,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要面向群众,符合群众的需求,否则,就不能进入和占领市场。二要讲究辩证法。既要满足多数人的精神需求,又要关注少数人的精神需求;既要重视高层需求,又要维护普通需求;既要满足正面的、积极的需求,又要引导负面的、消极的需求。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时,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杜绝片面性。三要注重个

  性化。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群众的精神需求往往呈现出个性化、差异性、参与性、多样化等特征。宣传思想工作要尊重和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满足不同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以引导群众精神需求为。宣传思想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其重要职责就是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以革命的人生观、以奉献的价值观引导人。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得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简单,人们进行价值抉择的自主性越来越大,价值抉择的结果也越来越复杂。对干部群众正面的、积极的、合理的精神需求,我们固然要努力满足,但对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合理的精神需求,也要理直气壮地引导,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加以矫正,自觉坚持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两手抓”。五、严格区分文化产业的“管与办”,坚持在科学管理中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纠缠于宣传文化究竟姓“事”还是姓“产”的争论,也无须去论证文化产业要不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加速发展、如何协调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发展文化产业事由谁来管、业由谁来办、钱从哪里来等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1、实现文化产业的调控方式由管办一体向管办分离转变。要按照中央关于的要求,打破政府既管文化又办文化的格局,把文化事业和产业区分开来,政府自觉地转换角色,转变职能,重新定位,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来,主要管事业;同时按照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培植一批能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把那些可以进入市场的产业放手交给企业去办,实现管办分离。这对政府是一种解脱,对企业是一种机遇,对文化产业是一种支持。西方在总结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时,认为政府“最大的供给就是不供给”,也就是说政府要放手让权,不要过多地干预企业。我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政府由直接办文化产业转向间接管文化产业,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就无所作为,更不说明政府可以推卸发展文化产业的责任。今后,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手段,促使各类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二是制定法规政策,规范文化企业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三是为文化企业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服务,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特别要保护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四是通过经济杠杆导向文化产业的布局和结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五是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的自律。只要发挥好了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文化产业必将发展得更健康、更顺利。

  2、实现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由散兵游勇向做大做强转变。现在我们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紧随其后的是文化的全球化。不管你自觉不自觉,只要你把自己排斥在全球化和世界之外,那么,世界也会无情地、残酷地把你排斥在外。因此,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视野要更加开阔,尽可能地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实现经营规模的做大做强。在当前世界,文化产业领域的控制权、话语权被众多实力雄厚的文化跨国公司所垄断。集团化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向,人们把文化产业的世界性竞争性形象地称为“巨人之战”。所谓巨人,实质上就是垄断性集团。为

  什么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必然导致集团化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集团经过多次的兼并和重组,综合了资金、技术、人力、经营和品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完全可能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适应“入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我们的文化企业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如果还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还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还是互相拆台、恶性竞争,还是彼此分割、不成气候,恐怕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了。发展文化产业,市县一级考虑到还刚刚起步,可以从实际出发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而省级文化产业就应有远大的胸怀,应具世界的眼光,埋头苦干,背水一战,来一个“第二次创业”,抢占制高点,尽快做大做强。

  3、实现文化产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文化产业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产,对所需资源也有较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文化产业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不能走盲目扩大规模之路,而要在生产规模不变,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集约型经营,关键要抓住两条:首先,要依靠科技,加快科技文化创新,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来推动全省文化产业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要大胆地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产业技术设备和制作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地打击各种形式的盗版和侵权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其次要调整结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往往能引起文化产业质的变化。要按照合理原则、优先原则、竞争原则适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4、实现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只能是企业而不能是政府。美国的硅谷就是政府只给政策,依赖社会资本兴办起来的,其结果是硅谷越办越红火,享誉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社会化、市场化,要多渠道、多体制、多层次地办文化,形成国有、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兴办文化产业的格局。各级政府在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文化产业时,要始终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构建引导有效的投资机制,让投资者消除心理压力,感到投资安全可靠,有利可图。要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建立起民营、外资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闲置资金来发展我省文化产业,使我们的文化产业领域呈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生动局面。

篇七: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方面、范畴、范围内的精神层次的概念,属上层建筑,重点在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中文名:意识形态领域核心内容:价值观范围:意识形态方面、范畴属:上层建筑

  1概念内涵2当前问题3解决方法4精神需求

  目录

  概念内涵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君主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moral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

  出某种政治与文化计画作为参考的社会运动、机构、阶级或大团体,他们的整体观念、原则、教条、迷思或符号。它也可以是通常用来界定某个政党及其政策的一整个政治思想结构。通常是某些道德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当前问题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努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整个意识形态工作。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攻与防”,坚持在主动进攻中坚守阵地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面对国内一系列复杂深刻的变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一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便捷,更显“短兵相接”,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这说明,我国在网上对世界的影响还十分微弱。二是国内“四个多样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的心态普遍显得烦躁不安,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大范围、远距离、长时间的人员流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断层”、“盲区”增多;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择业标准发生裂变,一些人的敬业精神开始淡化,甚至因下岗失业而产生怨气,形成怒气,导致泄气。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主动出击中坚守阵地,在增强马克思主义“攻击”能力的同时增强“防御”能力。“防”是为了“攻”,“攻”是更好地“防”,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是绝不能搞“国际接轨”的。我们一定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意识形态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意识形态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通过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控制力和导向力。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要搞“思想专制”,而是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否定思想的多样性存在,而是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要搞意识形态至上,而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2、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切实组织实施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工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要加强对重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能经世致用的研究成果,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践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使我们的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并内化为处世、行世、立世的实际行动。

  3、通过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在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问题上,一是要“守住”,二是要“占领”。要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宣传阵地建设,形成以党报党刊为重点,包括新闻出版、社科理论、社会文化等在内的、覆盖城乡各个层面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网络。要通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管理,决不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二、科学引导思想观念的“统与放”,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引导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是新形势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紧迫任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是一个内在协调、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解放思想是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统一思想是必然结果和主要归宿。解放思想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思想是为了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武装思想的任务,一定要准确把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辩证关系,坚持科学的“统”与“放”,正确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向前发展,做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解决方法

  要破除“紧箍咒”。“紧箍咒”怎么破,我看要“三破”。一是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紧箍咒”,克服过时的理论观点、传统的思想观念这个解放思想的最大阻力。二是要破除规定做法上的“紧箍咒”,进一步改变政策不公与政策歧视等问题。三是要破除体制机制上的“紧箍咒”,进一步解决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战线过长、分布过广、垄断经营,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把思想解放贯穿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发展的全过程。

  要把好“方向盘”。转换脑筋但不随心所欲,打破常规但不逾越规矩。思想无禁区但宣传有纪律。解放思想不能搞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能搞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也不能搞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一句话,就是不能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还要统一思想。思想大统一,就会实现大团结;有了大团结,就能成就大事业。怎样统一思想?我认为既不能在保守中统一,也不能在迷茫中统一,更不能在错误中统一,而必须在开放中统一,在清醒中统一,在真理中统一。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回答解决好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方面,要着眼于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回答有碍于思想统一的重大理论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干部群众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正确看待党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回答有碍于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重大实际问题,正确回答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正确回答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要找准“坐标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关键是要明确把思想从哪里解放出来,

  解放到哪里去;用什么来统一思想,把思想统一到什么地方去。这里,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都有一个以什么作“坐标系”的问题。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坐标系”来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既要把好“向”防止误入歧途,又要把好“度”避免过犹不及。真正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统一行动。要防止“两边倒”,坚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反“左”、反右,防止以“左”反右、以右反“左”。要防止“一阵风”,不能把解放思想庸俗化,不能把统一思想简单化。要防止“走极端”,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全盘否定,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意识形态“统”与“放”上走两个极端,必然导致不是统死了,就是放乱了。苏共党亡政息在这方面的教训就很深刻,值得我们深思。三、准确把握先进文化建设的“破与立”,坚持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前进的号角。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方针,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要弘扬主流文化,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源头。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弘扬主流文化就是弘扬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熔铸着中华民族精神、情感、意志和优秀品格的主旋律文化,自觉地摒弃那些腐朽落后、低级庸俗的文化,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要创新本土文化。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本土的区域的中华的文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无论世界文化交流如何扩大,我们的文化都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创新本土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开拓、创造和更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析、过滤、选择。

  要借鉴外来文化。先进文化的建设和繁荣离不开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中国的先进文化要得到发展,决不能离开世界?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要反对夜郎自大的排外主义,又要抵制生吞活剥的全盘西化。“以我为主”,就是在外来文化的引进中,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接受主体,以民族文化能否认同为前提,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意识形态不能与国际接轨,接轨就必然“出鬼”。“为我所用”就是引进外来文化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我们的宣传文化工作者,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去了解和吸收各国的先进文化,尽快实现我们的“文化自觉”。

  精神需求

  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应当对马克思的一段话非常熟悉: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群众对理论的需求程度,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我理解,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其一,理论能不能为群众所接受,要看群众需不需要这种理论;其二,群众需不需要理论,要看这种理论科学不科学;其三,只要群众需要并自觉接受理论,理论武装工作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精神变物质。理论工作是如此,意识形态的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每做一件事,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注重科学性,都要符合群众的需要,这样才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重温马克思的教诲,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从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每一位同志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认真研究干部群众的精神需求,把满足和提升群众的精神需求摆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第一,以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信号。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群众。我们的工作要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可,我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对群众的精神需求了然于胸,尽量使宣传工作与群众的需求“正相关”,做到“正中下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释群众之所疑、办群众之所需,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在“大众化”的前提下“化大众”,做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唯有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赢得群众信赖、拥有群众基础,才能枝繁叶茂、根深果丰。

  第二,以挖掘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选择。我们经常讲宣传思想工作要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怎样才能主动?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研究和开发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我们把这作为第一选择,事先掌握了群众的需求,并根据这种需要来做工作,那么,我们就真正掌握了主动权。正如促进物质生产要启动消费者的物质需要一样,促进精神生产也必须启动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当前,人们的精神需求还大有潜力可挖。有关经济学专家预言,中国13亿人口潜在的精神消费能力约在5500亿元以上,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既对宣传工作的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又为宣传工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宣传思想工作者要首先选择抓住挖掘群众精神需求而作为,抓紧研究群众精神需求的走向,把握其内在规律,在承担好历史使命的同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力争事业产业双丰收。

  第三,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目标。群众的呼声是群众需求的集中体现,也代表着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宣传工作的生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需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对于群众的需求,只要是正常的、合理的,都应该尽量地去满足,一时满足不了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地加以满足。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方面,要努力做到三点:一要坚持“三贴近”。群众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市场的最终评判者。文化工作者、文化单位创造生产的产品要转变成群众的消费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但这个转变是不容易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堪称“惊险的一跃”,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要面向群众,符合群众的需求,否则,就不能进入和占领市场。二要讲究辩证法。既要满足多数人的精神需求,又要关注少数人的精神需求;既要重视高层需求,又要维护普通需求;既要满足正面的、积极的需求,又要引导负面的、消极的需求。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时,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杜绝片面性。三要注重个性化。由于各种主客观

  原因,群众的精神需求往往呈现出个性化、差异性、参与性、多样化等特征。宣传思想工作要尊重和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满足不同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以引导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责任。宣传思想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其重要职责就是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以革命的人生观、以奉献的价值观引导人。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得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简单,人们进行价值抉择的自主性越来越大,价值抉择的结果也越来越复杂。对干部群众正面的、积极的、合理的精神需求,我们固然要努力满足,但对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合理的精神需求,也要理直气壮地引导,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加以矫正,自觉坚持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两手抓”。五、严格区分文化产业的“管与办”,坚持在科学管理中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纠缠于宣传文化究竟姓“事”还是姓“产”的争论,也无须去论证文化产业要不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加速发展、如何协调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发展文化产业事由谁来管、业由谁来办、钱从哪里来等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1、实现文化产业的调控方式由管办一体向管办分离转变。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打破政府既管文化又办文化的格局,把文化事业和产业区分开来,政府自觉地转换角色,转变职能,重新定位,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来,主要管事业;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培植一批能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把那些可以进入市场的产业放手交给企业去办,实现管办分离。这对政府是一种解脱,对企业是一种机遇,对文化产业是一种支持。西方在总结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时,认为政府“最大的供给就是不供给”,也就是说政府要放手让权,不要过多地干预企业。我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政府由直接办文化产业转向间接管文化产业,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就无所作为,更不说明政府可以推卸发展文化产业的责任。今后,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手段,促使各类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二是制定法规政策,规范文化企业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三是为文化企业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服务,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特别要保护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四是通过经济杠杆导向文化产业的布局和结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五是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的自律。只要发挥好了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文化产业必将发展得更健康、更顺利。

  2、实现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由散兵游勇向做大做强转变。现在我们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紧随其后的是文化的全球化。不管你自觉不自觉,只要你把自己排斥在全球化和世界之外,那么,世界也会无情地、残酷地把你排斥在外。因此,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视野要更加开阔,尽可能地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实现经营规模的做大做强。在当前世界,文化产业领域的控制权、话语权被众多实力雄厚的文化跨国公司所垄断。集团化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向,人们把文化产业的世界性竞争性形象地称为“巨人之战”。所谓巨人,实质上就是垄断性集团。为什么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必然导致集团化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集团经过多次的兼并和重组,综合了资金、技术、

  人力、经营和品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完全可能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适应“入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我们的文化企业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如果还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还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还是互相拆台、恶性竞争,还是彼此分割、不成气候,恐怕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了。发展文化产业,市县一级考虑到还刚刚起步,可以从实际出发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而省级文化产业就应有远大的胸怀,应具世界的眼光,埋头苦干,背水一战,来一个“第二次创业”,抢占制高点,尽快做大做强。

  3、实现文化产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文化产业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产,对所需资源也有较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文化产业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不能走盲目扩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之路,而要在生产规模不变,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实现集约型经营,关键要抓住两条:首先,要依靠科技,加快科技文化创新,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来推动全省文化产业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要大胆地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产业技术设备和制作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地打击各种形式的盗版和侵权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其次要调整结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往往能引起文化产业质的变化。要按照合理原则、优先原则、竞争原则适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4、实现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只能是企业而不能是政府。美国的硅谷就是政府只给政策,依赖社会资本兴办起来的,其结果是硅谷越办越红火,享誉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社会化、市场化,要多渠道、多体制、多层次地办文化,形成国有、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兴办文化产业的格局。各级政府在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文化产业时,要始终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构建引导有效的投资机制,让投资者消除心理压力,感到投资安全可靠,有利可图。要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建立起民营、外资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闲置资金来发展我省文化产业,使我们的文化产业领域呈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生动局面。

篇八: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

  今天很高兴跟同志们来交流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知道这个意识形态工作,是我们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在现实,新的形势下,我们所做的还远远达不到形式的要求。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简单的来交流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提出过程。

  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第二个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哪些新情况新问题。第三个就是说我们的一个路径问题,就是说,怎样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地提升我们这个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个我们来简单的,来交流一下意识形态,它的一个含义是什么。大家都对意识形态这个词,很熟悉。但是它有哪些含义呢?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意识形态的含义:首先意识形态指什么,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它是对经济基础政治建筑上的一个反应,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意识形态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呢,就一个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他们都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第三个意识形态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

  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第一就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第一是组织动员的功能.意识形态是一定的思想观念,首先是思想观念的一种传

  播,人们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去调动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行为。你没有了思想观念的传播,没有意识形态的传播,你无法动员大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组织力量凝聚的基础。你这个思想观念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但是如果人们大家的对一个现象,对一个事物的看法,认识,是不同的。思想观念的一致性,是组织力量一个凝聚的基础,所以,你没有了这种意思观念,认同的一致性的话,你这个组织力量就无法,这个凝聚起来。第三个方面就是组织动员活动持久的一个条件。你这个没有思想观念的一种稳定性的思想观念,你这个组织动员活动的一种持久的,条件就不具备了。你需要通过一定的理想信念,一种价值观的去整合人们的行为,这样子组织动员的活动,他才有持续性,这是意识形态的组织动员功能,通过意识形态去组织动员。

  第二是引导功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一种引导功能,毛主席曾经说过,他说主义譬如是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能有所指望,才能知所趋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现代我们所主张的一种旗帜,他将我们引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

  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幸福,这就是中国梦,中国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他也有一种引导的功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一种引导功能。二、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党的工作任务转变带来意识形态内容变化接下来我们讲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说,当前这个意

  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第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党的工作任务的转变带来的意识

  形态内容的变化,任何政党的意识形态都是围绕了党的,围绕了执政党的工作的任务来构建的,党的工作任务变化,意识形态也是变化的。所以工作任务转移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内容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过去我们的意识形态更多的强调阶级,阶级斗争,两条挡路之间的斗争、革命,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工作任务的确立,我们的意识形态可能更要注重,这种发展,这种民主、法治、和谐、以人为本等要素。这些东西跟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契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这种内容的这个调整,需要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

  (二)发展中的问题和理论宣传的差距影响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

  第二个是发展中的问题跟理论宣传的差距影响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意识形态工作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社

  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会环境下进行的,没有纯粹的这种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惯例的一种灌输,人们总是根据对现实现象的认知,来对你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传播进行一种判断,进而进行一种选择,所以我们发展过程当中一些问题,一些理论上面的一些现象,他也会影响到民众,对你所宣传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一种选择性的处理,比如说党内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老百姓对党的性质与宗旨,这种意识形态的这种理念的一种认同;这两种矛盾影响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工作强调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理念,但是现实情况下又存在不正之风跟腐败现象,所以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影响了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种效果。第三个我们党一贯强调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强调共同富裕。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不公的现象,所以这也影响了老百姓对我们这些公平正与原则的接收。第三个比如说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一些主流的宣传媒体去宣传,宣传的是高大全的东西,但是现实又存在很多负面的现象,在这个过程当中,两种矛盾影响了老百姓对主流宣传这种媒体宣传内容的一种认同,很多情况下,老百姓对主流宣传,宣传的媒体这种宣传的内容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不相信你说的,为什么不相信你说的,因为社会存在着很大的负面的现象,所以这种不相信,也导致了我们意识形态工作这个效果有待提高。

  4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第三个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全球化导致了,这

  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叫亨廷顿,他写的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全球化将人们带入到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当中,但是不同的文化之间冲突,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跟民族文化之间的这种冲突就产生了,而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进一步的去抵制文化霸权,对我们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种冲击,所以经济全球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一种影响,给我们传统的这种民族认同,国际认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是第三个方面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

  (四)利益多样化带来的挑战第四个方面就是利益的多样化带来的挑战。我们知道,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之间的利益,是比较统一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通过国家,强调这种集体利益,去整合人们的利益诉求,而到了市场经济以后,这个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政策上它是合法化的,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成为市场的一个利益主体,利益的主体多元化,就导致了不同利益的分散,分化,甚至一种冲突,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作为一个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宣传,它就会遇到

  5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利益分化的一种冲击。过去我们经常讲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统一,但是当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跟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牺牲的是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维护的是国家利益,所以在集体利益跟个人利益两个大的利益,系统上面,我们过去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这是计划经济的一种整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宣传,价值观的一种引领,而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党集体利益跟跟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人不是维护集体利益,而是追求个人利益,甚至是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了他人的利益,甚至集体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它是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挑战,利益,人们的利益是凸显出来的,这种利益主题的差距性是凸显出来的,以及加大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整个的一种难度,这是我们讲的利益多样化带来的挑战。

  (五)文化多样化带来的挑战第五个方面就是文化多样化带来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文化的一种交流,随着市场经济自身的激发出各种的文化思潮,在这个过程当中,多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这就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总书记在8·91讲话当中,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在讲到苏共垮台的时候,他认为苏共垮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苏联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思潮,出现

  6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了否定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社会主义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对苏共的跨国,苏共的这种瓦解,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的意识形态工作,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怎样去引领社会思潮,特别是要抵制这种,旗帜鲜明的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所以这也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新的难点。

  (六)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挑战第六个方面就是说,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一个挑战问题。

  福山是一个美国著名的学者,他认为从1990年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什么时代,就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信息革命的时代很多方式都要发生转变,整个社会走向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对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怎样去掌握网上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传统的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在这种现实社会当中,主要是通过这种报刊,这种主流的纸质的媒体,宣传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现在一个新的课题就是说,怎样做好虚拟社会意识形态工作。这是我们一个新的课题。所以掌握网上意识形态领导权,成为意识形态工作新的任务,这是我们讲的六个方面,六个方面表现了我们当前,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遇到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而这对这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的意识形态

  7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工作,需要作出调整,需要不断地提高我们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内容的创新与转型所以接下来我们讲一下怎样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

  水平。第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的推进意识形态内容的一个创新和转型。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党的工作任务也是不断变化的,这意味着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需要不断地创新和转型,我们党为什么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根据时代发展新的潮流,不断地推进我们党的理念的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时代化,任何理念一旦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它就没有说服力,所以意识形态你必须要正确解释和说明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还是停留在革命的时代的一些说教方面,脱离了现实发展的这种现象,那么我们的这种理论,我们的这种形态,就成为一种教条,没有任何的说服力,所以你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要体现时代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推动意识形态的创新,主要有五个阶段,第一个是“实践标准论”、通过实践标准去创新我们的意识形态;第二个是“初级阶段论”;第三个阶段“三个代表论”;第四个“和谐社会论”的提出,科学社会就指出我们这种所要追求的是和谐社会,人跟人之间的这种和

  8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谐,强调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是对我们意识形态内容的一种创新;第五个阶段就是我们最近中央一直强调的就是核心价值论”。

  (二)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第二个方面是怎样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我们

  的确要巩固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的地位,我们的应该具有一种广泛的包容性,开放性,在包容性和开放性过程当中,我们要引领其他的社会思潮,一方面强化我们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这种价值的引导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其他的社会思潮进行一种引导,甚至把一些其他社会思潮,好的东西吸收过来,进行一种科学的分析,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而不能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把其他的一种社会思潮,都消泯掉,我们对其他声音进行引导,对其他声音合理的东西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这样子,我们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才会更强。

  (三)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个方面就是说,我们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刚才我们提到,由于这个现实发展过程当中的矛盾,跟我们理论宣传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我们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提高意识形态的科学化水平,需要我们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说第一点、

  9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要区分工作对象的层次性,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有些很高的这种意识形态要求,可能是仅仅适合于这种党员干部的,有些事适合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要把这种区分开来,你不能用一种单一的,用这种单一的话语,单一的价值观要求所有的人,我们知道,人跟人之间它是由于阶层不同,由于文化层次不同,它的一种,这种对价值观的这种认同它是有层次性的。第二个就是要防止工作中的盲目性,克服形式主义。客观的讲,中的一些,我们很多过程当中的一些,现实过程当中的一些宣传工作也好,这种理论教育活动也好,很大层次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用一种形式主义,去反对另一种形式主义,用形式主义去开展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这个是我们要客服的一点,就是防止意识形态宣传当中的一种盲目性。第三个就是要克服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现象,发挥意识形态的渗透工作和潜移默化这种工作的作用。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的要求,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要素,它对人们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它是需要一种潜移默化的一种方式去拓展,并不是,我们好像今天讲一堂课,做一次讲座,给老百姓发一本意识形态领域的书,就能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个是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方式,所以我们这个意识形态工作,某种意义上要向西方的一种宗教,它的工作学习,我们发现宗教领域,它的一些工作,它就是一些潜移默化的一种工作,强调一种人跟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情感的

  10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交流,这种理性的一种对话,而并不简单的一种表面化的一种宣传方式。第四个方面就是我们要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实际,防止“两张皮”。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很多的一些理论宣传,这个意识形态工作跟老百姓的生活是脱节的,是两张皮,宣传工作没有针对性,没有结合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去宣传我们的意识形态,宣传我们党的这种政策问题,在现实过程中,这种两张皮的现象特别严重,所以,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去争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问题。

  (四)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怎样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

  段去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刚才我们提到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种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展开的,所以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做出调整,就你这个意识形态工作,你要做好,你必须随着这种信息时代的到来做出一些调整,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这些载体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的载体。如果我们把这些载体让步出去,我们的意识形态很大的一个领地就让步出去了,所以这些重要载体也都是我们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方式、新手段。传统的纸质的媒体,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也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

  1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所以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条件可许的情况下,都可以写博客,发微博、微信,发帖和跟帖;通过这些新的宣传手段,来宣传党的政策、主流意识形态。现在是一个智媒体的的,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信息发布中心,所以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可以通过这种,智媒体的这种载体,主动去宣传我们党的一些意识形态,宣传我们党的价值观念,所以要这种掌握网上,这种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必须利用先进的这种信息技术的一些手段和载体。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12

篇九: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意识形态”概念辨析王晓升【专题名称】哲学原理【专题号】B1【复印期号】2010年06期

  【原文出处】《哲学动态》(京)2010年3期第5〜12页【英文标题】AnalysisoftheConcept"Ideology"【作者简介】王晓升,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关键词】EE32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10)03-0005-08不厘清意识形态概念,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能正确地理解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和特点,就不会采取正确的方式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斗争。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在我国,意识形态概念常常被人们在不同意思上混淆使用,这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困难,而且也引起许多实践上的失误。在这里,我们区分三种不同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揭示其涉及的不同范围,并指出一系列意识形态副现象。一作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为一定的利益集团服务的虚假意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虚假意识。但不是所有的虚假意识都与意识形态有关。我们至少可以区分两种类型的虚假意识。第一种类型的虚假意识是对自然状况所产生的虚假意识。这种虚假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称为是错误的,而在科学中被称为与真理相对的谬误。第二种虚假意识是对社会状况产生的虚假意识。人们有时把一切虚假意识都看做是意识形态,把虚假意识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这样来理解意识形态,实际上仅仅从认识的维度来理解意识形态,而忽视了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政治维度。按照这样的意识形态概念,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做意识形态。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正确意识都是相对的,都包含了错误的可能性,都可能成为意识形态。为此,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概念中还应该包括一个社会政治的维度。那些服务于特定的社会集团的利益的虚假意识属于意识形态。因此,无论对自然现象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虚假意识都可能是意识形态。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运用对自然现象的虚假意识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于是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虚假意识便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只有为特定社会集团利益服务的虚假意识才是意识形态,而那些不是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的虚假意识就不是意识形态。按照这样的理解,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产生的那些虚假意识如果仅仅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原因而产生的,那就不是意识形态。只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便不要求科学家为他的科学研究中的错误结论承担政治责任。当然,科学家的错误看法可能被一些人利用来为其政治利益服务,那么我们说,这种虚假意识本身并不是意识形态,而是被用做了意识形态。但是,当科学家由于社会集团利益上的原因而产生了虚假意识,那么这种虚假意识就属于意识形态了,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某些科学家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提出的错误观念。因此,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所出现的虚假意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在这里特别要把由于政治原因而产生的虚假意识和由于认识原因而产生的虚假意识区分开来。对于由政治原因产生的虚假意识,我们只能用政治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我们要给科学家提供不受政治权力干扰的科学研究氛围。一般来说,自然科学中所产生的虚假意识大多由认识原因引起的,并不是自觉地为特定利益集团而提出的,这些虚假意识大多不是意识形态。我们的意识形态斗争并不扩展到这个领域。在社会现状的认识上所产生的虚假意识情况就复杂得多了。一般来说,仅仅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而对于社会现状产生的虚假意识,不应该包含在意识形态之中,而只有那些由于社会集团利益上的原因而产生的虚假意识,才是意识形态。但在社会

  生活中,这常常是非常复杂的,认识上的原因和社会政治上的原因往往难以截然区分开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社会科学中的虚假意识常常都被看做是意识形态。但这样又会使人们错误地对待那些由认识上的原因而引起的虚假意识,看不到其中所包含的反面的启发意义。因此,是否直接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应该被看做是判断意识形态的标准。无论一种错误意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只要它直接为特定的社会集团利益服务,那么这就是意识形态。而这种或者那种虚假意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会经常出现,但只要它不是明确地为某个特定的利益集团服务,那么它就不该被看做是意识形态。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的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对象就是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的虚假意识。但是,有些人认为,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都是意识形态,无论是虚假意识还是正确意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就持这种意识形态观。其根本的理由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所有的人都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局限性的意识,这种有局限性的意识都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一般来说,在自然科学中,人们可以用较为严格的逻辑标准和实验标准来判断虚假意识。即使如此,有时也很难有最终的判决性标准;而在社会科学领域,这样明确的逻辑标准和实验标准常常并不存在。如果说在自然科学中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那么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这种标准就更不确定了。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切成果都说成是意识形态呢?实际上,即使在错误意识和正确意识难以被确定地区分开来的情况下,我们也要承认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也包含了客观真理的要素。这种科学真理的要素和自然科学中的真理一样,不能被等同于意识形态。只有那些明确地被用来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的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判定为错误的意识才是意识形态。当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虚假意识是复杂的,也有不同的种类,其中包括颠倒的意识、虚假意识和脱离实际的意识,我们把它们都统称为虚假意识。在这里,我们还需要特别讨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批判的虚假意识。这种虚假主要是脱离实际的虚假意识。但是在马克思那里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上脱离实际的虚假意识:一种是观念学意义上的虚假意识,一种是思想本身脱离了实际的虚假意识。第一种意义上的虚假意识是指青年黑格尔派提出的观念学。青年黑格尔派的玄想家认为,思想不受客观现实的制约,完全是概念的构造,并认为由此构造的理论可以统治世界。这是关于观念的产生和作用的虚假意识,这种虚假意识就被马克思称为意识形态。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的玄想,即用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态度对待人的思想的观念是意识形态。这种唯心主义的观念学与马克思本人所提出的唯物主义的观念学是不同的。这种唯物主义观念学认为人的思想是受到客观现实制约的,是来源于客观现实的。这是对观念产生和作用的正确理解。①马克思批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这种意识形态。在这里,马克思保留了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词的本来意思——“观念学”,而且是错误的观念学。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到,马克思还把脱离实际的思想本身说成是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所说的意识形态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工,统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而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体人民的利益,而统治阶级为了夺取政权也需要这样做。当它这样做的时候,它就使它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该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似乎它是不受条件制约的真理。马克思把这种观念本身也理解为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在这两个意义上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都与我们所讨论的虚假意识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一致。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是什么意思 意识形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