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砌体结构教学改革探索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砌体结构教学改革探索

2022-10-30 17:10: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文章从高职“砌体结构”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该门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砌体结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砌体结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21-02

一、“砌体结构”课程的特点

(一)应用广泛

砌体结构应用历史悠久,目前仍为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砌体结构具有取材便利、热工性能较好、造价低廉、施工便利等优点,这使砌体结构得到广泛应用,虽然因为其自重大、破坏耕地的缺点使之在大中型城市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但是新型绿色环保块材的开发使得砌体结构生机盎然,发展前景广阔[1]。

(二)理论综合性强

砌体结构一般由砌体材料砌筑而成的承重墙体和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的屋盖、楼盖组成,也被称为混合结构。完整的砌体结构设计包括竖向承重构件(墙、柱和基础)和水平受力构件(板、梁、楼梯、阳台、雨篷等)设计,各构件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套完整的承重体系。砌体结构设计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结构力学、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众多学科门类,综合性强,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2]。

(三)学生就业以砌体结构工程为主

从近几年高职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选择建筑“八大员”的工作,就业的单位多在二、三线城市,所面临的结构形式多为砌体结构。高职毕业生以其较好的操作技能和环境适应性得到二、三线城市建筑企业的青睐,发展前景较好。

(四)技能与理论培养不平衡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技能培养与理论培养不平衡。有的学校只重视技能的培养,认为学生能上岗作业、就业率高就达到了目标,并没有将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放在心上,其弊端是使学生只会简单地模仿劳动,遇到技术问题时他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有的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修满学分、把他们送出校园就算功德圆满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不到位。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而言基础薄弱,如果技能培养不到位,动手能力不足,则其竞争力会降低,不利于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砌体结构发展前景广阔,而高职学生就业后多是面对砌体结构的背景下,根据就业需求调整“砌体结构”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对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意义重大。

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砌体结构”教改措施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即是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社会,以企业对学生在砌体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正确指导企业施工、解决施工突发问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

以施工员的需求为例,结合与砌体结构密切相关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块材、砂浆的选择,圈梁、构造柱、条形基础的布置,过梁的选择,挑梁、墙梁的施工,女儿墙、窗台板的构造要求。砌体结构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有材料的基本性能,构件的承载力,墙体的设计,过梁、圈梁、墙梁及挑梁设计,结构构造,抗震设计等六大部分[4]。比较就业需求和课程讲授要点可以看出,在施工中对构件、墙体的设计内容要求较低,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比例却较大。考虑到复杂的计算理论使高职学生陷入困境,纵然下大力气进行讲解和练习,由于不能立马学以致用,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也违背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夯实理论基础

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力学底子比较薄,对砌体结构中的相关公式的推导过程应从简介绍,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计算公式的应用应重点对待。例如在对偏心受压计算公式N/φA≤f进行讲解时,首先介绍影响构件偏心受压承载力的两大因素偏心率e/h、长细比β,在学生了解这两个因素对偏心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后,再介绍偏心距影响系数φ值。对于偏心距影响系数φ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则可一带而过。对于利用偏心率e/h、长细比β来查表求偏心距影响系数φ值则应加强练习,使学生在已知偏心率和长细比的前提下,能快速、准确地通过内插法求得偏心距影响系数,从而验算构件在偏心受力的情况下是否满足要求。

要让学生了解砌体结构设计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但对于计算公式的具体推导过程不必苛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去探索,普通学生只需掌握基本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即可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分析所遇到的问题,从而给出相应对策。这是学生从事管理、指导施工工作的理论前提。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遇到问题时便无从下手。不能切实地解决实际问题,就算他们有再强的动手能力,那也只是普通劳工,而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注重混凝土构件的布置及设计

砌体结构中墙体的承载力计算是设计人员的工作,高职毕业生大多数作为施工人员更多关注砌体结构中的混凝土构件如圈梁、构造柱、过梁、挑梁的设计原理、构造、施工方法。在墙体砌筑工作中,采用什么标号的砖、砂浆,墙砌多厚、多高,在设计图纸上一目了然,并且合格的砌墙工人也能轻松应对。相较于砌墙,圈梁、构造柱、过梁、挑梁等混凝土构件的施工则较复杂。

1.圈梁、构造柱。圈梁能有效保证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并降低地基不均匀导致沉降的影响,构造柱能显著改善砌体的抗震性能,但应如何设置是关键所在。此时可将圈梁、构造柱设置的原则逐条在实际工程中讲解,并对圈梁不连续、圈梁兼做过梁的特殊情况进行一一解析,这样利于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大段文字。对构造柱的设置规定,还应提醒学生注意区别全国性规定和地方性规定。一般而言,地方性规定是在全国性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的更为严格的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不能因为图纸上没有遵守地方性规定而忽略地方性规定,而应保持严谨的态度,积极同设计单位沟通,从而保证结构安全。

2.过梁。过梁分为砖砌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两

类,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多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过梁,较少采用钢筋砖过梁。对于预制钢筋混凝土过梁,各个地方均已形成统一标准,直接在标准图集中选用即可。对于钢筋砖过梁在结构设计说明中会有明确说明。相较于课本上过梁的受弯、受剪,支座承压计算理论推导,给学生讲授如何从标准图集中选择合适的过梁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挑梁。首先要区分柔性挑梁和刚性挑梁,掌握挑梁的三种破坏状态(倾覆、局压、自身破坏),以此熟悉挑梁设计时抗倾覆、局压、自身强度三个要点。相较于设计方面的繁复计算,施工时只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伸入长度满足要求,受力钢筋在上,注意马凳的摆放及施工过程中避免踩踏。强度达到100%方可拆模,且在拆模时要注意先支模的后拆模,后支模的先拆模。在拆模的同时要注意上方的抗倾覆荷载是否满足要求。此时可引入挑梁事故图片,说明挑梁正确施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布置和设计时,要引导学生把握各混凝土构件同砌体之间的关系。对砌体结构的整体性有所把握,才能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将结构施工图由图纸变成现实。

(三)结合施工过程与现场实物开展教学

传统的板书教学,可将授课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在黑板上编织成网呈现在学生面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利于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这种直观对比,学生也会对各计算公式的异同点格外清晰,但是枯燥的公式罗列无法激起学生持续性的学习热情。这还需要通过结合施工过程和现场实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1.结合施工过程教学。以带构造柱墙体施工为例,先按高度分两次砌筑墙体并留好马牙槎,待墙体凝结硬化后,绑架钢筋支护模板然后浇筑混凝土构造柱,在混凝土初凝12小时后拆除模板并做养护。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抛出以下几个疑问:砌筑一片墙为什么要按高度分两次砌筑?为什么要留马牙槎而不直接齐高砌筑?两个构造柱之间的间距是多少,最大间距又是多少?在构造柱没有浇筑之前单片墙的高厚比能不能得到保证,如何确定能得到保证?这几个问题都是直接从施工过程中提出来的,来源于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从实践来看也使学生印象深刻,否则在实际工程中再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可就不只是脸红而已了。

2.结合现场实物教学。将结构实物照片通过演示文稿(PPT)向大家展示,虽然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省去了描述概念的时间。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学生此时是被动接受知识,部分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部分学生热情不高。面对这种情况,让学生自己去实物现场观察、拍照,大家在课堂上再讨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印象,并使他们在细节的把握上更准确,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四)注重过程考核

传统的一次期末考定胜负的模式已不再适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加倍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样能斩断那些平时混日子、临考抱佛脚的学生投机取巧的念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建筑技术专业更是强调学生的技能。但是光强调技能有所偏颇,需要学生在具备熟练技能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符合建筑企业的利益,同时也能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竞争力,利于学生发展。本文结合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梳理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尽量融入这些问题,使学生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刘立新.砌体结构:第3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 版社,2009:4-5.

[2]秦力,魏春明,肖琦.混凝土及砌体结构精品课程实践教 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 估,2013,(1).

[3]刘任峰,马利耕.高职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课程改革 设计与实施[J].山西建筑,2014,(7).

[4]夏多田,唐艳娟,何明胜等.“砌体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 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导向 探索 需求 结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