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闽剧的传承与发展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浅论闽剧的传承与发展

2022-10-29 17:3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闽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内涵,是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是传递乡音、乡情、乡恋的一个重要艺术媒体,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闽剧艺术日趋边缘化,前景不容乐观。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要群策群力,以改革促发展,推动闽剧艺术繁荣复兴。

【关键词】闽剧;传承;创新;发展

一、闽剧的历史渊源与艺术价值

(一)历史渊源

闽剧,也称“福州戏”,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闻名海内外。历史上,闽中长乐、福清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用福州方言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草索”。 明朝末年,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与福州地区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初具雏形。清末,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彼此渗透,进一步发展成为今天的“闽剧”。 [1]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大然、庆乐然等班社,涌现了“闽剧梅兰芳”郑奕奏及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益闻书局就曾出版了许多闽剧名家名剧的唱片。五六十年代,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期,创作、改编出许多批优秀剧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闽剧《炼印》拍成戏曲艺术片,引起了全国强烈反响。八九十年代,诞生了一批题材新、格调高、立意深、结构巧、剧情妙的佳作,如《洪武鞭候》、《林则徐充军》、《贬官记》等。目前,福州共有闽剧团127个。现存传统剧目有1300余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较有影响的为:《钗头凤》、《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夫人城》以及现代戏《海上渔歌》等。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福建省闽剧院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二)艺术价值

闽剧是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一是它是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闽剧作为民间传统艺术,题材内容丰富,集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等于其中[2],并借助丰富的舞台艺术形象来加以诠释,地方特色鲜明,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是传递乡音、乡情、乡恋的一个重要艺术媒体。二是传承闽文化特别是福州传统文化的大舞台。在闽剧中能清晰地看到福州人民的名人与英雄崇拜意识、清官崇拜意识、忠厚仁义思想与爱国情结、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知命乐天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等[3],传承发展这些地域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推动福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三是具有戏曲发展史研究价值。在四百多年的风雨传承中,从明朝万历年间的民间小戏班,发展到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不断的交融碰撞中,从方言小调,发展成为多声腔成熟剧种,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二、闽剧的尴尬发展现状

在400多年的风雨传承中,闽剧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它来自民间,娱民育人,为民所爱。既是群众性的集体娱乐活动,也是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活动。人们借助它来表达情感,诠释生活,传承做人,书写历史,已融入到福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福州人民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时至今日,和很多民间传统艺术的命运一样,受到外来思潮的冲击,以及艺术文化商品化和影视艺术崛起等的影响,日渐走到濒危状态,前景堪忧。

(一)编剧人才缺乏,剧目内容陈旧单一

剧本乃一剧之本,同时,没有优秀的创作人才,也就没有优秀的作品乃至整个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福州闽剧创作曾一度出现人才济济、佳作迭出的发展态势,这得益于当时的福州闽剧创作界拥有一批年富力强、拼搏进取、勇于创新的中青年剧作家,这些剧作家们以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人生的感悟、艺术的体认,写出了众多颇具水准、颇有影响的剧作,如《林则徐充军》、《彩云归》等优秀作品就是当时创作的。审视当下福州闽剧创作队伍,不免令人忧心忡忡。当年的创作团体中一部分已退休多年,一部分正要退休,现只剩寥寥几个中青年编剧和业余剧作者。这些仅剩的剧作者们的知识结构、创作心态和文化视野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升华。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闽剧重技艺轻理论,不利用推动整个剧种向纵深发展。传统优秀剧目流失严重,创作思想缺乏创新,固步自封,反映内容陈旧,当前上演的剧本多为提纲式的简单剧目,情节松散,人物形象浮浅,有骨而无肉,味同嚼蜡,很难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缺少大师级领军人才,影响力不足

所谓大师级领军人才,他(她)应是剧种的一种代表和象征,他(她)的存在体现剧种的一种精神和灵魂,他(她)影响着剧种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推进着剧种的传承和发展。尽管当今闽剧界有中国演员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陈乃春先生(他也是福州闽剧界至今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演员)等的知名专家,但是还没有出现一个在福建乃至全国有巨大影响的大师级领军人才。由于大师级领军人才的缺少,一定程度上造成闽剧艺术在全国戏曲舞台上难以形成独特的魅力,难以产生耀眼的光芒,难以持续地吸引各方观众的欣赏目光,这也成为影响着闽剧艺术在更大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观众青黄不接,市场日趋萎缩

语言是戏曲的最基本要素,也是不同剧种的重要区别之一。福州方言是闽剧的基础语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福州方言在普通话和外语的双重夹击下,发展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很多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都不会讲福州方言,或只会听不会说,于是闽剧渐渐地就失去了进一步成长的“土壤”。同时,由于闽剧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演出市场狭窄,票房收入微薄,许多演出机构经营困难,越演越亏,演出场次锐减,闽剧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界。以前,大人看闽剧,一般都会带着小孩一起去看,这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引导过程,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起对闽剧的兴趣与爱好。而现在,城市里很多闽剧老观众都不知道上哪里看闽剧了,渐渐的越没的看就越没习惯看,更不用说影响下一代一起喜欢闽剧了。曾经的台上演员们悲欢离合,台下男女老少如痴如醉的情形,已是过往云烟,观众人数锐减,“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闽剧离青年一代越来越远,有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闽剧为何物了。

(四)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机

闽剧是一个需要从娃娃抓起的艺术,传统的闽剧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拜师学艺,一招一式间,讲究形神兼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青人择业的取向日趋多元化。由于闽剧的形象宣传没有得到提升,于是许多青年一代认为闽剧是“根本用不上的东西”,不愿从事戏曲表演,家长对孩子学戏也普遍存在着前途担忧。近几年闽剧专业的招生都遇到很大的困难,学生人数少,生源素质偏低。同时,闽剧市场的开发能力落后,经营入不敷出,办公设施陈旧,排练经费紧张,演出器材落后,居住环境简陋,演员工资收入普遍偏低,造成人心惶惶,许多优秀尖子演员离开了舞台,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创作人员放弃了闽剧创作。另一方面,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民间老艺人观念保守,深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只传戏不传本,学徒学不到闽剧的精髓,半桶水出师,在舞台上成了“模仿秀”。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培育其载体,即传承人。如果没有了传承人,随着老艺人的老去,拥有技艺的消失,留给后人是永久的遗憾。闽剧传承后继无人,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又一难题。

三、实现闽剧传承与发展的政策措施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宣传和保护工作,福州市政府也已把闽剧的保护工作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去,并加大了扶持发展力度,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闽剧的巨大艺术价值,这让我们看到希望。闽剧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群策群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改革促发展,推动闽剧事业繁荣复兴。为此,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传承与发展闽剧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等。一是要培育肥沃的发展土壤。福州方言孕育了闽剧的根基,祭祀等民俗方化滋养了闽剧的空间。传承和发展闽剧首先要保护好闽剧所赖以生存的语言与民俗文化等“生物链”资源,让闽剧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茁壮成长。二是要建立“闽剧艺术数据库”。要对闽剧剧目作一次系统地普查、统计,要对尚还健在的闽剧老艺人所传唱的曲目进行录音、录像等收集整理,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介质存储,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闽剧艺术数据库”,以实现对闽剧的原貌保存。三是要完善扶持政策。要把闽剧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对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等方面,优先安排指标。鼓励社会力量资助闽剧艺术事业,将纳税人对闽剧表演团体及剧(节)目创作、演出捐赠的,按有关税收政策享受税收优惠。四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通过设立发展闽剧专项经费,鼓励各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排练和演出能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原创剧(节)目。五是要积极支持闽剧开展对外艺术交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借鉴吸收其它剧种的传承与保护的经验做法。六是要加大本土闽剧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拓宽人才培养面,将闽剧等民间传统艺术人才一并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弥补过去仅对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重点培养的不足。要建立完善由政府、单位、社会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演艺机构等联合组建人才培养基地,对有志从事闽剧事业的人才在学费、生活等方面予以补助。

(二)统筹兼顾,打造一大批的专兼职结合的剧作家群体

强大的剧作家群体是闽剧事业做大做强的有生力量。一是要发挥老剧作家的余热和作用。要多关心、体贴老剧作家们,努力解决他们生活、创作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继续安心、全心、真心地进行戏剧创作,为闽剧创作事业作出新贡献。二是要为在职剧作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不仅要从精神上鼓舞、激励他们对闽剧创作事业的执著追求,肯定他们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而且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更好地深入生活和再教育提高,以丰富他们的创作素材和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准,还要及时奖励他们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三是要发现和培养青年创作人才。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发现、培养有潜力、有热情、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剧作者,对于这些青年剧作者,要让他们有机会得到学习深造,以提高他们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知识结构,升华他们编剧技巧。要让他们深入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提高他们的创作思想和境界。

(三)解放思想,在市场中实现闽剧艺术的价值

广阔的市场是闽剧艺术的大熔炉,也是闽剧继续发展的动力。一是要科学定位市场。要在遵循市场法则基础上,运用消费心理学等原理,通过研究消费者对艺术消费的心理取向,从闽剧是一门可以使人在视觉、听觉多方面获得极大审美满足的综合性高雅艺术,是一门可以从中疏解压力、畅心怡情的艺术,是一门可以标榜个人文化身份的艺术出发,做好市场定位判断。二是要整合培养消费群体。闽剧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中的高雅的一分子,要对戏曲票友、学生、高级商务人士、普通观众等不同消费群体进行明确细分,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三是要做好宣传推介。要让营销班子积极地介入从闽剧的剧目打造到销售全过程,通过科学有效的媒介推广,既实现提升经济效益的要求,又实现提升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终极目标。四是要与城市营销相结合。要让闽剧艺术与文化经济、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推广相结合,创造丰富的平台以展示福州地方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开拓创新,让闽剧走进城乡的各个角落

广大人民是闽剧艺术的创造者和消费者,让闽剧艺术深入民心是当前要做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持续推进“闽剧进校园工程”。要将传承闽剧与学校的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闽剧相关课程、定期或不定期安排有关闽剧表演团体到学校展演等途径,传授、普及有关闽剧的历史、发展、表演、鉴赏的基础知识,让闽剧的传承回归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让广大学生在熏陶中,提升对闽剧认知和鉴赏水平。二是要创作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要重新审视闽剧创作与文化背景的关系,重新审视闽剧创作与观众审美心理的距离,对原先艺术元素,进行再提炼、再加工、再创造,创造出反映当下潮流、符合时代脉膊的优秀作品。三是要建立立体式的宣传网络。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媒体力量,特别是要利用好新媒体这一信息化工具,精心策划,持续推进,不断提升闽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借助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机会,结合旅游景点的开发,开辟闽剧演出场所,提升闽剧文化的辐射力。

总之, 传承与发展闽剧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伟大工程,是我们共同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艺术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勇挑重担,解放思想,大力作为,实现闽剧艺术的新一轮繁荣复兴。

参考文献

[1]福建戏曲研究所.福建戏史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3,60.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 福建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12月,113.

[3]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205.

Discusse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n Opera

【Abstract】Min Opera, has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meaning, is a valuabl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wealth of Fujian, Fuzhou dialect of the living fossil, the passing of accent, nostalgia is an important art media, a higher artistic value.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orms of entertainment, Min Opera arts increasingly marginalized, the outlook is not optimistic. In the new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prosperity Min Opera arts renaissance.

【Keywords】Min Opera;heritage; innovation;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林建,(1982-),男,福建福州,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文化、文化经济等


推荐访问:闽剧 传承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