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2022-10-20 13:5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章以大量的文献和图片资料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述了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社会风俗向善、审美理念趋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文化心态,提高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品质。

[关键词]景德镇瓷;餐饮习惯;宗教文化;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8)04-0034-11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珐琅瓷、粉彩瓷、纹章瓷、颜色釉瓷、雕塑瓷,主要有餐具、茶具、啤酒具、咖啡具、陈设具、灯具、文具、寝具、坐具、卫生具,通过广州的牙行、十三行、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由海上陶瓷之路销售到欧罗巴大地。大航海时代,葡萄牙第一个直接和中国进行瓷器贸易,1517年,皮雷斯率领第一个葡萄牙使团来到广州,开始了中欧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使团的通事火者亚三来自景德镇,“乃江西浮梁县人也”,从使团的规格、性质、届次看,是特意的安排。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瑞典、丹麦等国紧随其后,并各自建立东印度公司,葡萄牙的“圣地亚哥号”、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法国的“昂菲特里特号”、英国的“马克列菲尔德号”、瑞典的“哥德堡号”等,都是欧洲著名的商船,甚至出现了运输华瓷的专门船型——克拉克船。

景德镇瓷器何时输入欧洲尚不可考,但成规模输入,始于葡萄牙人东扩。大规模输入,始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录,1602-1657年,订购华瓷达300万件,主要是景德镇瓷器,1635年,将木模送到景德镇要订制。17世纪以前,华瓷的造型装饰绝大部分是中国模式,17-18世纪,造型装饰主要是西洋模式,景德镇瓷器大量地输入欧洲,由沿海到内地,由王宫到市井,由圣物到凡物,由宗教到艺术,景德镇瓷器风靡欧洲,以其胎质坚硬、声音清脆,釉色多变、图案丰富,形制规范、功能多样,而具有视觉的美、触觉的美、听觉的美、味觉的美,广泛影响欧洲国家的社会生活,进化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

一、景德镇瓷器在欧洲的尊崇地位

16世纪中叶‘以前,由于海上交通漫长,风险难以控制,景德镇瓷器非常稀少,欧洲只有王室、巨富、主教才能享有,绝大多数人只能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欣赏,具有神圣的地位。

(一)珍稀的代表。

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的华瓷只是零星出现在使节带回的礼品中,或十字军战利品中。埃及国王于1447年向法国查理七世,1487年向意大利美第奇王,1490年向威尼斯总督分别赠送了精致的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主要是通过波斯、埃及等国转运、数量极少,价格一度比黄金还要贵。葡萄牙国王曼诺尔一世的青花瓷壶(图1),壶身饰有荷花纹饰,两面的浑天仪图案是国王徽章,象征着企图征服世界,1521年订制于景德镇。使节的礼品瓷流向王公贵族,十字军东征的战利品瓷流向平民百姓。

华瓷刚刚传人欧洲,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有人认为瓷器有一种魔力,用它吃饭喝水,可使身体强壮,甚至以为青花碰到毒药马上会变黑,可以防毒,瓷器粉末可以治疗牙病,也可以止住鼻血。16世纪,法国作家潘西多写道:“瓷器是由鸡蛋壳和捣碎了的贝壳制成的,最大优点在于,如果把毒药放到里面,它就会炸成碎片。”文学家的浪漫幻想,更增加了瓷器的神秘感。1562年,马德休斯在《山间邮车》写道:“中国瓷器精美而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买得起”。1610年,《葡萄牙王国记述》赞美景德镇瓷器:“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最美丽的东西,比所有的金、银、水晶都更为可爱”。景德镇瓷器逐渐被揭去神秘面纱,露出了可爱的容颜,燃起人们占有的欲望(图2)。

(二)神圣的标志。

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取代了豪华的金银器皿的地位,走上欧洲的神坛,成为人民向往的圣器。15世纪后期,意大利画家安德雷亚,曼泰尼亚的《马哥斯僧朝拜圣婴耶稣》,描绘了一位老僧将中国带盖的青花茶盅敬奉给耶稣和圣母。16世纪上半期,威尼斯文艺复兴美术大师乔凡尼·贝利尼的《群神宴》,以古典神话为素材,表现众神宴聚于林泉之间的情景,突出描绘三只作为“圣器”景德镇瓷钵。据朱龙华教授考证“这三只瓷钵的形体、风格、花纹,为明朝宣德成化年间之物”。华瓷成为圣物证明:陶瓷的质地、工艺、造型、装饰、煅烧浑然一体,达到完美无缺的超然境界,足以成为圣洁的礼物敬献耶稣和圣母;16世纪,欧洲的华瓷及其稀少,绝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景德镇瓷器作为圣器,虽然具有使用功能,但只是供超凡脱俗的众神享用,而非尘世俗人的消费品。I.斯普里格斯在《西方绘画里的东方瓷器》中,讲述了荷兰画家许多描绘华瓷的艺术语言和陶瓷语言,华瓷成为财富的象征,与华丽的衣饰相配,突出主人的晶位和地位,展示了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的奢华和享乐。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会上,雍容华贵妇女被典雅的景德镇青花瓷震惊,以至不敢用手去触摸,因为在她们眼里是那样神圣。

(三)奢华的象征

随着华瓷的大量销售,16世纪后期,景德镇瓷器作为圣物观,开始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逐渐淡化,作为奢侈品,成为王公贵族生活的必需品,客厅里,餐桌上,都以摆设景德镇瓷器来夸耀豪华富贵,皇家贵族出现了居家无一华瓷,则不为风雅。国王拥有中国瓷器,既象征权力之尊、国家强大,还象征着修养深厚、文化繁朵,于是王候之间竞相搜集。

1562年,教皇皮斯四世在罗马召开特伦托宗教会议,宴请布拉加主教多斯·马蒂雷斯,主教从宴席上火量金银器皿联想到无数饥贫信徒,于心不安,遂向教皇进言:华瓷美观、雅致胜过银器,也非常时髦,完全可以匹配教皇的尊严,虽然易脆,但价格较低,希望教皇能将银器换为瓷器。教皇接受建议,并说:“在葡萄牙,有不少从印度运来的中国瓷器,比金银器皿还要美丽,它们晶莹洁白半透明,青花装饰,青料用蓝宝石制成”,还呼吁:“我劝告所有的亲王们都去购买中国生产的瓷器”,当大批华瓷运到罗马,教皇把它们分给红衣主教以及其他贵族,自己也保留了一套餐具。所以,16世纪末期,意大利最先用瓷器代替银器,葡萄牙中产阶级家庭最早普及瓷器。1604年,英王詹姆斯一世、法国亨利四世专程到阿姆斯特丹购买瓷器。17世纪后期,随着贸易发展,路易十四下令用瓷器代替金银饮食器具,熔化金银铸造货币以应付经济危机,瓷器开始普及。

景德镇瓷器不仅具有实用和欣赏功能,而且具有祭祀和丧葬功能。16世纪,西班牙传说人们死后,瓷器陪葬在死者左手手指附近,就能唤起死者的灵魂,因此,举行国王和王后的葬礼时,都要用景德镇瓷器以及金银首饰等陪葬。1750年,英国贵族罗伯特·罗丹为纪念亡妻而

订制文具,器物左边有一斜向白色条纹,上面绘有六朵黑色花瓣寄托哀思(图3)。

二、景德镇瓷器进化了欧洲的饮食文化

中国文化传人欧洲后,导致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热”。利奇温说:“闪现在中国瓷器上的绚灿色彩,福建丝绸的雾绡轻裾背后南部中国柔和多变的文化,激发了欧洲社会的喜爱和仰慕”,但瓷器或许最令欧洲人砰然心动,他们通过瓷器上的自然景物、人物服饰、风俗习惯、神话故事来感受中国。民以食为天,作为中国陶瓷的典范,景德镇瓷器闯入厨房和客厅,深刻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饮以及茶、咖啡、啤酒、巧克力等饮品习俗,使甜点与辛辣食品和谐统一。

(一)中国的饮食器具。

汉代末年,中国发明了瓷器,并迅速成为主要的饮食器具,它具有气孔率少、吸水率低,耐酸碱、耐高温,接触食物不起化学反映,有效防止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比任何材料制造的器皿更具有优越性,特别适合饮食。并且以人为本,其造型遵循实用的原则,便于制作、储藏、使用,种类有:①制备器,擂钵、瓷碾等。②储藏器,缸、罐、坛等。③烹饪器,炉、灶、锅等。④助食器,碗盘杯壶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独步大下,作为饮食器具致密度强、光洁度高,规整、洁净、优美,不仅具有单件的美,而且具有组合的美,进食和触摸使人感到愉悦,产生美感,刺激食欲。瓷器卫生洁净,容易清洗,避免了病菌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进化了欧洲的文明(图4)。

16世纪以前,陶器仍然是欧洲人主要饮食器具,然而大航海时代,国外的食品、饮品、调料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由上至下,迅速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迫切需要新型的饮食器具与之匹配,华瓷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欧洲人对中国餐具、茶具、咖啡具非常考究,配套要求繁杂。一套茶具多达100件,一套餐具多达400件,以成套餐具为例,要求造型与装饰相协调,器具与食物相协调,组合恰当,每套通常超过100件,包括大小不等的盘、碟、碗、杯,油瓶、醋瓶、调味瓶,盐罐、糖罐、香料罐,烛台、水壶、冷酒器等。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雷德候在《万物》中指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制造与使用的餐具都是成套,适应运到西方销售。中世纪末期,饮食习惯变得较为文明时,欧洲开始流行成套使用餐具的习俗。”1685年,在法王路易十四的影响下,壁炉瓶、成套餐饮具等随之诞生。人们经常以动物的造型体现款式的变化,镶上了金银、宝石、美玉,彰显拥有者的社会地位。霍诺尔说:“孩提时代,每天吃饭的青花瓷碗,给我提供了最初的中国风景。”这里的青花瓷很可能是景德镇产品。

(二)景德镇瓷器推进欧洲的饮食文化。

11-15世纪,欧洲“还没有讲究的烹饪”,新航路开辟后,引进大量的新食物,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原料,为创新烹调艺术奠定了基础。味料的调制一直是西方烹饪的核心,故非常重视调制香料,胡椒、肉桂、丁香等,制成时令味料,与各种原料搭配,形成丰富的食品②。欧洲的主食有面包、面点、馅饼,菜肴有水果、肉蛋、蔬菜。欧洲人把烹调视为一种艺术而变得精妙绝伦,甜点和辛辣食品丰富多彩,餐具包括木器、陶器、玻璃器、金银器,而金银器只有王室贵族和富裕家庭才可能配备,极少有中国瓷器的餐具。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造成不少人死亡,食物霉变是一个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由于天气干湿冷热多变,加上食物和调料繁杂,容易变质串味,诱发疾病,故对盛装的器皿要求较高,而中国瓷器气孔率少、吸水率低,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能保证食物的卫生清洁,非常适合盛装食品,(图5)。人们用餐时,调料装在瓷盒、瓷瓶、瓷罐中,或放在瓷器托盘不同的格子里。以便随时添加。“当时的人们享用胡椒、桂皮、豆蔻花,就像今天的人享用一餐美味、一杯雪利酒、一杯咖啡。调料不仅供人食用,也供人饮用。”

6世纪到17世纪初,中国的茶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墨西哥的巧克力陆续传人欧洲,俄国、荷兰、英国钟情于茶,其他国家更爱咖啡,在欧洲中上层社会流行。18世纪以后,欧洲下层庞大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市民阶层,极力地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品饮茶叶、咖啡、巧克力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文明生活的象征。因此,欧洲各国急需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仅茶具就有茶叫·罐、茶壶、茶杯、茶托等,布罗代尔认为:茶传入欧洲必须具备四个要素,那就是茶叶、茶壶、瓷质茶杯和饮茶的嗜好,少了任何一个要素,茶这与生俱来的东方饮品就无法体现自身的神韵。西方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茶仪、茶礼、茶会、茶俗,连给小费也叫“给茶钱”。

美其食不如美其器,美食佳肴要精致器具搭配,烘托食物的色香味,增进用餐情趣,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因此,欧洲的饮品器具品类繁多,它们要具备防止烫手、防止泼洒、防止滑落,便于取放、便于品饮、便于洗涤的各种功能。景德镇根据欧洲的样式,在套件的数量、体量的大小、胎体的厚薄、器皿的口沿、器具的把手、圈足的底部,乃至器具的款式、釉色、花纹都做到尽善尽美,如改进茶壶的壶嘴和把柄,使把柄变得更人,适合于欧洲人的大手。再如景德镇咖啡壶,盖和把手用铜扣连接,避免了壶盖滑落(图6)。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需求,不仅丰富了饮品器皿,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品饮优雅风气的形成。使得人们的语言更文明、内容更丰富、举止更高雅,气氛更浓洽,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给欧洲人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瓷质器皿从形态和方式上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盛行新的饮食风气,瓷器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景德镇除了餐具、茶具、咖啡具、啤酒,还有还有奶瓶、糖缸、调味盒、冰镇壶、花瓶、烛台,都成为了人们的至爱(图7)。无论是清新的早餐,还是悠闲的午茶,或者豪华的晚宴,精致的生活弥漫着优雅气息,绝对少不了高贵华瓷的装饰衬托,如把郁金香插在巨大花瓶里,排成一列,甚至把陶瓷观音、罗汉等佛像瓷雕摆布在文玩架上。人们文雅的淡笑与瓷器碰击发山的清脆声,组成了浪漫的奢华。

三、景德镇瓷器进化了欧洲的生活艺术

生活的品质不仅体现在饮食方面,更体现在起居方面,当欧洲人的温饱满足以后,必将更多地关注家居的装饰,尤其是欧洲上流社会普遍收藏中国瓷器,或建筑宫殿,或专设陈列市,痴迷于艺术鉴赏,景德镇瓷器诸多功能和价值被发掘利用,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为了适合欧洲人生活方式,景德镇传统瓷器逐步西化,出现了欧式的剃须盘、梳妆用具、痰盂等卫生便具。如剃须盘是在浅浅坯胎上,挖山一个月牙形,加彩烧制而成,是男人的专用品。欧洲人的胡子比较浓密,为了体现男人的气概,

故在胡子的修剪上颇下功夫,并成为一种享受的乐趣,把漂亮的瓷盘夹在脖子下,增添了盎然的情趣。

清代乾隆年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中文名字叫殷弘绪),两次来到景德镇考察学习,亲眼目睹瓷制灯笼,灯罩是薄胎的白瓷或青花瓷,象没有颈利底的瓷瓶,灯座利灯罩用子口连成一体,里面的烛光照射出来,顿时满屋增辉,它是法国皇太子在景德镇订作的工艺品。1712年9月1日,昂特雷科莱用书信向传教会会计奥日神父介绍。传到欧洲,德国王宫也很快流行,他们把花瓶去掉底部,改装为灯罩,瓷盘作为灯座。意大利玛丽亚·阿玛利皇后的波梯西宫还悬挂大型的中国瓷器枝形吊灯。更有意思的是,欧洲人把中国南方的凉墩运到西方,与皮质沙发相映成趣,以适应季节的变化,更适合人们垂足而坐的习惯。如1770年,英国贵族订做的凉墩,铭文右边是亨特家族的姓氏HUNTET,左边是詹姆斯家族的姓氏JAMES(图8)。

早期流入欧洲的瓷乐可能是瓷笛,但人们并不满足,希望中国能够制造一种叫做“笙”的小风琴,它由14根管子组成,可能是中国:’厂匠没有见过这种乐器,故未能烧制成功。然而,欧洲人对瓷质乐器好奇心并没有泯灭,为了欣赏中国的瓷乐,路易十四要求商人订制瓷质的云锣,为此,景德镇上匠在瓷十中掺入铜屑,经过无数次的烧造试验,终于成功地制造了系列音阶不同云锣,云锣中间稍凹,组合放置架上,敲击叩打,声音清脆悠扬,音调起伏美妙,与现代景德镇的瓷瓯有同工异曲之妙。云锣的造型之美,难度之人,对欧洲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18世纪初,路易十四还委托商人在中国订制他们夫妻俩的瓷雕作品,瓷雕是景德镇特有的品种,故工匠很快就烧制好了,高22厘米,路易十四和曼德侬夫人穿着中国丝绸、织锦做成的中式服装,国王的衣服上还有中文寿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东方情调。

(二)提升了民众的审美理念。

中国陶瓷,尤其是景德镇青花和彩瓷,成为欧洲流行的时尚,人们欣赏瓷器胎釉、曲线、图案的曼妙。随着陶瓷的普及,欧洲人陶瓷审美理念逐渐提升,由器物的单件美,转化为组合的结构美,由器物本身的美,升华到建筑装饰的整体美,丰富了欧洲的装饰艺术,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

把中国瓷盘,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装饰室内空间,因为欧洲人不了解华瓷的功能,只是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生活习惯来使用,进行组合改装,故中国的花瓶到了德国,往往改头换面成了水罐或酒壶。1453年,德国王子由于珍爱景德镇青花茶杯,命令工匠镶嵌金边和银边,现藏于德国卡塞尔博物馆。欧洲人用贵金属镶嵌景德镇瓷器的口、流、托、把手,或把两个瓷碗组合,变成了一套“金属瓷器”,更彰显了珠光宝气。但有些瓷器因此改变了的功能,如花瓶的功能是欣赏,由于瓶口镶嵌了扣盖,变成了盛装东西的容器(图9)。

欧洲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出现了瓷壁炉台。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借助瓷器特有的光泽和镜子的反射,营造出变幻的光影效果。马德里皇宫有一面大镜,镶在花果型的瓷板上,具有德拉·罗比亚的风格。法国出现了“蓬巴杜装饰”,工艺品上经常描绘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的图案,给人以东方艺术的享受。18世纪中叶,国王卡洛斯三世在那不勒斯,修建了意大利的“瓷饰客厅”,80多平方米的墙面镶嵌了3000片瓷砖,瓷砖底部为白色的彩釉浮雕,多为身穿唐装的男女人物,四周藤花蔓草、扑蝶飞鸟,一派恬静祥和的气氛。

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表达了对中国长城和瓷器敬慕。1851年,雨果在诗中描述景德镇青花瓷“在釉彩鲜艳的陶瓷中,绘着天真的象征——蓝花”,青花瓷清纯可爱,具有少年天真的特质,反映了西方对中国的向往。

(三)丰富了王室的收藏品种。

为了体现社会的尊荣,欧洲王公显贵竞相建立“瓷屋”,专门陈列收藏华瓷。文艺复兴时期,宫廷盛行艺术品陈列室和古董陈列室,“瓷屋”由此而米。

百合花是法兰西王室的象征,瓷盘盾形纹章头顶王冠,蓝色背景中三只金色的百合花整齐排列,显得庄严肃穆(图10)。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扩建凡尔赛宫时,专门建立了著名的特里亚农瓷宫,以陈列青花瓷器而闻名。从流传的铜版画来看,瓷宫上缘排列着瓷瓶,还有描金的青花瓷,象一条屏带整齐而有变化,陈列架层层叠叠,直到天花板,与其说强调瓷器的特色,不如说是突出瓷器的数量。路易十五还专门为旁帕多大人从国库中拨山一笔巨款,作为她搜集中国瓷器的费用。据法国国家档案《总清单造册》记载,17世纪法国王室仅中国细瓷就达千件以上,并成为宫廷陈列装饰的重要物品。

18世纪的邸宅建筑,设计师通常突出“瓷屋”,还出版了陈列室的各种版画。收藏景德镇瓷器成为高雅的社会风气,皇室贵族的收藏更加丰富,布置也特别豪华。西班牙马德里城的皇宫和何朗龙茨宫,设有瓷器陈列室,国王腓力二世收集了3000多件瓷器。奥地利布尔诺城的杜布斯基宫,不仅有瓷器画和瓷镜框,还有瓷板镶嵌桌椅,甚至瓷壁炉台。意大利玛丽亚·阿玛利皇后的波梯西宫,充满了瓷器的中国人物雕塑,马猴等动物雕塑,地板和天花板用中国瓷板镶嵌,大型瓷器枝形吊灯;悬挂中央。波兰国王约翰三世在维拉努哈宫侧殿是专门陈设瓷器的中国厅。德国王室建立的瓷器陈列室最多,1700年左右,巴姆堡和慕尼黑相继建立夏洛登堡、波米斯佛力;登、安斯巴哈、蒙毕郁宫。德国哈布斯堡家族尤其喜爱中国瓷器,马克西米安一世利兄弟斐迪南德大公在安布拉斯就收藏大量景德镇青花瓷器。德国选帝侯奥古斯都大帝醉心于瓷器收藏,让宫廷的每个房间都装点瓷器,把华瓷集中在德累斯顿的瓷宫。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特殊生日礼物——建于德罗特宁霍勒姆木结构的中国亭,采用了中国瓷器上的图案来装饰,陈列着王后的景德镇粉彩花瓶等。王后兴奋地描述:“一个真正的神话世界……一个近卫兵穿着中国服装表演中国兵操,陛下两位侍从扮成满清武官摸样,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亭子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从则扮成满清文官模样。亭子里面四角各立一只人瓷花瓶。……墙上还装饰着美妙的瓷器和宝塔、禽鸟图案。……厢廊陈设桌子:一张摆放一套精美的德累斯顿瓷器,另一张则摆放一套中国瓷器。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瑞典这座中国亭,把东方情调和欧洲风格融为一体,加上想象而幻化出中国人物形象,成为他们所理解的中国原形。

四、景德镇瓷器对宗教艺术的影响

中国陶瓷进入欧洲后,迅速地成为基督教的载体,使艺术与教义地溶为一体,圣经的故事,希腊、罗马神话借助景德镇瓷器洁净胎体,淡雅的画面,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润物无声地

教化民众,丰富了人们的艺术修养,其教育价值已超越其实用价值。

(一)成为基督教的载体。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圣经》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圣者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在人民中广为流传,歌颂了基督的伟大、圣徒的虔诚。中世纪,欧洲职业画家大部分描绘基督、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如引日约的故事等。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穿上镶着宝石、或金边的国王衣服,保持着救世主的威严。

景德镇瓷器进入欧洲后,成为宗教的载体,使艺术和教义有机地溶为一体,对希腊、罗马神话的宗教题材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艺术性和教育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实用性,用陶瓷的特殊语汇,诠释基督教的教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华瓷大多描绘耶稣降生、受洗、蒙难、复活,这类瓷盘通常为四什一套,如《基督受洗》,中国艺人参照欧洲版画插图,在瓷盘上饰以铁红彩和金彩图案,描绘基督在约旦河受洗,边缘是鹰衔着花环,下面有两个小神仙手持飘带,具有中国绘画的特色。再如《耶稣蒙难》,盘面以墨彩与金彩为色调,描绘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表情忧郁,倍受折磨,瘦弱基督下身只有裙带遮体。背景为玛利亚、圣约翰及旁观者,前面有四个士兵正在掷骰子(图11)。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在十字架上受害的意义极为重大,表明耶稣担当了人类应当承受的刑罚,世人因此可以免受这种刑罚。他们相信耶稣从死里复活,十字架也就成为了盼望、战胜死亡和永生的象征,是西方国家使用最为广泛的宗教器物。

根据基督教教义,百合花代表处女,象征圣母,也是圣徒贞洁的象征。在末日审判时,百合花和利剑象征着无辜与罪恶。在基督教文化中,狮子既象征着“犹大部落之狮”的基督,又代表咆哮徘徊的撒旦。中世纪的欧洲,狮子又象征着复活,因为传说幼狮生下来是死的,等到第三天,雄狮向它们吹气才获得生命。有翼的狮子是启示录中的动物之一,代表福音使徒马克。狮子还象征着难圣徒艾德里安、尤菲米娅、哲罗姆(拉丁四教父之一)、塔莉亚和西克拉以及但以理(四先知之一)。鹰在基督教象征升天,也是代表福音传教士约翰启示录中的怪兽之。罗马帝国皇帝加冕仪式,常放飞一只鹰,象征灵魂升,罗马军旗上的鹰象征着权力与胜利(图12)。俄罗斯国徽是双头鹰各戴一顶小王冠,上方为一顶大千冠,鹰爪抓着权杖和金球,象征皇权,鹰胸部是屠龙骑十,骑士代表国家卫士,龙代表异教徒,象征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尽管很多茶杯盘碟绘有圣经题材,但并没有在餐桌上使用,因为虔诚教徒认为将它们用作餐饮是对神灵亵渎。故大多用于宗教场合,或只作装饰器皿,是基督教的专用品。

(二)成为文艺复兴的载体。

中国陶瓷主要是景德镇陶瓷,成为文艺复兴艺术的载体,以洁净的胎体、淡雅的花面、优美的造型、配以动人的故事,蕴含朴实的真理走进人们的家庭。(图13)开光中描绘有两个半裸体的天使飞翔在湛蓝的大海上,海面是航行的克拉克商船,中间金色的CAR字母,相互勾联,上面皇冠,具有商业广告意味。除此之外,大多描绘裸体或半裸体的女神,丰满娇嫩,恍惚忧郁,情欲绵绵,却不害羞,追求现世的爱欲使她们变得更加美丽,女神衣服装饰富有东方的神韵。《巴利斯的审判》图案,来自荷马创作的希腊神话故事,描述特洛伊城君主之子巴利斯,面对女神海娜、雅典娜、维纳斯,他宣称维纳斯最为美丽,作出爱的选择,因而触发特洛伊城之战,珐琅彩在设色和边饰及主题的处理方面略有不同,更加衬托出维纳斯的美丽。

中国陶瓷艺人在茶杯及托碟上,临摹意大利科育丙奥的油画《莉达与天鹅》,描绘丘比特化成天鹅,与斯巴达国王泰达流斯的妻子发生私情,据说特洛伊城的海伦就是因此而生。旁边的侍女正在欧罗他斯河中沐浴,并与天鹅玩耍,这套杯碟现藏于柏林博物馆。瓷盘《冰》,临摹范萨斯高,雅宾尼的画面,嘉拉菲雅站在贝壳中间,四周围绕着小海神,象征河流、海洋,珍宝、珍珠、珊瑚点缀其间。瓷盘《土》,根据雅宾尼的描绘,战车上后排站立着诸神之母茜贝儿,手持圆球,象征宁市。身旁是春天之神芳娜,夏天之神施利斯,身后是秋天之神柏卓斯,唯独缺少冬季之神,因为冬天寒冷沉闷而被略去。作品现藏在比利时布鲁塞力;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荷兰画家奥西亚斯·贝尔特的《盛在中国碗里的草莓和樱桃等静物》,盛装茶水的应该是景德镇青花瓷,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实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上作品集中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观念,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根据不同的器型和釉色,描绘不同的内容,虽然略带暧昧色情,但作为社交场合的礼品,很受欢迎。将西方艺术装饰景德镇瓷器,在中国陶瓷文化中绽放异国情调的奇葩。

(三)成为罗可可艺术的典范。

18世纪,中国瓷器风行欧洲之日,止是巴洛克艺术衰弱,罗可可艺术勃兴之时。巴洛克艺术主要表现动势,用斜线和对角线构图,用明暗对比造型,雕像健壮,强调沉重威严,色彩华丽,线条夸张,建筑物具有巨大、沉重、奇怪的特征。罗可可艺术特征:物体高耸纤细,造型采取c和s形涡旋,以不对称代替对称,色彩明快柔和,流行象牙白、淡蓝色和金色,突破正统的透视法,采用东方人物和花卉图案。其工艺品,采用多变的卷草纹,形成连绵不断、复杂繁锁的曲线。罗可可艺术一反巴罗克艳丽、繁陈、凝滞、线条僵直刻板、结构单调的风格。如巴罗克建筑的柱子高大,楼梯宽人,而罗可可建筑柱子细长,楼梯小巧,巴罗克色彩浓烈,而罗可可则却淡雅。

罗可可本意指文艺复兴时期传人意大利的中国艺术品,后来西方美术把凡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艺术,通称为ROOK。明清时期,华瓷彩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法国人称为“鹅绒白”或“中国白”,多用波状曲线青色纹样,装饰主题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景德镇陶瓷质地坚硬、青白雅致、细润光滑、形体规整、转折明确、细部处理得当,具有明快、秀丽、严谨、精巧、光挺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意匠自然、飘逸、潇洒,法国传统艺术充分咀嚼中国艺术精髓,仿效景德镇陶瓷风格清雅、画面活泼、色彩柔和、曲线优美,讲究非对称的法则(图14)。慕尼黑宫华丽厅在每个弯曲的卷草纹头上,安装了青花瓷、景泰蓝和小天使头像、动物塑像。

陶瓷装饰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构思器面图案时,把主题纹样安置在主要视觉部位,巧妙地以次要纹样衬托人物,以远景衬托近景,更加突出了装饰纹样的寓意。罗可可艺术绘画巨匠,从华托的《谈笑》,到弗拉贡纳的《秋千》,从中国的青花瓷得到色感的启发,从青花的色调反差中获得光影对比的效果。运用纤细的线条描绘树木、草丛,运用明确的对比手法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画面清新淡雅,有一种朦胧般的意境。《发舟茜苔岛》是罗可可艺术的代表作,画家构思开阔,大力渲染了路易十五时代贵族化的上流生活,茜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神阿佛洛狄忒的乐园,是众缪斯聚会行乐的所在,当然也是臆想中完美恋爱的处所。华托运用极富诗意的笔法,用细腻的笔触迷蒙地表现出远景的山水树木,一对对男女情侣,或切切私语,或耳鬓厮磨,流露出无限爱怜的情感。

英国学者赖赫淮恩说:“罗可可的精神和中国的老子最接近,潜伏在瓷器、丝绸美丽之下,有一个老子灵魂。”利温奇认为:“罗可可艺术风格和古代中国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正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切入点。小林太市郎认为18世纪欧洲,尤其是法国工艺美术,抛弃中世纪的文化残余,全面地仿效中国,表现在:“第一、技术上由于学习中国技法,法国出现了陶瓷制造业,漆工艺与丝织工艺异常发达。第二、由于受中国仿织品,漆器和瓷器的色彩、花纹的启示,绘画的教导以及后来国际的示范作用,使法国人在色彩光泽、花纹等方面的感觉变得更加洗练”。小林太市郎强调“所谓罗可可美术的主要特征,完全由中国工艺美术而来,所以这个罗可可是一个暧昧不明的称呼,不如直接称之为:中国——法国式美术,其意义更明确而实际些”。罗可可艺术以法国为中心,席卷整个欧洲,从绘画到建筑,从工艺品到装饰,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元素(图15),鞋面的牡丹花纹和浅蓝色彩,完全是从景德镇青花瓷中移植而来。

在西方波澜壮阔的“中国热”中,景德镇瓷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6世纪中叶以前,它只是神龛上的圣物,帝王的宠物,供人们仰视欣赏: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成为达官贵人的奢侈品,标志着社会地位;18-19世纪,成为凡夫俗子的至爱,是时髦和文明的象征。景德镇瓷器不仅是精美:工艺品,而且是生活实用具;不仅是宗教的载体,而且是艺术的化身;不仅是西方文明的典范,而且是其重要的部分。景德镇瓷器从餐饮器皿,到文化艺术,其诸多功能和价值被发掘利用,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程,是中国文化对人类贡献的最好物证。

(责任编辑 彭东焕)


推荐访问:景德镇 瓷器 明清 进程 时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