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石头唱歌的人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让石头唱歌的人

2022-10-20 09:05:07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zѨky人物造型和伟人头像,初中时又常常给这个同学画个画、给那个同学刻个章。1970年参加工作后,他仍把雕刻、绘画作为业余爱好,研习不辍。

虽然不像祖辈那样以石刻为生,但雕刻在李国祥的生命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退居二线之后,他有更多时间拿起刻刀,一门心思地钻研,甚至还无师自通学会了微雕、精雕和篆刻等。他曾在一粒米上刻下两首唐诗,引起一时轰动。

为了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近些年他遍游全国,拜访名家。他去过石雕之乡浙江青田,也去过石帝三乡福建寿山,还去过玉雕之乡岫岩。由于刻苦钻研,广征博取,加之原有的国画基础,使他在石雕艺术上达到了随心所欲、妙手天成的地步。

艰辛寻石路

艺术,是李国祥人生的最大追求。在农村工作的30年里,他时刻用心灵和慧眼发现美,生活中接触到的鸡鸭鹅狗畜、山水林田路,融于心,记于脑,创作时可以信手拈来。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石雕艺术而言,上佳的石料必不可少。不过通榆并不是石材产地,当地人都说这里是个“没有高山,只有碱疤垃;没有石头,光有土坷垃”的地方。于是为了找到可心的石料,李国祥寻访各地名石,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寻石,听起来是件颇为风雅的事,事实上不但不风雅,反而相当之“俗”。李国祥的收入并不算高,除了日常家庭开销外,大部分都用在了石头上。外出寻访好石料,囊中羞涩的李国祥常常是从牙缝里挤出钱,再从亲朋好友手中借点,就这样带着并不丰厚的“采购费”南上、东征、西进。

1972年7月,李国祥第一次来到盛产鸡血石的内蒙古赤峰巴林,东拼西凑借来的260元钱一股脑全买了石头。背着自己精挑细选的几块石头,李国祥从巴林矿区徒步走回了巴林镇,100多斤石头把他的两个肩膀都勒出了血印。可惜的是,由于初次接触鸡血石,很多地方都不懂,花大价钱买回的石头只有两块能用,200多元钱可以说全打了水漂。

这对李国祥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从此他对石头更痴迷了,每次出去采购,都会对当地石材做充分了解。如今,在李国祥家的仓库里堆放着数千种名贵石料,有寿山、青田、巴林、岫岩等全国各地的秀石美玉,全是他按皱、瘦、透、秀、丑的赏石审美柿隹一块块从各地采购,千里迢迢背回来的……

琢磨之中金石开

熟悉李国祥的人,都会从他那双因刻石而磨得长满老茧的手,看出他为了点石成金而历尽的磨难、费尽的心机。而他展室中的几百件作品,件件都是“用心造境,以手运心”的结晶。

痴于石的李国祥把每一块石料都当成宝贝,为了不辜负石料之美,他常常日夜琢磨,耗费大量时间设计构图。一次,他从巴林带回一块上乘冻石,大如保龄球,呈三角形,色奇状怪。为了保证这块难得的佳料能出精品,李国祥花了好几个月时间,设计了数十种图案,始终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从书上偶然见到一张帝王之樽的图片,灵感触发,连夜构图,终于定下了这块美石的雕刻方案。

方案定下了,接下来就是雕刻。为了达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李国祥足足“琢磨”了一年有余。他巧用天然所赐,以黄绿相间为樽身,高翘之处为鸟首,落地三角为双足一尾,造型极为独特。长达年余的苦苦“琢磨”,让这件名为《鸟形金樽》的作品最终成为李国祥的得意之作。

李国祥常说:“玉不琢磨不成器,人不琢磨难成事”。而他正是在“琢磨”中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琢磨”对他而言是技艺,更是态度,几十年持之以恒下来,李国祥的石雕技艺炉火纯青,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现在,李国祥的石雕作品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五大系列:利用石料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经过巧妙构思雕琢而成的俏色石雕系列;古朴大方,内涵深邃的仿古石雕系列;飞禽走兽、花木鱼虫、人物景象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系列;令人耳目一新,把玩不够的印钮艺术系列;博采世间风俗和民间故事,意趣横生的民俗石雕系列。

石头的新生

几十年的石雕生涯,让李国祥对石雕艺术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对这门技艺的传承发展有了更多期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石雕之美,李国祥与儿子李晓民投资百万元建起吉林省内首家私人石雕博物馆,取名“老关东”。

这间公益性质的私人石雕博物馆只有200平方米左右,只能算是一个“微博”。儿子李晓民是李氏石雕第五代传人,虽然博物馆的发起人和馆长是他,但建馆也是李国祥一直以来的心愿。

如今,在老关东石雕博物馆摆放着数百件石雕艺术作品,有的浑然天成,有的玲珑剔透,其中大部分是李氏父子自己的作品。悟石道修身养性,通石理悦目怡神。无论是李国祥还是李晓民,当一个人把石雕艺术当做毕生的事业来做,其作品便能绽放出无比蓬勃的生命力。

于是,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时,就像置身于艺术的宫殿,而那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让人仿佛聆听到一首首寂静无声,却无比美妙、动听的歌……


推荐访问:的人 唱歌 石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