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10篇
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文章内容

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10篇

2022-11-03 16:20:04 来源:网友投稿

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10篇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张謇故居观后感600字  第一篇:参观张謇故居张謇纪念馆坐落于海门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它曾令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就坏着崇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10篇,供大家参考。

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10篇

篇一: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张謇故居观后感600字

  第一篇:参观张謇故居张謇纪念馆坐落于海门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它曾令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就坏着崇敬的心情去张謇故居参观。来到张謇故居门口,我们首先看到一对雄狮卧在两边,他们昂首挺胸,像是在保卫纪念馆,预防坏人入侵。走进纪念馆门口,我们看到一尊张謇塑像,塑像是由黑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巨大又坚固。在看塑像的脸,它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仿佛在考虑天下大事;它面带微笑,仿佛又在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发展而感到自豪。塑像背景节选了张謇的日记,他的字苍劲有力,从容稳健,其内容则是讲述了他与赵菊泉,翁同龢两位老师的师生情谊。在张謇塑像旁,还有一首诗,诗中有一句话令我深受感动,书生何时出门去,其余努力志四方。这句诗教育我们要努力读书,要努力学习,要有远大理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成就一生。走出纪念馆,我们去爬状元山,有状元湖。在状元山顶端,有一只闻名中外的古钟-金榜题名钟。据说每逢考试,方圆百里不少中考,高考的学子会来撞钟,求个心理安慰。当然,对于那些平日不用功,考前瞎撞钟的人似乎不太灵验。离开状元山,我们来到长廊以西的庭院里,那儿有一棵参天银杏树,它是我们海门的树中之王。足足有4米粗,高约43米,如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星。张謇,他是一部史书,是一首动听的战歌,更是我们中华民

  族的闪光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次参观张謇故居,虽然花了半天时间,但我们人感到意犹

  未尽,因为,我们不但认识了一位伟人,还懂得了许多道理,今天的收获可真大。

  第二篇:张謇故居观后感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常乐的张謇故居。跨入古色古香的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宽大的照壁,上面刻着金色的大字:“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是张謇的名言,也是他一生追求的人生信条。走过一座横桥,来到张謇纪念馆前。这是一座灰墙青瓦的二层小楼,在绿树的掩映中显得格外素雅。馆前的方形水池的石板上,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馆名闪着金光。走进大厅,中央矗立着张謇的半身铜像,他身着西装,严肃地凝视着前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张謇实业救国的展厅,一张张图片介绍了张謇一生创办的众多企业:大生纱厂、通燧火柴公司、交通运输公司、垦牧公司、颐生酒厂、港口码头等等,星星点点遍布了全省。走着走着,我被《张謇最后一张照片》深深吸引,张謇拄着拐杖,站立在广阔而又繁忙的工地,虽然身材瘦小,可他屹立的身姿让每个游人都驻足观看。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当时张謇正身患重病,这次视察受到的风寒使他病情加重,23天后就离开了人世。张謇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瞧,状元公在卖字呢!”我抬头一看,张謇正在挥毫泼墨,一旁的买家正喜滋滋地拿着他的书法作品欣赏呢!张謇是富甲一方的实业家,怎么会上街卖字呢?我不禁满是疑惑。看了慈善事

  业篇以后,我才恍然大悟,张謇用自己的钱建立了育婴堂、栖留所、残废院、老老所等各类社会慈善机构,让有困难的人都能及时得到帮助。当建设唐闸育婴堂欠了债,他毅然走上街头卖字。

  听了阿姨的介绍,我感动不已,为了人民的幸福,他奋斗一生,奉献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海门的骄傲。

  

  

篇二: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

  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

  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这不仅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开辟了更广阔的途

  1《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呈翰林院掌院代奏劾大学士李鸿章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

  径,也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打开了闸门,使中国的主权利益丧失殆尽。这使张謇感到

  2“寝食不安”,“痛心疾首”,“恐从此中国不能自立”。就以他那刚刚取得的状元翰林的爵禄地位,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号召天下。张謇的挚友刘厚生说:“张謇于乙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口号,身体而力行之。实业救国之口号,

  3是针对《马关条约》,苏、杭及内地通商而发”的。张謇自己也说:“自乙未《马关条约》,

  45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令即通州设立纱厂,以开风气而保权利”。

  由此可见,张謇的“实业救国”主张,首先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挽救民族危机,出自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是为了“保利源计”,不致于在强敌入侵的时候“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他认为这样“无异

  67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他曾感慨万分地说;“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也是受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早期改良主义者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大都是从洋务派里面分化出来的早期资产阶级代表。早年,他们大都参加或支持过洋务运动。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腐朽性,从而引起了早期改良主义者的反对和不满。王韬则是最早对洋务运动进行全面批判的改良主义者,他指出洋务派的“自强新政”则不过是沿袭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皮

  8毛,是“小变而非大变,貌变而非真变”。郑观应则进一步批判了洋务派,指出“十余年来,中国讲求洋务,力图自强,不惜巨款,制造船械,可谓殚精竭力,何以马江一战,隳师

  9偾事,不收尺寸之功”。为此,郑观应提出了一条与洋务派截然不同的变法主张,通过发

  10展资本主义经济来振兴中国,“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为振兴商务”。他们认为:“富强

  11之术”,“富”是“强”的基础,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富而后强”。郑观应说,帝国主义国家不怕洋务派“造船购械”,就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夺其利权”。所以,帝国主

  12义对于中国“凡致力于商务者,在所必争”。这里,早期改良主义者所讲的“商务”,主要是以商业为核心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即是受了早期改良主义这一思想的影响。他自称:“謇自丙戌

  2《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代鄂督条陈理财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刘厚生:《张謇传记》,龙门书局1958年,第73页。4《张謇日记》辛亥年4月17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为纱厂事致两湖张督部函》,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6《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厂约》。7《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厂约》。8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答强弱论》,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9郑观应。《盛世危言》卷2,《录申报中西交涉损益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印10郑观应:《盛世危言》卷2,《商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刊印11王韬:《弢园文录补编?中外合力防俄》,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12郑观应:《盛世危言》卷2,《商务》。

  13(1886年)后,即思致力于实业。”1887年,张謇受命主持治理黄河决口,就主张“复禹故

  1415道,用西法疏治”。但是,张謇认为,倡导兴办实业,“其责任在士大夫”。张謇当时还

  16是一名“布衣”举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所以,他那时虽然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由于缺乏较高的社会地位,“即思致力于实业而无所藉”,而没有公开提倡号召。1894年,他进士及第,状元鼎甲,官居翰林,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便毅然去官在家乡,倡导“实业救国",并以家乡南通地方作实验,从事于实业活动。

  由此可见,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也是改良主义的。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他在提倡“实业救国”的同时,也列名发起康有为在上海组织的强学会。后来,他也明确提

  17出:“法久必弊,无始终不变之章程。”

  但是张謇的变法主张,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主张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康、梁等人的变法主要是从上层建筑的政权入手,期望通过政界的变革,为资产阶级获取部分政权。张謇则主张首先从经济改革入手,一切其他方面的改革,其中包括政治改革,都必须在经济改革之后,并且为经济改革服务,围绕经济方面的改革而进行,旨在维护和发展改革了的新经济体制。他认为,社会改革如果不首先从经济改革着手,则一切政治的和其他方面的改革都将无所依藉,成为无本之木,无花之果。所以,他在康、梁发动戊戌变法的同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他指出:“是谋变法,当先谋变理财之法,尤宜变理财便民之法”。他说:“农务商务者,民生得失之林,即吏治修坠之镜。日日言变法,而不以民生吏治是务,

  18未见其有益。”为此,他也曾批评过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说他们缺乏基础,向他们指出“事

  19固必不成”,“劝勿轻举”。此外,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还寓有调和阶级矛盾,解决人民生计的含义。自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曾暂时趋于缓和。到70年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清朝封建统治者加紧了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也日趋高涨,彼伏此起。张謇出生于乡间富裕的农民家庭,早年读书时曾参加过一些田间劳动,对民间疾苦颇多了解,后来又跟随吴长庆、孙云锦走南闯北,目睹了民生的艰难,对人民群众产生了一定的同情心理,早年曾在家乡推广过蚕桑和新的棉花栽培技术。但是,他又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反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取消革命斗争,解13《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辞谢农工商大臣见招答友函》,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14《张季子九录?简谱》。15《张謇自订年谱》卷下癸卯年,见《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16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67页。17《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请兴农会奏》,中华

  书局1931年。18《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商会议》。19《张謇自订年谱》卷下戊戌年,见《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

  决民生的艰难,他提出了“实业救国”主张,幻想通过发展实业来解决民生问题,使尚未爆

  20发的革命风暴消弥于无形。他说:“匪原于穷,穷原于无实业”。“匪之易生,由无实业”。为此,他主张“略筹资本,经营榛芜,开辟利源”,招徕一些无业游民,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以免聚众起义。而且他认为,“国有之产业岁增,则国民担负之喘息减。喘息减,则

  21无疾视政府之心”。从这方面看,张謇的“实业救国”也是属于改良主义的。

  二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和性质是怎样的呢?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是受早期改良主义的思想影响而提出的,但是,又比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前进了一步,因为早期改良主义者大都受西方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富22出于商”,主张“以商富国”。他们中的个别人甚至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振兴中国的唯一23途径,认为“欲中国之富”,必须首先发展对外贸易,“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张謇则与此相反,认为只有发展实业才是谋求国家富强的主要途径。他说:“国非富不强,富非实2425业完不张。”“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所以,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而且,张謇所提出的“实业”,也不象早期改良主义者所说的以商业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以工业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为此,他曾批评了早期改良主义者的重商思想,

  26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他把工业当作整个国民经济的核心。他说;“合古今之书,证中外之说,未有不致力于工而能

  27强国者”,“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他又说:“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

  28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尤要。”他还举例说明:日本崛兴,就是“先图工业,转换生熟之货,沟通农商之邮”,终于跃进了世界先进强国的行列。因此,中国要想独立富强,也必须象日本那样,“学西法也自工始,„„学其用机器,学其造机器”。从而,他严厉

  29地批判了洋务派的“自强”运动,“贪率便宜,不肯用心”,“变法从兵入”。于是“立总局,

  20《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6,《为辟治江北诗海五县串场大河计划书呈》,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21《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上度支部大臣垦徐淮荒地„„说》。

  22郑观应:《盛世危言增订新编》卷3《商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刊印。23马建忠:《适可斋纪言》卷1,《富民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刊印。24《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2,《劝通州商业合营储蓄兼普通商业银行说帖》,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25《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2,《请设工科大学公呈》。26《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代鄂督条陈理财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27《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2,《请设工科大学公呈》。28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请兴农会奏》。29《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代某给谏条陈理财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

  购兵械,江海设防,岁糜百千万金钱,日日议自强,而有事曾不能一战,且捐数千万于仇敌,

  30缓词乞和”,不仅“徒使中国有限之财,日掷耗于无用之地”,也险些断送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指出:洋务派从表面上看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就错误地认为这是外国强盛的根基,也鹦鹉学舌,从发展军事力量入手,挽救危亡。他说这是“本末易位,缓急

  31失宜”,结果,不独“船炮枪械悉购自人,„„至于农工商实业机器,无一不购自外人”,一切都依赖外国资本主义,竟变成了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国。对此,张謇作了一个生动的比

  32喻,说“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由此不难看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有几个特点;首先,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是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他曾严厉地批判了洋务派的“官办”政策和清朝的厘金制度对民族资本企业的阻扰。他说,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凡事都要“听民自便,官为护持”,实行“民办”。只有“听民自便,官为护持”,资本主义经济才能发达兴旺,如此“则无论开(矿)也,兴垦也,机器制造也,凡与商务为表里,无一而不兴33也”。他甚至主张取消“官办”,把洋务派的“官办”企业也“分别估明折实,招商承办”,转让给民族资本家经营。对于厘金制度的批判,张謇郑重地指出,厘金制度是清朝政府盘剥工商业的一种“病民”、“病商”的苛捐杂税,自同治以后即“卡若栉比,„„只鸡尺布,并计超捐,碎物零星,任

  34意扣罚”,严重地阻碍了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他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借端勒索,盘剥敲诈的种种黑幕,一再呼吁清政府裁撤厘卡,改行印花税。

  其次,张謇发展实业的目的首在“救国"。为了挽回被帝国主义所攫取的“利源”,为了真正实现“救国”的目标,张謇提出建立一个不依赖于西方列强的独立的经济体系,以免受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控制。为此他主张农工商实业全面发展,并在农工商领域全面发展资本主

  35义,说“实业在工农商,在大农大工大商”。他主张农工商实业全面发展,必须工农商三业协调一致。他说,“以世界公例论,一国36之工业与其农产,无不谋求供求之相应,无不以其国产为主要”。他指出,在整个国民经30《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代夏考官沥陈时事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1《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代某给谏条陈理财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2《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3,《对救国储金会之感言》。33《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商会议》。34《清朝续文献通考?征榷考》第21页《厘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35《为南通保坍及垦地致陈省长函》,《张謇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97页。36《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7,《商榷世界„„中国实业宜应供求之趋势书》。济体系中,“农为尤要",是一切其他国民经济活动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条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相互37依存的客观法则,“相因之势,理有固然”。在全面发展农工商实业时,张謇尤重“棉、铁”,说“农工商业之至大者,曰棉、铁,

  38次者日用之百物,又次消费品、奢侈品”。所谓“棉、铁”,即棉纺织业和钢铁冶炼与钢铁器具制造业。因为棉纺织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也是中国当时最大宗的进口商品。西方列强就是通过输入大量的棉纺织品,操纵控制了中国的国计民生。钢铁则是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使用最多的商品之一,不仅人们的许多生活用品是钢铁制品,人们的生产工具也几乎都是钢铁制品。钢铁和钢铁制品亦为当年西方列强输入中国的又一大宗商品。西方列强正是通过向中国输入大量的棉纺织品和钢铁与钢铁制品,操纵了中国的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因此,要取得中国的经济独立,摆脱西方列强的操纵控制,必须首先从这两大工业部门入手,大力发展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冶炼与钢铁器具制造业。

  而且张謇有时也将“棉、铁”代表整个“农工商实业”,说“余持棉铁为中国近世要务

  39之说,凡三十年,先我后我,事乎此者,亦肩背相望矣”。“鄙人所持棉铁主义”,若“用

  40吾言,必能杜绝他邦宰割之谋”。有时他也将“棉铁”象征轻、重工业,“棉”代表了棉纺织等轻工业,“铁”代表了钢铁和机器制造等重工业,主张“棉、铁并举”,亦即轻、重工业同时并举,说中国不仅要“学用机器”,还要“学造机器”,说“用机器不能自制,终古受制

  41于人”。当然,张謇对于农、轻、重和农、工、商之间关系的认识还不全面,但是基本上反映了这四者各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第三,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又把发展经济与提高教育,发展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一起,他认为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又必须通过教育

  来提高。张謇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于中国工业需用科学人才,尤认为当务之亟”,“遇到机会总是尽他的

  42能力提倡奖励”。他认为,“实业救国”,“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但是,“知识之本,基于教育”。他把教育作为提高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提倡“实业救国”的同

  37《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1,《请兴农会奏》,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38《敬告全国学生》,《张謇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57页。39《<棉业季刊>序》,《张謇全集》第3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02页。40《五九国耻纪念会演说》,《张謇全集》第4卷第200页。41《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7,《商榷世界„„中国实业宜应供求之趋势书》。42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第136,138页

  时,又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号,通过教育来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科学技术。他说:

  4344“国家之强,„„在实业、教育”,这二者之间,“有至亲至密之关系”。“既念实业而

  4546无致育,则业不昌”。因此,“苟欲兴工,必先兴学”。教育和科学技术都是属于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必要前提和重要条件,张謇在当时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发展科学技术,这在当时可谓是真知灼见,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另外,张謇认为发展国民经济,还必须“征之实事”,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因地制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发展国民经济的良好效果。他说,“今言实业,其

  47必度我所尤需,审我所能至,准天时而因地利,相国势而导人情,庶几不大相刺谬乎”。因此,他对于凡有特产的地方,都寄于发展地方民族经济的希望,予以热情鼓励。

  三张謇的“实业救国”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张謇的“实业救国”论和他对洋务派、封建主义的批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舆论先导。在张謇的“实业救国”口号提出以后,各爱国民族资本家纷纷响应,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入,挽回利权,他们踊跃投资各工矿企业,“设厂自救”,兴起了一股投资热潮。正如张之洞在1897年给清政府的一个奏折中所说:“数年以来,江、浙、湖北等省,陆续添设纺纱、缫丝、烘茧各厂约30余家。此外,机造之货,沪、苏、江宁等处有购机制造洋酒、洋蜡、火柴、碾米、48自来水者。„„各种机器制造土货之法,规模颇盛。似此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这样,在1895年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获得了初步发展。据不完全的统计,自1895至1898年短短的4年之中,新创办的规模较大的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就有50余家,资本总额达1200余万元。而甲午战争之前,从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了第一家规模较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继昌隆缫丝厂以后,20余年之中,规模较大的商办企业才只有53家,资本总额只有470.4万元,只有1895—1898年的1,3强一些。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新设立的商办企业即达463家,资本总额已达9082.1万元。当然,这时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有众多原因,不能都归功于张謇一人。但是,张43《张季子九录?自治录》卷2,《拟领荒场地为自治基本产„„呈》,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44《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1,《师范学校开校演说》。45《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辞谢农工商大臣见招答友函》,上海,中华书局

  1931年。46《张季子九录?教育录》卷2,《请设工科大学公呈》47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第494页。48《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45,北平(今北京市)文斋1928年刊印。

  謇的“实业救国”口号和他对洋务派、封建主义的批判,也多少起了一定的推动和鼓舞作用。

  其次,张謇不仅以“实业救国”论奔走呼号,提倡奖誉,还身体力行,直接从事实业活

  49动。他“目营心计,从通海最优胜之棉产开始,从事纱厂”,先后在南通、崇明、海门等地创办了几个纱厂,还陆续创办铁厂、油厂等等。到1926年,他已先后创办大小企业公司38家。其中仅纱厂一项(就从大生纱厂初创时的20400枚纱锭,增加到155000枚,占全国华资纱锭总数的7,以上,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01年,张謇在苏北从启东吕泗港到阜宁陈家港的黄海之滨,1000多里的废墟荒滩上,圈地4000余万亩,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其中已垦辟的土地约100万亩,种上了麦棉庄稼。一眼望去,沟畦纵横,垅亩相接,春麦秋棉,葱绿一片,仅棉花一项就年产20万担左右。并在这一片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原野荒滩上,建起了一个个“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

  50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的垦牧场。这些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主要是为了满足大生纱厂所需要的棉花原料。从供应原料方面来看,通海垦牧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张謇对通海垦牧公司的经营方式带有严重的封建性。他把大部分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佃户,收取棉花等实物地租。只有一小部分土地自行雇工耕种。这一部分雇工耕种的土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也改为出租土地了。

  再次,张謇在从事实业活动的同时,还在上海、南通和各垦牧场创办了大中小学几十所,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了贡献。

  然而,张謇毕竟是一名状元、翰林,与封建统治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开办大生纱厂,就从清政府那里取得了25万两的官股,还取得了免除捐税和在南通、海门、崇明一带对棉纺织工业的垄断特权,规定在10年之内,不准他人在南通这一带开办新的棉纺织工厂,如若有人开办,必须向大生纱厂每包贴费1两。这种封建特权,对于张謇的大生资本集团,当然带来了高额利润,使之得到迅速发展,却压制了中小民族资本家的发展。上海的民族资本家朱畴,曾先后两次要在海门、崇明开办纺织工厂,都因为张謇的反对而未成功。

  由此可见,张謇在提倡“实业救国”,并亲自投身实业活动时,又是作为一名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分子出现的。这就决定了他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软弱无力。他反对激烈的政治变革和革命斗争。他说,人民群众只需要“各任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与其多言,不如人

  49《张季子九录?专录》卷8,《家书》,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50《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4,《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说》,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

  51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这无疑束缚了群众的手脚。他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对康、梁的维新变法,表示冷淡,袖手旁观。二十世纪初年,他又主张立宪,反对革命。他说革命

  52“不若立宪,可以安上全下,国犹可国”,以立宪对抗革命。武昌起义后,他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

  正因为张謇反对革命,所以在辛亥革命时期也曾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严厉批判。革命派说“张謇自命为实业家,但全是运动旁人的财产,成了自己的声名。又

  把百姓所营的利益,一件一件的夺尽。百姓愈过愈穷,他却愈过愈富。你想,他本是一个穷苦学生,„„现在在

  53上海坐马车吃大菜的钱,可不全是用实业的钱骗来的呢!”聊聊数语,即对张謇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数落得淋漓尽致。

  可是,“当那些主张改良和改善的人还不懂得,任何一个旧制度,不管它怎样荒谬和腐

  54败,都是由某些统治阶级的势力支持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受拥护旧制度的人们愚弄的”。所以,尽管张謇对封建统治者表现了一定的退让与妥协,但是,这些封建统治者决不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必将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和阻挠。张謇一生依仗封建官僚们办企业,可也一生受到这些官僚们的欺骗,在开始筹集大生纱厂的资金时,受到买办官僚盛宣怀和一些地方官僚们的欺骗和反对,后来又受袁世凯的欺骗。他虽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制下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历经挫折,艰难挣扎,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后仍然避免不了破产的命运。1922年以后,作为张謇实业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的大生纱厂开始亏损,负债累累。1926年,代表江浙财团金融势力的债权银行团,接管了大生纱厂。他的其他企业也大都一蹶不振。他为“实业救国”奔走呼号了二三十年,最后却在这十分暗淡的晚景中离开了人世。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虽然最终未能挽救得了祖国的危亡,但他为了谋求祖国的独立富强,抛弃高官厚禄,投身实业,并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不断批判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他那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缅怀。他那“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想也鼓舞了整整一代人。正是由于张謇和其他广大实业家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奋斗,才使得旧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了一层薄薄的近代化基础,并成为全国解放以后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依藉。

  (原载《江苏史论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本书收录时文字上略有改动。)

  51《张謇自订年谱》卷下丙午年,见《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52《张謇自订年谱》卷下乙巳年,见《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53楚元王:《谕立宪党》,《民报》增刊《天讨》,1907年4月。54《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46页。

  

  

篇三: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张謇实业救国论摘要:张謇身处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型期,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思考而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本文即从经济与政治两方面探讨张謇实业救国的思想与成就。关键词:张謇;实业救国中图分类号:k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张謇(1853-1926),字季直,晚号啬庵,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中国民族工业的开拓者,绅商领袖及新生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自1895年,他在南通、海门、启东兴办了八所纺纱厂,还兴办了面粉、丝绸、酿造、榨油、火柴等工厂,连同汽车、公路、电力、船运、通讯等基础设施及通海垦牧公司、上海大达轮船公司、南通天海生轮船公司,组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集团化企业——大生工业集团。一、张謇的经济思想首先,张謇的实业经济思想以“棉铁主义”为核心。“棉铁主义”,即以棉纺织和钢铁工业为起点,逐步发展其他各个工业部门,最终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而在这过程之中,应集中绝对力量发展棉铁工业(而又以棉纺织工业为最为重点)。张謇在他的《大生纱厂厂约》中即明确强调了棉对于民族工业,甚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

  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其原因在于甲午战后外国商品输入国内以棉铁最多,且棉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钢铁关系到国家的命脉。

  第二,张謇把对农业现代化的常识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他的通海垦牧公司,虽然仍是为大生集团内部的纺织工业提供原材料而开办的,但仍然可以称为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开山之作。同时,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与人才。这里的“引进”主要是指张謇在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期间的“自主的”引进外资与人才,其性质与盛宣怀的借贷是不同的。其形式包括“合资”“借款”和“代办”(即外商独资)三种。他所坚持的是更为完善的企业制度,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大生集团内部,张颁行了《厂约》和《厂章》,分别用以约束管理人员和工人;民初时期,张颁布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法《公司条例》及《施行细则》,探索有效的公司管理机制,并将其推广到全国的企业之中试运行。

  第三,张謇具有先进的立法精神。他在引进外资时非常注重法律的支撑,希望以尽快建立健全立法的方式保护当时还很脆弱的,在与外国资本竞争中常处劣势的民族工商业。但在主权尚不能保证的前提下,何谈法律的保证?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想法是过于天真,其实际的作用并不若张謇所预期的那样巨大。《张季子九录·实

  业录》卷七中的一段话从较多的方面阐述了张謇的经济思想:“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①

  第四,张謇始终坚持着他的商业文化,即“义利思想”。“义字为本,以义取利;义利兼顾,公私结合(即义利统一)以利辅义”;“以实业生利,以事业辅义;实业与事业相长,物质与精神公荣”。张謇的“义利思想”是大生集团白手起家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具规模的集团化生产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敦促他积极展开教育和慈善事业的主要动因。

  二、张謇的政治思想张謇最早的政治活动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当时的他极力批评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而坚决主张“立国自强,以战求和”。之后,其政治活动集中于立宪一事。当立宪希望破灭,他便转向苦心经营南通的地方自治事业,力图实现他的“村落主义”的理想王国首先,张謇对清末立宪的态度。垂死的清王朝似乎开始觉醒,始接受了西方的政治观点,同意开始立宪,开国会,实行民主政治;但似乎这一切又是水中月、镜中花——单“皇族内阁”的存在就足以使立宪、使民主成为一纸空谈,更何况清廷在张謇等立宪派势力

  的强劲的呼吁声中仍迟迟未召开国会。诚然,当时的一些政策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优惠的条件,但在封建主义的构架中要使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不受压榨并享有充分的自由是不可能的。清廷仿佛在以立宪做诱饵,与资产阶级进行着无耻的谈判——清廷让渡一部分的封建利益而求取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从而保证自己名义上的统治权。而张謇没能立即认清清廷的真正用心:他为立宪之事奔走呼号,联络各地立宪人士,甚至谄媚于袁世凯以求得袁的支持。

  其次,张謇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态度。作为资产阶级温和的改良派,张謇在政治上是有自己的改革观的。他自始至终力求政局的稳定——这成为后期他对待一切政治变革的态度的原始出发点——即拥护资本主义政府诞生而反对封建统治,坚持在保证政局稳定的前提下,以温和的立宪方式进入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张謇既区别于盛宣怀的坚定拥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区别于孙中山的激进的改革方式。戊戌变法之时,张謇与维新派关系暧昧不明,或者说是若即若离。张在参与维新派的一些活动的同时又和他们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张謇加入“强学会”,支持以组成学会、开办报纸的方式宣传资本主义思想,同时又声称“吾与康梁是群非党”。“是群非党”的总结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康梁与张謇虽然同属有转变中的资产阶级,但张謇是属于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是深深根植于封建主义土壤的。他一方面表现出改革的欲望,另一方面又反对任何的可能触其既得利益的政治变革。到了辛亥时期,张的立宪主张就

  更加落后于时代了。就像大多数立宪派一样,张謇在袁世凯与孙中山的斗争中是倾向于袁世凯的。首先,袁世凯与张謇是旧交。早在1881年两人就在淮军名将吴长庆部共事,甲午期间袁世凯在北京遍访名士赚取起政治资本时曾有政见的交流,后张謇为立宪而奔走时曾极力拉拢袁世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当时并未暴露独裁甚至复辟的野心。张謇对于袁世凯的倾向是以共和为基础的,一旦袁世凯破坏了共和而转向专制独裁,张謇便当即与袁世凯分道扬镳。

  

篇四: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虞和平一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二是创造了具有引领意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独立自主股份制度、以地方市场为导向、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按资

  按劳统筹分配、产学研相结合互动等。二

  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1902年,张謇着手兴办教育事业。为了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他制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规划。

  在师范教育方面。他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办学须从办师范开始,但开办师范需资较多,因此试图敦请官方为之倡办,于1901年、1902年两次向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请先立师范学校”和小学,但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决定自己出资“自立师范”,随即于1902年创立了通州师范学校。所设课程1906年时有农、工、蚕桑、土木、测绘等科,从普通师范发展成综合师范。1905年,又开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后经1909年、1920年两次扩建;还设有乡村师范、甲种师范、乙种师范、盲哑师范、单级师范的讲习所以及幼稚园传习所等基层师范培训机构。此外,还资助、帮助创建了东台母里师范学校、淮属师范学校、扬州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

  在普通教育方面。他认为,“欲雪国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因此必须办普通的基础教育,于是在南通各地创办中小学。到1922年,共创办高级小学60余所、初级小学350所,初级中学7所。

  在职业教育方面:在垦牧公司附设农业学堂,逐步发展升级为初等农校、乙种农校、甲种农校,直至大学农科;并逐步设立农场5处,林场、牧场、苗圃各1处,供师生实习、研究、试验之用。在大生纱厂设立纺织传习所,随即改称通州纺织学校,聘请留美回国及日本专家为教师;后升格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并设立实习工场,研究革新纺织工艺和设备,直至升格为南通纺织大学。此外,还先后开设了商业学校、医学专门学校、镀镍传习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蚕桑讲习所等。

  在特殊教育方面:创设盲哑学校,授以力所能及的谋生手艺。创设伶工学社,旨在改良旧戏剧,创造新戏剧。

  在社会教育方面:创建南通博物苑,分别陈列自然、历史、美术的标本和文物。创建南通图书馆。开办更俗剧场,以“破旧俗,立新风”为宗旨,破除宣扬迷信、不讲公共卫生等陋习。

  张謇所办学校多为全国首创,不仅使南通的教育发展领先于全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为全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张謇为兴办南通教育事业,耗费了大量的

  精力和财力,甚至负债近百万,年届70仍在卖字筹款,可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竭尽生平之全力。三

  张謇投身实业和教育的初衷,是把地方建设好,使民众过上好生活,从而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他认为地方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应该尽力而为之。他创办各种企业当然离不开赢利,但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赢利,而是为了利国福民。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如在创办大生纱厂时,之所以名之为“大生”,即取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涵义,并以“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自勉,后来在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时,“亦不离此宗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从而尽到“儒者应尽的本分”。他创办各种教育事业,所确立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即培养和提高人民大众的谋生技能。他所创办的各类企事业给南通地区新增了近十万个就业岗位,“直接间接的农工商人,倚赖生活的,总有几十万人”。

  除此之外,张謇还在一些具体事项上尽力为民谋利。如开办贫民工场,收纳13至18岁的贫民子弟,教以木工、织工、漆工、革工、藤竹工、缝纫工等各项工匠技艺,使其能自谋生计。设立济良所,收养贫苦可怜的妓女,教以国文、算学等文化知识和缝纫、烹饪等手工技艺,使之能自食其力。开办栖流所,对哀怜无依的乞丐,教以各种手艺,分遣各处作工谋食。创建养老院,收容60岁以上无依无靠的贫苦老人,从衣食住医直至终世棺葬,均予负担。开办残废院,凡残废人均可入院,并由院方供养。

  

篇五: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历史小作文

  他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第一人,他是“东南实业领袖”,他将“棉铁主义”作为“实业救国”良方,他所开创的“南通模式”是中国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有益尝试。他就是近代教育家、实业家张謇。

  1853年,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下层,对民众疾苦有深切的了解。为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被父亲送入私塾学习,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

  1894年,张謇赴京赶考,高中状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步入仕途。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与恩师翁同龢坚决主战,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张謇以极大的勇气在家乡通州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除了纺织业,大生集团还积极涉足其他轻工业,到20世纪20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包括69家各类企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謇的事业也由此达到了顶峰,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工商界巨擘。鉴于他为中国民族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张謇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1902年8月,张謇利用在大生纱厂历年积累未支的个人薪俸2万余两白银,再加上他四方筹集的资金,于1903年4月27日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从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至1925年的20余年间,张謇将他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据统计,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资为257万两白银,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其中尤以师范教育为首创。

  张謇终生抱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信念。实业是张謇一生事业的主体,他为我国近代实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因而他的事业虽在南通,却放眼中国。在时代风雨中,出身于封建王朝的张謇能清醒地“睁眼看世界”,并躬身实践长达三十余载,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篇六: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试论张謇实业救国经济思想

  作者:康琳来源:《大经贸》2019年第8期

  康琳

  【摘要】张謇(1853-192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也是立宪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张謇一生跨越清末和民初两个时期,该时期正是中国内忧外患并存,新旧思想杂糅的乱世。因此,张謇的经济思想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实业救国是张謇经济思想的灵魂。他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有的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尤其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当前,研究张謇经济思想更具意义。

  【关键词】实业救国棉铁主义历史评价

  张謇(1853-1926),字季直,祖籍南通。1894年(光绪二十年)参加恩科会试,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不久,因父丧回籍守制。时世骤变,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机疯狂向我国输出商品,并得寸进尺欲向我国进行资本输出,这极大冲击了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张謇就是在此时毅然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径,扛起了发展民族经济的大旗,回到家乡南通开始他的实业救国征程。

  张謇是“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1],也是立宪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经济思想方面,他宣扬“实业救国论”,指出“实业在农、工、商。”[2]后又提出“棉铁主义”思想,主张以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为中心,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棉铁主义实际上是他发展中国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纲领。在张謇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丰富的民本思想也成为其整个经济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张謇的“实业”观

  实业救国是张謇经济思想的灵魂。早在甲午中日战争前郑观应等人即提出了“振兴商务”及“以商立国”主张,随着人们对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的逐渐发展,出现了“振兴实业”的口号。在维新变法失败前,“振兴商务”和“振兴实业”两种口号仍然是并用并存的。那一时期的学者对“实业”的认识尚处于模糊阶段,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和定义。张謇的“振兴实业论”值得研究之初首先就在于他是第一位明确解读“实业”的实业家、思想家。

  “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较中国汉以后儒者重农抑商之说为完善。”[3]意思是说,“凡用西法及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的一切农、工、商业,都属于实业的范畴,实业不专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4]这一论断我们不难看出,张謇认为创办农业、工业及商业企业都属于振兴实业的范畴,但是在这三者之间,他又认为农业、工业均为“本”,而商业为“末”。张謇在提出了“振兴实业”为救国主张中,深刻剖析了“实业在农工商”、“工农皆为本”,之后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棉铁主义”。

  二、“棉铁主义”是实业救国的中心

  “棉铁主义”也称棉铁政策,这一经济主张是张謇经济思想主要的和最具特色的内容。“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以棉纺织业和钢铁业这两种行业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和中心,首先集中力量建设起来。”[5]张謇这一代表性思想是基于如下考虑的:

  第一,中国经济百废待兴,每个行业都亟需发展,但国家无力全面发展经济,很难做到各行业同步并举,只能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棉、铁工业一直在工业发展中占据首要位置,并能发挥带动经济发展全局的作用。棉纺织品是拥有最广大消费者的工业品,它的发展不但需要以棉花为主的多种农产品作为原料,还需要大量的电力、煤炭作为能源。棉纺织业是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要的产业,是联结工业和农业的纽带,而钢铁工业所生产的是一切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张謇认为,轻工业强调纺织,重工业强调钢铁,“农工商之至大者曰棉铁”。[6]以棉纺业和钢铁工业作为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和主导产业,逐步建立和发展各个工业部门及其农、商部门,以全面发展经济,振兴实业,在中国形成一个早期现代化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减少贸易逆差,抵御外来经济侵略。在当时中国进口的洋货中,以棉铁为最大宗,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据《海关贸易关册》统计,中国进口商品中棉货最多,值银1.8亿两,其次是铁货,值银4600万两。张謇认为,只有优先发展棉纺织工业,以国产棉纺织品抵制洋布洋纱,才能解决中国普通人民衣着用料国产化的问题,减少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改变贸易逆差。只有以棉铁为重心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才能“操经济界之权”。[7]

  第三,经营棉铁利润空间大。棉铁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发展工业和人民生活所需,在市场上销量很大。另外,棉纺织业投资少,周期短,利润率高。张謇认为“救贫之法唯实业,致富之法亦唯实业,实业不能二年、五年、十年、八年,举世界所有实业之名,一时并举,则须穷今日如何致富,他日如何可富之业。私以为无过于纺织,纺织中最适于中国普通用者唯棉。”[8]

  1895年,张謇开始筹备大生纱厂,于1899年投产。“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农垦公司,又因棉籽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要知余之所以孳孳不已者,固为辅助纱厂计,尤欲得当一白吾志耳。”[9]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已成为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包括垦牧业、轻重工业、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在内的综合性大企业。张謇创办企业部分列表:(1901-1926)

  三、张謇“实业救国”的历史评价

  张謇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重要的政治和思想上的代表人物,而且其本身就是一个财力雄厚的资本家。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科学全面地认识世界。如今我们来研究张謇,不仅要看到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持经济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同时也要看到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一)历史进步性

  张謇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极具进步性,首先,它开创了南通乃至全国早期现代化之先河。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大肆入侵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面前,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有识之士著书立说,探索救国的途经。“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封建官僚以官办、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奏。

  

篇七: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

  -

  -.

  X謇给当代民营企业家的启示

  任斌

  近代民族工业先驱X謇先生,其企业家的精神境界表现为三大特点:一是"身临其境、入木三分"。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在料理企业的事务中,掌握了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在创业实践中,逐步萌生并最终确立了现代化的企业理念;二是"高瞻远瞩、恢宏洒脱"。他不为眼前利益所牵累,既操企业于掌心之间,又超脱企业的苑囿,创办了370多所学校,还涉足于城市建设、水利、气象等公益性事业;三是"高屋建瓴、匹夫尽职"。他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俯察世事沧桑,藐视腐败无能的清末政府,坚定"以天下为己任",实践了他"不敢惊天动地,但求经天纬地"的人生诺言。X謇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父实业、母教育"的主X和实践、实业家的豪迈气概,为当代民营企业家树立

  了光辉典X,给当代民营企业家提供了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高瞻远瞩,做有理想有抱负的实业家。

  X謇先生曾力图"从政救国",经过26年科场蹉跎考上状元。但在得到功名不过几个月,以现在的话说,"干部试用期"都没有过,他就对当时的封建官僚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据说一天,慈禧大驾回宫,当时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耄大臣

  -

  -

  总结资料

  -

  -

  -.

  跪迎道路两侧,积水盈膝,全身匍匐,惶恐万状,宛如一群落汤鸡。而慈禧仪仗威严,五色旌旗招展,女宫太监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想必X謇当时也是匍匐在地,但他目睹如此反差极大的一景,不禁喟然长叹:做官竟是如此下贱,这不是胸怀大志之人所能忍受的。在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时,他坚决反对,毅然离去,力图走"实业救国"之路,成为中国最早的儒商,为改变千年沿袭的

  重官轻商旧观念开风气之先。

  当代民营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是X謇先生所处的时代无法比拟的,想必也是先生梦寐以求的。众多企业家胸怀实业强国之志,正在自由自在地实现着先生当年的梦想。然而,在当代民营企业家中,仍有部分人目标短浅,惟利是图。他们把"赚钱"定为目标,再稍微远点的目光,是将拥有"资产"作为其人生的奋斗目标。有的企业家富有后,不思进取,腐化堕落。可悲之处有诸多表现:在法制建设方面,目无法纪,妄自尊大;在合法经营方面,知法犯法,偷税漏税;在职业道德方面,欺行霸市,短期行为;在企业用人方面,虐待职工,克扣报酬;在生活作风方面,追求享乐,腐化庸俗;在社会贡献方面,寻求回报,索取虚荣等等。在如此优越的发展环境中,有这样一些"目标近视"的企业家,先世的X謇先生想必也会感到非常的遗憾。当代企业家的正确目标应该是: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富裕起来,根据自身企业的产业特征和资源优势,不断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要修养成为守法、

  -

  -

  总结资料

  -

  -

  -.

  奉献、高尚的先进生产力代表。这不仅是当代民营企业家自身发展的主观要求,也是中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企业家应当珍惜今天的大好发展机遇,继承和发扬X謇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品格,始终把发展事业作为实业兴国的第一要务。从事业发展方面看,民营企业家要加大力气推进企业的壮大发展,想方设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回报社会;从个人行为方面看,民营企业家要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X,要做发扬优良传统美德的楷模,要做合法经营致富的带头人,要做推进社会新风气建设的实践者,要做敢与丑陋现象作斗争的先锋,要做敢于捍卫社会正义正气的勇士。每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都要修养成为守法、奉献、高尚的先进生产力代表。这与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学习X謇先生,首先要学习他胸怀鸿鹄之志,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保持事业的创新、成长的冲动和永不满足的

  精神。

  启示之二,高屋建瓴,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

  X謇富有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刚健笃实、自强不息之精神,并使之成为超越义利之辨、大力振兴实业的动力。用X謇的话说,这是"儒者应尽的本分"。X謇的现代化追求,充分体

  -

  -

  总结资料

  -

  -

  -.

  现了近代转型过程中儒者的本分。这种儒者本分所传递给当代民营企业家的是严谨务实的学风、开拓创新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恢宏洒脱的气魄、踏实稳健的作风。剔除历史的陈迹,这些精神、意志、气魄、作风都是从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民营企业家们应该具有的素质。在经济建设活动中,X謇成功地创办了大生纱厂,从而刷新和推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股份制,他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型农垦公司,创建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企业集团,从

  而形成了"大生模式"。为当代企业家提供了成功的示X。

  透视当代企业家群体,其中不乏在学历、知识、资本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达到甚至超出X謇先生当年水准的企业家。但就整体而言,绝大多数企业家"布衣"出身,脱胎于国有、集体或乡镇企业,他们还保存着对土地的丝丝眷念以及对与土地本质特征相近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痴情追求,从而在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方面过于粗放。包括稍具规模的民营企业主们,无不是当初靠吃苦卖力、低价进和高价出的粗放经营手法迅速积累起数量巨大的原始资本的。这种特定传统文化,造就了当代民营企业家"靠力气和'运气'打天下"的思维定势,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匮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据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家竟然不懂财务报表,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主不懂英语和计算机,大多数企业主甚至不看

  书,不看报,更别提钻研管理理论进行知识更新了。

  -

  -

  总结资料

  -

  -

  -.

  现在的中国,不再是X謇先生所处的那个闭关自守的中国,而是一个WTO的成员、一个全方位开放的中国。企业家面对的不再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其竞争对手不再是机制僵化的国营企业,而是直接面对国外那些"庞然大物",那些超大、超强的大工厂、大公司;参与"游戏"的规则不再是"随心所欲"的了,而是按照国际惯例,这个惯例民营企业家不仅要承认,而且必须遵循,不遵循就要受到制裁。历史的镜子,现实的要求,提醒当代民营企业家们必须在保持中华民族的诚实、本分等传统美德的同时,借助天然的机制优势,像X謇先生那样,不断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高屋建瓴,努力拓展企业的天然机制优势,尽快适应现代经济运行机制。面对WTO,唯有

  学习才能适应,唯有适应才能生存,唯有生存才能发展。

  启示之三,恢宏洒脱,自觉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

  X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又生活在国势颓微、西力东侵的时代,集清末状元、改革思想家、资本主义企业家、新式教育家、公益活动家和政府官员等角色于一身的X謇,把一些传统思想运用于自己的各项建设事业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他创办的各种企业虽然离不开盈利,但其最终目的并不在盈利,而是为了利国福民,把经营企业的盈利所得大量投资于教育

  -

  -

  总结资料

  -

  -

  -.

  和公共福利事业,创办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还创办了许多公益慈善事业;形成了别开生面的"XX模式",使XX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X謇先生致力于社会事业发展和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壮举,

  更值得当代企业家效仿。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有许许多多民营企业家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富裕之后,不忘回报社会,他们积极捐资各类社会事业,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容忽视仍有少数民营企业家连最基本的社会责任都未能尽到。回应社会的需求,是企业家理性的表现。随着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广

  大民营企业家更应自觉担负起必要的和更多的社会责任。

  当前,民营企业家应当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法律意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已制定了不少规X企业行为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企业家社会责任的不少内容都有了法律依据。企业家只有增强法律意识,认真学法、守法,才能做到自觉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二是增强道德意识。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概括地说就是自由、独立、平等、公正以及人道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无一例外地拥有自己的企业道德。在许多时候,企业家担负社会责任与其说是法律的要求,还不如说是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三是增强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不仅是企业经济、技术实力的较量,

  -

  -

  总结资料

  -

  -

  -.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道德的比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需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需要追求利润,但同时应当

  遵守竞争规则,树立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当代民营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这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二是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是一个人均拥有自然资源量偏低的贫国。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应当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污染的治理等目标,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三是重视安全,珍惜生命。目前造成劳动安全事故频繁的重要原因,是一些企业家为了盈利而漠视安全和职工的生命。企业家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这既是企业家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四是创造条件,扩大就业。我国人口众多,扩大就业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民营企业家应当在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发挥民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五是融入当地,服务社区。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社区和居民的支持,所以企业家有责任、有义务为社区的搞好服务。六是助弱济贫,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减少贫困人口,关心弱势群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民营企业家是我国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的重要部分,应当把个人的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依靠

  -

  -

  总结资料

  -

  -

  -.

  企业的力量多做一些助弱济贫的好事、实事。在民营经济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广大民营企业家在克服困难,努力发展的同时,不忘企业和本人承载的社会责任,诚信守法、照章纳税、关爱员工、扶危济困、回馈社会,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誉。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有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寻找各种理由逃避社会责任,越轨运作、违规XX、拖欠工资、偷工减料、欺骗顾客、污染环境等,违背了诚信经营的准则,违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有一件事给我的触动很深:我国许多物美价廉的产品因为达不到欧美采购商的“社会责任”标准,而丧失订单。这其中可能存在贸易保护的原因,但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就不难发现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课题:依*传统的高强度、高能耗、低待遇、低成本的经营方式产生的竞争力,能否成为我们的一种永久的优势?我们现今的管理模式是否应该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企业是否应该更主动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的额外负担,而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确保安全生产、保护环境、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支持公益慈善事

  -

  -

  总结资料

  -

  -

  -.

  业等。大的方面,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活跃城乡市场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有目共睹的重要作用,是一种社会责任;企业为追求利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是社会责任;规X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尊重和保障职工各项合法权益是社会责任;正确对待财富,富而思源,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也是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

  我就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思考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业尽力,发展量力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需要整合很多内外资源,企业如果没有以社会责任为目标,就不会整合到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没有以客户为责任目标,就不会与客户持续共赢发展,如果没有以员工为责任目标,就不会带来人力资源乃至整个企业的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息息相关的,经营企业不能只考虑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还要考虑信任和支持你的合作伙伴,考虑每天和你一起辛勤工作进退与共的员工,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不能仅仅以追求利润为惟一目的,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机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

  -

  -

  总结资料

  -

  -

  -.

  效益的最佳结合,才是企业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二、人行正道,业走正路

  邪不胜正,这个道理通行古今、横贯中西。

  企业追求名利双收,无可厚非。但这里面“名”的确立,往往比“利”的收获要困难100倍!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违规XX的企业虽然是少数,但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我始终认为,规X个人行为、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诚信意识是成为一个企业带头人的先决条件和道德基础。只有企业主行正道,才能引领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商道即人道。世界500强、中国的百年老店,哪个不走正路能够兴旺发达,长盛不衰?改革开放以来,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任何企业想要有长足的发展,都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和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等,这是社会对每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企业主还应该时时刻刻教育自己的员工,提高其法纪意识、诚信规X和职业操守,共同完善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样企业才能越做越强,长盛不衰。

  -

  -

  总结资料

  -

  -

  -.

  三、构建和谐,承担责任

  我认为,民营企业首先应承担好企业自身经营的责任。只有把自身的企业做好才有能力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国民营企业在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主力军”的角色。但企业除了经济实体的角色之外,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是社会的公民,它存在于社会,在社会中成长。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应该对自身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应该在中国的文化、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带来更深刻和更广泛的影响。

  企业在遵守法律和规X,维护道德和诚信,争取公平和公正前提下,特别要尊重和保障职工各项合法权益,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职工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全方位关心职工,妥善建立好企业主与职工关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在有条件情况下应主动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帮助困难弱势群体,支持社会事业。为社会和谐发展尽自己一份责任。企业和企业家只有和员工、和消费者、和整个社会共存共荣、和谐相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

  -

  总结资料

  -

  -

  -.

  作为一个非公经济体,尤其是较大型企业的运作和经营占用了很多社会资源,我们就更有责任要主动、积极、广泛地回报社会,用我们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去丰富更多无形的社会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

  -

  总结资料

  

  

篇八: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试论张謇实业救国经济思想

  作者:康琳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8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摘要】张謇(1853-192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也是立宪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张謇一生跨越清末和民初两个时期,该时期正是中国内忧外患并存,新旧思想杂糅的乱世。因此,张謇的经济思想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实业救国是张謇经济思想的灵魂。他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有的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尤其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当前,研究张謇经济思想更具意义。

  【关键词】实业救国棉铁主义历史评价

  张謇(1853-1926),字季直,祖籍南通。1894年(光绪二十年)参加恩科会试,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不久,因父丧回籍守制。时世骤变,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机疯狂向我国输出商品,并得寸进尺欲向我国进行资本输出,这极大冲击了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张謇就是在此时毅然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径,扛起了发展民族经济的大旗,回到家乡南通开始他的实业救国征程。

  张謇是“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1],也是立宪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经济思想方面,他宣扬“实业救国论”,指出“实业在农、工、商。”[2]后又提出“棉铁主义”思想,主张以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为中心,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棉铁主义实际上是他发展中国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纲领。在张謇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丰富的民本思想也成为其整个经济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张謇的“实业”观

  实业救国是张謇经济思想的灵魂。早在甲午中日战争前郑观应等人即提出了“振兴商务”及“以商立国”主张,随着人们对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的逐渐发展,出现了“振兴实业”的口号。在维新变法失败前,“振兴商务”和“振兴实业”两种口号仍然是并用并存的。那一时期的学者对“实业”的认识尚处于模糊阶段,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和定义。张謇的“振兴实业论”值得研究之初首先就在于他是第一位明确解读“实业”的实业家、思想家。

  “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较中国汉以后儒者重农抑商之说为完善。”[3]意思是说,“凡用西法及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的一切农、工、商业,都属于实业的范畴,实业不专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4]这一论断我们不难看出,张謇认为创办农业、工业及商业企业都属于振兴实业的范畴,但是在这三者之间,他又认为农业、工业均为“本”,而商业为“末”。张謇在提出了“振兴实业”为救国主张中,深刻剖析了“实业在农工商”、“工农皆为本”,之后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棉铁主义”。

  二、“棉铁主义”是实业救国的中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棉铁主义”也称棉铁政策,这一经济主张是张謇经济思想主要的和最具特色的内容。“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以棉纺织业和钢铁业这两种行业作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和中心,首先集中力量建设起来。”[5]张謇这一代表性思想是基于如下考虑的:

  第一,中国经济百废待兴,每个行业都亟需发展,但国家无力全面发展经济,很难做到各行业同步并举,只能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棉、铁工业一直在工业发展中占据首要位置,并能发挥带动经济发展全局的作用。棉纺织品是拥有最广大消费者的工业品,它的发展不但需要以棉花为主的多种农产品作为原料,还需要大量的电力、煤炭作为能源。棉纺织业是满足人们生活基本需要的产业,是联结工业和农业的纽带,而钢铁工业所生产的是一切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张謇认为,轻工业强调纺织,重工业强调钢铁,“农工商之至大者曰棉铁”。[6]以棉纺业和钢铁工业作为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和主导产业,逐步建立和发展各个工业部门及其农、商部门,以全面发展经济,振兴实业,在中国形成一个早期现代化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减少贸易逆差,抵御外来经济侵略。在当时中国进口的洋货中,以棉铁为最大宗,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据《海关贸易关册》统计,中国进口商品中棉货最多,值银1.8亿两,其次是铁货,值银4600万两。张謇认为,只有优先发展棉纺织工业,以国产棉纺织品抵制洋布洋纱,才能解决中国普通人民衣着用料国产化的问题,减少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改变贸易逆差。只有以棉铁为重心建立起獨立的民族工业体系,才能“操经济界之权”。[7]

  第三,经营棉铁利润空间大。棉铁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发展工业和人民生活所需,在市场上销量很大。另外,棉纺织业投资少,周期短,利润率高。张謇认为“救贫之法唯实业,致富之法亦唯实业,实业不能二年、五年、十年、八年,举世界所有实业之名,一时并举,则须穷今日如何致富,他日如何可富之业。私以为无过于纺织,纺织中最适于中国普通用者唯棉。”[8]

  1895年,张謇开始筹备大生纱厂,于1899年投产。“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农垦公司,又因棉籽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要知余之所以孳孳不已者,固为辅助纱厂计,尤欲得当一白吾志耳。”[9]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已成为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包括垦牧业、轻重工业、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在内的综合性大企业。张謇创办企业部分列表:(1901-1926)

  三、张謇“实业救国”的历史评价

  张謇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重要的政治和思想上的代表人物,而且其本身就是一个财力雄厚的资本家。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科学全面地认识世界。如今我们来研究张謇,不仅要看到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持经济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同时也要看到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历史进步性

  张謇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极具进步性,首先,它开创了南通乃至全国早期现代化之先河。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大肆入侵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面前,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有识之士著书立说,探索救国的途经。“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封建官僚以官办、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奏。

  

篇九: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张謇纪念馆观后感

  一进大门,我就看到通道右侧的一块石牌。沿着通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镌刻着张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奋斗追求的一生及其逝世后80年的世事沧桑,印证了这句话的真谛。走出张公祠堂向北,屹立于眼前的建筑就是张謇纪念馆的展示大楼。张謇5岁起私塾读书,他学习十分自觉刻苦,小小年纪就坚持夜读,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夏天蚊虫叮咬,就把两脚放在坛子里躲避蚊虫,不到三更不睡觉。到十一岁时,张謇已经读完《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籍。在众多的图片中,张謇最后一张工作照片特别感人。清代末年,长江下游深泓北移,造成通州江岸大面积倒,大-片田化为乌有。为此,张謇以私资聘请荷兰、瑞典、英国、比利时等著名水利专家勘察江堤,制定保坍方案,并于1911年成立保坍会,张謇自任保坍会会长。

  经过十多年努力,筑建18座,使沿江岸线趋于稳。1926年8月一日,已感身体不适的张謇仍冒着酷暑与工程师一起到保坍工程现场视察,终因劳累过度身体不支而病倒。23天后的8月24日中午,张謇病逝。张謇为了国计民生的确已经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张謇纪念馆。

  4月6号我们在麒麟镇政府的组织下参观了张謇纪念馆,

  我们参观了馆内每个展区,回顾了张謇波澜壮阔的一生。纪念馆内看到了我们熟悉的办纺织厂,酒厂的张謇,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办过照相馆,支持水利建设的张謇,张謇的一生中基本上能想到的行业都涉及了,真正是身体力行着“实业救国”的精神。

  参观了张謇纪念馆让我想到,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张謇最伟大意义,莫过于其博大精深的实业、教育、公益思想及其价值观,首先张謇先生的人生历练,值得我们体会。张謇先生的成长史,对于我们的成才之路具有标杆作用。在浮躁之气盛行的今天,张謇的历练,无疑对我们的治学、生活和工作有着榜样的力量和深刻的启迪作用。其次,张謇先生的人品德行,值得我们效仿。张謇先生不畏权势,一身傲骨,但又不恃才傲物,尊师敬友,对朋友肝胆相照,对民生百般体恤,对知音坚定不渝,对小人巧于应付。这些处世之道,对“学会做人”作为必修项目的我们而言,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再次,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深邃而独特,尤其是“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学理念日久弥新,其所提出的一系列诸如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技能培训要旨、产学合作路径以及校训、教规等,即使在今天仍然令人信服。最后,张謇先生的精神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张謇先生的公益思想、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运筹帷幄的睿智眼光

  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张謇先生的创业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艰苦奋斗史,其中的每一页,都是用智慧、感情、毅力、勇气和责任“混合”写成。

  作为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我们要深入张謇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这位开中国民族工业之先河,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贡献彪炳史册的伟大人物。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和相关政策的学习,以锲而不舍、水滴穿石的精神,系统深入地读书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便更好得服务于农村,扎根于农村。

  学习张謇精神必须要善思。思考是更重要的学习,思考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缤纷繁杂的现象所迷惑、所困扰。从现象分析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张謇精神的丰富,决定了我们思考内容的更为丰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深入学习了张謇精神后,我们必须要勤于思考、深入思考。要通过思考,学会从全局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使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

  学习张謇精神不仅要善思更要注重实干。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必须要做一个实干的张謇精神传承者,切实承担起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坚持在实践中促进学习,在实践中深化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在基层做出一番事业。要立足本职岗位,发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

  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以“岗位成才、实现价值”为动力,勤恳做人,踏实做事,把平凡的岗位当作自己成长成才的沃土,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十: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

  读《张謇》有感

  读这本书最早是在小学的时候,这学期老师上课的时候说要收读书报告,就想起这本书来。张謇,清末状元,是江苏南通海门常乐人,而我则有幸来自状元故里。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厅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謇4岁时启蒙,5岁入塾,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聪慧过人,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入试”。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老家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膳宿其家。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同治七年(1868年)16岁时,由于祖上是三代没有功名的冷籍,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县人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同治

  八年(1869年)张謇考上了中秀才。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到了汉城,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并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给争相礼聘,邀其入幕,但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4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帝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在1985年,中国有三个人做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抉择: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而张謇却选择了实业与教育。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

  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他的实业救国的口号下,他先后在大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和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后来又在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在教育方面,他先后创办了很多大学,比如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工学、扬州大学和南通大学的前身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作为一个和状元同乡的人,我感到万分的自豪。同时也要以状元实干的精神引领自己在新时期对社会有所贡献。

  

  

推荐访问:张謇实业救国的心得体会 救国 心得体会 实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