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乡村振兴汇报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汇编
一、湘乡实践——湘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乔洞村采用“休闲农业+互联网+支付”模式,建设成为乡村中的“小缤纷城”。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发轻型农业游戏,把乔洞村的美景变为商业好去处。
2.任家庄村以现代农业大棚和农业机械为依托,采取“互联网+共创”模式,在全国广泛推广以大棚种植的优质西瓜种子,保证品质,提高收入。
3.冬阳村利用农产品产品化,实现农村精准扶贫,通过互联网,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特色农业,将传统农产品产品化,涉及社区服务,包装、运输等环节,提高农民收入。
4.红土坡村与一家创业公司合作,联合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发展精品民宿,搭建社区共享经济平台,提供游学体验,构建高端红土观光旅游理念,让当地改变农村的样子。
5.桥头村将精准扶贫与“互联网+”融入一体,建设以农特产品为依托的“网红村”,建设以农产品批发和网络资源整合为核心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篇二:乡村振兴汇报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案例】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10个案例值得借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十种模式。
1、以“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融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三瓜村的全面振兴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修整保护,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
2、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
袁家村是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下辖村。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
3、以“泰山村”为代表的“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
泰山村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西南6公里,与新密搭界。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思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乔宗旺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紧靠郑州市区的区位优势和黄帝文化的品牌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确立了“以孝治村、生态富村、文化强村、旅游活村、实干兴村”的发展思路。
4、以“中郝峪”为代表的“综合发展模式”
中郝峪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博山大山深处,距城区40多公里。该村践行的“三变”模式得到全国各地乡村的认可,即资源变资产,现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发展。
5、以“竹泉村”为代表的“外部资金撬动模式”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在开发之初,竹泉村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风貌系统,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核;新是指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并结合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建设新村,安置村民。
竹泉村围绕“山、竹、泉”做文章,以沂蒙原生态古村和沂蒙山乡民俗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沂蒙
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区、农家风情兼备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以“竹泉模式”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进行曲。
6、以“乌村”为代表的“一价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
乌村位于乌镇西栅历史街区北侧500米,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借鉴了ClubMed的“一价全包”国际度假理念,按照“体验式的精品农庄”定位进行开发,强调在对乡村原有肌理进行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传统生活氛围、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乌托邦”。围绕江南农耕村特点,导入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亲子、农耕活动等配套服务设施,乌村定位为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区,与西栅历史街区联袂互补。
7、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模式”
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有“清凉世界”、“江南第一山”的美誉。十多年来,莫干山镇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发展民宿和旅游产业。全镇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战略,创建了全国美丽宜居小镇。近年来,莫干山不仅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国内外的游客,许多曾经走出大山的当地村民也纷纷返乡,参与到建设家乡的大潮当中。
8、以“鲁家村”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2011年以前,浙江省安吉县的鲁家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如今已蜕变为“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新样板。鲁家村以“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呈现给世人。村集体通过财政项目资金转化为股本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理念,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紧密结合到了一起。改造后的鲁家村对追求自然耕种的城市人群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带来乡村旅游的繁荣,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9、以“舍烹村”为代表的“三变模式”
普古乡舍烹村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普古乡东部,立足“1+6=1”的发展战略,即立足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发展示范区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将农业产业当作旅游来做,种植作物除注重其本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充分挖掘科普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在果园农田中建设休闲栈道、观景平台、休息设施、农业乐等设施;建设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百花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提升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科普性,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10、以“合掌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模式”
日本的合掌村包含民居保护、民俗观光、民宿生态体验等完整的观光产业链。
(1)观光旅游:白川乡内共有5个合掌村落,其中最出名的是拥有114栋“合掌造”的荻町,还有一条长1公里左右的庄川河,以及寺庙、美术馆、博物馆等,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开发了乡村观光产业。
(2)民宿与特产:合掌村民宿以合掌造建筑见长,是日本传统民宿的典范。整个村落以不破坏村民生活为前提,改造了其中的一些合掌屋为民宿、餐饮以及特产商店,来满足日益增加的观光客的需求。民宿内体验项目以特定农作业或地方生活文化为主题,包括农耕体验、牧业体验、渔业体验、加工体验(做豆腐、捏寿司)、工艺体验(押花、捏陶)、民俗体验(地方祭典、民俗
传说、风筝制作)等。可以感受农村朴实与温馨的生活环境,聆听主人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久违的宁静和安逸。
合掌村商品主推本地特产,如浊酒、飞弹牛肉、柿饼、飞弹牛乳制的冰淇淋等,利用村内独有的原生态食材进行生产。
(3)节庆活动:为让“合掌村”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深度挖掘了当地文化,打造了“浊酒节”“亮灯节”以及“消防演习日”等节庆活动。
篇三:乡村振兴汇报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
案例
案例一:重点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山西省灵丘县农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山西师范大学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为切入点,采取系列措施,把自然和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点。
首先,灵丘县对发展农业和引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作出了政策扶持,分设重点农业科技推广观点,完善农业技术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装备水平,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通过“特色农业兴业计划”帮助农户合理开展生态养殖,改进农业生产和流通结构,以及加大社会服务地方支出等。
其次,山西师范大学进行了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为灵丘县政府建立了自然、农业和文化旅游资源调查评估系统,规划了灵丘县旅游发展战略,提出构建以旅游项目发展和开发为核心的旅游和农业产业模式。山西师范大学还将灵丘县景区建设和星级酒店建设相结合,又拓宽了农民就业范围,增加了当地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三,灵丘县通过丰富的文化留住本地人,保护本地传统文化,重建灵丘县历史遗迹。政府设立了文化发展中心,收集、保护、演绎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将传统文化以当地特色发展农业,农业,旅游等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以上就是山西省灵丘县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一个案例。灵丘县的案例非常典型,它的政策体系和经验可以借鉴,为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篇四:乡村振兴汇报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帮扶案例范文
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不少贫困地区需要帮扶。下面就是一个乡村振兴帮扶案例范文。
我国西部的某贫困山区,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许多村民生活水平极低。为了帮助这个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当地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出了一项乡村振兴帮扶计划。
首先,政府和企业组织专业人员对当地的土壤、水质、气候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方案。针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确定了发展林果、畜牧业和旅游业三大优势产业。同时,政府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培训和财务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其次,政府和企业还联合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修建了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政府和企业还共同出资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设备,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更加科学、高效的耕作方式。
最后,政府和企业还大力推广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他们举办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制作了宣传片和旅游手册,向外界展示了这个地方的美丽风光、丰富文化和独特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总之,这个案例范文充分展示了政府和企业在乡村振兴帮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理念——尊重自然、-1-
注重产业、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思想。希望我们的乡村振兴事业越来越好,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2-
篇五:乡村振兴汇报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
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篇六:乡村振兴汇报优秀案例
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荐材料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荐材料xxx村位于xx城东10公里处,地处xx、xx、xx三市交界地带,全村总人口1670人,共465户。该村为典型的平原地貌,土地肥沃,水利发达,耕地面积2200亩。该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文明村、山东省绿化示范村和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
持之以恒抓产业发展打造富饶家园2000年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确定了发展黄金梨产业的发展思路。依靠宣传发动、党员干部带动、利益驱动、政策拉动四条轮子不断扩大黄金梨产业规模。前期,对生产的产品实行高价回收,极大地调动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当年便实现栽植扩范400亩。聘请科技专职主任为果农提供产前、产后系列化服务,由公司和基地对所有果农统一提供苗木、统一栽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包装销储,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同时,近年来积极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第三产业,连续8年举办梨花节赏花汇活动,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该村黄金梨栽植面积1500亩,盛果期800亩,年产值1000万元。xxx黄金梨良种基地先后荣获xxx市农业产业化重
点龙头企业、山东省十佳生态观光果园等称号。在提质扩范的基础上,该村注册“xxx”品牌,并于2016年与xxxx签订网上销售协议,品牌效应逐步放大。目前,“xxx”牌黄金梨连续4年通过有机认证,并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黄金梨产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为村内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保障。经过十几年努力,该村逐步建设起了功能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框架体系,现拥有硬化道路近40公里,拥有各类水利设施50余处,仅金线河四道拦河截潜工程蓄水能力就达到10万立方米。2017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11000余元,村集体资产8000万元,村集体收入80余万元。每月基础组织活动日组织全体党员理论学习、讨论工作,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每年召开两次村干部述职会,每年进行一次“优秀共产党员”评选,切实营造了党员干部当典型、争先进的干事创业氛围,切实提升了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树立了党员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片区特色优势一是党建引领经济作用凸显。**社区作为全区党建示范点之一,数次代表我区迎接国家和省市的党建检查;
突出党建引领,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村对标学习莱州市南关村学习公司化运营模式,采取村集体控股、村
民自愿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众诚汇鑫实业发展公司,走出了探索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二是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投资450万元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使用,服务中心内综合服务大厅、卫生室、警务室、计生室、活动广场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同时配套建设了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等;
**村已全部完成村改,大埠村一期村改工程5.4万平方米楼区已建成;
汇源路、汇鑫路两条主要道路重新铺设完毕;
天燃气管道已接通**村安置区;
日处理能力400方的污水处理厂已完工投入使用,经处理的中水一部分经地下管网流入小区旁边的浞河,另一部分流入小区周边的绿化带,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三是产业基础已经具备。近年来片区内先后引进了绿达景观、华裕实业、顺荣蔬菜、农润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
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引进企业17家;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康汇源有机蔬菜,占地1000亩,总投资2000多万元,所产蔬菜直供阳光保险总部,有机品牌农业初步形成;
总投资1.5亿元的康尔瑞园项目,目前正在办理各项手续,准备开工建设。四是区位优势明显。整个**片区距离**高铁北站不足3公里,具备了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框架,目前正在
进行以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千亩田园综合体的整体规划;
同时借助高铁经济大力发展物流业,随着“腾笼换鸟”,今明2年内,共可腾出建设土地700亩。
**片区经验做法及取得成效一是整个村庄各项资源,突出生态宜居。**村通过**区第一批土地增减挂钩试点,158户居民全部搬迁新居,人均楼房面积58平方米,目前**街道的大埠村一期村改工程5.4万平方米楼区已建成,居住小区也实现了物业管理全覆盖,正在加快核心区3个村的迁村并点工作,同时规划建设3.8万平方米的高层住宅小区。为进一步处理社区居民生活污水,修建处理规模为40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站,通过地下管网排放到污水处理站统一进行清洁处理,将为保护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引进特色农业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内360余亩的大棚有机蔬菜,康汇源生态农业,绿达景观、华裕实业、农润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先后进驻,增加村集体收入130万元。去年村里还成立了供应链公司,村集体控股,村民自愿入股,公司当年就盈利80万元。
三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净化美化乡村环境。**片区投资520万元,对汇源、汇鑫2条主要道路重新整修;
投资60万元,为居民区接通天然气管道;
投资600万元,对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全部上档升级;
今年投资850万元,对片区4个村实施乡村连片治理工程,预计硬化路面8200平方米,粉刷墙面4.5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80余盏等,从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全力打造城乡环卫一体化精品片区
篇七:乡村振兴汇报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介绍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下面介绍几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第一个是山东菏泽市东明县梁堂镇,该镇通过引进产业和项目,实现了精准扶贫。镇里的果品、蔬菜等农产品与当地名优农产品联盟合作,销售渠道更加畅通,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第二个是湖南省祁阳县的“亲情大院”,这是一个养老、农业、文化多种产业相结合的模式,为当地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也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个是广东省大埔县的梓川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提升了生活质量。村里发展了自行车骑行、茶园品尝、绿道漫步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这些案例表明,乡村振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扶贫等方面。只有把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篇八:乡村振兴汇报优秀案例
十大乡村振兴案例
以下是十大乡村振兴案例:
1.安徽省凤阳县:“阳光果品”品牌建设,通过采用优质种植技术,发展生态果品种植业,并通过网络销售,提升当地果品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
2.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黄河壶口”旅游开发,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提升当地经济和形象。
3.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天赐田园”旅游区,将当地的自然风光、农业文化和传统工艺相结合,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4.浙江省江山市:“嘉庆堂”徽菜传承,通过传统徽菜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当地的餐饮水平,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5.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衡南油菜花”旅游开发,利用当地的油菜花资源,打造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带动当地农村旅游业。
6.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州新郑机场物流园区”建设,利用当地机场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7.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国际化花卉小镇”建设,利用当地花卉资源和园林文化,打造花卉产业和乡村旅游品牌。
8.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含山脐橙”品牌建设,通过品牌营销和电商平台,发展当地脐橙产业,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9.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包括油茶产业、禽蛋产业、猪养殖产业和水果产业,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210.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世纪鹰潭旅游度假区”建设,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发展度假旅游产业,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乡村形象。
/2
推荐访问: 乡村振兴汇报优秀案例 振兴 乡村 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