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1 一、对高考考纲的思考 “盐类的水解及应用”是电解质溶液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高考在这部分的考察比重很大,而且重现率是100%,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盐类水解》教学反思,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1
一、对高考考纲的思考
“盐类的水解及应用”是电解质溶液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高考在这部分的考察比重很大,而且重现率是100%,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和盐溶液PH的判断是考察的二大热点。
本节知识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衡以及*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本章节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对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去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最适宜在教学中进行,通过选择学科内容中适当的探究点,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这就对新课程下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针对本章节的知识特点,我采取了如下教学模式:
(1)从实验所观察的客观事实出发,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电离*衡知识,推出盐的水溶液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的原因。此方法存在的优点是:条理性比较清晰,推理论证严谨。缺点是,要求对弱电解质的电离有相当程度的认识,而部分学生前面的基础打得不够牢靠,可能会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2)通过分析盐类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都是一个可逆反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类比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做到了既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
(3)为了能够对盐类水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个人在教学上对盐类水解的规律做了一个总结口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快速记忆知识要点。
(4)为了规范盐类水解方程式、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我通过严格要求自己的板书设计,以及请学生自己动手在下面写,和叫个别同学到黑板上写的“参与式教学”,达到对答题规范性的培养。
(5)盐类的水解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大量科学事例,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自豪感,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6)因为本节内容较难,所以对重点题型进行了讲解,同时在每一类型的题目后,必加反思体会的过程,以此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表达与交流。在这样的环节中培养他们总结归纳,语言表述,与人合作等能力。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2
《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我是这样构思的;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是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这节课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通过思考辩论,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复习水的"电离*衡,由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打破了水的电离*衡所导致的,引出盐溶液是显中性的吗?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接着根据实验结论提出两个问题:
1、盐溶液显出不同的酸碱性,与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以醋酸钠为例讨论强碱弱酸盐溶液为什么显碱性?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得到结论。进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是因为醋酸钠在溶于水时发生了水解的缘故,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氯化铵为例分析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学生很容易的得出结论:由于氯化铵电离出的铵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衡,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顺理成章的得出强碱强酸盐溶液显中性是因为它不水解的缘故。
对于本课的重点:究竟什么是盐类的水解呢?盐类水解的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继而引导学生得出水解的条件、水解的实质、水解的规律以及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板演对照进行课堂练习,使学生学会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强化对水解实质的理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完整化,目标明朗化。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可取之处一是对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课堂突出了学生主体,然而课堂始终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没有偏离教学活动的中心。
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给他们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经历实践、观察、分析、推理,从而在体验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化学概念,为日后更深层次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三是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微观世界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了,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搭建了*台。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了课的容量和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提升了课堂品味。不足之处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具体书写上的不规范等具体问题的发生。而造成后面时间较紧的原因就是开始的实验探究时间较长,原想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却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疏忽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弱点,给整个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不尽人意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与反思,让我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就这短短的几句话,多年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犹如一盏航标灯引领着我。教的目的是为学,那么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备学生(即了解学生情况),而后才是备教材,而且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备,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相信当自己再一次走进课堂的时候,一定会比这节课把握得更到位。通过反思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必须在实践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让课堂成为教师智慧展现的圣殿,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土,让课堂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摇篮。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3
众所周知,知识与能力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然而,只有那些规律性强的知识,才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同时,也只有真正掌握知识内在的规律,才有可能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寻找和发展事物规律的能力,是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项目。在化学教学中,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很多,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激发、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寻找和发现事物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能力,在教学中其思维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生知识时,只是给出一些事实或问题,化繁为简,步步深入,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通过比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理论。我在《盐类水解》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发现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
1.探究实验引出问题:
进行分组实验:用PH试纸分别检验氯化铵、醋酸钠、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铝等三类盐的水溶液,结果表明显示不同酸碱性。
2.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兴趣,鼓动思维:
有了上面的感性认识,设计问题,鼓动思维,发现规律。
探究问题1.使用归纳法找出盐的组成与盐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学生大多能发现并归纳关系:强酸弱碱盐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显碱性
探究问题2.以上三类正盐为什么呈现不同酸碱性?
分组讨论并阅读课本,提示思考顺序,自行发现规律:盐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哪些离子之间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衡有什么影响→结果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对大小如何?
探究问题3.什么是盐类的水解?盐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问题4.是不是任何盐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它与盐的组成有何关系?若能水解,是组成盐的哪部分水解?溶液显什么性?能不能找出其规律?
学生能轻松发现并归纳出规律“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强强不水解”
探究问题5.如何书写盐水解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学生发现并归纳:“弱水解显强性”
本节课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了不同组成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本质原因,并层层发现,找出了盐发生水解的规律。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掌握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完成了认识过程中质的飞跃。学生学得有趣、轻松并很好掌握了知识。
推荐访问:盐类 水解 反思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 菁选3篇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1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100字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1000字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