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跨入新世纪【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促发展
斗转星移看变化 ---——门源县财政工作回顾 跨入新世纪, 门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得到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特别是“十一五” 期间我县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始终把培植财源、 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资源开发、 扩大财政收支规模, 大力开源节流,不断做大财政“蛋糕”,
财政面貌焕然一新, 成为我县历史上财政收支增幅最大、 民生投入最多、 改革不断深化、 管理日 益加强、 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 有力地促进了 县域经济的发展, 保证了 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 持续、 健康发展。
一、 从逡巡徘徊到稳步增长, 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县域基本建设投资不断加大, 为财政的快速、 稳定增长提供了 机遇, 财政收入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1999 年到 2009 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 37644 万元增加到 133951 万元, 连续十年保持 13. 6%以上的增长。
在此基础上, 全县财政总收入从 1999 年的 1739万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48470 万元。
尤其是“十一五” 以来,
全县财政收入实 现跨越发展, 2009 年全县总 财力 达到 138753 万元, 年均递增 29. 5%,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2969万元, 年均递增 11. 6%; 争取上级补助 125784 万元, 年均递增 31. 6%; 财政支出年均递增 29. 7%, 达到 138663 万元。
预
计 2010 年总财力达到 33322 万元,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48 万元, 上级补助和固定专向 29074 万元。
同时, 上级财政对门源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有力地支持了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二、 从吃饭财政到民生财政, 财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我县是一个经济总量小, 自 然条件差, 人均水平低, 贫困比重大的西部穷县和财政弱县。
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引 领下, 牢固树立“为民理财” 理念, 突出加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积极向“三农”、 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 倾斜, 着力提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
从 1999 年到 2009 年全县累计财政支出 203171 万元, 其中用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30334 万元; 农、 林、 牧、 水利等方面的支出为33608 万元; 公共安全支出 8912 万元; 教育支出 47215 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投资 39635 万元; 医疗卫生支出 18025 万元等。
全县财政支出从1999 年 5257 万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48683万元。
——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 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坚定不移走农牧业产业化之路。
在全面取消农牧业税的同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1 号文件精神, 坚持“多予、 少取、放活” 的方针, 积极调整支出结构, 集中财力向农牧业生产倾斜, 提供财力支持,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全面落实良种补贴、 粮食直补、 农机具购置补贴、 退耕还林还草、 家电下乡 、
汽车、 摩托车补贴等各项农补贴政策, 有效调动了 农牧民发展经济积极性, 促进了 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支持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 “农牧民定居工程” 等惠农项目 建设。
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化经营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 增强了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后劲。
同时, 投资 700 万元建立了 财政信用担保体系, 有效缓解了 农牧民贷款难问题, 为农牧业稳定、 快速发展提供了 有力资金支持, 使全体人民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
——加大公共支出保障力度, 保工资、 保运转、 保稳定,不断增加“平安门源” 建设和维稳工作经费支持力度。
在保证公职人员 各项工资、 津贴、 福利等按时足额发放前提下,并将原差额管理的县中医院、 仙米林场、 浩门林场和县运输公司 4 个事业单位先后纳入全额财政预算管理, 普遍提高了各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支出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年人均公用经费达到 0. 5 万元, 其中:
公、 检、 法、 司年人均经费达到 1. 25 万元, 各乡 镇年人均经费 0. 7 万元。
村级运转公用经费标准从 6000 元提高到 10000 元和 15000 元; 村干部报酬分别达到了 3100 元和 2200 元, 激发了 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并建立了 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奖励基金和村干部培训基金。
投资 1794 万元完成了 浩门镇等 12 个乡 镇政权建设和 54 个村级党员 活动室建设, 乡 镇政府和村级活动室的工作环境和生
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另 外, 按照三年还清政府拖欠工程款的 目 标任务, 及时兑 现还清 2007- 2009 年历 年拖欠 款1127. 57 万元, 提高了 政府信誉度, 充分发挥了 财政为政府提供资金保障的服务功能。
——盘活财政资金, 坚定不移地支持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始终坚持“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 的原则, 合理调整支出结构, 盘活财政资金, 筹措资金近 7400 余万元, 重点支持了 南北环路扩建、 东关街改造、 供水管网改造、 生活垃圾处理场、 中心广场、 政府会议中心等县城重点工程建设, 使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 大力支持城乡 交通、 旅游事业、环境保护等发展和治理, 制约经济长远发展的“瓶颈” 因素得到了 明显改进, 为县招商引 资创造了 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了 有效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 工作, 着力加大对教育“两基” 攻坚、 中小学危房改造等资金投入机制,
1999 年用于教育支出 1303 万元, 至 2009 年全县教育支出完成 10926 万元, 是 1999 年的 8. 4 倍。
全力支持农牧区教育布局调整工作, 仅 2010 年解决教育布局调整经费 10015 万元, 其中银行贷款 8000 万元。
有力地支持了 全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
基本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 工伤
保险、 生育保险等制度相继启动, 城乡 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户 救助制度逐步健全。
仅 2008 年, 全县财政安排城镇低保资金 1004 万元, 比 2001 年的 86 万元增长 11. 7 倍, 年增 131 万元; 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支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治资金投入力度。
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支持建成乡 镇卫生院建设。
建立健全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机制, 设立创业基金担保体系, 强化再就业资金的拨付和监管, 2009 年共完成再就业资金 1658 万元, 其中小额贷款 100 万元, 今年截至 8 月 拨付再就业资金 920 万元, 其中小额贷款 200 万元, 为 1119 名 公益性岗位职工、 232 人“4045” 灵活就业人员 和 594 名 企业下岗职工提供了 资金保障。
三、 从粗放财政到精细财政, 财政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十一五” 时期, 财政工作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为目 标,深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 通过边改革、 边摸索, 有效地促进了 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
一是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水平不断提高。
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完善预算编制程序, 实行零基预算管理, 严格实行“自 下而上、 自 上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 预算编制细化到支出“目 级” 科目 。
同时,扩大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安排编制综合预算的覆盖面和深度,
通过非税收入改革, 逐步归并预算内外资金, 加强预算基础工作, 做到资产定额和人员 定额相结合。
加强预算的约束力,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结合预算编制完善非税收入管理, 合理核定各部门非税收入组织经费, 确定了 “单位开票、 银行代收、 财政统管、 政府调控” 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并逐步纳入预算管理。
进一步完善了 行政事业性收费入库后不再返还的“两条线” 体制, 根除坐收坐支现象、 减少财政收支空转, 增强财源建设和运转能力。
三是政府采购制度全面推行。
制定出台了 《门源回族自 治县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和《门源县政府采购操作流程》 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制度措施。
按照“先易后难、 以点带面、 规范操作、 稳步推进” 的原则, 进行了 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采购方式从询价采购全面过渡为招投标采购, 结算方式由过去单位支付过渡到采购中心与供应商统一结算, 逐步建立健全了 政府采购预算机制, 有效保证了 政府采购的公开、 公平和规范操作, 促进了 廉政建设, 节约了 财政资金。
四是积极推行项目 投资评审, 严格控制造价。
2006 年 10 月 成立了 县财政投资审核中心以来, 始终坚持走“以服务求发展, 以发展促服务” 的路子, 不断完善财政评审制度建设, 着力提升审核工作服务力和贡献力。
累计完成审核项目
446 项, 报审值 7570. 42 万元,审核值 5773. 26 万元, 核减资金 1797. 16 万元, 核减率为
23. 74%。
保证了 项目 建设的资金需求和质量控制, 提高了 资金的有效使用。
五是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报账制。
按照《门源县财政报账制资金管理办法》 规定, 推行对支农、 扶贫、退耕还林、 粮食直补、 国债等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
六是完善乡 镇财政管理方式。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农牧区综合改革, 实行了 “乡 财县管乡 用” 的财政管理方式。
即以乡 镇为独立核算主体, 实行“预算共编、 账户 统设、 集中支付、采购统办、 票据统管” 的财政管理方式, 由县财政核算中心管理并监督乡 镇财政收支, 逐步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
七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
规范财政管理, 适时出台了《门源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 《门源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 、 《门源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会计核算暂行办法》 等文件, 健全各项软硬件及网络建设。
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已达到 27 个, 占预算单位 68 个的 39. 7%, 预计年底前全县预算全部纳入集中支付管理范围。
总之, 我们较好地履行了 财政工作职责, 圆满地完成了县委、 县政府交给我们光荣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 从而获得了 不少的荣誉, 连年被县委、 县政府命名 为“组织财政收入先进单位” ; 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 2007-2009 年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2010 年申报省级文明单位已通过县文明办和州文明办考评。
在党风廉政、 平安创建、 民族团结、 社
会综合治理等方面也成绩斐然, 进一步彰显了 财政人的风采。
今后, 我们发扬成绩, 克服不足, 振奋精神, 扎实工作,抢前争先, 争当“排头兵” , 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