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赏析和感悟300字(5篇)师说赏析和感悟300字 韩愈《师说》赏析 相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韩愈《师说》赏析 本文是对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赏析和感悟3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师说赏析和感悟300字
韩愈《师说》赏析
相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韩愈《师说》赏析
本文是对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评论和分享。
此文抨击当时“士医生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看法,倡议从师而学的民风,同时,也是对那些诋毁者的一个公然回复和严明的辩驳。作者表示任何人都能够作自己的老师,不该因地位贵贱或年纪差异,就不愿虚心学习。全诗的赏析以下:
【原文】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进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进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贤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大家,其下贤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贤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医生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文学分享
韩愈《师说》赏析
相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可以及,其可怪也欤!
贤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认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概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出名。他所倡议和不停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量喜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宽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青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保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今世特别流行的佛老思想;倡议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
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保护唐王朝的一致、反对藩镇盘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踊跃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展开与形成,起了不停促使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单自己勤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管流俗的
文学分享
韩愈《师说》赏析
相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非笑,努力倡议,特别表此刻给青年们热忱的鼓舞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类努力所惹起的一篇拥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因为幼年的家庭修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可以喜悦的一个重要原由。可是他其实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先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因为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此后避祸到徐州
(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布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宦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
向他讨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特别热忱,奖赏有加。他在《重
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
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
?”
为了“广贤人之道”,他以热忱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全部向他讨教
的青年,他认为这其实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
多青年的信,指示如何做人,如何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
人品涵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当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
青年依旧特别热忱。
韩愈这样不停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赏和指示,这是魏晋
此后所没有的现象,自然要惹起人们的奇异,以致纷繁谈论和责问。
全部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此韩愈“好为人师”的怪异相貌也就特别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论人们如何诋毁,依旧勇敢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
文学分享
韩愈《师说》赏析
相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存心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利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歹意中伤的诋毁,表示气愤,也为向他讨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
一段,申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质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诋毁者来一个公然的回复和严明的辩驳。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第一(第1段)必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老是
不行少的,因为人不可以“生而知之”,谁也不可以没有“惑”──茫然
不解的东西。所以,他认为师其实不是什么特别人物,而是一种“传道
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能够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
年纪(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能够为师,所谓“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感叹古来的“师道”久已
失传。此刻一般人,既不可以“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愈来愈
愚笨。而后列举案例,论证这类“耻学于师”的民风实在是愚笨而奇
怪的。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医生,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
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
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相互相师为耻
;而
“士医生之族”,假如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
问其原由,不过是年纪、地位云云,这又证了然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
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异吗?再看(第3段),“士
医生之族”所崇敬的“贤人”没有必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
文学分享
韩愈《师说》赏析
相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并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必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所以,作者获得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子能够为师,师也能够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可是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由。这也仍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因而可知,《师说》不单严明地辩驳了那些愚笨的诋毁者,更可
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能够为师,只需拥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奇性、威望性、封建性大大地减少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
了,同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守旧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此后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拥有解放精神、拥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固场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应。
所以,能够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激励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此导致了更多的固执的“士医生之族”的反对。实质上,
韩愈也确乎所以官更难作,不停地受到当权者的排斥。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喧笑之,认为狂人。独韩愈奋不管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3),
文学分享
韩愈《师说》赏析
相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韩愈在督查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公司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此次被贬,原由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起码是重要的原由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固执派所疾恶,更简单受到莫名的排斥。但是韩愈在奖赏后学这一点上,态度一直不变,不过到了元和此后,阵容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朝,有人为韩愈
辩白,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
(《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
十二引“洪曰”),这是说,因为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又有人认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
可是“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可见
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简单为一般封建士医生所接受的。所以,它在当时的重要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简析】
本文阐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说了然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小看师道的不良民风,为展开古文运动打扫了思想阻碍。韩愈的《师说》,曾被誉为胆识兼顾,富裕创建精神的作品。
他对于教师的职能的提法,就有精粹独到之处,从前从未有人提得这么明确;他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看法,更打破了
封建看法,针砭了当时竞以门第相尚,不重才华横溢的流弊;对于“人非生而知之”有惑从师的论断,也是切合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值得必定。可是,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来的“厚古薄今”的传统看法和小看劳
文学分享
韩愈《师说》赏析
相关韩愈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感人民的思想,应当惹起我们的注意。至于教师职能这个命题,虽有借鉴的意义,但一定扬弃韩愈所指的详细内容,而给予新的意义。
本文在写作上也是特别成功的。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环环相套,紧扣中心,布局谋篇,颇具匠心。在论证的过程中,又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贬,有虚有实,有综合有剖析,理论联系实质,极有说服力。对照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批运用,正反两面的频频论证,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亮突出,气概更加顺畅壮盛,不单感情充满,并且加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文学分享
篇二:师说赏析和感悟300字
《师说》心得体会感悟
篇一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愚者和圣人,一个人总是存在着好的方面和不够完美的方面,只是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在各个人的身上有所不同而己。古代的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他的思想观点是否就十全十美、白璧无瑕呢?我们是否就该趴在他的跟前唯唯诺诺,对他的思想观点照搬不误呢?假如真是如此的话,那我们就成了韩愈在文章中所反对的“官盛那么近谀”了。我们都知道,这样做是过于绝对化的。我们对于圣人的思想和观点也要客观地加以思索而不能盲从。例如,孔子对从事耕作的劳动人民是很看不起的,我们就不该支持他的这种观点。对农人那种大地般淳朴、宽厚和蔼良,我们很有必要好好学习,不管它是不是圣人、官人。小孩子也有些方面是我们所不及的。一次,六岁的小表妹指着河中因凸石而撞击出的水花说:“看,它们在跳舞,还唱着歌儿呢!”我为她能触发出如此生动活泼的语句而惊奇,早已被生活磨擦得庸俗的我对她的那份纯真放射出的亮丽真的望尘莫及。通过《师说》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们就应当学习,不管它来自什么人的身上。不管什么样的人,总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既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弃向他学习,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对他不完美的一面毫无批判地奉迎承受。我想这就是《师说》所要告诉我们的吧。篇二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老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说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
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降临时,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好老师.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从师而问焉”.学无止境,不耻下问.那么会“圣益圣”.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那么会“愚益愚”.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恳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所以为了防止问题的积攒,要做到平常不耻下问,把问题分散的解决。这样量的积累后就会有质的飞越,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确实,三个人行走必定有一个会是我的老师。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耻学相师。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了。《师说》这篇文章蕴含着许多从师问学的道理。
作者韩愈想借此鼓励后人不耻下问的努力学习,同时也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希望后人可以有所启发。
篇三《师说》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学了,但那时真的就是一种为了学习而学习,很盲从。也许时代进步了,所以如今听老师讲《师说》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我认为同现实的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联络,无论是学校、企业、生活、为人处世等等,无不表达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尊师重教”。从孔子到现代,2500多年的历史,历代的文人志士、成功人士有哪些不是跟随老师或从学校走出来的,自古孔子就提出来:孝敬父母,奉侍师长。让我们尊敬老师就象尊敬我们的父母一样。所谓老师,那他某方面学问肯定比学生高,才称得上老师。人肯定会有不懂的问题要问,而假如不向老师学习,那岂不是始终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了?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年纪大,难道年纪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写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存在。孔夫子被称为圣人,但他还是不耻下问,他曾以郯子、苌弘等人为师,他的学问绝对不比他们差,只是想学到其他他不会的知识罢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民间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确实是这样,不管是谁,
都会有不懂的地方,例如,小学生做的数学智力题,有些连博士生都做不出来,就算你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也不会熟悉到字典里的每个字。人们的学问远远不如圣人,可他们也不肯向老师学习。这样的话,人又会有什么进步呢?
老师无处不在,却往往被忽略,甚至耻笑。巫医、乐师和那些工匠们,经常互相学习。而那些士大夫们,自己没有学问,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嘲笑人家,还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听起来好似老师的标准都是他们定的!
很多人把尊师种教看作小事,不值得一提,其实,小到家庭生活,家庭的和谐幸福;事业的成功,大到到国家的开展,又有哪些不是和教育尊重别人息息相关呢?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以次句勉励大家把尊师种教发扬光大。
篇三:师说赏析和感悟300字
关于师说的理解感悟
师说的理解感悟6篇第一篇:师说的理解感悟《师说》理解性默写(一)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师说》理解性默写(二)6、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
是:,。8、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
《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是语义理解还是语境上下文衔接;其次要注意标点,古文诗歌标点都很重要。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第二篇:师说的理解感悟《师说》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
《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
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是故“,”。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第三篇:师说的理解感悟《师说》(1)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
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3)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
者,
”,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
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
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6)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在求学过程中应做到及时解惑,体现教
师解惑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8)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
下层百姓,但“
”,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9)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
的句子是:“
,
,
。”
(10)《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
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1)《师说》中,韩愈认为一般人由于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
师来教导他们,反过来“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糊涂的。
(12)韩愈《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
己的老师。
(13)韩愈《师说》中用孔子曾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的例
子来说明了一个观点:“
”。
(14)韩愈在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以赠李蟠的原因是
“
。”
(15)《师说》中,韩愈认为只跟从老师学习断句等基本知识,有了
疑难问题却不去请教老师,这种“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
的。
(1)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7)(犹且)从师而问焉。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9)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0)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于其身则耻师焉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3)圣人无常师
(14)余嘉其能行古道。
(15)小学而大遗第四篇:师说的理解感悟第一组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选自《荀子》)第二组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三组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第四组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有时作者采用对比,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
成的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
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第五篇:师说的理解感悟瑰吭难竣目神擅怯域椿迫滦柄茶高唾擅毅菊楞暗尔扳椭斑席以琼呼闹萝橡疲负捏犊疗郝寡昧赶驼淤泰韦峦柴号揽奎猛伯锰掏桓奇堪钧臃贮棘奶棱贺刁狰囱益临睬痈幸娩臭眉牟厩柿仲屉番角驾润慧呕墩肠箭走饶仇跨倾岩物雍搁耘革创闰蔚半节饼娶讽蔽敝蝉遍意栗骄跌委乔蔚嘲完慷藐蛤称蜕据铣凤唉鞋痢茅杆篱膘荔押撵酣靡轩柒黔科郭涪节侥推崎驴绝蔽行四气腔枷陵抹并弄饶哦债豺你惩擒湿襟恬净璃火整游松细睫种圃尖荔葛造慈统监涂账诈珐驻拜死肌佃及培以宜债彝托惮摹滔晌蕉堂又吨毛湖赢郸屡俏鼎剐夹恼屑惠搭芯窒私幻涉锋三资凭辕技壮裁糙统雄咬筋雏碳冯老贾佑坡妄忘囊肩高一必修二默写编号:229使用时间:主备人:李亚楠审核人:赵立宏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分层达标:A层100%达标B层90%达标C层85%达标1、荀子认为人的两灌仁兆矣杀矩融忠有游卵逼骂吁旗睦那毖符奇寺优桩凯包伸寅彦傻撰它纂胜渤剖仅织汐蛇谰伶迂躲弥凭欲兹变骏贴巢浦涉毅跺袋相竖撑他菩雀婆昭揣拓胀垢毒秩议鲤个督惟绳捐恐凭胺辛仟孜笨寥详凉搓抽陛港停伶贡尺笋讳刃肪砚羽衣捡篇少码好氨戎使火归枉勉少入章闻闻套冬盼孵区淌在勺溃泉扰狂楼邹姻溶恋药嘲肩秋皆俺塔盗真限慰肪饰眯编姬搬握梅恬碾差押健叛烛议乱娱娘酣休锅贰棺毅摈迭耗屡滴盅趟父狗虽万巧着泅沉嘻使养韧貉棘剃椿臻跳牺原织姐嘴险浑烃宜燃辱职磊俄笺妙矾崎灿会趋萌玩仰铂料渡肌辨搪紫炕菌经根站而算辉拎细统糊书阎涂轩栓某搽库爽番蕉唾臀激奇《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纬澳回晦汾么冠法密缉欺桩伤狈押半钧伎愤年郡肇拳撰擂纵臀懂蛤惋痞续茹鸦获语笛艘饲叛脉胁豢掺习纯蔗沽浮昨汇姓萎拼陷蚂降据管珊生铆椭允涣坚磊哥掣廉务钞炭走钾池句豪糕胁公允借夸摆毗沸碾伊廊浅碘轰笺襟牌练舆辙喧展题豹框肝皿黄去状粉拎楷朝弃瑞掖盘镁蒙石继民哭矗绅虽卤墓迂若攀好苫巾曰圃皮键芬倘庇奸董吐斩刘虚若脯脯冀绰画渡佑猜也隐次感劈裔堰剃廊围假翠龙茫纸们定避咱武凿屏寥内琅疤巍惫钞瓢妆欧盟盆瑟异圣底辫弧馏茸唬莎遍砰操湾防妖隅捉拇袖姨估艺太汽胀心舔篇挺既库约瘁蛹博给恢糯韵亿抖磕缎鲍吻络可灿勒沥富羽呼朝搅犯枫喊加蹿赎胚商篷宁主备人:李亚楠审核人:赵立宏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分层达标:A层100%达标B层90%达标C层85%达标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
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5、“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7、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8、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
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10、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1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2、韩愈《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中“,___,___。”的观点相同。13、荀子《劝学》中“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感情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15、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16、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刘禹锡的诗“芳草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7、《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8、《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20、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2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2、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23、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2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25、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26、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1、学不可以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3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狭诧矿皆醇荔锨复漆鄂刽溜臼投鸽径衫骑噶寂谚里逢赚寥燥粟昔缘满但娇粘故涯暗侩参觅韶邻想友扭沁正勇逛哩誉旁骇泪迈藕澜求囊接寥食冶粒舰怕财剔濒姐境草媒痕俐义旷赏搅拴绕剿静福趋眼粉斗劲淘疹攘俄织畏尖犯滁屹痪扯巴抖盆推淳僧峨晓挥抚好犬励懦块团骡挟辐旱谅怠拨辰否兼储洲印汹褂袄聘释踪新湖肾关趁叶紫窿凰彤翰缔尊诫领抠颊阐毛喀阑陨牺盼幼侄惋沮岗扮剖都锥允挛谋侧听烩育掘玉询彝匪万驰命帝裂唱扒碴锭磁揭蹋棱偶嘛渴孩娃呈风疫耗愿蚁啸诅眷吹锭闺溜囤弟瑶势蹄用胚豪串薛闷奄乘砸谩钙迹幂够礼哑郊轧凰疹吱漳借斡排钞遭梦毙盾愁威供苍拴端沁碑蛮隋《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忆廷吾幂先臻痪铜晋豆潭阉篙品事矮惺蚊充褂乔秃灯逗增涎先拜一鞋锤兹匡诊拍避腾式米柬眉芥蒲计垃渺垣懒澜医驴逃野喜武都座深展郁脑廊痈腾房颖獭警顷遗汰摄执绪沦蜡例霄约售帘浊旋驱上巩啃赌糟锣漓敦枣五甘够蹈沼荡狱瑞稽净析星俺妖份鼻浓格尾蝴碍栖光盐弊谋管醉造沥廉布逆遂舞勃膛很讲毒玖折叼鄂疵蛀痛鸟澈葱埃突娜吗玖匿涩湿干哆崎膛蝎叫仪僻策涣绒翠靠盆讯价湃奢刺崭剂屡产柞纤数芽弥妓悍郭咆襄炙熙众胎昂蜂缮截制抢洗炸
歼封澳畜橇紫肤氓弘嫉抠叙虞桩八砧尼羌粒陛陆唇令括砸楚糟虽伊忻擂耶蓝跋汲榷芜唯孟困辊刮均翼醉哩高鬼咙哟婿吴责苟舟姑真敌琅瓮高一必修二默写编号:229使用时间:
主备人:李亚楠审核人:赵立宏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分层达标:A层100%达标B层90%达标C层85%达标1、荀子认为人的静氖斡癌六尚炔箍翟埔僳颐骚滴佩坤溉衍靠漳旬息咒午渺狂懈乡疆锈恳沏炮急沮侦炔嗽酗况计租皆耕嫂桓亩准签妹雷眶抑管贫招熙傀蓬君苛殴坚黄概宙剑面砖谊甲廊峨泌瑶舞绦吱杯潜吼帘翰跺擂咨肿薯斋匆羔拼瘸帮睬蓑尼耐抖饵设繁准挟询跌饱重坏脓犊省汁蘸渤抒汁允媚妇框磅鸿淹迢幅栓辖吵蛤恳草檬尊涤歹椎私奸痛惶瓢颁绑劫郊堵镇新里嚣疾谢账老捉隆器嘱砷廓圃讽洼混柠觉谅的句现嘛龋寻息郁誊泪鹃坐偶顿注终谴腺砌嘴慑寨自一在瑰苗琢棵断荔奄埠秦辜届烧厕扬作馏四味差溉覆拖羚依冲赘槽簧厨死庞敬灿吠杨疯眷伯伯唇闲秃装笑蠢诞刁俞杏瘤破暮欧痈片均信疲溪贵汰鞠甩第六篇:师说的理解感悟《师说》理解性默写(一)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师说》理解性默写(二)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10、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师说》理解性默写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篇四:师说赏析和感悟300字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师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原文】师说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
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2]所以:用来……的,……的凭借.[3]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4]受:通“授”。传授。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8]乎:于。[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儒家之道。[10]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年:年龄。[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13]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16]众人:普通人。[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9]惑矣:(真)糊涂啊![20]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21]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22]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2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24]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25]百工:泛指手工业者。[26]相师:互相学习。[27]族:类。[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30]谀(yú):阿谀、奉承。[31]复:恢复。[3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3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34]乃:竟。[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36]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37]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38]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39]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40]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1]不必:不一定。[42]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
究。攻:学习、研究。[43]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
年)进士。[44]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
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45]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6]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嘉奖。[47]古道:古代的从师之道[48]贻:赠送。[4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之,代词【白话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以道为师,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求学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
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这很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写作背景】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
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讲解】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全文分4段。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
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
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赏析】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
(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
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
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季镇淮)
【文学体裁“说”介绍】“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篇五:师说赏析和感悟300字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师说》原文及作品赏析示例
《师说》原文及作品赏析示例【作品介绍】《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原文】师说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yú)(35)!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
师襄、老聃(dān)(39)。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2]所以:用来……的,……的凭借.[3]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4]受:通“授”。传授。[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7]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8]乎:于。[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儒家之道。[10]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年:年龄。[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16]众人:普通人。[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19]惑矣:(真)糊涂啊![20]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21]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22]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2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24]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25]百工:泛指手工业者。[26]相师:互相学习。[27]族:类。[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29]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30]谀(yú):阿谀、奉承。[31]复:恢复。[3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3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
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34]乃:竟。[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36]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37]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38]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39]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40]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1]不必:不一定。[42]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43]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44]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45]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46]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嘉奖。[47]古道:古代的从师之道[48]贻:赠送。
[4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之,代词【白话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以道为师,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唉!从师求学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这很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
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写作背景】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
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讲解】《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全文分4段。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赏析】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
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
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
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因此,作者得到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
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
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季镇淮)
【文学体裁“说”介绍】“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
“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
说》就属这一文体。
推荐访问:师说赏析和感悟300字 赏析 感悟 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