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浅谈如何做好人物报道朱静【摘要】人物报道通过对特写人物的活动、事迹的报道,突出其受关注性和显著性,使受众形成鲜明印象,是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同时,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供大家参考。
浅谈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朱静
【摘
要】人物报道通过对特写人物的活动、事迹的报道,突出其受关注性和显著性,使受众形成鲜明印象,是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同时,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报道对象的分类、采访的通则、写作的方式等方面展开阐述,最后针对如何做好人物报道提出建议.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2(000)01【总页数】2页(P124,126)
【关键词】人物报道;报道对象;采访通则
【作
者】朱静
【作者单位】徐州日报社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那么,什么样的人物能成为新闻,成为报道对象?采访有没有通则可言?我们如何写作?笔者在此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下体会,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三种人物能成为新闻
根据一个人物之所以值得报道的原因和人物自身的新闻价值,通常把人物报道分为名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
(一)名人任何时候都是新闻,它的价值在于人格魅力和他们的事业成就,他们的出现就是一条新闻。当然这也要抓住他们身上的亮点做出有特色的新闻,否则就只能沦为一般的四五百字消息了。
如2006年4月12日,影视红星胡军来徐州拍摄大型影视剧《卧薪尝胆》,当时剧组人员声明,记者不得采访拍照,所以同在现场的其他媒体的同仁们在等待一个上午后,都陆续离去。笔者认为如果直接离开,就会浪费这一题材,所以一直坚持在片场守候。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日中午12点45分,在胡军到车内稍做调整的时候,笔者主动上前说明来意,并以诚恳的态度获许对胡军进行独家专访。通过和胡军的交谈,做出了《胡军想吃徐州烙馍》的报道。报道在4月13日刊发后,许多市民致电报社,表示要把烙馍给胡军送到片场。
(二)公共人物因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具有新闻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公共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
这些人物包括官员、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他们本身新闻的价值不大,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公共性,所以他们在新闻事件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
(三)普通人物因为经历和遭遇而成为新闻,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故事性。
如2004年,笔者采写的系列报道《张剑欲转让青春救治女友》获得2004年度全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2004年3月,记者偶然获悉了张剑不离不弃照顾女友的荡气回肠爱情故事后,立即从多角度深入采访了张剑这一普通人物的心理历程和事情经过,并陆续采写了近三十篇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江苏卫视等先后闻讯来徐进行采访。最后,张剑的爱情故事入选央视
举办的“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采访的通则
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采访有没有可以通用的技巧?在采访中,我们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式的预约采访,一种是突发式的即兴采访,前者需要充分的准备,后者需要机智、需要一语中的的提问能力。
先说说常规式的预约采访,它的准备工作可从以下着手:
(一)可能多的了解被采访对象,他的生平、价值观、作品、业绩,特别是最新的动向,可能的话请他提供一些材料,或请他建议寻找哪些有用的材料。
(二)拟定采访提纲,设计问题。问题的拟定是建立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上的,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琐碎,最好是在拟定问题时,要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围绕主题和采访目的设计问题。
如2006年12月23日,以主演《梅花三弄》、《一帘幽梦》红透影视圈的明星陈德容来到徐州。对于这种明星,她们自身的防范意识非常强,让她们能主动谈起自己需要很好的引导。笔者先从陈德容从事演艺工作以来,对自己在哪部戏中扮演角色最为满意入手,最后一直引导她谈到自己理想中的爱人标准,突破了陈德容在公开场合基本不涉及个人问题的防线,采写了《理想中的他应知怎样疼女人》的人物专访。报道刊登后,不少陈德容的粉丝打来电话,说文中报道了陈德容很多不为人知的信息,让他们更加了解陈德容的生活状况。
至于即兴式的采访,更多的是在记者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偶遇采访对象。这种采访比预约式采访难度大,它要求记者一句话问住对方,或者引起对方说话的欲望。但是,准备是同样需要的。这种准备可能更多的是平时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有意无意的关注。而且因为事先没有设计问题,最好根据当时的场景提问。
人物报道的两种写法
人物报道的写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话体,一种是叙述体。
(一)对话体。对话体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物报道的题材,它有三大优势:讲究对话的精彩;基于对话者能说会说,或者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被访者极具个性;新闻事件或被访者极具争议性。
如笔者在2007年9月27日采写的《王臻中受聘
“晨报文学奖”特别顾问》报道。笔者在采写完消息后,就接着用对话体作了王臻中专访。王臻中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撰写的《文学美探源》、《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概观》等著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这样一位人物对话,当然需要睿智、精辟,笔者事先设计了几个问题,然后在对话过程中进行了更深入的采访,从对话中直接引出了徐州是江苏文学的重镇这一主题,并最后以对话体的形式做出了报道。
(二)叙述体。叙述体也有三大优势:讲究故事架构;叙述自由,易于表现主题;便于穿插背景材料。
如笔者2007年5月16日采写的《硕士之路从妈妈背上开始》采用的就是这种题材,无论是叙述结构,还是氛围渲染和细节描写,都非常好。从
“她用知识和信念描绘一方晴空”、“风雨六载
大爱无言”、“高考挫折
激发雄心”、“我在妈妈背上长大”、“妈妈还背你读博士”五个方面,展现了第三十二中学的老师吴凤珍用羸弱的双肩,把女儿
“背”进了知识殿堂,“背”过了小学、中学,“背”过了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高考,“背”进了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感人故事。该报道获得了200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和第18届华东综合经济好新闻竞赛一等奖。
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进行人物报道,记者必须思想专注,反应敏锐。有时,一个话头、一件实物往往可以引出一段故事。同时,记者要写好有特色的环境,使人物与背景相融。最为重要的是,要注重谈话本身的质量。
另外,笔者要提醒的是人物典型个性化问题。如何才能让人物典型个性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用人物的行动写人;由说话看出人来。写人物语言,一要抓富有特征的人物语言,二要写好特定情境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于细微处见精神。
此外,写好人物报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妙捕捉新闻依据。
人物能为媒体所关注,总有一定的新闻依据
(也称新闻由头)。有的人物报道,是因报道对象本身乃是公众人物,受到广大公众的长期关注,新闻媒介自然会跟踪其形迹予以报道,明星报道即是一例;也有的人物报道,是由于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较为
“醒目”,足以构成报道的“依据”,记者据实写来,读者自然明白其新闻价值。
2011年1月,徐州泉山区湖滨办事处湖西社区的贫困残疾居民孟宪达收到好心市民送来的1000元过节费后,却坚决要把这1000元转给更需要的人,让更多的人家中饺子飘香。1000元钱,在许多人眼里,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是,在这里,笔者认为,这1000元钱的价值远远大于了钱自身的价值。随后,笔者抓住这个普通残疾人不平凡的故事,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于当晚一气呵成一篇2600余字的通讯《一位残疾人的千元捐助方案》。报道发出后,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市民打来电话表示,在现实社会中,在很多人对物欲的追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孟师傅的举动让大家看到了真善美的存在,大家呼唤有更多的孟师傅出现。
二、把人物写活。
人物新闻有没有写
“活”,关键是看能否让报道产生感染力。这里,记者应处理好几个要素:
首先,人物要素。人物新闻要有感染力,先要求选准人物,有些人物形象能够长久地留在受众脑海里,乃是因为人物本身的行动有力度。其次,细节要素。适当进行场景、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便能在较短的篇幅内使人物形象呼之
欲出,使人物
“站立”起来。最后,情感要素。记者的情感倾向必然会融入表达中,使人物新闻成为
“略带温度”的写作。■
[参考文献][1]徐国源.当代新闻采访写作[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237[2]方延明.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1[3]周胜林.高级新闻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84[4]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53
推荐访问:人物工作报道 浅谈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浅谈 如何做好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