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史论教学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在建筑史论教学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2022-10-31 08: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建筑史论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建筑学学科中一个专业方向,它的研究内容广泛,具有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特征。本文从建筑史论的专业定位与教学、研究内容出发,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建筑史论研究中的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建筑史论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手段,在学生培养中,尤其是研究生培养中,需要传授这些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学科建设、教学条件、学生知识等方面探讨在建筑史论教学中讲授人文社会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建筑史论 教学 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137

1 建筑史论的专业定位与教研内容

建筑史论即建筑历史与理论,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建筑学专业中的一个研究方向。一般设置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作为建筑学的一个分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理论探讨。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一般也置于建筑史论专业的范畴之内,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探讨指导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建筑史论专业以建筑史、建筑理论与建筑遗产保护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为: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中外建筑比较、特定建筑类型研究、中外建筑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等等。涉及从建筑遗址到当代建筑、从我国到全球的不同历史时代与地域范围内的建筑,以及宗教建筑、居住建筑、军事建筑、城市、乡村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与聚落,研究这些建筑(聚落)本身及其发展历史、建筑师(规划师)、建造技艺(规划原则)、建筑文化、建筑理论与保护问题。

从事建筑史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教师一般均具备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或艺术史论学的专业背景。建筑史论教学内容包括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以及研究生专业课程。一般建筑学本科生自一年级开始即设置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古代部分与近现代部分)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规划学本科生相应设置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建筑遗产与城市遗产保护理论课程一般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程;高年级的设计课程中也会设有建筑史论相关的设计题目;在实践环节中,历史建筑测绘与建筑城市遗产保护是建筑学与规划学本科生的必修环节。

研究生课程中,一般设置有建筑史论、中西建筑理论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针对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的课程,其他研究方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研究生也可以选修。研究生教育中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包括理论研究(如论文撰写)与实践项目(如专业实习)等,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对相关研究方法的讲授就格外重要。

2 建筑史论研究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建筑学是一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其中的建筑史论研究也是一个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专业,是从建筑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服务于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在人文社会建设过程中,建筑史论研究更应以人文关怀为前提,结合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与交通等多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形成一个开放的研究系统。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建筑史论研究中不可或缺。

2.1 建筑史论研究生涉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人文科学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两个大的、相互独立的学科群。在建筑史论研究中,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来自于人类学研究,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来自于社会学研究,因为这两门学科与建筑学研究最为紧密。

如前文所述,人类学与社会学在西方社会中分属人文与社会两个学科类型,但在我国,二者关系紧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式互有借鉴。一般来说,人类学以定性研究为主,社会学以定量研究为主。在建筑史论研究中,主要应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类。

在建筑史论研究中应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为调查问卷,研究过程包括问卷设计、方法与数据统计等。问卷调查首先要做问卷设计,针对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对问卷的内容、用词做合理的布置,并进行信度与效度的考证。散发问卷可以是随机抽样,也可以做全样本的调查,可根据研究条件做具体调整。回收问卷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剔除不可信的问卷结果,最后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论。

建筑史论研究中的定性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与田野笔记等,这是进行田野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这一研究工作开始于“进入田野”,它不只是指进入所要研究的场地之中,而且需要与当地社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参与观察强调与当地社区处于相同的情境下,参与到他们的活动当中,在活动之中观察建筑与人的关系,多用于对建筑文化的研究。深度访谈是对参与观察的补充与深化,对个别的、重要的社区人物进行访谈,挖掘研究对象(一般为历史建筑或建筑遗产)的历史及其与当地社区的联系,多用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之中。田野笔记分为速记、日记、日志和笔记四种类型,建筑史论研究中的建筑速写、草图也是笔记重要的组成部分。

2.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建筑史论研究中的应用

建筑史论研究中时常需要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对特定建筑历史、聚落建成史、建筑文化与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等。总结如下:

建筑与城市的历史发展研究。对相关社区人群的走访,更广泛地掌握历史信息,尤其在缺乏文献资料的地区,如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研究方式在民居研究中应用最多,通过居民访谈了解民居的发展历程、各部分功能用途,推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建筑与城市的文化表达研究。通过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理解文化内部人群对建筑、城市空间的理解,对他们的文化阐释进行二次阐释。也可应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居民行为与观念有一个定量的数据统计,支撑研究论证。

建筑与城市遗产价值阐释与保护对策研究。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通过田野考察与问卷调查,更广泛地理解不同遗产社区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分析遗产发展趋势与保护策略。通过广泛接触,了解居民对于遗产发展的需求,制定适当的遗产保护、管理与遗产地发展策略。

3 建筑史论教学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建筑史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在建筑史论教学中,尤其是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之中,讲授这些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

3.1 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日益走向普及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与专业研究并重。建筑史论研究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更需要具备多科学的知识背景与研究方法,向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满足我国目前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建筑史论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加强对这些研究方法的传达。

3.2 建筑史论研究生的学科背景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大多具备建筑学本科的学历与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建筑设计、建筑表现与建筑技术等建筑学基本能力,研究生阶段主要着重培养他们在独立研究方面的能力,研究方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均以综合性大学为主,但不少建筑院校仍以工学学科为主,在人文、社会、艺术、历史等学科建设方面有所欠缺,相应的,建筑学本科毕业生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很难满足研究生阶段综合研究的需要。因此在研究生基础教学环节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十分必要。

3.3 综合性大学建设的需求

建筑学本身即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艺术、社会、技术等不同的学科专业,将建筑院校建设为综合性大学也是顺应学科发展与满足社会需求的途径。尤其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中,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在现阶段难以满足建筑学,尤其是建筑史论研究的培养需要。那么在没有相应的人文、社会院系的条件下,在建筑学学科内部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成为弥补这一缺憾的手段。在建筑史论课程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在现有教学条件下的现实需求。

4 建筑史论教学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从现实条件来看,在建筑史论教学环节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基本的教学基础,同时研究选题多样、学生实践便利,因此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4.1 满足基本教学条件

建筑史论研究工作多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关教师具备应用这些研究手段的能力,能够很好地在教学中传授这些研究方法,指导学生从事相关研究。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内外发展较为成熟,已有很多基础的教学参考书目与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与一些涉及新技术的教学内容相比,对基础研究方法的讲授不涉及教学设备问题,现有教学条件能够满足讲授、学习需求。

4.2 研究选题多样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是综合性研究,涉及内容广泛,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密切。因此在课程选题与研究生论文选题中,或多或少均会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内容,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学习到的研究方法能够迅速、及时而有效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之中,具有教研联系密切、理论结合实际的特征。

4.3 学生实践便利

任何建筑必然存在与特定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之中,因此任何建筑实践必然与社会人文环境发生关系。学生在教学环节中习得的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专业实践中,如城市社会调查、建筑遗产考察、建筑修复设计、旧城区改造等,有很多便利的实践方式。

5 结语

建筑史论是人居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以建筑历史、理论、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对象。因其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性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建筑史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过程中,特别是针对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培养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因为这些研究方法在建筑史论中应用广泛,与实践联系密切,在教学环节中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克利福德·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赵晓梅,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推荐访问:史论 讲授 人文 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