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如何合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TU204-4;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233-02
通过对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手段的归纳分析总结,为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现在建筑工程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信息化教学的整体设计。以下将以建筑结构课程中模块内一课程为例,介绍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析
建筑结构是“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选取教学模块中:梁的受力纵筋计算内容为大家作详细介绍,在章节学习中占2学时。
1.教材选用:传统教材重理论,因此我们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概念,将教材与行业规范、标准相结合进行教学。
2.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土木工程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本任务模块的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并把培养学生安全生产,自主学习等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分析,确定了本模块的重点为:梁的构造要求及识图,难点是:梁的受力纵筋计算,拓展内容为梁的信息化模型制作。
课程授课对象为土木工程检测二年级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对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感兴趣,且动手能力强,但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空间想象力较弱,比较厌倦知识的满堂灌输。
所以我们将采用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整体性设计,以三维代替二维,以微课、情境导入视频等代替传统课前预习,以求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联系,专业知识与实际岗位能力对应。
二、教学设计
根据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基于实际项目工作的全过程,以及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总任务为:完成实际项目中梁的受力纵筋计算与信息化模型制作,分三个教学环节实施并在每一教学环节后完成对应子任务。三大教学环节,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其中教学环境有:校内实训室、大数据平台、多媒体教室。教学方法有: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
在课前、课端、课中、课尾、课后五个环节中贯穿:微课、授课录像、BIM建模等多种教学手段及资源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以下从两方面阐述教学实施过程:总任务实施过程:1.下发任务单;2.自主学习;3.分组讨论后填写任务单并在课上进行展示说明。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疑惑,利用BIM方向REVIT软件、蓝墨云班课、大数据平台进行讲解答疑。
教师针对下发的子任务单汇總及平时表现,在教学环节中给出各阶段成绩。最后依据完成的任务成果进行模型制作。在此过程中,为与实际项目相符,引入校企合作专家进行讲解答疑和点评,增加学生岗位竞争力。评价结果师生可同步在平台查看及互动。最终通过小组自评、互评、企业专家评价,教师评价,按不同权重给出该项任务的综合成绩。平时表现成绩占总成绩40%,各项子任务各占相应比例。
四、一次课的实施过程
1.引入情景思考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而进入思考。教师结合前导课程建筑力学分析梁构件受力过程,进行初步启发讲解。得出结论:工程中,需将梁设计成适筋梁。提出问题:如何避免超筋、少筋梁的出现?从而进一步提出:配筋率的概念。除教师讲解外,学生可通过蓝墨云班课、世界大学城等平台获得相应知识信息。
2.课堂实施的最后环节,学生通过蓝墨云班课中教师发起的头脑风暴进行即时随堂讨论和测试,教师可通过蓝墨云班课中统计的学生答题情况及时了解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此外,企业专家也加入到课程中,从平台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的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
五、教学效果与创新
经过三学期的信息化教学的介入,与传统教学相比效果明显。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大数据平台、BIM模型制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抽象到具体;通过实验视频、微课、随堂测试等手段便于学生由浅入深掌握知识点。
运用BIM模型,不仅让学生提前掌握与岗位需求对应的技能,且在整个建模过程中,贯穿所学平法知识,巩固提升了学生结构施工图识读应用能力,大大提升了专业竞争力。运用大数据实训平台,结合互联网+资源,实时了解行业项目实施过程,学生更直观形象了解专业知识,并能更好的拓展与巩固。
作者简介:
王娇(1984.1-),女,汉族,四川资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
刘龙(1984.6-),男,汉族,贵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